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性格 生肖性格

万法常圆是什么意思_万法圆融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7-03 人已围观

简介1.六即佛的解析2.明心见性要旨3.为什么佛法解释是圆融的4.什么是“一切万法当体即空”5.圆融可以形容食物嘛6.法界是什么意思?老子大智慧所体现的儒释道心地法门的同一性等号法门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正就是等号法门,换句话说,真空等于妙有,妙有等于真空。如来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实义就是绝对,一切言说都是相对,使用相对的言说表达绝对的不可说,必须是要回归绝对的属性,于是就有三类表达方式:一

1.六即佛的解析

2.明心见性要旨

3.为什么佛法解释是圆融的

4.什么是“一切万法当体即空”

5.圆融可以形容食物嘛

6.法界是什么意思?

万法常圆是什么意思_万法圆融是什么生肖

老子大智慧所体现的儒释道心地法门的同一性

等号法门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正就是等号法门,换句话说,真空等于妙有,妙有等于真空。如来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实义就是绝对,一切言说都是相对,使用相对的言说表达绝对的不可说,必须是要回归绝对的属性,于是就有三类表达方式:一、非某非非某;二、亦某亦非某;三、某等于非某,非某等于某。明白此理,就知道问常答无常,问无常答常,这才“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中道义”就是禅。

大禅师们都具有这样的智慧,例如:“面南看北斗”,“南山起云,北山下雨”。

“如何是向上一路?”“脚下底”。

“如何是正真一路?”曰:“七颠八倒。”

“如何是第一义?”“我向尔道是第二义。”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法位”;“世间相”=“常住”。

因缘性是有因,自然性是无因,非因缘,非自然,故有因=无因,因缘=自然,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如何是解脱?”希迁说:“谁缚汝?”缚脱不二。

“如何是净土?”希迁说:“谁垢汝?”净垢不二。

差异=平等,相对=绝对,必然体现出事事无碍的圆融。“若人解接无根树,妙手能挑海底灯。”“大洋海里泛铁船,须弥顶上翻鲸浪。”“东涧水流西涧水”,“青山常运步,白日不移轮。”“山上有鲤鱼,井底有蓬尘。”事事无碍是建立在理=事、事=理的前提下,理一而事殊,事殊而理一,正就是平等(一)=差异(事殊),差异=平等,相对(事)=绝对(理),绝对(理)=相对(事)。

学人问:“如何是非相?”师曰:“灯笼子!”非相即相,相即非相,相与非相不二,相与非相“同坐一座”,只是一个。所以,等号法门归到“只是一个”便是禅。

佛陀曰:“见贪欲性即是涅槃性,瞋恚性即是涅槃性,愚痴性即是涅槃性。”“见贪欲际即是真际,见瞋恚际即是真际,见愚痴际即是真际,则能毕灭业障之罪”,“见一切众生性即是涅槃性,则能毕灭业障之罪”。贪瞋痴性=涅槃性,贪瞋痴际=真际,等号法门直接到位,提携有缘有愿者“立处即真”,明心见性何难哉?!

等号法门在圆融,“乌鸦似雪(黑=白),孤雁成群(一=多)”。黑=白,点即全体。“天外青山寡色,耳畔鸣泉无声”。有色=无色,有声=无声。“三冬华木秀,九夏雪霜飞。”枯=荣,夏=冬。

“大洋海底红尘起,须弥顶上水横流。”

“红炉焰上碧波流(水=火)”,“没底篮儿盛皓月(无界=有界)”。

什么是平等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禅师曰:“尧峰高,宝华低”。平等等于不平等,平等=高下,这才是彻底的“平等”,绝对的“平等”中没有平等和不平等的相对。

“空当于何求?”“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六十二见当于何求?”“当于诸佛解脱中求。”“诸佛解脱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空=有(六十二见),执著(六十二见)=佛解脱,解脱=众生缠缚,两极相等,才显体相用一如,亦彰不二之境,便契圆融宝觉,唯此一心便是禅。

“如何是诸法寂灭相?”曰:“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寂灭等于生灭,就是生灭寂灭,绝对的寂灭现前,绝对的寂灭便为禅。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如何是无住本?曰:“形兴未质,名起未名。”无住者,一无所有也!立一切法者,一切都有也!一无所有等于一切都有(有=无),故“形兴”(有)=“未质”(无),“名起”(有)=“未名”(无)。以等号法门入不二之境,显无二之性就是禅。

大乘佛法是一实相印,千经万典总归一无所有的绝对体性,不了绝对真理,便非究竟谛义。如何契入绝对?等号法门最为直当,最能“截断两头”,超越极性观念,登非极性的毗卢顶,入无差别的如来地。“大道本来无向背”,大顺于道无相对,平等一如圆无碍。

“一叶落,天下春(秋=春),无路寻思笑。下是天,上是地(下=上,天=地),此言不入时流意。南作北,东作西(南=北,东=西)。动而止,喜而悲(动=止,喜=悲)。”

“如何是清净伽蓝?”曰:“牛栏是。”净=秽,就是不垢不净,诸法无生本是空,本性真空“无依止”,无依止便是禅。

“如何是指?”对曰:“月。”指、月一对,问指答月,问月答指。指=月,月=指,便无指、月之名相,更无名、相生妄想。无名、无相、无妄想,便是如如本来。认识如如本来,便是正智,正智即是禅。

“如何是诸法空相?”曰:“山河大地。”空=有,有=空,空有不二绝对待,不二绝对便是禅。

“如何是大圆镜?”曰:“破沙盆。”整体=部分,圆=破,就破除了吾人的分别识心,亦超越了极性对待的观念。

“儒即释,释即儒(儒=释);僧即俗,俗即僧(僧=俗);凡即圣,圣即凡(凡=圣);我即尔,尔即我(尔=我);天即地,地即天(天=地);波即水,水即波(波=水)。酥酪醍醐,搅成一味;瓶盘钗钏,熔成一金。”一切对待差别本是虚妄,百川归海,平等一味,“两头共截断,一剑依天寒”。

“如何是径直之言?”曰:“千迂万曲。”曲=直,直=曲,曲直不二圆无碍。

“欲知到头处,自境界他境界一如是也。”“一念廓然三际断,千差万别尽圆通。”无极性心识时,无思维分别处,体性自显,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识心歇处天地宽。悟则妙心周沙界,迷则妄心自熬煎。无思维的全体现,坏心识的大涅槃,“尽诸动念、思想心息”便是禅。

“如何是佛?”曰:“三脚驴子弄蹄行。”凡圣不立,问圣答凡,问凡答圣,圣境=凡境。凡中之凡仍圣境,剿绝情识万缘息,歇即菩提最得力,无修无证即是禅。

“如何是吹毛剑?”曰:“擀面杖。”般若智=贪瞋痴,利=钝。本来无利钝,亦无般若智,何立贪瞋痴?!分别名相弃,始显自如如。

且不可将等号法门作意识思维理会,而是以等号法门停息极性的思维。因为,思维意识本是极性对待的产物。一涉思维,极性相随;但有言说,极性不灭。为了剿绝二相的极性观念,凡是极性相对的事物,皆以等号来超越,皆以“不异”、“即是”来泯灭,再不要枉在心识中讨答案,更不可在逻辑中寻出路,禅是无逻辑无答案的“唯我独尊”,禅是非法非非法的一相无相。

诸佛圣真皆是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为无为为,学无学学,修无修修,证无证证,识无识识。古人为了达此境地,以毒攻毒,设触背关,唤作××则触,不唤作××则背,知××守××,大×若(无)×等,都是堵死识心,塞断意解,当下舍识用根(性),识念即是觉性,转识成智。“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大智若愚”,“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盈若冲”,“大直若屈”等等,其目的是破除拣择,明等号法门,入无差别之非极性,成就“真我”、“大我”,显示“唯我独尊”的究竟一相。宝觉圆融海周遍,无今无古无刹尘。

“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沙界。”(《华严》)一尘即见体性,恒沙界亦显体性,体性不二,故“一一尘中见沙界”。法界体和尘尘相用无二无别,世间即出世间,就是等号心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桂生高岭,移来积善凡间;莲种污泥,漾出清波水面。“一大藏教(体性),不出个鸦鸣鹊噪”(体=相用)。心净境不染,心污深山烦。

“见道忘山者,人间亦寂也;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圆通大士,在万法中不与万法为侣;迷雾之人,居广寒宫却与尘劳相伴。

“转凡成圣犹容易,转圣成凡却甚难。”等号心法就在凡=圣,圣=凡;贫=富,富=贫。

“孤峰独宿,不碍土面灰头;或土面灰头,不碍孤峰独宿。”直下孤峰=土面,土面=孤峰,岂不快哉!始终不离等号心法,两极波纹(波峰、波谷)便不生,一旦忘却等号时,悟有悟境重入迷。一相本是等号致,了知有悟二相出。“寸丝不挂,犹有赤骨律在;万里无片云处,犹有青天在。”除有呈空还是境,除器无空等号成。只要等号不离心,不必空空越三空。

“且不涉迷悟一句,作么生道?”不涉迷悟,即是迷=悟,悟=迷。迷=悟,不是寒岩枯木,而是“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道法自然”,等号心法尽在无尽等号中。体性=相用,相用中有迷悟,迷=悟,直下见体性。迷中有深迷浅迷,浅=深,直下体性。悟中有渐悟顿悟、迟悟早悟,渐=顿,迟=早,直下体性。顿悟中有色悟声悟,色=声,眼=耳,直下体性。眼声耳色,引出无穷相对极性归绝对;意味舌念,搅起无边二相尘劳尽真空。不管数轴无尽正负数,直下正负无穷等号相消尽是零!只因等号直下成体性(零),本无所有(零)显无穷(+∞、-∞,一切对待数现其中),无穷、真空、零、绝对、平等便是禅。

体悟等号心法,就圆融自在,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凡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是分别心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乃是不分别的拉直“S”线的“未发”之心)。这是从不空到空,再到空不空的表达。到第三阶段,分别=不分别,不分别=分别;空=不空,不空=空。我手=佛手,我脚=驴脚。等号心法,性空真有,性有真空,一如自在便是禅。

随缘放旷,“应所知量,循业发现”,道法自然,“只因无事可商量”,便“一是一,二是二,头上是天,脚下是地,饥即餐兮困即眠”。“乞食随缘去,逢山任意登。”有色无色皆见性,有声无声皆闻性,有念无念皆觉性,有香无香皆嗅性,有味无味皆尝性,有合无合皆触性。“举足下足,尽是文殊普贤大人境界。”“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六根门头的一切相用,皆是自性循业展现的“一切现成”,是自然圆满的现量。“松直棘曲,鹄白乌玄”,“法法现前”应所知,“头头显现”本自足,“头头具足”乃自然,“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石头大的大、小的小,竹子长的长、短的短,曲的曲、直的直。抽掉“S”线,无分别心识,如镜鉴物,应而不住。佛与干屎橛等,更无凡圣名相,只是山是山,水是水,山水直显本性真,唯性独存便禅心。正觉时时无正觉,无正觉时是圆觉;圆融宝觉只一觉,一觉才是大觉成。正觉、圆觉、大觉、一觉皆无觉,无觉之觉便是禅。

虽然万法不离自性,也需自性不离万法,这才是环中点的圆融了义。否则,忘物容易忘心难,心=物,物=心,物在心中,心在物中。犹如月在水中,水在月中。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月在水中难忘心,粘着自性生万法。水在月中失了我,水月相等两相杀。月在水兮水在月,水月不二两相忘。水吞月来月吞水,水月名相更不张。

吾人在世,如环中点,人在世界中,是真空本性的“环中点”。悟道明心者,非是凡夫二相的主客对立之认识,而是点=环、环=点的圆融一相,小我在大我中,大我亦在小我中,所谓法身即应身,应身即法身;毗卢遮那即释迦,释迦即毗卢遮那。古人所谓“驴觑井”、“井觑驴”,“人担米”、“米担人”,“珠走盘”、“盘走珠”,人搬柴、柴搬人,主=客,客=主,内=外,外=内。镜即像,像即镜,镜像不二不相伤,水月相忘无识想,圆融宝觉沧桑异,波峰波谷水一如。

六即佛的解析

 (杂语)圆者周 徧 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 徧 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楞严经四曰:「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 徧 法界,湛然常住。」止观曰:「若就分别妄执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据心性缘起之用,即可得相摄。」宗镜录九十九曰:「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 徧 。以真如理为洪鑪,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

明心见性要旨

理即者。一念心即如来藏理。

这是介绍理即。理即是对真正如来藏理性的概括说明。但是理即看过了,不等于就是名字。名字是通达以后,超越文字,超越道理,悟在心中,体现在当下,这才叫名字位。所以说理即者,一念心就是如来藏理。这一心知道就是如来藏理。

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

“如”,就是空,万法皆空,这一念心的体也是空。

“藏”,含藏万有。缘起缘灭,一切万法都在这里具备。这个假不是真假的假,这个假即是缘生无性,一切种子,一切现行,一切诸法都在这个本体当中,他是相对的,他是缘起的,所以叫。

理就是中,这个理就是称性之理、道理之理、至尊之理、究竟之理,也叫理体之理,又叫中,就是中道。

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

过去慧文大师读大智度论,读到三智的时候,他悟到了:三智就在一心中本具。什么叫三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知道本性是空;道种智,知道缘起差别,各个人,各个事物的种性、差别;一切种智,是性相圆融、空有不二,万法具备的智慧。这个智,智度论讲要次第修,次第得,后来慧文大师就悟到了三智一心中具备,不要先获得一切智,再获得道种智,再去获得一切种智,不需要。一念心中,同时都具有三种智慧,叫三智一心中本具,所以说是不可思议的。

如上说。三谛一谛非三非一。一色一香一切法。

如上所说三谛就是一谛,这一谛是不可思议之谛理,不可言说,当下就是,就是一谛。非三非一,不是三不是一,就破了。就像禅宗一样:扫荡,不是三,哪里有三呢 不是一,哪里有个一呢 有三必有一,有一必有三,三非三,一非一。所以说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都是这样,不可以作色见,不可以离色见,不可以作念想,不可以离念想。

一切心亦复如是。是名理即是菩提心。亦是理即止观。

这个当下,就是圆妙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自己知道,一切心都是这样。这样的理,就是菩提心,这样子明白,就是已经开发了菩提心。开发是菩提心智的开发,是菩提本性的开发,是觉性妙明的开发。当然开始力量很弱,还不能起大用,不能像佛一样具足一切功德妙用,但是这一点成份,这一点本质,和佛一模一样!只是力量不够。因为还有习气,还有身体障碍,还有一些有待消融的境界。这是理即之理而入名字悟心之中,亦是理即止观。

即寂名止。即照名观。

这个止观是理即上的止观。即寂名止,他本来寂寂然,本来不动,叫止。即照名观,他能够显发一切,种种事物,种种缘起,种种作用叫观。

理即很重要。但是理即放在哪里 本来就是这样!要靠你去发现,象金子在矿里面,还要你要去研究,去开发,知道矿里面是什么金子,怎么挖才能挖出来。就是说理即就是金子在石头里面,但是还没有挖出来,通过文字,通过别人介绍我们知道了这石头里面有金子。 这一段讲名字即。这个和禅宗、金刚乘密宗的道理一样。禅宗,要彻悟本性,消融诸佛的言说,通达一切缘起的真实。金刚乘也是这样,离开分别心,以圆融的智慧去修行,这样才能成就真实功德。

名字即者。理虽即是日用不知。

“名字即者”理虽然就是,但是你“日用不知。”道理上讲得好象是这样,或者经里是这样讲的,但是你的日用呢 一举一动,说话、转念头间是不是这样呢 有没有把念头当做妄想 你是不是把身体当做有漏 你是不是把境界当做尘劳 你是不是把人当做人相来看 这样就是问题来了,是吧

实际上如果你的人我还在,是非还在,起心动念都还把他当做妄想,那么日用中你就要压制他,就要排斥他。这样子做功夫,就是“日用不知”了。不知道理即,不知道理即是佛,就不是真明白了。

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

所以说“以未闻三谛。”因为这样的人没有听闻三谛。这个闻很重要,不是耳朵听,不是思想去想,是用我们的本性去闻。闻:就是开发,就是悟入,悟入三谛一心,真正明白。真闻的人,知道这个念就是我们本性的作用,妙假,念的体是空,但无念的体性当中不妨起念,空假不二,这样的理悟叫做“闻三谛”。

如果未闻三谛,虽然文字也懂,诵了很多经,看了很多书,真正的佛法却不认识。什么是佛法 不是文字,不是道理,不是境界,不是修行的方法。所谓的佛法,一切山河大地,一切万有,起心动念,全是佛法,这样才叫闻到佛法。

所以说那些人好像牛羊的眼睛一样,他不解方隅,不知道东南西北。这什么意思呢 如果懂了佛法,你就知道怎么样了,你就有智慧了,不会人云亦云。经里怎么讲,你就怎么想,那么还是不懂方隅。实际境界来了,你还是不明白,等于是牛羊眼一样,不解方隅。

或从知识或从经卷。

“从知识”,亲近善知识、过来人。知,是了知本性如如不动,了知当下明朗现前。识,是遍识一切根基,遍识一切差别,善用诸法开发众生的本性。善知识,已经明智通达的人,他的语言、表现,都是从理体上流露出来的,都是本性的作用,都是当下的流露。他不依文字,不依境界,不依道理,他不会有相对的执着心来讲法。他的法,他的用都是工具,他知道没有实法于人。就是说,他已经开出金矿了,有经验了。那么众生,别人的金矿还没有开,他就告诉你怎么开,用什么工具才能打开,这叫善知识,这是最最重要的过来人。

“或从经卷。”如果夙因深厚的人,他过去生修了很长时间,在大乘实相中用功,那么即使没有人教导他,引导他,他也能从经卷读诵当中豁然开朗,一闻千悟,彻底明白。

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名字中通达解了。

“闻”,智慧的闻,反闻的闻。“一实菩提”,实相真如的菩提。 “名字”,例如我的讲话,就是名字,讲话是借用音声的一种符号描述。通过各种描述的名字,通达实相。祖师讲,名字就是实相,也有的地方讲,文字就是实相,不但文字是实相,山河大地,哪一个不是实相 哪一个不是佛呢 郁郁黄花,青青翠竹都是真如,都是般若。

“于文字中通达解了”,真正通达是很难的,通达是一通一切通。通:圆通,达是了达一切诸法的差别叫通达。“解了”,解,所有的疑问,所有的障碍,所有的不明了的地方都解开了。了,了了分明,看得清清楚楚,非常透彻,无论这样讲那样讲,为什么这样讲,为什么那样讲,都彻底明白了。

通达解了就是大开圆解,就是彻底领悟,就是当下的一种肯定承当。他有一个力量,就是说再也没有疑惑了,信心具足,智慧具足,不会再被别人的议论所影响,不会再在中途产生颠倒的知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修证的过程当中,他把握得非常好,处处是实相,处处是中道,这个方向再也不会迷惑了。所以苏东坡讲:“名字位上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我要怎么才能把这个名字即的智慧传下去呢 这是因为经论这么多,人的知见这么复杂,往往注解经论的时候会走偏,在指导修证的时候会起比量。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亦是名字止观。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叫通达。知一切法,不是经里的法,不是三乘的佛法,是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一切法都是佛法,这叫大开圆解。无论讲到儒家、道家,讲到社会的哲学、文学,讲到人生的一切事情,六道轮回所有的一切都是佛法,这个叫做名字即,非常非常重要的。

“是为名字即菩提”,这个菩提就是道,就是觉,在名字中,你觉悟了,你有智慧了,你的菩提在你心中升起了。虽然这个智慧见地非常的强,但实际的修证、道力这时还是非常的弱,不够的,还要培养。所以说这仅仅是真实性的开始。

“亦是名字止观”。这时候就叫名字止观了。那什么叫名字止观呢 下面解释:

若未闻时处处驰求。既得闻已。攀觅心息名止。但信法性不信其诸名为观。

“若未闻时”,如果还没有开悟,没有大开圆解的时候,到处拜访名师,到处寻找经论,看注解、提问题、辩论,驰求,向外的追求。既得闻已,既然懂了,噢!一念顿歇,自性大开朗朗明白,原来是这样!好!

“攀觅心息”,在哪里攀缘啊 在哪里寻找啊 不用再去找了。到哪里去找师父,到哪里去找文字,找道理,找更高深的东西,没有了,自己一心中就都具备,一切法都是佛法,吃饭穿衣一切现成,一切具备,这叫什么 “攀缘心息,是名止。”止息了向外攀缘之心,向外求的没有了,不明白的没有了,怀疑的没有了,这个起心动念,东找西找的心没有了,就是止。

“但信法性,不信其诸名为观。”很重要这句话,这和禅宗是一样的。禅宗说,你本来就是佛,你到哪里去找 你把家里的宝藏都丢掉了,到这里来找什么啊 骑牛觅牛,骑着牛在这里找牛,找什么 不要找了。你本来就是,所以心就歇下来了。“但信法性”,因为圆悟,悟什么 悟法性!悟实相!而法性在哪里呢 就在当下!就是这一念之心!一切法都在这一念心当中,本来具备。

所以说“不信其诸”,其它再也不相信了。信什么神通、奥秘啊 外面的东西再不相信了。就是信这个法性,法性就是佛。一切功德,一切妙用,都是从这里升起来的,离开这里什么都没有,就是“不信其诸,名为观”,就是观。

至此,虽说尚未圆满成道,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了不起。这个人心量就很大了。所以天台宗讲,即使你没有成道,学过天台止观,为因也强,作为因种下来,非常强,一出头来,就是出世的时候,就是一闻千悟,是大丈夫的量,他对理性,对万法都非常明白,他不会在外面寻求。所以说名字位上有胜观现前。

有胜慧现前,名为观。这是第二即。 观行即是者。若但闻名口说。如虫食木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

那么什么叫观行即是呢 “若但闻名口说”,听到了名字,口也会说,道理都懂。那是“如虫食木”,像虫啄树木,偶得成字。讲得都对,想得也对,理也对,但不是智慧的体悟。这里是有差别的,有的人一悟就能证。有的人悟了呢,只是理上,实际上都不行,一到实际都迷糊了,一到实际就不会用了,一到实际就分开了,和理性分开了。所以说“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

既不通达宁是菩提。

在实际当中还是不通达,不通达怎么是菩提呢

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

要在实际当中真正地证到,真的体悟到了,一切是佛法,都是实相,那才是真实。所以说必须心观明了,时时刻刻智慧现前,理慧相应,理和智要相应,时时刻刻要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行的就是所说的,一样。所有的行为,所有的日常作用、人生实践都和所说的一样。“所言如所行。”所言就像所行一样,言行一致。就是说你要达到一致。就是名字即的理,智慧要在实际当中体现。总的是这样来的。

华首云。言说多不行我不以言说。

《华首经》讲,“言说多不行,我不以言说”。言说多了,你理上明白了,但是你不行,不去做,不去体现,那么我不认为你的言说是真实的,是有用的。

但心行菩提。此心口相应是观行菩提。

但是只要你心行相应,念念是菩提,念念是智慧,念念是实相,那么其心口相应。心智与理境相应的话,这叫做观行菩提。

在观行菩提当中有五个品位。

第一随顺法性,一切处都要相信法性,承当法性,不离法性,也就是不离一念,不离当下,这是第一步功夫。

第二读诵大乘经典。虽然你名字上悟了,但是力量不够,有时候会不相应,有时候会被外境所迷,所影响,那么还要培养它,经常读诵大乘经典,增加慧力,增加相应的力。

第三说法。言说大乘正法,要把自己所悟的所体会的在因缘当中对众生讲说,显示它。说法的时候三观相应,三谛圆融,无能说无所说,锻炼自己的智慧,锻炼自己的观机的作用。这个叫说法。言说正法。

第四兼行六度。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等的方便当中,以智慧去行,以实相去行。兼行就是随缘而行,随自己的能力,随自己的因缘去做。

第五正行六度。现祖师相,建道场,带领大众,做国家的事业,这叫正行菩提。

这是观行菩提的五个阶段。

释论四句评闻慧具足。如眼得日照了无僻。观行亦如是。虽未契理观心不息。如首楞严中射的喻。

如眼得日,眼睛看见太阳,等于说是名字。但是看见太阳以后呢,你要用这个眼睛去用。“照了无僻”,什么东西你都要看得清楚,用智慧去照。所以观行亦如是,虽未契理,指未证到无上的佛道,但是观心不息,不断地观心,不断地用功,不断地观照。

如《首楞严经》里面以箭为喻,来说明修道要时刻相应。射一个目标,开始射不准,但是一直瞄准,一直瞄准,到练久了以后,他就接近目标了。这里的接近就叫相应。

是名观行菩提。亦名观行止观。恒作此想名观。

按照这样子做功夫,这样相应的用叫做观。

余想息名止(云云)。

其他的想法都没有了,世俗的、杂染的、多余的想法都没有了,只是念念相应做功夫,在观行里面用,按照五品观行位去用,一个个层次用下来。这就叫观行菩提。

下面进一步了,相似即佛了。 相似即是菩提者。以其逾观逾明。逾止逾寂。如勤射邻的。

相似就是修行上来了,有一定的相似了,但是还不完全。“相似即是菩提者。”是因为这个做功夫的人越观越明,心里面一片透明,明明朗朗。这个明是本性的光明,也是智慧的光明,他们是不二的。

越上去越寂,止:一念不生还要越来越寂,湛然不动。无论外境怎么样,无论身体怎么样,他的心如水中无波一样,非常寂静。在月亮下面,水面一点波纹都没有,非常寂静。

“如勤射邻的。”射久的人,离所射的靶心不远了,非常接近了。

名相似观慧。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不相违背。

那么相似观慧的人,他有什么体会呢 这句话下面就非常重要了:

“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不相违背。”这第一句,就是说一切世界,这是很广大了,包括很多很多,治生产业,他是举例子。治生的,是谋求生活,产业,比如说办工厂、上班、经商做生意等,这些就是治生产业。都不相违背,意思说都可以去做了,这里面都是实相的。

一个是自己不相违背,同时呢,面对这个世界上的人,他在哪里工作也好,在哪里做生意也好,搞政治也好、经济也好,家庭也好,一切一切发生都和你的实相不相违背,和你的妙明的心不相违背。你的心是透明的,他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空空灵灵。一切显现,都没有障碍,都没有被他们所困。这是指行动,这是指存在,是现象。

下面是精神,指思想,指心。前面指身体所面对的,下面这句话指心灵所面对的。

所有思想筹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

其实身心本来不二,面对不同而已。“所有思想筹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这句话就是说你心里面这个思想,无思之思,无想之想。筹量,一些内容,一些计划,一些见解,一些理性等等一切。所有心中所出现的

“皆是先佛经中所说”,你想的,出现的境界,所开发的智慧,所讲的话,没有一句话和佛法违背,没一个念头和佛法违背,没有一个意境和佛法违背。写出的文章,讲出的佛法,都是相应的,和先佛所说一模一样。虽然讲的话不同,文字不同,但是都一样。

如六根清净中说。圆伏无明名止。似中道慧名观。

六根获得初步的清净,没有凡夫的杂染,透露出来的都是透明的智慧光,无染的一种行为。无明再也起不来了,圆伏了。什么叫圆伏 一伏一切伏了,不是说今天伏明天不伏了,再也没有无明起现行而遮盖智慧光明了。但是还不是断,只是伏下去了。虽然没有知见、没有执着了,但是内在还有无明潜伏在那里,没有完全除掉。

这时相似的中道慧出现了。似:不是证到的智慧,但是很相似,很接近,讲出的法都是对的,没有讲错一句话,这个就是名观。叫做相似即佛。

相似即佛在什么位置呢 位在初信—七信,了生死。从八信开始破尘沙,到十信破尽尘沙。在这个十信位当中,其实就是圣人。前面证了七信就和二乘的果位相齐。八信开始到十信就是菩萨位。这个位置已经很高很高了。已经很了不起了。形容来讲,月亮已经出来了,但是还有一些薄薄的云雾笼罩着。“犹见月朦胧,”这是六即偈中讲的,月还有一些朦胧,月亮已经显现了。 这个就是证法身了,就是大圣人了。

分真即者。

什么叫分真 也就是有的地方讲分证菩提。

因相似观力入铜轮位。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发心住。

“因相似观力”,相似的观力,“入铜轮位”。相似叫铁轮位,这里是铜轮。这都是形容。以相似观力入铜轮位,初破无明,这是真破了。在禅宗、密宗的很多修行人当中,虽然得到了一定成就,但是真正到了这个位置的人非常少。真正破无明了,真正证法性了,这个是证见佛性,本性的全体洞开,洞然而开。所以说开出宝藏。所有的功德宝藏开出来,显示真如,这叫发心住。

这是初住位,在一百个世界成佛。有人问元音上师曰:禅宗人或密宗人证到即身成佛,是不是这个位置 上师说:“不是。”一般人到不了这里,这里已经很高了,一般人都是相似,相似位有所成就,得十地和相似位十信是一样的,相一致的,也是了生死或者是菩萨,但是真正能够证到初住位的人非常的少,很难的,所以说这叫发心住。就是开发了全体的真心。这里就具有报身和化身,三身都具备的。

乃至等觉。无明微薄智慧转著。

“乃至等觉”,四十一品无明断尽叫等觉。“无明微薄。”无明非常微薄了。“智慧转著”。这个叫后心或者说是叫中位。后心是妙觉所破。

如从初日至十四日。月光垂圆闇垂尽。

初日月光开始出来了,从初日一直到十四日,“月光垂圆,暗垂尽”月亮快圆了,边上的黑暗也快尽了,到十五就圆满了。

若人应以佛身得度者。即八相成道。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以普门示现。

到这个位置的人,“若人应以佛身得度者”,就八相成道示观给你看,就是佛。一般禅宗密宗行者,他还不能八相示这个世界上。所以说在这个位置,就象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一样,像佛一样。“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以普门示现,”就是观音菩萨普门示现,三十二应入诸国土救度众生了。

如经广说。是名分真菩提。亦名分真止观分真智断。

“如经广说。”经里面都有说的,如法华经、华严经都有说的。是名分真菩提,亦名分止观,或者说说分真智断。

那么下面是究竟了。 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圆满不复可增。

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圆满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增加了。

名菩提果。大涅盘断更无可断。名果果。

果上之果,究竟之果。

等觉不通唯佛能通。过茶无道可说。故名究竟菩提。亦名究竟止观。

“等觉不通”,等觉不知道这是什么样子。最后的境界,只有佛能通达。过了这里就没有道可说了。故名究竟菩提,亦名究竟止观。

总以譬譬之。譬如贫人家有宝藏而无知者。知识示之即得知也。耘除草秽而掘出之渐渐得近。近已藏开。尽取用之。合六喻可解(云云)。问。

总的比喻来讲:

譬如“贫人家里有宝藏”而不知道,叫理即佛;

知识来指示他,他就知道了,叫名字即佛;

“耘除草秽而掘出之”,观行即佛;

“渐渐得近”,宝藏接近了,相似即佛。

“近已藏开”,分真即佛;

“尽取用之”,那就究竟即佛,拿出来可以用了。

合六喻可解云云。

释论五菩提意云何。答。论竖判别位。今竖判圆位。

问“释论五菩提意云何 ”释论讲五菩提意怎么样 “答论竖判别位。今竖判圆位。会之”,那么释论里面,他是判别教的位次,像发心菩提,伏心菩提等等。

下面就是依圆位来对照。

会之发心对名字。伏心对观行。明心对相似。出到对分真。无上对究竟。又用彼名名圆位。

“发心对名字”,为什么 彻悟的人开发了见地,这个是叫真正的发心。这个发心不是理解,是真正明白,从自己的觉性里边发出来的真实的发心,就是对名字位。

“伏心对观行”,因为修观行,烦恼就降服了,

“明心对相似”,禅宗讲明心菩提,明心见性就是对相似。当然禅宗的明心是要证到的,不是一般的理悟到。

“出到对分真”,出到菩提,就是出一分无明到一分正觉叫出到,对分真位。

“无上对究竟”,无上菩提对究竟位。

这是五菩提对五种位次。

“又用彼名名圆位”,以它的名字来名圆位。天台的圆位是最究竟的。

发心是十住。伏心是十行。问。住已断。行云何伏。

住已经断了,为什么还要伏心呢

答。此用真道伏。例如小乘破见名断是唯伏。

答用真道来伏,就如小乘破见名断,是唯名伏。

明心是十回向。出到是十地。无上是妙觉。

这是讲证位。

又从十住具五菩提。乃至妙觉究竟五菩提。故地义云。从初一地具诸地功德。即其义也问。

一地具一切功德。

何意约圆说六即。

问何意约圆说六即 为什么以圆教的观行来讲六即呢

答。圆观诸法皆云六即。

因为圆观诸法,诸法中含有六即啊!

故以圆意约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余不尔故。不用之。当其教用之。胡为不得而浅近。非教正意也。然上来简非。先约苦谛。升沈世间。简耳。次约四谛。智曲拙浅近简耳。

面讲的简非来肯定这个四是。

刚才我们讲的六即,就是说六即当中,每一个过程都是“是” 的,也就是说是正确的,相应的。学人在这六即当中,去体会自己在哪个位置,然后再往上升进,再处处相应。最后,必然能圆满成就。

为什么佛法解释是圆融的

“四海之渺弥 摄归毛孔,用须弥之高广内入芥中,飞佛土于十方未移本处,掷大千于界外含识莫知。”(《宗镜》语)此皆以不动莲花灯(喻本心)进行着不停的运动变化来理解,就可知“斯皆是自心转变,不动而远近俄分;一念包容,无碍而大小相入”。(同上)不动无极化太极,运动变化永不息。阴极生阳阳生阴,琉璃瓶内百蚊吟。鱼游缸内千般动,寂然本心任升腾。无念之体一念动,十方三世无际终。如如本处未移动,生灭变化从未停。

“本觉常成,衣珠不失。若非圆顿之教,何以直了自心?!”究竟一相,神珠本有,“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何用修证,悟则菩提。“己灵独耀,不肯承当。心月孤圆,自生违背,何异家中舍父,衣内忘珠”。只要了悟,自性具足,能生万法,本性清净,如如不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只要一念顿悟,便是龙女成佛。“黑风吹罗刹,回光却得妙”。一念彻了本一相,唯我独尊是涅槃。顿明只此一心存,三世十方何有异!

一念顿悟,彻见本性,何需肯綮修证?!只要明悟本心,念念不离纯真本性,儿戏聚沙皆显妙性。妙悟第一义,和光同尘显自如,烦恼世间好道场,六根门前古家园。一相妙心时时在,火宅之中显威神,唯此一心没内外,何需著意戒施忍。

“不二法门,即你本心也”,是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不二者,究竟一相,一相无相,无相才周遍,周遍才清净,清净才不二,不二才是妙真如心。《净名》言不二,《法华》谈一乘,《无量义》称实相,《涅槃》倡佛性,《楞严》说如来藏妙真如性,皆表唯此一心,别无他有。“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宝塔从地涌出凌太空,色空不二三世同;今佛古佛不二座;调达授记,恶人善人不二;龙女八岁成佛超三祇,时间短长不二;药王菩萨舍身无数,生死不二;广长舌覆遍三千大千界,广狭不二;移秽地成分身诸佛座,净垢不二;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顿渐不二;闻法皆授记,凡圣不二;龙女变成男子成佛,男女不二;衣珠个个自带,众生佛性不二;化城宝所并施,虚实不二;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上下不二;释尊成佛尘点劫,佛性不二;父疗子病,悲智不二;“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灭与不灭不二;舍父逃走五十年,掏粪二十年,一朝大饶富,迟疾不二;展转闻法随喜功德无量,法性不二;受持《法华经》六根清净,诸根性不二;二万亿佛咸同一号(威音王佛),名称不二;轻贱常不轻者仍常不轻,毁誉不二;观音普门救度,悲心不二;三菩萨度化妙庄严王,先觉后觉不二。”《法华》显不二,不二是如如。如如佛知见,舍身恒沙数。八十寿无量,无量寿八十。二十五岁生百岁,五十小劫一饭隔。无老少,无长短,一切不二一乘还。无古今,无近远,本师多宝一塔现。无善恶,无劫暂,调达授记龙女男。从地出,虚空居,情与无情也不二。一舌小,三千大,大小不二妙无涯。若了《法华》一乘道,不二如如乃佛教。

生灭的万事万物本身,就是不生灭的本体。犹如生灭的镜像正是不生不灭的镜体,明白此理,便了“诸法究竟无所有”,“万法不离自性”,五蕴即是空,毕竟一无所有才是真如实相,才是真空。一切极性对待法就是一无所有的绝对本体,故万法与自性皆入不二门。或曰:万法=自性,自性=万法,“离一切数(数皆对待),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生灭变化的万法,就是不生灭变化的自性,达此境界,就是如如之心。事实上,万境自如如,本来是不二,由吾人极性意识的分别,才有对待的二法,只要超越极性观念,色空、明暗、动静、通塞、离合、恬变、生灭等极性,当下就是非极性的究竟一相。此无二无别的究竟一相,正就是有相无相的真如实相,即此便是如如之心。转正觉了见根性,了了分明得成忍。露地白牛挥不去,著在空相不见真。只唯空性别无他,天上天下我独尊。如如之心无内外,圆融宝觉总独存。摩尼本无色,随方各映现。实相本无相,循业无不显。圆觉本自圆,圆妙理难阐。主客能所羁,颠倒于世间。逐色执为实,无始习气牵。了悟性色空,彻透性空现。空有皆一性,如如无中边。性相何需分,水月本无间。“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僧肇语)无形在有形,有形显无形。要见无形的,正是有形处。棉花本无衣帽鞋袜,经纺、织、裁、缝等业,全成衣帽鞋袜。要找棉花(喻无形),就是衣帽鞋袜(喻有形),无形在有形,有形本无形。衣帽鞋袜本是棉花,有形显无形;棉花成了衣帽鞋袜,无形成有形。实则有形=无形,无形=有形,此之谓唯此一心的不二之境也,也是如如之心也!入如如之心,就是究竟了义。本自无动静,动静自心生。心起生灭念,境有相续行。天地万物永无停,当知心动无息止。一切运动与变化,皆显如如不动体。只要心如如,万境自如如。

?

见性之人,相即是性;不见性之人,只见相不见性。见相只是性,见性全是相,故见性之人,“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亦即一切相即是佛性,佛性即是一切相。到此不二之地,“无相不相,不相无相”,空有不二,性空真色,性色真空。“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在欲而行禅”,“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怒痴性,即是解脱”,“不灭痴爱,起于解脱”。于第一义而不动时,万法万相皆是妙用。能于二相中入不二,能于对待中泯灭极性而成等号法门,能在相对中契入绝对,才是“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才是真实,谓之如来知见。庞蕴曰:“心如即是坐,境如即是禅。如如都不动,大道无中边。若能如是达,所谓火中莲”。如如之心,点即全体,全体即点。“山河大地、三世诸佛尽在拄杖头上,有甚滞碍”(大=小),“一尘才起,大地全收”(小=大)。无极(性)即是太极(喻万法相),太极本是无极,万法不离自性,自性影现成万法,故波即水,水即波,万法

=自性,自性=万法,圆融无碍。“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房,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如如一相,

妙用无穷,于第一义而不动,能善分别。至此,就能理解,“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怒痴为解脱耳”;“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性空真有,真有性空;“不见一法,然非法界”,“一切诸法悉是实际”,实际乃一切诸法,一无所有正是一切都有,空=有,有=空,于此体悟不二,透过二十五有本如来藏妙真 如性之旨,就深达“一以贯之”。

心地法门宣无心,无心可传心法传。今付无法是传法,法法不法名真法。不可说法说给你,无言思法在言思。传法者无法可传,说法者无法可说,心法者无心是心,如如者无如是如。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圆融宝觉似鱼缸,不动之中鱼徜徉。”了悟动中有不动,动与不动本一真。性识真智妙观察,大圆镜智成真识。明心见性识即智,不了一相智成识。不动真际有差别,差别本是不动际。

什么是“一切万法当体即空”

因为佛法给人以智慧和慈悲.佛法的根本的教义就是缘生缘灭,世界上没有绝对对的事情,事相上都是相对的存在的,智慧的力量就是能够透过现相看到本质,

所以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爱因斯坦文集),

“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还说:“佛教是一切科学的源动力”。他在自传中还谈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Albert Einstein

[1954, from 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出自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书

圆融可以形容食物嘛

这是佛法的基本观点,但让很多人对佛法产生误解。不少人把佛门称为空门,还有学者把佛法是看成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这也是非常难懂的观点。有些佛门中人谈论这个问题停留在用模棱两可的比喻来搪塞,诸如人生如梦似幻所以“当体即空”之类。这种解释很难让人信服。 查《佛教大词典》这样解释“当体即空”:“谓不待分析一切有为法之事体而直接体达其当体本即是空。盖因缘生之法,如梦如幻,并无实性。”佛法中“法”之最初涵义与意根和意识相对,其中的意根指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意识指产生心理活动的能力,而“法”指与意识和意根相对的内心活动的内容与对象。后来“法”被赋予类别等含义,如色法、心法,色法就是“色之大类”,心法就是“心之大类”,这里的“法”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类别与范畴。题目中的“一切万法”指一切事物。《佛教大辞典》的上述解释的要点是两个:其一是“当体即空”的涵义是所有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所以本无实体;其二是“本无实体”的认识应该不假思索而直接体认到,就是说,这里强调的是直觉,而不是思考或思想。只有在直觉中达到体认到万事万物“当体即空”才是真正理解上述命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要点。就基本的情形来说,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大体可归结为两种路径:一种把事物看成“实体”;还有一种把事物看成 “关系”。前者把事物看成“真实的”独立存在。这是绝大多数人对事物的看法。人们为什么坚信事物是“真实的”独立存在?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从事物是“真实的”独立存在出发可以得出自我是“真实的”独立存在的结论,换句话说就是,是大多数人内心的实体性“自我”观念派生出事物是真实的独立存在的概念。实体性事物的世界观的根本特征是“二元论”,把生命与世界分裂为自己与他人、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部分与整体等相互对立的部分。这种世界观不可避免地产生甚或制造对立、分裂、对抗与战争,因而不可免地成为产生内心妄念与烦恼的最大的“罪魁祸首”。与以上把事物看成“实体性”的观念不同,佛法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实体性”的事物。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相互缘起——互为因果与条件。比如,“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与“你”互为因果与条件——没有“你”就没有“我”,反之亦然。“我”与“你”之间的关系犹如主人与客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主人就没有客人;反之亦然。由此推而广之,世界上没有此事物就没有彼事物,没有彼事物就没有此事物。这就是佛法的“因缘论”思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缘”的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关系”。“关系”的意思就是所有事物相互间互为因果与条件。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要点:人们对事物“本体即空”的认识应该不假思索而直接体认到。这是为什么?难道不能借助于思辨?是的,不能借助于抽象思辨,而必须内心中当下直接体认到。思辨只是抽象符号或语言体系,而不是真实内心活动。抽象思辨属于意识,而意识是内心活动的最表层,绝不是整个内心活动。假如用心理学术语表示,思辨只是意识,既不包括潜意识,更不包括生命无意识。而生命无意识才是整个生命与内心活动的核心。人们的抽象思辨即使再雄辩,也不等同于内心中真正的智慧。抽象思辨与智慧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情。只有达到内心中不假思索而直接体认到,才说得上领悟“当体即空”思想的内涵。 为了更好理解上述思想我们换一个角度进行阐述。在现代人的观念中,“二元论”是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很多人把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我、部分与全体之间的对立看成不言自明的“真理”。果真是这样吗?有所谓证据“证明”二元论思想吗?根本没有。现代科学的证伪理论表明,人们根本不可能证明某种理论是正确的,而只能证明某种理论是错误的。产生“二元论”思想的原因是人们的内心是分裂的。在很多领域中与很多哲学家的想象相反,不是对事物的认识决定人们的观念,而是内心的“自我”观念先入为主地决定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这种情形再雄辩不过地证明佛法中“万法唯识”思想的正确性。“万法唯识”的意思是:决定人们内心活动的不是外在的反映论,而是人们自心,是内心结构决定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改善人生境界,必须从改善内心做起。这里“万法唯识”的“识”就是指内心分别能力。把人类自己看成人生主宰,而不是把外在事物或神看成人生的主宰,这是佛法不同于其它思想与宗教的最重要特征。人类思想史上的其它宗教与思想,要么把“神”或上帝作为人生主宰,要么把与人对立的外在环境作为人生的主宰,前者如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而后者如很多人内心根深蒂固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各种各样的外在决定论。在大多数人看来,产生人生不同境遇的责任不是自己,而是外在事物,诸如环境或神。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而是由自己以外的其它事物决定,这岂不是非常荒谬?说穿了,现代人对物质的崇拜其实就是把物质作为人生的主宰,这同样非常荒谬。且不说物质是不是能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单是“物质”这个观念本身就表明人们内心与世界之间的对立。人们把自己与物质对立起来,其实就是把自己与世界对立起来,人们提出这种观念本身就说明内心是“蜷缩的”——充满对外部世界的惊恐与畏惧。这种内心世界根本不可能建立起幸福的人生。在世界思想史上,人们对“存在”的理解大体分为两种:某物存在或者某种关系存在。前者以事物作为存在的主体,对围绕事物的复杂现象进行最大限度简化与抽象,深入探索支配事物的主要因素或规律。这主要是西方文化。所以,西方文化非常注重以逻辑作为工具。与西方文化不同,后者主要以内心体验和顿悟作为依据,全力把握事物丰富内涵和相互关系。后者主要是以古代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传统更强调内心感悟与人生境界。在前一种定义中,存在的主体是某物,即使围绕某物的环境全部消失,某物仍然存在。很显然,在对存在的这种理解中,世界必然由无数相互分离的粒子组成。这就是产生西方“粒子论”思想的哲学基础。而“粒子论”是西方文化形式逻辑中同一律(A=A,或者A不等于非A)的哲学基础。这种世界观认为,既然世界由无数独立的点或粒子组成,那么,人们的自我生命就必然是相互独立而且彼此平等。古代地中海地区奴隶制商品贸易非常发达,要求交易双方不但相互独立彼此平等,而且每一方必须努力争取自己的经济利益。古希腊地区这种生活方式对他们提出世界的“粒子”理论和自由民平等观念产生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古希腊人由对自己生命真实性和相互平等的观念出发,或者说以自己的存在方式作为原型,构造出“粒子论”的哲学思想和传统。在后一种定义中,存在是一种关系:某物必须依赖于它周围的其他事物才存在。例如,自我是什么?东方的圣人说,“自我”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甚至连人们对生命的觉察这一最简单事实也离不开环境的提示。如果把这种说法和古希腊人对“自我”的理解作比较,会发现东方文化传统对“自我”的理解非常奇特。人们怎么可能把“自我”不看成独立存在,而看成与其他人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原因在于,东方文化的内心体验以及他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中,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稳固程度以及对这种稳固关系的需求远甚于采用奴隶制贸易的古希腊地区。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东方文化同样以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内心感悟作为范本构造出世界是相互关系的“因缘论”思想。我们把上述讨论归结起来会发现,人们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其实始终是:“实体性”事物观念代表的是分裂的内心世界,而“当体即空”思想代表的是圆融的内心世界。“当体即空”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自我与世界之间是有机整体。显然,只有内心异常丰富与博大的人才能达到领悟事物“当体即空”思想内涵的高度。了解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差别有助于修行,这是我们讨论这一话题的缘由。

法界是什么意思?

圆融不可以形容食物。圆融,为中国汉传佛教理论家所独创,「圆」指周遍,「融」指融通、融和。谓破除妄执,圆满融通。若就分别妄见而言,则宇宙万有,光怪陆离,千差万别。若就一切法本具的理性来说,则事、理万法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与波,称为圆融。

法界是什么意思

佛教道教术语。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间法,通常释为“轨持”,即一切不同的万事万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按自身的轨则,能让人们理解是什么事物。界,含有种族、分齐的意思,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

法界众生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简单说就是一切众生。因为法界包括我们宇宙万有一切事物,生活在其中的众生当然就是所有一切众生了

什么叫法界?具体点

佛教术语。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间法,通常释为“轨持”,即一切不同的万事万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按自身的轨则,能让人们理解是什么事物。界,含有种族、分齐的意思,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法界一词,在佛学中,一般指意识所缘的境,即十八界中之法界。此法界在小乘七十五法中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三无为法及无表色,共六十四法。在大乘百法中摄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不相应行、六无为法及法处所摄色(无表),共八十二法。有说法界统摄一切法,其余十七界亦名法界。不同的经论和宗派,对法界的开合分类有所不同,有一法界、三法界、四法界、五法界、十法界等说法。如,《杂阿含经》、《大般若经》、《华严经》、《大乘起信论》等讲一法界,华严宗讲三法界、四法界、五法界、十法界,天台宗、密宗也讲十法界。

一法界 又称缘起法界、真如法界、一真法界、清净法界,并各有不同的解释。1、缘起法界。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缘起法。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因为有行所以有识,乃至因为有生所以有老死。此缘起法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住。2、真如法界。指宇宙万有诸法理体的不变易性、不虚妄性、离言说相、诸法实相。3、一真法界,亦即真如法界。在华严宗称“理”,在天台宗名“实相”,在唯识宗叫“胜义”,“无二曰一,不妄名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4、清净法界。指一切有情远离一切烦恼障、所智障而显现的本来清净的佛性亦即佛的清净法身。

三法界 1、理法界,即真空观。所谓真空,“非断灭空,非离色空,即有明空,亦无空相”。2、理事无碍法界,即理事无碍观。理无形相,全在相(事)中,互为存亡,互不相碍。3、事事无碍法界,即周遍圆融观。指诸法事相,本互相碍,如大小等殊,但为理所包遍,如空无碍,以绩容事,全事如理,所以无碍。

四法界 1、事法界。指万有诸法,一一事相有差别。有分齐。2、理法界。指万有诸法同一理性,真如平等,无有差别。3、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中含理,诸注因无自性而能缘起,即理无碍事,缘生诸法皆无自性,即事无碍理。4、事事无碍法界。指一切事法,各有分齐,各守自性,事事相望,多缘互应,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

五法界 1、有为法界。分心境二门,“心”指本识所持种子,“境”指三世诸法差别相,即前事法界。2、无为法界。分本来净和离染净二门。法界众生本来清净,真空一味,无有差别,名本来净;随行浅深,净有差别,名离染净即前理法界。3、亦有为亦无为法界。分随相门与无碍门。受、想、行、识及五种色、八无为法,意识所缘名随相门;一心法界,心真如性,名无碍门。此二门如水与波,恒相杂故,即前理事无碍法界。4、非有为非无为法界。分形夺门和无寄门。事无不入理故非有为,理无不由事显,故非无为。离有为法,无为法不可得,离无为法,有为法不可得,名形夺门;说此法界,离相离性,故二俱非,离相故非有为,离性故非无为,名无寄门。5、无障碍法界。分普摄门和圆融门。指上四法界,随一即摄余一切故,名普摄门;以理融事,事无分齐,微尘非小能融十刹,刹海非大,潜入一尘,以事融理,理中非无分齐,一多无碍,名圆融门。又有法法界、人法界、人法俱融法界、人法俱泯法界、无障碍法界等五法界。

十法界 华严宗有十种法法界和十种人法界。注法界:1、事法界。指十重居宅等;2、理法界。指一味湛然等;3、境法界。指所知分齐等;4、行法界。即悲智广深等;5、体法界。指寂灭无生等;6、用法界。即胜道自在等;7、顺法界。指六......>>

法界众生是什么意思 30分

我觉得简单说就是一切众生。因为法界包括我们宇宙万有一切事物,生活在其中的众生当然就是所有一切众生了

华严经中法界指什么意思?

梵语dharma-dha^tu,巴利语 dhamma-dha^tu。音译为达磨驮都。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据俱舍论卷一载,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于十二处之中,则称为法处。然十八界中其他之十七界亦称为法,故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亦称为法界。就字义而言,界有‘种族生本’之义,例如山中藏有金银等种种矿脉,一身之中具足眼等诸法,各各自类相续而生。又界或为‘种类各别’之义,即诸法的自性各异之意。

于华严宗,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举出法界有如下三义:(一)生圣法之因,(二)诸法之真实体性,(三)诸法各持分齐,可区别相状。亦即指真如或指一切诸法。同时,依普贤行愿而入之法界,计有有为法界、无为法界、亦有为亦无为法界、非有为非无为法界、无障碍法界等五门之义,故立法法界、人法界、人法俱融法界、人法俱泯法界、无障碍法界等五重之别。法界之种类固然繁多,然一切终归于一真法界,此即诸佛众生本源之清净心,亦称为一心法界、一真无碍法界。

若自现象与本体观之,则可分为四义,称为四法界:(一)法指万法,界谓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乃构成一千差万别之现象界,

称为事法界。(二)诸法之现象虽繁多,然其真实体性则常住不变,平等一如,超越语言文字,为寂然圣智之境,称为理法界。(三)所有现象界与本体界具有一体

不二之关系,其一一之法,相即相入,一与多无碍,法尔圆融,称为理事无碍法界。(四)一切现象界互为作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称为

事事无碍法界。此外,就法界之当相而言,一切法互为一体化(相即),其作用互和无碍(相入),故说事事无碍、重重无尽的缘起,称为法界缘起。观此种法界之

构造,即称法界观。

密教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法界之体性,谓此为大日如来之三摩耶身。其宫殿称为法界宫,其定位称为法界定,其

印称为法界定印,其加持力称为法界加持。并说五智五佛,以大日如来表示法界体性智。此外,万法宛然悉具,称为多法界。然差别之万法由理平等之立场而言,乃

归于无相全一,此即一法界,合多法界称为一多法界。若配于金刚界与胎藏界等两部而加以说明,金刚界为智差别之多法界,胎藏界为理平等之一法界。自修行言

之,修行至菩提之上转门为多法界,而化他之下转门乃从菩提之极果教导众生之作用,为一法界。由于两部之大经(大日经与金刚顶经)具有上下两转,故兼含一多

法界;然金刚顶经系之金刚智以多法界为表,大日经系之善无畏则反以一法界为表,然而两师俱师事龙智,乃系传承相同之一多法界, 故其内证为一。

外,天台宗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总称为十法界。此系由各相差别的分齐之义而言。又法界亦为诸法实相十二名之

一,十二名即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杂阿含经卷十六、大宝积经卷二十三被甲庄严

会、大般若经卷三六○、旧华严经卷一、卷三、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大乘起信论、辩中边论卷上、菩提心论]

三界众生法界外什么意思

“三界”是指欲界、 *** 、无 *** 这三种世界,一切轮回的凡夫都在这三界中,如果能离开三界,那就没有生死,获得了永生,这就成为了圣人。这句话意思就是:三界外的法界,是佛菩萨罗汉等圣人的世界。

毘卢法界是什么意思

是毗卢法界。毗卢:梵语,佛光普照的意思。 《华严经》里面有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最最主要的是普度众生,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

华藏玄门,是一真法界的大总持门,毗卢性海,是如来藏心的妙庄严海。就是要祝愿人人成佛,个个得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你说的毗卢法界跟毗卢性海是一样的。

虚空法界是什么意思

是佛教用语的吧

佛学中常讲的十法界是什么意思

佛教所讲的十法界是这样的,佛教把众生与佛共分为十个法界分别是: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人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

九法界和十法界各指什么?

结论 十法界不离吾人当前这一念心,悟者为圣,迷者为凡,所谓「三点似星相,横勾似月斜,披毛从此出,作佛亦由它」,每起一念,即落一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若能时时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从善如流,依圣者之路,从因上努力,人生必定愈来愈光明,终而超凡入圣,果证菩提。 批注 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习题 一、何谓十法界? 二、缘觉、独觉有何不同? 三、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应该如何以此人身,行佛事、成圣道? 四、三涂有那些苦?修何善法可远离之? 五、一心具足十法界,什么样的心念,能超凡成圣?又在什么心念时,当下即落入三恶道?试举日常生活之例证说明。 六、为何言十法界不离当前这念心 查看原帖>>

文章标签: # 法界 # 一切 #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