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俄军舰被击沉代表什么生肖_俄军击沉航母电影名字

tamoadmin 2024-06-23 人已围观

简介1.从日不落帝国到美国二流跟班,超级败家子丘吉尔如何拖垮英国?2.中国的货船被俄军击沉是真的吗?3.改变东亚格局,推动日本侵华的日俄战争,到底是什么样的?-4.对马海战是什么时候的战争?5.乌克兰与俄罗斯冲突原因是什么?6.战列舰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二战之后此舰种就销声匿迹了?7.未被邓世昌他们撞沉的“吉野”,后来的下场是怎样的呢?俄罗斯的战败与指挥上的失误不无关系但是与俄罗斯海军的部署和使用以及

1.从日不落帝国到美国二流跟班,超级败家子丘吉尔如何拖垮英国?

2.中国的货船被俄军击沉是真的吗?

3.改变东亚格局,推动日本侵华的日俄战争,到底是什么样的?-

4.对马海战是什么时候的战争?

5.乌克兰与俄罗斯冲突原因是什么?

6.战列舰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二战之后此舰种就销声匿迹了?

7.未被邓世昌他们撞沉的“吉野”,后来的下场是怎样的呢?

俄军舰被击沉代表什么生肖_俄军击沉航母电影名字

俄罗斯的战败与指挥上的失误不无关系但是与俄罗斯海军的部署和使用以及俄罗斯海军的本身关系很大,在指挥上东乡和上村也同样存在着失误而差点失掉取胜的机会。关于战略上我觉得俄罗斯海军的失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将舰队配置成要塞舰队,也就是专门防卫要塞的舰队,成为了要塞的附庸品。将防御放在了第一位,虽然在旅顺战役中,俄太平洋分舰队的主要任务也就是防卫旅顺港口,但是海军是进攻性的兵种,海军舰队的优势就在于他的机动性和强大的火力,所以海军即使进行防卫作战的时候,比如护航也是通过进攻的方式来进行的,对于比较对等海军进行的海战来讲,机动性对双方是同样的优势,进攻方和防御一方都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而对于海洋来讲没有陆地那样的优势地形可以让防御方可以利用,而陆战的迂回有的时候是很困难的,而海洋来讲进攻方可以利用任意一片海洋来进行攻击,所以这时对防御的一方来讲就很困难了,所以防御方也是要充分利用海洋打击敌方舰队使其失去或者暂时失去进攻能力,比如东乡对于旅顺港的进攻,其目的就在于封锁俄海军使其无法进攻日本陆军的命脉—运输线。而旅顺的俄罗斯海军只有在马卡罗夫活着的时候才进行了一些主动进攻的方式。而俄罗斯海军在日本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没有主动采取进攻日本运输线的进攻,而是拆下大炮组织海军进行陆战(二战的时候也干过,同样的可歌可泣),我不能否认俄罗斯海军士兵的勇气和精神,但是就像一个程序员不好好做程序而专注于公司卫生一样,虽然有成果但是却失去了最大的价值。而攻击运输线的效果俄罗斯人也不是没有见到,海参崴分舰队对于日本运输线的进攻,特别是击沉了其携带大型攻城火炮的长陆丸,使旅顺的俄罗斯陆军多撑了很长时间。当然旅顺港的出口很窄,而且日本人有进行了封锁,但是这不是俄罗斯海军避而不战的借口,难道说马桶不合你的心意也能成为你拉在裤子里的理由吗。要塞舰队这一支配观念反映出俄罗斯民族的气质,即民族特点,民族偏见。试问,要塞舰队象征什么?象征防御思想。存在舰队象征什么?象征进攻思想。俄国自身在何种战争中最为引人注目、卓越杰出呢?是在防御战中。毫无疑问,俄国有过它的苏沃洛夫;然而,在1812年,在克里米亚,如今又在1904-1905年,俄国所倾向的则是防御。它自恃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可以任凭敌人捶打,由于人多便能幸存。在军事上,俄国作为一个国家无进取心可言。俄国对于防御已经偏爱至麻木不仁的程度。它并未领会到进攻乃是国家和Government的一项决策,作为深受防御思想之苦的民族,并未矫正其对防御的这种天生癖好,并在国家政策和军事政策中对防御和进攻予以适当协调。我觉得这段话也能对我们有效,因为我们与俄罗斯有太多相似之处了,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而很多俄罗斯人又认为一支被封锁的舰队也可以对敌人产生威慑作用,也可以使敌人无法直接从海上攻占港口,但是威慑仅仅是威慑而已,所有有成就的将领都不害怕冒险,拿破仑说过如果害怕冒险就无法进行战争。而俄罗斯海军给我的印象就是好像害怕冒险一样,其后期的主动出击都是以突围为目的的,当然在突围战争中也是主动避战。当然东乡是希望和俄罗斯太平洋分舰队进行决战的,那么如果俄罗斯人主动迎战的话,即使全部被击沉了又怎么样,俄罗斯海军的精华全在太平洋上,而那时俄罗斯人在战列舰的数量上还是占有优势的。而从两次突围战的战况来看,太平洋分舰队的士兵远强于增援的波罗的海舰队的那些士兵,如果太平洋分舰队的失败是发生在大洋之上是与日海军进行大战后的结果,那么日本的联合舰队必受重创,也就是惨胜,再厉害的海军将领也难以在劣势的情况下面对主动迎战并有大战决心的敌人而全身而退,那么日本国内无法建造战列舰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即使交战之前双方主力战舰数量基本相等,而日本海军只有这些战舰,俄罗斯人的二线舰只就将发挥作用,二线舰只日本没有而俄国人有。那么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舰队到来之时面对的威胁基本上就很小了,甚至可以纵横日本海,切断日军运输线然后俄陆军的反击将击败日本。就像1805年英国海军将领考尔德面对优势之敌进行作战时,纳尔逊所说的那样:当他们将考尔德击败之时,他们在今年内将不会对英国制造麻烦。

而大洋上中间基地的缺少,这就给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舰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整个航程中整个舰队只有一个浮动基地勘察加号修理船。而当航行到金兰湾时由于德国运煤船的离去俄罗斯舰队不得不超载加煤,一方面继续降低了航速,降低了可操作性和稳定性使在这方面本就有缺失的法式战舰更加难以控制。而且加煤量的增加也增加了军舰的吃水,使装备重装甲的水线部分没在水中而防护较低的上层建筑有更大的被打击的机率。

俄罗斯人一开始将舰队弄成要塞舰队,而当要塞被封锁的时候又搬出了存在舰队的理论(舰队第一而忽视要塞的作用),也就是说俄罗斯人从来没有使用过比较正确的海军理念。

2舰队的集结地点。马汉在海权论中提到的海军战略三原则是集中原则,内线原则(也就是占据好的位置),还有交通线。当然俄罗斯由于地理原因是无法将舰队集中配置,而大洋上的要点都为其他国家所占领,使俄罗斯人很难在大洋上建立中间站为远洋舰队进行补给和维修,或保护其远洋交通线(当然对于俄罗斯来讲广袤的陆上领土可以使其可以必要时进行陆上运输)。俄罗斯的海军精华主要在于旅顺这个不冻港(俄罗斯对不冻港的需求就好像中华对于烟民一样)。个人感觉其如果要在太平洋上配置海上力量,不如将其配置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虽然海参威每年有5个月的冰冻期,但是当时破冰船的运用完全可以忽略这个劣势,而海参威对比与旅顺来讲,日本军队很难从陆地上进攻海参威,因为那对于日本陆军来讲太遥远了,而从甲午再到日俄来看主要舰队的覆灭都是发生在港口内的。而海参威的出口远大于旅顺,旅顺虽然地处黄海和渤海的要冲,但是出口狭小,而且只有再涨潮时才能通过大型舰只。而且海参威各种设施齐全,旅顺设施比于威海要好,但是其船坞却无法容纳而修复当时的较大的战列舰,而海军所需的炮弹维修材料之类运输又远于海参威。如果俄罗斯太平洋分舰队集结于海参威那么对于日本海上运输线来讲威胁要大于旅顺,因为海参威更难于被监视,而且距离日本的主要运输线日本海要近。

再退一步讲即使俄国人将其海军主力全部配置于波罗的海的喀琅斯塔德,那么其效果也要强于分散配置于两个相隔甚远的大洋。虽然相距很远,但是俄罗斯海军的增援舰队的力量就要远强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舰队,至少要减去几艘老旧的战舰而增加至少6艘较新的战舰(也就是被俄罗斯海军配置于旅顺的舰队),而俄罗斯人也早注意到了火炮的统一性,只不过在对马中的舰队是凑的,那么这支舰队的战斗力是无法小视的,十艘先进的战列舰,即使还是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那么日本舰队也无法一口就吃下他,俄罗斯海军也就不必输的这么彻底。

以后的所有人对于俄罗斯海军的覆灭都提到了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在旅顺舰队覆灭后固执的冲向远东。但是对于俄罗斯来讲他们的确需要一场胜利,在旅顺陷落后德皇威廉说:“俄国在连连失利后缔结和约,将会使其军事威望丧失殆尽,他可能会制沙皇于死地,也许还会导致君主制的覆灭,并产生民主制度,而这种民主制度在野蛮落后的俄国……将会表现出在文明社会完全不同的恐怖面目(不得不佩服威廉的这个预言,看到这句话我对他居然产生了几分好感)。日本在国外维持一支军队比俄国在自己家里维持一支军队耗费更多,一年之后即使俄国不能获胜,而只是将日本陷入战争泥潭,局势也比现在媾和有利。”而俄罗斯经常因为这些不关乎其欧洲腹地生存的战争而发生剧烈的政治变化,和政治结构调整,比如后来的阿富汗和车臣。所以说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是为了沙皇为了俄罗斯而远航的,即使他失败了,我觉得也要比那时一些在家里享用美味和美女的评论家要好(就好像甲午时的清流党)。

3俄罗斯的海军本身,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上升到当时的整个俄罗斯的社会,但是我手头资料不多而且本着莫谈国事的原则,我就讨论海战的主体海军本身。俄罗斯海军是贪污腐化者的乐园,海军经费以百万卢布为单位被挪用。苏沃洛夫公爵号刚刚下水试航的时候甲板竟会散开,因为使用木楔固定的而铆钉都被偷卖光了。一艘新式的鱼雷艇从喀哴斯塔德航行到圣彼得堡的途中沉没了,因为铆孔里塞的都是黄蜡。从军舰上发射的炮弹不能爆炸,火炮也经常出毛病,还有上文中提到的那个海军上将阿列克谢耶夫。而且缺少协同,在开战时整个旅顺只有153发舰用的12英寸炮弹,而没有12英寸大炮的海参威却有1037发。在用人方面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舰队的两个副司令,一个是炮兵教导队的教官,一个是刻赤市的地方长官对海战一窍不通。而专业的海军军官的表现也不敢恭维(除了马卡罗夫),在对战争的准备上,临场的指挥上,平时的训练中都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定,或者说不作为,而且很多人缺乏信心和必要的勇气。而表现英勇的士兵们却处于缺少军饷,缺乏营养和社会地位的位置,在俄罗斯国内士兵是不允许进入剧院餐厅和公园的,甚至于有的城市不允许士兵上街道,这与日本对于军人的态度可谓有天壤之别。除去其腐败的原因,俄罗斯海军军官的独立作战能力和应变能力十分缺乏,一旦失去指挥或者失去呼应就不知所措或者说很茫然,只有像陆军一样的大兵团作战能力,而把海战当作陆战来打,没有英国海军和日本海军这种海盗式的打法。可以说那时整个俄罗斯海军在崩溃的边缘。

从日不落帝国到美国二流跟班,超级败家子丘吉尔如何拖垮英国?

以往都看到“十大最先进XX”或者“十大最强XX”的榜单,今天笔者带来一个不一样的评比。这次要点评的是现役海军战斗舰艇中比较失败的型号,笔者也将选取十个型号简单分析,排名不分先后,没有高低之分。

自由级LCS

1.LCS濒海战斗舰,美国海军

LCS算是前些年特别火爆的款式了,在美军野心勃勃的“由海到陆”的战略牵引下,轻武装重航速模块化设计的中型舰艇出现了,由于两款竞标船型都很出色,LCS甚至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型号。LCS是自以为是的海军战略指导下产物,极度轻视了潜在对手的近海作战能力,过分自信要求在敌对国家近海抵近作战。由于轻武装设计导致缺失传统制海作战能力,如果进行全面修改又会导致成本大幅度上升,在美国海军战略急转弯后显得十分尴尬。若非得益于佩里级护卫舰大批量退役导致的战力空缺,LCS否则根本没有那么多订单。

高速机动的独立级LCS

2.支持者/维多利亚级常规潜艇,英国/加拿大海军

支持者级是英系顶级常规潜艇,冷战时期集大成者之作。但就是这一型纸面指标非常先进的潜艇却在更换东家后成了业内笑话。加拿大海军在1998年支付7.5亿美元转手费后,收获了四条支持者级潜艇,并改名为维多利亚级。之后这四艇常年趴窝,屡次升级,事故不断,故障不停,前后花费了40多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麻烦制造者。据说在船坞待的时间比出海时间还要长,严重影响了战备和训练任务。

访问日本的维多利亚级潜艇,想出趟远门可不容易

3.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俄罗斯海军

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是苏联海军转型期作品,由于国家分裂被迫提前出生。1991年还未结束试航的库兹涅佐夫号紧急离开乌克兰,最终服役于北方舰队,由于走得匆忙,遗失了大量数据资料、维护工具和备件。库兹涅佐夫号从娘胎里带出来不少缺陷,加上新生儿护理严重缺失,导致原本就偏科的战斗力更加无法达到满意状态。使用粗暴,维护敷衍,多次事故让她未老先衰,迟迟未到的升级和遥遥无期的后继,帝国夕阳下是她拉长的背影。

库兹涅佐夫从服役开始就事故不断

4.加尔各答级导弹驱逐舰,印度海军

这是印度海军追赶世界一流的野心之作,90年代末项目启动,八国联军倾力打造,配备大卫国核心防空系统,十年磨一剑曲折成军。虽然拖沓,虽然费钱,但终究是服役了不是?性能嘛·····emmm·····放在15年前还是世界顶级。加尔各答级导弹驱逐舰身上投射了印度军用造船工业的缩影,严重依赖外国技术支持,产能不足工艺落后,这款应该在2008年之前服役的驱逐舰整整延后了5年。

加尔各答级驱逐舰属于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典型

5.歼敌者级核潜艇/印度

这是大国的标志,这是强大海军的标配,俄罗斯导师谆谆教诲下的及格线作品,世界最弱弹道导弹核潜艇。标配700公里潜射导弹威慑巴基斯坦沿海,俄罗斯设计的国产反应堆始终无法满功率运行,还没服役就在船坞自沉一次。每个国家研发第一代核潜艇时都曾遇到过不小的麻烦,但歼敌者级似乎注定会更曲折,即便有了俄罗斯的全力支持,印度整体工业配套的落后决定了这个项目需要极大的耐心。

歼敌者级目前公开的照片很少,而且大多模糊不清

6.22型隐身导弹艇,中国海军

中国第一款全隐身战斗舰艇,中国第一款由女性总师设计的战斗舰艇,中国第一款全铝合金制造战斗舰艇·····总之第一的头衔很多,炫酷的外形和时髦的迷彩并不能掩盖其新瓶装旧酒的无奈。作为空潜快思想最后的余毒,22型导弹艇是中国海军过渡时期落后思想指导下的典型作品,单价高昂、维护繁琐、用途单一偏偏却建造了惊人的数字。在那个斗争形势激烈且海军舰艇跨越式发展的年代,22型的出现并不让人意外,但在随后的发展中,它却和新一代远洋舰艇一同建造,而且短时间内就交付了令人惊讶的数字。如果说时代背景造就了它,那么落后思想给了它大量服役的机会,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将是海军的负资产。

22型导弹艇非常漂亮

7.F125型护卫舰,德国海军

它被讽刺为世界上最强最贵的巡逻舰,7000吨级的体量在护卫舰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德国海军乱提需求、闭门造车,德国制造眼高手低、盲目自信创造了德国军舰战后第一次被自家海军拒收的记录。高昂的建造经费却得来如此低下的效能,F125型护卫舰的开发历程值得德国海军反思。即便F125型维修升级后能够消除大部分差评,但这类低烈度干涉舰到底能走多远还要时间去证明,毕竟德国海军已经在规划更为传统的制海型护卫舰了。

高不成低不就的F125型护卫舰

8.南森级导弹护卫舰,挪威海军

维京人中的最强战舰,宙斯盾舰中的入门级型号,偏居一隅的挪威海军硬是打造了这样一只完全不弱于主流欧洲海军的护卫舰队。不过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为了降低成本,南森级排水量偏低,宙斯盾系统严重缩水,仅而且仅安装了8单元MK41垂发装置。揣着一肚子的ESSM点防御舰空导弹也敢号称防空舰,这和提着耗子冒充猎人没多大区别。

大头娃娃南森级,该级舰堪称宙斯盾舰的底限

9.拉达级常规潜艇,俄罗斯海军

都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就不会设计军舰了,这个评价虽然极端,但多少有点道理。俄罗斯独立后新设计的战斗舰艇多少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而且都十分拖沓,拉达级潜艇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型号。这款浓缩了俄罗斯众多黑科技的新一代常规潜艇问题和故障多到毛子都无法忍受,项目屡次被搁置,原本传出要被东方强国包养,最后又是不了了之。十几年来进展缓慢,如今虽然开始了3号艇的建造,却从未传出过前两艘形成战斗力的报道。

船坞里的拉达级潜艇

10.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俄罗斯海军

基洛夫级巡洋舰是世界上最后一型除航母以外的核动力水面战斗舰艇,诞生于苏联强盛时期的基洛夫威名赫赫,但其设计服务于“饱和攻击”战术,在苏联解体后迅速成为俄罗斯海军沉重的负担。四艘基洛夫级巡洋舰目前仅有一艘“彼得大帝”号仍在服役,首舰早已退役,其余两舰一艘封存一艘经历着遥遥无期的升级改进。新生的俄罗斯海军放弃了许多大型舰艇,比如基辅级航母和三艘基洛夫级巡洋舰,但更为务实的光荣级巡洋舰却被完整保留下来。所以舰艇设计中,战斗力的绝对值并非唯一核心要素,还是要考虑到整个服役周期中的效费比,这一点光荣级远比基洛夫级出色。

唯一仍在服役的彼得大帝号

以上十大失败战舰要么设计有缺陷,要么被战略规划拖累,要么效费比极差,还有就是力有不逮无奈之作。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这些舰艇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也都进入海军服役,某些型号甚至过得很滋润。存在并非合理,它们能在海洋上驰骋并不代表它们就一定多么成功。

被封存的基洛夫级破旧不堪

中国的货船被俄军击沉是真的吗?

“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的胜利——蔑视一切恐惧的胜利——胜利,不论道路多么漫长,多么曲折。只有胜利才能生存!”

这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丘吉尔在第一次当选首相时的发言。

此时正值二战时期, 面对着德军的炮火,丘吉尔赌上了英国的全部家底。

虽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英国从此跌落“日不落帝国”的神坛。

丘吉尔的一生,经历丰富,世人评价不一:多次殖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曾是四位国王的臣民。

然而,丘吉尔看似辉煌的一生,却是 将英国一步步地带入了深渊,硬生生地将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打造成了美国的“二流跟班”。

那么,丘吉尔是如何使英国人低下昔日高贵的头颅,甘心成为美国的小弟呢?

在丘吉尔卸任后,英美两国的关系又将何去何从呢?

丘吉尔出身显赫,其祖先是英国 历史 上极为重要的战略家——第一代马尔博罗公爵约翰·丘吉尔。

其祖父对他的影响颇大,丘吉尔一直将约翰·丘吉尔视为毕生的追求与偶像。

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丘吉尔如愿以偿,担任英国海军部大臣和英国军需大臣。

然而,正是在这段时期,贵族出身的丘吉尔把英国海军带得一塌糊涂,使得曾经横行于大洋的英国海军被打得一蹶不振。

而使得英国海军盛名不再的关键性战役,就是丘吉尔力主的 加里波利战役

在丘吉尔初入政坛的这段时期,正是西方大国围绕东方问题博弈的新阶段。

在丘吉尔的强烈建议下,作为欧洲传统强国的英国、法国协同俄国开始共同密谋对奥斯曼帝国进行瓜分。

奥斯曼帝国控制着要地达达尼尔海峡。而达达尼尔海峡战略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进军巴尔干地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以及后面的十字军东征都是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进行的。

达达尼尔海峡是黑海沿岸各个国家和地区与外界进行贸易的必经之路,欧洲大国在海峡周围地区都有很重要的经济利益。

从19世纪末开始,以英国、法国和俄国为代表的欧洲大国开始围绕衰落的奥斯曼帝国的海峡,进行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斗争。

英国人始终坚信,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这条路便能赢得世界大战。

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认为:

战争是由政治产生的,政治是战争产生的土壤,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丘吉尔上任海军大臣之后,依然自顾自地沉浸在“日不落帝国”的辉煌美梦之中。

他对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入与英法俄三国敌对的德奥同盟一事深感不满, 便借由事端挑起战争,想要夺取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权。

担任英国海军部大臣的第一年, 傲慢自大的丘吉尔就明确地提出了这样的战术方针:

要凭借英国海军的实力打开达达尼尔海峡,然后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直取奥斯曼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

这般天方夜谭的想法,遭到了约翰弗伦奇将军的极力反对。

他认为,英国以武力占领达达尼尔海峡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极易使英国失去埃及这一战略要地,建议最好让海峡掌握在奥斯曼土耳其手中。

然而,丘吉尔一意孤行。

在他的强烈要求下,英国议会批准了他的决议,英法两国合力组建联合舰队。

整支舰队由16艘战列舰、20艘驱逐舰、30艘扫雷艇组成,舰队共配备178门大炮。

其中的大部分炮比土耳其堡垒的炮先进、炮火猛烈,射程更远。

毋庸置疑,丘吉尔进攻土耳其的选择是出于英国的利益考虑。

但是,在战争过程中,丘吉尔完全以自己的想法为准则,对诸多将领的建议置之不理。

战争打响一周后,西线战壕便陷入了僵持。

国内的主战派在议会上提出:要在其他地区另辟战场,以攻击敌人战略性侧翼,这样才能打破僵局。

然而,丘吉尔反对在海洋之外开辟任何新战场。

他坚信强大的英军舰队可以在西线取得胜利,对于开辟新战线的看法持不屑的态度。

就这样,西线的英国海军暴露在土耳其军队集中的炮火轰击之下,土耳其军队的榴弹炮对军舰的甲板产生重大的杀伤。

英法战舰的甲板起火后,产生了滚滚的浓烟。

这使得舰队根本无法瞄准目标进行攻击。

英军将领只得命令舰队撤退。

然而丘吉尔不断地发电报催促各部继续进攻。

一艘德国潜艇于1915年5月,在加里波利半岛附近的海面击沉了英国战列舰“歌利亚号”,造成470名英国海军死亡。

之后,英国战列舰“胜利号”被土军军舰的鱼雷击沉,570名士兵被淹死。

德国潜艇在加里波利半岛附近海域的出击给英国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德国潜艇数次击沉英军引以为傲的战列舰,使得英国政府高层震动不已。

身为海军大臣,丘吉尔担心“伊丽莎白女王号”被击沉,在国际上使得英国海军的声誉再受打击,向前线将领基钦纳提出最后通牒:

迅速将“伊丽莎白女王号”从地中海撤回。

基钦纳坚决地反对这一提议。

他向首相阿斯奎斯报告说,假使海军准备放弃达达尼尔海峡的行动,则所有的陆军部队也许就该调往埃及,否则滞留在奥斯曼大地上的英军难以回到英国境内。

然而,阿斯奎斯和丘吉尔早已吓破了胆子,怎么会听从基钦纳的建议,把“伊丽莎白女王号”留在茫茫大洋之上呢?

最终,加里波利战役以英法俄的撤退而结束。

英国阵亡2.8万余人,受伤的士兵达到20余万人。

此役过后,英国再也不能从正面对奥斯曼帝国造成威胁,英国政局也因此发生变化。

英国国内要求改变战争的政治方向的呼声越来越高,前保守党首相鲍尔弗乘机打击自由党在决策层的势力。

保守党的领袖们在议会上正式表达了他们对于丘吉尔的不信任,在使得英国海军的名誉一落千丈之后,丘吉尔正式下台。

可以说,丘吉尔第一次的政坛表演就深深地“震撼”了世人。

但事实上,他的表演才刚刚开始。

善于钻营的丘吉尔很快地回到了政坛,家族的威望使得他担任财政部部长一职。

恐怕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丘吉尔的这次回归竟然使得英国的经济从此一落千丈——他力主推行的“金本位制”为英国经济带来了大崩盘。

在18、19世纪时期,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金本位政策的推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英国的物价和汇率的波动在稳定的金本位政策下逐渐趋于平稳。

这给英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和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使得英国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

到了 19世纪中叶, “近乎全世界的商业活动都为伦敦汇票所左右,并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伦敦来融资,英国的信贷向全世界提供资本”。

19世纪70年代,伦敦正式成为国际金融交易的中心,英镑成为了国际上最重要的储备资产。

直到一战的爆发,金本位制才告一段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仍然可以把自己称作“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殖民地仍然遍布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但维持这一庞大帝国的经济基础却在一战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包括商船在内英国的财物损失达到了5.7亿英镑。

一战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英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样巨大的落差,使得丘吉尔难以接受。

战前,英国金融繁荣的政策基础源自金本位政策下英镑拥有很高的信誉。

当时不少人心中,英镑就如同黄金一般。

但是,一战最先摧毁了这一根基,战争期间欧洲的黄金大量流入美国。

这让英镑的稳定性受到了冲击。

战争期间,美国黄金储备增加最多,而英国则是战胜国中黄金储备损失最多的国家。

金储备大量集中于美国的事实,使得英镑极有可能无法及时地兑换黄金。

这沉重削弱了英镑的信誉,也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英国金融赖以生存和繁荣的政策基础。

此外,英国在战争期间背负了大量的债务。

这让战后英国金融的运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英国在战后仍算是债权国,英国的盟国总计亏欠英国17.4万英镑。

但战后英盟国大多因政局交替或经济困境迟迟不履行还款义务。

在战争中获利的美国,在战前拖欠英国近5亿英镑,但是一场战争过后,英国竟是倒欠美国近9亿英镑。

这些外债实实在在地给英国施加了沉重的负担,丘吉尔面对着一笔笔的坏账焦头烂额。

黄金储备的流失,债务情况的恶化,再加上海外投资的损失,三重打击给英国的金融运转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战后英国的金融运作不得不需要观察大平洋彼岸美国的眼色。

这极大地削弱了英国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1925 年3月,恢复金本位制的政策被野心勃勃的丘吉尔提上了日程。

但是这一提案刚刚透露风声,就遭到了极大的反对。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极力反对的理由是:

当时英镑的价值被明显高估,恢复金本位制将使得英国在调整生活成本、工资成本方面面临极大的压力,进而大大增加英国出口行业所面临的困难。

报业大亨比弗布鲁克更是在《每日快报》上发起一场批判恢复金本位制的运动。

他还特意发表文章点名批评英国财政部,认为丘吉尔的政策偏袒金融业而损害工业。

然而,自命不凡的英国财政部长丘吉尔不顾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反对,选择贸然出击,在仓促之间宣布恢复金本位制。

这一举措为英国经济带去了深重的灾难。

在跌跌撞撞中维系了短短四年之后,英国经济大崩盘。

在纽约股票市场,1929年10月24日这在一天之内跌幅超过 10%,引发了迄今为止人类 历史 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经济大危机。

危机在美国迅速向全世界蔓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不景气也开始初露端倪。

而这就意味着, 英格兰银行在捍卫金本位的同时,不得不兼顾着刺激经济发展的重担。

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英格兰银行开始不断下调贴现率。

贴现率的下降再次引发了英国黄金的外流。

到1930年5月,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降至令人震惊的1.29亿英镑,远远低于坎利夫所说的维持金本位制的1.5亿英镑黄金的最低限额,英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翌年,奥地利最大的商业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破产,而英国在这家银行至少有500万英镑的存款。

两个月后,近亿英镑的英国贷款因为德国达姆施塔特银行的破产而被冻结。

迫不得已,英格兰银行在同年9月20日,正式宣布再次暂停金本位制。

力主恢复金本位制的财政大臣丘吉尔遭到了同僚们的批判:

“财政大臣应该被控以不作为或过失的罪名,他必须受到指摘。”

1925到1931年间英国的恢复金本位政策,恰恰处于大英帝国从兴盛走向衰亡的关键结点。

这一消散的政策被深深烙上了时代的烙印。

同时,人们对这一政策,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指责。

在短短六年间,大英帝国几百年的黄金储蓄付诸东流,很大原因在于丘吉尔的武断。

可以说,丘吉尔以一己之力将英国拉下“日不落帝国”的宝座,英国再也不复昔日的辉煌。

但是,丘吉尔的表演还未结束。

在一战后,英国举国上下都不想再卷入世界大战,因为战争会进一步掏空英国空虚的国库。

时任首相张伯伦自认为是“从灵魂深处爱好和平的人”。

英国上上下下都忽略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兴起,将和平视作最大的追求。

英国外交部 20年代制定的一份备忘录提到:

“我们唯一的目的便是保持我们所有的东西,并和平地生活。”

在1935年还强调:

“英国今后几年不应卷入战争,这是最为重要的。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长久地避免战争风险,无论是在远东还是在欧洲的战争风险……对于这一点,无论我们怎样强调也不会过分。”

基于此,英国推行了绥靖政策,对于德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坐视不管,甚至还会提供资金支持。

然而,英国政府的错误战略并没有填饱德国人的胃口,反而完全刺激了德国侵略的欲望。

德国在1939年闪袭波兰,英国的绥靖政策彻底失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地卷入了战争之中。

二战时期,德军的进攻使得张伯伦黯然下台,丘吉尔在二战时期继任英国首相。

强硬的丘吉尔上台伊始,便宣布了全民抗战的战略,表示将会不惜一切代价抗击德国。

从世界反法西斯的角度来看,丘吉尔的战略无疑是伟大的。

但是对于英国人民来说,同样是致命的打击。

为了能够抗衡德国,丘吉尔大手一挥,和美国签署了驱逐舰换基地的协议。

内外交困的英国选择将自己环大西洋的8个军事基地租借给美国99年。

而换来的,不过是50艘超龄服役的驱逐舰。

而纵观整个二战期间,丘吉尔除了成功领导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便再无建树。

面对着战争的巨大开销,丘吉尔苦不堪言。

而他最终的选择,竟是向英属的海外殖民地借取大量的资金。

为了能够获得足够数量的资金,丘吉尔开出了各个殖民地国家难以拒绝的条件:战争胜利后承认各国的独立。

这样一来,大量的殖民国家民族意识觉醒,纷纷展开独立斗争。

而损失惨重的英国军队再也无力管控海外。

英国虽然赢得了二战,但是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

对于英国人而言,英国祖先数百年的基业在丘吉尔手中毁于一旦。

英国彻底地从“日不落帝国”,跌落为世界上的“二流岛国”!

按理说,丘吉尔已经败完了祖宗的基业,也该消停了吧。

然而,丘吉尔之后将英国的未来也赔了进去。

为了止住不断下跌的国际地位,丘吉尔转向美国寻求帮助,这一次,英国人膝盖在美国人面前彻彻底底地软了。

二战爆发后,英美两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更是出现了“特殊关系”一说。

两国的亲密关系除了意识形态和 历史 文化传统的相同、 社会 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相似外,还有一致的国家利益。

后者实为根本原因。

对于经济上窘迫的英国来说,美国的帮助尤为重要。

二战极大地削弱了英国的国家实力。英国政府损失惨重,负债累累;

近三成的国民财富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折损。

二战后的美国情况与英国大相径庭,虽然和英国等国同为二战参战国,但美国是二战中所有交战国里唯一一个本土没有遭到重大损失的国家。

而且在战争期间,美国向同盟国提供大量武器及战争物质,大发战争财。

二战后美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债权国,经济实力跃居世界首位。

丘吉尔为了弥补英国的惨状,积极向美国示好,希望从美国那里得到经济援助。

所以在丘吉尔的执政时期,英国对美国是亦步亦趋,全然地把自己当成了美国的“二流跟班”。

日落西山的英国因为急需要一位强大的盟友来保护其国家利益,所以频频向美国献殷勤,急于建立一种“特殊关系”。

那么,如日中天的美国买英国的帐,又是为了什么呢?

不少学者表示,英美“特殊关系”大部分还是英国的一厢情愿,英国比美国更加在意这种“特殊关系”。

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 历史 发展来看,美国同英国的关系确实不同于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特别是有别于其他西欧国家。

虽然当时的英国实力已经大为下降,但是在欧洲地区,英国仍然是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美国将英国视为“一个无法替代的强大同盟”。

在丘吉尔的主张下,英美两国在1951年签订《共同安全》条约:

美国将向英国提供设备和防卫支持,而英国本土就是美国重要的军事基地和物质中转站。

在北约的欧洲成员国之中,英国是唯一拥有战场核力量、战略和力量和常规力量的国家。

这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美国需要利用英国来掌控欧洲局势。

面对着丘吉尔的殷勤,美国自然是不要白不要的态度。

美国于1950年9月,在三国外长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一支包括德国部队参加的欧洲防务部队的建议。

威胁说,如果这项建议被否决,美国将会退出欧洲军事一体化的进程。

丘吉尔对于美国的政策哪敢说不?

迫于英国此时对美国立场的支持与合作,对德国武装最为反对的法国也不得不妥协。

而丘吉尔此举,无疑是让遭受战火的国民深恶痛绝,纷纷指责丘吉尔是“欺骗了欧洲的同胞”。

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联邦德国于1952年5月,签订《欧洲共同防御》,决定建立一支包括西德在内的欧洲军队。

但法国仍然担心德国会借机重新发展武装,威胁自身安全,因此在 1954 年对条约进行否决。

这使得美国大为不满,威胁要对西欧政策作出重新的评估。

美国在对欧外交上面临着极大的挫折。

此时,丘吉尔又站了出来,授意时任外交大臣拜登提出:

以布鲁塞尔条约组织为框架,吸收西德和意大利,成立西欧联盟,并对西德的武装进行限制。

最终,英国的建议被所有《布鲁塞尔条约》的缔约国所接受。

美国对于自己的这个“跟班”更是越看越顺眼。

在丘吉尔的带领下,英国放弃了骑士的荣光,被心甘情愿地打造成了美国的“二流跟班”。

英美间的“特殊关系”,建立在两国二战时期和二战之后两国亲密而特别的关系上。

它本身是英国地位下降和美国地位上升的产物,因而“特殊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

相对于英国对美国的依赖,美国对英国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暧昧。

在公开场合,英美两国仿佛兄弟一般共同进退。

但在私底下,两国间的利益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冲突。

在希思继任英国首相之后,开始暗中脱离美国的影响。

英国政府摒弃了丘吉尔时期极力讨好美国的政策,重新审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而美国同样的降目标转向了欧洲大陆。

德国地位的不断上升使美国开始拉拢德国,并且表现出对欧共体的支持,希望能够摆脱英国独立直接的和欧洲大陆对话。

随着英美关系的变化,英国开始偏离了当初的初衷。

由于外交基石的变动,英国外交开始陷入了一种茫然的状态。

英国不愿意失去美国这位“特殊”伙伴,但是又不得不融入欧洲。

英国和美国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也使得欧洲对英国大为不满。

同时。英联邦对于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做法也颇有微词,英国的外交陷入了一种困境。

在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英国与其一直抱着美国“特殊关系”的腿不放。

实际上,英国不如想办法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直中坚力量——放下日不落帝国的身段,加强与欧盟内部成员国的合作,使欧洲一体化得以最终完成。

也许只有成为多极中的一极,不再受“特殊关系”的左右,英国才能摆脱这种外交上的困境,英国也才能弥补丘吉尔执政时期带来的困境。

参考资料:

《丘吉尔大战略思想研究:驾驭暴力与激情的战略/政治领导艺术》 于海峰 中国人民大学

《论英国绥靖政策的错误和教训——兼论二战的不可避免》 李怀顺 肇庆学院 旅游 与 历史 文化学院

《英国政党政治史中“异常现象”琐议》 阎照祥 北京师范大学高研院史学研究中心

责编:Thalia

改变东亚格局,推动日本侵华的日俄战争,到底是什么样的?-

是的 一艘在塞拉利昂登记的中国货船日前在濒临日本海的俄罗斯纳霍德卡港附近被俄军舰开火击沉,船上10名中国船员中3人获救,其余7人失踪。我外交部正在就此事与俄方进行交涉,要求俄方尽快查明事故原因,并对失踪船员全力展开搜救。 海上遇袭 遭500次射击 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上协调救助中心15日曾宣布,俄“海岸”号边防巡逻舰当天救助了一艘在日本海因天气原因遇险的中国货轮“新星”号,并成功救出其上的8名外籍船员。然而,俄罗斯媒体17日却披露,导致“新星”号遇险的罪魁,正是据称当时正在“施救”的“海岸”号边防巡逻舰。 据报道,这艘货船名为“新星”号,船东是中国人,在塞拉利昂注册,当时为一家香港航运公司服务。俄罗斯媒体在17日的报道中称,该船驶至俄罗斯纳霍德卡港附近时,突然遭到俄罗斯边防部队巡逻舰“海岸”号开火袭击。据初步得到的消息,“新星”号遭到近500次炮弹射击,事件中至少一人死亡。遭受袭击后,“新星”号最终被迫改变航向,并在海面出现6级风浪的情况下随俄巡逻舰返回纳霍德卡港。 船员遇险 俄舰一旁漠视 货船遭袭时,海面正汹涌着6级风暴引起的巨浪,由于受损严重,“新星”号在返航途中开始下沉。据俄媒体报道,在几乎一昼夜的时间里,“海岸”号上的边防官兵一直在注视着缓缓下沉的“新星”号,却并未对船员们的呼救做出任何反应。眼见情势危急,在船长的命令下,“新星”号上放下了两艘小艇,但其中只有一艘载有船长和另外7人的小艇最终靠上了“海岸”号,另一艘却下落不明。由于所有获救者均被不同程度冻伤,他们目前仍在医院接受治疗。 15日晚些时候,“新星”号完全下沉。在风暴引起的复杂情况下,在风浪超过7米时,俄罗斯边海边疆区边防军巡逻舰终于救起在海上颠簸着的小艇上的8名船员,另一只小艇上的8名船员则被风浪卷走。 俄方声称:货船非法越界 俄新社17日援引俄国家安全局滨江区边防处的消息称,“新星”号离岸时并未得到俄方批准,而且是非法穿越俄罗斯边界。该机构官员说,俄方给出多次停船信号,但“新星”号仍向中立水域航行。俄联邦边防总局滨海边疆区分局新闻处主任纳塔丽娅·隆达列娃说:“我们的两艘边防军军舰前去追赶这艘违规船只,并向其发出信号,但船长无视警告,继续朝公海驶去。” 消息人士:俄方无故拒货 俄媒体曾在15日的报道中声称,俄方怀疑“新星”号上载有走私物品。而据消息人士披露,“新星”号此次是给俄罗斯滨海区运送一批大米,全部手续都是合法的,但大米却遭到俄方拒收。 一名消息人士对俄新社记者说:“中国货船卸完货后,收货方拒绝接收该批大米,并向法院提出起诉,同时要求扣押该货船以弥补损失。之后,船只所属的航运公司就给该船船长下命令,要其立即返回。”俄罗斯官员则声称,在收货方拒收大米后,“新星”号船长担心船只被扣留,自己会因此吃官司,于是自行下令离开纳霍特卡港。 全力搜救 我方展开交涉 中国货船遇险后,我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馆和驻符拉迪沃斯托克领事办公室有关官员立即前往事发地探望我获救船员,并协助有关公司处理善后事宜。 据报道,在“新星”号上的16名船员中,总共有10名中国船员,另6人则来自印尼。10名中国船员中有3人获救,仍有7人失踪。在为期三天的搜寻中,俄罗斯救援人员只找到“新星”号上的一只救生艇。 我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副主任赵海涵18日表示,外交部正在就此事与俄方进行交涉。赵海涵同时表示,俄方称,由于海上风大浪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失踪者生还的希望会越来越渺茫。 ~~对俄方进行强烈的谴责~~

对马海战是什么时候的战争?

深刻改变 历史 的日俄战争,日本惨胜,但从此立于世界之巅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进入现代化时期。同年,日本帝国海军成立,当时的日本正在争夺自己本土周围海域的海上霸权。 由于当时的日本缺乏工业能力,日本依靠英国发展现代海军。欧洲超级大国俄国也渴望增加在太平洋地区的存在,它在波罗的海和黑海拥有强大的海军,但在远东缺乏基地。1860年,俄国从满清夺得海参崴,并于1871年将其变为自己的海军基地,同时也于1891年启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将莫斯科与海参崴连接起来。尽管海参崴是发挥海军实力的良港,但它不是俄国迫切需要的温水港。

与此同时,满清因欧洲列强的入侵而陷入困境。1885年从德国购买了两艘战列舰,日本感到威胁,因为它缺乏购买战舰的资金。 1893年日本从英国订购了两艘战列舰,但甲午中日战争在1894年爆发,日本订购的战列舰并未交付因此日本不得不依赖已有的巡洋舰与满清作战。令全世界震惊的是,日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赢得了战争。 1895年的马关条约将朝鲜转移为日本的势力范围,而满清不得不支付战争赔款,并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因为战略上至关重要的海军基地大连旅顺港处在这个半岛上,控制这个港口将进一步巩固日本在黄海的控制。俄国不能允许,并获得了法国、德国列强的外交支持,三国都威胁日本,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三国干涉还辽,满清畏惧日本再次侵略于是开始示好俄国, 毕竟在当时看来,俄国要的似乎只是一个旅顺港,日本却有吞并半个中国的架势,两害相权取其轻, 再加上俄国将战列舰尼古拉一世朝日本港口长崎启航威慑,日本综合自己的实力后,被迫放弃对辽东和大连的控制,将辽东半岛以赎买的方式还给了满清。

1896年,俄国与中国签订了一个平等条约《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也叫《中俄密约》俄国由此从满清手中获得25年的大连租界,最终获得了一个温水不冻港,并组建了太平洋舰队驻扎在旅顺港。日本因为之前俄国对辽东半岛的干涉对其充满怨恨,引发强烈的复仇欲望,再次向英国下了四艘战列舰订单。同时, 日俄皆参与了消灭义和团叛乱和八国联军,这使得日俄双方都在中国东北获得了进一步的利益。随着俄国增加在中国东北的军事存在,并开始染指鸭绿江边的森林矿产资源,使得日本愈发认为这是一个威胁,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日本也加强了其在朝鲜的军事存在。其他欧洲列强对俄国在亚洲的存在增加保持谨慎态度,英国对此事表现得最为不满,联合在华的所有国家外交上威胁沙俄退兵,俄国都不予理会,不断吞噬着日本在华利益。1902年英国与日本达成英日同盟,所有这些都使得日本与俄国的战争不可避免。

在英国的支持下,日本最后一次通牒要求沙俄从中国东北撤军却被沙皇无视并与日本断绝外交关系, 1904年2月6日,日本海军舰队正式从日本本土出征,当时的日本舰队已经拥有六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和40艘驱逐舰。 在自己的宣战战书未到达俄国沙皇的办公桌上前就开始对俄国在大连旅顺的舰队发起攻击,日俄战争就此正式爆发。

当时驻扎在旅顺港的俄军只有七艘战列舰,八艘巡洋舰和25艘驱逐舰。在当时的海战中战列舰具有很重分量是海战胜负的关键。 俄国虽然拥有自己制造战列舰的能力但使用的技术大多是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所以双方都没有明确的技术优势, 战舰之间的对决将由军官和船员的经验和才能决定。讽刺的是,这场战争将是战舰决定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海战。十年以后,潜艇和空中力量将再次改变情况。

在战争之初,俄国沙皇命令在太平洋舰队的指挥官,海军上将斯塔克不首先引发战争,以便让日本被视为侵略者。日本舰队指挥官,海军的主要领导大将东乡平八郎知道自己需要尽最大努力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俄国的太平洋舰队主力,当时俄国欧洲的主力波罗的海和黑海的舰队能够在几个月内抵达太平洋的战场。相反,俄国的战略是消极的,他们的战略是在大连港附近进行防守同时等待援军到来。 2月8日晚,东乡平八郎先发制人,午夜时分,命令驱逐舰使用鱼雷偷袭港内的俄国战列舰,俄国两艘战舰受到严重破坏被迫拖走进行维修。 东乡平八郎希望俄国人陷入恐慌,于9日中午让舰队到达射程,但不幸的是,俄国已经做好了准备,日军船只被俄国军舰和沿岸的炮击中,日军船只无法承受火力,20分钟后东乡平八郎只好命令舰队撤退,开始对大连港进行封锁,在海域获得了绝大部分的制海权,这也使得日本可以在陆上快速集结军队登陆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取得战争主动权。

3月7日海军上将马卡罗夫接替俄军指挥,东乡平八郎决定尝试一种新的策略: 3月22日,他将两艘战列舰派往辽东半岛的西南侧使得俄军的沿海岸炮无法看到它们并开始炮击俄军舰队 ,想在俄军重新安置岸炮并开火之前对俄舰队造成一些损伤。

与此同时,陆上情况也发生变化,日军已经接近大连旅顺港,想包围整个旅顺迫使龟缩的俄太平洋舰队出海与日本舰队决战或者消灭在港内。由于日军一开始就压上了重兵,使得俄国在奉天的军队边打边退,最终双方都把力量集中到了大连附近,5月24日,日本陆军开始攻打遇到的第一个阻碍—南山堡垒。它是日军进入旅顺必须经过的关卡,日俄双方便在南山军事堡垒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战争开始,俄国利用设置好的各种军事设施让日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两天时间就伤亡了四千多人,这样日本本部大为震惊。 之后,日军经过修整组建了新编第三军,让立下过不世战功的甲午战争老将乃木希典组织攻打旅顺要塞。当时日本陆军其他四个军都被派去阻击俄军援军,使得他可以安心攻打旅顺要塞。

这时海军的东乡八郎也在旅顺港口附近放置了50个水雷防止俄军舰队逃跑。马卡罗夫发现了并试图阻止以两艘战列舰和4艘巡洋舰出击,但被东乡平八郎伏击,后者不得不退回到港口的安全地带,但在这一过程中马卡罗夫的军舰被击沉,马卡罗夫阵亡。未经考验的海军少将维特捷夫特被任命为新指挥官。他的战法更加消极,于是日军于5月5日登陆基本包围了俄国军队。东乡平八郎恢复小规模骚扰, 作为回应,维特捷夫特开始在日军舰队可能经过的位置下水雷。这使得日本战列舰初濑号和八岛号被水雷击沉。六月,俄军修好了之前损坏的两艘战列舰并开始寻求突围。 6月23日,整个舰队驶出港口向海参崴突围,东乡平八郎不能让俄国人跑了。最初,他的舰队与俄军舰队平行于射程之外,但逐渐缩小了距离并开始向俄军舰队开始长时间对射。虽然维特捷夫特有数量的优势,但命令舰队驶回港口。

俄军尽力阻止日本陆军,到8月7日,日军轰炸大连的港口,再次重创了一艘战列舰,最后于10日,沙皇亲自下令迫使维特捷夫特再次向海参崴突围。而此时东乡平八郎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因为其部分海军正协助陆军作战。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东乡平八郎设法重组舰队,在黄海与俄国舰队对决, 日本把巡洋舰当作战列舰来使用,尽管敌人开火,东乡平八郎仍多次形成T型,使自身火力最大化。所有俄军战舰都受到损伤, 在俄国军舰列特维赞号(之前两艘受损战舰之一)的戏剧性冲锋掩护下被迫回到大连。

8月19日,日本陆军发动首次旅顺总攻,俄军利用装配的重型连发枪和新型开花弹给日本陆军第三军带来不小的伤亡,日军很快就损失了1万5千人同时也没有取得任何战果。不过, 与此同时在非攻坚的战场上,日军的其他三个军拿下了辽阳,为第三军扫除了身后威胁。之后,日军装备了18门威力巨大的280毫米榴弹炮,进一步占领了旅顺外围阵地。 10月15日,第三军发动第二次总攻仍然未能拿下据点。日本无奈只能改变主攻目标。12月,日本陆军占领了俯瞰城市的203高地并开始向俄国军舰开火,俄国大多数军舰被击沉。1905年1月2日,城市易手,俄国太平洋海军的大部分都被歼灭。

同时,在1904年5月俄国人决定再次从波罗的海和黑海派遣两支舰队以援助太平洋舰队。其中一支于10月成功出发, 但由于当时欧洲战事未了,舰队只能绕路前往,于1905年5月抵达印度。这支舰队有七艘旧战舰和4艘新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计划是通过对马海峡直接前往海参崴, 这让东乡平八郎有足够的时间在釜山修船并布置装备无线电的侦察船,使他了解到不可避免的俄国反击的来临。

当第二太平洋中队到达战区时,情况更加糟糕,士气低落,俄国没有机会适当维护船只。1905年5月26日晚,俄舰队想在浓雾掩护下通过对马海峡可惜被侦察船发现,日本海军提前获得了俄国舰队的位置。战斗开始,日本海军舰队参战的有5艘战列舰、26艘巡洋舰、21艘驱逐舰和43艘鱼雷艇,它们再次形成T字型。战斗开始一小时,日本就击沉了俄军的一艘战列舰并重创另外两艘战列舰,一艘战列舰突围。 经过三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俄国舰队的阵型被打破并失去秩序,俄国舰队遭到重创,战斗基本结束。但东乡平八郎的目标是彻底战胜太平洋的俄国人,因此继续追击旨在到达海参崴的俄国舰队余部,21艘驱逐舰和37艘鱼雷船用于完全战胜俄国人,驱逐舰袭击了俄国舰队前锋,鱼雷船从俄国舰队的东部和南部袭击,围住了俄军并使得俄军开始恐慌 ,夜间袭击给俄军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时的他们已经失去了两艘战列舰和两艘装甲巡洋舰而日本只丢失了三艘鱼雷船。5月28日上午,俄国海军少将命令其余还在他指挥下的六艘军舰投降。

日本能够在对马海战中胜利的原因是其更先进的大炮,更快的速度和更好地使用无线电报以及战法上的优势。由于失去了所有战列舰及大部分巡洋舰和驱逐舰,俄国遭受沉重失败,而日本海军损失甚微, 在这次海战中俄军死亡4380人,5917人被俘,其中包括两名海军上将而日本海军死伤117人,对马海战也使日俄战争的天平彻底倒向日本。

在日本陆军方面,经过旅顺攻坚战,日军13万损失了6万,付出了惨重代价。攻占旅顺后, 沙皇不甘失败又在东北集结了37万的部队准备南下夺回旅顺,此时日本的国家财物和战争资源均以接近枯竭已无力再组织防守,日本不得不组织25万陆军主动北上迎击,双方在奉天进行对决。 就在双方进行激烈的城市战时,日军骑兵绕道后方切断了俄军的补给线铁路线,这使得俄军不得不撤出奉天,日本在这场会战中日军又损失七万人。

对马海战结束时,日本已经为这场战争花费了17亿日元还基本都是外债,真可谓倾尽所有,此时日本的财政已经陷入危机,日本无力再战 ,最终日俄战争以日本的险胜告一段落。随后,日俄双方都迫于国内压力在美国的搭线调和下开始谈判。

起初,日本也想让俄国如满清一般让俄国赔款,提出了高达30亿日元的战争索赔款,但俄国和满清不同,其主要力量在欧洲还没有动,俄国剩余的海军仍然和当时日本的海军力量相当,所以俄皇硬气表示不进行赔款,否则可以继续进行战争。 而当时日本财政和 社会 状况已经无力再支持继续战争,只好放弃让俄国赔款,表示俄国不再扩张就行, 最终,日俄在美国制定的和约上签字。日本获得了俄国在辽东半岛的铁路以及铁路沿线管辖权,俄国默认朝鲜半岛为日本管辖的势力范围,库页岛(原中国领土)与日本接近的南部也割让给日本管辖。

日俄战争后,沙皇俄国失去了其在中国东北的很多土地和权益,但也使得 日本的实力大减无力侵占整个东北,最终只索要了大连旅顺的驻军管理权,满洲大部实际上又回到了中国。 当然,如果当时沙俄胜利也许现在就会出现东北问题和台湾问题一样棘手吧。

俄国战争的失败其实有很大因素是在于国内深刻的矛盾,导致战前资源跟不上,士兵缺乏战斗意志以及将领的错误战略指挥,战争的失败使得沙俄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为苏联的形成打下基础。而日本, 这场战争使得日本国民无论是在物质还是生命上损失太大,日本共近9万余青壮年人,更使得15万人残疾成为废人。 日本民众对此十分痛心,更有极端分子认为这次惨胜没有给日本带来一分钱,于是呼吁全国青年开始,国民与警察发生大规模冲突。日本自己制造的民粹主义开始反噬国家,使得东京陷入长达两个月的混乱,狂热的民族主义抬头掌控了国家机关。

在整个日俄战争中最痛苦的国家莫过于我们中国了。这场发生在自己国家土地上的战争, 中国一直扮演的角色是“中立国”。有人说满清按照国际法采取中立政策,是对当时清国的国力和国际形势进行分析后,想要借助日本打击俄国同时挫伤日本的“聪明举动” ,可是无论如何让两个国家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生如此惨烈的战斗,清廷作为中国的统治者无疑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尊严,不过那时候的清廷想必也已经无所谓尊不尊严的了。在当时无能的清廷统治下的中国无论帮助俄国还是日本都不能改变中国被欺凌的 历史 事实,甚至会给中国带来更大的危机。“中立”也许是当时最屈辱但也是最无奈的选择。

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给战争发生地的中国百姓带来了极大地灾难。旅顺的工厂被炸毁,民屋被炸毁,耕牛、粮食被抢光,流离失所的难民多达几十万人。日俄两军在中国的土地上作战,对待战区的居民也异乎寻常的残暴,任意迫害屠戮。日俄双方都强迫使用中国的老百姓为他们搬运,充当免费劳动力。 很多人冤死在两国侵略者的炮火之下,还有大量的中国平民被日俄当作对方的“细作”,惨遭。

旅顺攻坚战是日俄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重连发枪和战壕攻守战术都在这场冲突中首次大规模使用,为攻坚战、要塞防御战等作战模式提供了新的样本, 不仅成为十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地战的样板甚至决定了世界战争史中此后50年防御作战的模式。日俄战争彻底改变了未来战争的模式 ,将海战决定战争命运的新时代推到了世界战争的面前,它的结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使两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

日俄战争结束了,这场战争使得日本成为近代 历史 上第一个击败欧洲列强的亚洲国家, 极大地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同时也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为日后的918事变创造了条件 ,日本狂热的迷恋军事扩张,每当遇到危机时,总想通过一场战争来度过危机。在未来的岁月里,日本将为此走向毁灭的深渊。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无论哪一方获胜都不会停止在中国东北的侵略与掠夺。 这场以中国东北作为主战场,使得2万中国人死于战火。战争结束后,中国作为战争最大的受害者 却被排斥于和谈之外,最终只能无奈地看着日俄在东北重新划分在华势力范围的现实。

这场战争也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了清廷的无能与衰落,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救亡图存的浪潮之中。 沙俄的 社会 矛盾也进一步加剧,革命事件此起彼伏,值得一提的是,在对马海战中幸存下来被送往俄国的巡洋舰中有一艘叫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将在未来吹响十月革命的号角。

乌克兰与俄罗斯冲突原因是什么?

对马海战(1905年5月27日~28日),又称日本海海战,是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远东海域的制海权,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州岛之间的对马海峡附近海域所进行的一场海上决战。

战争背景

日俄战争爆发以后,俄国无论在陆战场还是海战场都节节失利,其太平洋舰队被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指挥的日本联合舰队重创并封锁在旅顺港内。为了解救旅顺口的危机,扭转俄国在远东的不利局势,重新夺回制海权,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04年4月命令俄海军部立即从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中抽调舰船,包括7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以及一些辅助舰船,组编成太平洋第二分舰队,由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中将统帅,于1904年9月26日赶赴远东战场。此后,沙皇政府又派出由海军少将涅鲍加托夫率领的第三太平洋舰队增援远东,共有战舰和辅助船18艘,于1905年2月18日驶离波罗的海港口向远东进发。两支力量1905年5月9日在越南万丰湾汇合,5月14日联合北上。

俄国海军在当时世界海军排行榜上列第3位,俄国派往远东进行支援的是一支无比强大的舰队。但是俄国舰队在短时间内的集结,不得不面对新服役的战舰官兵对于新式军舰上的设备尚未熟悉掌握、新旧战舰难以协调行动等问题,而且俄国舰队是从波罗的海出发前往远东,途中需要经过北海、大西洋、印度洋和南中国海,航行220多天,行程18000海里(几乎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如此漫长的航行对舰船、人员的损害极大,整个舰队士气低迷,作战能力严重下降。列宁曾这样来形容这支舰队:“像整个俄罗斯帝国那样庞大,那样笨重、荒唐、无力、怪诞”。而另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于整个航行过程中没有一个适当的加煤港口,只好把军舰上一切能装的地方都装上了煤,结果导致原来就拥挤的军舰更加拥挤不堪,速度减慢,水兵生活条件急剧恶化,很多官兵都染上了流行的热带病而死去。另外,日军的节节胜利使俄国官兵过分夸大了日军能力,认为日本海军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北海和大西洋,关于日本水雷、鱼雷快艇和潜水艇的谣言到处都是,加重了俄军的恐惧心理,一路上草木皆兵,对德国、法国、瑞典、挪威、英国的民船都胡乱开火。而与此相对,经历了甲午战争和旅顺战役后,日本联合舰队的士气异常旺盛,其官兵大都有战斗经验、训练有素。而且趁俄国舰队东调之机,日本对舰艇进行了维修和保养,并对士兵进行了频繁的实弹射击训练,几乎打掉了国内半数的炮弹储备,为迎战即将到来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军舰的总吨位、航速、火炮射速、先进程度等方面日本也占明显优势。

在战略决策方面,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大将根据俄国舰队补给供应情况,断定俄国舰队将通过对马海峡直接前往海参崴。于是1905年5月20日,东乡下令让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在对马海峡附近海域隐蔽起来,以逸待劳,等候俄国舰队的到来;同时在俄国舰队可能经过的各条航道上布设水雷,并让日本的巡洋舰、炮舰在各个关口巡逻。而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考虑到能源供应及士兵疲惫等问题,便意欲尽快到达海参崴进行休整,再寻机和日本舰队主力较量,于是选择了对马海峡航线这条捷径,也正中日军下怀。5月25日,俄国舰队从台湾附近出发,26日到达上海附近,27日清晨进入对马海峡,钻进了日本舰队的包围圈,对马海战爆发。

战争经过

5月27日清晨4时45分,日本联合舰队侦察船在九州西部海域“信浓丸”发现了俄国舰队,5时5分,东乡下令全舰队出击,1小时后日本舰队开始尾随俄国舰队前进,在中午11时15分双方进行了试探性的交火。11时30分,俄国舰队司令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下令暂停射击,改变阵形,以利战斗,命令第一、第二分队加速到11节,行驶到另一个纵队前面。由于他没有同时下令另一纵队减速,整个俄国舰队的阵形陷入混乱。13时40分左右,日本舰队主力在右前方出现,成单排一列式,企图截断俄国舰队的航线。临战前,东乡对全舰队发出信号:“皇国兴废,在此一战,诸位尤需奋发努力。”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再次下令成战斗队形,但已经来不及了,日舰截断了俄国舰队的航线。

14时8分,为夺取有利攻击阵位,东乡毅然下令敌前180°大转向,即著名的“U”型转弯。趁此有利时机,俄国舰队全然不管各种火炮的有效射程,一律从万米距离首先开炮。不出几分钟后,便有3艘日舰受重伤,1艘丧失战斗能力。日本舰队虽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最终完成了“U”型转向后,实现了与俄国舰队的平行前进,并利用其上风位的航速优势迫使俄国舰队偏离原航向。当日本舰队逼近到距俄舰6,500米时,东乡一声令下,日舰所有大炮同时向俄舰开火,俄国舰队旗舰“苏沃罗夫公爵”号遭到日方炮火的集中猛烈射击,14时20分,船舵被打坏,军舰失去控制,舰队司令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也身受重伤,全部上层建筑都被打烂的“苏沃罗夫公爵”被迫退出战列在海面上漂浮,俄国舰队陷入没有指挥的混乱局面。同时,俄国第二分队的旗舰“奥斯利亚比亚”号受重创,后来其舰艏吃水线上被打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涌入,船头下沉,约在15时30分左右沉没。此后,失去统一指挥的战列舰“亚历山大三世”号和“波罗丁诺”号也被日舰炮火击中燃起大火。而在战列舰进行交战的同时,双方的巡洋舰也在激烈交锋。巡洋舰交火约从14时45分开始,主要在俄国第一巡洋舰分队和日本第三、四分队间展开,战斗中日本3艘巡洋舰受重伤,俄国数艘辅助船起火焚毁。至16时左右,俄国舰队败局已定,战列舰中的两艘一艘沉没,一艘失去作用,其余大部受损,前往海参崴的航道也已被封锁,而日舰则基本保持了开战时的完好状况。16时45分,日本第五、六分队投入战斗,向俄国巡洋舰发起进攻。不久,“斯维特拉娜”号被击沉,另一艘旧式巡洋舰“顿斯科伊”在英勇地抗击了6艘日本巡洋舰的围攻,并击伤了其中的两艘(“浪速”号和“音羽”号)后,为避免被俘而由船员于29日自行凿沉。“奥列格”号、“阿芙乐尔”号、“珍珠”号,2艘驱逐舰和3艘军需船,向北突围未遂,便南下逃往菲律宾。到晚19时,千疮百孔的“亚历山大三世”号战列舰沉没,舰员全部遇难,10分钟后,“波罗丁诺”号库被日本“富士”号击中,库被摧毁,并引发了锅炉爆炸,当即下沉,仅一人幸免于难。在海上漂浮的旗舰“苏沃罗夫公爵”号于19时20分,受到日本驱逐舰发射鱼雷的攻击而最终沉没。至此,白天的战斗结束。

27日晚19时30分至次日凌晨5时,日方又出动37艘鱼雷艇和21艘驱逐舰,对残余的俄国舰队实施鱼雷攻击。“西索伊-维利基”号、“海军上将纳西莫夫”号、“纳瓦林”号先后被鱼雷击沉,旧式装甲巡洋舰“莫诺马赫”号在船头被鱼雷炸掉的情况下,仍顽强地击沉了向它发射鱼雷的日本鱼雷艇,后因伤势严重,于凌晨5时由船员自行凿沉。与此同时,东乡又悄悄带领日主力舰队连夜赶往朝鲜东海岸的郁陵岛附近埋伏下来,等待着继续赶往海参崴的俄国舰队。5月28日晨,当涅波加多夫海军少将指挥的俄国舰队残部开到郁陵岛以南60海里处时,又被等在这里的由28艘战舰组成的日本舰队包围。上午9时,日军“三笠”号发出信号,战列舰一齐开火,俄舰奋力还击。10时45分,在“尼古拉一世”号驱逐舰舰长斯米尔诺夫的建议下,涅波加多夫含泪下令升起国际法规定的XGE旗号:“我们投降!”10时53分,“尼古拉一世”、“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谢尼亚文”、“鹰”4艘战列舰投降,下午13时左右,涅波加多夫在东乡的旗舰“三笠”号上签署了投降书。当天下午15时,载有舰队司令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鲁莽”号驱逐舰被日军“细浪”号驱逐舰追上,向日方投降,但其余的舰艇或进行了抵抗后被击沉,或成功逃走。“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号上的俄国官兵看到日本的劝降信号后,毅然用炮火做了回答,最后为了不让这艘用俄国著名海军将领命名的战舰落入敌手,舰长下令自行凿沉;巡洋舰“绿宝石”号在逃往海参崴的途中触礁,被舰员炸沉,余下几艘分别逃往上海、马尼拉、马达加斯加等中立国港口,最终逃回海参崴的只有巡洋舰“金刚石”号和另2艘驱逐舰。至此,对马海战结束。

战争结果及评价

对马海战是20世纪发生的第一场大海战,也是海战史上损失最为悬殊的一场海战。日本获得空前胜利,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太平洋舰队几乎被全歼,一夜之间从海军强国的位置上跌落下来。包括辅助船在内,俄国舰船损失达20余万吨,38艘战舰中只有3艘驶到了海参崴,其余被击沉21艘,被俘9艘,俄国海军官兵阵亡4830人,被俘5917人,另有1862人在中立国被扣留。而取得这一战果的日本仅付出了3艘鱼雷艇沉没、117名官兵阵亡的微弱代价。

从军事上看来,对马海战是人类进入蒸汽钢铁时代以来最大的一次海战,对后世海军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长久的影响。海战中巨型舰炮强大威力的展示,直接催生了“无畏”号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将大舰巨炮主义推向巅峰;日本海军战术——“T”字战术的应用,奠定了近代海战的基本作战形式(“T”字阵)。

从国际形势来看,对马海战直接左右了俄国、日本两个国家的命运。对俄国来说,对马海战的失败使其丧失了海军世界第三的地位,同时暴露了其沙俄专制制度的腐朽和,引发了1905年俄国革命;对日本来讲,通过此战为3个月后的《朴次茅斯和约》的订立铺平了道路,从此日本进入了世界海军强国的行列,成为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国家。同时战争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到来,推动了日本垄断资本和财阀的迅速形成和发展,也最终促生了日本的军国主义。

战列舰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二战之后此舰种就销声匿迹了?

乌克兰与俄罗斯冲突原因是复杂的历史原因叠加地缘政治变化所致

第一个方面是历史渊源。乌克兰和俄罗斯历史联系紧密。在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以后,乌克兰的主要政治***与俄罗斯相对来说维持着比较密切、一定程度上互相认可的合作关系。

但后来由于乌克兰政治取向变化,转向亲西方并试图依美制俄,导致乌内部族群矛盾凸显,也导致了俄乌的政治关系陷入对立状态。俄罗斯担忧一个亲西方的乌克兰甚至有可能加入北约,将其战略缓冲带完全消除,使西方军事力量彻底直抵家门口,从而将成为俄罗斯的战略性的直接威胁。

从这个历史发展的渊源来看,俄乌两国的历史纠葛导致乌克兰内部亲俄罗斯的顿巴斯地区寻求分离,而乌克兰变成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前沿阵地。显然乌克兰的这种变化导致俄乌关系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

第二个方面,是国际政治变化导致的结果。首先是跨大西洋及欧洲与俄罗斯存在一种结构性的矛盾,这包括俄罗斯和北约、俄罗斯和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结构性矛盾。目前来看,在美国的不断挑动刺激下双方陷入直接对抗的状况。

从西方国际政治传统来看,欧美国家有一个地缘政治理论的概念,认为俄罗斯作为陆权国家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一直对欧洲国家乃至两岸大西洋国家构成一种由陆向海的巨大压制力。这个状况上百年来一直就存在。

冷战期间的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对欧洲或者北约国家保持着一种突出的压制性地缘优势。西方国家为消除这种威胁,试图通过北约东扩的方式,尽可能地要把这种威胁源往外推,乃至于一直东扩到俄罗斯边界上,从而大大限制俄罗斯的战略行为,以保证北约或者欧洲的绝对安全。

美国在冷战期间就形成了一种控制亚欧大陆“边缘地带”,来压制苏联“对外扩张”的理论。到今天来看,美国试图利用欧洲大国与俄罗斯忧虑,挑动欧洲盟国与俄罗斯对立。

美国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拉住欧洲,把德法等欧洲大国纳入到美国的地缘战略轨道,支撑美国的盟主地位,全力服务于美国追求全球领导地位的战略利益。为此,美国需要把俄罗斯作为重要的战略对手,并将俄罗斯推入与欧洲对抗的陷阱中,从而掌控欧洲。

第三方面,是由目前俄罗斯周边地缘政治的复杂变化所致。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周边出现了一系列独立主权的国家,但这些国家与俄罗斯存在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地缘的临近和历史的相连,导致俄罗斯的周边国家和俄罗斯本身就形成了地缘政治性的一种矛盾。

俄罗斯在其周边三个方向上存在着复杂的地缘关系,一是中亚区域,前不久的哈萨克斯坦动荡和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介入就是例子;二是高加索地区,2008年曾爆发过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战争;三是乌克兰所在的东欧地区,这里的地缘关系与俄罗斯生死攸关,最为要害。

乌克兰局势最新信息

1、俄罗斯国防部:正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摧毁乌克兰的军事设施和航空部队

2月24日,俄罗斯国防部表示,正在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摧毁乌克兰军队的军事基础设施、防空设施、场和航空部队。另外,俄罗斯国防部说,对乌克兰的打击未危及平民安全。

2、俄军登陆行动开始于黑海和亚速海

当地时间2月24日,乌军事设施遭导弹袭击。黑海舰队在亚速海和敖德萨海的登陆行动已经开始。目前,俄军已突破哈尔科夫州界,哈尔科夫乌军指挥所遭到火箭弹袭击。

3、乌克兰全境进入战时状态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表讲话说,乌克兰全境进入战时状态。

4、乌克兰已宣布关闭全国领空

当地时间2月24日,乌克兰管理部门宣布关闭全境领空。稍早前,俄罗斯航空管理部门已通知各民航公司,已关闭与乌克兰接壤地区的领空。

以上内容参考?中新网-俄乌“相煎何急”?专家:历史渊源叠加复杂现状所致

未被邓世昌他们撞沉的“吉野”,后来的下场是怎样的呢?

由于航空母舰和潜艇成为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沦为次等的海军主力舰。

战列舰 battle ship

战列舰又称主力舰,战斗舰,它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突击威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军舰。在海战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单纵队战列线进行炮战,因而得名。是186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军的主力军舰舰种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取代。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航程远等特点。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早期的战列舰也曾称作铁甲舰或装甲舰等。“战列舰”一词的英文原文为battleship,直译为“战斗舰”。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Ships of the Line)。 战列舰经历了风帆战列舰和蒸汽战列舰两个阶段。19世纪中期出现蒸汽战列舰。20世纪初,英国建造了无畏号战列舰;法、俄、德、意、日、美等国也纷纷仿效无畏号相继建造战列舰。

战列舰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荷兰战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当时火力最强的战船不进行接舷格斗,而是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与敌舰队平行行驶,利用本舰队一侧的舷炮对敌集中火力齐射,因而得名“战列舰”。1638年建成的英舰“海上群王”号便是这种战舰的第一艘,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这时的战列舰都是木制的帆船。

1849年,法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它装有舷炮100蒸汽战列舰时代。但它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1861年,英国第一艘铁壳装甲战列舰“勇士”号,也挂有辅助的风帆。战舰上的风帆到达20年后才逐渐消失。

1862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装有旋转炮塔的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由于炮塔式舰炮可向任何方向过时了,所以在一段时期里装舰的名称取代了战列舰。

1906年,英国建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强的装甲舰“无畏”号下水了,并恢复了战列舰的名称。“无畏”号是根据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库尼贝迪上校构想进行的设计,排水量17 900吨,航速21节,装备有安装在五座炮塔内的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5座,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此后,各海军强国纷纷仿效“无畏”号建造造自己的战列舰。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无畏”舰就是战列舰的同义词,战列舰的多少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海军实力强弱的标准。世界上最后一艘战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下水的。这期间,战列舰的排水量,航速,主炮口径,装甲厚度及其它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便在先后建造的上百艘战列舰中,无一不承袭了“无畏”号所奠定的基本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建造了当时的王牌战列舰“俾斯麦”号和姊妹舰“堤比茨”号,它们曾被阿道夫·视为王牌,但两艘战舰服役不久就被击沉。

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是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水的“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为72,800吨,最高航速为27节,舰上装有3联457毫米主炮9门,炮弹重达1460公斤,还有12门3联装155毫米副炮和12门双联装127毫米平高两用炮。“武藏”号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号在1945年月月初日,先后被美军飞机击沉,这标志着战列舰的没落,它在海战中的地位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不再建造新的战列舰。估计今后也不会再有哪个国家建造战列舰了。

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各种新型雷达,导弹,防空,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重新编入现役。1989年,美国对密苏里、威斯康星号等战列舰已相继完成改装工程,重新服役,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独立进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在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曾使用其中的“密苏里”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对伊拉克目标进行炮击和发射巡航导弹。但在此后的1993年,美国的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

战列舰发展简史

战列舰是19世纪6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军的主力军舰舰种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

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航程远等特点。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风帆时代

“战列舰”一词的英文原文为Battleship,直译为“战斗舰”。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Ships of the Line)。17世纪70年代后,英国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

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吨。代表性舰船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胜利”号。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

三级舰——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

四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

上述四级舰均被称为战列舰。规模在此之下的舰船被归类为护卫舰(Frigate)、巡航舰(Corvette)和单桅纵帆船(Sloop)。

此时的战列舰基本上全为木材建造,有时在水线以下包裹铜皮。动力为风帆,武器为前膛火炮,发射用于摧毁船体的圆形弹丸、杀伤人员的霰弹以及破坏帆具的链弹。

★铁甲舰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1859年,法国建造了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Gloire)战列舰。1860年,英国建造了排水量9137吨的“勇士”号(HMS Warrior)战列舰。这两艘军舰外面包覆铁质装甲,被视作世界上最初的两艘蒸汽装甲舰。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北方海军的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USS Monitor)首次采用了封闭的回旋式炮塔。它与南方邦联海军的“弗吉尼亚”号装甲舰(CSS Virginia)之间发生了首次近代意义上的海上炮战——1862年的汉普敦海战。

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该舰已废除使用风帆的传统,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系统、装填、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攻击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铁甲舰”(Ironclad),清朝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可以称作是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代表。

★前无畏型战列舰

1892年,英国人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全钢质舰体的战列舰——“皇家君主”号(HMS Royal Sovereign),该舰随后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此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可达到12000吨,采用螺旋的主炮口径达到300至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的厚度达到230至450毫米,航速为16至18节。此时,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为各国公认的建造战列舰的四大要素。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国的海军纷纷建造或进口大批战列舰。

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装备两种口径的主炮,一级主炮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用于对抗敌方主力舰,二级主炮布置在舰体两侧,用于对抗巡洋舰及轻型军舰。动力多采用往复式蒸汽机。

1906年,一种全新的战列舰出现了。

★无畏型战列舰

无畏舰(Dreadnaught)的名字来源于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HMS Dreadnaught)。它采用了统一型号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轮机,排水量18110吨,最高航速达21节。无畏号的下水,加快了各国海军的竞争。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纷纷采用无畏号的标准。此类战列舰被统一命名为“无畏舰”。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统一口径的主炮(通常口径为11至13.5英寸),主炮塔布置于舰艏和舰艉,以及交错布置于舰身舯部。排水量大多为20,000吨以上,一般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航速超过19节。这一时期,英国和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共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则有52艘。

★超级无畏舰

随着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13.5-15英寸,火炮有效射程不断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舰体水平纵向中轴线上,减少或取消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25,000吨以上,这种无畏战列舰通常被称为“超级无畏舰”,日本称为“超弩级战舰”。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英国的猎户座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都可以视为典型的超级无畏舰(Post-Dreadnaught)。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海军之间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主要的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增大主机功率。这种无畏型战列舰通常被称为“后日德兰型战列舰”(Post-Jutland Battleship)。

★条约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及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根据1918年的停战协定,德国公海舰队向协约国投降,并集中在英国北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等待作为战争赔偿分配给战胜国。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军舰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国水兵凿沉。

在战争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不再是必需的了。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10:10:6:3.5:3.5。

1930年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伦敦条约)对此进行了补充规定。从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间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Navy Holiday),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或取消,代之以对已有的战列舰的进行更新和改造。

★超级战列舰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英国建造了五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和一艘前卫号战列舰。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四艘南达科它级战列舰、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建造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法国、意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战列舰。这一时期的战列舰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径主炮,航速达27节以上,甚至30节以上。

由于航空母舰和潜艇成为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沦为次等的海军主力舰。在大西洋战场,英国海军围绕德国的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行动。其余的时间里,盟国的战列舰主要从事护航任务。

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的8艘旧式战列舰大多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损失,其中打捞起来的6艘在本国修理后,担负起轰击岸上目标的任务。而新建造的高速战列舰则担任航空母舰特混编队的舰队警戒(尤其是防空警戒和雷达哨舰)任务。美国的战列舰队在1944年莱特湾海战的苏里高海峡夜战中,与日本战列舰队展开了历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炮战,击沉了日本海军山城号和扶桑号战列舰。

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国和美国的旧战列舰曾经担任炮轰岸上目标的任务。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中,美国战列舰也曾经执行过类似的任务。此外,在太平洋战争末期,美国和英国的新式战列舰曾经炮轰过日本的釜石、日立等近海工业城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订了投降文件。战列舰在海军中的光荣生涯达到了顶峰,以及终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战列舰纷纷作为废钢铁出售给私人公司拆毁,或作为靶舰和武器试验平台遭到摧毁。美国海军曾将衣阿华级战列舰投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随后将其退役封存。20世纪80年代,美国海军又重新启用衣阿华级战列舰,加装导弹和直升机,但是使用了10多年后,又使其重新退役,并将“战列舰”这一级别正式从美国海军现役舰船分类中撤消。目前,世界各国只有美国的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两艘南达科它级战列舰和北卡罗来纳号、得克萨斯号战列舰,以及日本的三笠号前无畏型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得到永久保存。

如果将?船?比做一个人,无疑,日本的?吉野号?就是我们的仇人。

因为?吉野号?先是在甲午海战中发挥出色,毁我不少北洋水师人员;后来在庚子事变中,又随同主人前来侵略我国,此仇真是?不共戴天?。

但比船更让人恨的是:驾驶船的人,还有后面支持的那个国家。今天,我们不说人,我们就说船,我们一起来看看?吉野号?的前世今生,生生死死。

吉野号来自于英国,是一艘优质的快速船

有人说,吉野号本来是李鸿章订的,因为资金不够,最后没有购买成功,真是这样吗?肯定地说,不是。

李鸿章订的船,比?吉野号?排水量更大,火力更猛,只是速度比吉野号满上半节。如果那艘船真被购买过来了,甲午海战日本想取胜就难了。那艘船最后被智利从大英帝国手中购得。李鸿章没有购买过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价格不低,大清手头紧张;二是日本在后面百般阻挠。

大清没有采购成功,而日本采购?吉野号?却成功了。吉野号,排水量为4150吨,舰艇长度109.73米,看起来排水量并不是特别大,但此舰速度非常快,达到了23节,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舰艇,大清那些船比起来就差得太远了。大清当时两艘最大的铁甲船?定远?和?镇远?,排水量虽然为7335吨,但是航速只有14.5节,邓世昌所在的?致远?舰,排水量小于?吉野号?,为2300吨,航速也只有18节,关键是邓世昌所在?致远舰?还是北洋水师航速最快的。

不说排水量和航速了,我们单说火力,吉野号装了当时最先进的大口径速4个,这可要了人命了,人家?吉野号?炮管每分钟5-6发炮弹,炮弹速度达到了671米/秒,有效射程为8600米。而大清船舰炮管数量虽不少,但射速实在太慢,慢到了三分钟左右一发炮弹,整整差了十多倍,嬴这样的对手,一个字?难?。

在巨大的航速和武力差距下,吉野号像个明星,在甲午海战中一炮而红,名声大噪,同时也成为了北洋水师的噩梦,爱国将领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光荣牺牲,不是老邓不厉害,武器装备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1894年,吉野号火了,1895年,吉野号又在威海卫战役中出尽风头,真是张狂得不可一世。

吉野号在庚子事变中

1900年,吉野号又来了,这次是配合八国联军攻击大清。

那是1900年的6月中旬,侵华帝国主义联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指挥下,24艘军舰向我大沽口炮台进攻。

在守军顽强抵抗下,六艘军舰被击沉,敌军200人死亡。在战事最激烈时,大沽口守将罗荣光光荣牺牲,因为群龙无首,大沽炮台失守。

在这次海战中,吉野号在各国军舰中,不落下风,继续耀武扬威了一回,同时对中国的血债又增加了一分。

吉野号最终还是被?撞死?

1904年日俄战争在我东北大地上开始了,两个强盗国家在我土地上展开了一场?狗咬狗?的战争。

日俄战争不仅是在陆地,他们还展开了对旅顺口的争夺。吉野号再次出动,此时的吉野号已经十二岁了,算是船舰队伍中的?老人?了,可是此船?不服老?,和年轻的船舰们干到了一起。

1904年5月15日,日本舰队和俄国军队互相开炮,俄国不敌。日本封锁了旅顺口后,五艘日舰开始返航。返回途中,大雾弥漫,作死的日本船舰进入了俄国人布的雷区。晚上十点多,有一艘日舰爆炸了,它叫?初獭?号,其它各艘日舰准备相救,并冒着危险靠近?初獭?号,结果,?八岛?号触发水雷也爆炸了,两艘船舰大量被灌水,一片混乱。

吉野号此时在附近,一看情况不对,准备开溜,还没跑多远,被高速航行过来的日本?春日?号拦腰撞中,马上,吉野号身上出现10来米长的口子,海水大量涌入,很快吉野号就沉了。

在吉野号的413名船上人员中,获救99名,其他人员全部与船一起死亡。

文章标签: # 战列舰 # 日本 #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