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排行 生肖排行

大喜临门十二生肖动物_大喜临门十二生肖动物

tamoadmin 2024-06-29 人已围观

简介1.莲花山是否还有征婚活动?2.转忧为喜打一个生肖3.刺绣的民间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简介:刺绣,又称丝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工艺品之一。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另在《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

1.莲花山是否还有征婚活动?

2.转忧为喜打一个生肖

3.刺绣的民间

大喜临门十二生肖动物_大喜临门十二生肖动物

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刺绣简介:

刺绣,又称丝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工艺品之一。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另在《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其中苏州的苏绣和缂丝(kesi)最为盛名。

刺绣分类:

按产地划分:可分为“申绣”(上海)、“苏绣”(江苏)、“粤绣”(广东)、“湘绣”(湖南)等。

按加工方式,刺绣可分为“机绣”和“手工刺绣”

刺绣详细介绍:

刺绣,起源于人们对装饰自身的需要。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也就是说古代原始人类早懂得用色彩来美化自己。开始时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绣在服装上。《尚书》说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种花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裳六花纹,为宗彝、藻、火、粉米,共十二种花纹,称十章。

周代《礼记·祭义篇》中说“古代天子诸侯都有公室养蚕。蚕熟,献茧缫丝,把它们染成红、绿、玄、黄等色,以为“黼黻文章”,即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在礼服上刺绣成各种图案。据《辞海》,“黼”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黑半白的花纹;“黻”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青半黑的花纹。至于“文章”两个字,在古汉语中,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实际上,“文章”二字古意为申绣,后来转义喻文。

“文”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指画,同“纹”。《礼记·月令篇》说“文绣有恒”,据注释“文,是指画,古代古代祭祀的礼服上衣是画的,下裳是绣的”。总之一句话,刺绣发源很早,古已有之。商代已有专门的纺织业和缝纫工业。丝织品受王室重视,商王室设专管蚕事的文官《女蚕》。 刺绣最起初的形式是锁绣,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刺绣要数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了。这是一幅罗地上用锁绣法表现的作品,保存完好。在稍后的汉墓出土文物中,绣品更多了,如马王堆西汉文物中就有绣花绢绵袍、黄绣花袍、红菱纹罗绣花袍等;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一幅绢地刺绣,所用绣线极细,是前所未有的;汉代王充襄邑地方织锦,没有一个妇女手不巧的,眼睛看著,手里活就出来了,看来一点也未夸张。汉代的刺绣,大部分是锁绣(即辫绣),当然也有少数物品是平绣。

据《拾贵记》,三国时,吴主孙权常把魏、蜀未能平定,在军旅作战之际,总希望得到一个善于作画的人,可以把山川地势、行兵布阵的图象画下来,丞相赵达有一个极善绘画,巧思无双,能在纤纤玉指间以彩丝织出云霞、龙蛇花纹的锦缎的妹妹。赵达就将他的妹妹引进给孙权,称为赵夫人。孙权让她画九州、江湖、平地与山岳的形势,赵夫人说:“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可以五皇、河海、城邑,行阵之形。”地图绣成后,进献给孙权,吴主看了大喜。当时人称之谓针绣绝活。所以历史上就传流下来,刺绣之成画图,是三国时赵夫人所创。可惜这幅刺绣未能保存下来,仅能供后人推测而已。

在敦煌125-126窟发现了北魏的刺绣佛像残片,是一佛二菩萨说图,下有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广阳王字样。梁沈约有绣像题赞,序言上说:“造绣无量寿尊像一躯”。可见六朝时刺绣之应用已在服装、服饰之外,又开辟了绣佛、绣这个领域。

唐时绣佛亦很盛行,《法苑珠林》载:“康显庆之际,于西京造二十余寺,爰束力内宫式模遗形,造绣像一格,高举十有二丈,惊目骇听, 绝后光前,此为绣像之最巨者。”诗圣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一句“苏晋长斋绣佛前,醉后往往爱逃禅”,也反映了唐朝绣佛之普遍。唐代服装刺绣也开始盛行。据《旧唐书·后妃传》载 ,“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人多达700人”。宫内如此,官僚当然相互仿效。发展到后来,连皇帝也觉得太过分了,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下诏说:“织锦、刺绣,太耗费妇女劳动力......,以后凡织的、 绣的花纹如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级及大繝锦等一律禁止生产。至于长生高丽白锦、大小花绫锦,仍按惯例造。晓谕各级官员,按此招待,不得有误。可是,皇帝的诏书终究抵挡不住历史车轮和时代潮流的前进,刺绣非但尚有被禁止住,反倒更向前发展了。除传统辫绣外,发展平锈类齐针、缠针、套针、接针、针线锈类、平金法、圈金、圈银、拉金锁、铺绒、堆绫、贴绢等技术。套针、切针、滚针为此时期所创。 宋朝时由政府部门设置文绣院。上自天子下至百官,都穿绣衣,按照官阶等级,各式服装均有明文规定。

由于政府倡导,民间风气益盛,刺绣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除文绣院外,还设绣画专科,专门从事依样绣制各类绘画艺术品,分为山水、楼阁、人物、花卉、鸰毛等各科。从此刺绣又分为两道,一道为实用服饰艺术,一道为欣赏艺术。 在官府这样大力倡导下,刺绣工匠的艺术素质也不断提高,刺绣的运针、绣法都有很大的创新。屠隆《考盘余事》描写宋绣说:“宋代的闺绣,画山水、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有时把丝劈开,只用一根丝的十分之一二,用的针象头发丝一样细,所以人物眉目都很清楚,丝色光彩夺目,神形俱备,设色配色比画还要好,女红手巧,十指春风,真是不可及”。明代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对宋绣的成就也极度赞赏,他说:“宋代刺绣,设色精妙,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莫不生动有致,精彩处比绘画更妙,妇女刺绣,十指春风,直能胜过画家的笔墨”。文震亨《长物志》也说:“宋绣针线细密,设色精妙,光彩夺目,山水有远近的趣味,花鸟则绰约多姿、亲昵活泼,不可不藏一二幅,以备画中之一格”。在刺绣工艺高度发达的宋代,刺绣名匠相继脱颖而出,如当时的思白、墨林、启美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台湾博物馆内收藏有宋绣观音大士像,绣长生佛会图,绣老子像,绣老子骑牛图,绣秋葵蝴蝶、梅竹山禽图,绣芝仙祝寿图,绣咸池浴图,绣黄荃(五代工笔画家)花鸟画等,这些都是绣品杰作。

元朝于大都设有文绣局。从南宋偏安江南,元王朝建立后,知识份子或苟安为官或隐居庄园,于中国南方兴起地主文化,纯欣赏性刺绣流派以仿绣书画为长,与民间刺绣工艺分离,与绘画艺术结合。平绣类针法处理技巧细腻化与创新发展。彩线刺绣技法已十分成熟,在绣品中自成一格。

明代于北京设有刺绣作坊。因染织技术精练,发展多元化的色相彩度色丝。妇人多擅长女红, 绣制家庭所需绣品,收藏和鉴赏精妙绣品成为上层社会风尚。民间顾绣脱离生活实用成为独立的欣赏工艺。上海露香圆顾家发扬宋元绣画技法,以古今名人书画作品为底稿,运用各式材料入绣画,如蒲草、胎儿细发等。其构思讲究、用材精妙天成,绣工善美,吸收西方浪漫主义突显透视的效果,风格得以闻名传世、名噪一时。

清代织绣工艺仍分为官营刺绣和民营刺绣两种形式,官营集中在南京、苏州和杭州,称为江南三织造, 以最精良的技术生产帝王官员用品,因而产生技术水平惊人的作品。 城市中出现经营刺绣工艺品的行庄,许多画家参与刺绣画稿设计工作,刺绣品类万千,日用品为刺绣主流,刺绣商品出口至日本、南洋及欧美等地。"钝妇无不巧、恒女无不能",精致璀璨、各家百花争艳的风格,于全国各地形成地方特色的刺绣系统,如四大名绣: 苏绣(江苏) 、蜀绣(四川)、粤绣(广东)、湘绣(湖南)。 清朝道光元年出刊有史以来第一本刺绣专书《绣谱》,为丁佩所著。

清末西学东渐,沈寿融会西方写实表现,创《仿真绣》,针法多变且富立体感。沈寿同时也是杰出的刺绣教育家以及艺术理论家,于多处执教刺绣,并口述著撰《雪宦绣谱》。 清代早期继承明代传统,多用几何图案和大型缠枝、折枝花卉,以及传统吉祥图案,色彩以浓艳的重色为主,风格古朴、典雅、庄重、大方。清代中期花纹图案趋向小巧精细,受西画影响,使用西洋花卉图案,用色艳丽豪华。晚期刺绣题材大量运用吉祥图案。服装上的图案组织常见有团花、皮球花。开光、满地、锦纹等刺绣图案组织亦相当流行。乾隆时期用色喜金色,清朝晚期出现水墨绣及三蓝绣等特殊风格。数十种针法成熟融会运用,劈绒彩绣为针法主流。

民国初年有不少传承清朝时期的刺绣艺术家,在各重要刺绣产地亦有刺绣研究所成立。非帝制下的新时代统治者,不再使用刺绣为装饰的官服,民间刺绣学习及从事刺绣工艺的风气 ,因崇尚西风及国家战乱的情况下逐渐式微,刺绣工艺虽然续有发展,但不复见家家户户从事刺绣的盛况。

■刺绣针法介绍

类别:直绣、盘针、套针、擞和针、抢针、平针、散错针、编绣、施针、辅助针、变体绣

介绍:刺绣针法之一:直绣

直针:完全用垂直线绣成形体,线路起落针全在边缘,全是平行排比,边口齐整。配色是一个单位一种色线,没有和色。针脚太长的地方就加线钉住,后来就演变成铺针加刻的针法了。

刺绣针法之二:盘针

盘针是表现弯曲形体的针法。包括切针、接针、滚针、旋针四种。其中切针最早,以后发展到旋针。

刺绣针法之三:套针

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园顾绣,清带的沈寿时,就进一步发展了。

单套 :又名平套。其绣法是:第一批从边上起针,边口齐整;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针,第一批需留一线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针;第三批需转入第一批尾一厘许,尔后留第四批针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许……;其后,依此类推。

刺绣针法之四:擞和针

有称长短针。这种针法是长短针参差互用的,后针从前针的中间羼出,边口不齐,有调色和顺的长处,可用来绣仿真形象。

刺绣针法之五:抢针

又叫戗针,是用短直针顺着形体的姿势,以后针继前针,一批一批地抢上去的针法。可以说,这种针法是直针的发展。

刺绣针法之六:平针

平针:是用金银线代替丝线的绣法。其方法:先用金线或银线平铺在绣地上面,再以丝线短针扎上,每针距离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绣纹样而回旋填满,有二、三排的,也有多排的。扎的线要对花如十字纹,如同扎鞋底花纹。

刺绣针法之七:散错针

它以多种针法变化运用,达到阴阳浓淡适度,力求所绣的形体逼真。

散整针:是套针、施针、接针、长短针兼用的混合针法。

刺绣针法之八:编绣

它是一种类似编织的绣法。它包括戳纱、打点、铺绒、网绣、夹锦、十字桃花、绒线绣等。这些针法都适用于绣图案花纹,所以也可将它们称为“图案绣”。

刺绣针法之九:饶绣

这是一种针线相绕、扣结成绣的针法。打籽、拉锁子、扣绣、辫子股和鸡毛针,都属于这一类。 打籽:它是苏绣传统针法之一。可以用它绣花蕊,也可以独立地绣图案画。

刺绣针法之十:施针

施针是加于他针的针法。这种针法要求疏而不密,歧而不并,活而不滞,参差而不齐。

刺绣针法之十一:辅助针

这类针法不是独立绣形体的针法,而是为了增强所绣景物形似程度和神情的生动性所采用的辅助性针法。归入这一类的针法有:辅针、扎针、刻鳞针等。

刺绣针法之十二:变体绣

刺绣中,有一些借助于其它工具、材料和工艺方法,使常规刺绣发生变化的特殊绣法,就是变体绣,其中包括染绣、补画绣、借色绣、高绣、摘绫和剪绒等。 染绣:元代绣品中的人物、花鸟多用墨描眉目,以画代绣。染绣的方法,就是从这儿开始的,至今仍在沿用。

灵宝民间刺绣历经数代人的延绵传续,并不断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丰富多样,寓意吉祥.灵宝的民间刺绣多属生活实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以妇女、儿童为主),都以刺绣加以装饰。如衣服的袖口、衣领、裙边、围裙、窗帘、被面、帐沿、幼儿兜肚、童帽、手帕、袜底等等。这类物品,都被各种不同寓意的吉祥纹样所装饰,表现出妇女们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灵宝民间刺绣的图案纹样,一般多采用喜庆、吉利的象征。或是通过字音相同的“谐音”。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渗透着豫西地区的民间风情。如“莲生贵子”、“喜鹊登梅”、“麒麟送子”、“鸳鸯戏水”、“并蒂莲花”、“凤凰戏牡丹”、“鲤鱼穿莲”、“百鸟朝凤”、“狮滚绣球”、“凤戏牡丹”等等。

2、传播爱情,表现母爱.灵宝又是戏曲艺术之乡,各种民间戏曲如“道情”、河南梆子”,还有“皮影戏”等,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因此,民间戏曲、皮影艺术中故事情节,服装、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间接地移植到民间绣品中。最突出的内容是爱情故事.如“拾玉镯”、“柜中缘”、“粱山伯与祝英台”等,均被姑娘们精心绣制在荷包,枕头顶、门帘、帐沿、被面、床沿上。绣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朴实纯真,色彩艳丽明快,寄托着姑娘们对爱情生活、美满婚姻的快乐心情。妇女们给子女们绣制的童帽、兜肚、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倾注了全都的母爱。

3、灵宝的民间刺绣与灵宝的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民问的风俗习惯给灵宝民间刺绣刨造提供了充分显示妇女勤劳、智慧的机会和条件(婚丧嫁娶和重大节日),过来说,民闻刺绣又给当地的民风、民俗埔承了美好、神秘的色彩。

在灵宝县,根据不同的节令和时尚,妇女们根据婚姻爱情和子女健康这两件大事,绣制出具有不同内涵、不同内容的绣品和玩具。姑娘出嫁是大喜临门,因此必须是“蓝缎鞋、绣红花.过了门就当家”。新郎、新娘的新房必须要布置得红火、喜庆。又是什么样儿呢?“鸳鸯枕、龙凤帐,红绸子门帘绣风凰”。新娘子的嫁表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有民谣为证:王小姣作新娘,赶绣嫁农忙又忙.一更绣完前大襟,牡丹富贵开胸膛;二更绣完表四角,彩云朵朵飘四方;三更绣完罗衫边,喜鹊登梅送吉祥;四更绣完并蒂莲,夫妻恩爱喜洋洋;五更绣完龙戏凤,比翼双飞是鸳鸯。妇女生育“作满月”也非常隆重。姥姥家要送虎头靴,虎头帽,绣花兜肚,相公帽(都离不开刺绣)。五月“端阳节”是汉民族的重要节日。民谣说:“五月端阳太阳红,做个香袋驱毒虫。”灵宝农村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和巧手婆婆们一齐动手,绣出各式各样儿的“香布袋”,什么“八仙”、“十二生肖”、“孙悟空”、“搬脚娃”、“抱桃娃”,以及“鸡心”、“寿

桃”、“佛手”、“蝴蝶”等等。香袋里装满苍术、白芷等芳香药料,既能驱除蚊、蝇毒虫,又香气袭人。姑娘们精心绣制是为了送给情人,作为爱情的信物。母亲们精心绣制,是为了保佑子女们平安、健康。

4、完整地保留、继承了刺绣的传统技法.灵宝民间刺绣代表性的针法是“拉锁子”、“辫子绣”和“打子绣”。除此以外,经常使用的针法还有“包针绣”、“纳纱绣”、“平针”、“盘金”、“补绣一”等等传统技法。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绷花”和“补绣”技法。绷花,是以针引单线,廖廖数针作放射状,绣出生动的花朵,虽属辅助技法,但却在绣品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针法,一般多用在布制玩具上,如在威严的虎的额头上和两肋处各绷一朵小花,使凶猛的狮虎露出几分憨态,形象十分逗人喜爱。“补绣”,在绣品中运用更为广泛。其特点是能使绣出的物品,产生一种浮雕的效果。“补绣”又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填补绣”,其手法类似“叠绣”,是采用布、绸或其它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图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针将图案花边周围锁边绣牢,从而使图案纹样凸起,出现立体的效果。这类绣品多见于儿童兜肚、枕头顶、童帽上;“挖补绣”,技法较为复杂,通常以白色为底,再以黑、青色布剪成所需纹样,用刀刻去图案不需要的部位,并在缕空处衬以鲜艳的各种布料,这种挖补绣法,在黑色纹样中衬托出色彩鲜艳的图案,对比强烈、明快,根出效果。这种绣法多使用在绣制鞋垫、袜底等生活用品中;“留边叠绣”,此种绣法技法繁杂.其手法是先将剪好的原样一片一片地用布包贴起来,再拼贴到底料上(底料色彩仍以黑青为主),再用各种色彩线,由图案中心向外用平针绣实。绣制时,在纹样的边沿均匀地留出一条细线,白色的轮廓衬托在色彩缤纷的图案底料上显得十分别致。

莲花山是否还有征婚活动?

刺绣,又名“针(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

中国刺绣源流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东晋到北朝的丝织物,出土于甘肃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所见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对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此时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以各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也是唐绣独特的风格。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刺绣的一项创新。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作风。历代迄清各时代之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之关系。

宋代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湾雇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

明代的染织工艺,至宣德间始变发达。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至顾名世次孙顾寿潜及其妻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露香园顾氏绣,盖所谓画绣也。此即传世闻名之顾绣。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清代刺绣,多为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享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随着苏绣的发达与创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许多新的刺绣,如乱针绣、束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精微绣、彩锦绣等。另外还有许多边疆少数民族的织绣,亦充分表现原始风格的自然美与拙朴之美。刺绣最早多为实用,及至宋元广及书画之制作,渐乃成为艺术珍赏之用。故宫所藏之刺绣,多属此类。时代最早者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为清代。经历代的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几乎皆为精品,绣工匀整,针线细密,设色精妙,深得书法精髓,且均裱装成册轴卷,使观赏者往往误以为书画,欣赏珍藏艺术价值极高。

中国刺绣流派

苏绣

湘绣

粤绣

蜀绣

民间刺绣

民间刺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就发现很多挑花刺绣品,说明早在汉代以前,刺绣已在我国流行。

※ 山西民间刺绣

山西省民间,是民间刺绣艺术品的生长地。民间刺绣,在山西不独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

山西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

山西刺绣,以忻州、晋南地区的刺绣工艺品最有影响。

忻州刺绣

忻州民间,刺绣在群众中颇为普遍。代县一带,刺绣品有着严谨、华丽、雅致的特色;五台县境内以及附近城乡,刺绣风格呈现美厚端庄;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绣产品风格较为淳朴秀丽。

忻州刺绣,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

民间服饰,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妇女服装刺绣中,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花样。“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况下多饰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连续图案。“领口”,刺绣中大多是如意云,饰以花卉图案。“裙子”,是古今妇女常用的衣服,前后各一片,常常嵌边、绣花,而颜色多为黑、蓝、红色的底。“上衣”,绣花多在胸口,常用图案有鱼戏莲、牡丹花等。“顶子”,常在上面堆绣蝴蝶、莲花等图案。“鞋”帮子上,多绣以蝶恋花、蟾宫折桂等图案。“凉冠”是妇女夏天束发用的,常常以黑底绣花,甚为精致。农村儿童的“兜肚”,多是红色镶边的绣花,一般饰有莲生贵子、富贵长春等寓意吉祥 、繁衍的图案 。也有绣五毒虫,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围嘴”,常绣有双虎对头、双狮对头、五福捧寿的图案。女孩身上的“ 围嘴” ,则绣以五蝶捧花、五莲坐子、五鱼戏莲等图案。冬天护耳的耳套,以桃形较多,常绣有吉祥动物花鸟纹饰。“童鞋”,男孩多为老虎鞋、前为虎头、侧有虎足、后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绣一绿色蟾蜍的名为蟾鞋,含有“蟾宫折桂金钱落地”的意念。忻州乡村中,还有小猪鞋、小狗鞋等等,都与当地民情风俗有关。女孩子的鞋子造型与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绣花图案取吉祥、欢快、饰以含有寓意的花鸟图案。

旧时婴儿满月时,亲友都要绣制童帽作为赠礼。在这些刺绣中,赠男孩的以虎帽为多,分成单面虎、双面虎、狮虎合身等等。而送给女婴戴的是莲花帽、女冠等刺绣品。

生活用品:忻州一带,常见的有枕头花、虎枕头。虎枕头里又有双头虎、人面头虎、虎头鱼尾等,还有蛤蟆枕头。这些枕头缝制精湛,纹饰、造型别致。既是幼儿枕头,又是儿童玩具。

男女结婚时缝制的方型合枕,两头绣以鱼采莲,鱼征婚配。

“砌花”,是忻州一带妇女利用各种彩色碎布条布片依形连制的各种生活用品。像垫子、书包、马搭等。

“鞋垫”常常作为未婚女青年赠送未婚夫的礼物,常绣有福海无边、事事如意、莲花童子等图案花纹。

“荷包”,有装钱、装烟等不同用途。一般情况下,“荷包”绣工都比较精细,常常作为男女订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给男子的信物。

“针敝”,是供妇女插针使用的日用品。常分为上 、下两部分 ,有鱼、猪、虎、兔不同造型,也分外别致。

“粉线袋”,是城乡农村妇女们剪裁衣服用的打线印工具,大多造型是动物,绣工一般也分外别致。

“钥匙套”,是妇女外出时常常佩带在身上的日用品。上面常常绣以各种图案,既有实用价值,又是随身佩带的饰物,绣工也多别致。

还有,每当传统节日时,忻州地界内的许多地方,也为孩子们绣制一些节日用品。

端午节,母亲为子女绣制佩于胸前背后的五谷“香袋”。

平时,还有人们绣制给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绣花、割花、砌花多种手法制作的坐饰物“坐垫”;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轿、车上装饰的绣花“轿帘”、“车衣”等等。

祭献物品:这一类绣制品,常常用干祭扫礼仪的灵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帏、神龛帷幔等饰有龙凤仙鹤、福禄寿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绣物。还有的,绣制送葬礼议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寿在”、“寿裤”上的刺绣,用料和绣工都甚为讲究。

晋南刺绣

在山西南部的农村里,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像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头、喜帐、寿帐、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纹样的刺绣图案。

晋南民间刺绣,在临汾、运城两个地区的临猗县、万荣县、襄汾县、洪洞县、吉县、临汾市、运城市较为普遍。这些地方的刺绣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像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是晋南民间刺绣的一般题材。而瓜果蔬菜、飞禽走兽、山川风景、亭台楼阁等,更是生活中百见不厌的刺绣体裁。

晋南的民间刺绣,大都出自普通农家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互相之间的交流而得以延续的。这里的女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着刺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绣花在她们的成长中自然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她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和技能,又在长辈的影响教导下,从模仿进而独立地去创造新的花样,形成了晋南民间刺绣的独特风格。

晋南民间刺绣的作者,很善于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设想的题材。有的写实,有的浪漫,有的夸张,创造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刺绣工艺品来。

晋南民间刺绣在表现方法上,取材范围很宽,而且造型生动、有些刺绣艺术品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以晋南农村儿童头上戴的花帽子为例,这种帽子是根据儿童的年龄、节令的变换而设计的。不独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绣工精细,而且帽子的耳朵、眼睛、舌头都能晃动。加之以刺绣和披肩,非常引人,是一件难得的民间工艺品。

在色彩运用上,采用强烈的对比色,用大红大绿、大蓝大黑等颜色作为底色,所绣的纹样则用淡雅的颜色,使绣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求得颜色的和谐。晋南刺绣,在绣品中虽然只用几种颜色调配,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在刺绣针法的运用上,晋南民间刺绣主要用斜针、平针、散针绣和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使用不同的针法,形成许多不同风格的绣品,反映了晋南农村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情趣。

晋南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地方色彩浓重,构图严谨,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 灵宝民间刺绣

灵宝民间刺绣历经数代人的延绵传续,并不断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丰富多样,寓意吉祥

灵宝的民间刺绣多属生活实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以妇女、儿童为主),都以刺绣加以装饰。如衣服的袖口、衣领、裙边、围裙、窗帘、被面、帐沿、幼儿兜肚、童帽、手帕、袜底等等。这类物品,都被各种不同寓意的吉祥纹样所装饰,表现出妇女们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灵宝民间刺绣的图案纹样,一般多采用喜庆、吉利的象征。或是通过字音相同的“谐音”。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渗透着豫西地区的民间风情。如“莲生贵子”、“喜鹊登梅”、“麒麟送子”、“鸳鸯戏水”、“并蒂莲花”、“凤凰戏牡丹”、“鲤鱼穿莲”、“百鸟朝凤”、“狮滚绣球”、“凤戏牡丹”等等。

传播爱情,表现母爱

灵宝又是戏曲艺术之乡,各种民间戏曲如“道情”、河南梆子”,还有“皮影戏”等,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因此,民间戏曲、皮影艺术中故事情节,服装、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间接地移植到民间绣品中。最突出的内容是爱情故事.如“拾玉镯”、“柜中缘”、“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均被姑娘们精心绣制在荷包,枕头顶、门帘、帐沿、被面、床沿上。绣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朴实纯真,色彩艳丽明快,寄托着姑娘们对爱情生活、美满婚姻的快乐心情。妇女们给子女们绣制的童帽、兜肚、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倾注了全都的母爱。

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民问的风俗习惯给灵宝民间刺绣刨造提供了充分显示妇女勤劳、智慧的机会和条件(婚丧嫁娶和重大节日),过来说,民闻刺绣又给当地的民风、民俗埔承了美好、神秘的色彩。

在灵宝县,根据不同的节令和时尚,妇女们根据婚姻爱情和子女健康这两件大事,绣制出具有不同内涵、不同内容的绣品和玩具。姑娘出嫁是大喜临门,因此必须是“蓝缎鞋、绣红花.过了门就当家”。新郎、新娘的新房必须要布置得红火、喜庆。又是什么样儿呢?“鸳鸯枕、龙凤帐,红绸子门帘绣凤凰”。新娘子的嫁表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有民谣为证:王小姣作新娘,赶绣嫁农忙又忙.一更绣完前大襟,牡丹富贵开胸膛;二更绣完表四角,彩云朵朵飘四方;三更绣完罗衫边,喜鹊登梅送吉祥;四更绣完并蒂莲,夫妻恩爱喜洋洋;五更绣完龙戏凤,比翼双飞是鸳鸯。妇女生育“作满月”也非常隆重。姥姥家要送虎头靴,虎头帽,绣花兜肚,相公帽(都离不开刺绣)。五月“端阳节”是汉民族的重要节日。民谣说:“五月端阳太阳红,做个香袋驱毒虫。”灵宝农村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和巧手婆婆们一齐动手,绣出各式各样儿的“香布袋”,什么“八仙”、“十二生肖”、“孙悟空”、“搬脚娃”、“抱桃娃”,以及“鸡心”、“寿桃”、“佛手”、“蝴蝶”等等。香袋里装满苍术、白芷等芳香药料,既能驱除蚊、蝇毒虫,又香气袭人。姑娘们精心绣制是为了送给情人,作为爱情的信物。母亲们精心绣制,是为了保佑子女们平安、健康。

完整地保留、继承了刺绣的传统技法

灵宝民间刺绣代表性的针法是“拉锁子”、“辫子绣”和“打子绣”。除此以外,经常使用的针法还有“包针绣”、“纳纱绣”、“平针”、“盘金”、“补绣一”等等传统技法。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绷花”和“补绣”技法。绷花,是以针引单线,廖廖数针作放射状,绣出生动的花朵,虽属辅助技法,但却在绣品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针法,一般多用在布制玩具上,如在威严的虎的额头上和两肋处各绷一朵小花,使凶猛的狮虎露出几分憨态,形象十分逗人喜爱。“补绣”,在绣品中运用更为广泛。其特点是能使绣出的物品,产生一种浮雕的效果。“补绣”又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填补绣”,其手法类似“叠绣”,是采用布、绸或其它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图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针将图案花边周围锁边绣牢,从而使图案纹样凸起,出现立体的效果。这类绣品多见于儿童兜肚、枕头顶、童帽上;“挖补绣”,技法较为复杂,通常以白色为底,再以黑、青色布剪成所需纹样,用刀刻去图案不需要的部位,并在缕空处衬以鲜艳的各种布料,这种挖补绣法,在黑色纹样中衬托出色彩鲜艳的图案,对比强烈、明快,根出效果。这种绣法多使用在绣制鞋垫、袜底等生活用品中;“留边叠绣”,此种绣法技法繁杂.其手法是先将剪好的原样一片一片地用布包贴起来,再拼贴到底料上(底料色彩仍以黑青为主),再用各种色彩线,由图案中心向外用平针绣实。绣制时,在纹样的边沿均匀地留出一条细线,白色的轮廓衬托在色彩缤纷的图案底料上显得十分别致。

刺绣针法介绍

类别:直绣、盘针、套针、擞和针、抢针、平针、散错针、编绣、施针、辅助针、变体绣

直针

完全用垂直线绣成形体,线路起落针全在边缘,全是平行排比,边口齐整。配色是一个单位一种色线,没有和色。针脚太长的地方就加线钉住,后来就演变成铺针加刻的针法了。

盘针

表现弯曲形体的针法。包括切针、接针、滚针、旋针四种。其中切针最早,以后发展到旋针。

套针

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园顾绣,清带的沈寿时,就进一步发展了。

单套 :又名平套。其绣法是:第一批从边上起针,边口齐整;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针,第一批需留一线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针;第三批需转入第一批尾一厘许,尔后留第四批针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许……;其后,依此类推。

擞和针

有称长短针。这种针法是长短针参差互用的,后针从前针的中间羼出,边口不齐,有调色和顺的长处,可用来绣仿真形象。

抢针

又叫戗针,是用短直针顺着形体的姿势,以后针继前针,一批一批地抢上去的针法。可以说,这种针法是直针的发展。

平针

是用金银线代替丝线的绣法。其方法:先用金线或银线平铺在绣地上面,再以丝线短针扎上,每针距离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绣纹样而回旋填满,有二、三排的,也有多排的。扎的线要对花如十字纹,如同扎鞋底花纹。

散错针

它以多种针法变化运用,达到阴阳浓淡适度,力求所绣的形体逼真。

散整针:是套针、施针、接针、长短针兼用的混合针法。

编绣

是一种类似编织的绣法。它包括戳纱、打点、铺绒、网绣、夹锦、十字桃花、绒线绣等。这些针法都适用于绣图案花纹,所以也可将它们称为“图案绣”。

饶绣

是一种针线相绕、扣结成绣的针法。打籽、拉锁子、扣绣、辫子股和鸡毛针,都属于这一类。 打籽:它是苏绣传统针法之一。可以用它绣花蕊,也可以独立地绣图案画。

施针

是加于他针的针法。这种针法要求疏而不密,歧而不并,活而不滞,参差而不齐。

辅助针

这类针法不是独立绣形体的针法,而是为了增强所绣景物形似程度和神情的生动性所采用的辅助性针法。归入这一类的针法有:辅针、扎针、刻鳞针等。

变体绣

刺绣中,有一些借助于其它工具、材料和工艺方法,使常规刺绣发生变化的特殊绣法,就是变体绣,其中包括染绣、补画绣、借色绣、高绣、摘绫和剪绒等。 染绣:元代绣品中的人物、花鸟多用墨描眉目,以画代绣。染绣的方法,就是从这儿开始的,至今仍在沿用。

1958年,在中国长沙楚墓中出土了龙凤图案的刺绣品,这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刺绣品,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 到了汉代,刺绣品的应用更加广泛,出土的实物也较多。

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上海的露香园顾绣,就是当时最出名的刺绣。顾氏家族世袭相传,善于刺绣的声誉名扬大江南北,并得到朝廷的赏识。到了清代顾绣不仅震海内,而且蜚声海外,吸引了不少国外商人来上海,大量订购顾派刺绣品,一时顾绣成为刺绣的通称了。

中国古代的刺绣,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不走销,价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开始有人专门收集。据市场分析家推论,要使刺绣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新宠儿,还需收藏家们10年时间的努力。近两年国内的一些艺术品拍卖会上,刺绣拍品,价格竞现高攀,非常吸引买家竞争。

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转忧为喜打一个生肖

刺绣,又名“针(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

中国刺绣源流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东晋到北朝的丝织物,出土于甘肃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所见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对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此时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以各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也是唐绣独特的风格。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刺绣的一项创新。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作风。历代迄清各时代之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之关系。

宋代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湾雇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

明代的染织工艺,至宣德间始变发达。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至顾名世次孙顾寿潜及其妻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露香园顾氏绣,盖所谓画绣也。此即传世闻名之顾绣。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清代刺绣,多为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享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随着苏绣的发达与创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许多新的刺绣,如乱针绣、束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精微绣、彩锦绣等。另外还有许多边疆少数民族的织绣,亦充分表现原始风格的自然美与拙朴之美。刺绣最早多为实用,及至宋元广及书画之制作,渐乃成为艺术珍赏之用。故宫所藏之刺绣,多属此类。时代最早者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为清代。经历代的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几乎皆为精品,绣工匀整,针线细密,设色精妙,深得书法精髓,且均裱装成册轴卷,使观赏者往往误以为书画,欣赏珍藏艺术价值极高。

中国刺绣流派

苏绣

湘绣

粤绣

蜀绣

民间刺绣

民间刺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就发现很多挑花刺绣品,说明早在汉代以前,刺绣已在我国流行。

※ 山西民间刺绣

山西省民间,是民间刺绣艺术品的生长地。民间刺绣,在山西不独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

山西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

山西刺绣,以忻州、晋南地区的刺绣工艺品最有影响。

忻州刺绣

忻州民间,刺绣在群众中颇为普遍。代县一带,刺绣品有着严谨、华丽、雅致的特色;五台县境内以及附近城乡,刺绣风格呈现美厚端庄;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绣产品风格较为淳朴秀丽。

忻州刺绣,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

民间服饰,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妇女服装刺绣中,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花样。“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况下多饰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连续图案。“领口”,刺绣中大多是如意云,饰以花卉图案。“裙子”,是古今妇女常用的衣服,前后各一片,常常嵌边、绣花,而颜色多为黑、蓝、红色的底。“上衣”,绣花多在胸口,常用图案有鱼戏莲、牡丹花等。“顶子”,常在上面堆绣蝴蝶、莲花等图案。“鞋”帮子上,多绣以蝶恋花、蟾宫折桂等图案。“凉冠”是妇女夏天束发用的,常常以黑底绣花,甚为精致。农村儿童的“兜肚”,多是红色镶边的绣花,一般饰有莲生贵子、富贵长春等寓意吉祥 、繁衍的图案 。也有绣五毒虫,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围嘴”,常绣有双虎对头、双狮对头、五福捧寿的图案。女孩身上的“ 围嘴” ,则绣以五蝶捧花、五莲坐子、五鱼戏莲等图案。冬天护耳的耳套,以桃形较多,常绣有吉祥动物花鸟纹饰。“童鞋”,男孩多为老虎鞋、前为虎头、侧有虎足、后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绣一绿色蟾蜍的名为蟾鞋,含有“蟾宫折桂金钱落地”的意念。忻州乡村中,还有小猪鞋、小狗鞋等等,都与当地民情风俗有关。女孩子的鞋子造型与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绣花图案取吉祥、欢快、饰以含有寓意的花鸟图案。

旧时婴儿满月时,亲友都要绣制童帽作为赠礼。在这些刺绣中,赠男孩的以虎帽为多,分成单面虎、双面虎、狮虎合身等等。而送给女婴戴的是莲花帽、女冠等刺绣品。

生活用品:忻州一带,常见的有枕头花、虎枕头。虎枕头里又有双头虎、人面头虎、虎头鱼尾等,还有蛤蟆枕头。这些枕头缝制精湛,纹饰、造型别致。既是幼儿枕头,又是儿童玩具。

男女结婚时缝制的方型合枕,两头绣以鱼采莲,鱼征婚配。

“砌花”,是忻州一带妇女利用各种彩色碎布条布片依形连制的各种生活用品。像垫子、书包、马搭等。

“鞋垫”常常作为未婚女青年赠送未婚夫的礼物,常绣有福海无边、事事如意、莲花童子等图案花纹。

“荷包”,有装钱、装烟等不同用途。一般情况下,“荷包”绣工都比较精细,常常作为男女订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给男子的信物。

“针敝”,是供妇女插针使用的日用品。常分为上 、下两部分 ,有鱼、猪、虎、兔不同造型,也分外别致。

“粉线袋”,是城乡农村妇女们剪裁衣服用的打线印工具,大多造型是动物,绣工一般也分外别致。

“钥匙套”,是妇女外出时常常佩带在身上的日用品。上面常常绣以各种图案,既有实用价值,又是随身佩带的饰物,绣工也多别致。

还有,每当传统节日时,忻州地界内的许多地方,也为孩子们绣制一些节日用品。

端午节,母亲为子女绣制佩于胸前背后的五谷“香袋”。

平时,还有人们绣制给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绣花、割花、砌花多种手法制作的坐饰物“坐垫”;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轿、车上装饰的绣花“轿帘”、“车衣”等等。

祭献物品:这一类绣制品,常常用干祭扫礼仪的灵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帏、神龛帷幔等饰有龙凤仙鹤、福禄寿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绣物。还有的,绣制送葬礼议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寿在”、“寿裤”上的刺绣,用料和绣工都甚为讲究。

晋南刺绣

在山西南部的农村里,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像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头、喜帐、寿帐、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纹样的刺绣图案。

晋南民间刺绣,在临汾、运城两个地区的临猗县、万荣县、襄汾县、洪洞县、吉县、临汾市、运城市较为普遍。这些地方的刺绣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像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是晋南民间刺绣的一般题材。而瓜果蔬菜、飞禽走兽、山川风景、亭台楼阁等,更是生活中百见不厌的刺绣体裁。

晋南的民间刺绣,大都出自普通农家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互相之间的交流而得以延续的。这里的女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着刺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绣花在她们的成长中自然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她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和技能,又在长辈的影响教导下,从模仿进而独立地去创造新的花样,形成了晋南民间刺绣的独特风格。

晋南民间刺绣的作者,很善于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设想的题材。有的写实,有的浪漫,有的夸张,创造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刺绣工艺品来。

晋南民间刺绣在表现方法上,取材范围很宽,而且造型生动、有些刺绣艺术品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以晋南农村儿童头上戴的花帽子为例,这种帽子是根据儿童的年龄、节令的变换而设计的。不独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绣工精细,而且帽子的耳朵、眼睛、舌头都能晃动。加之以刺绣和披肩,非常引人,是一件难得的民间工艺品。

在色彩运用上,采用强烈的对比色,用大红大绿、大蓝大黑等颜色作为底色,所绣的纹样则用淡雅的颜色,使绣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求得颜色的和谐。晋南刺绣,在绣品中虽然只用几种颜色调配,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在刺绣针法的运用上,晋南民间刺绣主要用斜针、平针、散针绣和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使用不同的针法,形成许多不同风格的绣品,反映了晋南农村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情趣。

晋南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地方色彩浓重,构图严谨,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 灵宝民间刺绣

灵宝民间刺绣历经数代人的延绵传续,并不断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丰富多样,寓意吉祥

灵宝的民间刺绣多属生活实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以妇女、儿童为主),都以刺绣加以装饰。如衣服的袖口、衣领、裙边、围裙、窗帘、被面、帐沿、幼儿兜肚、童帽、手帕、袜底等等。这类物品,都被各种不同寓意的吉祥纹样所装饰,表现出妇女们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灵宝民间刺绣的图案纹样,一般多采用喜庆、吉利的象征。或是通过字音相同的“谐音”。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渗透着豫西地区的民间风情。如“莲生贵子”、“喜鹊登梅”、“麒麟送子”、“鸳鸯戏水”、“并蒂莲花”、“凤凰戏牡丹”、“鲤鱼穿莲”、“百鸟朝凤”、“狮滚绣球”、“凤戏牡丹”等等。

传播爱情,表现母爱

灵宝又是戏曲艺术之乡,各种民间戏曲如“道情”、河南梆子”,还有“皮影戏”等,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因此,民间戏曲、皮影艺术中故事情节,服装、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间接地移植到民间绣品中。最突出的内容是爱情故事.如“拾玉镯”、“柜中缘”、“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均被姑娘们精心绣制在荷包,枕头顶、门帘、帐沿、被面、床沿上。绣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朴实纯真,色彩艳丽明快,寄托着姑娘们对爱情生活、美满婚姻的快乐心情。妇女们给子女们绣制的童帽、兜肚、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倾注了全都的母爱。

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民问的风俗习惯给灵宝民间刺绣刨造提供了充分显示妇女勤劳、智慧的机会和条件(婚丧嫁娶和重大节日),过来说,民闻刺绣又给当地的民风、民俗埔承了美好、神秘的色彩。

在灵宝县,根据不同的节令和时尚,妇女们根据婚姻爱情和子女健康这两件大事,绣制出具有不同内涵、不同内容的绣品和玩具。姑娘出嫁是大喜临门,因此必须是“蓝缎鞋、绣红花.过了门就当家”。新郎、新娘的新房必须要布置得红火、喜庆。又是什么样儿呢?“鸳鸯枕、龙凤帐,红绸子门帘绣凤凰”。新娘子的嫁表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有民谣为证:王小姣作新娘,赶绣嫁农忙又忙.一更绣完前大襟,牡丹富贵开胸膛;二更绣完表四角,彩云朵朵飘四方;三更绣完罗衫边,喜鹊登梅送吉祥;四更绣完并蒂莲,夫妻恩爱喜洋洋;五更绣完龙戏凤,比翼双飞是鸳鸯。妇女生育“作满月”也非常隆重。姥姥家要送虎头靴,虎头帽,绣花兜肚,相公帽(都离不开刺绣)。五月“端阳节”是汉民族的重要节日。民谣说:“五月端阳太阳红,做个香袋驱毒虫。”灵宝农村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和巧手婆婆们一齐动手,绣出各式各样儿的“香布袋”,什么“八仙”、“十二生肖”、“孙悟空”、“搬脚娃”、“抱桃娃”,以及“鸡心”、“寿桃”、“佛手”、“蝴蝶”等等。香袋里装满苍术、白芷等芳香药料,既能驱除蚊、蝇毒虫,又香气袭人。姑娘们精心绣制是为了送给情人,作为爱情的信物。母亲们精心绣制,是为了保佑子女们平安、健康。

完整地保留、继承了刺绣的传统技法

灵宝民间刺绣代表性的针法是“拉锁子”、“辫子绣”和“打子绣”。除此以外,经常使用的针法还有“包针绣”、“纳纱绣”、“平针”、“盘金”、“补绣一”等等传统技法。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绷花”和“补绣”技法。绷花,是以针引单线,廖廖数针作放射状,绣出生动的花朵,虽属辅助技法,但却在绣品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针法,一般多用在布制玩具上,如在威严的虎的额头上和两肋处各绷一朵小花,使凶猛的狮虎露出几分憨态,形象十分逗人喜爱。“补绣”,在绣品中运用更为广泛。其特点是能使绣出的物品,产生一种浮雕的效果。“补绣”又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填补绣”,其手法类似“叠绣”,是采用布、绸或其它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图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针将图案花边周围锁边绣牢,从而使图案纹样凸起,出现立体的效果。这类绣品多见于儿童兜肚、枕头顶、童帽上;“挖补绣”,技法较为复杂,通常以白色为底,再以黑、青色布剪成所需纹样,用刀刻去图案不需要的部位,并在缕空处衬以鲜艳的各种布料,这种挖补绣法,在黑色纹样中衬托出色彩鲜艳的图案,对比强烈、明快,根出效果。这种绣法多使用在绣制鞋垫、袜底等生活用品中;“留边叠绣”,此种绣法技法繁杂.其手法是先将剪好的原样一片一片地用布包贴起来,再拼贴到底料上(底料色彩仍以黑青为主),再用各种色彩线,由图案中心向外用平针绣实。绣制时,在纹样的边沿均匀地留出一条细线,白色的轮廓衬托在色彩缤纷的图案底料上显得十分别致。

刺绣针法介绍

类别:直绣、盘针、套针、擞和针、抢针、平针、散错针、编绣、施针、辅助针、变体绣

直针

完全用垂直线绣成形体,线路起落针全在边缘,全是平行排比,边口齐整。配色是一个单位一种色线,没有和色。针脚太长的地方就加线钉住,后来就演变成铺针加刻的针法了。

盘针

表现弯曲形体的针法。包括切针、接针、滚针、旋针四种。其中切针最早,以后发展到旋针。

套针

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园顾绣,清带的沈寿时,就进一步发展了。

单套 :又名平套。其绣法是:第一批从边上起针,边口齐整;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针,第一批需留一线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针;第三批需转入第一批尾一厘许,尔后留第四批针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许……;其后,依此类推。

擞和针

有称长短针。这种针法是长短针参差互用的,后针从前针的中间羼出,边口不齐,有调色和顺的长处,可用来绣仿真形象。

抢针

又叫戗针,是用短直针顺着形体的姿势,以后针继前针,一批一批地抢上去的针法。可以说,这种针法是直针的发展。

平针

是用金银线代替丝线的绣法。其方法:先用金线或银线平铺在绣地上面,再以丝线短针扎上,每针距离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绣纹样而回旋填满,有二、三排的,也有多排的。扎的线要对花如十字纹,如同扎鞋底花纹。

散错针

它以多种针法变化运用,达到阴阳浓淡适度,力求所绣的形体逼真。

散整针:是套针、施针、接针、长短针兼用的混合针法。

编绣

是一种类似编织的绣法。它包括戳纱、打点、铺绒、网绣、夹锦、十字桃花、绒线绣等。这些针法都适用于绣图案花纹,所以也可将它们称为“图案绣”。

饶绣

是一种针线相绕、扣结成绣的针法。打籽、拉锁子、扣绣、辫子股和鸡毛针,都属于这一类。 打籽:它是苏绣传统针法之一。可以用它绣花蕊,也可以独立地绣图案画。

施针

是加于他针的针法。这种针法要求疏而不密,歧而不并,活而不滞,参差而不齐。

辅助针

这类针法不是独立绣形体的针法,而是为了增强所绣景物形似程度和神情的生动性所采用的辅助性针法。归入这一类的针法有:辅针、扎针、刻鳞针等。

变体绣

刺绣中,有一些借助于其它工具、材料和工艺方法,使常规刺绣发生变化的特殊绣法,就是变体绣,其中包括染绣、补画绣、借色绣、高绣、摘绫和剪绒等。 染绣:元代绣品中的人物、花鸟多用墨描眉目,以画代绣。染绣的方法,就是从这儿开始的,至今仍在沿用。

1958年,在中国长沙楚墓中出土了龙凤图案的刺绣品,这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刺绣品,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 到了汉代,刺绣品的应用更加广泛,出土的实物也较多。

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上海的露香园顾绣,就是当时最出名的刺绣。顾氏家族世袭相传,善于刺绣的声誉名扬大江南北,并得到朝廷的赏识。到了清代顾绣不仅震海内,而且蜚声海外,吸引了不少国外商人来上海,大量订购顾派刺绣品,一时顾绣成为刺绣的通称了。

中国古代的刺绣,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不走销,价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开始有人专门收集。据市场分析家推论,要使刺绣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新宠儿,还需收藏家们10年时间的努力。近两年国内的一些艺术品拍卖会上,刺绣拍品,价格竞现高攀,非常吸引买家竞争。

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刺绣的民间

“化悲为喜指的是生肖猴、生肖虎、生肖鼠、生肖猪。十二生肖蛇生肖蛇的人性格内向害羞,手牵着手走遍天下,享受着无尽的祝福,坚韧不拔,不怕苦不怕累,生活幸福,不为琐事争吵,不参与别人的是非,只是把自己当看客。生肖蛇的人看似保守稳重,其实很有幽默感。在接下来的七天里,生肖蛇人骨子里的意志力很强,依然可以收获快乐。生肖猴生肖猴的人适合商务应酬,珍惜心智的成长,对外界有很强的心灵感应,欢迎意外之财,进入人生新境界,为人正直,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勤俭持家。他们的人生会更加完整,这一年他们见证了幸福。生肖猴的人不喜欢闲散平庸的生活。在接下来的七天里,生肖猴的人会凭借真正的实力获得成功,财富飙升。我会在最糟糕的地方分析别人的想法,也经常把自己的分析结果传递给别人。我从头到脚都有一种自信稳重的气质,没有成熟的物质条件是不会贸然结婚的。生肖羊生肖羊的人乐观向上,足智多谋,有自己的底线,在事业上也不甘示弱。他们随时随地提升自己,活泼好动,随机应变,能言善道,很快就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生肖羊的人开辟了新的领地,财富翻倍。在接下来的七天里,生肖羊的人会以很高的财运入行,他们的财富会不断积累,有翻倍的迹象。他们不喜欢高风险。生肖虎生肖虎的人事业心高,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力,一切顺利,未来一切发展顺利,工作飞黄腾达。将来有的喜鹊报国大喜临门,有的赚得盆满钵满,做事深谋远虑。他们会考虑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生肖虎的人,一生注定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是时间上的惊艳,一个是岁月上的温柔。接下来的七天,他们敢打敢拼。我不会强求别人认同我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会固执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能够承受身边的磨难,时刻提醒自己要很有活力。

山西民间刺绣

山西省民间,是民间刺绣艺术品的生长地。民间刺绣,在山西不独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

山西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

山西刺绣,以忻州、晋南地区的刺绣工艺品最有影响。

忻州刺绣

忻州民间,刺绣在群众中颇为普遍。代县一带,刺绣品有着严谨、华丽、雅致的特色;五台县境内以及附近城乡,刺绣风格呈现美厚端庄;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绣产品风格较为淳朴秀丽。

忻州刺绣,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

民间服饰,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妇女服装刺绣中,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花样。“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况下多饰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连续图案。“领口”,刺绣中大多是如意云,饰以花卉图案。“裙子”,是古今妇女常用的衣服,前后各一片,常常嵌边、绣花,而颜色多为黑、蓝、红色的底。“上衣”,绣花多在胸口,常用图案有鱼戏莲、牡丹花等。“顶子”,常在上面堆绣蝴蝶、莲花等图案。“鞋”帮子上,多绣以蝶恋花、蟾宫折桂等图案。“凉冠”是妇女夏天束发用的,常常以黑底绣花,甚为精致。农村儿童的“兜肚”,多是红色镶边的绣花,一般饰有莲生贵子、富贵长春等寓意吉祥 、繁衍的图案。也有绣五毒虫,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围嘴”,常绣有双虎对头、双狮对头、五福捧寿的图案。女孩身上的“ 围嘴” ,则绣以五蝶捧花、五莲坐子、五鱼戏莲等图案。冬天护耳的耳套,以桃形较多,常绣有吉祥动物花鸟纹饰。“童鞋”,男孩多为老虎鞋、前为虎头、侧有虎足、后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绣一绿色蟾蜍的名为蟾鞋,含有“蟾宫折桂金钱落地”的意念。忻州乡村中,还有小猪鞋、小狗鞋等等,都与当地民情风俗有关。女孩子的鞋子造型与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绣花图案取吉祥、欢快、饰以含有寓意的花鸟图案。

生活用品:忻州一带,常见的有枕头花、虎枕头。虎枕头里又有双头虎、人面头虎、虎头鱼尾等,还有蛤蟆枕头。这些枕头缝制精湛,纹饰、造型别致。既是幼儿枕头,又是儿童玩具。

“砌花”,是忻州一带妇女利用各种彩色碎布条布片依形连制的各种生活用品。像垫子、书包、马搭等。

“鞋垫”常常作为未婚女青年赠送未婚夫的礼物,常绣有福海无边、事事如意、莲花童子等图案花纹。

“荷包”,有装钱、装烟等不同用途。一般情况下,“荷包”绣工都比较精细,常常作为男女订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给男子的信物。

还有,每当传统节日时,忻州地界内的许多地方,也为孩子们绣制一些节日用品。

端午节,母亲为子女绣制佩于胸前背后的五谷“香袋”。

平时,还有人们绣制给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绣花、割花、砌花多种手法制作的坐饰物“坐垫”;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轿、车上装饰的绣花“轿帘”、“车衣”等等。

祭献物品:这一类绣制品,常常用干祭扫礼仪的灵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帏、神龛帷幔等饰有龙凤仙鹤、福禄寿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绣物。还有的,绣制送葬礼议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寿在”、“寿裤”上的刺绣,用料和绣工都甚为讲究。

晋南刺绣

在山西南部的农村里,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像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头、喜帐、寿帐、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纹样的刺绣图案。

晋南民间刺绣,在临汾、运城两个地区的临猗县、万荣县、襄汾县、洪洞县、吉县、临汾市、运城市较为普遍。这些地方的刺绣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像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是晋南民间刺绣的一般题材。而瓜果蔬菜、飞禽走兽、山川风景、亭台楼阁等,更是生活中百见不厌的刺绣体裁。

晋南的民间刺绣,大都出自普通农家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互相之间的交流而得以延续的。这里的女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着刺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绣花在她们的成长中自然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她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和技能,又在长辈的影响教导下,从模仿进而独立地去创造新的花样,形成了晋南民间刺绣的独特风格。

晋南民间刺绣的作者,很善于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设想的题材。有的写实,有的浪漫,有的夸张,创造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刺绣工艺品来。

灵宝民间刺绣

灵宝民间刺绣历经数代人的延绵传续,并不断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丰富多样,寓意吉祥

灵宝的民间刺绣多属生活实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以妇女、儿童为主),都以刺绣加以装饰。如衣服的袖口、衣领、裙边、围裙、窗帘、被面、帐沿、幼儿兜肚、童帽、手帕、袜底等等。这类物品,都被各种不同寓意的吉祥纹样所装饰,表现出妇女们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灵宝民间刺绣的图案纹样,一般多采用喜庆、吉利的象征。或是通过字音相同的“谐音”。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渗透着豫西地区的民间风情。如“莲生贵子”、“喜鹊登梅”、“麒麟送子”、“鸳鸯戏水”、“并蒂莲花”、“凤凰戏牡丹”、“鲤鱼穿莲”、“百鸟朝凤”、“狮滚绣球”、“凤戏牡丹”等等。

传播爱情,表现母爱

灵宝又是戏曲艺术之乡,各种民间戏曲如“道情”、河南梆子”,还有“皮影戏”等,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因此,民间戏曲、皮影艺术中故事情节,服装、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间接地移植到民间绣品中。最突出的内容是爱情故事.如“拾玉镯”、“柜中缘”、“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均被姑娘们精心绣制在荷包,枕头顶、门帘、帐沿、被面、床沿上。绣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朴实纯真,色彩艳丽明快,寄托着姑娘们对爱情生活、美满婚姻的快乐心情。妇女们给子女们绣制的童帽、兜肚、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倾注了全部的母爱。

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在灵宝县,根据不同的节令和时尚,妇女们根据婚姻爱情和子女健康这两件大事,绣制出具有不同内涵、不同内容的绣品和玩具。姑娘出嫁是大喜临门,因此必须是“蓝缎鞋、绣红花.过了门就当家”。新郎、新娘的新房必须要布置得红火、喜庆。又是什么样儿呢?“鸳鸯枕、龙凤帐,红绸子门帘绣凤凰”。新娘子的嫁表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有民谣为证:王小姣作新娘,赶绣嫁农忙又忙.一更绣完前大襟,牡丹富贵开胸膛;二更绣完表四角,彩云朵朵飘四方;三更绣完罗衫边,喜鹊登梅送吉祥;四更绣完并蒂莲,夫妻恩爱喜洋洋;五更绣完龙戏凤,比翼双飞是鸳鸯。妇女生育“作满月”也非常隆重。姥姥家要送虎头靴,虎头帽,绣花兜肚,相公帽(都离不开刺绣)。五月“端阳节”是汉民族的重要节日。民谣说:“五月端阳太阳红,做个香袋驱毒虫。”灵宝农村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和巧手婆婆们一齐动手,绣出各式各样儿的“香布袋”,什么“八仙”、“十二生肖”、“孙悟空”、“搬脚娃”、“抱桃娃”,以及“鸡心”、“寿桃”、“佛手”、“蝴蝶”等等。香袋里装满苍术、白芷等芳香药料,既能驱除蚊、蝇毒虫,又香气袭人。姑娘们精心绣制是为了送给情人,作为爱情的信物。母亲们精心绣制,是为了保佑子女们平安、健康。

完整地保留、继承了刺绣的传统技法

灵宝民间刺绣代表性的针法是“拉锁子”、“辫子绣”和“打子绣”。除此以外,经常使用的针法还有“包针绣”、“纳纱绣”、“平针”、“盘金”、“补绣一”等等传统技法。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绷花”和“补绣”技法。绷花,是以针引单线,廖廖数针作放射状,绣出生动的花朵,虽属辅助技法,但却在绣品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针法,一般多用在布制玩具上,如在威严的虎的额头上和两肋处各绷一朵小花,使凶猛的狮虎露出几分憨态,形象十分逗人喜爱。“补绣”,在绣品中运用更为广泛。其特点是能使绣出的物品,产生一种浮雕的效果。“补绣”又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填补绣”,其手法类似“叠绣”,是采用布、绸或其它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图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针将图案花边周围锁边绣牢,从而使图案纹样凸起,出现立体的效果。在黑色纹样中衬托出色彩鲜艳的图案,对比强烈、明快,根出效果。这种绣法多使用在绣制鞋垫、袜底等生活用品中;“留边叠绣”,此种绣法技法繁杂.其手法是先将剪好的原样一片一片地用布包贴起来,再拼贴到底料上(底料色彩仍以黑青为主),再用各种色彩线,由图案中心向外用平针绣实。绣制时,在纹样的边沿均匀地留出一条细线,白色的轮廓衬托在色彩缤纷的图案底料上显得十分别致。

锡伯族刺绣

民间瑰宝:锡伯族刺绣捕捉生活美景

锡伯族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锡伯族妇女更是心灵手巧、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景致。在祖国西部生活的200多年中,锡伯族妇女的刺绣作品,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赞赏和认同。锡伯族刺绣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服装、头巾、枕套、鞋子、窗帘等,我来到伊犁察布尔县爱新舍里镇和纳达齐牛录乡,有幸看到了锡伯族妇女的刺绣过程。

无处不在刺绣是锡伯族人民普及广泛的传统手工技术,锡伯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将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美好事物,用灵巧的双手绣到自己的作品里。刺绣的图案有人物、山河、树木、花卉、飞禽走兽等。其中,蝴蝶和菊花已成为锡伯族的吉祥物,象征着自由、宁静、和平、美丽,也给予锡伯族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锡伯族妇女刺绣的作品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服装、头巾、枕套、鞋子、窗帘等,也包括桌布、挂饰和香包等一些小物品。

青海民间刺绣

青海刺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随着丝绸之路南路的开通,唐代随着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进藏路过青海和弘化公主嫁给青海吐谷浑王,中原丝绸源源涌入,人们开始用刺绣装饰自己,美化生活,传递友谊,寄托感情,使得这种民间艺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代相传,不断发展。

青海刺绣应用十分广泛,其品种丰富,花样繁多,综观各种绣品,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实用类,主要有鞋、袜子、腰带、辫筒、枕头,这是刺绣的实体;二是观赏类,主要有钱褡、衣领、衣袖、荷包、口袋片等;三是礼仪类,主要有钱包、笔包、裤带、寿帐、挽联、字画等;四是宗教用品类,用刺绣塑造佛像和装饰寺庙殿堂。这只是从大的方面区分,实际上许多东西既是实用品,又是礼仪观赏品,很难严格区分。

民族特色

民族性是青海民间刺绣的显著特点。青海刺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独特风硌。一个民族由于语言、宗教信仰、节庆礼仪、文化、生活习俗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习惯爱好的一致性,在民间艺术,特别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刺绣中必然反映出其特有的精神和意识。

藏族、蒙古族、土族,由于信仰藏传佛教,他们的刺绣多反映吉祥八宝、狮象瑞云等宗教内容,而且相当一部分刺绣直接为宗教服务。

濮阳刺绣

刺绣系濮阳民间传统工艺,濮阳剌绣所用针法均系宋绣传统技法。濮阳民间刺绣普遍,尤其黄河故道两岸,有少女不谙剪纸、刺绣者便以愚昧观。刺绣品举目可视,如幼儿鞋帽、兜肚、护罩等,其中以孙择疆生产的戏剧服装工艺考究,设计华美,刺绣精良,在豫北地区享有盛誉。

藏族刺绣

藏族刺绣吸收唐卡的构图手法,又学习汉族刺绣的技艺,绣品讲究观赏价值,追求浅浮雕和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藏族刺绣装饰性极强,许多图案巧妙地组合成互相缠绕、互相纽套的和谐布局,反映出团结友爱、互不分离的民族性格。

土族刺绣

土族刺绣做工精细,针针见功底,线线出效果。绣品讲究整体关系,以盘绣为主体,以密集的绣法为基调,以大面积繁绣为特色,件件绣品舒展大气,光彩夺目,由于精工耗时,绣品经久耐用。土族刺绣应用十分广泛,民间刺绣非常活跃,时至今日,土族妇女从头到脚 用刺绣装扮,看上去花枝招展。

回族、撒拉族刺绣

回族、撒拉族刺绣则讲究高雅、秀丽,针法精巧飘逸,绣品精美淡雅,并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少用动物图案,多以植物花卉为主。

青海汉族刺绣

青海汉族刺绣博采众长,既受中原刺绣又借鉴少民族构图色彩,还收宫庭刺绣的技艺,从构图、题材、色彩,绣法诸方面刻意追求,全面发展,绣品朴实中见华丽。

地域特色

地域环境对刺绣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著名的刺绣有苏绣、湘绣、蜀绣、广绣、京绣、顾绣、苗绣等,都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诞生,并形成独特的绣种。

青海民间刺绣虽不能与其他地区的专业绣种完全相类比,但由于高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形成异曲同工之美。青刺绣最大的特点是原始古朴、件件绣品似乎都体现着远古的印记。

就本省而言,由于地域辽阔,在刺绣上就反映出了地区差异。草原牧民的刺绣以夸张的造型、庄重的色彩、泼辣的笔触、强烈的对比、简练的构图、粗犷的线条,展现出豪放的草原气质。青海东部从事农业的各民族,不但刺绣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而且讲究构图饱满、形象生动、浑厚朴实、色彩纯真、手法多样,并以做工精细而著称。

苗族刺绣

刺绣与蜡染一样是苗族服饰最主要的装饰手段之一。刺绣的概念是以丝线、毛线或色布等在各种衣料、布料胚上用针刺、缝钉构成花纹的方法。

苗锈主要是用在苗装中头巾、衣领、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摆、腰带、围腰、裙子、裹腿布巾、鞋子及围兜等的装饰。

刺绣技法大致有12类:平绣、桃花、锁绣、堆花、贴布、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辫绣、锡绣、马尾绣等。

总结

民间刺绣渗透了无数妇女的聪明智慧和美好的愿望,十指春风,充满了炽热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技艺高超的绣女,手中的针线犹如画家手中的笔墨丹青,可以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并能表达绣女的个性,显示出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

早期刺绣重在实用,直到纺织品出现之后,刺绣艺术才得到长足的发展,民间刺绣也就更加活跃起来。为了适应刺绣艺术发展的需要,各种刺绣针法应运而生,伴随着绣女的孜孜不倦和执着追求,刺绣针法不断完善丰富,形成了刺绣艺术品类万千、百花争艳的崭新局面。

文章标签: # 刺绣 # 民间 # 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