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排行 生肖排行
什么生肖属文武重臣_哪些生肖具备文武双全
tamoadmin 2024-07-03 人已围观
简介1.大清重臣的刘统勋,他有着怎样的人生传奇?2.汉武一朝有哪些重臣能臣?拜托各位了 3Q3.赵云人物形象分析4.此人是曹魏重臣,遭司马懿算计后,拒绝封赏,悲愤而死5.蜀汉后期重臣吕乂,文武双全清明能干,为何历史记载只寥寥数笔?面对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杨荣是怎么做的?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杨荣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面对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杨荣是怎么做的?
1.大清重臣的刘统勋,他有着怎样的人生传奇?
2.汉武一朝有哪些重臣能臣?拜托各位了 3Q
3.赵云人物形象分析
4.此人是曹魏重臣,遭司马懿算计后,拒绝封赏,悲愤而死
5.蜀汉后期重臣吕乂,文武双全清明能干,为何历史记载只寥寥数笔?
面对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杨荣是怎么做的?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杨荣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面对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杨荣是怎么做的?
杨荣、杨士奇和杨溥是大明王朝前期的三位举足轻重的内阁重臣,在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中都保持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威望,他们被后世的人称为三杨。
三杨说是说四朝重臣,但他们的影响力和作用主要集中在永乐、洪熙、宣德前三朝,到了正统朝的时候,他们三人都已经年老体衰,对于很多朝政大事都已经力不从心,尤其是随着英宗皇帝朱祁镇逐渐宠信宦官王振,他在朝中狐假虎威,各种作威作福,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德高望重的大臣都被其所压制。
有一次,王振特意跑来对杨士奇等人表示:“当今朝廷内的诸多大小事务,都仰赖你们三位老臣在尽忠职守地处理着。但如今你们三个人年纪已经不小了,不知道日后有什么打算呢?”
杨士奇等人心里清楚,这是宦官王振明摆着要将他们三人赶出朝堂了。杨士奇不肯就这样妥协,针尖对麦芒地表示:“我们这几个老臣都已经准备好要竭诚报国了,准备效仿蜀汉时期的诸葛亮那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对此,杨荣却直接拆了杨士奇的台,表示:“你可千万不要这么说,我们三个都已经老了,无法再继续为朝廷效力了,我们自己应该要认清楚这个事实,顶多只能推荐一些贤良的后辈,以此来报答朝廷无上的恩情。”
听到这三杨愿意主动退下朝堂,王振十分高兴,能够不同他们撕破脸还是比较不错的,所以等到第二天杨荣上书所举荐的几个人才,曹鼐、苗衷、陈循、高谷等人,王振都十分爽快地同意去重用这些人,只要能够换来三杨的退场,怎么样都是值得的。
然而杨士奇在当天过后,跑来同杨荣诉苦,指责他不应该去说那些话语的。对此,杨荣解释称:
“那个王振已经十分讨厌我们了,如今朝政被他所把持,即便我们三杨联手也未必能够将其扳倒。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既定事实下,倒不如我们主动退场,提携一些后辈上去,这些人至少是同我们一条心的,是愿意为国家而效力的。要不然,如果由王振来提携的话,到时候满朝文武都会是他的爪牙,这样一来情况就更加危险了。”
杨士奇听完后,被杨荣的理论给说服了,衷心地佩服他真的很具有远见卓识。
大清重臣的刘统勋,他有着怎样的人生传奇?
九转乾坤鼎有收藏价值吗
这款开光过的九转乾坤鼎摆件,采用纯铜制作,四条龙栩栩如生,威震四方,雄视古今,仿佛拥有无上的之力,观之令人心气平和。加上古玩十二生肖中的游龙,暗合龙五之意,象征着镇宅、招财等吉祥寓意。麒麟是中华民间传统瑞兽之一,古代皇家、民间认为麒麟有镇宅辟邪,增添家中吉祥等作用。在家摆放麒麟有催财升、招子送子、镇宅招财、化三煞的作用,摆在家里也是权贵财富的象征。关公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在中国的佛教中,关公为伽蓝菩萨。如今,关公成了大家家中守财防小人的保护神了。家中摆放关公像,如法的供奉的话,可以使的家中平安、招财进宝。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福文化的灿烂结晶,其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生肖不仅寄托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对动物的无限崇敬,也是祖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哲学思考,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古往今来留下了很多与生肖相关的诗歌、书画和民间艺术作品。十二生肖九转乾坤鼎是十二生肖艺术摆件的一种,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肖属相文化集中在一起,着重刻画出飞龙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可谓是一幅美轮美奂、绝世精美的画卷,既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也饱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近几年九转乾坤鼎同类藏品拍卖记录:
清晚十二生肖九转乾坤鼎(---估价235.00到235.00万---拍卖日期:2018年5月6日
九转乾坤鼎---估价800.00到800.00万---拍卖日期:2017年10月26日
九转乾坤鼎---估价328.50到328.50万---拍卖日期:2017年8月4日
九转乾坤鼎---估价835.00到835.00万---拍卖日期:2018年1月21日
九转乾坤鼎---估价800.00到800.00万---拍卖日期:2017年10月26日
汉白玉十二生肖九转乾坤鼎---估价580.00到580.00万---拍卖日期:2017年10月29日
乾隆款九转乾坤鼎---估价300.00到300.00万---拍卖日期:2016年11月20日
十二生肖九转乾坤鼎---估价799.00到799.00万---拍卖日期:2018年5月20日
汉白玉十二生肖九转乾坤鼎---估价580.00到580.00万---拍卖日期:2017年10月29日
九转乾坤鼎---估价344.00到344.00万---拍卖日期:2017年8月4日
九转乾坤鼎的价格能走多高
这款九转乾坤鼎摆件上的龙纹龙栩栩如生,威震四方,雄视古今,透露着一股意蕴和神秘,似乎拥有无上的之力,观之令人心气平和,象征着镇宅、招财等祥瑞寓意。整器线条自然流畅,纹理致密,色泽温润,淡雅脱俗,别具美感。值得一提的是,其雕刻工艺神乎其技,巧手匠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构思设计,采用不同的技法精心制作,如此精美的摆件,凸显出匠人们的技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手法之精湛令人不禁佩服,有着非常高的市场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一件的风水藏品,有着极高的收藏投资价值。
九转乾坤鼎成交价格,史海钩沉,九转乾坤鼎与九转成圣的古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奇妙交织。九转乾坤鼎在御厂诞生之后,王阳明也在明朝的星空中升起。奉朝廷之命荡平赣南及周边兵患,横扫千军如卷席,用兵如神,颇有扭转乾坤之伟力。作为南赣巡抚,王明阳在戎马倥偬中,还创立并升华了阳明心学,泽被后世,光耀乾坤。终,命运也将王明阳定格在赣南山水中。
九转乾坤鼎气魄宏大,龙纹凶猛有力,形神俱备,栩栩如生,可见制作工艺极为精湛,是匠师匠心独运之佳品。九转乾坤鼎运用了精密的周易学原理,设计考究,做工精湛。是设计精妙,具功效的风水产品。它依九星之数,每一属相之人皆有其独特的堪舆命卦,合得不同流年中自然有其不同运程。九转乾坤鼎早起于大明宣德年制,在清朝乾隆时期多被仿制,一般都被达官贵人所收藏,而近一次拍卖会中,这款鼎竟然拍出2200万元的高价,堪称无价之宝。
九转乾坤鼎特点,当下,十二生肖九转乾坤鼎的飞龙纹饰受到行家的广泛关注。据悉,我国古代帝王及重臣,都通晓《周易》,以“九五”为“至尊”。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指龙飞极高之九天,象征至高无上的威权。龙为皇家之仪,朝廷之上虽贵为文武百官,也不可僭越。九转乾坤鼎上,飞龙栩栩如生,威震四方,雄视古今,仿佛拥有无上的之力,观之令人心气平和,再加上十二生肖中的游龙,暗合龙五之意,象征着镇宅、招财等吉祥寓意。这件十二生肖九转乾坤鼎气魄宏大,龙纹凶猛有力,乃盛世之写照;工艺精湛,寓意吉祥,乃收藏之佳品,值得珍藏。
汉武一朝有哪些重臣能臣?拜托各位了 3Q
大清重臣的刘统勋,他有着怎样的人生传奇?
刘统勋(1689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人,雍正二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军机大臣,都是重要职务。
在雍正年间,刘统勋就担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詹事,是最接近皇上的人。得到这个任务,就意味着经常陪伴着皇上,算是“贴身秘书”“机要秘书”。就从这其实能看出来,雍正帝是很喜欢刘统勋的,而且极有可能培养刘统勋,为下一位皇帝所用。
果然,乾隆帝即位第一年,就把刘统勋提拔成内阁学士,安排他到浙江积累工作经验。乾隆二年(1737年),又升任刑部侍郎。乾隆三年,回京工作。“四年,母忧归。”
守孝期满之后,乾隆立马把刘统勋叫了回来担任干都察院左都御史。不久后刘统勋向皇帝上疏,参奏大学士张廷玉和尚书讷亲,称二人权势太大,应当谨言慎行。其实这也不是什么事,就是提个建议,而且这二人也没犯什么错,还都是国家重臣,刘统勋就这么没事找事算什么?可是乾隆不仅没怪罪刘统勋,相反还大大夸奖了刘统勋,认为他说得很好,还把张廷玉和讷亲革职了。
在这之后,刘统勋治水赈灾、查处贪官污吏,并很快进入到了权力中心,成为乾隆帝的心腹。
刘统勋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职,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成绩,绝对算是个好官了。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这样的职务相当于在向,刘统勋在这样的位置上当了四十多年,却一直清正廉洁,正直、无私、敢于直谏。他的不占不贪,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好评、爱戴及皇帝的信任。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刘统勋赴紫禁城早朝途中猝死,乾隆帝还亲自前往吊唁,感慨自己失去了一位肱股之臣。“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还亲自作挽联和怀旧诗,将刘统勋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
赵云人物形象分析
淮南厉王刘长 淮南王刘安 衡山王刘赐 吴王刘濞 梁王刘武 临江王刘荣 江都易王刘非 江都王刘建 出身 博望侯张骞 魏其侯窦婴 武安侯田蚧 博陆侯霍光 柁敬侯金日碑 丞相周亚夫 丞相卫绾 丞相许昌 丞相薛泽 丞相公孙弘 丞相李蔡 丞相庄青翟 丞相赵周 丞相石庆 丞相公孙贺 丞相刘屈牦 丞相田千秋 御史大夫晁错 太常袁盎 御史大夫韩安国 大行令王恢 主爵都尉汲黯 大司农郑当时 侍中严助 长史朱买臣 中大夫主父偃 大司农桑弘羊 典属国苏武 御史大夫兄宽 博士辕固 太中大夫申公 博士董仲舒 常侍郎东方朔 郎官司马相如 太史公司马迁 上大夫韩嫣 协律都尉李延年 御敌拓土众将军 飞将军李广 车骑将军程不识 中郎将灌夫 大将军卫青 骠骑将军霍去病 前将军赵信 中将军公孙敖 右将军苏建 关内侯李敢 骑都尉李陵 贰师将军李广利 北军使者任安 中郎将赵充国 右将军常惠 中尉郅都 内史宁成 都尉周阳由 廷尉张汤 绣衣使者江充
此人是曹魏重臣,遭司马懿算计后,拒绝封赏,悲愤而死
请根据需要自己删节
摘 要:赵云是《三国演义》里颇受读者青睐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武艺卓群,英勇过人,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铁血汉子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他又深明大义,目光长远,不仅在军事战略上书写了许多传奇,更在政见上表现出了为国为民的的良臣风范。加上他谦虚谨慎的性格,使得这一人物形象在塑造上堪称完美。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依据,论述赵云胆识皆俱的人物形象特点,浅析他完美艺术形象的原由。
一、赵云之胆
赵云作为一员勇将的形象,在民间早已深入人心。《三国演义》更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生动、性格更加传神。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一回中,刘备就曾对诸葛亮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①]。那么,赵云的“胆”又是什么呢?我认为赵云的“胆”是以卓然不群的武艺为基础,在千军万马中英勇无惧的血性汉子的大无畏气概。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里,就有对赵云的武艺进行颇有诗意的描述:“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②]可见,赵云的枪法是可以和号称“万人敌”的关张所媲美的。正所谓“艺高人胆大”,赵云的“胆”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事例上。
1.长坂救主
长坂坡一战奠定了赵云的猛将地位,也成就赵云威震华夏之名。《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中就这样描写赵云的胆气:他怀中抱着小阿斗,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从四更时分一直厮杀到天明,七进七出并连斩曹营56将。真是可谓“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③]试问此等神威,又有哪员武将能够做到。先说时间是从四更时分到天明,不可谓不长。而且面对的不是一两员敌将,而是打了胜仗意气高昂的百万曹军。碰上一只这样的大军,一般人早逃之夭夭了,更别说是七进七出了。而赵云仅靠一个人、一匹马、一杆枪却能在千军万马中保得幼主安然无恙,更连斩敌军56将全身而退。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其精湛的武艺,更对其无畏的胆气钦佩。就连敌首曹操也由衷的地感叹:“真虎将也!”[④]。类似赵云的冲阵救主,号称“三国第一武将”的吕布也曾经为嫁女而突围。我们看看,吕布自身的武艺无疑在赵云之上,也有自己的军队,面对的军队更没有这支胜利的曹军强大,却在仅仅一次突围不成后以失败而告终。对比吕布灰头土脸的失败,这更我们看到赵云在这场战争中,以他的英勇独特地透视出铮铮汉子的血性,使他的大无畏气概开始迸发出石破天惊的光彩。
2.力斩五将
在《三国演义》中,描写老将写的最出色最勇猛的要数长沙黄汉升了。黄忠在《三国演义》中曾箭射关云长(第五十三回)、力斩夏侯渊(第七十一回)盖过多少壮年猛将的风头。可以说除了老迈,也可称得上是一位“完人”。而在第九十二回中,年老的赵云也有了黄忠的风采——年过七十尚能力斩五将。看看小说中夏侯茂对其部将所说的话:“吾久闻赵云之名,未尝见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当阳长坂之事。似此无人可敌,如之奈何?”[⑤]可见,夏侯茂对赵云的英勇无惧的胆气的畏惧,让读者感受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力斩五将的英勇神采。这里从侧面描写了年老赵云的威风胆气,不仅使赵云英勇无畏的形象得到延续,更善始善终的保持了赵云不败的神话,使之形象得以圆满。
以上两个事例是赵云在《三国演义》中活动经历的两次特殊时期。表现了赵云在战场上无畏的勇气和英勇的魅力,使读者在佩服其勇猛无双的之时,更佩服其大无畏的胆气。
二、赵云之识
如果说一员武将只有胆而没有识的话,那就根本谈不上是第一流的武将。而赵云被称为“虎威将军”仅仅是凭着胆气和蛮力吗?我认为那肯定是不尽然的。前人对赵云早已有过见解:“客问:‘子龙,先主称曰,‘子龙一身都是胆。’全以胆胜乎?’答曰:‘还是识胜,非胆胜也。盖胆从识生,无识而有胆,妄耳狂耳,非胆也。’”[⑥]看看在《三国演义》里那些只有蛮力的武将的下场:吕布命丧白门楼(第十九回)、典韦救曹损命(第十六回)……而赵云能够树立英雄之旗终年不倒,全赖他的智识过人。那么,他的“识”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从《三国演义》中看出以下几点:
1.将才之识
作为第一流的武将,赵云很好的把他的将识同他大无畏的胆气相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个军事上的传奇。他的这种将才之识我认为首先是一种灵活善变的无畏常胜的军事才能。将他的这一“识”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是有名的汉水之战。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一回中就有其精彩的描写,活脱脱是诸葛亮‘空城计’的翻版。他引军撤回,面对曹操的大军毫无惧色,单枪匹马独立营前,这就显现出他过人的胆气。趁着曹军多疑退去,却令旗一招,戎弩飞射曹军。最后乘胜追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神话。这份谋略不得不让人佩服。这次的汉水之战,充分显示了赵云胆气和将略的完美结合。加上在第五十二回中的三千精兵计取桂阳的精彩和在九十六回中不折一骑的箕谷退敌的传奇等等,都充分显示了赵云可以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这些都是赵云胆大灵变为将之识的具体表现。
其次,赵云在其胆大灵活中又多了一些细致谨慎。谦虚谨慎既是一个人的品格,也是他作为一位将军应有的认识。从关羽的刚愎自用导致最后的灭亡,我们可以看出谦虚谨慎对赵云为将的作用。而且,这一类将军通常都有保护君主的能力。所以,从《三国演义》上来看,赵云的工作多是充当“保镖”。我们知道,在封建年代,君主无疑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一个国家的灵魂。保护君主等于是在保护一个国家的灵魂,可见其重要性是非同一般的。不谨慎的将军是胜任不了这一任务的。众观《三国演义》,你看刘备和诸葛亮哪次出席什么重要活动,不是由赵云陪同的,如第二十四回参加刘表的宴请等。难怪网上有人说要是没了赵云,也就没了刘备和其蜀势力。这话虽然夸张了些,但我认为还是有其合理性。而且,我们知道,赵云的救主行为是出了名的。在文章的前面已经说过了的的“长坂救主”,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勇猛无惧,能达到目的全身而出就显示出他的胆大心细的为将之识和忠君为国的大智大勇。正如诗歌所赞的:“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⑦]。面对曹操百万大军无所畏惧,面对跋扈的女主人与吴兵更能“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⑧]。如果说在前次救主是靠大无畏胆气和过人的武艺的话,那么,后一次救主则是对赵云勇气和智慧的挑战。因为,这次面对的不是百万大军,而是自己的主子,既要把小主子留下来又不能够伤害自己的女主子,这就不得不要用合适的智谋了。最后与张飞联手,终于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难题,通过张飞和赵云的对比,更显示出赵云细腻灵活的处理同上下级的关系。对比刘备的手足——张飞把嫂子失陷给吕布(第十四回)关羽失陷二嫂(第二十五回),还有谁能比赵云更能胜任保护家小的工作。而且,上文已经说过,君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不然,曹操为何独独先哭典韦。可见,赵云在保护君主方面的确劳苦功高。
再者,赵云不仅负责保护君主等,更身负着断后接应之类的重任。我们知道,这种工作一项吃力不讨好,却始终必须有人担当。有多少次刘备打输了仗不是赵云接应断后的,最著名的当然要数蜀汉败的最惨的彝陵之战,想想如果没了赵云的接应,刘备是否连到白帝城托孤都成妄想。可以说,赵云作为刘备集团的武将,其完美的为将品质是得到了刘备集团的认同的,否则,也不会让其担任保驾、断后之类既有挑战性又非常重要的职责工作。
由此可见,赵云既有独当一面、决胜千里的大将之才,更有胆大心细、不求名利的大将之风。
2.良臣之识
赵云的“识”不仅表现在他战无不胜的军事才能上,更表现在他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见上。那么,他的“识”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就表现了赵云的择主之识。三国是一个君选臣,臣亦择君的时代。一些名臣在择君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显露出他们的政治主张,如鲁肃、诸葛亮等。而正面表达出了政治理想的只有赵云,在《三国演义》中第二十八回中赵云对刘备是这样说的:“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⑨]那么在赵云的心目中“主”该是什么样的呢?在第七回赵云对公孙瓒的话里就可以看得明明白白:“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不期于此处相见。”[⑩]可见,赵云择主的前提条件是其主必须要有忠君爱民之心。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里刘备的确比任何人更符合赵云心目中的这一君主形象。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更在“衣带昭”事件上为君出力,虽然并没成功,却能见其忠君。他更是仁慈的主子,携民渡江犹能看出其爱民。难怪跟了公孙瓒的赵云后来“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11]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赵云是一个具有着“忠君爱民”之“大识”思想的将领,在他的择主意识里,“忠君爱民”既是首要条件,更是必要条件。并且这一“识”决定了他一生的行为。在这种“忠君爱民”的思想支配下,赵云又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便是最受争议的赵云拒美(第五十二回)之事。有人认为,赵云这是在假道学,沽名钓誉。我完全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请看赵云答刘备其拒美的原因:“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所以,我认为前面的两点只是赵云为拒美随口而出的原由,这不仅没有假道学之风,反而是为他人着想,更突出了他性格的闪光点。至于第三点,我认为这才是“拒美”的真正理由。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我是联系赵云依附刘备的原因来看的,赵云是一个忠君的人,他始终是以国家大事为己任,这才是支配他拒美的最基本的原因。其次,看看后来他做了那些事。其中,最著名的的当然要数那使赵云被称为“云有谏臣之风”的力谏刘备的事例——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十一回赵云是这样谏刘备的::“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12]从这个事例上我们可以看出赵云的心中对于“国家”的概念。他能深刻认识到刘备势力乃至汉家天下的最大敌人是曹操。所以,他才会以“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13]的大义来说服刘备。怎耐刘备这时在节骨眼上把持不住,没听从赵云的劝告,最终落败收场。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出为国着想始终赵云是做人的第一标准。最后,赵云懂得怎么正确对待人民,能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着想。在封建年代,各方军势势力的混战,都是以取得最大利益为动力,视人命如草芥。在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年代里,能有这么一位能把眼光放在百姓身上并替百姓说话的将军是多么的不容易。在《三国演义》的第六十五回中,赵云就是这么为百姓说话的:“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14]这是真正的为民着想,更是达到一定高度的政治眼光。
赵云为军之将,为国之臣,在他忠君爱民的思想下,他能用其无惧的胆气同出色军事谋略相结合,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胜利;更能够深明大义的向君主上谏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主张。他的“识”以“忠君爱民”为核心,达到了空前统一。使其形象更加完美。
三、堪称完美
赵云的“胆”使他成就了“虎威将军”的威名,更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这不但与他超群的武艺有关,更与他的“胆”和“识”的密切联系有关。试想一下,如果他没有忠君为国的大智大识,他如何有七进七出单枪匹马面对百万大军的勇气;如果没有在战场上无所畏惧的胆气,他又如何在空营前指挥自如呢;只有胆而没有识或是有识却无胆,终究都不会有什么作为。赵云名列五虎上将,可见其胆识皆俱。他的“胆”与“识”更是相互交织、相互成长的,这就促进了他形象的完美。
到了近代,人们对其人格魅力的欣赏甚至超过了关羽。为什么罗贯中在塑造关、张英雄形象之外,还要多塑造赵云这么一位名将呢?赵云看起来却就比关羽真实得多、完美得多,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
我认为,首先是罗贯中在描写赵云时把真实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对于关羽却是怀着崇敬和对历史真实的矛盾心境下写的。《三国志》中对关张的评价是“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15]对赵云的却是“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16]这是三国志作者对赵云的赞赏。而且,到了现代,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评价事物的标准也不一样了。《三国志》里的关羽是有缺点的,“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演义不能脱离历史上关羽所具有的缺点,这就导致了在演义中关羽不能再那么完美。而且,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至少犯了几项错误:如华容道义释曹操的立场错误,刚愎自用等,而且,其骄傲自大的性格也不能得到现代人的好评。相比之下,赵云可谓完美的多,那么历史上的赵云是怎么样的呢,罗贯中又是如何把历史真实结合到文学艺术上的?
在《三国志》中的《云传记》有赵云这样一些事例:(1)、本属公孙瓒后随刘备;(2)、当阳长阪救主;(3)、攻取西川;(4)、箕谷退敌;《云别传》则多增加了其中的许多详细细节[17]。虽然,《三国志》关于赵云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但也能让我们知道历史上的赵云是怎么一个样子——历史上的赵云虽然没有演义中的赵云那么传神、生动,但也不失为一个深明大义、忠直敢谏的勇将形象。而罗贯中更是巧妙的运用了历史中的赵云形象并把他完美化,可信化。比如说描写在当阳长阪时,赵云七进七出救主之勇,作者并没有完全得把他神化,而加了曹操的赞叹:“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18]一方面突出了赵云的英勇,一方面也显出了曹操的爱才,更为赵云的英勇取得了更让人信服的理由。而且,在这一段中,写赵云救主也并不是简单的叙述的,而是先救糜竺,再遇甘夫人,最后才保主出重围的曲折生动描写。可见当时曹军的势大,连英勇的赵云都杀得筋疲力尽,最后碰上张飞才完成使命。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人不怀疑赵云的英勇,更相信确有其事。从而令其英勇的形象得到深化。对比关羽,我认为关羽的骁勇只能归于神勇一类,而不能称英勇。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关羽在战场上的表现有如神助,比如,关羽在第二十五回中斩颜良、诛文丑之时就一个“快”字,很爽,但不精彩。更让人苦笑不得的是,关羽死后还能斩杀吕蒙,这既不符合历史,更使人对关羽无敌的武圣形象产生怀疑,从而就不真实了。同时,也因为赵云的真实,令他更接近完美,更让人崇拜。
2.符合现代民间的审美
赵云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武将,到了现代,更成为一个堪称完美的形象。据网络民众投票显示,赵云受欢迎的程度紧跟着诸葛亮,更在关羽等人之上。为什么在建国以前被人顶礼膜拜的关羽现在的人气竟不如赵云了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这是民间审美目光的转变,也就是说现代人更崇尚一种有着平和心态的道德完人。相比关羽的“刚而自矜”、张飞的“暴而无恩”,赵云的谦虚平和就显得可爱得多,也可敬得多了。在刘备的西蜀集团中,赵云可算上是元老级的人物,他多次护主并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可是他的地位却远没有他的战功那样的显著,甚至没有比得上魏延。然而,他却始终没有怨言的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诚如在七十一回里对黄忠说的:“我与你都一般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19]可以看出他并不是酷爱争名夺利之辈。甚至在刘备等集团首脑犯糊涂时勇于正直的出言相谏。我想,这正是因为他的谦虚平和使得他成为蜀汉集团的调和剂,让他在这矛盾丛丛的集团里能够得到认可和赞赏。而在现代,他被越来愈多的人所喜爱也是与他重国重义而轻私、淡泊名利谦虚平和的为人处事有关吧。再加上一些小细节,如赵云仿佛从天而降的出身等,这也符合当代一些草根英雄主义审美观。其次,除了赵云的性格受欢迎外,他的胆识用在正统的西蜀集团上也符合人们的心理。正如上文说过的,赵云曾多次救主,多受大家的赞赏。而在三国里,典韦和周泰也都曾奋勇救主过,典韦甚至为此付出生命,却没有得到像赵云这么好的评价。究其原因,不过是赵云救的是仁慈之主、正统之君, 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肯定。并且,他的“胆”和“识”是在他为国为民的思想下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为国爱民之心,他定然不能够勇敢的站出来以大义上谏刘备。也不会有英勇的胆气以博得“常胜将军”之名号。
终上所述,赵云在《三国演义》里的确算得是一个完美的武将,更深受读者喜爱。究其原因就是以在战场上英勇无惧的胆气是基础,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关键,再有一颗符合道德标准的心来锦上添花。我想,赵云的完美形象当然不止这些,但此文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蜀汉后期重臣吕乂,文武双全清明能干,为何历史记载只寥寥数笔?
蒋济在曹魏位列三公,虽非出身于显赫世家,竟能够位极人臣。可论起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他是当代一位著名的大贪官。
根据《三国志》引注《魏略》记载,蒋济担任中护军时,负责武将的选拔工作,时人为了获取名位纷纷向蒋济行贿,蒋济亦利用职权大肆谋取私立。当时民间有歌谣说:“欲求牙门,当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
牙门将只是一种中下级军官,却也要一千匹帛,五百人的督将要五百匹,价格高的惊人,非权贵都无法向蒋济买官。司马懿和蒋济素来交好两人在曹操时期就同时以丞相主簿的身份,兼管东西曹,负责人才选拔工作。有一次司马懿跟蒋济闲谈,问起蒋济卖官的传闻,蒋济一时间不知如何解释,于是哈哈一声说:“洛阳京城中的商品价格贵,少一钱也买不到啊。”司马懿跟他心照不宣,相视而笑。
<img class="pgc-img-caption"要说明在曹操时代选官相当强调廉洁,司马懿、蒋济的前任官员崔琰、毛玠都以清廉著称,他们选用的官员都是品德很好的人才。司马懿、蒋济接任东西曹后也依旧延续这个路线去进行人才选拔,可是在曹 *** 后十年,蒋济就已经背离曹操的路线,开始大肆贪腐。
蒋济在民间故事里也有个趣事,他妻子梦见死去的儿子托梦,说自己现在阴间只是做一个小卒役,憔悴不堪,忍辱负重。请求母亲去太庙西边找个叫孙阿的人,把他肇为泰山县令,再吩咐孙阿给自己安排个好差事。蒋济妻子惊醒后把这事告诉丈夫,初时蒋济不信,后来儿子又在托梦。
<img class="pgc-img-caption"蒋济哭泣道:“差一点对不起我儿子啊。”于是,他找到孙阿,详细谈了此事。孙阿听说要当泰山令,一点也不怕死,只是担心蒋济的话不可信。泰山是当时治鬼的地方,相当于阴间的入口。孙阿对蒋济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当然愿意帮忙,可不知你儿子想干什么?”蒋济说:“你在阴间给他找个他喜欢干的差事吧。”孙阿答应下来。说完,蒋济便回到府中,为了快一点得到验证,他从领军门前到庙下,每十步安排一人,传递孙阿的消息。到辰时的时侯告说孙阿心痛,中午就接到了孙阿的死讯。蒋济流泪道:“我虽然为儿子悲哀,但他让我找这位不怕死的人还是颇有见识的。”一个多月后,母亲又梦见儿子告诉她,自己已经转为掌管文书的录事了。
从这件事也能看出蒋济难免有托人办事的时候,这似乎又是官场必不可免的规则。
<img class="pgc-img-caption"论起蒋济的能力,他能够与程昱、郭嘉、董昭、刘晔并列一传,其才略智谋在曹操时期就已是挺拔之列,而且蒋济在曹操群臣中属于年纪偏小的一位,他比司马懿小九岁,却能够同时担任丞相主簿。按常理蒋济本应该被排到高柔、崔林、孙礼等二代重臣,他凭才能派到了第一代重臣传记里。
只是非名门出身的蒋济缺乏背景,到曹叡继位后才被封为关内侯,司马懿在曹丕继位后就已是亭侯,受限于门阀政治的影响,两人的地位才逐渐拉开。蒋济跟司马懿一样才兼文武,他曾担任东中郎将领兵随曹仁征讨东吴,并识破朱桓的计策,只是曹仁不肯听从蒋济的计策才兵败。
<img class="pgc-img-caption"此后蒋济一直掌管中央部分禁军,并参议朝政,只是权势远不及司马懿和陈群,后来司马懿对曹爽发难,蒋济站在司马懿一方劝说曹爽投降,保证曹爽一家平安,不想自己也中了司马懿之计,使曹爽被灭族。蒋济为此拒绝封赏,悲愤而死。也许曹爽自作孽不可活,蒋济却没想到自己身边伴随多年的老战友司马懿才是藏的最深的大坏蛋。
蒋济和刘晔一样都很擅长揣测人心,是世上少有的奇士,却也因为太聪明没有获得重权,他们的才华在后期都遭到了埋没。
吕乂(yì)是荆州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在《三国志》蜀书九中与董和、刘巴、马良、马谡、陈震、董允、黄皓、陈祇共列一传,相对于其它人来说,吕乂显得更为低调。吕乂的父亲是吕常,与关羽襄樊之战时驻守襄阳的襄阳太守吕常同名,应该不是一个人,吕乂的父亲吕常因为送益州牧刘焉入蜀,官道堵塞,就留在了益州,但吕常很早就去世了,因此吕乂就留在了益州。
陈寿评价吕乂是这么说的:吕乂临郡则垂称,处朝则被损,亦黄、薛之流亚矣。意思是:吕乂在郡上任职就被人称颂,在朝中为官名声就有所降低,大概像是黄霸、薛宣一类的人吧。黄霸、薛宣都是西汉时期善于治理郡县的官员。吕乂喜好读书弹琴,刘备在世时,吕乂被他的同乡兼上司王边任命为典曹都尉,管军粮的官吏,是盐府校尉的属官。吕乂后来被任命为新都县令、绵竹县令,因为政绩突出升任巴西太守。诸葛亮北伐期间,需要向各郡县调拨士卒、钱粮,各郡县大多完不成任务,唯有吕乂任上的巴西太守,士卒、钱粮均能按时交到前线,并且吕乂爱民守法,得到地方上百姓的称颂,诸葛亮也由于吕乂的政绩将吕乂平级调到汉中太守,汉中算是诸葛亮北伐最靠前的后方阵地,直接供应诸葛亮北伐的兵员和粮草。
诸葛亮去世后,吕乂历任为广汉太守、蜀郡太守,蜀郡是首都成都所在地的郡,也算是蜀汉最繁荣富庶、人口最多的郡,吕乂由于多年在地方上治理的经验突出,在任蜀郡太守时,依法处事,纠正了许多吃空饷及冒领空饷的士兵。由于在地方上的治理功绩,吕乂被上调蜀汉中央政府任职,起初任尚书,在前任尚书令董允去世后,吕乂被任命为尚书令,成为蜀汉政府的执政官。与吕乂同列一传的刘巴、陈震、董允、陈祇四人都官至尚书令,吕乂任尚书令期间,处理政务很有当年诸葛亮的风范,依法办事,不讲人情,不拖延公务,不怠慢宾客,并且生活简朴,为人谦虚低调,与诸葛亮处理方法很相似,但吕乂虽有诸葛亮的风格,但其才能、声望远远不如诸葛亮,由于执法过严,吕乂因此而得罪了一批人。
与吕乂同传的一批人中,就数吕乂声望最低,吕乂是接替董允成为尚书令的,而陈祇是接替吕乂为尚书令的,但陈祇在传中的排名在吕乂之前,并且声望也超过吕乂。正因为吕乂的执法严格,得罪了一些权贵,名望不如在郡县任职那样好了,就连在史书中的记载也不多,在传中也排行垫底。总体来说,吕乂是这么一个人:为人低调、为官清廉、依法办事、执法严格的蜀汉官员。
下一篇:公主是贵族吗_公主贵族什么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