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性格 生肖性格

十二生肖主题少儿群舞_十二生肖舞蹈视频播放

tamoadmin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1.急:吃饭折断筷子象征什么?2.2018年看春晚写作文3.为什么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外国用叉子?4.中国饮食文化网5.杨丽萍舞团水月老师《傣》表达什么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文艺演出方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艺演出方案 篇1 各二级工会:  为喜迎新

1.急:吃饭折断筷子象征什么?

2.2018年看春晚写作文

3.为什么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外国用叉子?

4.中国饮食文化网

5.杨丽萍舞团水月老师《傣》表达什么

十二生肖主题少儿群舞_十二生肖舞蹈视频播放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文艺演出方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艺演出方案 篇1

各二级工会:

 为喜迎新年的到来,兹定于12月27日下午举行“欢聚好时光”20xx年新年文艺演出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地点

 时间:20xx年12月27日(星期三)14:00

 地点:仓前校区恕园7号楼大学生活动中心剧场(425座)

  二、活动人员

 校领导班子成员(由办公室负责落实)

 全体中层干部(由各单位办公室负责落实)

 各类先进代表(由办公室负责落实)

 高层次人才代表(由人才办负责落实)

 新教师代表(由人事处负责落实)

 老同志代表(由离退处负责落实)

 师生代表(由校工会、校团委负责落实)

  三、活动流程

 1.文艺演出活动;

 2.抽取20名迎新幸运、欢乐奖。

  四、有关事项

 1.本次活动由校工会主办,公共艺术教育部、校团委承办;

 2.请各职能部门做好各类活动人员的邀约和通知,分发入场券;

 3.活动人员请凭票提早10分钟入场,自行选座,注意秩序;

 4.摄影摄像、宣传报道由宣传部负责落实;

 5.活动联系人:工会:韩xx

文艺演出方案 篇2

 一、指导思想

 充分运用文艺演出形式反映重点工程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干群崭新的精神风貌,并送优秀文艺下乡,发挥文艺独特功能,努力配合县委、县政府实施金电淹没补偿工作。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县委宣传部 县金电办

 承办单位:县文体旅游局 县川剧团

 三、文艺创编

 主办、承办单位及时组织有关创编人员深入生活,努力创编出文艺节目5个以上,并讨论、修改、审定。此项工作从方案批准迅即开始,至9月25日完成初稿,9月底定稿。

 四、文艺节目内容、形式、演出时间

 1、创作话剧小品1个,反映群众牺牲自身利益,积极支持金电建设的奉献精神。

 2、创作音舞快板1个,反映修建金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3、创作四川方言1个,反映支持金电建设的新人新风尚。

 4、创作音乐说唱1个,反映金电工程建设者忘我工作精神。

 5、创编舞蹈《采花》节目1个,反映根据地群众盼望红军归来的主题。

 6、排演已有文艺节目7个:舞蹈《XX颂》、灯戏《滚灯》、川剧绝技《变脸·吐火》、唢呐独奏《又是一个丰收年》、歌曲演唱《嘉陵江上大舞台》等3个。

 7、新排戏剧小品《告状》节目1个。

 以上文艺节目演出90分钟。

 五、音乐、道具、服装、舞美、音响设备

 音乐制作,编曲、说唱录音聘请专业人员,音乐MID到音乐录音棚录制;道具、服装采取新制、租用的办法解决;舞美聘请广告部设计、制作;还需租用部分音响、灯光设备。

 六、编导、演员

 组织聘请戏剧、曲艺、舞蹈等方面编导3人负责编导工作。演员先上川剧团演员,再物色业余演员,演员队伍控制在35人以内。所需业余演员在各单位工作,则由县上统一抽出参加排练,演出。

 七、排练、彩排

 租用XX二中礼堂排练。编导、演员国庆假期中熟悉剧本,然后立即排练至10月15日审看整台文艺节目。

 八、联系落实演出场次、时间

 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提前联系有关乡镇,安排巡演路线,落实演出场次、时间和接洽演出有关事宜,并且由当地党政组织群众观看。下乡演出自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0日结束。

 九、巡演

 全体演职人员当天巡演乘车往返,每天演出1场,要求布置好舞台、设置好舞美、音响,始终保持良好的演出状态,为群众送上最好的精神食粮。并且确保演出安全、群众安全。

文艺演出方案 篇3

 今年是我校60年华诞,这在我校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学校拼搏奋进、再创辉煌的新起点。校庆文艺演出是庆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承优良传统,展示办学成就,振奋师生精神的重要形式,根据校庆筹委会要求,特制定如下策划方案:

 一、主题:

 回顾光荣历史,展望美好未来(暂定)

 二、名称:

 流金岁月(暂定)

 三、举办时间:

 时间:20xx年12月

 场次:一场(彩排两场)

 时长:100分钟

 四、演出场所:

 市体育馆/校大操场

 五、主办单位:

 市第十一中学

 六、协办单位:

 市歌舞团、马鞍山市武警支队、金家庄区教育局

 七、形式:

 一台以演员与观众现场互动为特色,以大合唱、器乐演奏、舞蹈及曲艺等为表演形式的大型综艺演出。

 八、定位:

 内部包场

 九、宣传口号(布置于场地四周):

 1、热烈庆祝市第十一中学建校六十周年!

 2、喜迎六十华诞,共创美好未来!

 3、弘扬传统,凝聚力量,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4、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5、爱我学校,兴我学校,强我学校。

 6、新世纪,新发展,新学校。

 7、团结奋进,加快发展,为实现市教育的崛起作出新贡献。

 8、振奋精神,再创佳绩,迎接建校六十周年。

 9、欢庆六十华诞,续写世纪新

 篇。

 10、共商母校发展大计,共创母校美好未来。

 十、观众:

 主体观众:全校师生

 特邀观众(嘉宾):上级和兄弟单位领导、部分校友和学生家长、新闻媒体等。

 这些特邀嘉宾可以为也有能力为演出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与赞助。校庆联络组必须作好他们的工作。他们的出席必将成为晚会的亮点与风景,必将提高演出的档次与知名度。

 十一、演员:

 本校师生和校友、市歌舞团专业演员及兄弟单位演员

 十二、主持:

 (一)人选:

 主持人是这台晚会的灵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晚会的成败。拟设置4位主持人,男女各2位。

 (二)要求:

 1、要求外在形象好,气质成熟,普通话标准,音色好;

 2、富有激情与感召力,能充分表达出演出的主题;

 3、能调动演员和观众的情绪与激起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还要适时加以引导和总结,以保证节目的顺利进行。

 十三、节目:

 (一)

 设想一:

 第一板块:“奋斗”

 第二板块“光荣”

 第三板块“辉煌”

 设想二:

 第一板块 “春的勃发”

 第二板块“夏的火热”

 第三板块“秋的丰硕”

 第四板块 “冬的积蓄”

 (二)要求:

 1、发挥各方面(包括兄弟单位、市

 歌舞团等)的积极性,丰富节目形式,保证节目质量,体现学校整体水平。

 2、前期,结合校园文体节,组织各级、各类节目的展演活动,评出优秀节目参加校庆演出,对优秀节目给予奖励。

 3、邀请专业人士对整台演出进行艺术指导和加工以及统筹。

 十四、经费的筹措与管理:

 (一)筹措方式:

 1、学校拨款;

 2、接受单位或个人的赞助;

 3、其他。

 (二)管理模式:

 经费筹措之后,直接存入专设的银行帐户,资金的使用,一律先编制预算,再决定是否列支。

 列支仅限于筹备或演出的直接成本(含纪念品)。

文艺演出方案 篇4

 活动主题:“青春高歌 和谐农村——20xx年十万大学生寒假社会服务活动乡镇文艺演出暨政策宣讲

 准备工作:

 1.宣传工作:由大学生志愿者提前几天通过乡镇广播站、板报、传单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此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并说明时间地点,尽量能让广大的群众知道并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

 2.场地布置工作:以露天演出的形式进行,在指定的地点搭建舞台(幕布制作、安装音响、桌椅安放等一切演出设施。),确保舞台安全及场地安全,有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印发宣传资料、准备活动礼品等。

 3.彩排工作:参与本次活动的节目必须提前半天或者几小时彩排一次,哪里做得不好的尽快改进保证此活动的顺利流畅进行!

 活动流程:

 1.开场舞(主持人出场自己跳),主持人两人——1男1女,仪容仪表要端正,服装大方得体。主持人出场,介绍参加活动的领导、嘉宾及活动的目的意义并向所有的群众派发宣传资料和调查问卷。(10分钟左右)

 2.请领导讲话:由乡镇党委书记介绍20xx年十万大学生寒假社会服务活动相关情况并说明此次演出相关内容。(5分钟左右)

 3.文艺演出:

 1)舞蹈——舞蹈表演(5分钟左右,节目待定)

 2)小品(10分钟左右,节目待定)

 3)独唱(5分钟左右,节目待定)

 4)政策宣讲。由20xx年十万大学生寒假社会服务活动志愿者向现场观众派发调查问卷、宣传资料,介绍有关交通建设、医疗改革、禁毒防艾、防灾减灾、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林权改革、农业科技、小额信贷、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通信服务等有关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实用知识。(15分钟左右)

 5)小品(10分钟左右,节目待定)

 6)诗歌朗诵(5分钟左右,节目待定)

 7)有奖问答(可进行3—5轮有奖问答)。按照发放的宣传资料以抢答的形式向现场观众提问,回答正确的'观众可以获得礼品一份。(10分钟左右)

 8)舞蹈(5分钟左右,节目待定)

 9)唱歌(5分钟左右,节目待定)

 10)现场抽奖。按照收回的调查问卷编号,挑选出幸运观众若干名名,赠送小礼品。(5分钟左右)

 11)相声小品(10分钟左右,节目待定)

 12)现场互动,邀请参加活动的群众进行现场游戏,获胜者赠送一份纪念品。(10分钟左右,游戏吹气球或者夹乒乓球)

 14)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领导、嘉宾和全体演员上台合影留念,放彩带渲染气氛。

 经费筹集与支出计划:

 由大学生志愿者与乡镇领导拉赞助商或者乡镇筹集资金约700元作为本次活动表演的经费(经费要提前3天准备好)!经费支出计划如下:

 1)舞台布置,幕布,气球,横幅,彩带花絮约200元

 2)演出服装道具及必须品100元

 3)准备领导及工作人员矿泉水约50元

 4)调查问卷、宣传资料打印费50元

 5)为有奖问答,现场抽奖,现场互动(邀请参加活动的群众进行现场游戏)的群众们买奖品经费约300元(如洗衣粉,毛巾,牙膏等实用生活品按价格等级分为1,2 ,3等奖及特等奖)

 6)其中,音响话筒、桌椅,电脑等设施向乡政府借或者附近的居民借,没有的额外买! 为了圆满完成本次活动演出,共计需经费700—800元左右!

文艺演出方案 篇5

 一、活动背景:

 xx年,是我市实现“三年重建两年完”、推进xx“三个加快”、构建和谐、文明xx全面建设xx的重要一年,也是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强势推进的一年。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原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民族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奋发进取、主动作为、共克时艰,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自身特点及优势。致力于“抓重建,确保灾后重建保持领先”,做出了新贡献;致力于“抓发展,确保经济走在全省前列”,展现了新作为;致力于“抓民生,确保民生改善,群众满意”,拓宽了新渠道;致力于“抓稳定,确保不出大事,不出中事,力求不出小事”,取得了新成效;纵观全市上下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和谐安康。这些都是举办本次春节团拜会的重要背景、前提条件、策划之源、创作之源。

 二、活动目的:

 旨在通过春节团拜暨文艺活动的形式,总结过去一年来全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美好的XX年,送去市政协对全市人民的新年良好祝福,从而增进和密切党群关系,为xx新一轮的大发展营造和谐氛围、文化环境,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三、活动主题: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万紫千红贺新春》。春,是生命律动、活力、蓬勃向上的象征,亦是大自然万事万物之间最和谐的本质属性,是一年之中的征兆和起点。“万紫千红”一方面寓意着我市灾后重建各行业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寓意着党和政府以民为本、顺乎民心、合乎民意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发展成果。她如同暖融融的春光和万紫千红的春天,温暖和幸福着的天下百姓。因此,用“万紫千红贺新春”,能更好地表达和谐,文明,科技xx的主题精髓,表达和概括绚丽多姿的xx文化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四、活动时间:

 xx年12月31日下午1时30分

 五、活动地点:

 xx酒店山海厅

 六、活动场景创意:

 (一)xx酒店外广场,彩幅飘扬,吉祥生肖造型物舞动;恭祝新春的巨型主题横幅悬挂大门外;酒店大厅内,鲜花簇拥,彩旗猎猎,大红灯笼、大红喜炮高高悬挂。由“小老虎”和“玉兔”构图的恭贺新禧的招牌赫然醒目。

 (二)舞台设计总体要求:简洁、温馨、写意、明快、亮丽。充分利用灯光颜色的变换交织及舞台设施效果(干冰、烟雾、皂泡)来哄托演出的效果。充分利用led大屏幕功能或舞台两侧设置的电子屏幕,将主持人串台词与相关投影画面有机结合,达到活动形式创新的效果。

 七、活动时长:

 90分钟(团拜会15分钟,文艺演出75分钟)

 八、活动内容:

 (一)春节团拜会

 1、领导向全市人民拜年。2、发表新年致辞。

 (二)文艺演出:

 九、节目构想:

 文艺演出由《序》、《春暖xx》、《情动xx》、《幸福xx》四个章节构成。

 第一篇:《序》

 1、开场大歌舞:《玉兔贺新春》

 花满枝头涪江岸,花团锦簇映容颜,满园春色挡不住灾后重建新景观。盛世花开,xx娇艳,玉兔相约,做客人间,齐聚xx,贺岁迎年----------台上十几个身穿带有月季花以蓝色与梅红为主色调的服饰(女)与穿着红色金色相嵌的玉兔,小老虎,喜庆大头娃娃(有市各民族党派的领导客串)的演员们用红绸、灯笼舞出红红火火的中国年,台下二十多个演员手拉五彩氢汽球及中国结等形成台上台下互动,哄托春节隆重欢庆热烈的气氛!大头娃娃在玉兔和小老虎生肖吉祥物的包围中取下面具,展开拜年的红色标语-------主持人上场-------------

 第二篇:《春暖xx》

 2、民俗舞蹈及剪纸表演:《剪纸姑娘》舞蹈与剪纸艺术家共同完成

 《剪纸姑娘》此节目应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气息,歌颂的是灾后重建新气象,是整台晚会最亮点、最点题的节目,编排上应表现灾后新农村文化气象的这个大背景、大主题,姑娘们怀着感恩的心情,翩翩起舞,用她们的芊芊玉手剪出了吉祥,剪出了祝福!剪出了对援建亲人的感恩情怀!舞蹈中现场穿插xx市两位有名的民俗艺术家做剪纸艺术展示,完成后的作品现场赠送政协领导!进一步诠释节目的内涵与意义!

 第三篇:《情动xx》

 3、小品:《 》

 此节目旨在展现灾后重建,感恩援建亲人,xx城乡建设新面貌,和谐新发展上下功夫!节目风格应有xx新农村的现代、时尚、和谐、安康,表演风格上注重诙谐、幽默、风趣,耐看等艺术特点。

 第四篇:《幸福xx》

 4、川剧联唱

 (1)花脸演唱《五台会兄》选段,

 (2)花旦小生演唱《 》

 (3)川剧表演艺术家xxx女士与xxx共同演唱《 》,

 (4)特别邀请xx市政协陈主席演唱《艳阳天》选段!

 这个节目是一亮点,意在展现巴蜀特色的艺术文化和风情,此节目舒展,恢弘,厚重,人物造型,唱做念打于一体!这个节目汇集了川剧艺术家老中青三代,应该是一个精彩的节目!

 5、魔术表演

 特邀魔术艺术家表演,此节目必须在表现形式上有新意!有看点!能够在轻松地氛围中吸引观众!达到领导和观众的好评!

 6、女生二重唱:《 》

 此节目表演编排上,应体现浓郁的民族风格,传达xx人民幸福、吉祥、和谐、文明这一主题内涵。

 7、结束大歌舞《 》

 幸福感恩与涪江同在,xx儿女穿上汉,羌,回,藏等色调的民族服饰带着激情,舞出五十六个民族和睦相处,幸福安康,一股力量,共创辉煌。台上玉兔,小老虎和大头娃娃和全体演员舞动着,台下彩旗飞扬,在欢腾热烈的气氛中,喷花筒突然“嘣”然四射,冷光烟花,漫天花雨,彩条徐徐而降。晚会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主 办:xx 市 政 协

 演出单位:x x x x x x

 主 持 人:x x x x

文艺演出方案 篇6

 根据校庆工作需要,现制定《xxx六中校庆文艺演出策划方案》如下:

 一、主题:弘扬百年传统展示学校文化提升学生素养

 二、名称:xxx六中xxx周年校庆文艺演出

 三、时间

 1.时间:9月

 2.场次:一场(彩排两次)

 3.时长:xxx分钟左右

 4.节目数量:20个左右

 四、演出场所:学校操场

 五、节目形式

 1.歌唱类:美声、民族、通俗等(大合唱、小合唱、齐唱、歌曲串烧等);

 2.歌伴舞:(要求伴舞人数较多);

 3.舞蹈类: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街舞、爵士舞、健美操等(要求人数12以上群舞);

 4.器乐类:西洋乐、民乐、流行乐、电子乐等(可相互融合成器乐合奏);

 5.语言类:朗诵、相声、小品、音乐剧、话剧、舞台剧等(要求:贴近校园生活,体现学校文化,展现学生与学校风貌,充满正能量。此类节目优先考虑);

 6.创意类: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作一批符合学校实际与文化特点、内容积极健康、富有特色的作品。

 上述节目类型,要根据实际需要凸显学生集体性与参与度。

 六、校庆文艺演出计划

 1.第一阶段:动员

 xxx年3月8日,上午课间操,在音乐楼二楼大教室组织召开高一、高二各班班长会议,传达《xxx六中校庆文艺演出策划方案》,动员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表演活动。3月8日——4月7日:学生自行准备节目。报名时间:3月27日——4月8日。

 2.第二阶段:选拔

 4月10日——4月13日开始分时间进行高一、高二的节目选拔,音乐教师初选。具体安排如下:

 (1)4月10日高一(声乐类);

 (2)4月11日高一(舞蹈类、器乐类、语言类);

 (3)4月12日高二(声乐类);

 (4)4月13日高二(舞蹈类、器乐类、语言类)。

 3.第三阶段:指导、编排、组合节目

 时间4月17日至本学期末,根据节目内容、形式,确定节目的人数(在10人到20人、甚至更多),指导、编排工作艰巨。

 4.第四阶段:确立《xxx六中校庆文艺演出节目单》,时间6月底或7月初。

 5.第五阶段:彩排,最少两次,确定舞台形式、音响排练、学生合排,时间:9月。

 七、其他有关事宜

 1.在严格遵守《山东省规范办学行为》前提下,全力办好学校xxx周年校庆文艺汇演,进一步弘扬百年传统,展示学校文化,提升学生素养。

 2.根据节目形式和要求,文艺演出所需乐器、服装等物品,采取自备或租借方式解决;如需租借须提前竞标。

 3.有关处室组及年级管理服务中心要全力做好配合工作。

急:吃饭折断筷子象征什么?

能歌善舞是十二生肖中的酉鸡生肖,这是因为根据能歌善舞描述表达的意思,因酉鸡生肖每天早起半夜三更就啼叫打鸣,引吭高歌,并到白天亮翅飞舞,或群舞或个体舞,并且跳的非常好看,特别是公鸡,其声音金声玉振,声震九霄,因此能歌善舞指的是生肖酉鸡。

2018年看春晚写作文

子古今谈

安徽省博物馆 卢茂村

在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申,每天都离不开筷子、筷子在我国起源甚古,与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远在商纣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筷子。目前出土最早的实物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侯家庄M1005的铜箸和湖南省香炉石遗址的骨箸。文献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另据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就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唏,哀叹)”。说的是箕子认为纣王用象牙筷子吃熊掌,极度奢侈,乃亡国之兆。与殷墟的文物相呼应,都说明商代已经有了箸。既然商代就有铜箸、象箸和骨箸,那么使用竹木材料制成的箸当早于商代。学者们都认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使用竹木制成的箸。其实,商纣王所用的象箸,并非中国第一双筷子,箸的诞生应早于商纣若干年。《札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即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于火中烤熟。而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置火灰中,不时用树枝拨动,使其受热均匀而后食之。先人大概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最原始筷子也就出现在先民手中。

那么“箸”是如何演变咸“筷子”的呢?说来话长,一般人类进食主要是用手指、叉子和筷子三种方式。但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自然是用手抓着吃的,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札记·曲礼上》:《毋抟饭》(持,是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一团。)可见当时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先民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木棒、枝条或竹枝、竹片来放置和翻动食物,进食时为了避免烫伤手指,聪敏的祖先也就利用它们代替手指进食。在炊具中烧煮肉决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挑取,逐渐学会用两根木棒或竹条来夹取。在煮粥时用它们来搅动,以免米粒附着陶器底壁而烧焦。在吃粥时也可以用它们来拨食,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可以说箸的产生是和用陶器烹煮食物的方法是密切相关。所以它也成了以粒食为主的东亚农耕的民族最具特色的进食工具。筷子的出现是我国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据考证,筷子在中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筷子叫做箸,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箸,饭[危+支]也。……[危+支]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另外,箸还被称为“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札记·曲礼上》说:“饭黍毋以箸。”即吃饭粥不能用箸,应该用匕。又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梜就是木头筷子。梜即策,《广雅·释器》:“荚谓之箸。”说明箸在古代是用来夹取羹汤中的菜食的。东汉郑玄注:“夹犹箸也,今人或为箸为夹提。”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而夹从木。北方多木,南方多竹,我们的祖先就地取材,故竹木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是可能的,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后来,“箸”又演变为“筷”,这与我国古代江南地区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民间俗讳……。行舟讳言住,住箸同音,故谓箸为筷儿。”从字音上听、称“筷”,是希望船快的意思忌讳语变成了吉祥语,从此“箸”改称“筷”,但还有少数地区至今仍叫“箸”。明人《推蓬寤语》书载:“世人误恶宇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筷子,今囚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筷子者,忘其始也。”民间行船最忌“住”和“蛀”,故反其道而改箸呼为筷(快)。而日本则没有这种禁忌的,自唐代传入至今仍称“箸”。筷子在古代还叫“筋”和“梜”,因为它们都不如“筷子”一词琅琅上口而又吉利,“筋、梜”二字早已被淘汰。筷子的悠久历史,还有考古实物作证。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祥云县大波那发掘了一座罕见的铜棺墓,其中出土了三根圆柱形的铜筷,经放射性碳素测定,为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东周中期的遗物。1977年8月,安徽省贵池县东北约7.5公里的里山公社红旗大队徽家冲,出土了一批东周青铜器。青铜器是埋藏在一个土坑里。内中出土生活用器铜筷一双。该筷为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看来,青铜不但制成鼎、鬲、尊等炊器、祭器,也制成箸等小餐具。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市西北约三公里的擂鼓墩,发掘了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群,出土文物有食品箱和酒器箱。食品箱里除了铜鼎、铜盆、铜罐、铜勺等,还有竹策一件;酒器箱中除装耳杯161件及圆、方木盒、大勺等,也有竹策两件。竹策,就是现代的竹筷。先秦古籍《管子)称筷为“策”。三国魏人张揖撰《广雅·释器》栽:“策谓之箸。”经考证,食箱、酒箱为墓主人生前外游的野餐食具。看来,我国2400年前已有设计合理的旅游餐具箱,而筷箸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汉书·王莽传》有“以铁箸食”的记载。唐代名医陈藏器认为: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味,铁氧化锈迹斑斑,都难以进食。故铁箸铜箸渐渐为漆器所替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墓群出土的随葬品申有一双朱漆箸。墓申有落葬纪年木牍,文为“十二年二月乙己制。”经考订为汉文帝十二年。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68年以前已有竹胎漆筷了。

而在欧洲,直到十五世纪,很多国家的平民还在用手抓取食物,只有贵族才用得上金属制的刀、叉、勺等餐具。在封建王朝时代,有不少王侯、贵族使用银制的筷子,金箸则为皇家所独占,因而银筷便在王公、贵族的餐桌土风靡一时。黄金餐具器皿向为皇宫所垄断。北魏王朝曾规定上自王公下自百姓、不许私养“金银工巧之人”,私造金银器皿是犯法的。银箸之所以走俏,主要有银筷可以防毒之说。据说银遇到含硫的毒物会产生化学反应,使表面变黑,从而就能判断食物内是否有毒等,当时富豪士绅,达官贵人,因贪污受贿,制造冤案太多,怕人,故求助于银筷。其实银筷防毒之说并不科学。从这些历史记载申,可以看出古代筷子有多种名称:英、提策、櫡、梜、筋,魏时又称筲或赢,隋唐时统一以箸字为名。

同时。可知汉代箸不仅相当普及,并向多品种发展。《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博陵崔元晖家有银匙箸。在谈到筷子时,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热衰于讨论它。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因为中国的食物精美细巧,筷子是适应了这种的情况而发明的。但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正由于筷子的精巧,才使中国食物发展得如此精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类“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自然难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食物是精美的,中国的筷子是细巧的,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完美元缺。中国人发明和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长期用筷子吃饭可以使人心灵手巧,聪明玲俐,头脑反应敏捷。有一位日本学者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他认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神经系统的内在活动,大大有助于人的动作灵活、思维敏捷。可见,中国人使用筷子对健康有益。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小林恩。怀特,在1983年发表一篇题为《手指、筷子和叉子一一关于人类进食技能的研究》的学术论文,曾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他在论文中断言:“人类选择筷子进食确实是一种最佳方式。”从而使筷子的身价大增,备受称赞。

一件小小餐具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因为它是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不少专家学者曾对此进行过科学的论证。对筷子真正作出精辟论断的是我国“学界泰斗”蔡元培。1924年2月,中法大学董事会在法国里昂召开,中方董事长邀请法方董事长巴黎大学教授欧乐吃中国莱。欧乐见宴席上放的是中国筷子和汤勺,便对蔡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不用刀叉,不方便吧?”蔡元培笑着回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刀叉,不过,我们中国人是酷爱和平的民族,总觉得刀又是的武器,使用它吃饭菜太不文雅,所以从商朝时起就改用‘匕’割肉,用箸夹菜。后来烹饪改进,筷子可以夹肉,‘匕’就不再用于席上。”蔡元培说出了筷子的演变历史和它美好的象征,使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和筷子。如今,筷子已进入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的功能价值又怎样呢?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西方人在十六、七世纪才学会使用的刀叉,又怎能跟筷子相比呢?原来人们在吃饭时使用筷子,能施展出钳夹、拨扒、挑拣、剪裁、合分等代替手指的全套功能。据科学测定,人们在使用筷子时,五个手指能很好地配合,而且带动手腕、手掌、胳膊和肩膀的几十个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并与脑神经相连.给大脑皮层一种有益的锻炼。可见,李政道博士对使用筷子的论证,蕴藏着许多科学的道理。因此,不少到中国旅行的外国人,以学会使用筷子为他们旅游中最大的乐趣之一。

中国的筷子不仅仅是一种餐具,它还作为一种与文化有关的器物,在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记载。楚汉相争年代,高阳酒徒鄙食其向刘邦献“强汉弱楚”,谋士张良知道后即顺手拿起刘邦刚放下的筷子,在餐桌上以箸为图,说出郦食其的错误,并献出自己的剪楚兴汉的战略良策。这就是《汉书·张良传》记载的“臣请借前箸以筹之”的故事。成语“借箸代筹”即由此而来。历代文人骚客曾写过不少咏筷诗。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之句,那是他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因受权贵谗毁,丢掉“供奉翰林”之职而落魄离京时食不下咽之忧郁心情的真实写照。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云:“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诗申“犀筋”,当指犀牛角制的筷箸。朱淑贞《咏箸》曰:“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前两句将筷子拟人化,形象生动有趣,后二句似乎又寄寓着这位宋代女诗人抑郁不得志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明代诗人程良规《咏竹箸》诗中有:“殷勤向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借箸喻人,亦别有意味。相传,刘伯温初见明太祖时,太祖方食,即以筷为题让他作诗,以观其志。刘见太祖所用筷子乃湘妃竹所制,即吟曰:“一对湘江玉并肩,二妃曾洒泪痕斑。”他见太祖面露不屑之色,遂高声续吟:“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箸间。”诗借楚汉相争时,张良曾“借箸”替刘邦筹划战局的,道出自己之政治抱负,最终博得明太祖赏识。今有赵恺诗人写《西餐》诗进而怀念起筷子:“举得起诗情画意,放不下离情别意。两枝竹能架起一座桥,小桥召示归去。”构思奇巧、意味深长。作家冯骥才曾手书咏箸诗赠上海藏筷名家兰翔:“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民间还流传着一首以筷子为谜底的灯谜诗,饶有风趣。诗曰:“姊妹两人一般长,厨房进出总成双,酸咸苦辣千般味,总是她们先束尝。”

在中国古典小说里,筷子的身影时现,小说家常借它来达到刻画的人物性格的目的。据《秦馔古今谈》及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在一次御宴中突然将手中的金箸赐给宰相宋璟,这位宰相受宠若惊,愕在坍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赞扬宋璟的品格像筷子一样耿直。而永福公主在自己的婚事上拒不从父皇之命,以折断筷子表示宁死不屈的决心。在《三国演义》中,筷子又成为罗贯中笔下的精采一笔。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意识到曹操的真实用意,赶忙巧借惊雷响声,佯装害怕将筷子失手落地,以表白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庸人,从而消除了曹之戒心、保全了自己。关于筷子在文学作品中也颇多描绘。曹雪芹的《红楼梦》即有“乌木三镶银箸”,又有“四楞象牙金筷子”出现在大观园的餐桌上。《红梦梦》第四十回中写道:“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乌木镶嵌银筷,按席摆下。”由此可见贾府的荣华富贵。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范进中举不久,丧母守孝。恰在这时汤知县请他赴宴,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还配有“银镶杯箸”。范进却退前缩后不肯入席。汤知县不解其故,经张静斋点拔,“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但范进仍不进餐,再换上一双白色竹筷,“居丧尽礼”的范单人才用之在燕窝里捡了个大虾圆子送进嘴里。原来,在这个装腔作势的守孝单人眼中,唯有白竹筷才最合乎“孝道”,至于是否大吃荤腥有碍“孝道”反倒是无关紧要的。通过这段不动声色“换箸进食”的描写,小说作者以辛辣的笔墨,入木三分地揭露满口“诗方”、“子曰”的斯文君子,其实都是蝇营狗苟的伪君子。诸如此类在文学作品中亦多见不怪。一把筷子(即拾双筷子捆扎在一起)难以折断,而一双筷子则易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喻为一把筷子即是一个集体,而单只筷子便显得形单影吊,难以支撑大厦。团结便是力量,集体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古往今来,有关筷子的趣闻逸事甚多。相传,西汉有位巨无霸者,是位勇猛武将,生得虎臂熊腰,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就是每日进餐必用二、三斤重的铁筷,以显示其臂腕有超人之力。又据说:湘西苗族曾有位抗清英雄,他使用的武器不是别的,正是一双两尺长的铁筷,人称“筷子王。他的筷子功,又分为轻功和硬功,轻功的功夫能挟住飞翔的蚊虫,他可以挟了又放,放了又挟,不伤蚊子。他的硬功,一筷子下去,能致敌人于死地。“击箸和琴”,即是宋人何[芫+辶]在《春诸记闻》卷入中记载的一则佳话。南朝刘宋时的柳恽一次赋诗,正在酝酿之时,用笔敲琴,门客申有人“以箸和之”,奏出的哀韵使柳恽大为惊讶,于是“制为雅音”。事实上,借筷子为乐器的例子在文艺舞台上屡见不鲜。清音是流行于四川的曲艺品种之一,系清乾隆年间从民间小调发展而成,多由一个人表演,演员左手打板,右手便是执竹筷敲打竹板进行演唱。而在蒙古族人那里、筷子又被作为舞蹈表演的道具。这种舞蹈历史悠久,流行于内蒙古地区,起初多为男子独舞,解放后发展成为男女群舞。表演时,舞蹈者左右手各执一束红漆筷,伴随着乐曲的旋律,用力敲打肩、腰、腿、脚等部位,并时而击地,时而互击,时而旋转,时而跪蹲,两肩和腰随之相应扭动,边打边舞,动作刚劲,节奏强烈,场面感人,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是牧民欢乐生活的反映。解放初期,蒙古族的筷子曾风靡全国,为人们喜闻乐见。民间还有用筷了敲击碟子的舞蹈,碟声悦耳,舞姿优美,别有韵味。在杂技节目中,亦有借用筷子为表演道具的。在传统的戏曲舞台上,也能觅其踪影。目连戏是一种揉合宗教、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大型活动,《刘氏出嫁》是蜀人“搬目连”所必不可少的开场戏,戏中新娘上轿时,就要撒24双筷子并唱“撒筷歌”。此乃民间借筷子讨口彩以祈求“快生贵子”的文化心理在戏曲中的艺术再现。在东北新婚洞房花烛之夜,有人就从窗外扔进一把筷子的习俗,为的是讨个“快生贵子”的口彩。云南阿昌族娶亲接新娘时,在丈人家新郎官吃早饭用的“筷子”,必须要用足足有五、六尺长的细荆竹特制,梢子上还带着一簇簇绿叶,并拴上鲜花之类的东西。当新郎拿起这双“筷子”时,手常常抖得很厉害,有时还要用肩膀扛起来。有趣的是,新郎吃的菜,也全是特制的,如油炸花生米、米粉、豆腐、水菜之类的东西,不是细得夹不起,或是滑得夹不住,或是软得一碰就碎。这顿饭常常把那些身强力壮,神气十足新郎吃得满头大汗,给他一个下马威,让他今后对妻子要体贴一点!

我国古时的筷子,大多是用竹子制作的,“筷”与“箸”都是竹字头就是明证。但也有用木材制成的。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帝王和贵族们,为了炫耀其地位及财富,又采用金、银、玉、象牙等名贵材料制成筷子,作为自己富贵的标志。现今的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还可以见到这些筷子。筷子跟绘画、雕刻联姻,经艺人之手巧妙点化,又可制成高级精美而魅力独具的工艺品。小小筷子,方圆有致,式样精巧、或烙画、或镂刻,让人观赏把玩,爱不释手。例如,北京的象牙筷,浅刻仕女,花鸟或风景,饰以彩绘,华贵艳丽,桂林的烙画筷,烙印象鼻山,芦笛岩,独秀峰等景,白绿相间,清丽大方。如今,筷子的品种就更多了,上海豫国商场有家筷子商店,经营的品种达七十多种,而且造型也美,工艺更精巧,如杭州的天竺筷、宁波的水磨竹筷、福建漆筷、广东的鸟木筷、四川的雕花竹筷、江西的彩漆烫花筷、山东潍坊的嵌银丝硬木筷、苏州白木筷和云南楠木筷等,皆是中国筷子大家族的名品。现在,北京又制作了以硬木、紫铜、象牙、玉石等为原料,结合景泰兰、雕刻、镶嵌等工艺的高档筷子。有些竹、木筷子的上端还烤印有各种图案或名家诗句,有的还雕刻上十二生肖形象,甚为精致。明清时代,各种筷箸已由单纯的餐具发展为精美的工艺品。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清代,在云南武定县出了个烙画筷子的名艺人武恬,他能在长不盈尺的筷子上烙画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凌烟阁功臣图》、《瀛州十八学士图》,所绘人物须眉衣饰,栩栩如生,其技艺号称天下无双,出自他亲手制作的工艺筷亦是身价百倍。四川江安的竹簧筷驰名中外,1919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优胜奖章。此筷创制于明末清初,以节长壁厚之楠竹为原料,经煮沸、制坯、露晒、打磨等多道工艺再精雕细刻而成。所刻狮头竹筷、有单狮、双狮、踏宝狮、子母狮等八十多个品种。据说,制作一双传统狮头簧筷,单是两个狮头,有时竟要雕上三百到四百刀才能完成。其做工之细,技艺之精,委实令人叹服!这筷画、筷雕,构成了中国工艺美术殿堂中独具民间特色的一员。

除此以外,筷子跟传统书法艺术也有很深的缘份。知堂老人五十年代在《吃饭与筷子》一文里,谈及西方人的刀叉和国人的筷子之异同时曾指出:“刀叉与筷子也不好说在文化上有什么高下,总之因有这异同,用筷与用笔才有密切的关系,正如拿钢笔的手势出于拿刀叉一样。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新加坡各国之能写汉字,固然由于过去汉文化之薰陶,一部份是由于吃饭拿筷子的习惯,使得他们容易拿笔,我想这是可能的。”西方人由执刀叉而拿钢笔,国人由用筷子而执毛笔,知堂老人这番立足发生学的推论,倒是饶有意味。今上海藏箸家兰翔先生更是以箸代笔,练就一手他自称“野孤禅”的“双筷书法”,名声传出,求字者纷纷上门。1994年7月2日《民族文化报》上还介绍了一位练竹筷书法甚有成就的部队文书。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今天人们使用的筷子更是多种多样。除去过去竹制的、木制的、铁制的、铜制的、象牙制的以外,还有塑料的、不锈钢的、铝合金等材料制作的,在其上面刻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多种书体的。当然一般平民百姓所使用的仍是木、竹制成的筷子。由于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筷子。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当您走进筷子商店时,在小小的筷子上,可以一览大干世界。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使人眼花缭乱。因而有人由此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聪明,皆属筷子的功劳。此话虽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时至今日,这种简便轻巧的餐具非但未成为古董进入历史博物馆,反而因科学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而倍受青睐。

但是,中国人在使用筷子时是有讲究的,一般在就餐时,一忌敲筷,也就是说,不能随意用筷子敲打碗碟盏杯,这有催主人快上菜的味道;二忌掷筷,即发放筷子时,要双手理顺,将筷子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面前,不能随手乱掷;三忌叉筷,也就是说筷子不能交叉摆放,要将一双双筷子头尾有序整齐地摆放着;四忌插筷,即不能将筷子插在饭碗的饭申或莱盘子的莱上,依据民间习俗,那是祭祀亡人的;五忌挥筷,即不能在菜盘里上下左右乱翻寻,如同鸡啄米一样,有食客之嫌,很不文雅;六忌舞筷,也就是说在吃饭时不能拿着筷子当刀具,在餐桌上乱舞,这也是不文明的象征;七忌搁筷,即在民间的木帆船上吃饭时,食毕,不能将筷子搁在碗上,这样就意味着船要搁浅了,这是船家之大忌!

中国的筷子何时传入海外,虽然尚无确考,但它远涉重洋,遍及五大洲,受到各种肤色人种喜爱的历史事实,实在也是一桩颇为微妙的话题。如今,不仅亚洲的大多数国家使用筷子,连西方那些传统使用刀叉的民族,也都相当普遍地生产和使用着筷子。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西滨城。有一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筷子制造厂,因而被誉为“筷子城”,一年的销售额高达l400万美元。在世界上,筷子除了它的实用功能外,还被作为艺术品广泛收藏。沪上筷子收藏家兰翔先生所收藏的各类名筷,不下千双,内中有一双唐代鎏金银箸,上方下圆,银皮镶包木胎,长28厘米。在筷的上端持筷处,有3厘米环形鎏金纹饰,经千年岁月的洗礼,金色依稀可辨。现在箸身虽已斑驳,但仍掩盖不住精美豪华原貌。印度尼西亚有位筷子收藏家,他的家藏珍品达900双之多,其中最名贵的一双,据说是我国明代一位皇妃使用过的金筷。目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筷子的声誉也在悄悄地增长。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有时还会有特别的纪念意义。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尼克松作为历史上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在职总统,第一次在中国政府举行的宴会上使用了中国的餐其一一筷子。宴会刚结束,一位加拿大《多伦多环球邮报》驻北京记者伯恩斯,顺手就把尼克松用过的那双筷子拿去,在场的宾客当即对这位记者风趣的举动的报以热烈掌声。消息传出后,有人出到二千美元的高价收买这双筷子,伯恩斯怎么也不肯割爱,据说后来竟要价到5000美元。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也有一则关于筷子的花絮。英国皇家电视台在报导女王访华的特别节目中,最使英国人感兴趣的是女王在在中国国宴上纯熟使用筷子进膳的特写镜头:一家报纸刊登的大幅照片,文字题示:国宴服务员正在为女王准备的一双筷子;另一家报纸则以用筷子夹龙眼为题。报导女王出席国宴盛况。美国著名导演史蒂芬,在前几年摄制的一部科幻片申,特别设计了一个男女主角在太空船上用铅制的筷子进食的镜头,据说,因此而使这种铅筷很快成了市场上的时髦产品,每双售价达40美元。筷子,是炎黄子孙引为自豪的餐具,正如曾到上海来访问的联邦德国著名**明星科尔宾**说的那样一一“我会用中国的筷子进餐,等于半个中国人。”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都以筷子为餐具。筷子,这种轻巧的餐具,自AL遣隋使将它引进日本后,1300余年来,筷子文化的软硬体都有不少的变化。“箸”这个战国时代便和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古字,至今仍通用于日文中。谈到日本文字,不能不谈谈进餐前后的独特表达方式,日本人在动用筷子前必先说声‘‘领受了”,餐后放下筷子则说“蒙赐盛馔”,这些充满宗教感情的话语,实为感谢我们从山、海采撷的食物的人及天地、大自然的恩赐。

日本箸的材质,设计极为考究,乎日常见的有竹、杉、桧、瑞木、紫檀、铜、铝合金、合成树脂等造成的箸;遇有节庆喜事便使用称作“嬉箸”的柳制箸,而桑制的箸则意味着延年益寿。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日本人使用筷子,是在四到六世纪之间,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的,日本了是崇拜中国筷子的国家,日本人至今还保持着中国筷子古称“箸”。日本深受我国隋唐典章制度的影响,在宫庭和贵族们的宴会上,使用金属筷吃中国式的饭菜,以示尊贵。日本人非常重视筷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东京有一所筷子学校,专们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筷子,每一期学员受训时间为三个月。日本医学专家认为,儿童使用筷子还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而使用筷子的人也越来越多。世界上消费筷子最多的国家是日本,据日本税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每年全国共消费筷子七十多亿双,发展至现代,愈来愈盛行一次性使用的筷子。日本还将这种普及使用筷子的新潮视为弘扬日本文化最基本的标志。据说有位叫本田总一郎的学者,为感谢筷子一日三餐辛勤地为人们效劳,建议将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节”。这位学者的倡议,立即得到人们的热烈响应。一九八0年八月四日,“保卫日本的节日之会’’分别在东京赤坂的日枝神社和新泻县三条市的八幡神社举办了供奉筷子的仪式。这一天,人们载歌载舞地庆祝这一庄严神圣的节日。从此,日本有了个“筷子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以感谢筷子一日三餐地为他们服务。农村在播种、插秧、收获、生日或婚嫁的喜庆的筵席上。都的要换上新筷子,以表愉悦之情。

在日本奈良时代编纂的《古事记》中,就有关于筷子的记载,那时的筷子不像今天这样的两根细棍,16是将削细的竹子弯折成镊子状使用。平安时代,在“大尝”和其它宫庭仪式上使用竹筷;在祝贺生日或民间节日仪式上,普遍使用柳筷;八月十五日赏月的宴会上使用获筷。1986年,东京江户川区唐泉寺更恢复“箸供养”仪式,感谢支撑饮食生活的筷子,祭祀已被采伐的森林,处处显示出日本人对筷子的深厚感情;然而,现今饮食习惯日趋于西化的日本国民,其孩子已经越来越不很好地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了。现今日本人不仅消费筷子的数量大,而且对筷子的要求也高。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饮食业的发展,一次

为什么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外国用叉子?

1. 2018看春晚的作文,要自己写的,谢谢了

看到这个题目,我马上会启动我的每一根神经,开始搜寻。突然,我搜到了一个欣赏的内容,那就是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你们知道吗?我学会了欣赏每年的春节联欢会。在20xx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 *** 爬杆,让我至今难忘怀。在这个杂技表演中,就凭着两根木杆和几个人,表演出那么精妙绝伦的节目,这一点我非常佩服。在欣赏了他们精堪的技艺表演后,我感到了杂技演员的辛苦。

在表演的背后,他们不知吃了多少苦,花了多少心血,才磨练出这样让观众叫好的节目!欣赏这个节目的时候,我就暗暗下了决心,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吃一点苦,才能尝到一点甜。

还有在欣赏20xx年春节晚会的相声中,我被相声演员的出色表演吸引了,姜昆惟妙惟肖的表演真令人捧腹。也许有人会说:“一个相声有什么欣赏的,不就搞笑吗?”不,这一点你完全错了,一个相声演员的说学逗唱、要逗哏、捧哏,练成功也是非常难的。

通过欣赏这次春晚,我不但体会到了整个节目的美,而且也感受到了演员的辛苦

2. 2018春晚观后感作文450字咋写

2018春晚读后感 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文化现象,已伴和着改革开放的雄浑步履走过了35个年头。

如今,面对着新时代第一台大型综艺节目,作为全国春晚的旗舰平台,已过而立之年的2018年央视春晚,载19大报告关于文化的真髓,携世界风云的八面来风,以壮观天地、韵溯古今,视通中外,大气磅礴的全方位绚丽新景观开启了大幕。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背景画面,一张张幸福祥和的笑脸,一台台电视荧屏呈现着同一场色彩缤纷的晚会。

它把十几亿中国观众、海外同胞、国际友人凝聚在一起,共享除夕精神“年夜饭”。它把空前的多样性、民族性、艺术性与科技化、国际化熔于一炉,成就了春节———这个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更强的欢乐氛围和仪式感,从而提升了2018年春晚的高度、力度和温度。

壮观天地,抒发新时代的新情怀。2018年春晚的大型歌舞,舞蹈语言与音乐语言十分丰富,接地气,暖人心,场面恢宏。

特别是《丝路绽放》那静懿、祥和、对发展的憧憬,那千年丝路未被黄沙掩盖的坚强,那欣逢盛世对未来的展望,都得到了到位的展现。《波涛之上》,在巨浪连天、激雷闪电、乌云翻卷中,颇有力度地表达了人的力量与刚勇。

表现特种兵的群舞《沙场砺兵》,造型险峻、排山倒海、动作出其不意、刚健勇武,展示了我人民军队气贯长虹、无坚不摧。儿童卡通舞让小小的孩童怀抱小狗狗欢舞,童趣盎然、憨态可掬,也意喻着为狗年祈福。

在此之中让人感动的是在亿万人民欢乐祥和之时,大屏幕上展现出风雪中边防哨所与军犬为伴的祖国卫士。 晚会不仅追求“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让力与美的大型歌舞展示磅礴的气势。

而且从宏观到微观,意在抒发新时代的新情怀。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类节目。

不仅阵容新、题材新,而且一扫了以往个别节目的耍贫斗嘴的庸俗气。如写留守儿童的小品,不仅有情趣,给观众带来欢笑,而且表现了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说出了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道理: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不是钱。

打拼给孩子一个未来,但更应当给他现在。蔡明、潘长江的作品也更有新意,它插科打诨、风趣搞笑,但它写出了如何对待男女情感问题:爱情保鲜靠表白,你要爱她就说出来。

《为您服务》描写的是凡人小事,轻松、诙谐,却满溢着新时代普通人身上的正能量,展示了恰恰是普通百姓那独特的亲情、友情和赤子之情。再有,给领导提意见的小品,都让人看到,晚会中许多节目确实都是从生活中感受强烈的地气和鲜活的存在,感受现实生活中丰满的血肉和灵动的纹理。

因而,这些节目才能展示出新时代葆有文化质地的人品,富有文化价值的人格,带有文化色彩的人心、人事与人情。 韵溯古今,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化的精气神。

晚会展示“山川气象新”更有“耆旧风流在”。相信主创人员深谙一场成功的全国性春晚,不仅要下接地气,表现今天的繁荣发展,抒发对未来的豪情锐气,更要上承中华传统文化,“唤醒传统文化之魅,又赋予其现代化之魂”。

那多彩贵州黔东南的万人侗族大歌震彻天地,既传承了少数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艺术和地域符号,又传递了改革开放之后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幸福满满的崭新风貌。特别是少林武当双雄会,武林高手云集,特技与武技交融、不同门派英雄际会,彰显了龙的传人英姿勃发、刚健尚武的民族风范。

分会场展现的山东曲阜的“万仞宫墙”,昭示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浑厚古朴,持重阳刚。穿插节目之中来自齐鲁大地的千人鼓阵设计,和振聋发聩“国泰民安”气壮山河的齐声欢呼,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民心、民意、民情的诉求———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团结人和的群体意识,天人和合、国富民强的美好梦想。

当然,那魂牵梦萦的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晚会是通过海峡两岸歌手的歌声和《国宝回归》的节目展现的。这是一个心向祖国的同胞许先生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斥巨资让漂流在海外的国宝与故宫不见不散的故事。

这是全长30.12米来自明晚期的青绿山水图《丝路山水地图》,在全国观众的视野中这帧饱含传统文化意蕴又颇具现实意义的珍宝呈现出来了。这种传统文化基因、民族情感渊源蕴化的家国之思、乡土之恋,也是中华文艺书不尽、诉不完的永恒主题。

晚会用诗意的语言调动传统文化资源,达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了。 视通中外,协同世界各国朋友做美美与共的诗意表达。

这是2018春晚的一个醒目的亮点。年味犹浓、喜庆和乐之中,晚会没有忘记海外游子,屏幕上闪现着海外华人华侨欢度中国年的联欢盛况。

而且,对中外文化交融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展现。融入了较多的国际元素,给人印象较深的是俄罗斯艺术家的大型歌舞,欢快热情、友善温暖。

与非洲演员共同演出的表现蒙内铁路的小品,健康活跃、情趣幽默,最后两国演员用中文说,撸起袖子加油干,让世界人民都点赞,欢笑中让人深感中国在世界的位置,确实像晚会中一支歌曲唱的那样,幸福我的家,强大我的国。特别是当俄、美、英、法等国歌唱家一起深情地高唱《我爱你中国》时,使晚会达到了 *** ,它更让人想。

3. 作文:看春晚2018年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春晚。

春晚的第一个节目是各族民歌,有藏族民歌、维吾尔族民歌……最精彩的要输傣族的《祝酒歌》了,他们载歌载舞,美丽极了。 接下来的节目是《时间都去哪了》。

唱歌的时候,歌手后面的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女孩和她爸爸的照片,这个女孩叫大萌子,她爸爸选择了大萌子每长大一岁照一张照片,这样就记录下了大萌子长大的历程。有一天,大萌子无意中把这些照片都传到了网上,立刻就引起了许多人的评论。

如同大萌子和他的爸爸一样,我们在一天天长大,父母却在一天天变老,我们只有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报答他们,这样我们才能对的起父母这么多年来对我们的养育之情。 还有一个节目叫《剑心书韵》。

节目中的人用一或两个手指就能把自己的身体立起来,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其中还有一段我觉得很押韵的台词: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看完这个节目,我心中不禁一阵惊呼,现在的人都好厉害啊,我也要抓紧时间提高自己,要不然就落后了。 看完春晚,我高兴的叫道:“春晚真精彩啊!现在已经是20xx第一天了,在新的一年里,我祝自己新年学习好,祝家人新年行大运。”

爸爸妈妈听了,高兴的一把搂住了我。

4. 如何评价201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作文四百字

春节是举国百姓、举世华人祝福欢乐的日子,2018年央视春晚是全世界华人的“年夜饭”,“家和万事兴”是今年春晚的主题,又一个难忘的央视春晚伴随着我们跨进又一个新的春天。

2018年央视春晚所突出的鲜明主题是“共筑中国梦,家和万事兴”。编导和演出团队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素材、题材,利用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呈现和深化,同时注重节目思想性与观赏性的统一,调动气氛、增强互动、润物至深。

演出开篇一曲由张凯丽、韩童生、佟大为、李光曦等联唱的《四世同堂合家欢》,四辈人男女老少齐登台,共同咏唱家和万事兴,抒发普通人对未来的美好畅想,节奏喜庆明快,时代气息浓郁。“星光大道”选手联合演绎的《高手在民间》,则很好地呈现了“开门办春晚”“拆门办春晚”的思路和成果,看着那些来自各行各业业余演员的出色表现,你不得不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之真理颠扑不破。

春节是欢乐的节日,是精神洗礼的节日,也是审美养成节日。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凝聚最大公约数,让艺术真正有助于增进国民的价值信心,增进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强化对核心价值、对共有意识的坚守,2018年春晚善于抓住老百姓日常点点滴滴,进行入脑入心的艺术表现,如沙溢、贾玲、李菁、瞿颖等的小品《喜乐街》,孙楠的歌曲《搭把手》,孙涛、邵峰等的小品《社区民警于三快》,以及刘和刚的歌曲《拉着妈妈的手》,均通过对凡人小事的艺术展示,强化美德、善意与信仰的力量,堪称润物入心的质朴精美之作。

春晚结束了,那满台的喜庆、热烈与祥和,让人们久久回味与沉思。愿寓教于乐润物入心成为晚会的新常态。

5. 2018年春晚观后感600字

晚会不仅追求“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让力与美的大型歌舞展示磅礴的气势。而且从宏观到微观,意在抒发新时代的新情怀。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类节目。不仅阵容新、题材新,而且一扫了以往个别节目的耍贫斗嘴的庸俗气。如写留守儿童的小品,不仅有情趣,给观众带来欢笑,而且表现了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说出了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道理: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不是钱。打拼给孩子一个未来,但更应当给他现在。蔡明、潘长江的作品也更有新意,它插科打诨、风趣搞笑,但它写出了如何对待男女情感问题:爱情保鲜靠表白,你要爱她就说出来。《为您服务》描写的是凡人小事,轻松、诙谐,却满溢着新时代普通人身上的正能量,展示了恰恰是普通百姓那独特的亲情、友情和赤子之情。再有,给领导提意见的小品,都让人看到,晚会中许多节目确实都是从生活中感受强烈的地气和鲜活的存在,感受现实生活中丰满的血肉和灵动的纹理。因而,这些节目才能展示出新时代葆有文化质地的人品,富有文化价值的人格,带有文化色彩的人心、人事与人情。

韵溯古今,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化的精气神。晚会展示“山川气象新”更有“耆旧风流在”。相信主创人员深谙一场成功的全国性春晚,不仅要下接地气,表现今天的繁荣发展,抒发对未来的豪情锐气,更要上承中华传统文化,“唤醒传统文化之魅,又赋予其现代化之魂”。那多彩贵州黔东南的万人侗族大歌震彻天地,既传承了少数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艺术和地域符号,又传递了改革开放之后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幸福满满的崭新风貌。特别是少林武当双雄会,武林高手云集,特技与武技交融、不同门派英雄际会,彰显了龙的传人英姿勃发、刚健尚武的民族风范。分会场展现的山东曲阜的“万仞宫墙”,昭示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浑厚古朴,持重阳刚。穿插节目之中来自齐鲁大地的千人鼓阵设计,和振聋发聩“国泰民安”气壮山河的齐声欢呼,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民心、民意、民情的诉求———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团结人和的群体意识,天人和合、国富民强的美好梦想。当然,那魂牵梦萦的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晚会是通过海峡两岸歌手的歌声和《国宝回归》的节目展现的。这是一个心向祖国的同胞许先生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斥巨资让漂流在海外的国宝与故宫不见不散的故事。这是全长30.12米来自明晚期的青绿山水图《丝路山水地图》,在全国观众的视野中这帧饱含传统文化意蕴又颇具现实意义的珍宝呈现出来了。这种传统文化基因、民族情感渊源蕴化的家国之思、乡土之恋,也是中华文艺书不尽、诉不完的永恒主题。晚会用诗意的语言调动传统文化资源,达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了。

视通中外,协同世界各国朋友做美美与共的诗意表达。这是2018春晚的一个醒目的亮点。年味犹浓、喜庆和乐之中,晚会没有忘记海外游子,屏幕上闪现着海外华人华侨欢度中国年的联欢盛况。而且,对中外文化交融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展现。融入了较多的国际元素,给人印象较深的是俄罗斯艺术家的大型歌舞,欢快热情、友善温暖。与非洲演员共同演出的表现蒙内铁路的小品,健康活跃、情趣幽默,最后两国演员用中文说,撸起袖子加油干,让世界人民都点赞,欢笑中让人深感中国在世界的位置,确实像晚会中一支歌曲唱的那样,幸福我的家,强大我的国。特别是当俄、美、英、法等国歌唱家一起深情地高唱《我爱你中国》时,使晚会达到了 *** ,它更让人想到各国艺术家友好合唱,是对中国深情的祝福,是对“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诠释。

6. 一篇关于2018春晚作文450写

大年三十晚,我门一家人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

今年的联欢晚会节目真是丰富多彩。有小品,有歌舞,有相声……瞧,我们一家人看得津津有味,愉悦的笑声不时从我家传出。我最喜欢看的是小品《美好时代》。这个小品主要讲述的是一个诚实的故事。那天,毛豆豆替白雪买了一张**,毛豆豆的丈夫余味去问老婆的哥哥要钱,结果没要到钱,他哥哥却说等他孩子到20岁时再给他。毛豆豆气得要命便走了。这时,余味从茶几上拿了**(是白雪的),听了听收音机,惊讶了(他以为是自己的),便高兴得不得了。毛豆豆说他疯了,余味却说自己中奖了。毛豆豆把真相告诉了他,余味不相信。于是毛豆豆把自己家的**拿了出来。余味知道白雪的钱是自己家付的,便打电话去咨询,让自己的妻子放心,得出的结果却是:没事吧你。

看了这个小品,对我的启发很大:无论做什么事情是谁的东西,就应该给谁,不应该自己拿走,而且要懂得诚实,因为诚实是金。

7. 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2018

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2018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文化现象,已伴和着改革开放的雄浑步履走过了35个年头。

如今,面对着新时代第一台大型综艺节目,作为全国春晚的旗舰平台,已过而立之年的2018年央视春晚,载19大报告关于文化的真髓,携世界风云的八面来风,以壮观天地、韵溯古今,视通中外,大气磅礴的全方位绚丽新景观开启了大幕。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背景画面,一张张幸福祥和的笑脸,一台台电视荧屏呈现着同一场色彩缤纷的晚会。

它把十几亿中国观众、海外同胞、国际友人凝聚在一起,共享除夕精神“年夜饭”。它把空前的多样性、民族性、艺术性与科技化、国际化熔于一炉,成就了春节———这个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更强的欢乐氛围和仪式感,从而提升了2018年春晚的高度、力度和温度。

壮观天地,抒发新时代的新情怀。2018年春晚的大型歌舞,舞蹈语言与音乐语言十分丰富,接地气,暖人心,场面恢宏。

特别是《丝路绽放》那静懿、祥和、对发展的憧憬,那千年丝路未被黄沙掩盖的坚强,那欣逢盛世对未来的展望,都得到了到位的展现。《波涛之上》,在巨浪连天、激雷闪电、乌云翻卷中,颇有力度地表达了人的力量与刚勇。

表现特种兵的群舞《沙场砺兵》,造型险峻、排山倒海、动作出其不意、刚健勇武,展示了我人民军队气贯长虹、无坚不摧。儿童卡通舞让小小的孩童怀抱小狗狗欢舞,童趣盎然、憨态可掬,也意喻着为狗年祈福。

在此之中让人感动的是在亿万人民欢乐祥和之时,大屏幕上展现出风雪中边防哨所与军犬为伴的祖国卫士。

8. 2018春晚评价作文400字五年级

万家灯火除夕夜,欢欢喜喜看春晚。

这些年,春晚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它和年夜饭、吃饺子、放鞭炮一样,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人的新民俗了。春晚能伴随着我们走过了这么多年,这也反映出了春晚还真是我们除夕之夜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大餐。

今年的春晚,从整体上看较往年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是它的舞台包装华丽,变幻莫测的立体效果加上led大屏幕,使每个节目都能与舞台背景融为一体,突出了演员们的表演效果。

节目方面推陈出新、经典怀旧,将民间的风俗人情融入到了晚会之中,唤醒了观众的欣赏情趣。 晚上八点,羊年春晚在第一个节目《欢歌贺新春》中正式拉开帷幕。

这个节目由六位主持人和多位明星表演。今年春晚有悠扬动听的歌曲,有婀娜多姿的舞蹈,有神秘莫测的魔术,还有轻松搞笑的小品。

王力宏的《十二生肖》把全场带进了 *** 。王力宏身着红色衣服,边唱边跳,全场都跟着high了起来。

宋祖英与席琳迪翁合唱《茉莉花》,《茉莉花》是一首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一带,而席琳迪翁却准确地用中文唱出来,可见她花了多大的功夫! 著名相声演员曹云金和刘云天带来的《这事儿不赖我》又一次把全场带进 *** ,相比之下,在央视X年春晚上尚显有些紧张和放不开的曹云天、刘云天,在羊年春晚中带来的相声《这事儿不赖我》反响不错。和往年一样,XX年羊年春晚相声域名同样惹人关注。

相声中频繁出现的“这事儿不赖我”,极有可能成为新的流行语。 小品《你摊上事儿了》与《今天的幸福2》笑爆全场,孙涛和秦海璐,一个保安一个王总,因为牌子的事儿发生争吵。

《今天的幸福2》由沈腾、马丽等四人表演,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些小矛盾却又不沟通而导致情况恶化。 刘谦和李云迪合作表演魔术《魔琴》,这个节目成为春晚的最大看点。

首先,刘谦把一个杯子放到了红酒瓶里,全场无人不感到吃惊,接着,刘谦又用扑克牌变起了魔术,最后,大变活人,在台上弹琴的李云迪瞬间到了观众席上,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其实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核心就在于“联欢”,节目异彩纷呈,没有大的漏洞,让观众感到轻松自然就好。

这两天看了其它各大卫视的几台春晚,感觉非常精彩,节目形式新颖,各具特色。假如我们明年的央视春晚,多从各省台挑选出一些优秀的节目登台表演,相信百姓们一定会更加喜欢。

l。

9. 2018年春晚节目最喜爱节目作文

你们知道吗?我学会了欣赏每年的春节联欢会。在20xx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 *** 爬杆,让我至今难忘怀。在这个杂技表演中,就凭着两根木杆和几个人,表演出那么精妙绝伦的节目,这一点我非常佩服。在欣赏了他们精堪的技艺表演后,我感到了杂技演员的辛苦。

在表演的背后,他们不知吃了多少苦,花了多少心血,才磨练出这样让观众叫好的节目!欣赏这个节目的时候,我就暗暗下了决心,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吃一点苦,才能尝到一点甜。

还有在欣赏20xx年春节晚会的相声中,我被相声演员的出色表演吸引了,姜昆惟妙惟肖的表演真令人捧腹。也许有人会说:“一个相声有什么欣赏的,不就搞笑吗?”不,这一点你完全错了,一个相声演员的说学逗唱、要逗哏、捧哏,练成功也是非常难的。

通过欣赏这次春晚,我不但体会到了整个节目的美,而且也感受到了演员的辛苦

中国饮食文化网

子古今谈

作者 :安徽省博物馆 卢茂村

在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申,每天都离不开筷子、筷子在我国起源甚古,与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远在商纣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筷子。目前出土最早的实物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侯家庄M1005的铜箸和湖南省香炉石遗址的骨箸。文献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另据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就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唏,哀叹)”。说的是箕子认为纣王用象牙筷子吃熊掌,极度奢侈,乃亡国之兆。与殷墟的文物相呼应,都说明商代已经有了箸。既然商代就有铜箸、象箸和骨箸,那么使用竹木材料制成的箸当早于商代。学者们都认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使用竹木制成的箸。其实,商纣王所用的象箸,并非中国第一双筷子,箸的诞生应早于商纣若干年。《札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即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于火中烤熟。而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置火灰中,不时用树枝拨动,使其受热均匀而后食之。先人大概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最原始筷子也就出现在先民手中。

那么“箸”是如何演变咸“筷子”的呢?说来话长,一般人类进食主要是用手指、叉子和筷子三种方式。但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自然是用手抓着吃的,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札记?曲礼上》:《毋抟饭》(持,是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一团。)可见当时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先民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木棒、枝条或竹枝、竹片来放置和翻动食物,进食时为了避免烫伤手指,聪敏的祖先也就利用它们代替手指进食。在炊具中烧煮肉决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挑取,逐渐学会用两根木棒或竹条来夹取。在煮粥时用它们来搅动,以免米粒附着陶器底壁而烧焦。在吃粥时也可以用它们来拨食,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可以说箸的产生是和用陶器烹煮食物的方法是密切相关。所以它也成了以粒食为主的东亚农耕的民族最具特色的进食工具。筷子的出现是我国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据考证,筷子在中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筷子叫做箸,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箸,饭[危+支]也。……[危+支]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另外,箸还被称为“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札记?曲礼上》说:“饭黍毋以箸。”即吃饭粥不能用箸,应该用匕。又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梜就是木头筷子。梜即策,《广雅?释器》:“荚谓之箸。”说明箸在古代是用来夹取羹汤中的菜食的。东汉郑玄注:“夹犹箸也,今人或为箸为夹提。”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而夹从木。北方多木,南方多竹,我们的祖先就地取材,故竹木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是可能的,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后来,“箸”又演变为“筷”,这与我国古代江南地区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民间俗讳……。行舟讳言住,住箸同音,故谓箸为筷儿。”从字音上听、称“筷”,是希望船快的意思忌讳语变成了吉祥语,从此“箸”改称“筷”,但还有少数地区至今仍叫“箸”。明人《推蓬寤语》书载:“世人误恶宇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筷子,今囚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筷子者,忘其始也。”民间行船最忌“住”和“蛀”,故反其道而改箸呼为筷(快)。而日本则没有这种禁忌的,自唐代传入至今仍称“箸”。筷子在古代还叫“筋”和“梜”,因为它们都不如“筷子”一词琅琅上口而又吉利,“筋、梜”二字早已被淘汰。筷子的悠久历史,还有考古实物作证。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祥云县大波那发掘了一座罕见的铜棺墓,其中出土了三根圆柱形的铜筷,经放射性碳素测定,为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东周中期的遗物。1977年8月,安徽省贵池县东北约7.5公里的里山公社红旗大队徽家冲,出土了一批东周青铜器。青铜器是埋藏在一个土坑里。内中出土生活用器铜筷一双。该筷为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看来,青铜不但制成鼎、鬲、尊等炊器、祭器,也制成箸等小餐具。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市西北约三公里的擂鼓墩,发掘了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群,出土文物有食品箱和酒器箱。食品箱里除了铜鼎、铜盆、铜罐、铜勺等,还有竹策一件;酒器箱中除装耳杯161件及圆、方木盒、大勺等,也有竹策两件。竹策,就是现代的竹筷。先秦古籍《管子)称筷为“策”。三国魏人张揖撰《广雅?释器》栽:“策谓之箸。”经考证,食箱、酒箱为墓主人生前外游的野餐食具。看来,我国2400年前已有设计合理的旅游餐具箱,而筷箸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汉书?王莽传》有“以铁箸食”的记载。唐代名医陈藏器认为: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味,铁氧化锈迹斑斑,都难以进食。故铁箸铜箸渐渐为漆器所替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墓群出土的随葬品申有一双朱漆箸。墓申有落葬纪年木牍,文为“十二年二月乙己制。”经考订为汉文帝十二年。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68年以前已有竹胎漆筷了。

而在欧洲,直到十五世纪,很多国家的平民还在用手抓取食物,只有贵族才用得上金属制的刀、叉、勺等餐具。在封建王朝时代,有不少王侯、贵族使用银制的筷子,金箸则为皇家所独占,因而银筷便在王公、贵族的餐桌土风靡一时。黄金餐具器皿向为皇宫所垄断。北魏王朝曾规定上自王公下自百姓、不许私养“金银工巧之人”,私造金银器皿是犯法的。银箸之所以走俏,主要有银筷可以防毒之说。据说银遇到含硫的毒物会产生化学反应,使表面变黑,从而就能判断食物内是否有毒等,当时富豪士绅,达官贵人,因贪污受贿,制造冤案太多,怕人,故求助于银筷。其实银筷防毒之说并不科学。从这些历史记载申,可以看出古代筷子有多种名称:英、提策、櫡、梜、筋,魏时又称筲或赢,隋唐时统一以箸字为名。

同时。可知汉代箸不仅相当普及,并向多品种发展。《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博陵崔元晖家有银匙箸。在谈到筷子时,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热衰于讨论它。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因为中国的食物精美细巧,筷子是适应了这种的情况而发明的。但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正由于筷子的精巧,才使中国食物发展得如此精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类“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自然难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食物是精美的,中国的筷子是细巧的,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完美元缺。中国人发明和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长期用筷子吃饭可以使人心灵手巧,聪明玲俐,头脑反应敏捷。有一位日本学者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他认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神经系统的内在活动,大大有助于人的动作灵活、思维敏捷。可见,中国人使用筷子对健康有益。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小林恩。怀特,在1983年发表一篇题为《手指、筷子和叉子一一关于人类进食技能的研究》的学术论文,曾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他在论文中断言:“人类选择筷子进食确实是一种最佳方式。”从而使筷子的身价大增,备受称赞。

一件小小餐具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因为它是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不少专家学者曾对此进行过科学的论证。对筷子真正作出精辟论断的是我国“学界泰斗”蔡元培。1924年2月,中法大学董事会在法国里昂召开,中方董事长邀请法方董事长巴黎大学教授欧乐吃中国莱。欧乐见宴席上放的是中国筷子和汤勺,便对蔡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不用刀叉,不方便吧?”蔡元培笑着回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刀叉,不过,我们中国人是酷爱和平的民族,总觉得刀又是的武器,使用它吃饭菜太不文雅,所以从商朝时起就改用‘匕’割肉,用箸夹菜。后来烹饪改进,筷子可以夹肉,‘匕’就不再用于席上。”蔡元培说出了筷子的演变历史和它美好的象征,使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和筷子。如今,筷子已进入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的功能价值又怎样呢?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西方人在十六、七世纪才学会使用的刀叉,又怎能跟筷子相比呢?原来人们在吃饭时使用筷子,能施展出钳夹、拨扒、挑拣、剪裁、合分等代替手指的全套功能。据科学测定,人们在使用筷子时,五个手指能很好地配合,而且带动手腕、手掌、胳膊和肩膀的几十个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并与脑神经相连.给大脑皮层一种有益的锻炼。可见,李政道博士对使用筷子的论证,蕴藏着许多科学的道理。因此,不少到中国旅行的外国人,以学会使用筷子为他们旅游中最大的乐趣之一。

中国的筷子不仅仅是一种餐具,它还作为一种与文化有关的器物,在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记载。楚汉相争年代,高阳酒徒鄙食其向刘邦献“强汉弱楚”,谋士张良知道后即顺手拿起刘邦刚放下的筷子,在餐桌上以箸为图,说出郦食其的错误,并献出自己的剪楚兴汉的战略良策。这就是《汉书?张良传》记载的“臣请借前箸以筹之”的故事。成语“借箸代筹”即由此而来。历代文人骚客曾写过不少咏筷诗。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之句,那是他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因受权贵谗毁,丢掉“供奉翰林”之职而落魄离京时食不下咽之忧郁心情的真实写照。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云:“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诗申“犀筋”,当指犀牛角制的筷箸。朱淑贞《咏箸》曰:“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前两句将筷子拟人化,形象生动有趣,后二句似乎又寄寓着这位宋代女诗人抑郁不得志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明代诗人程良规《咏竹箸》诗中有:“殷勤向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借箸喻人,亦别有意味。相传,刘伯温初见明太祖时,太祖方食,即以筷为题让他作诗,以观其志。刘见太祖所用筷子乃湘妃竹所制,即吟曰:“一对湘江玉并肩,二妃曾洒泪痕斑。”他见太祖面露不屑之色,遂高声续吟:“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箸间。”诗借楚汉相争时,张良曾“借箸”替刘邦筹划战局的,道出自己之政治抱负,最终博得明太祖赏识。今有赵恺诗人写《西餐》诗进而怀念起筷子:“举得起诗情画意,放不下离情别意。两枝竹能架起一座桥,小桥召示归去。”构思奇巧、意味深长。作家冯骥才曾手书咏箸诗赠上海藏筷名家兰翔:“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民间还流传着一首以筷子为谜底的灯谜诗,饶有风趣。诗曰:“姊妹两人一般长,厨房进出总成双,酸咸苦辣千般味,总是她们先束尝。”

在中国古典小说里,筷子的身影时现,小说家常借它来达到刻画的人物性格的目的。据《秦馔古今谈》及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在一次御宴中突然将手中的金箸赐给宰相宋璟,这位宰相受宠若惊,愕在坍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赞扬宋璟的品格像筷子一样耿直。而永福公主在自己的婚事上拒不从父皇之命,以折断筷子表示宁死不屈的决心。在《三国演义》中,筷子又成为罗贯中笔下的精采一笔。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意识到曹操的真实用意,赶忙巧借惊雷响声,佯装害怕将筷子失手落地,以表白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庸人,从而消除了曹之戒心、保全了自己。关于筷子在文学作品中也颇多描绘。曹雪芹的《红楼梦》即有“乌木三镶银箸”,又有“四楞象牙金筷子”出现在大观园的餐桌上。《红梦梦》第四十回中写道:“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乌木镶嵌银筷,按席摆下。”由此可见贾府的荣华富贵。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范进中举不久,丧母守孝。恰在这时汤知县请他赴宴,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还配有“银镶杯箸”。范进却退前缩后不肯入席。汤知县不解其故,经张静斋点拔,“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但范进仍不进餐,再换上一双白色竹筷,“居丧尽礼”的范单人才用之在燕窝里捡了个大虾圆子送进嘴里。原来,在这个装腔作势的守孝单人眼中,唯有白竹筷才最合乎“孝道”,至于是否大吃荤腥有碍“孝道”反倒是无关紧要的。通过这段不动声色“换箸进食”的描写,小说作者以辛辣的笔墨,入木三分地揭露满口“诗方”、“子曰”的斯文君子,其实都是蝇营狗苟的伪君子。诸如此类在文学作品中亦多见不怪。一把筷子(即拾双筷子捆扎在一起)难以折断,而一双筷子则易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喻为一把筷子即是一个集体,而单只筷子便显得形单影吊,难以支撑大厦。团结便是力量,集体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古往今来,有关筷子的趣闻逸事甚多。相传,西汉有位巨无霸者,是位勇猛武将,生得虎臂熊腰,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就是每日进餐必用二、三斤重的铁筷,以显示其臂腕有超人之力。又据说:湘西苗族曾有位抗清英雄,他使用的武器不是别的,正是一双两尺长的铁筷,人称“筷子王。他的筷子功,又分为轻功和硬功,轻功的功夫能挟住飞翔的蚊虫,他可以挟了又放,放了又挟,不伤蚊子。他的硬功,一筷子下去,能致敌人于死地。“击箸和琴”,即是宋人何[芫+辶]在《春诸记闻》卷入中记载的一则佳话。南朝刘宋时的柳恽一次赋诗,正在酝酿之时,用笔敲琴,门客申有人“以箸和之”,奏出的哀韵使柳恽大为惊讶,于是“制为雅音”。事实上,借筷子为乐器的例子在文艺舞台上屡见不鲜。清音是流行于四川的曲艺品种之一,系清乾隆年间从民间小调发展而成,多由一个人表演,演员左手打板,右手便是执竹筷敲打竹板进行演唱。而在蒙古族人那里、筷子又被作为舞蹈表演的道具。这种舞蹈历史悠久,流行于内蒙古地区,起初多为男子独舞,解放后发展成为男女群舞。表演时,舞蹈者左右手各执一束红漆筷,伴随着乐曲的旋律,用力敲打肩、腰、腿、脚等部位,并时而击地,时而互击,时而旋转,时而跪蹲,两肩和腰随之相应扭动,边打边舞,动作刚劲,节奏强烈,场面感人,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是牧民欢乐生活的反映。解放初期,蒙古族的筷子曾风靡全国,为人们喜闻乐见。民间还有用筷了敲击碟子的舞蹈,碟声悦耳,舞姿优美,别有韵味。在杂技节目中,亦有借用筷子为表演道具的。在传统的戏曲舞台上,也能觅其踪影。目连戏是一种揉合宗教、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大型活动,《刘氏出嫁》是蜀人“搬目连”所必不可少的开场戏,戏中新娘上轿时,就要撒24双筷子并唱“撒筷歌”。此乃民间借筷子讨口彩以祈求“快生贵子”的文化心理在戏曲中的艺术再现。在东北新婚洞房花烛之夜,有人就从窗外扔进一把筷子的习俗,为的是讨个“快生贵子”的口彩。云南阿昌族娶亲接新娘时,在丈人家新郎官吃早饭用的“筷子”,必须要用足足有五、六尺长的细荆竹特制,梢子上还带着一簇簇绿叶,并拴上鲜花之类的东西。当新郎拿起这双“筷子”时,手常常抖得很厉害,有时还要用肩膀扛起来。有趣的是,新郎吃的菜,也全是特制的,如油炸花生米、米粉、豆腐、水菜之类的东西,不是细得夹不起,或是滑得夹不住,或是软得一碰就碎。这顿饭常常把那些身强力壮,神气十足新郎吃得满头大汗,给他一个下马威,让他今后对妻子要体贴一点!

我国古时的筷子,大多是用竹子制作的,“筷”与“箸”都是竹字头就是明证。但也有用木材制成的。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帝王和贵族们,为了炫耀其地位及财富,又采用金、银、玉、象牙等名贵材料制成筷子,作为自己富贵的标志。现今的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还可以见到这些筷子。筷子跟绘画、雕刻联姻,经艺人之手巧妙点化,又可制成高级精美而魅力独具的工艺品。小小筷子,方圆有致,式样精巧、或烙画、或镂刻,让人观赏把玩,爱不释手。例如,北京的象牙筷,浅刻仕女,花鸟或风景,饰以彩绘,华贵艳丽,桂林的烙画筷,烙印象鼻山,芦笛岩,独秀峰等景,白绿相间,清丽大方。如今,筷子的品种就更多了,上海豫国商场有家筷子商店,经营的品种达七十多种,而且造型也美,工艺更精巧,如杭州的天竺筷、宁波的水磨竹筷、福建漆筷、广东的鸟木筷、四川的雕花竹筷、江西的彩漆烫花筷、山东潍坊的嵌银丝硬木筷、苏州白木筷和云南楠木筷等,皆是中国筷子大家族的名品。现在,北京又制作了以硬木、紫铜、象牙、玉石等为原料,结合景泰兰、雕刻、镶嵌等工艺的高档筷子。有些竹、木筷子的上端还烤印有各种图案或名家诗句,有的还雕刻上十二生肖形象,甚为精致。明清时代,各种筷箸已由单纯的餐具发展为精美的工艺品。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清代,在云南武定县出了个烙画筷子的名艺人武恬,他能在长不盈尺的筷子上烙画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凌烟阁功臣图》、《瀛州十八学士图》,所绘人物须眉衣饰,栩栩如生,其技艺号称天下无双,出自他亲手制作的工艺筷亦是身价百倍。四川江安的竹簧筷驰名中外,1919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优胜奖章。此筷创制于明末清初,以节长壁厚之楠竹为原料,经煮沸、制坯、露晒、打磨等多道工艺再精雕细刻而成。所刻狮头竹筷、有单狮、双狮、踏宝狮、子母狮等八十多个品种。据说,制作一双传统狮头簧筷,单是两个狮头,有时竟要雕上三百到四百刀才能完成。其做工之细,技艺之精,委实令人叹服!这筷画、筷雕,构成了中国工艺美术殿堂中独具民间特色的一员。

除此以外,筷子跟传统书法艺术也有很深的缘份。知堂老人五十年代在《吃饭与筷子》一文里,谈及西方人的刀叉和国人的筷子之异同时曾指出:“刀叉与筷子也不好说在文化上有什么高下,总之因有这异同,用筷与用笔才有密切的关系,正如拿钢笔的手势出于拿刀叉一样。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新加坡各国之能写汉字,固然由于过去汉文化之薰陶,一部份是由于吃饭拿筷子的习惯,使得他们容易拿笔,我想这是可能的。”西方人由执刀叉而拿钢笔,国人由用筷子而执毛笔,知堂老人这番立足发生学的推论,倒是饶有意味。今上海藏箸家兰翔先生更是以箸代笔,练就一手他自称“野孤禅”的“双筷书法”,名声传出,求字者纷纷上门。1994年7月2日《民族文化报》上还介绍了一位练竹筷书法甚有成就的部队文书。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今天人们使用的筷子更是多种多样。除去过去竹制的、木制的、铁制的、铜制的、象牙制的以外,还有塑料的、不锈钢的、铝合金等材料制作的,在其上面刻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多种书体的。当然一般平民百姓所使用的仍是木、竹制成的筷子。由于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筷子。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当您走进筷子商店时,在小小的筷子上,可以一览大干世界。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使人眼花缭乱。因而有人由此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聪明,皆属筷子的功劳。此话虽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时至今日,这种简便轻巧的餐具非但未成为古董进入历史博物馆,反而因科学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而倍受青睐。

但是,中国人在使用筷子时是有讲究的,一般在就餐时,一忌敲筷,也就是说,不能随意用筷子敲打碗碟盏杯,这有催主人快上菜的味道;二忌掷筷,即发放筷子时,要双手理顺,将筷子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面前,不能随手乱掷;三忌叉筷,也就是说筷子不能交叉摆放,要将一双双筷子头尾有序整齐地摆放着;四忌插筷,即不能将筷子插在饭碗的饭申或莱盘子的莱上,依据民间习俗,那是祭祀亡人的;五忌挥筷,即不能在菜盘里上下左右乱翻寻,如同鸡啄米一样,有食客之嫌,很不文雅;六忌舞筷,也就是说在吃饭时不能拿着筷子当刀具,在餐桌上乱舞,这也是不文明的象征;七忌搁筷,即在民间的木帆船上吃饭时,食毕,不能将筷子搁在碗上,这样就意味着船要搁浅了,这是船家之大忌!

中国的筷子何时传入海外,虽然尚无确考,但它远涉重洋,遍及五大洲,受到各种肤色人种喜爱的历史事实,实在也是一桩颇为微妙的话题。如今,不仅亚洲的大多数国家使用筷子,连西方那些传统使用刀叉的民族,也都相当普遍地生产和使用着筷子。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西滨城。有一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筷子制造厂,因而被誉为“筷子城”,一年的销售额高达l400万美元。在世界上,筷子除了它的实用功能外,还被作为艺术品广泛收藏。沪上筷子收藏家兰翔先生所收藏的各类名筷,不下千双,内中有一双唐代鎏金银箸,上方下圆,银皮镶包木胎,长28厘米。在筷的上端持筷处,有3厘米环形鎏金纹饰,经千年岁月的洗礼,金色依稀可辨。现在箸身虽已斑驳,但仍掩盖不住精美豪华原貌。印度尼西亚有位筷子收藏家,他的家藏珍品达900双之多,其中最名贵的一双,据说是我国明代一位皇妃使用过的金筷。目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筷子的声誉也在悄悄地增长。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有时还会有特别的纪念意义。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尼克松作为历史上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在职总统,第一次在中国政府举行的宴会上使用了中国的餐其一一筷子。宴会刚结束,一位加拿大《多伦多环球邮报》驻北京记者伯恩斯,顺手就把尼克松用过的那双筷子拿去,在场的宾客当即对这位记者风趣的举动的报以热烈掌声。消息传出后,有人出到二千美元的高价收买这双筷子,伯恩斯怎么也不肯割爱,据说后来竟要价到5000美元。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也有一则关于筷子的花絮。英国皇家电视台在报导女王访华的特别节目中,最使英国人感兴趣的是女王在在中国国宴上纯熟使用筷子进膳的特写镜头:一家报纸刊登的大幅照片,文字题示:国宴服务员正在为女王准备的一双筷子;另一家报纸则以用筷子夹龙眼为题。报导女王出席国宴盛况。美国著名导演史蒂芬,在前几年摄制的一部科幻片申,特别设计了一个男女主角在太空船上用铅制的筷子进食的镜头,据说,因此而使这种铅筷很快成了市场上的时髦产品,每双售价达40美元。筷子,是炎黄子孙引为自豪的餐具,正如曾到上海来访问的联邦德国著名**明星科尔宾**说的那样一一“我会用中国的筷子进餐,等于半个中国人。”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都以筷子为餐具。筷子,这种轻巧的餐具,自AL遣隋使将它引进日本后,1300余年来,筷子文化的软硬体都有不少的变化。“箸”这个战国时代便和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古字,至今仍通用于日文中。谈到日本文字,不能不谈谈进餐前后的独特表达方式,日本人在动用筷子前必先说声‘‘领受了”,餐后放下筷子则说“蒙赐盛馔”,这些充满宗教感情的话语,实为感谢我们从山、海采撷的食物的人及天地、大自然的恩赐。

日本箸的材质,设计极为考究,乎日常见的有竹、杉、桧、瑞木、紫檀、铜、铝合金、合成树脂等造成的箸;遇有节庆喜事便使用称作“嬉箸”的柳制箸,而桑制的箸则意味着延年益寿。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日本人使用筷子,是在四到六世纪之间,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的,日本了是崇拜中国筷子的国家,日本人至今还保持着中国筷子古称“箸”。日本深受我国隋唐典章制度的影响,在宫庭和贵族们的宴会上,使用金属筷吃中国式的饭菜,以示尊贵。日本人非常重视筷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东京有一所筷子学校,专们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筷子,每一期学员受训时间为三个月。日本医学专家认为,儿童使用筷子还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而使用筷子的人也越来越多。世界上消费筷子最多的国家是日本,据日本税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每年全国共消费筷子七十多亿双,发展至现代,愈来愈盛行一次性使用的筷子。日本还将这种普及使用筷子的新潮视为弘扬日本文化最基本的标志。据说有位叫本田总一郎的学者,为感谢筷子一日三餐辛勤地为人们效劳,建议将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节”。这位学者的倡议,立即得到人们的热烈响应。一九八0年八月四日,“保卫日本的节日之会’’分别在东京赤坂的日枝神社和新泻县三条市的八幡神社举办了供奉筷子的仪式。这一天,人们载歌载舞地庆祝这一庄严神圣的节日。从此,日本有了个“筷子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以感谢筷子一日三餐地为他们服务。农村在播种、插秧、收获、生日或婚嫁的喜庆的筵席上。都的要换上新筷子,以表愉悦之情。

杨丽萍舞团水月老师《傣》表达什么

在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申,每天都离不开筷子、筷子在我国起源甚古,与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远在商纣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筷子。目前出土最早的实物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侯家庄M1005的铜箸和湖南省香炉石遗址的骨箸。文献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另据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就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唏,哀叹)”。说的是箕子认为纣王用象牙筷子吃熊掌,极度奢侈,乃亡国之兆。与殷墟的文物相呼应,都说明商代已经有了箸。既然商代就有铜箸、象箸和骨箸,那么使用竹木材料制成的箸当早于商代。学者们都认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使用竹木制成的箸。其实,商纣王所用的象箸,并非中国第一双筷子,箸的诞生应早于商纣若干年。《札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即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于火中烤熟。而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置火灰中,不时用树枝拨动,使其受热均匀而后食之。先人大概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最原始筷子也就出现在先民手中。

那么“箸”是如何演变咸“筷子”的呢?说来话长,一般人类进食主要是用手指、叉子和筷子三种方式。但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自然是用手抓着吃的,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札记?曲礼上》:《毋抟饭》(持,是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一团。)可见当时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先民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木棒、枝条或竹枝、竹片来放置和翻动食物,进食时为了避免烫伤手指,聪敏的祖先也就利用它们代替手指进食。在炊具中烧煮肉决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挑取,逐渐学会用两根木棒或竹条来夹取。在煮粥时用它们来搅动,以免米粒附着陶器底壁而烧焦。在吃粥时也可以用它们来拨食,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可以说箸的产生是和用陶器烹煮食物的方法是密切相关。所以它也成了以粒食为主的东亚农耕的民族最具特色的进食工具。筷子的出现是我国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据考证,筷子在中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筷子叫做箸,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箸,饭[危+支]也。……[危+支]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另外,箸还被称为“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札记?曲礼上》说:“饭黍毋以箸。”即吃饭粥不能用箸,应该用匕。又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梜就是木头筷子。梜即策,《广雅?释器》:“荚谓之箸。”说明箸在古代是用来夹取羹汤中的菜食的。东汉郑玄注:“夹犹箸也,今人或为箸为夹提。”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而夹从木。北方多木,南方多竹,我们的祖先就地取材,故竹木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是可能的,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后来,“箸”又演变为“筷”,这与我国古代江南地区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民间俗讳……。行舟讳言住,住箸同音,故谓箸为筷儿。”从字音上听、称“筷”,是希望船快的意思忌讳语变成了吉祥语,从此“箸”改称“筷”,但还有少数地区至今仍叫“箸”。明人《推蓬寤语》书载:“世人误恶宇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筷子,今囚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筷子者,忘其始也。”民间行船最忌“住”和“蛀”,故反其道而改箸呼为筷(快)。而日本则没有这种禁忌的,自唐代传入至今仍称“箸”。筷子在古代还叫“筋”和“梜”,因为它们都不如“筷子”一词琅琅上口而又吉利,“筋、梜”二字早已被淘汰。筷子的悠久历史,还有考古实物作证。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祥云县大波那发掘了一座罕见的铜棺墓,其中出土了三根圆柱形的铜筷,经放射性碳素测定,为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东周中期的遗物。1977年8月,安徽省贵池县东北约7.5公里的里山公社红旗大队徽家冲,出土了一批东周青铜器。青铜器是埋藏在一个土坑里。内中出土生活用器铜筷一双。该筷为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看来,青铜不但制成鼎、鬲、尊等炊器、祭器,也制成箸等小餐具。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市西北约三公里的擂鼓墩,发掘了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群,出土文物有食品箱和酒器箱。食品箱里除了铜鼎、铜盆、铜罐、铜勺等,还有竹策一件;酒器箱中除装耳杯161件及圆、方木盒、大勺等,也有竹策两件。竹策,就是现代的竹筷。先秦古籍《管子)称筷为“策”。三国魏人张揖撰《广雅?释器》栽:“策谓之箸。”经考证,食箱、酒箱为墓主人生前外游的野餐食具。看来,我国2400年前已有设计合理的旅游餐具箱,而筷箸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汉书?王莽传》有“以铁箸食”的记载。唐代名医陈藏器认为: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味,铁氧化锈迹斑斑,都难以进食。故铁箸铜箸渐渐为漆器所替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墓群出土的随葬品申有一双朱漆箸。墓申有落葬纪年木牍,文为“十二年二月乙己制。”经考订为汉文帝十二年。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68年以前已有竹胎漆筷了。

而在欧洲,直到十五世纪,很多国家的平民还在用手抓取食物,只有贵族才用得上金属制的刀、叉、勺等餐具。在封建王朝时代,有不少王侯、贵族使用银制的筷子,金箸则为皇家所独占,因而银筷便在王公、贵族的餐桌土风靡一时。黄金餐具器皿向为皇宫所垄断。北魏王朝曾规定上自王公下自百姓、不许私养“金银工巧之人”,私造金银器皿是犯法的。银箸之所以走俏,主要有银筷可以防毒之说。据说银遇到含硫的毒物会产生化学反应,使表面变黑,从而就能判断食物内是否有毒等,当时富豪士绅,达官贵人,因贪污受贿,制造冤案太多,怕人,故求助于银筷。其实银筷防毒之说并不科学。从这些历史记载申,可以看出古代筷子有多种名称:英、提策、櫡、梜、筋,魏时又称筲或赢,隋唐时统一以箸字为名。

同时。可知汉代箸不仅相当普及,并向多品种发展。《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博陵崔元晖家有银匙箸。在谈到筷子时,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热衰于讨论它。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因为中国的食物精美细巧,筷子是适应了这种的情况而发明的。但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正由于筷子的精巧,才使中国食物发展得如此精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类“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自然难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食物是精美的,中国的筷子是细巧的,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完美元缺。中国人发明和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长期用筷子吃饭可以使人心灵手巧,聪明玲俐,头脑反应敏捷。有一位日本学者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他认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神经系统的内在活动,大大有助于人的动作灵活、思维敏捷。可见,中国人使用筷子对健康有益。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小林恩。怀特,在1983年发表一篇题为《手指、筷子和叉子一一关于人类进食技能的研究》的学术论文,曾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他在论文中断言:“人类选择筷子进食确实是一种最佳方式。”从而使筷子的身价大增,备受称赞。

一件小小餐具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因为它是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不少专家学者曾对此进行过科学的论证。对筷子真正作出精辟论断的是我国“学界泰斗”蔡元培。1924年2月,中法大学董事会在法国里昂召开,中方董事长邀请法方董事长巴黎大学教授欧乐吃中国莱。欧乐见宴席上放的是中国筷子和汤勺,便对蔡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不用刀叉,不方便吧?”蔡元培笑着回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刀叉,不过,我们中国人是酷爱和平的民族,总觉得刀又是的武器,使用它吃饭菜太不文雅,所以从商朝时起就改用‘匕’割肉,用箸夹菜。后来烹饪改进,筷子可以夹肉,‘匕’就不再用于席上。”蔡元培说出了筷子的演变历史和它美好的象征,使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和筷子。如今,筷子已进入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的功能价值又怎样呢?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西方人在十六、七世纪才学会使用的刀叉,又怎能跟筷子相比呢?原来人们在吃饭时使用筷子,能施展出钳夹、拨扒、挑拣、剪裁、合分等代替手指的全套功能。据科学测定,人们在使用筷子时,五个手指能很好地配合,而且带动手腕、手掌、胳膊和肩膀的几十个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并与脑神经相连.给大脑皮层一种有益的锻炼。可见,李政道博士对使用筷子的论证,蕴藏着许多科学的道理。因此,不少到中国旅行的外国人,以学会使用筷子为他们旅游中最大的乐趣之一。

中国的筷子不仅仅是一种餐具,它还作为一种与文化有关的器物,在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记载。楚汉相争年代,高阳酒徒鄙食其向刘邦献“强汉弱楚”,谋士张良知道后即顺手拿起刘邦刚放下的筷子,在餐桌上以箸为图,说出郦食其的错误,并献出自己的剪楚兴汉的战略良策。这就是《汉书?张良传》记载的“臣请借前箸以筹之”的故事。成语“借箸代筹”即由此而来。历代文人骚客曾写过不少咏筷诗。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之句,那是他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因受权贵谗毁,丢掉“供奉翰林”之职而落魄离京时食不下咽之忧郁心情的真实写照。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云:“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诗申“犀筋”,当指犀牛角制的筷箸。朱淑贞《咏箸》曰:“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前两句将筷子拟人化,形象生动有趣,后二句似乎又寄寓着这位宋代女诗人抑郁不得志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明代诗人程良规《咏竹箸》诗中有:“殷勤向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借箸喻人,亦别有意味。相传,刘伯温初见明太祖时,太祖方食,即以筷为题让他作诗,以观其志。刘见太祖所用筷子乃湘妃竹所制,即吟曰:“一对湘江玉并肩,二妃曾洒泪痕斑。”他见太祖面露不屑之色,遂高声续吟:“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箸间。”诗借楚汉相争时,张良曾“借箸”替刘邦筹划战局的,道出自己之政治抱负,最终博得明太祖赏识。今有赵恺诗人写《西餐》诗进而怀念起筷子:“举得起诗情画意,放不下离情别意。两枝竹能架起一座桥,小桥召示归去。”构思奇巧、意味深长。作家冯骥才曾手书咏箸诗赠上海藏筷名家兰翔:“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民间还流传着一首以筷子为谜底的灯谜诗,饶有风趣。诗曰:“姊妹两人一般长,厨房进出总成双,酸咸苦辣千般味,总是她们先束尝。”

在中国古典小说里,筷子的身影时现,小说家常借它来达到刻画的人物性格的目的。据《秦馔古今谈》及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在一次御宴中突然将手中的金箸赐给宰相宋璟,这位宰相受宠若惊,愕在坍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赞扬宋璟的品格像筷子一样耿直。而永福公主在自己的婚事上拒不从父皇之命,以折断筷子表示宁死不屈的决心。在《三国演义》中,筷子又成为罗贯中笔下的精采一笔。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意识到曹操的真实用意,赶忙巧借惊雷响声,佯装害怕将筷子失手落地,以表白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庸人,从而消除了曹之戒心、保全了自己。关于筷子在文学作品中也颇多描绘。曹雪芹的《红楼梦》即有“乌木三镶银箸”,又有“四楞象牙金筷子”出现在大观园的餐桌上。《红梦梦》第四十回中写道:“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乌木镶嵌银筷,按席摆下。”由此可见贾府的荣华富贵。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范进中举不久,丧母守孝。恰在这时汤知县请他赴宴,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还配有“银镶杯箸”。范进却退前缩后不肯入席。汤知县不解其故,经张静斋点拔,“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但范进仍不进餐,再换上一双白色竹筷,“居丧尽礼”的范单人才用之在燕窝里捡了个大虾圆子送进嘴里。原来,在这个装腔作势的守孝单人眼中,唯有白竹筷才最合乎“孝道”,至于是否大吃荤腥有碍“孝道”反倒是无关紧要的。通过这段不动声色“换箸进食”的描写,小说作者以辛辣的笔墨,入木三分地揭露满口“诗方”、“子曰”的斯文君子,其实都是蝇营狗苟的伪君子。诸如此类在文学作品中亦多见不怪。一把筷子(即拾双筷子捆扎在一起)难以折断,而一双筷子则易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喻为一把筷子即是一个集体,而单只筷子便显得形单影吊,难以支撑大厦。团结便是力量,集体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古往今来,有关筷子的趣闻逸事甚多。相传,西汉有位巨无霸者,是位勇猛武将,生得虎臂熊腰,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就是每日进餐必用二、三斤重的铁筷,以显示其臂腕有超人之力。又据说:湘西苗族曾有位抗清英雄,他使用的武器不是别的,正是一双两尺长的铁筷,人称“筷子王。他的筷子功,又分为轻功和硬功,轻功的功夫能挟住飞翔的蚊虫,他可以挟了又放,放了又挟,不伤蚊子。他的硬功,一筷子下去,能致敌人于死地。“击箸和琴”,即是宋人何[芫+辶]在《春诸记闻》卷入中记载的一则佳话。南朝刘宋时的柳恽一次赋诗,正在酝酿之时,用笔敲琴,门客申有人“以箸和之”,奏出的哀韵使柳恽大为惊讶,于是“制为雅音”。事实上,借筷子为乐器的例子在文艺舞台上屡见不鲜。清音是流行于四川的曲艺品种之一,系清乾隆年间从民间小调发展而成,多由一个人表演,演员左手打板,右手便是执竹筷敲打竹板进行演唱。而在蒙古族人那里、筷子又被作为舞蹈表演的道具。这种舞蹈历史悠久,流行于内蒙古地区,起初多为男子独舞,解放后发展成为男女群舞。表演时,舞蹈者左右手各执一束红漆筷,伴随着乐曲的旋律,用力敲打肩、腰、腿、脚等部位,并时而击地,时而互击,时而旋转,时而跪蹲,两肩和腰随之相应扭动,边打边舞,动作刚劲,节奏强烈,场面感人,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是牧民欢乐生活的反映。解放初期,蒙古族的筷子曾风靡全国,为人们喜闻乐见。民间还有用筷了敲击碟子的舞蹈,碟声悦耳,舞姿优美,别有韵味。在杂技节目中,亦有借用筷子为表演道具的。在传统的戏曲舞台上,也能觅其踪影。目连戏是一种揉合宗教、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大型活动,《刘氏出嫁》是蜀人“搬目连”所必不可少的开场戏,戏中新娘上轿时,就要撒24双筷子并唱“撒筷歌”。此乃民间借筷子讨口彩以祈求“快生贵子”的文化心理在戏曲中的艺术再现。在东北新婚洞房花烛之夜,有人就从窗外扔进一把筷子的习俗,为的是讨个“快生贵子”的口彩。云南阿昌族娶亲接新娘时,在丈人家新郎官吃早饭用的“筷子”,必须要用足足有五、六尺长的细荆竹特制,梢子上还带着一簇簇绿叶,并拴上鲜花之类的东西。当新郎拿起这双“筷子”时,手常常抖得很厉害,有时还要用肩膀扛起来。有趣的是,新郎吃的菜,也全是特制的,如油炸花生米、米粉、豆腐、水菜之类的东西,不是细得夹不起,或是滑得夹不住,或是软得一碰就碎。这顿饭常常把那些身强力壮,神气十足新郎吃得满头大汗,给他一个下马威,让他今后对妻子要体贴一点!

我国古时的筷子,大多是用竹子制作的,“筷”与“箸”都是竹字头就是明证。但也有用木材制成的。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帝王和贵族们,为了炫耀其地位及财富,又采用金、银、玉、象牙等名贵材料制成筷子,作为自己富贵的标志。现今的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还可以见到这些筷子。筷子跟绘画、雕刻联姻,经艺人之手巧妙点化,又可制成高级精美而魅力独具的工艺品。小小筷子,方圆有致,式样精巧、或烙画、或镂刻,让人观赏把玩,爱不释手。例如,北京的象牙筷,浅刻仕女,花鸟或风景,饰以彩绘,华贵艳丽,桂林的烙画筷,烙印象鼻山,芦笛岩,独秀峰等景,白绿相间,清丽大方。如今,筷子的品种就更多了,上海豫国商场有家筷子商店,经营的品种达七十多种,而且造型也美,工艺更精巧,如杭州的天竺筷、宁波的水磨竹筷、福建漆筷、广东的鸟木筷、四川的雕花竹筷、江西的彩漆烫花筷、山东潍坊的嵌银丝硬木筷、苏州白木筷和云南楠木筷等,皆是中国筷子大家族的名品。现在,北京又制作了以硬木、紫铜、象牙、玉石等为原料,结合景泰兰、雕刻、镶嵌等工艺的高档筷子。有些竹、木筷子的上端还烤印有各种图案或名家诗句,有的还雕刻上十二生肖形象,甚为精致。明清时代,各种筷箸已由单纯的餐具发展为精美的工艺品。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清代,在云南武定县出了个烙画筷子的名艺人武恬,他能在长不盈尺的筷子上烙画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凌烟阁功臣图》、《瀛州十八学士图》,所绘人物须眉衣饰,栩栩如生,其技艺号称天下无双,出自他亲手制作的工艺筷亦是身价百倍。四川江安的竹簧筷驰名中外,1919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优胜奖章。此筷创制于明末清初,以节长壁厚之楠竹为原料,经煮沸、制坯、露晒、打磨等多道工艺再精雕细刻而成。所刻狮头竹筷、有单狮、双狮、踏宝狮、子母狮等八十多个品种。据说,制作一双传统狮头簧筷,单是两个狮头,有时竟要雕上三百到四百刀才能完成。其做工之细,技艺之精,委实令人叹服!这筷画、筷雕,构成了中国工艺美术殿堂中独具民间特色的一员。

除此以外,筷子跟传统书法艺术也有很深的缘份。知堂老人五十年代在《吃饭与筷子》一文里,谈及西方人的刀叉和国人的筷子之异同时曾指出:“刀叉与筷子也不好说在文化上有什么高下,总之因有这异同,用筷与用笔才有密切的关系,正如拿钢笔的手势出于拿刀叉一样。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新加坡各国之能写汉字,固然由于过去汉文化之薰陶,一部份是由于吃饭拿筷子的习惯,使得他们容易拿笔,我想这是可能的。”西方人由执刀叉而拿钢笔,国人由用筷子而执毛笔,知堂老人这番立足发生学的推论,倒是饶有意味。今上海藏箸家兰翔先生更是以箸代笔,练就一手他自称“野孤禅”的“双筷书法”,名声传出,求字者纷纷上门。1994年7月2日《民族文化报》上还介绍了一位练竹筷书法甚有成就的部队文书。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今天人们使用的筷子更是多种多样。除去过去竹制的、木制的、铁制的、铜制的、象牙制的以外,还有塑料的、不锈钢的、铝合金等材料制作的,在其上面刻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多种书体的。当然一般平民百姓所使用的仍是木、竹制成的筷子。由于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筷子。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当您走进筷子商店时,在小小的筷子上,可以一览大干世界。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使人眼花缭乱。因而有人由此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聪明,皆属筷子的功劳。此话虽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时至今日,这种简便轻巧的餐具非但未成为古董进入历史博物馆,反而因科学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而倍受青睐。

但是,中国人在使用筷子时是有讲究的,一般在就餐时,一忌敲筷,也就是说,不能随意用筷子敲打碗碟盏杯,这有催主人快上菜的味道;二忌掷筷,即发放筷子时,要双手理顺,将筷子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面前,不能随手乱掷;三忌叉筷,也就是说筷子不能交叉摆放,要将一双双筷子头尾有序整齐地摆放着;四忌插筷,即不能将筷子插在饭碗的饭申或莱盘子的莱上,依据民间习俗,那是祭祀亡人的;五忌挥筷,即不能在菜盘里上下左右乱翻寻,如同鸡啄米一样,有食客之嫌,很不文雅;六忌舞筷,也就是说在吃饭时不能拿着筷子当刀具,在餐桌上乱舞,这也是不文明的象征;七忌搁筷,即在民间的木帆船上吃饭时,食毕,不能将筷子搁在碗上,这样就意味着船要搁浅了,这是船家之大忌!

中国的筷子何时传入海外,虽然尚无确考,但它远涉重洋,遍及五大洲,受到各种肤色人种喜爱的历史事实,实在也是一桩颇为微妙的话题。如今,不仅亚洲的大多数国家使用筷子,连西方那些传统使用刀叉的民族,也都相当普遍地生产和使用着筷子。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西滨城。有一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筷子制造厂,因而被誉为“筷子城”,一年的销售额高达l400万美元。在世界上,筷子除了它的实用功能外,还被作为艺术品广泛收藏。沪上筷子收藏家兰翔先生所收藏的各类名筷,不下千双,内中有一双唐代鎏金银箸,上方下圆,银皮镶包木胎,长28厘米。在筷的上端持筷处,有3厘米环形鎏金纹饰,经千年岁月的洗礼,金色依稀可辨。现在箸身虽已斑驳,但仍掩盖不住精美豪华原貌。印度尼西亚有位筷子收藏家,他的家藏珍品达900双之多,其中最名贵的一双,据说是我国明代一位皇妃使用过的金筷。目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筷子的声誉也在悄悄地增长。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有时还会有特别的纪念意义。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尼克松作为历史上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在职总统,第一次在中国政府举行的宴会上使用了中国的餐其一一筷子。宴会刚结束,一位加拿大《多伦多环球邮报》驻北京记者伯恩斯,顺手就把尼克松用过的那双筷子拿去,在场的宾客当即对这位记者风趣的举动的报以热烈掌声。消息传出后,有人出到二千美元的高价收买这双筷子,伯恩斯怎么也不肯割爱,据说后来竟要价到5000美元。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也有一则关于筷子的花絮。英国皇家电视台在报导女王访华的特别节目中,最使英国人感兴趣的是女王在在中国国宴上纯熟使用筷子进膳的特写镜头:一家报纸刊登的大幅照片,文字题示:国宴服务员正在为女王准备的一双筷子;另一家报纸则以用筷子夹龙眼为题。报导女王出席国宴盛况。美国著名导演史蒂芬,在前几年摄制的一部科幻片申,特别设计了一个男女主角在太空船上用铅制的筷子进食的镜头,据说,因此而使这种铅筷很快成了市场上的时髦产品,每双售价达40美元。筷子,是炎黄子孙引为自豪的餐具,正如曾到上海来访问的联邦德国著名**明星科尔宾**说的那样一一“我会用中国的筷子进餐,等于半个中国人。”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都以筷子为餐具。筷子,这种轻巧的餐具,自AL遣隋使将它引进日本后,1300余年来,筷子文化的软硬体都有不少的变化。“箸”这个战国时代便和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古字,至今仍通用于日文中。谈到日本文字,不能不谈谈进餐前后的独特表达方式,日本人在动用筷子前必先说声‘‘领受了”,餐后放下筷子则说“蒙赐盛馔”,这些充满宗教感情的话语,实为感谢我们从山、海采撷的食物的人及天地、大自然的恩赐。

日本箸的材质,设计极为考究,乎日常见的有竹、杉、桧、瑞木、紫檀、铜、铝合金、合成树脂等造成的箸;遇有节庆喜事便使用称作“嬉箸”的柳制箸,而桑制的箸则意味着延年益寿。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日本人使用筷子,是在四到六世纪之间,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的,日本了是崇拜中国筷子的国家,日本人至今还保持着中国筷子古称“箸”。日本深受我国隋唐典章制度的影响,在宫庭和贵族们的宴会上,使用金属筷吃中国式的饭菜,以示尊贵。日本人非常重视筷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东京有一所筷子学校,专们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筷子,每一期学员受训时间为三个月。日本医学专家认为,儿童使用筷子还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而使用筷子的人也越来越多。世界上消费筷子最多的国家是日本,据日本税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每年全国共消费筷子七十多亿双,发展至现代,愈来愈盛行一次性使用的筷子。日本还将这种普及使用筷子的新潮视为弘扬日本文化最基本的标志。据说有位叫本田总一郎的学者,为感谢筷子一日三餐辛勤地为人们效劳,建议将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节”。这位学者的倡议,立即得到人们的热烈响应。一九八0年八月四日,“保卫日本的节日之会’’分别在东京赤坂的日枝神社和新泻县三条市的八幡神社举办了供奉筷子的仪式。这一天,人们载歌载舞地庆祝这一庄严神圣的节日。从此,日本有了个“筷子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以感谢筷子一日三餐地为他们服务。农村在播种、插秧、收获、生日或婚嫁的喜庆的筵席上。都的要换上新筷子,以表愉悦之情。

对于从专业舞蹈院校毕业后刚入行的年轻人,杨丽萍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要认清自己,既要有激情,又要有智慧和觉悟;二是要热爱舞蹈,不要把它当成工作,更不要把它当成生存或谋取名利的工具;最后,则是不要盲目地跳、使劲地跳,“要有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要把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转化为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迎风新青年」开学季特刊采访时,这位从艺50年的顶级舞蹈家分享了自己的艺术理念,也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许。

文/ 柯玉圆

编辑 / 杨静茹

“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据《山海经》记载,凤凰拥有五彩斑斓的羽毛,其头上、翅膀、背上、胸部、腹部的花纹分别对应着文字“德”“义”“礼”“仁”“信”。且凤凰能歌善舞,悠然自在。

我们未曾见过充满神奇色彩的凤凰。不过,在东方神话体系中,孔雀是凤凰感应祥和之气所生。人们亦将对凤凰的想象投射到孔雀身上,赋予其吉祥、典雅等寓意。

在舞台上,“孔雀”戏水、梳毛、展翅、开屏,仿佛落入凡间的精灵。“孔雀”翩跹起舞,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在旋律与舞姿中,舞者与孔雀、生命与自然、神与灵,相互融合——这就是知名舞蹈家杨丽萍自编自导的《雀之灵》给观赏者带来的惊艳与震撼。

这部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傣族舞蹈,是杨丽萍的成名之作,亦是她凤凰涅槃般传奇经历的起点——彼时,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透过电视荧幕,记住了这颗舞蹈艺术史上冉冉升起的明星,见证了她带着婀娜风姿,一步一步从云南边陲小镇走向世界舞台。

“就像鱼儿得了水”

1976年,18岁的杨丽萍在云南省舞蹈汇演中偶遇20岁的高成明。初次见面,高成明在走廊上跟她讲起英国影星费雯·丽——主演过《乱世佳人》《魂断蓝桥》《欲望号街车》等佳作、两次问鼎奥斯卡影后的女神级人物。

高成明意味深长地叮嘱杨丽萍,应该想办法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当时,杨丽萍正在傣族史诗舞剧《召树屯与喃木诺娜》中扮演“孔雀公主”,她的才华和美貌闻名于云南,但也仅限于此。她需要更大的舞台。

后来,高成明成为国内著名舞蹈编导,亦与杨丽萍成为好友。

一身素黑衣,一根大独辫,杨丽萍的装扮非常有辨识度。这种独特性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在乡间田野长大的杨丽萍,喜欢观察水怎么流淌、云怎么飘动、蝴蝶怎么破茧、蚂蚁怎么排队、蜻蜓怎么点水、毛毛虫怎么扭腰……她对自然与生命有独特的体会,并将这种感受通过舞蹈传递出来。

在万事万物中,她寻觅舞蹈的痕迹。最让她心动的当属孔雀。她曾看到大群雄性孔雀聚集在荷花池边和菩提树下的场面:当它们慢慢展开尾巴,光线一点点从尾巴上放射出来时,杨丽萍见证了一种令人眩目的美。

▲舞剧《孔雀》宣传照

孔雀是杨丽萍一生创作的母题,年轻的她孔雀舞跳得越来越出彩。与高成明偶遇四年后,杨丽萍收到了更高处的橄榄枝——被中央民族歌舞团调到北京。

当时,歌舞团热衷于高强度、常规性地训练芭蕾舞。这让杨丽萍感到不适应,她经常等到晚上大家散了,再跑去练功房按自己的方式训练。正是这段用心琢磨、通宵苦练的经历,成就了她自编的独舞《雀之灵》。

1986年,《雀之灵》斩获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与编导一等奖,并于两年后登上春晚舞台。杨丽萍成为家喻户晓的“孔雀公主”。“每当我走到侧幕条,就感觉是站在田埂的边上一样,当音乐响起,我跃上舞台,就像鱼儿得了水。”杨丽萍说,她享受每次上舞台的愉悦,每当谢幕听到观众掌声,她感觉就像“哗哗流过的水声,太美了”。

从独舞到群舞

成名后的杨丽萍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尝试舞蹈形式的变革。她陆续参与编排了《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十面埋伏》《春之祭》等大型歌舞作品,从独舞到群舞,让更多青年舞蹈演员感受了“水流声”的喜悦。

从2000年起,杨丽萍就走进云南多个少数民族村寨,挑选地地道道的青年乡民,组建《云南映象》歌舞团。杨丽萍寄望借此向世界展示东方的审美、智慧与哲学。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映象》在海内外巡演超过7000场。

受疫情影响,《云南映象》歌舞团解散。在从艺50年的自述中,杨丽萍谈及此事数次落泪。与她相识多年的青年艺术家李玉刚发微博称,“第一次看到坚强的她流下了眼泪,有无奈、有不舍,但我坚信不管有没有舞台,她已经是一种纯粹和极致的象征,她的精神和灵魂可以永远起舞!”

▲《云南映象》采风照

对杨丽萍而言,可以没有舞台,不能没有舞蹈。在她眼里,舞蹈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她自称“生命的旁观者”,喜欢观察,并将观察所得转换成舞蹈。作为舞者,她始终怀着谦卑之心,“整个世界和宇宙是一粒粒尘埃组成的,大海是一滴滴水组成的,我们都是海里的一滴水,我们很渺小。”

以老虎的精神抗争

每一年,杨丽萍都会给自己制定舞蹈计划。

2021年春节期间,杨丽萍创作了生肖影像舞蹈《春牛图》。今年,她又推出了生肖系列舞蹈艺术片《虎啸图》。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杨丽萍说道:“《虎啸图》中的老虎形象非常丰富,有帅帅虎、偶像虎、摇滚虎、母老虎、小老虎等;故事线也很多样,友情线、爱情线等都有;戏剧性也很强,老虎们以舞会友,有骑摩托车来的,有踩滑板来的,非常热闹。”

在杨丽萍看来,比起舞剧,这部视频作品更加通俗易懂。如果观众看得够仔细,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符号,比如谚语和童谣。对她而言,这是另辟蹊径的艺术形式。她想在没有舞台的情况下找到一种可能性:“借助高科技的网络手段来进行传播,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物种’,我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新的体验和新的思考。”她诚恳地说道。

▲《虎啸图》宣传海报

片中融入了武术、民乐、滑雪、跑酷、时尚衣饰和特效化妆等元素,带着浓浓的国潮风,呈现出强烈的美感与生命力。据杨丽萍透露,目前正在筹备“兔”生肖主题的舞蹈艺术片。在她的设想中,生肖系列舞蹈除了有十二生肖依次亮相外,还会出现她此前舞蹈作品中孔雀、月光、麒麟等经典意象,它们将得到新的诠释。

让舞蹈精神绵延

这些年,杨丽萍除了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推广,在对青年舞者的培养上更是不遗余力。对此,她解释道:“不同的作品,需要匹配不同类型的舞者。新作品的诞生,也是一个与青年舞者共同讨论、共同创作的过程。”

在杨丽萍看来,通过互联网平台挖掘后起之秀是不错的选择,“他们往往就是缺少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她与时俱进地通过在线选人的方式,为中国舞蹈事业储备后继力量。《春牛图》中的演员“小牛”就是从短视频平台上找到的,《虎啸图》中的部分小演员也是通过短视频发现的。她曾在短视频平台的留言区,实名询问一位女大学生舞者的基本情况;又向广大网友呼吁,“欢迎大家在发舞蹈视频时,能够在评论区@我。”

▲《春牛图》采风照

对于从专业舞蹈院校毕业后刚入行的年轻人,这位顶级舞蹈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要认清自己,既要有激情,又要有智慧和觉悟;二是要热爱舞蹈,不要把它当成工作,更不要把它当成生存或谋取名利的工具;最后,则是不要盲目地跳、使劲地跳,“要有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要把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转化为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这几年,受反复的疫情影响,很多舞蹈学习转为线上形式。基于此,杨丽萍认为,线上更加考验舞者的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远远没有线下那么直接。“舞者的承受力还是很强的。哪怕没有演出,也别内心灰暗。”杨丽萍顿了顿,补充道,“全世界都面临这个问题。”

从艺50年,杨丽萍常被鲜花簇拥,也经历了荆棘坎坷,她却始终保持着18岁时的乐观——“人生有什么难呢?把难当成一种锻炼,若遇到新的难,就继续攻破、不断前进。”也许正是这种时刻积极的心态,让她处于不易焦虑的状态。旁观身边的朋友,杨丽萍也觉得他们并不焦虑。

“没有智慧的人,才会焦虑。”她直言。但被问到如何才能获取智慧时,杨丽萍说,“这很难教。”对容易焦虑的部分年轻人,尤其是刚步入大学略带迷茫者,杨丽萍给出的回答简短但又在情理之中:“好好学习。”

(参考:《美的历程——杨丽萍从艺50年自述》《杨丽萍:孔雀下山》《杨丽萍:跳舞不是“预备——开始!” 》)

从舞台经历到面对顺境逆境的态度,杨丽萍将作为“过来人”的感悟,向年轻人娓娓道来。以上内容,均来自南方人物周刊、南方周末推出「迎风新青年」开学季电子刊。

而在这份大学入学必读指南中,还有更多值得新生关注的优质内容:从大咖分享到同龄人心声,从硬核干货到暖心祝福,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带你提前一览大学生活的全貌,窥见属于你的大学未来式。

文章标签: # 筷子 # 中国 # 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