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性格 生肖性格

藩镇割据指什么_藩镇割据势力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1.藩镇割据是指什么?2.谁知道柳宗元的寓言性质的文章有哪些,越多越好3.安史之乱指什么动物4.藩镇割据是什么时候的事藩镇的设置一开始是为了削弱藩王的权利,加强皇权,更好的巩固中央集权,但是到了后来,藩镇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对中央政权也产生了一定的威胁。历史上,我国的封建王朝都是皇帝专权的政治制度,这对加强中央集权,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但是有权利,有有人觊觎权利,有势力的藩王,如果权利过大,是可能会影

1.藩镇割据是指什么?

2.谁知道柳宗元的寓言性质的文章有哪些,越多越好

3.安史之乱指什么动物

4.藩镇割据是什么时候的事

藩镇割据指什么_藩镇割据势力是什么生肖

藩镇的设置一开始是为了削弱藩王的权利,加强皇权,更好的巩固中央集权,但是到了后来,藩镇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对中央政权也产生了一定的威胁。历史上,我国的封建王朝都是皇帝专权的政治制度,这对加强中央集权,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但是有权利,有有人觊觎权利,有势力的藩王,如果权利过大,是可能会影响到皇权的,因此说要设置藩镇,让藩王的权利分解。

一、藩镇割据是为了保卫皇权。

唐朝中叶后期,藩镇割据势力强大,但是唐朝的中央集权势力已经衰退,所以藩镇割据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可以保护皇权,而且在发布对外战争的额时候,藩镇割据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皇帝可以不用官方军队,而是出动藩镇军队,保护自己的实力。

二、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其实藩镇割据的存在也是中央集权受到威胁的一种暗示,当藩镇割据的势力过于强大的时候,肯定是会威胁到皇权的,因为藩镇的军队,对自己的统治者更加忠诚,当藩王的权利过于强大的时候,就会觊觎皇权,长期的发展下去,皇权难免会出现动荡,因此藩镇割据对皇权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

三、藩镇割据对社会形势的影响。

但是政权终归是要统一的,所以从政治方面来说,政权逐渐实现了从并列存在到逐步的实现统一,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讲,皇帝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收归皇权,军权和财证券,这样也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皇帝的统治的。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藩镇割据是指什么?

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一、藩镇割据的起因: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由于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募兵制的恶性发展形成了藩镇割据。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着,经常以一个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藉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

二、藩镇割据关的影响:

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西夏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吐蕃甚至与中原汉族政权发生过对立冲突,使得陇西一带丧失大半。唐宪宗初年税户比天宝年间减少四分之三,对唐朝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而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谁知道柳宗元的寓言性质的文章有哪些,越多越好

藩镇割据指的是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

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有五个类型的藩镇:

1:河朔割据型(死敌独立反叛):以河朔三镇为首,范阳(或称卢龙、幽州),魏博(魏郡邺城,邺城是现在安阳,或称天雄),成德(河北中部保定、石家庄等地)等。完全独立,统帅僚属人事任免自决,财政独立,军事对抗。世袭统治。

2:中原防遏型(朝廷亲藩,外围保护直属藩镇和江南财赋藩镇):保护漕运,将帅多骄纵,听调不听宣。(天平,忠武,宣武等。宣武就是漕运关键点汴州开封)

3:边疆御边型:排挤朔方边防军,让神策军(唐廷中央直辖军,完全听从于君权的军事力量,但被宦官控制,自此唐廷君权旁落,唐君生死废立不由自己,神策军保卫京畿宫廷,平叛时朝廷和亲藩联军主力)力量发展。(夏绥,邠宁,鄜坊等)

4:东南财源型:江南财赋来源,国家朝廷财政支柱。

5:京畿周围型:护卫直属藩镇。同州防御使,陕虢观察使,潼关防御使,河阳节度使,义成军节度使(全在长安东洛阳周围),泾原节度使(叛变酿成巨祸),凤翔节度使(川陕汉中交界)等。还有直属未失去控制前,唐廷皇室避难东山再起的后花园,巴蜀剑南两川,山南西道节度使。

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背景

许多人都把唐代藩镇林立的局面归于唐安史之乱的单一产物,但其实安史之乱只是表面上的催化剂,因为唐代藩镇的产生与当时各种社会矛盾和各方面复杂因素有密切联系,其渊源何其深。

首先是土地制度的变化——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的逐渐崩溃,随之而来的是在其基础上的征兵制也在同步趋向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失去土地的农民们选择大规模逃亡。“亡命山泽、挟藏军器”就是对当时情况生动的描述。这样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山贼路盗成群,军队士兵流失,对内农田不治,对外边防不敌,唐代统治面临重大威胁。

内外交迫之际,统治者采取了一定措施力争扭转困局。开元二十五年,玄宗颁布诏令,“宜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各量军镇闲剧,审厉害,计兵防健儿等作额,委节度使放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每岁加于常例,给田地屋宅,务加优恤,便得存济,每年逐季本使具数报中书门下,至年终一时录奏。”

这样,新的军队健儿便从各色的流亡人口征召入伍,由于有偿优恤,便使得本变暴徒的人争先恐后地应募,唐代社会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便可以迎刃而解。唐代后期藩镇林立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指什么动物

柳宗元的寓言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高度的哲理性。整整十年的贬官生活,使他对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有了充分地了解。长期的政治迫害,比较贫困的生活,世态的炎凉,固然有损于他的身体,却使他的思想得到很大的发展。他对社会现实生活作了概括、分析和提炼,据此进行构思、塑造了大量典型的寓言形象。从其现有的寓言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讽刺现实,针砭时弊。柳宗元的寓言以犀利的笔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全面勾勒出了当时社会中的群丑形象。《三戒》是作者贬官后写的一组著名的寓言。第一篇写临江之麋依仗主人的宠爱而得意忘形,终至被“外犬”吃掉。第二篇写虚有其表的黔之驴,被聪明机智的老虎识破了外强中干的本质而丧命。第三篇写永某氏之鼠在旧房主的纵容下横行肆虐,最后自取灭亡,积尸如丘。作者借麋、驴、鼠三种动物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反动官僚及其爪牙。其创作意图如《三戒》的小序:“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种物,似其事,作《三戒》。”可见,他的寓言都是干预时世的。《临江之糜》这则寓言,柳宗元显然是借动物以言人事,拿糜去影射那些狐假虎威、恃宠骄横的奴才,并辛辣地讥讽了他们:如果还继续那样干下去的话,早晚会落个被“吃掉”的下场。在《黔之驴》这则寓言中,柳宗元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和神态的刻画描写,把小老虎描写成有思想、有感情、有智谋的机智勇敢的形象,同愚笨的大驴子相映衬。通过驴的几次表演,老虎终于认识了驴子外强中干的本质。从而点明主题:虚有其表的无德无能之辈,终究是要败露,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而《永某氏之鼠》这则寓言,很明显是借鼠喻人,以老鼠影射了那些仗势凌人、贪馋暴虐的逞时做恶的人物。说明那些为害社会、终不悔悟的人,即使侥幸一时,但时间长了必然要遭到“永某氏之鼠”的可耻下场。同时也要看到,古来乱臣贼子总是依附着昏君而存在,所以,这里也对“永某氏”和那些“姑息养奸”者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讽刺。在《憎王孙文》中作者通过描写猿与王孙两种兽类善恶不相容的特点来隐喻当时的政治斗争,赞美了柳宗元曾经参加过的王叔文集团,揭露和鞭挞了宦官、藩镇等顽固旧势力,并且对姑息养奸的皇帝提出了责问。《罴说》是一篇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虽然简单,却极具吸引力。环环紧扣地描写了一个只会吹竹管引野兽而没有真实本领的猎人的可悲下场。借此辛辣地讽刺那种靠“吹”来欺世惑众的人。尤其结尾一句“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发人深省。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这一观点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表达自己的志趣和高尚情操。柳宗元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自幼博览群书,思想比较活跃,对忠臣义士怀有欣赏崇拜和歌颂赞美之情。他在《吊苌弘文》中借对苌弘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李唐王朝的耿耿忠心。为了振兴唐朝国势、维护统一,他参与了永贞革新运动。永贞革新失败后,贬谪永州,他虽不能参与朝政,但依然以笔为武器,“勤勤勉勉,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为务。”从而达到他“报国恩”、“益国事”的目的。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心理想的仍然是国家和生民。所以,他的作品中常有为了坚持理想与人格操守而“虽死不憾”的表白。如《牛赋》中,通过牛的“日耕百亩”“利满天下,皮角见用”的描写,赞美了它的殷勤劳作,造福于人的自我牺牲精神,表达了自己要作有益于人民的“牛”,这也是对那些热心于改革事业的朋友的讴歌。《瓶赋》里描写瓶盛清水是:“清白可鉴,终不媚私。利泽广大,孰能去之?”用以象征个人廉洁奉公无私无怨的品质和勇于献身的决心。《愚溪对》则采用与神话的形式,写出了个人虽遭贬谪处于逆境之中仍坚强不屈的性格:“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漠,卒不自克。”这是他遭受挫折后处在冷漠孤寂中的自我慰藉和解说,反映出他开阔豁达的思想,不因被贬而改变自己的人格理想,也不放弃他所推崇和决心弘扬的“大中之道”,而是始终坚持高标独立的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韧意志与高贵品质,也是他积极入世精神的曲折体现。

〈三〉抒发自己的政治主张。柳宗元的寓言除了讽刺一类,还有一类是书写自己的所闻所感所思,采用正面说理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其中《种树郭橐驼传》最为突出。《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类似寓言的人物传记。文中描写的郭橐驼是一位种树的行家,他种的树木长的快,寿命长,产果早,结实多,因此誉满长安。文章写郭橐驼的种树之道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经验;其他种树者则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树木倍受摧残。文章接着将种树之道“移之官理”,通过郭橐驼之口揭露当时官吏政令苛烦,处处扰乱百姓、侵害百姓生机的现象;又从正面指出官吏治民也应象郭橐驼种树一样,必须顺应百姓的要求,使百姓安居乐业。反映出他改革弊政的愿望。作者直接说明了寓意:“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宋人黄唐评注柳文时也将它与《庄子》的《庖丁解牛》列为同一性质的作品。目的不在于刻画种树人的纯朴、睿智和事业的成功,而是基于统治者无休止扰民害民的现实,告诫他们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要与民休息不要竭泽而渔。

三 、 柳宗元寓言的艺术特色

柳宗元的寓言构思精巧,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内容丰富,含义深刻,风格峭拔矫健、严峻沉郁,同时有又一种优美高洁的情致。语言特色是多用短句,语言精密含蓄、字凝句炼,刻画人物生动传神,笔锋犀利,简洁明快。每篇寓言都有其特有的风格,总体上有以下特点:

〈一〉形象典型,主题鲜明。柳宗元的寓言深深的根植于唐代现实生活的土壤,塑造了众多成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寓言形象:阴险的宦官(《骂尸虫文中》的“尸虫”)、跋扈的潘镇(《宥蝮蛇文》中的蝮蛇)、无能的官僚、糊涂的皇帝(《牛赋》,《鞭贾》)等,都在柳宗元的寓言中得到表现,柳宗元从暴露和批判现实角度出发,选择人物、事件,对人物进行具体的描写,因而他的寓言不论篇幅长短,也无论是写人还是写物,都有着精确的描绘,使作品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在《临江之麋》中,作者写狗想吃小鹿的谗相,开始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以刻画那种嚣张的、毫无顾忌的神情,显得活灵活现。经过主人的恐吓和教示,狗在表面上变得十分驯顺,居然违心地与小鹿周旋“俯仰”起来,紧接着作者写道:“然时啖其舌”。同样是一副谗相,然而这已是因害怕主人而强行抑制、不能公然流露的谗相,是在情不自禁的情况下偷偷地表现出来的。这种写作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摩形传神”,即通过人或拟人化的动植物的语言、行动等写出他们的心理状态。由于作者生动地描摹了狗的前后不同的神态,同时也就刻画了它内心的变化过程。对于小鹿,只用了“抵触偃扑,盖狎”,“走欲与为戏”等几笔描摹,便表现出它是何等地得意忘形。总体来说,柳宗元的寓言不仅具有散文简洁流畅的特点,还吸收了传奇的细腻曲折、描绘精确的特点。通过精确细腻的描绘,塑造了鲜明的寓言形象,进行深刻的揭露和讽刺,这是柳宗元寓言与先秦寓言的不同之处。

〈二〉形式自由,体裁多样。柳宗元的寓言,虽以散文居多,可在散文中,他广泛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其中有“对”,如《设鱼者对智伯》;有“说”,如《罴说》;有“志”,如《永州铁炉步志》;有“传”,如《种树郭橐驼传》其实是一篇类似寓言的传记,;有“问答”,如《起废答》;有“戒”,如《三戒》;有“赋”,如《愈膏肓疾赋》。除了散文外还有诗体寓言,如《笼鹰词》;骚体寓言,如《憎王孙文》,前面部分用散体写的序言与后面的正文相互照应,互为补充,又相对独立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意味和浪漫气息。寓言式的杂文《蝜蝂传》,前半篇是用通常记传文学的笔法写成的寓言,语言形象生动;后半篇议论,语言辛辣,笔调犀利,犹如一把匕首直刺贪官污吏。这些作品除具有寓言文学的基本要素外,还具有楚辞汉赋的特点,叙写中常带有一定的程度的铺陈。而且文辞清丽,音韵优美,既有条不紊地叙写了有关故事,又适当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总之,柳宗元的寓言打破先秦寓言单一的形式和体裁,创造性地运用了不拘一格的形式,丰富和发展了寓言的文学体裁。

〈三〉讽刺辛辣,幽默传神。强烈的讽刺作用是寓言的重要功能,柳宗元的寓言尤其如此。如《憎王孙文》中对于王孙凶残本质的刻画,《黔之驴》中对于外强中干的驴的描写,《永某氏之鼠》中对于老鼠的可恶可恨、肆无忌惮的神态勾勒,都给予有力的讽刺,从而激起人们对讽刺对象的憎恶和极大地反感,达到了必要的艺术效果。同时,柳宗元的寓言还具有一定的幽默情节,如《蝜蝂传》中对于贪婪官僚死不回头的嘲讽用“其名,人也,而智则如小虫因也”,讽刺得既尖锐又幽默。对于蝜蝂的失足跌倒而又本性不改的负重和爬高癖已致死不回头的描写,令人发笑而又回味无穷。

〈四〉浓郁的文学色彩。柳宗元的寓言不单以故事情节取胜,更重要的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精彩的描绘,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动物的形象。如老虎、驴、老鼠、 蝜蝂,《罴说》中的猎人,《鞭贾》中的鞭贾和阔少等,无不穷形尽相。柳宗元寓言的短小精悍完全取决于他语言的简练峻洁。对于恶势力的讽刺和揭露感情强烈、态度严峻,笔锋犀利、简洁明快。如《三戒》中的三则寓言都是用拟人的手法写成,描写细腻用语精练,对于动物的心理、神态的刻画尤觉生动传神。《永某氏之鼠》中运用铺叙与描摹相结合的手法,尽情渲染就老鼠的可恶可恨:既用“累累”兼行、“窃啮斗暴”直接描摹老鼠横行无忌的神态,又通过器物、饮食全被毁坏糟蹋和人“不可以寝”等情状加以烘托,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这种基于生活真实的夸张刻画,真可谓入木三分了。《黔之驴》中写老虎对驴的认识过程只用了“见之”、“窥之”、“视之”三个词语,就准确的把老虎从远处粗看、藏在林中偷看、仔细观察研究三个阶段对驴的逐步认识和不同态度淋漓尽致地了表现出来。而在《种树郭橐驼传》中作者又采用对比与借题发挥密切结合的写法,借郭橐驼的种树经验以论述治民的道理,其中又用了大量的描绘。作者除了写出郭橐驼的外形以及他的技能、声誉之外,着重写郭橐驼用亦庄亦谐的话语批评了他的同行,用讽刺而沉痛的口吻抨击官吏扰民害民,在胸有成竹地揭露了昏官庸吏后却又明知故问

藩镇割据是什么时候的事

安史之乱不是动物。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并不是动物。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 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玄宗在位(712—756年)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力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 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一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中特别是北方 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 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最重要的州就设立 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就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 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了不少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 充到全国。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由前期的采访使改名)之名,观 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 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方镇并非都是割据者,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 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官职任免出于朝命。但是在今河北地区一直存在着名义上仍 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在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 也曾在很段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兴行 叛乱的短期割据者。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为“藩镇割据”。 唐代藩镇割据的形势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唐代宗初年到德宗末年(762—805年),是割据 形势发展时期。763年,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缢,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告结束。 但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称号,由其分统原安史所占之地。计有 李怀仙为卢龙(又名幽州或范阳,今北京)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东北部;李宝臣为成德(又名镇冀或恒 冀,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中部;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统治今河北南部、 山东北部;薛蒿为相卫(今河南安阳)节度使,统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丁、河南各一部,共四镇。其后 相卫为田承嗣所并,则成为三镇,即河北三镇。这三镇名虽服从朝廷,实则独立。军中主帅,或父子相 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与此同时,淄青(又名平卢,今山东益都)镇大将李正已逐节度使 侯希逸,唐亦授予节度使称号,统治今山东地区,世袭相承达三代四人。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 节度使梁崇义也实行割据,统治达十九年。781年,梁崇义被消灭,782年,淮西(今河南汝南)节度使 李希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 调集淮西邻道兵攻讨李希烈,诸道兵都观望不前。783年,又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北)兵东援,十月,该 军发生叛乱,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秦帝。德宗出奉天(今陕西乾县)。784年正月,李希 烈称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李怀光也叛乱,德宗又奔梁州(今 陕西汉中),唐朝政权处于极危险的境地。同年六月,平定了朱泚,785年八月平定李怀光,786年四月 李希烈为部将所杀,河北、山东四镇表示重新服从中央,表面上又归统一。但德宗经过这些恐慌之后, 转为推行姑息政策,求得暂时安定。 第二阶段从唐宪宗永贞元年至元和末年(805—820年),是讨伐叛镇的时期。永贞元年(805年)八月, 唐宪宗即位,他开始执行削藩政策。 806年,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刘辟求兼领三川,因朝廷不 许,就发兵攻击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宪宗即派高崇文统率神策军出征,很快平定。同 年,还平定夏绥节度使杨惠琳的叛乱。次年,镇海(又名浙西,今江苏镇江)节度使李锜叛变,宪宗调 邻道兵征讨,李锜被部将所杀。这几次平叛的胜利,使宪宗及主战派大臣增强了信心。 809年,成德节 度使王士真死,其子承宗自为留后,宪宗以宦官吐突承璀领兵讨伐,没有取得胜利,只得暂时妥协,承 认承宗继位。 812年,魏博节度使田李安死,子从谏年幼继位,军中推立大将田兴(后改名弘正),田 兴表示服从中央,遵守法令,申报户籍,请朝廷任命管内地方官,送从谏入京。长期割据的河北三镇中 出现了一个突破口。淮西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所杀后,吴少诚又杀陈仙奇,仍割据自雄,吴少阳继位。 元和九年(814年)吴少阳死,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在对淮西镇的处置上,朝中大臣分为主战、主抚两派。 宪宗主战,征集邻道军队围攻淮西。淄青、成德两镇暗中支持淮西,派人焚烧河阴转远仓,刺杀宰相武 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阻止朝廷进攻,但宪宗没有动摇,以裴度为相,坚持平叛。这是藩镇势 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决战。由于平叛军队中有不少将领迁延观望,作战无力,战争拖了四年。宰相裴 度亲临前线督师,817年10月,唐邓节度使李愬雪夜袭克蔡州,擒吴元济,取得最后胜利。次年宪宗又发 兵攻淄青,819年2月,淄青将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 于是成德王承宗、卢龙刘縂相继自请离镇入朝,朝廷另委节度使,长期割据的局面似乎都解决了。 第三阶段从唐穆宗初年至唐懿宗末年(821—872年),是藩镇复活并延续的时期。宪宗伐叛所创下 的新局面没有维持多久。由于长期战争,中央府库的积蓄已经枯竭,宪宗晚年任用聚敛之臣,遭到百姓 怨恨;新的统一局面,也使大臣们思想麻痹。宪宗死,穆宗即位后,“销兵”(即裁减兵员)的主张盛 行一时。销兵虽可节省财政开支,但被裁的士卒无可靠生计,却是一个乱源。河北三镇的将士几十年不 识中央委派的官吏,如今看到的,却是一些趾高气扬,把河北士兵视为降虏的昏庸骄奢的人物。 821年 卢龙首先发生兵乱,将士囚禁朝廷派去的新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接着,成德军将又杀自魏博移 镇成德的节度使田弘正(即田兴),朝廷命裴度统兵讨伐,又命魏博节度使田布(田弘正之子)出兵助 讨成德,但将士不肯出力,要求田布行河朔故事(即恢复独立状态),后田布自杀。于是“河北三镇” 又脱离了中央控制,被裁士卒,纷纷投奔其下。新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实行原先的旧传统。 裴度的讨伐军无功而还。朝廷因军费浩大,无法支撑长期作战,只好承认现实。经此,唐朝中央再也没 有恢复河北的打算。在唐朝尚能控制的区域,也出现割据者,如徐州(今属江苏)大将王智兴逐节度使 崔群,自领军务,朝廷即授以节镇。泽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悟擅囚监军使刘承偕,朝廷无可奈何, 宣布流放刘承偕,刘悟才将其释放。 后来刘悟子孙三代据有泽潞。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李德裕主持平定了泽潞。这次被称为“会昌 伐叛”的胜利,对稳定中央直接控制地区起了积极作用。总之,第三阶段中,藩镇有所复活并发展,不 过程度不如第一阶段之甚。在这段时间内,不论是在唐朝控制的地区,还是藩镇割据的地区,都经常发 生牙将逐帅的事件。这是藩镇割据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是权力下移的象征。 第四阶段从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亡(75—907年),是藩镇相互兼并的时期。乾符二年(875年),王仙 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唐朝虽然征集各镇士兵围剿,并委任都统、副都统为统帅,实际上 指挥并不统一。许多节镇利用时机扩充自己的实力。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攻入长安后,唐朝中 央政权实际已经瓦解,这时在全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有的原是唐朝的节度使(如高骈);有的则 是自己形成一个武装集团之后,被唐朝授予节度使(如杨行密、董昌、钱镠)。这样,割据的藩镇就空前 增多。农民起义军失败后,这些藩镇立即转入相互兼并的战争中,数十年战争不断,几乎遍及全国。天 祐四年(907年),名义上的中央朝廷也被藩镇之一朱温夺去了,历史终于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 割据的延续。直到北宋统一,才结束了这一局面。

文章标签: # 节度使 # 寓言 # 藩镇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