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性格 生肖性格

半天潇洒是什么生肖_半天潇洒松窗干的生肖

tamoadmin 2024-07-17 人已围观

简介今天应邀在一个群里讲诗词,讲了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反响不错,很多入群晚的朋友没有听到,于是整理成文字稿。以下是文字部分。嗨,大家好。这几年我在教自家孩子学诗词,偶尔发到朋友圈,很多妈妈都很喜欢,抄了去教自己孩子。还有的妈妈很认真,去度娘查意思。 我曾经主张不求甚解,意思是不要刻意去解释,不要去查翻译。目前大多数翻译都很粗糙很机械,破坏诗词原本的美感。而且它们仅从字面解释,没法融会贯通,更不

半天潇洒是什么生肖_半天潇洒松窗干的生肖

今天应邀在一个群里讲诗词,讲了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反响不错,很多入群晚的朋友没有听到,于是整理成文字稿。以下是文字部分。

嗨,大家好。这几年我在教自家孩子学诗词,偶尔发到朋友圈,很多妈妈都很喜欢,抄了去教自己孩子。还有的妈妈很认真,去度娘查意思。

我曾经主张不求甚解,意思是不要刻意去解释,不要去查翻译。目前大多数翻译都很粗糙很机械,破坏诗词原本的美感。而且它们仅从字面解释,没法融会贯通,更不能贴近生活,让小孩子觉得那些诗词都很遥远很陌生。

至今我仍然主张不解释不翻译,但是,我希望他们去体验,尽可能地联系现实生活去感悟诗意。这个跟字词解释没有必然关系。

比如今年五月,可可回老家,看到一汪清澈的池水,一边有小口细细地往外流。她说,妈妈,这就是“树荫照水爱晴柔”。当时我就很诧异,因为这句诗很拗口,我没有给她解释过意思。但她看到晴天、水面的枝条,细细流水呈现出来的温柔,她马上就体会到那层意味了。

最近十一,我又带她回农村。当她看到满山的青翠,听到鸟鸣,她说:“一亩清阴,半天潇洒松窗午。姥姥这里就是这样的诗。”孩子不需要知道具体字词的意思,清凉闲适的感觉,就是她理解的诗意。

实事求是说,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一定的积累。但是,诗词的选择也很重要。很多群友一直问我什么诗词选本好,我不是不推荐,是真的还没有发现很满意的。人文学科的东西,本来就有很强的主观性。再加上诗词选本的出版门槛很低,反正不需要跟几百上千年前的古人付版权费,所以鱼龙混杂的很多。

没有满意的,我就亲自动手,给孩子选诗。具体标准以前文章说了,不再赘述。总之,到哪个山头唱哪支歌,跟着季节和生活变化往前走。

比如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就是中秋前后准备教孩子的。但一放大人孩子都很懒,这两周我抄在家里的小黑板上,她时不时地念两句,还挺喜欢。

下面就结合自己和孩子的体验,为大家讲讲这首诗。

题目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前面说了,是中秋节。但有的朋友就疑惑了,他只说是十五,你怎么知道就一定是八月十五?这就涉及到中国古代一些特定概念的问题。比如几个重要的“十五”: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正月十五在诗词古文中没见过称“十五”的,一般说“元日”“元夜”;七月十五中元节,也就是民间的鬼节,没怎么见着写这一天的诗。那么排除下去,凡称“十五”基本上就是指八月十五中秋节。但民间也有“过十五”这一说,是指元宵节。大概是民间重元宵,而文人比较重视中秋。同样的,“九日”特指九月初九重阳节,“九日枝枝近鬓毛”。“五日”特指五月初五端午节。

杜郎中是谁,没有具体考证。查了一下,郎中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别还挺高。但古代文人爱互相吹捧,也不排除像咱们今天逢人便称“某局”“某处”之类的恭维话。反正古诗文中遍地是“郎中”,说成咱们今天的“主任”挺好,职务可大可小,级别可高可低。顺便说下,“郎中”这词,在古代还有“医生”的意思。

总之,这是王建寄给“杜主任”的一首诗。但问题来了,一个男人在中秋节跟另一个男人写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代文人之间互相诗词唱和,是很普遍的社交行为。我写了一首诗,觉得还不错,怎么办?人都有交流和显摆的欲望,那时候又没有微博和朋友圈。那就寄给朋友吧,彼此恭维点评一番,或者和着原诗的韵脚,再来一首,你来我往的。总之就跟我们今天发个朋友圈眼巴巴地盼着好友点赞和评论差不多。所以,这一首“寄杜郎中”的诗,并非他有什么话有什么感情要想对方倾诉,他就是朝对方发个圈而已。

好了,我们来逐句拆解诗句。

第一句,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庭”是什么地方?中间的庭院。那为什么是中间呢?古人住房讲究前庭后院,进了门,首先穿过一段庭院,才到达主人起居之处。门和房子中间,所以叫“中庭”。稍有家业的古人大概都这么住,网络里还有什么“三进”“四进”的房子,大约要过三四段庭院才到主人住家处,前面都是工具房仆人房之类的。皇宫又称“九重宫门”,言下之意是要经过九道门。所谓“深宫”“深宅大院”就是这么来的。只有穷人的屋子才一览无遗,开了柴门就能见到人。但稍微讲究一些的,还是在外面围上一圈篱笆围栏,所以有“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接着说“地白”。地为何是白色?这里可以启发小朋友去思考。除了下雪,他们很少见到白色的大地。但是,如果他们曾有过野外旅游或者乡村生活经历,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天地空灵,地面一定是白色的。所谓“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正是此情景。在城市,月亮再圆,恐怕也很难见到“地白”的景象。但城里孩子大都不缺旅行经历,稍微启发,他们多少都会唤起曾经的体验。或者下次,他们一定会去留意是否“地白”。所以,古诗词并不会影响儿童的自然天性,反而会启发他们更多的生命体验。

再说“树栖鸦”。前面提到夜晚宁静、月光皎洁,画面和谐空灵,突然写“树上住着一窝乌鸦”,是不是感觉画风转换有点快?乌鸦,令人联想起聒噪、漆黑,甚至不祥。为啥这么写呢?为了押韵!实际上应该是“鸦栖树”,乌鸦已经在树林深处睡着了,这个夜晚多么宁静幽雅。

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一句是可可特别喜欢的,我也没讲一声,但她总是念念叨叨,一不留神就冒出这句来。我问她为啥喜欢,她也说不上来。其实,文学的魅力就是这样,我们有时候说不上来为啥喜欢,就是一种直觉。但可可妈妈还要再进一步,为大家拆解这种直觉从何而来。

第一:应景。这时节正是桂花盛开的时候,她走到哪儿都能看到、闻到他们,回到家又看到这通俗直白、朗朗上口的桂花诗句,当然会多念几句。这正是可可妈妈一贯以来的选诗主张,让他们随时随地接触“活”的诗歌。

第二:它悄无声息地调动了我们的感官并在瞬间加强。这句话比较专业比较拗口。直白点说,你是觉得在白天阳光刺眼、人声聒噪、空气干燥时桂花更香,还是在安静少人、光线昏暗,并且空气潮润的夜晚,桂花更香呢?毫无疑问,当夜晚、圆月、露水这些因素一摆出来,就本能地调动我们的感官,我们似乎在瞬间进入一个空灵的境界:桂花更香了!

第三:它展示了一种天地有大美、万物和谐共生的境界。为什么这么说?你看,秋夜,月圆,地白,乌鸦沉睡,人在哪里?也许站在庭院,也许在屋内,不得而知。总之“人”的存在感非常弱。当万物灵长的“人”一旦退回到次要位置,你会发现天地万物都那么自然地存在着,月光照耀大地,露水悄然滋润着桂花。这一切,都跟人没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美艳香浓,只是它们本来如此,不是为了给人看。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所谓“天地有大美,吾已不能言”这是这样一种境界。我们看书看电视或者外出旅游,可能也有类似体验。某个清晨,你突然看到日出时光芒万丈,或者俯身看到草尖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心里会毫无由来地感动。为什么?就因为你内心澄澈,毫无防备,自然突然以它本来的面目闯入你的视野。你心中的“我”几乎不存在了,只有这一片绚烂壮美的景象,当然会感动。“冷露无声湿桂花”,正是由于人的退缩,自然才会如此美妙。

再看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为何没有像前两句一样逐字讲解,因为不需要。古诗词的确很好,但大家不要觉得它每个字都是精华,都值得玩味和琢磨。一首诗有一两个字是精华,有一个佳句,就足以流传千古了。其它的,我们可以视为“配菜”,必不可少的边角余料。因为形式要求,他必须写满这么多句。比如这首,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必须要抒情啊。字面意思很简单,我不多说。它在字词上虽无精妙之处,但整体意境却非常美妙。它含蓄委婉,令人回味。秋思落谁家?你家、我家、他家,都有可能。千千万万人的秋思,都是一样的吗?肯定不一样,那么,人们都有些什么样的秋思?诗人不说,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就是中国诗词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依然活在我们心中的原因。一个诗人他写一首诗,可能是为了表达那一瞬间的情思。但这种情感,却是千千万万人穿越千年仍然心动的东西。比如现在,某个夜晚,不一定是中秋,我出门在外,偶尔有淡淡的哀思,心中或许一动,就会想起这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文章标签: # 就是 # 十五 #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