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总角之交什么生肖_总角之交下一句

tamoadmin 2024-06-12 人已围观

简介1.总角之交 下来还有什么之交2.在古代2O岁、3O岁、40岁、50岁、60岁、7O岁、的年龄称谓是什么?3.古人用什么表示发小4.(发小)是什么意思?5.求助古代时间单位6.总角什么什么的成语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总角之交 ?zǒng jiǎo zhī jiāo示例莫逆交不足恃矣,然~,应非泛泛也。(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崔秀才》)详细释义(1)幼年就相识的朋友。(2)《诗经》中把儿童的发髻

1.总角之交 下来还有什么之交

2.在古代2O岁、3O岁、40岁、50岁、60岁、7O岁、的年龄称谓是什么?

3.古人用什么表示发小

4.(发小)是什么意思?

5.求助古代时间单位

6.总角什么什么的成语

总角之交什么生肖_总角之交下一句

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

总角之交 ?zǒng jiǎo zhī jiāo

示例

莫逆交不足恃矣,然~,应非泛泛也。(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崔秀才》)

详细释义

(1)幼年就相识的朋友。

(2)《诗经》中把儿童的发髻称作"角",后来人们习惯称童年时代为"总角"。《晋书·何劭传》:"劭字敬祖,少与武有总角之好。"

(3)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童年时期,幼年。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出处

(1)"总角"的出处--《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髻结之。"诗经-《氓》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总角之交"的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孙)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晋书·何劭传》:"邵字敬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莫逆之交不足恃矣,然总角之交,应非泛泛也。"

总角之交 下来还有什么之交

1、适用范围不同。

青梅竹马:适用范围是男女儿童之间或者是自幼亲密玩耍且陪伴长大的青年男女之间,即为异性。

总角之交:适用范围是从小一起伴随长大,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

2、词源出处不同。

总角之交:春秋时期无名氏《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竟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青梅竹马:唐代诗人李白的《长干行》,即“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译文: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发小出自北京话的一个方言。

笔画

青梅竹马的近义词:两小无猜

拼音: [ liǎng xiǎo wú cāi ]

解释:猜:猜疑。男女小时候在一起玩耍,没有猜疑。

出自:唐·李白《长干行》诗:“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译文:那时,我与丈夫的家都在长江下游的长干里,常共同玩耍,咱俩天真无邪相互从不猜疑。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在古代2O岁、3O岁、40岁、50岁、60岁、7O岁、的年龄称谓是什么?

泛泛之交:普通的交情,并不是知心的朋友。金石之交:比喻坚定的友谊;金石,以其材质之坚硬来形容坚定不变的事物。金兰之交:比喻朋友之间互相投合,后来指结拜兄弟。金,比喻其坚;兰,比喻其香。点头之交:见面时只点头打招呼,比喻很淡的交情。患难之交:比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朋友。贫贱之交:指贫苦微贱时所结交的朋友。一面之交:只见过一次面。形容彼此没有深厚的交情。同“一面之雅”、“一面之缘”、“一日之雅”。八拜之交:结拜的异姓兄弟,近“金兰之交”。布衣之交:贫贱时所交的朋友,与“布衣之友”、“患难之交”、“贫贱之交”同。布衣,平民的服装,借指平民。竹林之交:本指魏晋竹林七贤游集於竹林之下,喻亲密的友谊。管鲍之交——说的是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人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再世之交:指两代以上的交情。忘年之交:两人因学识志趣相投,不论年纪长幼,而结为好朋友。杵臼之交:比喻结交朋友不以贵贱而有分别,近“车笠之交”。苔岑之交: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莫逆之交:指知心的好朋友,近“管鲍之交”、“刎颈之交”。逆,违背;莫逆,同心相契。道义之交:指以学问或品行互相勉励的朋友。势力之交:以金、权势、地位或其他利益结交的朋友。总角之好:谓幼年相契的好朋友,近“青梅竹马”。总角,原指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形如两角,后借指幼年。市道之交:指惟利是图,为利害关系而结交的朋友。乌集之交:一时为了同一利益而结交为朋友。

古人用什么表示发小

古代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的年龄称谓分别是:弱冠、而立、不惑、艾、花甲、古稀。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扩展资料:

在古代人们六十岁的是被称之为花甲之年,其中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

十二地支分别与十二生肖对应,此外二十四节气均分了十二地支,每两个节气的长度对应一个地支,十二地支还与一年的十二个月份对应。

再有,根据古代玛雅历法的太阳历,它采用的是十三进制,即每逢十三进一,各位数字恰好与十二地支可以对应。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发小)是什么意思?

古人用总角之交表示发小。

在古代,人们口中说的“总角之交”就是现代人说的“发小”,也可以叫“总角之好”。“总角”原本是古代儿童梳的一种发型,而且还是八到十四岁男孩女孩都通用的发型。因为这种发型是向上分开的,形状非常像两个羊角,所以得名“总角”。

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总角之交”有不少,例如汉末三国时期的孙策和周瑜,他们两人同年出生,家世相当,从小就一起玩耍。长大后孙策与周瑜正式结拜为兄弟,并在后者的辅助下打下了东吴的基业,后来两人还分别迎娶了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小乔,成为一段佳话。与“总角之交”意思相近的是”竹马之交“,“金兰之交”也是上契、认干亲、结干亲的意思。

发小的意思:

“发小”原本是北京话的一个方言词,常用于口语,随着人们的交流越来越频繁,逐渐被全国人一起使用。“发小”一般指的是从小玩到大且长大后还能一起玩的朋友,意思与南方的“开裆裤朋友”或东北的“光腚娃娃”有些许类似。与“闺蜜”不同,“发小”通常可以不分男女。

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都会有这样一些“发小”,他们或者是你幼儿园、小学最贴心的同学或死党,或是和你同住一个大院,在一个墙角逮蛐蛐,一起钻到汽车轮子底下,捉迷藏,拔萝卜,看邻居家的电视,分享最好玩具的伙伴。

成年后,这些“发小”可能成为了你无话不谈的好友,你们常来常往的频率甚至超过了同家人的往来,在你郁闷,难过,悲伤的时候,他们常常成为你最好的倾诉对象。

求助古代时间单位

意思北京话的一个方言词,就是指父辈互相认识,从小一起伴随长大的玩伴,长大后又经常在一起的朋友。常用于口语,它是较有特色的北京发音。

读音?fàxiǎo

其他发小于同性之间叫作总角之交,异性之间叫作青梅竹马。

扩展资料

同类词语

1、总角之交?[zǒngjiǎozhījiāo]总角: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结果童年。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

出处:《诗风·齐风·莆田》:“婉兮变兮;总角_兮。”

2、竹马之交?[zhúmǎzhījiāo]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

出处:唐·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3、总角之好?[zǒngjiǎozhīhǎo]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

出处:《晋书·何劭传》:“邵字敬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

总角什么什么的成语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古代年龄称谓知多少

据查,“米寿”一词是指人“八十八岁”,用的是“拆字法”。细心的读者一定可以发现,“米”字拆开,不正是“八十八”吗?中国古代对人的年龄有很多称谓,“米寿”是其中之一,但并不常见,还有很多更为常见的称谓,在此向有兴趣的读者做一个大致的介绍,以供参考。

襁褓,原意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不满周岁的婴儿;指幼年时期(大致二到七岁)的称谓则有:孩提、总角、垂髫、黄口等等。孩提为“儿童、幼儿”的意思;“总角”表示“小孩子把头发扎成髻”,所以也用来指“幼年”;“垂髫”和“总角”的意思相仿;“黄口”的原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小孩子”,我们常用“黄口小儿”形容一个人的年幼无知。男子成年要“加冠”,女子成年要“戴上簪子”,所以“及冠”就指男子二十岁,“及笄”就指女子十五岁。另外,由于二十岁的男子还没有达到壮年,所以又用“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孔老夫子在叙述自己生平时说了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矩。”这句话实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就有了“志学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耳顺之年”等一系列称谓。同样,“诗圣”杜甫的一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又把“古稀”和“七十岁”联系到了一起。以前的吹毛求疵还谈到过“花甲”指“六十岁”,而超过七十的年龄,还有一些专用的称谓,如郑先生提到的“米寿”指“八十八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则指“一百岁”,“寿登期颐”就是对老人长寿的美好祝愿。

总角之交,具体释义如下:

读音:zǒngjiǎozhījiāo

表达意思: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束成小髻,称为总角,借指童年时代。

近义词:竹马之交、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总角之好。

例句

1、一对总角之交,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或为自己的抱负,或为自己的家族,一步步地慢慢前行。

2、这一只军队的军官,人人都是从西园出去的总角之交,对他们的领袖,有着最忠诚的情愫。

3、我们从小一起张大,可谓总角之交,情谊深长,可惜是我无能,只给他打下十一个行省的地皮。

文章标签: # 总角 # 古代 # 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