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性格 生肖性格

七情六欲人难断是什么生肖_七情人欲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6-30 人已围观

简介1.所谓的“七情”都是有哪七情?2.请解释一下下面的古语是什么意思,并且说一下来源。3.七情六欲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些年我们都错了?4.世界上真的存在没有七情六欲的人吗?5.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6.人的七情,六欲分别是什么?《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吕氏春秋·贵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汉高诱注:“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照先秦儒

1.所谓的“七情”都是有哪七情?

2.请解释一下下面的古语是什么意思,并且说一下来源。

3.七情六欲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些年我们都错了?

4.世界上真的存在没有七情六欲的人吗?

5.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

6.人的七情,六欲分别是什么?

七情六欲人难断是什么生肖_七情人欲是什么生肖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吕氏春秋·贵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汉高诱注:“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照先秦儒家看,“情”与“欲”虽均由“性”感物而动而生,喜怒哀乐等虽见之于外,但“情”并不包含占有的意思;而“欲”则包含着占有或取得的意思。因此,我们可以说,“情感”与“情欲”不同,“情感”是“性”之自然,“情欲”则往往出于“私心”而欲取得。虽“情感”与“情欲”有所不同,但并不意谓“情欲”应废。但在先秦典籍中,对“情”(情感)和“欲”(情欲)并未作明确之分疏,无论“情”或“欲”本身都不能说是善是恶,而要看它们是否合“理”。故汉儒的“性善情恶”之说,此说影响后来的各朝各代的儒学大师甚巨,如唐李翱《复性书》中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惑其性者,情也。”至宋有所谓“理欲之辨”,而倡“存天理,灭人欲”,或也与“性善性(欲)恶”有关。

——以上摘自汤一介的《释“道始于情”》

所谓的“七情”都是有哪七情?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在近年来日渐增多。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本来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时间还好受,倘长年缠绵病榻,日与药物为伍,这种痛苦,岂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姿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爱别离苦: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六、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七、求不得苦: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

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

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

心不平衡的痛苦。

坏苦: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

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吃饱了就觉得快乐,

但如果继续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长时间在水

里泡着觉得快乐吗?无聊时看电视觉得快乐,但没日没夜的看下去觉得快乐吗?

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

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于是我们觉得快乐,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倘

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然而事实不然,当我们

带着强烈的欲望吃馒头时,吃一个、两个、三个感到快乐,吃到四个、五个、六

个时,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吃饭是这样,世间上一切通

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行苦: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

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

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

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由于我们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相

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请解释一下下面的古语是什么意思,并且说一下来源。

多知道点,没坏处的, 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行苦 七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 生、死、耳、目、口、鼻也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在近年来日渐增多。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本来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时间还好受,倘长年缠绵病榻,日与药物为伍,这种痛苦,岂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姿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爱别离苦: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六、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七、求不得苦: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 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 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 心不平衡的痛苦。 坏苦: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 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吃饱了就觉得快乐, 但如果继续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长时间在水 里泡着觉得快乐吗?无聊时看电视觉得快乐,但没日没夜的看下去觉得快乐吗? 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 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于是我们觉得快乐,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倘 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然而事实不然,当我们 带着强烈的欲望吃馒头时,吃一个、两个、三个感到快乐,吃到四个、五个、六 个时,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吃饭是这样,世间上一切通 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行苦: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 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 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 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由于我们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相 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何谓七情?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求采纳

七情六欲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些年我们都错了?

出自《道德经》之仙凡天录 之 仙道经

人的一生之道路虚虚渺渺看不清楚,修仙了道的路途茫茫无际不好把握,人生歧途的鬼之道路确能够满足人的一时贪心欲妄之乐趣呀! 当“人”就要走能够平安生存之门,修仙了道就要贵重生命求得能够更好的为他人做事,而进入“鬼的道路”则考虑的是贵在如何“终了”了;修仙了道者常自然吉利,进入鬼道者常自然凶恶;所以道德高尚者自然清静无为而心灵美!莫要“悲歌朗太空”:但愿天下的人“唯道是从”成诸事;不愿人欲充斥破坏了天地万物的生态平衡使人类的生存陷入穷窘的境地!就是过去传说的鬼蜮“丰都城”,其中有万千鬼的群体。但是,这里乃是欲阻止、遏制人的贪心算计的场所, 亦是“断绝人欲”的关键所在“命门”。“恶人”鬼哭狼嚎之歌乐的洞窟乐章,以被震慑在北罗酆内了。那里约束一切歌诵“妖魔、精怪”乐章事宜;因为“眼、耳、鼻、舌、身、意”由于贪欲之心造成的错觉,谓之“六鬼”也;已被斩妖降魔之锋利的宝剑斩断了。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到“明心见性”的艺境,诸天之气宽广无边的样子。清楚的说明,我的“无形法身道体”日日兴旺昌盛!

世界上真的存在没有七情六欲的人吗?

中医讲的七情六欲是指: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 六欲:是佛教用语,指人的六种欲望,即 *** 、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和人想欲,古人总结六欲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 不管怎样, 七情六欲是与生俱来的!是不用教就都会的本能。 修佛或者修仙的境界是要人淡化这些本能欲望,就会德道成仙,所谓无欲则刚! 而从养生理论来分析七情六欲,这些对我们的身体是好的还是坏的呢? 七情六欲其实是人类美好的感情,如果没有这些,人就行将就木,和植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没有忧虑就没有解脱;没有悲伤就没有喜悦,禅经说的好:「 ”烦恼即菩提” 但凡事过犹不及,中医讲:怒伤肝、喜伤心、悲忧伤肺、思伤脾、惊恐伤肾,这是指人的七情超过了限度就会伤及五脏,但如果七情自然而发,不但不伤反而会增进脏腑功能。 凡事无绝对,七情六欲只要合理发泄出来,七情六欲就都是好的。 比如怒伤肝,对于那些没有火气或抑郁太久的人,发怒会激发他的阳刚之气,驱散他的郁结之火。 悲伤肺,但对于长期忍气吞声,忍辱负重的人,诱导其悲伤,可以一哭解千愁; 恐伤肾也是一个道理,当感到恐惧时,肾上腺激素会迅速分泌,会给身体带来数倍的能量。 六欲也一样,适当合理的满足会让身心康健,一味的压抑,所谓存天理灭人欲都是违背自然科学的。 我们说的伤身体,往往是纵欲过度所致,只要控制好欲望和需求的关系,人自然健康无恙。 所以,没有伤与不伤,只要了解了七情六欲就知道,疾病并不可怕,它的到来不过是提醒你,我们的情志和行为有些过度了,重新平衡一下就可以了,只要身体找到了平衡,阴阳各归其位,我们的很多不适症状也就会消除了(急性器械,传染病除外)。 而我们犯得最多的错误就是,当身体对我们发出善意的提醒的时候,我们就如临大敌,不去消灭病因,而是赶紧破坏预警系统,就如同国家有问题,大臣提症结所在,君主不去消除症结,而是先杀掉大臣,这是对的吗?杀掉大臣问题还是问题对不对?这如同掩耳盗铃,听不见不等于不存在。 所以,无论是内气还是外气,都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消灭它,压制它,只要趋吉避凶,趋利避害,顺其自然,内在病就可以消除,可以让身体健康,让心情愉悦。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

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没有七情六欲的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道家就一直追求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但是哪怕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神,也不会完全的灭绝七情六欲,因为神的原型基础也是在人的臆想中构造出来的,也就是意味着,哪怕是神也带有人文的主观色彩。

那么我们再来从生命的本源说起,我们所说的存在生命就是存在一种意识形态,不管这种意识形态是碳基生命,抑或是硅基生命,首先他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但是只要有有了思考,要么就很难去避免七情的干扰。

如果说能否避免七情六欲干扰,首先我们要来认识什么是七情六欲。提琴一般是指人所有的七种不同情绪,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说七情是从人的精神世界出发,而六欲是从人的身体方面出发,可以说想要杜绝七情六欲对人的干扰基本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在努力的压抑自己的情绪,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断绝了七情六欲的干扰。即使我们再退一步,哪怕人类真的可以做到完全抑制自己的七情的干扰,但是也绝对无法完全断绝六欲。毕竟,六欲已经涉及到人的生存本质,除非我们真的可以像神话小说里面做到真正的脱去肉壳。

我们可能平常说的最多的就是望梅止渴,望梅止渴这个典故就已经牵扯到了六欲里面的意和舌,首先我们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对梅子的渴望和一种虚拟的模拟,然后这种思想体现在我们的舌头上,也就是分泌出了大量的唾液。

所以说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不会存在完全断绝了七情六欲的人,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他可能真的已经称不上是人了吧。

人的七情,六欲分别是什么?

七情六欲是指人的各种情感和欲望。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词语出自《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相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人要有七情六欲的原因

佛学大师认为,只有摒弃六欲,心无杂念,对任何东西都没有贪念才能够有修炼的资格,才能够在修炼成功后前往极乐世界。过去存在很多存天理和灭人欲的说法,但进来越来越多的先进思想鼓励人们解放天性。

但这里的天性不单单是指人们的六欲,任何欲望都是需要被合理控制的。现代人对欲望的观点比古代人要清醒和理智很多,人有欲望是人之常情,但不害人害己才是人间正道。

因为有了七情六欲的种子,所以才投胎为人。人是有情感细胞的高级动物,是其他生物不具有的。人是高级动物,七情六欲是生存的基本欲望,但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这些冲动或信息,不能随心所欲。

所以,人的七情六欲,情感和理智,要与社会进步、精神道德文明等时代要求相适应。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欲指:食欲、、情欲、占有欲、求知欲、出类拔萃欲。

七情六欲是人之本能,是驱动人每日奔波劳碌的内在因素,没有了七情六欲,人要么成行尸走肉,成植物人;要么成了神佛或鬼怪。七情六欲影响着人的品位、生活质量、道路,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全在于你对七情六欲的控制程度。

我们来逐项分析。

七情:

喜:包括喜爱、喜悦、喜好、喜欢、高兴、快乐等情感;

怒:包括愤怒、恼怒、发怒、怨恨、愤恨等情感;

哀:包括悲伤、悲痛、悲哀、怜悯、哀怜、哀愁、哀悯、哀怨、哀思等情感;

乐:指欢乐,身心愉悦,充满幸福的一种情感;

惊:指惊咤、惊愕、惊慌、惊悸、惊奇、惊叹、惊喜、惊讶等情感;

恐:指恐慌、恐惧、害怕、担心、担忧、畏惧等情感;

思:指思念、想念、思慕等情感。

六欲:

食欲:生理本能由于饥饿而产生的想吃东西的欲望加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想吃好、吃多、吃巧、吃奇、吃美的欲望;

:生理由于发育成熟而本能地产生的一种想与异性触摸接触、发泄能量的欲望加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想猎奇探幽、排遣郁闷寂寞、甚至为了达到某个数目而想往异性的欲望;

情欲:七情导致的欲望。比如喜欢就能导致想与某人朝夕相处交朋友的欲望;愤怒可导致想打击报复的欲望;悲伤可导致自虐、自杀的欲望;惊奇可导致探险的欲望;恐惧害怕可导致求安全的欲望,如装防盗门、找靠山、请保安、结婚生子女等;思念可导致想回家、想重逢的欲望。

占有欲:本能地为扩充活动范围、排除干扰、争取自由而产生的想据为己有的欲望,如殖民地、私有财产、夫妻等是占有欲导致的一种结果;

求知欲:好奇心引发的对未知领域和未知世界向往探索、想弄清究竟的一种欲望;

出类拔萃欲:这是想得到社会承认的欲望。人人都不愿默默无闻,不愿被社会遗忘在某个角落,人人都想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出人头地,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称赞、羡慕。于是就有了出类拔萃欲。

文章标签: # 七情六欲 # 我们 # 六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