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排行 生肖排行
蟒蛇欲化蛟是什么生肖_蛇蚺蟒蛟
tamoadmin 2024-06-20 人已围观
简介1.当年被辽太祖射杀的那条“黑龙”,究竟是一个什么生物?2.“蛇活百年化成蛟”是真的吗?为何在农村平时很少见到蛇的尸体呢?3.求解释龙,蛟,蛇,蟒,蚺,虺在神话传说中有什么区别4.蟒蛇化的龙和鲤鱼化的龙同样都是龙,但是有哪些不同之处?5.龙这种艺术是怎样形成的三者区别在于各自的特性和象征意义不同。象征意义:龙是一种神物,被描绘为鳞甲动物之王,能变暗变亮,能变细变大,能变短变长,春分时刻而登天,秋分
1.当年被辽太祖射杀的那条“黑龙”,究竟是一个什么生物?
2.“蛇活百年化成蛟”是真的吗?为何在农村平时很少见到蛇的尸体呢?
3.求解释龙,蛟,蛇,蟒,蚺,虺在神话传说中有什么区别
4.蟒蛇化的龙和鲤鱼化的龙同样都是龙,但是有哪些不同之处?
5.龙这种艺术是怎样形成的
三者区别在于各自的特性和象征意义不同。
象征意义:龙是一种神物,被描绘为鳞甲动物之王,能变暗变亮,能变细变大,能变短变长,春分时刻而登天,秋分时刻而潜渊。龙的形象多样,有马面、蛇身、鹰爪、鱼尾、鹿角等,一般能力吞云吐雾,呼风唤雨,蛟是一种动物,无角曰蛟,有角者名虬。蛟,篆文(虫,大蟒蛇),造字本义:名词,经常以身体交缠姿势盘踞的大蟒蛇。古人常将大蟒蛇视同呼风唤雨、兴风作浪的神龙。
特性:蟒是一类体型较大的蛇,主要特征是体形粗大而长,是世界上最大的较原始的蛇类,具有腰带和后肢的痕迹。在雄蛇的肛门附近具有后肢退化的明显角质距,但雌蛇较为退化,很容易被忽略。
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当年被辽太祖射杀的那条“黑龙”,究竟是一个什么生物?
导语:自古中国的皇帝,都自诩为真龙之子,十二生肖中,也存在着龙的影子,可这龙到底是什么物种呢,龙总是伴随着神话,是气运的象征,从未有人见过龙,那到底是什么让他流传出来的呢。有的人说是古代皇帝为了提高自己的统治力,虚幻出来的物种,有的人则说,自上古黄帝开始就有了龙的影子,十二生肖可是在皇室之前很久很久就存在了,至于谁的说法正确,现在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今天小编要带大家看一看有史料记载的“龙”,不过在传说中是龙的近亲蛟。根据说文解字简介,蛟是一种和龙类似的物种,体型类似但没有角。
为祸一方
据野史传说,安徽阜阳县郊区的一个山洞中,大洞里盘踞着一条蛟龙,长有20丈,额头中间长着一根火红色的独角,身上的鳞片幽暗发黑,肚皮处却如同鱼肚白一般白净。一双眼睛呈鲜红色,夜里出来为祸时就像两盏大灯笼!奔着化龙的目的,想借助吞噬生灵来加快修炼脚步,于是便下山在村落附近兴风作浪,漫山遍野都是尸体白骨。村民苦不堪言,平常出江打鱼的人们都不敢出去了,村民们向上天祷告希望能够杀死这条蛟。
英勇汉武帝
勇猛无比的汉武帝听闻此事,立刻率兵到达此地,泛与江州之上,连续七天七夜,终于在浔阳江上将其射杀,解决了长久以来村民们的苦恼和恐惧,人人不得不服,拜倒在地。甚至为了纪念这次事件,还建立了一座著名的射蛟塔,直到现在,它仍然矗立在枞阳县城西达观山的山巅。汉武帝也是通过这件事的大肆宣扬获得了更加稳固的民心和皇权统治,从汉高祖斩白蛇开始,蛟龙之事已经见怪不怪了,总是流传出各种版本的故事,也可以说是这是汉朝为了巩固皇权所神话的故事。
究竟是什么?
历史上的蛟龙记载实在太多了,其实我们好好看资料记载,《广义记》就曾记载了对蛟的描写“唐天宝末,歙州牛与蛟斗。初水中蛟及畜等甚众,其牛因饮,为蛟所绕,直入潭底水中,便尔相触。数日牛出,潭水赤。时人谓为蛟死。”
这里的蛟,小编认为指的是鳄鱼。首先从字面来看,“蛟”同“绞”相类似。根据史书记载,蛟在捕食猎物时,经常会做一些旋转的动作。也就是说牛在饮水时,被袭击,被蛟”绞“了起来,最后致死。而鳄鱼击杀猎物,靠的就是自己强大的咬合力,在水下疯狂旋转,然后将猎物撕咬开来,和蛟很类似,而江南地带的江边遇到鳄鱼属实也是正常情况,所以可以解释的通。而蛟体型大,也有类似鳞皮的东西,和鳄鱼实在是很像。
蛟的记载,其实也应该是为了圣化汉武帝的形象,官员故意编纂出来的,其实应该就是鳄鱼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被骗到呢。
“蛇活百年化成蛟”是真的吗?为何在农村平时很少见到蛇的尸体呢?
当年被辽太祖射杀的那条“黑龙”,究竟是一个什么生物?
龙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很特别的存在,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在争论龙是否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生物。 在中国的文化图腾中,龙是很神圣的生物,主管天下的雨水。 因为能吞云吐雾,还会下雨,古代的皇帝为了把自己变成神话,一般称自己为真龙天子,我们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辽太祖射杀了“黑龙江”,到底是什么动物? 真的有龙吗?
但是,关于龙是否是真实存在的生物,自古以来争论不休,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目击落龙、杀死龙的事件,但由于证据不足,离我们最近的应该是有名的“营口落龙事件”,当时, 据说目击者还有数百人,但随后战争爆发,龙骨不知踪迹,后人也无从考证。
另一个详细的记录是1100多年前的落龙事件,但这条龙不是自己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被箭射杀的。 这个射箭的人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这件事在历史书中多次记载。 当时他开枪的是黑龙江,这“黑龙江”不是真的龙吗? 否则是什么生物呢?
我们来看看史料的记录: 《辽史卷二》年:神册5年(公元920年) 5月,庚辰、龙被拉山阳水上看到,将其击毙,隐藏其骨内府。 《辽史卷六十八》年:神册5年5月,射龙在拉刺山阳水上,其龙一角,尾巴大短,身高5尺,舌头2尺半,藏着内库。
大意是公元920年5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拉剌山(今大兴安岭东南余脉)看到了龙。 这条龙只有一只角,尾巴长但腿短,全身长约5尺,舌头有2尺左右,耶律阿保机看到后立即判断,用箭射击。 之后将龙骨藏在宫中的是最原版的记载。
沈括在他的010-3010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大意也差不多,南宋大儒元好问也在010-3010中说:“辽祖神册5年3月,黑龙江见剌山阳水。 辽琦三月抵达,龙还没走,辽祖开枪将其打死。 龙的一角,尾巴长脚短,身高五尺,舌头长两寸半。 生命之库。 贞祐(西元1214年)南渡(指金宣宗迁都河南开封)还在。”
难道这些龙斗是真实存在的吗? 显然不可能。 首先这个故事漏洞很多。 如果是真的龙,箭怎么能射杀呢? 其次,一般古代帝王以真龙天子自居,所以所有帝王都为了宣传自己的权威,为自己编造奇妙的身世和传说的过去。 例如,刘邦诞生时蛟龙出现,武则天在母亲怀孕时看到神龙,杨坚和曹丕为自己写过这样的故事。 只是为了增加神秘感。
这个故事出现的时候也正是辽太祖登基的时候,作为皇帝,居然能一剑射杀神龙,多么有威武霸气,说明他自己就是龙中之龙。 但是史书上说,即使不是射杀了真龙,也应该确实有那件事,他射杀的应该是蟒蛇。
熟悉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龙只是一种中华民族的图腾,那一年黄帝统一华夏各部族,那时各部族都有自己的图腾,黄帝每统一一个部族就取下其图腾的一部分,最终拼凑出所有部族的图腾所以,龙本身就是虚拟的存在,问辽太祖怎么射杀?
求解释龙,蛟,蛇,蟒,蚺,虺在神话传说中有什么区别
在我国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现阶段生活着两百多种蛇,相关蛇的历史典故也十分诸多。
“蛇活近百年化为蛟”是真是假?龙是最具有在我国神话色彩的一种动物,在许多的神话著作中都有龙的存有。而龙和蛇看起来是非常相似的,加上古时候都是有小动物活久了就会修炼成仙这样的说法,更何况在野外确实也很少见到死了蛇的遗体,所以就有了“蛇活近百年化为蛟”的传说了。
这其实只不过是民间的一种传奇罢了,由于蛇的寿命其实并不长,现阶段已知的都还没哪一条蛇的寿命能超出近百年。专家对世界各国的蛇作出了科学研究,发现一些身型小一点的蛇的寿命普遍都是在1-5年,而比较大型蛇的寿命尽管长一些,但也就是在5-10年。对于像森蚺、缅甸蟒等超大型的蛇种,人均寿命也是在15-25年。
就算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现阶段已知的最长寿的蛇都是48年,这是海外人工养殖的一条球蟒。因此假如是在野外那般恶劣环境下,像大蟒蛇这种巨物,一般也难以活过30年及以上。因此民俗所讲的蛇活近百年就能化成蛟龙,它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更何况从一种动物,坐骑变成此外一种动物,本来就是欠缺科学依据的。
蛇的生活环境相关蛇是一种警觉性非常高,胆量也挺小的动物,一有点儿动静便会桃之夭夭,要不然也不会有“以逸待劳”了。并且蛇这类动物的生存条件有点儿独特,他们习惯在一些昏暗、潮湿环境里,一般都是躲到洞窟里边,只会在觅食的时候才会出去主题活动。一旦吃饱,他们就在那洞窟里一动不动。而且他们饱餐一顿就可多日不出来了主题活动。
当蛇在受伤了,病了,或者即将老死的时候,也是出自于本能反应而会趴着不动,如同农户养田园犬在临死之前还会出走趴着不动一样。而蛇的洞窟不大,隐秘性较强,一旦他们死在里了,一定是难以被发现的。
这次就给大家分享到此了,感谢大家的收看,记得点赞加关注。
蟒蛇化的龙和鲤鱼化的龙同样都是龙,但是有哪些不同之处?
1、龙:形象为:马面,蛇身,鹰爪,鱼尾,鹿角。一般能力吞云吐雾,呼风唤雨。不过烛龙是创世神,不一样,呼吸为风雨,睁闭眼为昼夜.应龙以尾扫清河道帮助大禹治水,龙还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2、蛟:有一种说法是鳄鱼,似龙而无角。另一说法是鲨鱼一般(山海经)还有就是像蛇,而且性*.能力与普通龙类似,也能呼风唤雨。蛟有足,无角。
3、蛇:巴蛇,腾蛇。就是蛇样子,长虫,无足,性*。吞噬力大,巴蛇吞象。有毒蛇和无毒蛇。
4、蟒:相别于一般常见的蛇,主要就是比一般蛇粗长。没有特别出众能力。
5、蚺:是水边生活的蛇的统称,后来引进观点,蚺是卵胎生,蟒是卵生。
6、虺:毒蛇,龙的幼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两蛇交尾的形象,或者女娲伏羲图形象,也有说是两头蛇。
扩展资料:
龙的种类
青龙:为“四圣”、“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天之四灵”之一,又称为苍龙,代表东方,青色,因此称为“东方青龙”。
青龙
应龙:又名飞龙,亦作黄龙。背生双翼的龙,据《述异记》记载:“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据说当年轩辕帝有名大将就是应龙,主要功绩有斩杀蚩尤、夸父。
应龙
虺(huǐ):《述异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
虬(qiú):虬龙是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一说是无角的幼龙。《说文解字》:龙无角者。各本作龙子有角者。今依韵会所据正。然韵会尚误多子字。李善注《甘泉赋》引《说文》虬,龙无角者。?[15]?
螭(chī):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类龙生物。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
蛟(jiāo):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
火龙:《清史稿》载:“浮山有龙飞入民间楼舍,须臾烟起,楼尽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龙见于张体两川围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龙见于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龙见于龙王峪,先大后小,长数丈,所过草木如焚”。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云龙:云雾缠绕的龙。
望龙:头部呈侧面的龙。
行龙:传说鲤化蛟,蛟化龙,而当龙达到一定境界时,会化为行龙。
鱼化龙: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讲述的就是龙鱼互变的关系。
鱼化龙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人们在活动。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
除此之外,在一些典籍里还记载了龙的“衍生物”,如《五杂俎》:龙性最*,故与牛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
百度百科-龙
龙这种艺术是怎样形成的
鲤鱼跃龙门、蛇化龙,他们成龙的方式不同,付出的艰辛不同,所以说成龙后的待遇肯定也不同,而且成龙后他们的可成长性也不同,鲤鱼化龙基本就没有成长性了,而蛇化龙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可一直进化。这也充分符合:付出和回报是对等的。
鱼化龙或者是鲤鱼跃龙门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典故,一般而言,鱼化为龙,在古时寓意为学子金榜题名。鲤鱼化龙这种形式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从历代的民俗传说中逐渐演变而来,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仰韶文化,乃至半坡类型时期的鱼图腾崇拜。
《孔子家语》曾经记载:“孔子喜得贵子,鲁昭公以鲤鱼作赏赐,孔子因此为儿子取名鲤,字伯鱼。”《说苑》中“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中“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所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全部都讲述了鱼化龙的变化。
《述异记》记载,“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再五百年化角龙,千年化应龙。”水虺就是我们常说的蟒蛇,修行五百年可以化身为蛟,在修行一千年可以成为龙,化龙之后还需要修行,在五百年之后修炼出角,在修炼千年才能成为应龙。
按照这样的说法,蛇类需要一千五百年才能成功化龙,而且这一千五百年中都不能有纰漏,一旦出现问题都会灰飞烟灭,相比蛇类化龙的困难,鲤鱼化龙就简单很多,只需要越过龙门,就可以飞天成龙,为何他们会有这样的差别?
大家都知道,鲤鱼跃龙门的方式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会显化出龙门,只要鲤鱼能跃过去,即可化身成龙。而蛇化龙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反而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稍有不慎就会失去生命,蛇要修炼五百年才能成蛟,蛟历经千年再化龙。
但是好处也是蛇在经历五百年成为蛟,蛟修炼一千年成龙后,并不是尽头,还可以继续进化,蛟龙在经过五百年,被称为角龙,角龙再修炼一千年,成为应龙。
譬如西游记中的小白龙他的龙尿就可以使鲤鱼化龙,因此说虽然鲤鱼化龙是被龙认可,及所选的化龙捷径,可地位并不高,而蛇化龙虽历经千难万险可却是地位很高的。
这个鱼化龙和蛇化龙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无论是修成正果的过程之艰辛,还是身负的本领和能力之高超,蛇化龙都远远超过鱼化龙。不过说到底这些也都是神话故事中所记载的事物,龙这种生物是否真的存在或者曾经存在过谁也不好说。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龙的起源
从本世纪初到现在,面世的有关龙的起源和本质的论著、论文已超过百余种,观点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这里我们不妨作一简要的介绍--
神异动物说
这是以《辞源》和《辞海》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前者说“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后者说“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相近的说法还有:“龙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动物神”,“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朱天顺)“龙是出现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刘志雄、杨静荣)
“神异动物”是以“动物神异”为基础的,前者来源于后者,那么,是哪些动物通过“神异”而变成“龙”了呢?这一点,《辞源》和《辞海》没有讲清楚,学者们的探讨则多种多样。且看:
爬行动物
卫聚贤说“龙即鳄鱼”;王明达说“龙形象的基调是鳄”;祁庆福认为龙“其实就是鳄鱼的最早称呼”;王大有认为“中国最原始的龙是湾鳄、扬子鳄”;唐兰说龙“像蜥蜴戴角的形状”;何新说龙“是古人眼中鳄鱼和蜥蜴类动物的大共名”。
徐乃湘、崔岩峋认为“龙是以蛇为基础的”;李埏说“龙是蛇变成的”,是古人“以蛇为蓝本,依照蛇的形状和特征,再附加某些想象而塑造出来的”;刘敦愿认为“最早的龙就是有脚蛇,以角表示其神异性”;何星亮提出“龙的基形为蛇,而蛇类中最接近龙的是蟒蛇”,因此可以说“龙的原形为蟒蛇”。
哺乳动物
刘城淮说“在蛇类和蜥蜴类之外,龙还有一个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那便是马类”;他进而指出“充任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马,最初不是一般的陆马,而是河马”,李埏认为“龙的首角是古人摹拟牛头而塑造出来的”:”我们现在还常说‘牛鬼蛇神’,看来,龙就是二者的结合”。孙守道等提出“龙首源于猪首”。
物候参照动物
陈绶祥认为,龙身是“扭动的虫形”,龙角是先民“测定时间的工具--表”。“在广大的范围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物候参照动物,因此江汉流域的鼋类、鳄类,黄河中上游的虫类、蛙类、鱼类,黄河中下游的鸟类、畜类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较为固定的物候历法之参照动物……后来,这些关系演化成观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龙。”
图腾合并说
此说以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观点为代表。闻氏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何星亮亦认为,“龙原是一种图腾,但它又与其他图腾有区别。它最初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图腾,后来演变为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图腾神。”
天象树神说
何新曾认为“龙的真相和实体是云”,“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朱大顺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赵天吏认为雷电龙“三位一体”,龙就是雷电的形象。
胡昌健说,“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
尹荣方的看法别致一些,他认为,“中国人传说中的龙,原是树神的化身。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木。”“松、龙不仅在外部形象上惊人地相似,而且龙的其他属性,与松也同样惊人地相似。”
恐龙遗记说
叶玉森、徐知白及美国学者海斯等主张龙的观念应是远古先民对于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的记忆,或主张先民因对恐龙的恐惧而产生龙崇拜,王大有说,“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或许古人见到的龙,真的就是恐龙,后来它们渐渐见不到了,才把它的同类海鳄、湾鳄或扬子鳄与其视为一类,加以崇拜。”
外邦传入说
章鸿钊认为中国的龙就是西方文化中的毒龙,约在黄帝时期传人中土,英国学者史密斯认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龙,而且所有的龙都出于同一个文化发源地--巴比伦,中国的龙同样也是巴比伦古龙的后裔。
模糊集合说
对于龙的起源和本质,庞进提出了“模糊集合说”,即认为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中国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先民对身外异己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贯穿着、体现着模糊思维的艺术创造。
评述
作为古生物的恐龙,灭绝于距今七千万年左右的中生代,最早的猿人生活于三百万年以前的更新世,中间相差了六千多万年,因此,猿人是不可能看到恐龙的,也就更谈不上对恐龙的记忆和恐惧,显然,龙为恐龙遗记说,是站不往脚的。
章鸿钊是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主张者,其观点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西方文化中的毒龙和中国文化中的神龙在与水的关系上有相似之处,但总体上差异很大,史密斯的说法缘于他的极端传播论,即坚持认为世界文化发源于埃及和巴比伦,两人的观点都产生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外学者对文化现象研究的深入,中国文化西来说和极端传播论都失去了市场,龙为外邦传人说也就为学术界所不取了。
对龙为图腾合并说也有比较大的争议,否定的观点认为,“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刘志雄、杨静荣)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几乎所有图腾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体的生物或无生物,而龙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神物”;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害、毁伤或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的载述。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也在变化和发展,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历史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
[编辑本段]龙生九子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而演化为龙。然而并非所有的怪异兽像都百川归海,纳入了龙像之中,在与龙形象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龙的某一种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这一公案却由于“真龙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结果。据说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几名同僚询问,糅合民间传说,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
(虫+八)(虫+夏):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
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睚眦: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赑屃: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
椒图:形状似螺蚌,性好闭,铺首衔环是其形象;
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狻猊: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囚牛: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自远古以来,广袤无际的天空一直是人们幻想驰骋的场所。
星河的浩瀚,明月的皎洁,朝阳的灿烂,云霞的瑰丽,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把天上视为人间无法比拟的美境;而斗转星移的天象演化,冬去春来的四时变迁,电闪雷鸣、雨雪霜冻、洪水飓风乃至地震山崩、潮汐海啸等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又引起人们巨大的惊惧,认为上天存在着无限的权能,既可对人佑护,又可对人惩罚的神抵.这些神居住在美妙无比的仙境之中,注视着地上芸芸众生的一举一动,以威力来表达他们的喜怒。于是先民们产生了最初的仙及仙境的概念。按古代典籍《淮南子》、《穆天子传》的记述,天分为三,昆仑之上有凉风之水,称为下天,人登上可以长寿不死;再向上是中天,称为悬圃,是无风无雨的灵界;再向上是上天,是大帝为首的诸神的居住之所。这里有春山之泽,有清水之泉,温和无风,飞鸟翔而百兽戏。
古人对仙境的设想并不是一个模式。除了西北高耸的昆仑外,东方浩瀚的大海也同样激发起人们的想象力。《列子》中这样描绘:在渤海东下知几万亿里的地方,有一条大山谷,实际上是个无底的沟壑,称为旧墟。天地间的江河之水,全都流到这里,但壑中之水既不增,也不少。其中有5座仙山,分别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山高下周围约3万里,山顶平坦之处9000里。山与山相距7000里。山上有金石之台,禽兽个个通体洁白如雪,又有丛生的珠玉之树,上结甘美异常的果实,吃了不老不死。仙山上所居之人非神即圣,不可胜数。一日之内即能飞翔往来。
中国龙文化中,龙的另一项功能是司水布雨。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龙湫歌》勾画了湫龙行云施雨的壮观场面:
环湫巨木老不花,渊沉千尺龙所家。
爪痕入木欲数寸,欢者心掉不敢哗。
去年大旱绵千里,禾不立苗麦垂死。
林神社鬼无奈何,老龙欠伸徐一起。
隆隆之雷浩浩风,倒卷江水倾虚空。
鳞间出火作飞电,金蛇夜掣层云中。
明朝父老来赛雨,大巫吹箫小巫舞。
词门人散月娟娟,龙归抱珠湫底眠。
龙何以被当作司云布雨的神灵?这与龙的摹写原型有密切的联系,也与远古的农业经济息息相关。我们知道,龙虽然是由多种动物的形体结合,并经过艺术的夸张和变异而成,但这些动物大都是与水有关,如鱼、鳄、鲵、蛇等,某些与龙的起源有关的自然现象,如云、虹、闪电等,也与水或雨有密切的联系。这样,龙很容易被远古的先民想象为一种下可潜于渊、上可腾于天、行有从云雷电、可影响川泽云雨的神兽。《易经》中就认为云从龙,凤从虎。东汉的学者王充说:“龙听到雷声而起。龙起必有云相伴随,夏季则多有雷雨,龙多登云,乘云雨而行走。”
龙有司水布雨的功能,又是神的助手,因此在上古传说中,龙也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工具。《山海经》中记载了一则黄帝与蚩尤作战的故事,故事中说蚩尤率军队进攻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之野抵抗蚩尤的进攻。应龙受命后用它司水的本领将水蓄积起来,造成缺水,以图阻止敌人。但蚩尤请来风伯和雨神,纵风下雨。黄帝又从上天派下一名称作魃的女神协助应龙,止住了风雨,最后将蚩尤击败。但应龙与魃也无法回到天上,于是地上大旱。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大诗人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表上后,新党官员们马上从中嗅出了苏轼的不满情绪,他们决定找一个借口,再给苏轼一点颜色。
借口很快找到,这就是苏轼的诗。
诗人的天性是吟颂,无论是欢乐还是愤怒,都可入诗。苏轼的弟弟苏辙知道乃兄的毛病,所以特意告诫他:“北客南来休问讯,西湖虽好莫吟诗。”但苏轼还是借诗抒发胸臆,宣泄胸中的块垒,于是被人抓到把柄。到任三个月后,即被押回乌台(即御史府,宋代纠弹百官的机构)。
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这不过是封建社会千百起文字狱中的一起,但原因较为特别,即因“龙”而起,文字中对“龙”的态度有了问题。因为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又是皇帝的代称,皇帝是“真龙天子”。
上一篇:哪个生肖吸引财富_什么生肖招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