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本周运势 本周运势

静坐吐纳缌有益是什么生肖_静坐吸气吐气方法

tamoadmin 2024-06-13 人已围观

简介1.气功是什么?2.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和要领是什么?3.练太极拳的坏处有什么4.解读《太极与静坐》1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基本分两大类,一类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另一类以动为主,一般用柔和的运动操、按摩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古代则根据功法不同,分别称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坐禅或内

1.气功是什么?

2.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和要领是什么?

3.练太极拳的坏处有什么

4.解读《太极与静坐》1

静坐吐纳缌有益是什么生肖_静坐吸气吐气方法

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基本分两大类,一类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另一类以动为主,一般用柔和的运动操、按摩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古代则根据功法不同,分别称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坐禅或内功等。其特点是通过练功者的主观努力对自己身心进行意、气、体结合的锻炼,以达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气功的解释1

气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关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吐呐、导引、行气、服气、炼丹、修道、坐禅等等。在古书记载中很少有“气功”二字,偶尔出现“气功”的提法,亦无完整的解释。直到20世纪50年代,刘贵珍在《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写到:“‘气’这个字,在这里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一般认为“气功”二字从此被确定和传播开来。国外有些资料将气功译为“深呼吸锻炼法”,国内有些工具书也如是照搬,显然是未认识到气功的真谛,实际上气功锻炼包括呼吸、体势、意念三类手段,每一类手段又有多种锻炼方法,深呼吸只是众多呼吸锻炼方法中的一种。可见,将气功的定义解释为“深呼吸锻炼方法”,是过于片面了。

如果从中医学角度定义气功:气功是通过调神的自我锻炼,使自身气机变得协调的锻炼方法。

随着科学的向前发展,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有关知识来认识气功,这将更加深化我们对气功实质的认识。

如果从现代行为医学的角度看,气功锻炼是对一种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良性行为进行学习训练,最终以条件反射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疗法。

如果从气功作用的心理生理学过程看的话,可将气功定义为:主要是通过使用自我暗示为核心的手段,促使意识进入到自我催眠状态,通过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调整心身平衡,达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锻炼方法。

我们也可将上述认识概括成一句话:气功是一种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疗法。心身疗法的种类很多,气功区别于其它众多自我心身疗法的重要之处是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中国人所独有的,以中医理论内容“调神”为核心指导的实践活动。

气功的解释2

气功这门学问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气功一词首见于晋朝许逊的《灵剑子》一书,此处气功虽有练气、修德之意,但尚未作为专用名词使用。至清末《少林拳术秘诀》一书 的《气功阐微》中才明确提出气功一词。直至1953年刘贵珍把自己的功法定名为“气功疗法”,后又建立气功疗养院,并著有《气功疗法实践》等书,气功一词才广泛应用并为广大群众所熟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气功已发展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一门特殊学问。

何谓气功,目前已有数十家为之规范定义,虽各有道理和根据,但未有为众人所公认者。智能气功科学本着气功定义的内涵必须是各家气功实质的集中表现,将气功一词定义如下:“气功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调心、调身、调息是其外延),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该定义指出了气功的理论基础——整体生命观,包括宇宙大自然是一整体、人本身是一整体、人和大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天人合一),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各家气功共同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气功的特殊锻炼方法——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的锻炼,即意念活动集中、专一并和自己的生命活动结合到一起,这是气功锻炼区别于其它锻炼方法的根本实质,是气功定义的灵魂;明确了气功锻炼的目的——改造、完美、提高自己的生命功能,脱离自然本能的束缚,进入自觉智能的自由王国;指明了气功是运用功法完美自己身心、提高自己生命功能的实践——气功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气功锻炼的过程是运用气功科学的功理、功法来重新塑造、升华自我的实践过程。该定义概括了气功的全部内涵,是完整的、符合现代科学规范要求的科学定义。

气功的解释3

气功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

原始的气功没有名称,以后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的“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而散见于历代名家著作中的静坐、坐忘、禅定、胎息、行气、服气、调气、周天、内丹等也都属于气功的内容。至于“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所著《净明宗教录》一书,即使这是后世托名之作,那么最晚也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以后才出现的《中山玉柜服气经》记载:“气功妙篇,气术之道略同……”,但在内涵上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功不完全一致。现在所通用的气功,则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之后才逐渐得到推广的。

气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多种实践中,逐渐总结而形成的。气功疗法与体育疗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可以包括体育疗法,但体育疗法却代替不了气功疗法。肢体运动始终只是气功调心的手段之一,呼吸运动也是为调心服务的,三调是统一的整体,必以调心为核心。内练与外练是结合的,应以内练为主。气功之气是指“内气”、“真气”,具有更深刻的含义。气功疗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至少它是心理疗法与体育疗法的综合。

气功疗法包含心理疗法,但是与心理疗法有区别。心理疗法一般是指医生用语言、表情、姿势、态度等,对觉醒状态下的病人进行说理、暗示治疗;或用一些特殊的诱导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种表面上有些类似于睡眠的催眠状态,再对呈催眠状态下的病人进行暗示治疗。故病人始终是被动的。而气功疗法的特点是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病人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自我锻炼从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

气功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气功作为一门科学,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与教义,只从教徒的修炼实践中提取科学的内涵。这反映在道藏、佛经中也记载了不少古代气功的资料;另外宗教中的一些理论,也常为练功者所借鉴。

内容

气功内容广泛,主要有调身(姿势)、调心(意念和松静)、调息(呼吸)、自我按摩和肢体活动等。气功功法繁多,有以练呼吸为主的吐纳功,以练静为主的静功,以练站桩为主的站桩功,以练动静结合为主的动功,以练意念导引为主的导引功,也有以自我按摩为主的保健按摩等。中国气功流派很多 ,一般分为医、儒、道、释、武术五大派别,每个派别又分为若干个小流派。医家气功主要以防治疾病,保健强身为目的。儒家气功主要以修身养气为目的。道家气功主要以身心兼顾、性命同修、清静无为为目的。释家气功主要以练心为目的,要求精神解脱,其中又分两派,一派叫做八定,强调四大皆空,一派叫做参禅,强调修身养性,普渡众生。武术气功主要以锻炼身体、防身和提高击技为目的。各派气功尽管方法各异,但总以练意、练气为主。气功从形态上可分为静气功和动气功两类。静气功采取卧、坐、站等外表上静的姿势,运用精神内守和调整呼吸的方法,着重练身体内部,所以也称为内气功。动气功是采取意和气结合的各种肢体运动,如走式气功、太极棒气功、自我按摩等,因为它有动作表现于外,所以又称为外气功。

作用和疗效

中国古代气功从一开始就用于治病和健身。气功所以能够治病,主要是因为它对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及心血管系统能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对机体的异常反应有纠正作用,对腹腔器官有一种按摩作用,对自身生理机能可起到自我控制作用等。练功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排除情绪的干扰,让人体的生理、生化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气功中的放松、入静和呼吸可缓解大脑皮层对整体的应急性反应准备,为机体的休息、修复和调整提供有利条件,亦即可清除“七情”对机体的扰乱,降低机体对外部环境的劣性刺激的敏感性,减弱“六欲”的危害;经过缓慢调整,使整体耗能减少,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姿势(调身) 姿势自然放松,是顺利进行气功呼吸和诱导精神松静的先决条件。不同的姿势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姿势本身也起着一定的治疗作用。常用的姿势有平坐、自由盘膝、单盘膝、仰卧、侧卧、站式、走式等。

入静(调心) 入静是指一种稳定的安静状态 ,无杂念,集中意念于一点,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对外界刺激的感觉减弱,进入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的境界,即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常用的入静方法有五种:①意守法。②随息法。③数息法。④默念法。⑤听息法。以上五种调心入静法初练时可从意守法开始,逐渐过渡到随息法或听息法,或始终练一种,可因人而异。

呼吸(调息) 呼吸是气功疗法的重要环节 。通过锻炼,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最后练成自发的丹田呼吸。呼吸方法常用的有8种:①自然呼吸法。②顺呼吸法。③逆呼吸法。④停闭呼吸法。⑤鼻吸口呼法。⑥气通任督脉呼吸法。⑦潜呼吸法。⑧真息法。练呼吸要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则指导下逐步做到深长、细匀、缓慢,切不可急于求成。

要领

气功功法不同,其特点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的要求是:松静自然、意气相随、练养结合、动静结合、循序渐进、因人因病而异、持之以恒、生活有节。上述要求,大多适用于各种气功,练功者具体练某种功时,还要参照该种气功的具体要求。一般有精神病、大出血、高热、各种急及急性传染病的人不宜练气功。

把后天空气与先天元气合成一股浩然正气的功夫;对生命过程实行自我调节、自我锻炼、健身长寿的科学。古代称谓很杂乱,有吐纳、导引、炼丹、玄功、静功、定功、性功、内功,以及修道、坐禅、内养功和养身功等。“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朝许逊《净明宗教录》,其中有“气功阐微”记载。解放前董浩著《肺痨病特殊疗养法 气功疗法》及中华书局《少林拳秘诀》等书中,都提到过“气功”之词。但是,直到1953年刘贵珍等编著的《气功疗法实践》一书,才对气功作了完整的解释,气功作为正式名词开始确定和流行起来。

一般认为,气功在商朝时即已产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气功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道、儒、医各家都研究生命运动的规律,提出自己的主张。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哲学中关于宇宙以及人的生命理论和我国古代性命之学相结合,佛教传统的修持方法和我国古代气功的修身养性相结合,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气功科学的发展。

一般而言,气功可分两种,即养气与炼气。养气就是道家静坐功夫,把气运在丹田,使之凝聚不散,不让身外景物诱导而外泄。炼气乃以运行为主。如拳术家在练拳时要用臂力,就把气运到臂上;用腰力,就把气运到腰上;假如四肢百胲都用力时,就把气运到全身。气有呼吸的区别,呼为阳,吸为阴;呼为动,吸为静;呼为刚,吸为柔。要把阴阳、刚柔、动静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它的作用。气要运行时,不可逆走,贵当顺行。如顺行的话,不但脏腑会舒畅,并可快慢自如;倘若逆运的话,内部各脏腑就要受到伤害,一些习练者练岔气致伤致残者时有所见。

古代气功一般划分为儒、医、道、释、武术五大派。儒家气功以“修身养气”为目的;医家气功以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为宗旨;道家气功讲究“身心兼修”、“性命双修”等;佛家气功要求“炼心”以求精神解脱,其中入定派强调“四大皆空”,参禅派强调“修身养性”、“普渡众生”;武术气功主要为了锻炼身体和提高技艺。近年来,有人依据气功功法的特点,将古代气功归纳为静功与动功,并划分为吐纳、禅定、存想、周天、导引五大派。吐纳派强调呼吸锻炼为主;禅定派强调意念锻炼为主,要求思想内联,静坐凝心,采取一些不复杂的方法来集中意念,一般的静坐均属这一派;存想派也强调意念锻炼为主,但要求用一种想象幻视到莫种事物;周天派强调在思想内联的基础上意气相依,推动内气感觉沿自己体内的任、督脉等经络路线周流,也称为内丹派;导引派强调以动功为主,特点是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或作为自我按摩。

气功的研究

1955年,刘贵珍的气功著作翻译成日、英、印尼等语,他的气功概念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引起了第一次全国性气功高潮,陈毅、林伯渠、谢觉哉等***也进行了练功或题词。1978年,上海的顾涵森女士在《自然杂志》发表了多篇研究报道,宣称找到了气功“外气”的电磁波、微粒流、静电等物理证据。次年,四川省发现了唐雨的耳朵认字的特异功能。这两个事件引起了研究气功热潮。1980年代中期,严新医师与清华大学陆祖荫、李升平等合作做出了气功外气影响分子结构的实验。在《自然杂志》、《生物物理学报》发表。在《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被广泛转载。气功协会会长张震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贝时璋等在确认研究报告可靠性的情况下,对该报告进行了推荐。中国中医研究院在1983年成立了气功研究室,1986年建立了气功学硕士学位。

气功原理与特异功能

气功和特异功能现象存不存在?是科学还是迷信?目前的科学能不能作为评判标准?

与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类似,气功受到很多的质疑,相信的、反对的人都不少。但不管是相信和反对,都需要根据事实和实践。现有的科学理论仍有不少现象不能解释,它仍不是一个完全的理论。因而我们只能用它来分析,而不能用它作为武器来肯定和否定未知现象。肯定的人需要尽量提出证据,而反对是人既然要反对,就应该亲自去进行实践和验证。

在我们已知的领域,虚假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在未知领域,因为难以鉴别,虚假的现象则可能会更多。因而我们不能因为发现了一些虚假的证据便断然持否定态度,但却只要发展了一个确切的证据,便可说明其真实性。

对于气功也有这种态度。我本人为了验证中国传统思想,也曾广泛地研究过不少的气功功法(因没有师傅,怕走火入魔),自觉理解了气功原理后,便开始练习道家周天功法。练习的第七天周田开始发热,不久便有一股热气流从督脉冲向着头顶,感受到诸如印堂跳动、脑中麻雀唱蝉鸣、廉泉涌出纯香汁液等众多感觉,均与功法所述一致,并曾在不经意间,手指轻轻地点破了窗户玻璃。正因为经过了亲身的实践,我肯定气功和特异功能的存在。

科学目前对气功没有恰当的解释,即使有些解释也局限于科学的思维方法。其实,气功需要基于中国传统的系统整体思想来理解。

一、气功原理

气功的“气”即非气体的“气”,也非单纯的人体精微物质,而是相对于形体而言,是形体功能及功能性物质的系统性的整体。

气功的种类和功法很多。但无论是何种功法,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的训练,增强和平衡人体或人体某些部分的系统功能。因而,恰当的功法训练对人体产生系统性的良性作用,不恰当的功法训练则可能只是使人体某些系统性功能得到平衡和增强,但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平衡却有破坏作用。只有了解了气功和气功修炼原理,气功才是有益的,才能称为人体生命工程。

气功主要有以下一些修炼方法和途径:

修性:性与肉体和精神构成三才,肉体为地,精神为天,性为人。通过对肉体和精神的系统平衡的修习或直接通过对性的体验和认识进行修习,达到平衡肉体和精神的作用。

静功:人体是一个自动平衡和稳定的系统,通过身体和精神的入静,让人体进行自动地平衡调整。

意功:通过意守心神、某些重要的平衡中心或用意念引导气血按一定掕规律运行,而达到对系统和人体的平衡调整。

观功:通过观想某些人、景、物,达到对人体系统平衡的调整。

动功:通过一系列运动程序,引导气血按一定的规律运行,而达到对系统的平衡和调整。

外丹:通过药物辅助,对人体进行系统的平衡和调整。

辟谷:通过减少、控制和短期绝食,达到对身体系统平衡的调整。

无论是什么功法,都是要达到对肉体和精神进行系统的平衡和调整。如果单练某一个部分,便易导致整体系统平衡,从而对身体和精神导致损害。

二、练功反应

由于练功是对人体进行的一系列的平衡和调整,因而。在这种平衡和调整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练功反应:

触感:在对身体和平衡和调整过程中,会出现发热、酸麻、胀痛、循以传感、肌肉跳动等感觉。

自动:在对身体和平衡和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身体自然运动的现象。

幻觉:在对身体和平衡和调整过程中,由于大脑对有害信息自动释放,而产生各种幻觉(类似于做梦,但是在清醒的条件下)。

饮食增减:练功初期,由于脏腑功能的增强,饮食会增加。但脏腑达到平衡后,由于吸收和营养转化能力的增强,饮食反而减少,或拒食某些食物。

无梦:身心达到平衡后,大脑无效信息减少。睡眠减少,睡眠质量提高,因而无梦。

三、特异功能

特异功能现在还不能很好地解释,但结合易学和西方科学推理,我们可以作一些推理。

所谓特异功能,其实不过都是人体自然的生理和生物功能。其之所以特异,是因为这些功能在一般条件下难以表现出来。这些功能,或者是人类进化所退化或丢失的功能,或者是人体进一步系统化而自然产生的功能,或者是人体后天所掩盖的先天功能。只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使系统处于某种或某些特定的状态,这些功能便可以发挥出来。

1、人类因进化而退化或丢失的功能:生物的进化过程是对环境适应性的过程,因而,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以前所具有的一些功能便会被掩盖、丢失或退化。如细菌利用特殊矿物质的能力、厌氧呼吸能力等,在进化为动植物后,便有一定程度的退化。动物的休眠能力,在进化为人类后便退化,等等。这些功能的退化实际上都是由于系统的复杂化、系统功能的分工和系统定向衍化所导致。

2、后天掩盖的先天功能:指生物进化到人类后已经具备的功能和能力,但在身体发育和适应后天环境过程中,这些功能或能力便因系统平衡协调的需要而被抑制。通过一定的训练,它们比较容易便可开发出来。如松果体、尾闾、阑尾等。实际上,它们同样是生物进化所导致。

3、人体进一步系统化所产生的功能:生物进化都是通过生物体的系统性功能发生改变和系统复杂化所实现的。人经过一定的修炼,可能会导致系统功能和分子结构更加协调和系统化,因而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功能。

现在的气功:从广义上来说,一般分成两大类

一、健身气功,主要是用来健身的一种方式,没有什么神奇之处,获得这获得了国家的认证,主要有中国气功协会挂靠在体育总局下面

二、气功修炼,修炼到一定的境界,据说可以有上面所说的各种神奇之处,但是未得到广泛的认证。

气功是什么?

锻炼睫状肌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晶体操。

眼睛看远处一个物体,然后看近处一个物体,来回尝试,这样可以刺激睫状肌收缩放松,使晶状体产生调节。 长时间以后,可以使睫状肌得到锻炼、放松,从而释放一部分由于睫状肌痉挛引起的假性近视。

要恢复或者控制度数最重要的是控制用眼时间,并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另外还可以通过食疗来辅助,食用富含维生素A,叶黄素的食品,如红萝卜,西兰花等。?

不过要提醒你的是,控制用眼和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是最主要的,其他是辅助。

睫状肌为平滑肌,根据肌纤维走行方向不同,区分有纵走纤维、环形纤维和放射状纤维三种。

纵走纤维在最外侧,起于脉络膜前端,止于角膜边缘部分的巩膜,收缩时可开放巩膜静脉窦,促进房水循环。环形纤维在内侧,围绕睫状体游离缘,收缩时可使晶状体悬韧带放松,增加晶状体的曲度,调节眼的视力。

如果经常长期持久的近距离工作,则可引起睫状肌过度紧张处于痉挛状态,使晶状体曲度增加,不能恢复原状,而造成假性近视。

因此,我们在看书和写字的时间不宜过久,应注意适当休息,做做眼保健操,或两眼向远处眺望一会,使睫状肌放松,以预防近视。

放射纤维介于以上两肌之间,起于纵走纤维的前端,纤维作扇形向内与环形纤维相连。

在肌纤维束间的结缔组织内,可见有神经、胶原纤维及少量的色素细胞,细颗粒物质、无窗孔的毛细血管。

但在青年人,这种肌束间的结缔组织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自30岁以后,该处的结缔组织明显增多增厚,其中包括胶原及颗粒物质的聚集及玻璃样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睫状肌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和要领是什么?

个人认为:气功都是假的.硬气功其实也都是把某个部位练的比较硬和气功没关系

以下是有关气功的常识 值得了解:

[气功] 气功这门学问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气功一词首见于晋朝许逊的《灵剑子》一书,此处气功虽有练气、修德之意,但尚未作为专用名词使用。至清末《少林拳术秘诀》一书 的《气功阐微》中才明确提出气功一词。直至1953年刘贵珍把自己的功法定名为“气功疗法”,后又建立气功疗养院,并著有《气功疗法实践》等书,气功一词才广泛应用并为广大群众所熟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气功已发展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一门特殊学问。

何谓气功,目前已有数十家为之规范定义,虽各有道理和根据,但未有为众人所公认者。智能气功科学本着气功定义的内涵必须是各家气功实质的集中表现,将气功一词定义如下:“气功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调心、调身、调息是其外延),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该定义指出了气功的理论基础——整体生命观,包括宇宙大自然是一整体、人本身是一整体、人和大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天人合一),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各家气功共同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气功的特殊锻炼方法——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的锻炼,即意念活动集中、专一并和自己的生命活动结合到一起,这是气功锻炼区别于其它锻炼方法的根本实质,是气功定义的灵魂;明确了气功锻炼的目的——改造、完美、提高自己的生命功能,脱离自然本能的束缚,进入自觉智能的自由王国;指明了气功是运用功法完美自己身心、提高自己生命功能的实践——气功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气功锻炼的过程是运用气功科学的功理、功法来重新塑造、升华自我的实践过程。该定义概括了气功的全部内涵,是完整的、符合现代科学规范要求的科学定义。

——转贴自:《智能气功名词释义》

×××××××××××××××××××××××××××××××××××

气功

中国独特的健身术。系现代名词。古代则根据功法不同,分别称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坐禅或内功等。其特点是通过练功者的主观努力对自己身心进行意、气、体结合的锻炼,以达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内容 气功内容广泛,主要有调身(姿势)、调心(意念和松静)、调息(呼吸)、自我按摩和肢体活动等。气功功法繁多,有以练呼吸为主的吐纳功,以练静为主的静功,以练站桩为主的站桩功,以练动静结合为主的动功,以练意念导引为主的导引功,也有以自我按摩为主的保健按摩等。中国气功流派很多 ,一般分为医、儒、道、释、武术五大派别,每个派别又分为若干个小流派。医家气功主要以防治疾病,保健强身为目的。儒家气功主要以修身养气为目的。道家气功主要以身心兼顾、性命同修、清静无为为目的。释家气功主要以练心为目的,要求精神解脱,其中又分两派,一派叫做八定,强调四大皆空,一派叫做参禅,强调修身养性,普渡众生。武术气功主要以锻炼身体、防身和提高击技为目的。各派气功尽管方法各异,但总以练意、练气为主。气功从形态上可分为静气功和动气功两类。静气功采取卧、坐、站等外表上静的姿势,运用精神内守和调整呼吸的方法,着重练身体内部,所以也称为内气功。动气功是采取意和气结合的各种肢体运动,如走式气功、太极棒气功、自我按摩等,因为它有动作表现于外,所以又称为外气功。

作用和疗效 中国古代气功从一开始就用于治病和健身。气功所以能够治病,主要是因为它对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及心血管系统能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对机体的异常反应有纠正作用,对腹腔器官有一种按摩作用,对自身生理机能可起到自我控制作用等。练功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排除情绪的干扰,让人体的生理、生化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气功中的放松、入静和呼吸可缓解大脑皮层对整体的应急性反应准备,为机体的休息、修复和调整提供有利条件,亦即可清除“七情”对机体的扰乱,降低机体对外部环境的劣性刺激的敏感性,减弱“六欲”的危害;经过缓慢调整,使整体耗能减少,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姿势(调身) 姿势自然放松,是顺利进行气功呼吸和诱导精神松静的先决条件。不同的姿势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姿势本身也起着一定的治疗作用。常用的姿势有平坐、自由盘膝、单盘膝、仰卧、侧卧、站式、走式等。

入静(调心) 入静是指一种稳定的安静状态 ,无杂念,集中意念于一点,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对外界刺激的感觉减弱,进入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的境界,即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常用的入静方法有五种:①意守法。②随息法。③数息法。④默念法。⑤听息法。以上五种调心入静法初练时可从意守法开始,逐渐过渡到随息法或听息法,或始终练一种,可因人而异。

呼吸(调息) 呼吸是气功疗法的重要环节 。通过锻炼,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最后练成自发的丹田呼吸。呼吸方法常用的有8种:①自然呼吸法。②顺呼吸法。③逆呼吸法。④停闭呼吸法。⑤鼻吸口呼法。⑥气通任督脉呼吸法。⑦潜呼吸法。⑧真息法。练呼吸要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则指导下逐步做到深长、细匀、缓慢,切不可急于求成。

要领 气功功法不同,其特点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的要求是:松静自然、意气相随、练养结合、动静结合、循序渐进、因人因病而异、持之以恒、生活有节。上述要求,大多适用于各种气功,练功者具体练某种功时,还要参照该种气功的具体要求。一般有精神病、大出血、高热、各种急及急性传染病的人不宜练气功。

把后天空气与先天元气合成一股浩然正气的功夫;对生命过程实行自我调节、自我锻炼、健身长寿的科学。古代称谓很杂乱,有吐纳、导引、炼丹、玄功、静功、定功、性功、内功,以及修道、坐禅、内养功和养身功等。“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朝许逊《净明宗教录》,其中有“气功阐微”记载。解放前董浩著《肺痨病特殊疗养法 气功疗法》及中华书局《少林拳秘诀》等书中,都提到过“气功”之词。但是,直到1953年刘贵珍等编著的《气功疗法实践》一书,才对气功作了完整的解释,气功作为正式名词开始确定和流行起来。

一般认为,气功在商朝时即已产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气功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道、儒、医各家都研究生命运动的规律,提出自己的主张。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哲学中关于宇宙以及人的生命理论和我国古代性命之学相结合,佛教传统的修持方法和我国古代气功的修身养性相结合,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气功科学的发展。

一般而言,气功可分两种,即养气与炼气。养气就是道家静坐功夫,把气运在丹田,使之凝聚不散,不让身外景物诱导而外泄。炼气乃以运行为主。如拳术家在练拳时要用臂力,就把气运到臂上;用腰力,就把气运到腰上;假如四肢百胲都用力时,就把气运到全身。气有呼吸的区别,呼为阳,吸为阴;呼为动,吸为静;呼为刚,吸为柔。要把阴阳、刚柔、动静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它的作用。气要运行时,不可逆走,贵当顺行。如顺行的话,不但脏腑会舒畅,并可快慢自如;倘若逆运的话,内部各脏腑就要受到伤害,一些习练者练岔气致伤致残者时有所见。

古代气功一般划分为儒、医、道、释、武术五大派。儒家气功以“修身养气”为目的;医家气功以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为宗旨;道家气功讲究“身心兼修”、“性命双修”等;佛家气功要求“炼心”以求精神解脱,其中入定派强调“四大皆空”,参禅派强调“修身养性”、“普渡众生”;武术气功主要为了锻炼身体和提高技艺。近年来,有人依据气功功法的特点,将古代气功归纳为静功与动功,并划分为吐纳、禅定、存想、周天、导引五大派。吐纳派强调呼吸锻炼为主;禅定派强调意念锻炼为主,要求思想内联,静坐凝心,采取一些不复杂的方法来集中意念,一般的静坐均属这一派;存想派也强调意念锻炼为主,但要求用一种想象幻视到莫种事物;周天派强调在思想内联的基础上意气相依,推动内气感觉沿自己体内的任、督脉等经络路线周流,也称为内丹派;导引派强调以动功为主,特点是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或作为自我按摩。

关于气功有很多未解之迷,气功大师们众说纷纭,气功研究人员各持己见。用自然科学勉强解释部分气功现象时自相矛盾,大部分现象则无从解释。

气功是在放松、入静后的意念引导下(调神,有的功法只要求放松、入静,不要求意念),通过调整呼吸(调息,有的功法只要求呼吸自然)和一定的姿势或动作(调身)而使身心得到自我调整的修练方法。调神、调息、调身又称为气功三要素。

修练气功最基本的功效是身心得到调整,强身健体,进而可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修练到一定程度时,则可以使修练者的意思境界不断提高,并获得特异功能。但有些功法修练不当则有出偏现象,轻者身体不适,重者致病,不可收拾。

气功何以有这般威力? 按照人们通常的说法,气功可以调动人体的内气或者说是真气、元气、精气等等,或吸收、利用大自然之“气”,或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气功门派不同,说法不一,但都要练“气”。此气功之“气”动则血行、神旺、延年祛病,滞则血淤、神衰、生病、缩短寿命。“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死。”此气乃人体生命之本,内连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无所不致。

气功之气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科学的回答。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气功之气虽然一般说来常人看不见、摸不着,也不能被直接感觉到,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的东西。现在有些气功师发出的外气,有的常人可以看见,有的可被仪器检测到,有的可改变其它物质的形态,情形不一。但是,同人体经络一样,只认识到气功之气是一种客观存在还远远不够,人们还不清楚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的性质怎样,它是如何在人体内发生作用的?

修练气功可以获得特异功能,特异功能有很多种类和形式。目前,国际上承认的有两类:一类称作特异感知,指不用正常的感觉器官进行感知,能感知到正常人感知不到的事物或信息,如耳朵识字、内视、透视、遥视、微视等。内视可看到自身体内的各器官、内气流转等;透视能透过人体看到他人体内的器官及病变,有的能看到他人体内的经络、穴位及内气运行情况;遥视能看到千里之外的人或事物;微视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极细微的东西;另一类称作特异致动,指不通过任何形式的实际接触而对环境或物质对象施加物理作用,包括意念移物(又称意念搬运)、意念改变物质的存在形态,如制作信息水、意断钢丝、意念停表等。

此外,还有特异治疗功能,即不依靠任何常规的医疗手段,仅凭人体特异能量对病人进行治疗;又如隐身功能,具备这种功能的人可以使自身隐形,并能穿墙破壁,进入封闭的房间,这在人体特异功能现象中较为少见,是非常高级的功能。

特异功能现象目前还没有得到科技界的普遍承认,虽然有一些科学家在不断地对此进行考察、研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如下原因是主要原因:

1.特异功能现象不稳定,难以任意重复,尤其在对特异功能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实验时,考察、实验条件越严格,特异功能可重复性越低,演示成功的可能性越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特异功能是在特异状态下实现的(这种状态可称为特异态或功能态,特异态与正常态的显著区别在于,特异态时逻辑思维中断,发功者要进入松静状态或以一念代万念)。特异态受功能者当时的情绪、周围的环境影响很大。尤其在进行严格实验时,受试者心理紧张、情绪波动等因素会影响受试者进入特异态,或根本进不了特异态,因而影响演示的可重复性。

2.特异功能现象超出了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范围,无法解释。

很多科学家曾经针对一些特异功能现象提出过一些假说。但这些假说往往只能牵强地解释这些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它现象,或者就这些现象稍作调整便不能自园其说。

如有的学者认为人体特异功能与电磁辐射有关。很多功能者在发功时能对检测电磁波的仪器产生影响,使其指针摆动或有所显示,由此看来似乎电磁辐射理论能够成立。但是进一步的实验又否定了这个理论,在进行实验时若把检测电磁波的探头或其它接受部件去掉,检测仪器的指针仍然摆动或有所显示。

又如用意念使物体穿越实物屏障,特异功能者可用意念使封在玻璃瓶中的药片从瓶底掉下来,用高速摄影机记录这一过程,从高速摄影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完整的药片一点一点的穿越玻璃瓶。面对这一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物质异态说。认为药片在穿越瓶子时是处在异态之中,这时药片中的分子健力减弱了或者不存在了,药片便可从瓶底掉出。但这却是用未知解释未知,因为人们既不知道这种异态为何物,也不知道它的分子健力为什么消失了,以及照片上的药片为什么在这时仍然还是一个完整的形象。

另一些现象更使得现代自然科学一筹莫展,例如特异功能者怎么能从外面进入完全封闭的房间里?如何能控制他人的思维及行动?何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物体由一处移至另一处?等等。所以,兰州大学物理系的王水在“物理学面临的危机”一文中说:“正如恩格斯所说:‘凡在人类历史的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因而按其本性来说已经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如今不管你是否原意相信,物理学毕竟又出现了危机: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气功和由来已久的人体特异功能面前,已有的物理学手段和规律都显得无能为力。”“物理学的危机早已开始,革命迫在眉睫。”“对于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人,‘气功与特异’是一个方向,但愿能有更多的人从事这一探索。”

练太极拳的坏处有什么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人们在长期锻炼过程中不断摸索、长期实践、多年积累的概括和总结,它是指导人们进行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法则。

一、 松静自然

“松”,是指“身”而言;“静”,是指“心”而言;“自然”,是针对练功的各个环节提出来的,姿势、呼吸、意守、心情和精神状态都要舒展、自然。“松静自然”不仅是确保练功取得功效的重要法则,而且也是防止练功出现偏差的重要保障。

(一) 关于松静

1. 身心放松的重要意义

身心放松是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现代心理医学中用于防治因情绪紧张而产生一系列心身疾病的有效方法。

所谓放松,就是在保持稳定姿势的情况下,或在缓慢的动作过程中,习练者运用自我调节的方法,使全身上下、左右、表里的皮肤、肌肉、关节,以致脏腑和大脑等部位都处于松弛状态。身心放松,一方面有利于机体内气血的自然循环,减少机体的负担和能量消耗,降低基础代谢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机体的兴奋程度,减少内、外环境对大脑皮质的干扰,有利于诱导大脑入静,能加速进入自我调整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态。

放松不仅有助于身体的调节,而且对心理状态的调整也有良好的作用。一个人的面部表情经常处于慈善、和蔼和面带微笑的喜悦状态,他的内心世界必然也是善良、豁达、平静的。心理的平和,必然引起生理功能向健康方向转化。相反,表情紧张的状态,将导致身体状态的恶化。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中的放松就是建立在身心相互影响的基础上。

2. 放松训练的方法

(1) 放掉心中牵挂的事情

在练功前,首 先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求练功者既要把长期积累的不放心的事情放下。也就是说,心要平和,要松弛。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做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要求习练者既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又要注意道德的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

(2) 学会由“身”到“心”的放松

根据身心相互影响的道理,一般放松应由身体开始再转入“心”的放松。也就是说,形体的放松为心态的平和创造了条件。身体放松是指皮肉骨骼都要放松,不能僵直,不能绷紧。只有这样,才能为“心”的放松创造条件。

(3) 只有心的放松才能达到入静的目的

古人生活的模式是日作而出,日落而息,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人际关系简单,物欲较少,调和“一心”较容易。现代人则不同,每天除了处理许多繁杂的事物外,还要接受很多新观念、新思想、新信息。生活上的物欲刺激也随处都可发生,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诱惑。激烈的竞争、快速的工作节奏,使人们经常处于紧张、浮躁、疲惫不堪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要入静就非常困难了。为此,要依照“调心之法,首重自然”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自己经常保持愉悦、祥和、知足的心态。在练功实践中逐步剔除外部因素的干扰,使自己的心态逐渐回归到无私、无欲、豁达、开朗的境界。

(4) 借助形体训练使意念获得放松

如果一时难以实现“心”的放松,可以借助形体在紧张和放松的反复训练中体验“松”的感觉,学会放松。这个放松的感觉需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找到。如果你找到了令人惬意的“松感”,就可以用意念使全身放松下来。也可以用心理暗示的办法使自己的身体由上到下松弛下来,还可以反复默念一些有助于放松的词语,如吸气、静、呼气和松等。这种方法运用熟练后,会有效地帮助练功者快速入静。

(5)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身心放松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祥和的心境,保持正确的姿势,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是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可以使人体在紧张中求得放松。常言道:“形正则气顺体松”。

(二) 关于自然

1.“自然”的内涵

自然之本反映了宇宙万物之规律,“自然”是贯彻在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全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影响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的重要因素。所以,自古以来的思想家,都对自然法则作过深刻的阐述。《老子》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法。又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视,就在于“道”和“德”对万物生长繁殖都不予干涉,而是顺其自然。庄子继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主张无条件地与自然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自然为本”不仅蕴涵着深层次的道理,而且还道出了顺其自然的修炼法则。

2.“自然”体现出一招一式的匀、细、绵、长

在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过程中,无论行走坐卧或站立,都要做到自然舒适不拿劲。如放松时要面带微笑,做动作时要求动作圆匀、缓慢,这是一种松静自然的状态。又如运用意念时,要似有似无,绵绵若存,呼吸也要自然平顺,做到匀、细、绵、长。所以“自然”是获得较好的练功成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3. 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讲求人与自然界二者的和谐统一,充分利用一切自然条件主动锻炼,而不损害心态平衡和生态平衡。我们知道,世间万物生长都应顺应四时阴阳。《黄帝内经》详尽地阐述了顺应自然以养生的观点,揭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代理。这是因为,春夏阳气渐升至大盛,是为秋冬的收藏做准备;秋冬阴气渐升至大盛,是为春夏的生长做准备。故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身心要顺应四季自然规律和变化。

二、 动静相兼

动静相兼是指“动”与“静”的有机结合,这里的“动”是指“动功”,“静”指的是“静功”。“动功”和“静功”是各有特点且又有密切联系的两类传统体育养生功法。

(一) 动静相兼的内涵

动静相兼,是练习形式上的动与静的紧密配合及合理搭配,是思想与形体的活动及安静,二者是相对的,行动则神易静,静及又能生动。因此,在练习过程中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般来讲,动对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润滑关节和强壮肢体有良好的功效,而静对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和安定情绪等有独特的作用。只有两者结合,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使身体强健,体质增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指联系中意念要集中在动作、穴位、经络、气息的运行上,排除一切杂念,达到相对的“静”。虽然形体处于相对安静状态,但要体会体内气机的运动,如气血的流通、脏腑的活动等,即静中有动的感觉。

(二)“动功与静功”

“静功”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就“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的论述,这是对静功方法的具体描述。静功功法的类型归纳起来有吐纳、行气、打坐、禅定、炼丹、静坐等。静功的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外静内动,强调意和气的训练。就是说,身体的外部形态表现为安静不动,而体内的气血在意念的驱使下按一定的规则有序地运行着,故古有“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说法。

“动功”是指有形体运动的功法。动工多是外动而内静,动中求静,故曰:“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人的动作千变万化,因此,自古以来的动功功法很多,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

在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时,强调动静结合。这是因为,从人体生命整体观来看,人的生命运动应遵循精神和肉体统一的整体的生命运动规律。具体讲,人体是“形”“气”“神”各有所司。故“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之处其位,守其脏,而不得相干也。故形非其所安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也就是说,养生之要在于“将养其神,和弱其风,平夷其形,而与道浮沉俯仰”(《道原训》)。就“形”“气”“神”而言,动功和静功在习练功效上各有所侧重。所以,我们倡导动静相兼,以实现生命运动整体优化的目的。

动静相兼,要更具习练者的体质、精神状态和练功的不同阶段,灵活地调整动力和静动的比重。有的人应以动功为主,有的人应以静功为主。就是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练功阶段,有时侧重于动功,有时则应侧重于静功。究竟怎样选择,一方面考老师指导,另一方面靠自己的体验进行调整。

三、 练养结合

练养结合,是指练功和自我调养结合起来。练功对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然而,只顾练功,不注意调养,就违背了练养结合的原则,也就达不到预期的健身效果。两者必须密切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一) 关于练功

关于练功,应明白练功的目的、练功的方法以及与练功相关的问题。

第一,功法选择。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功法很多,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功法。如静功,有站式、坐式或卧式。对于身体强壮者,可选择站桩,站桩消耗体力大,气机发动快。站桩又有直立站桩和屈膝站桩两种,要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采用。身体弱的练习者,可以选择坐式,坐式又分端坐和盘坐(散盘、单盘、双盘)。对于腿脚较硬的老年人,可先从端坐练起,待上身姿势掌握好以后,再进入散盘或其他盘姿势;对于体力尚好、腿脚还能坚持单盘的练习者,可从单盘开始,慢慢过渡到双盘;对于站立或坐着不方便的人,可取用卧式。各种择功方法不是绝对的,关键要依据个人的情况。对于年轻人来讲,还是从屈膝站桩或双盘开始进行严格训练为好。

第二,功法强度的选择。尤其动功,要根据体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不要超强度练习,否则影响健康。第三,时间长短的选择。对于体力差的人,适宜选择时间不长的功法。

第四,练功环境的选择。选择好的练功环境,不仅有利于入静,而且有利于气机发动,功效显现快。练功环境应选择在地势平坦、空气清新、绿荫草坪等环境幽静的地方。切忌在人声喧闹、河岸湖边、楼顶阳台、风口山坡等地练功。

(二) 关于调养

关于调养,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方法。养生一词,原是广义的。养生又称摄生,乃养护保养性命,以达长寿的意思。

自古以来,因不知护养或护养不当而伤身的事例很多,故从老子、庄子起,均反复阐述养生之旨。史载,古代寿星彭祖认为“致寿之道无它,第莫伤之而已”,指出“忧愁悲哀伤人,寒暖失常伤人,喜乐过度伤人,愤怒不解伤人,远思强记伤人,汲汲所愿伤人,阴阳不顺伤人”七个伤身的因素。晋朝葛洪提出了“养生以不伤为本”的原则。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个适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即“物极必反”。养生也是一样,以“适度”为尺度,如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饮食五味的适度和体力房事的适度等,这些看起来普通,但十分重要,真正做到又是十分不易。

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是说正常的精神情志变化(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之常情,如果这七情过度(突然地、剧烈地、长期地),就能损伤五脏,造成疾病,甚至暴亡。

饮食五味的适度,是说要注意饮食。人体虽因饮食五味以生,但如过量过偏,亦可因饮食五味以损,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饮食过量可以致病,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二十过于偏嗜(食物种类及五味的偏嗜)也能致病。另外,饮食过冷过热也不适宜,要做到“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提倡“饮食有节”,主张“寒温适中”,反对“以酒为浆”。

体力房事的适度是指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活动及体力劳动适度,二是房事要适度。《黄帝内经》示人“行劳而不倦”“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东汉华佗曾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极强所不能,要贯彻动静结合与适度的原则。房事的适度为历来养生家和医家所重视。精者身之本,要保养肾精,反对“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房事过度会造成肝、脾、肾三脏的亏损,易致萎、厥、血枯等重症。房事适度不是让人“绝欲”,而是“节阴阳而调刚柔”,要“顺应自然”切莫纵欲。

总之,无论精神意志、饮食五味,还是体力房事的过度都能致病。从养生来讲,重在适度和调节,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懂得“凡物之用极皆自伤也”的道理。这是因为,各种内在或外界的因素突然地、剧烈地、长期地作用(诸如过度、不节、偏嗜、妄为、放纵、强力、长期不止等),使机体本来的生理机能超越正常范围的活动,或过度消耗,都能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出现病理现象。

练功是为了提高人体的健康标准,为此练功不仅要得法,而且要注意习练的强度和调养运用。把养练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地促进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的效果。

(三) 顺应自然保养生机

顺应自然以养生,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顺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的意思,即所谓“和与阴阳,调于四十”“因时之序”“顺四时适寒温”。这是正常的四季气候变化,人们必须自觉顺应。二是指顺乎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状态以养生。这就告诉练功者,练功时,应注意四时环境的变化。

关于顺应自然要有正确的认识,即有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两种。为说明问题,以人体适应外部环境温度变化为例:被动适应是指练功者的情态倍的地适应自然界冷暖的变化而增减衣服;主动适应是指通过自身御寒机能的提高来抗寒,天冷了,就主动调动机体去适应寒冷的天气,而不是靠增加衣服。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法,给人体带来不同的两种生命状态。我们倡导主动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它能尽快的将人体引导到生命运动素质优化的良性状态。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都是为了保养生机,只是方法和效果不同而已。

四、 循序渐进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操练,动作虽然简单,但要纯熟掌握,需通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步达到。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不能急于求成,不要设想几天之内就能运用自如,必须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全套功法。我们倡导打好基础,习练功法一步一个脚印,勤于动脑,善于总结,不骄不躁,这是确保功效早日显现的重要保证。

(一) 动作、呼吸、意念的训练要循序渐进

首先,学练动作时要循序渐进。就是说,要在弄清每一动作姿势的前提下,一招一式地练习,动作要做到规范自如。

当整套动作能基本掌握后,就要把呼吸加上去。要求呼吸与动作配合得当,力求做到在平和自然的状态下,加上呼吸。呼吸 要做到匀、细、绵、长,流畅自如。要想达到这种要求,不经过长期练习是做不到的。

当姿势掌握的比较自然,呼吸也基本达到要求后,要逐步加上意念。要注意,意念配合是动作和呼吸运作过程中意念运用的活动。初学时,意念可以重一些,等练到一定程度,意念应放轻,到习练纯熟时,意念要轻到感觉不到的程度(俗称“无意念”)。也就是说,意念的训练要坚持两点,一是意念与动作、呼吸密切配合,动作、呼吸、意念同练,不要顾此失彼;二是运用程度由重到轻,由轻到无。

(二) 功效显现要有循序渐进的思想准备

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者有的特别注意练功的效果,总希望功效出现越早越好,程度越明显越好。这种急躁情绪是要不得的,这种心态会使心绪烦乱,影响气机发动和气血运行,有碍功效显现。因此,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时,应心绪安定、不急不躁,这样反而有利功效增显。为此,建议习练者不要天天做比较,最好练功一段时间之后,作一次总结,体会一下功效增进情况,这是纠正急躁、引导习练者走上循序渐进轨道的好方法。

(三) 练功时间安排和练功强度也应逐步增加

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逐渐增加练功强度和习练时间,不能超越自己体能的限度,过急地安排练功时间和强度。

五、 持之以恒

同是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习练者,但取得的功效差别很大,是什么原因?原因可以举出很多,如修炼不当、杂念太多、外部干扰等等,然而,不能持久是诸多因素中最易出现而又难以克服的毛病。因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因地因时消除或躲避外部干扰的影响。对于不能持之以恒的练功者,老师的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为,持之以恒是发自习练者内心的行为表现,一旦习练者自己偏离习练的法则,或操之过急,或时练时停,或巧取捷径,习练将半途而废。总之,坚持练功要靠自己的决心和毅力,要在端正自己练功目的的前提下,调整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点点滴滴功效的累积效应。

(一) 持之以恒有利良性生命状态的形成

在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时,生理状态的基本特征是大脑皮质活动的有序化,我们称这种状态为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态。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态对人体的生理状态是有影响的,即经常练功的人,其生理、心理状态都展现出生命活力旺盛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的形成不是一招一式的习练得到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艰苦锻炼,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因此,我们提倡练功后看效果,而不是练功前为自己制定一个不切实际的宏大目标,要牢牢树立起持之以恒的信念,下定决心,一招一式地学习,一日复一日地习练。如果能这样,在经过长时间锻炼后,就会发现身体状况发生了变化。没有持之以恒的艰苦锻炼,良性生命状态是难以形成的。

(二) 把持之以恒贯彻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的全过程中

要把持之以恒贯彻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的全过程中,并以此进行意志磨练。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是强身健体的过程,也是磨练意志的极好时机。可以想见,一个意志坚强的习练者,必然会在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过程中能较快地体验到功法的真谛。这一切,定会能很好地促进身体素质的变化,尽快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三) 循序渐进与持之以恒

我们讲的“循序渐进”这个原则,是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情绪,不要过激过猛,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练功法,适度而行。这里的“持之以恒”是针对练功效果的形成过程。练功目的是强身健体,而体魄强健是有过程的,也就是说,新的生命状态形成有一个过程。所以既要倡导循序渐进,又要注意持之以恒。

练习传统体育养生功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要有坚持不懈的品质与常年有恒的意志,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刻苦耐劳,不急不躁。长期锻炼,能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培养人们勤学、自觉、刻苦和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与意志品质。

以上五个方面概述了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事实上,用现代体育观来看,合理有效的健身锻炼对人的整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均有积极的影响。它不仅是全面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而且是提高健康水平、预防和抗御各种疾病的灵丹妙药与延年益寿的有力武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格言,简明形象地说明了体育健身与人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生动地反映了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把健身养生作为个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个人应当享受的权利和必须向社会承担的义务,自觉地投身到科学的传统养生锻炼中去。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要领

传统体育养生的锻炼方法虽然繁多,但基本要领是相同的,主要有身体端正(调身)、呼吸深长匀细(调息)和心神宁静(调心),有人称其为练功要旨,也有人称为三大要素。三者之间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调身是基础,调息是中介,调心主导调身和调息。

一、 身体端正——调身

身体端正要领在于调身。所谓调身,就是有目的地把自己的形体控制在受意识支配的一定姿势和一定的动作范围之内,通过练习以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使机体处在动态的平衡之中。

人的姿势千变万化,但不外乎行、卧、坐、立四种基本形态,古人称“四威仪”,并要求“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些也是养生所要求的。调身主要是注重身型和身体运动,同时强调呼吸和意识的配合,这种功法利于改变身体形态,使身体强壮。调身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练形中调身到最不舒服,如在导引动功及站桩时降低功架,一般适宜青少年及体质好无残疾者,可以提高功力;二是练形调身到最舒服,如自然站、卧功等,一般适宜老年人及体质弱者,以达到养身延年的目的。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锻炼与其他体育运动一样,需要量的积累,因此,在身体能承受的情况下,可强大运动量,由舒服练到不舒服再到舒服,功夫自然就提高了,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康、强壮。

二、 呼吸深长匀细——调息

呼吸深长匀细指的是调息,它主要是指对呼吸的控制要缓慢。通过特定的身型或动作及意念的配合,练人的元气,从而达到内气鼓荡、精气流畅,正如中医所讲的通者不痛、痛者不通,气血流畅,百病皆无,进而周天运行,气达全身。练功时调息多数要在有经验的老师指点下进行练习。

调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除了大脑以外的其他部位、器官产生特殊的变化。调息也可以支持调身,这是因为练形调身过程中需要氧气和其他物质,这些都离不开呼吸的作用。调息中的腹式呼吸有利于呼吸肌肉的锻炼。

所谓练呼吸调息,即练功者通过调控呼吸修炼,以达到培育人身正气、清心安神和息烦调节情绪的目的。如何进行调息,《素问》中说:“所有来自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有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故曰返本还原,久饵之,令深根蒂也。”这就是说有肾病的人,应在早晨3~5点钟面向南,专心凝神,控制呼吸,然后引颈咽气,如咽硬物之感,如此七遍,常年坚持,就能使肾病康复。这里的呼吸方法并非专治肾病,而是在时间上有所强调而已。因为早晨3~5点钟正是肺经最盛的时间,肺主气,肾主纳气、练肺补肾之用。调控呼吸的方法有很多种,大体可以归纳为一下八种类型。

(一) 自然呼吸法:包括自然胸式、腹式呼吸及混合呼吸。

(二) 腹式呼吸法:包括顺腹式、逆腹式潜呼吸和脐呼吸。

(三) 提纲呼吸法。

(四) 鼻吸、鼻呼口吸和鼻吸口呼之法。

(五) 炼呼与炼吸法。

(六) 吐字呼吸法。

(七) 数息和随息法。

(八) 意呼吸法。

三 、心神宁静———调心

调心,主要是通过意识调节来练心,使心静,进而练精神、练思维,在良性意识的指导下,达到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气血通畅,从而达到健身目的。

意识、意念的调整叫调心,这里的心,不单纯指心脏,而是指古代养生理论认为的由“心”支配的体内意识和体外意识。调心的目的就是训练大脑思维对外界的反应,并且这个反应是无意识的,如练习养生功的入静,就是为了提高对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

调心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 意想放松法:主动地以意识引导身体各部位放松,并使思想相对集中,以解除身心紧张状态。

(二) 注意默念法:默念字句,默念词句,化杂念为正念,这是集中思想常用的方法。

(三) 意想数息法:默数自己呼吸的方法,有数息和随息两种。

(四) 排除杂念法;排除各种思想杂念与干扰,集中注意力。

解读《太极与静坐》1

太极是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但是只要是运动就必然存在风险,因此练太极拳也会有一些坏处:

1、伤气:伤气指练太极时心态不宁,练完后气喘不止,气色不佳。练太极时过分注重呼吸,式式要与呼吸配合,结果反而导致呼吸不畅,发生气滞、胸闷、头晕等现象。

2、伤力:所谓伤力是指运动过量、过猛,或不均衡等状态所产生的伤害或引起的疾病,练太极时运动量的大小和强度要量力而行,不可勉强。

扩展资料:

练太极的注意事项

1、站姿端正:练太极,想要身正首先要保持头部正,这样才能避免东倒西歪的现象。头要自然领起,耳听身后,耳听身后是为了保持心理平,。人如果向前看,向前听,气会上升;如果向前看,向后听,气会自然下降。从技击上讲,也要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2、适当放松:练太极拳不是越松越好,松到节节贯穿,一气贯通时正好合适。如果再松,影响了丹田的核心地位,就产生了误差。所以松肩、沉肘、含胸、塌腰以形成丹田核心为度,全身各部位松的恰到好处,丹田的核心地位就会自然形成。如果松的不够,或者松的太过,都会影响丹田核心的形成,从而形成误差。

参考资料:

太极拳—百度百科

太极拳与静坐,虽然是比较古老的健身方式,但在现代社会却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静坐也被人们视为修身养心的重要途径, 不论是学习压力大的学生,还是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只要想从亚健康的状态中走出来,就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和静坐,来调节身心。而且,一些研究报告还指出,长期练习太极拳和静坐,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可见,这两种健身方式既适合青年人缓解压力,还适合老年人强健身体。

南怀瑾自幼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少年时期喜欢读武侠小说,对武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南怀瑾的兴趣得到了父亲的支持,他的父亲请来武师,教南怀瑾一些武艺。在习武的过程中,南怀瑾对各路拳法都有过研究,就拿太极拳来说,不论是杨氏太极拳还是陈式太极拳,他都学习过。南怀瑾不仅学习太极拳,他也曾学习静坐。在晚年时期的一些讲演中,南怀瑾就分享过学习太极拳和静坐的心得。这本《太极拳与静坐》,正是南怀瑾先生的讲演记录。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书中有一个观点,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 太极拳的学习门槛并不高,哪怕是没有武术基础的普通人,只要用心学习,也可以学会。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在一些研究太极拳的文章里指出,太极拳是武当派祖师张三丰创造出的拳法。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门派的拳法,以及道家独特的呼吸吐纳方法,还结合了中国古代哲学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虽然听起来太极拳的起源和理论比较复杂,但学习太极拳的门槛并不高,就算你在运动能力方面的表现一般,也可以学会太极拳。这是因为,太极拳在招式上具有的特点,非常适合普通人学习。我们经过认真学习之后,就能掌握动作要领,把太极拳作为日常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

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是,动作舒展,一招一式都节奏缓慢, 就算你是初次接触太极拳的新手,在太极拳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学会几个招式,如果多练习几遍,太极拳的动作招式就能变得比较熟悉,就这一点来说,哪怕你运动细胞不够发达,反应不够灵敏,也不会觉得学习起来很困难。

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是,动作快慢与呼吸节奏是相对应的, 一般来说,学习太极拳时,应该把呼吸与动作都放缓慢,能够注意到这一点,以后加深学习就不会有太大问题。而且也正因为练习太极拳时,呼吸与动作都比较缓慢,所以哪怕我们的身体缺少耐力,也不会觉得练习起来很吃力。

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是,发展到今天,太极拳的动作已经越来越简化, 虽然动作简化了,可祛病强身的效果却不打折扣,这种简化了的太极拳运动,非常适合忙碌的现代人。我们清晨起来打一趟拳,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就能精神焕发,心情愉悦,这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正是因为太极拳在招式动作上,具有这三个突出的特点,所以,它非常适合普通人学习。而像其他的武术运动比如跆拳道,对我们的体能耐力以及身体的灵活性,就有比较高的要求了。

此外,南怀瑾在书中还告诉我们,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舒展筋骨,让筋骨更加柔韧。民间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筋长一寸,增寿十年”,虽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可以看出,太极拳在强身健体方面的功效。

首先来说,学习太极拳应该由浅入深,打好基础最重要。 虽说学习太极拳时,相关的理论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但如果只谈理论,不打基础,就算是学了太极拳也不过是理论性的内容,那对我们强身健体也没什么大作用。所以说,先打好基础,由浅入深,慢慢学习。

这里所说的“打好基础”,指的就是 站桩 。站桩,又有高桩和矮桩的区别。但是,南怀瑾认为,如果只是把太极拳当成日常的健身运动,那么不必纠结是站高桩还是矮桩。 站桩的时候,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肩自然下垂,双手移动到胸前,与肩膀保持同样的高度就可以。

其次就是应该注意练习呼吸方法,也就是气功中所谓的“练气”。 太极拳的呼吸方法,主要采用的是 “腹式呼吸” 。 腹式呼吸指的就是,我们在吸气的时候下腹部渐渐鼓起来,吐气的时候下腹部慢慢收缩。进行腹式呼吸的时候,节奏一定要慢,而且还要留意,让呼吸与动作保持同样缓慢的节奏。

南怀瑾特别提醒我们, 练习太极拳时的呼吸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如果是年轻并且身体比较强壮的人,可以采用拳式呼吸,也就是说,要把呼吸与动作有意识地结合起来,呼吸配合着拳法的变化。但如果是年老并且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可以采用自然呼吸,不用太过在意呼吸与动作是否配套的问题,只要感觉呼吸舒适、畅快就可以。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 千万不能带着功利心去学习太极拳, 不然,越是追求太极拳的健身功效,越是会产生急躁情绪,这样一来反而不利于身心的调养。现代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追求高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能马上见到成效。如果你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太极拳,那么很抱歉地告诉你,你不仅难以放松身心,还有可能变得更加焦虑。

南怀瑾指出,太极拳能够盛行,成为人们热衷的健身运动,不仅是因为太极拳动作招式相对简单,对普通人的运动能力要求不高,更是因为太极拳发展到现在,动作越来越柔化,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通过太极拳的舒缓动作,来活动筋骨。对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不适宜进行剧烈的活动,可太极拳这种缓慢的节奏,就非常适合慢性疾病患者了。

文章标签: # 气功 # 呼吸 # 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