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排行 生肖排行

郑桓公属什么生肖_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

tamoadmin 2024-06-12 人已围观

简介1.姓郑的名人有哪些?2.郑义的父亲是干嘛的3.为什么骂郑局庄段4.关于郑姓的名人5.新郑名称的来历6.郑桓公建立郑国,和周幽王的逃亡这件事之间有什么关联?郑国,别名奠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于是,在太史伯的建议下,于桓公三十三年(前774

1.姓郑的名人有哪些?

2.郑义的父亲是干嘛的

3.为什么骂郑局庄段

4.关于郑姓的名人

5.新郑名称的来历

6.郑桓公建立郑国,和周幽王的逃亡这件事之间有什么关联?

郑桓公属什么生肖_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

郑国,别名奠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于是,在太史伯的建议下,于桓公三十三年(前774年)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这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独立的郑国,定首都为新郑。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儿子庄公登基。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属下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郑国非常活跃。甚至,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俯首称臣,跟随郑国东征西讨。庄公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因此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简公下传四代到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哀公之后的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了幽公。后来幽公之弟儒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繻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1君。

姓郑的名人有哪些?

郑僖公,郑国第十六任君主郑桓公 姬友 在位36年 前806年-前771年

郑武公 姬掘突 在位27年 前770年-前744年

郑庄公 姬寤生 在位43年 前743年-前701年

郑昭公 姬忽 在位1年 前700年

郑厉公 姬突 在位4年 前700年-前697年

郑昭公 姬忽 在位2年 前696年-前695年(复位)

郑子亹 姬子亹 在位7月 前694年

郑子 姬婴 在位14年 前693年-前680年

郑厉公 姬突 在位7年 前679年-前673年 (复位)

郑文公 姬踕 在位45年 前672年-前628年

郑穆公 姬子兰 在位22年 前627年-前606年

郑灵公 姬子夷 在位1年 前605年

郑襄公 姬子坚 在位18年 前604年-前587年

郑悼公 姬沸 在位2年 前586年-前585年

郑成公 姬睔 在位14年 前584年-前571年

郑僖公姬恽 在位5年 前570年-前566年

郑简公 姬嘉 在位36年 前565年-前530年

郑定公 姬宁 在位16年 前529年-前514年

郑献公 姬趸 在位13年 前513年-前501年

郑声公 姬胜 在位38年 前500年-前463年

郑哀公 姬易 在位8年 前462年-前455年

郑共公 姬丑 在位31年 前454年-前423年

郑幽公 姬已 在位1年 前423年

郑繻公 姬骀 在位27年 前422年-前396年

郑康公 姬乙 在位21年 前395年-前375年

郑义的父亲是干嘛的

郑氏名人

郑姓最早的血缘先祖是黄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棫林,今凤翔西劝读村南一带),建郑国,史称郑桓公。桓公居棫林,徙拾(今华县陕西省化肥厂)。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前后立国432年,共十四世。亡国后的郑人奔于陈、宋间,为纪念故国以郑名氏,就得郑姓。今天的郑姓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唐朝的郑注本姓鱼,明代的郑和本姓马,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郑。又如南唐李后主之后为避战祸,因李后主曾受封郑王而改姓郑。今天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其姓氏来源和血统源流当是另有所出。

BC806年——BC375年:郑国时期

郑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甲申年遥祭郑姓始祖郑桓公文

维公元二○○四年,岁在甲申。郑氏儿女,桓公子孙,遥祭郑姓始祖华山之麓,渭水之滨,华县城内,郑桓公陵,谨以遥祭,聊表至诚之心。恭祭我人文初祖郑桓公曰:赫赫吾祖,功德何隆!创千秋之伟业,启万世之文明。郑国以降,爰至近世,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惟大业是勤,惟祖德是崇。为家康泰,为族振兴,秉承祖训,至诚至忠。凝聚智慧,屡建旷世丰功。巍巍姬郑,血脉永承!

世纪更新,姬郑振兴。辉煌史册,谱写新声。锦绣家园,再振雄风。发展经济,再造秀美,焕发生机,民安家宁。煌煌姬郑,自立自强。民族复兴,神人共襄。仰吾祖之英灵,致兆民于阜康。

大礼告成,伏惟尚飨。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郑庄公: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烛之武: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率军回国。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即西施。经过训练,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水利专家。

郑当时:西汉名臣。

郑吉(?~公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活跃于西域,是在前汉对外战争中活跃的典型武将。郑吉的势力冠于西域,以都护骑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汉也封其为安远候,并建立乌垒城,行使对西域的镇抚。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的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汉书》卷七十《郑吉传》、卷九十六《西域传 上》“安远堂”:汉宣帝封郑吉安远侯,得安远堂。

郑 玄:东汉经学家,创立郑学。“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郑 羲:北魏重臣。

郑 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

郑买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长和国一世国王。郑回七世孙。初为南诏清平官,南诏王隆舜时官至侍中,南诏末代王舜化贞时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杀舜化贞及南诏家室,自立为王,国号大长和国。公元909年卒。传子郑仁( ),926年服金丹暴卒。子郑隆亶继位,公元928年,被剑川节度使贞所杀,国亡。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兼长诗画,他画兰不画土根的故事早已流传人口。他的《寒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现了坚强不屈的傲骨。相传在明末苏州承天寺古井里发现的郑思肖《心史》,顾炎武就为此写了《井中心史歌》。

郑光祖:元代曲作家。

郑成功: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1624一1662),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清兵入闽,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他督师十万“气吞吴”的豪迈气概,苦撑大厦之将倾的执著,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忍,无不凝结为一种伟大的精神。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厦公路的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复船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699年迁葬于康店村的郑氏祖莹,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郑经的灵柩。当时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一对,日:“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同时迁葬于祖莹乐斋公内还有其父郑芝龙,其母和其妻墓氏,迁墓后重立墓碑。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

郑源焘: 清乾隆皇帝重臣.二品衔.总办苗疆军务.

郑 燮:号“板桥”,清代画家。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士良(1863年-1901年)广东归善(今惠阳)人,少有大志,乘性侠义,曾跟随乡中父老练习拳技,广泛结交洪门中人,加入三合会。1886年毕业后入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属学堂读书,与孙中山同学,二人深相结纳,共图反清大业。与孙中山、陆皓东、程璧光等人聚谈时事政治,孙中山委托他负责结纳会党,联络防营。1895年初参与筹建兴中会总部的工作,分担组织武装力量的重任。不久,随孙中山等人回到广州,建立兴中会分会,协调各方力量。1899年又依照孙中山的指示,与陈少白等在香港设立联络会党的机关。1900年领导惠州(今惠阳)三洲田起义,鏖战两旬,屡败清军,队伍发展到2万余人。1901年8月27日,在赴友人宴时被清吏毒死。

郑坤(1885年-1914年)广东梅县人,早年奔走于南洋各地,宣传革命受到革命党人的好评。1910年10月,乃随黄兴等人回国。参加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担任“先锋”(即敢死队员),随队进攻督署,勇敢顽强。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幸被同志救护脱险。后闻武昌起义胜利,南京光复,当即赶赴南京组织炸弹队,自任队长,准备北伐。不久,南北议和,他不愿参与政治,遂解甲归粤。

郑振铎:当代学者。

郑作民(1902-1940)抗日战争阵亡将领。新田高山村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淞沪抗战后,以战功晋升为第二军中将副军长兼第九师师长。1939年底率师镇守广西昆仑关,与日寇多次进行惨烈的血战。次年初遭日寇飞机空袭,不幸以身殉国。毛泽东、朱德在延安主持召开了追悼会,并电唁死者家属。葬于南岳。

郑桂林:(1889年-1933年11月20日)出生于吉林省双阳县二道湾子。1919年考入北平私立朝阳大学。1921年回乡。不久参加东北军第七旅,被抽调到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东北军第十三旅六三七团作战参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东北抗日救国会请战,他被任命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一军团第四十八路军司令(后为第五路抗日义勇军司令)接受委任后,在辽西组织了万人抗日队伍,转战于热辽一带,先后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部队进关后,于1933年参加了全国闻名的长城保卫战,为保卫长城作出贡献。蒋介石、何应钦之流为了消灭郑桂林抗日武装,于1933年4月16日,命令郑部把防地交给正规军,面临重压和困境,郑桂林表示:“对外决不畏死,对内捍卫祖国,尽我天职。抗日夙志始终不渝……”蒋介石害怕郑桂林再回师抗日,又于1933年6月11日,将其部队调天津马厂训练。同年7月23日,郑桂林巧旋妙计,组织全军起义。起义后投奔冯玉祥抗日同盟军不成。同年9月10日,参加吉鸿昌率领的抗日同盟军,暂编为第一师。同年10月,吉鸿昌、方振武、汤玉麟、郑桂林四部联合,抗日同盟军改为抗日讨棘军。兵分方、吉和汤、郑两路,到长城外抗击日寇。在日蒋围剿下,吉鸿昌失败。郑桂林仍坚持斗争。为商讨扭转战局之策,1933年11月,郑桂林去天津法租界找吉鸿昌,不幸被秘密逮捕。同年11月20日,在北平被秘密。

郑廷珍:(1893年-1937年)1917年,入冯玉样部,“七七”事变后,多次请缨杀敌,旋奉命率部开赴晋北前线,于1937年9月1日进驻忻县,10月,日军开展向忻口发起猛攻,忻口主阵地之一南怀化落入敌手,形势危急。奉命驰援,攻击南怀化东端之敌,陷入敌人的重围之中。在战斗最激烈时刻,率先冲入敌阵,与敌展开肉搏战,连续攻下几个山头。在激战中,不幸中弹阵亡。殉国后,国民政府追授其为陆军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表彰其爱国献身精神,于1983年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郑克己:抗日战争时期,第九战区第一四一师七二五团上校团长。1938年9月27日,奉命率部协助赣北麒麟峰友军同日军作战。指挥全团,英勇冲杀,猛击敌侧,在风雨亭附近,发生激战,阵地失而复得者数次,演成拉锯战。他下令发起总攻,激战3小时,身先士卒,顽强拼杀,终于击退了敌人,不幸竟在胜利途中,中弹牺牲。

郑少愚:(1911年-1942年)1934年毕业于杭州览桥航校,以总分名列第三。飞行技术第一而留校任教练。1939年升任大队长,在他任大队长两年中,共击落敌机40余架。打出世界空战水平,是以少胜多的典范。1942年初他毕业后任飞行总队参谋长,不久又升任“中美空军联合指挥部副总指挥(美方任指挥),3月去印度接领美国新飞机,起飞后爆炸牺牲。他牺牲后,家乡立少愚乡,树少愚碑,并年年纪念不息。1981年11月27日渠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郑翠兰:(1926年——1946年05月)出生于防城县。1945年6月14日,防城县党组织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钦防华侨抗日游击队”,她随部队进入越南海宁省打击日寇。曾两次遭敌逮捕,坚贞不屈。1946年她为营部政工队负责人之一,随后又改任妇女队长。同年5月在六平不幸牺牲。

为什么骂郑局庄段

一、姓氏源流 郑(Zhèng 郑)姓主源是中华五大郡国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郑姓最早的血缘先祖是黄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周宣王公元前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建郑国,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年为韩国所灭,前后立国年,共十三世。亡国后的郑人奔于陈、宋间,为纪念故国以郑名氏,就得郑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郑姓人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唐朝的郑注本姓鱼,明代的郑和本姓马(见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郑。今天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其姓氏来源和血统源流当是另有所出。 3、出自中有郑姓。据《皇明大政记》载,中的郑姓是皇帝的赐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郑和,系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郑和祖籍云南省昆阳人,原名马和。明洪武四年(年),年仅12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年),29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姓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后(公元前年)将友封在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开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带,即史载“陈宋之间”。郑亡国后,流落韩国的郑姓人中有位叫郑国的人,被韩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著名人物。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开封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始于郑成功;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多有建树,名人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郑姓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占到全国郑姓人口的大多数,可以说郑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三、历史名人 郑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 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 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 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 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 郑 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辞》、《乐府声调》等。 郑 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郑 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年轻时,他行医药,浪迹江湖。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郑注是唐朝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正史上贬多于褒,现代的史学工作者也有争议。有的提出,对郑注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代表当时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团进行了斗争,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云南省昆阳(今晋宁)人,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郑 燮:“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画、书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桓公: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后谥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郑姓的始祖。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 郑庄公:郑武公子,郑姓的中兴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公元前),郑平王东迁后,郑庄公的祖父郑恒公被封为周室的卿士,郑庄公继其父武公为周的卿士。继位后郑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周朝却每况愈下,为打击新兴势力,周平王很想向郑庄公下刀,废掉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得知后,针锋相对,利用郑国的优势,威胁周平王,逼使周文王与郑国派,后周对郑用兵,被郑所败周恒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扫地,郑国国威大振。自此周王室仅成天下共主,并无实权。 郑:元代平阳襄陵(今山西省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 郑思肖:字忆翁,所南,自称三外野人,元代连江(今属福建省)人。曾以太学上舍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省苏州),坐必南向,岁时伏腊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赵”之意。善诗,擅水墨兰竹,信手数笔便成意境,所画墨兰蕴含思宋之情,书云“时写兰,疏花简叶,根不著土。人问之,曰:‘土为蕃人夺,著耶?’”嘉定某官胁以他事,求画兰,其曰:“手可断,兰不可得也。”对仕元官僚,尤为恨之。所画墨竹,常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惜已无真本存世。传世作品有大德十年(年)作《墨兰图》卷,纸本,墨笔,纵25.7厘米,横42.4厘米,笔力劲挺,气格高洁,内敛含蓄,右自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钤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现藏日本大阪立美术馆;另《墨兰图》卷,画一孤傲伸叶吐蕊之兰,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藏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诗多故国之思,著有《郑所南文集》《心史》等。 郑成功: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 郑振铎:当代作家,文学史家。字西谛,笔名宾芬、郭源新。福建省长乐人。年考入铁路管理学校。曾参加五四运动。年与沈雁冰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世界文库》等。建国后,历任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年任副部长。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阿富汗王国和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而遇难殉职。四、郡望堂 1、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下辖包括开封在内八县。荥阳郑氏最早的居住地是开封县,即今天河南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 洛阳郡: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郡治相当于今天山东省维坊、高密县一带。 雍州郡:东汉时置郡,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西北)。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会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 2、堂 博经堂:东汉王朝时候,大历史学家郑玄博览书,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当时的读书人大都专读一经,郑玄却独自博古通今。郑姓以“博经”为堂。 通德堂:郑氏通德堂址在旧镇镇城里村,座东朝西,二进两庑一天井,每进三开间,土木抬梁结构,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年)历朝有修葺,年重修。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此外,郑姓的主要堂还有:“孝义堂”、“孔安堂”、“书带堂”、“复训堂”、“立本堂”、“锡类堂”、“翼经堂”、“奠邑堂”、“务本堂”、“荥阳堂”、“著经堂”等。五、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 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 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郑姓宗祠通用对联〖郑姓宗祠四言通用联〗艺工三绝;文成一家。——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郑虔善画、好书、工诗,唐玄宗誉为“三绝”。下联典出宋·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古之遗爱;为司农。——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郑子产,孔子称之为“古之遗受也”。下联典出东汉·郑众,以清正著称,官大司农,人称“郑司农”。家传诗教;系出荥阳。——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为汉代经学,称“郑学”。下联典指郑姓望居荥阳郡。家传诗教;声响蓬莱。——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姓宗祠荥阳堂通用堂联。画荻欧母;乞巧采娘。——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郑氏守节教子。下联典出郑侃之女采娘乞巧日梦织女授其神针,来世为男子。贤传欧母;巧乞采娘。——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尚书世禄;通德名门。——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汉·郑均操守廉正,章帝赐尚书禄终其身。下联典自东汉·郑玄,为孔融所敬重,为其在高密县特立一乡,曰“郑公乡”。广开门衢,曰“通德门”。家著葩经;庭留松荫。——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郑玄遍注经,为汉代经学。鄢陵世泽;心史家声。——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南宋·郑思肖,著有《心史》。鄢陵世泽;司农家声。——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郑众,章帝时为大司农。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元·禄帖木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碑亭联 元翰林学士禄帖木撰。-----------------------------------------------------------------〖郑姓宗祠五言通用联〗书画留三绝;文史添五略。——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朝代书画家郑虞,诗书画“三绝”。下联典出南宋史学家郑樵,著《通志》二百卷,计二十略,其中五略旧史无。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清·郑燮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诗、画、书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石井满腔血;瀛台寸草春。——清·沈葆祯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沈葆祯题省台南郑成功祠联。“瀛台”,即。合族源流始;同居发朝初。——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浦县郑氏宗祠“门”同居碑亭联。全联典出郑氏同居始于南宋建炎年间,历二百六十余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为“孝义家”。元代至正年间,翰林学士月禄贴本到江浙,手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赠给郑家,后立碑建亭。荥阳绵世泽;秋浦振家声。——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莺山牌楼下村郑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郑氏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郑氏居住在秋浦河边。-----------------------------------------------------------------〖郑姓宗祠六言通用联〗通德门联阀阅;尚书履响蓬莱。——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郑崇,哀帝时为尚书仆射。每曳革履进见,帝曰:“我识郑尚书履声。”下联典指东汉·郑玄。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郑燮自题联-----------------------------------------------------------------〖郑姓宗祠七言通用联〗北战南征收宝岛;船来帆往下西洋。——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郑成功。下联典指明·郑和。名高艺苑何由怪;德感黄巾不入乡。——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郑板桥。下联典指东汉·郑玄。草随爱日生书带;兰及春风兆笔花。——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威震西域封安远;学传北海集大成。——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安远侯郑吉。下联典出东汉著名学者郑玄,其学说集汉代经学之大成,史称“郑学”。三台道学传千古;六邑文章本一人。——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三朝旌表恩荣第;九世同居孝义家。——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孝友出张际之上;文章接吴宋以来。——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宋元明三朝赐命;忠孝义百世流芳。——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郑姓宗祠八言通用联〗祈招诵,谏言忠直;灞桥风雪,诗思清新。——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周·郑丹。下联典出唐代诗人郑繁。-----------------------------------------------------------------〖郑姓宗祠九言通用联〗孝而忠,政事无非德行;义且节,巾帼亦是丈夫。——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看根石柯,桐树犹不朽;抚膳钟训,鼓器岂空存。——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昭代启孙谟,纬武;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出通德之门,辉联阀阅;听尚书之履,声响蓬莱。——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阀阅”,古代仕宦人家门前的左、右柱,常用来榜贴功状,后用来代指仕宦门第。下联典指西汉大臣郑崇,字子游,北海高密人。年轻时为郡文学史,后官丞相大车属,哀帝时为尚书仆射,屡次上谏,多被采纳。每次见哀帝时,总是穿着皮鞋,哀帝常笑着说:“我能听出郑尚书的脚步声。”“蓬莱”,指唐代宫廷中有蓬莱宫,这里用来代指朝中宫殿。孝义振家声,江南第一;凤麟挥睿藻,朝右无双。——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昭代启孙谟,纬武;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郑姓宗祠十言通用联〗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才称三绝,征御笔之亲题。——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翼子贻孙,济济居同九世;规曾矩祖,绵绵义尚一门。——黄天仑撰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门[中庭]联------------------------------------------------------------------〖郑姓宗祠十一言通用联〗鲁岱风高,千古鹿山同景仰;潜溪泒衍,一环麟水足渊源。——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诗礼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郑姓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联〗谏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归囊只一拂,可知琴鹤亦妨人。——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宋代进士郑侠,曾以图谏神宗,晚年归里,自一拂居士。义风弥振,喜鼎食钟鸣, 犹 是三朝旧绪;祖泽连绵,看蛟腾凤起,[亻宣]鹰奕叶新纶。——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孝义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对物其弗替;俭素为礼本,大哉圣训,瞿瞿率履永无荒。——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诩景运在南都,望重伦扉,制诰千言宣德主;窜孤忠于西蜀,神归故里,馨香百世企。——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派衍广文之裔,文子文孙,克绍薪传于此日;家垂经学之遗,学诗学礼,无忘庭训于当年。——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台州郑氏宗祠联。上联“广文”,指唐代画家郑虔,曾官广文馆博士。下联“经学”,指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和郑玄。郑兴,字少赣,河南省开封人,官太中大夫。研究《公羊传》,又向刘歆学习,研究《左传》及《周礼》。长于历数,不信谶纬。郑众,字仲师,曾任给事中,官至大司农。继承并传扬父亲郑兴的《左传》学说,并研究《易》、《诗》,曾受诏作《春秋删》。著作富名山,忆当年凤阁拜颺,言论都垂碧简;堂墓恢旧址,看此日麟溪缔造,荐馨如对青萝。——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馆辟广文、门旌通德,诗礼绍前徽,聪听祖考遗训;屏开大尉、履识尚书,簪缨绵世泽,思遗父母令名。——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计汉祚东徙,垂二千年,外资阃寄、内托鼎司,磊落聚多英,文苑子孙皆国器;溯颍水西来,经十余郡,三户庸氓、七品小官,善良熏厥里,德门家法仰人师。——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桐城县水圩村郑氏宗祠联。上联“阃寄”,指西汉会稽人郑吉,宣帝时任侍郎,屯田西域渠犁,攻破车师,官卫司马。神爵年间,迎匈奴西部日逐王归附汉朝,官西域都护,封安远侯。阃寄,托以阃外(郭门以外)的事,即任以重要的军职。“鼎司”,指唐代大臣郑綮,字蕴武,荥阳人。进士出身,历官监察御史、左司郎中,出任庐州剌史,回京任右散骑常侍,正直又敢于直谏,还常写诗讽剌朝政。大顺年间,由昭宗任为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报导搔着头说:“歇后郑五(因排行第五,诗又多诙谐,故得此雅)做宰相,可知时事到了什么地步了!”鼎司,重臣之位。下联“七品小官”,指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字克柔,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早年家贫,乾隆年间中进士,历官范县、潍县知县,因得罪豪绅而罢官,住扬州画。擅长画竹、兰,风格劲峭;善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能诗文。为“扬州八怪”之一。============================================================附录:郑姓典故、趣事〖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源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补》卷三。 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 后来,人们用“一字之师”指在一个字上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掩鼻〗 “掩鼻”这个典故出自于《韩非子·内储说下》。 战国时期,魏襄王送给楚怀王一位美人,楚怀王对她非常宠爱。楚王的夫人郑袖非常嫉妒,但表面上并没有表露出来,反而对这位美人大献殷勤。凡是美人喜欢的服饰玩物,她都派人送去。美人喜欢的宫室卧具,她一概让出。对这位美人细致入微胜过了楚王,楚王见了后,还不时地夸奖夫人郑袖的贤德。其实郑袖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楚王的信任,好再设计陷害这位美人。 有一天,郑袖对这位美人说:“君王非常喜欢你的美貌,可是不喜欢你的鼻子,你要得到君王的长久宠爱,今后见君王时,最好把鼻子掩住。”这位美人听了就按她说的去办。楚王对此大为不解,就前去问郑袖其中的缘故。郑袖装出欲说不说的样子,在楚王的再三追问下,她才说这位美人是厌恶楚王有臭味。楚王听后,非常生气,于是下令把这位美人的鼻子割掉。 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因嫉妒而设计陷害之意。-----------------------------------------------------------------〖郑人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一双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成。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跑回去

关于郑姓的名人

为什么骂郑局庄段的话,因为来讲的话,这个郑局庄段什么时候的人呢?他是这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他当时产,他当时阐述什么观点,他当时产生的观点实际上是被很多人所不容,所不容,他的观点是什么呢?他的观点就是说,这个基本上就是那个社会,那个什么,那个自然选择,这套啊,就是说适者生存那一系列,但是他他只是关,一方面是太先进,第二方面他用于什么,用于社会,用于人类社会了,讲的非常的。所以来讲的话,很多人抨击他,抨击他,所以说这个证据中断来讲的话,他还是这个,确确实实他提出这个理论呢,有点儿不切合实际,也是跟那个时代有点脱节这么个情况

新郑名称的来历

姓郑的名人明星伟人 郑嘉颖、郑秀文、郑元畅、郑爽、郑容和、郑源、郑秀晶 郑燮 郑成功 ,郑源,郑中基,郑伊健 郑少秋 郑希怡 郑则仕 郑少秋、 郑嘉嘉、 郑则仕、 郑希怡、郑宇成

郑玄、郑用、郑芝龙、郑板桥

郑梗洁、郑亚旗、郑东汉、郑乾龙、郑回、郑建龙

历史上的郑姓名人 郑旦,春秋越美女。

郑袖,战国时楚怀王夫人。

郑国,战国末水利家。

郑兴,东汉经学家。

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

郑和(1371-1433),明宦官、航海家。

郑成功(1624-1662),明清之际 *** 的名将。

郑燮(1693-1765),清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

历史上的郑姓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

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 *** 。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

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

红海和 *** 圣地麦加。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

字郑虔三绝。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

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历史上姓郑的名人有哪些? 郑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 郑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郑注是唐朝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正史上贬多于褒,现代的史学工作者也有争议。有的提出,对郑注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代表当时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团进行了斗争,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郑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云南省昆阳(今晋宁)人,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郑燮: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郑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桓公: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郑姓的始祖。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 郑庄公:郑武公子,郑姓的中兴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郑平王东迁后,郑庄公的祖父郑恒公被封为周室的卿士,郑庄公继其父武公为周的卿士。继位后郑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周朝却每况愈下,为打击新兴势力,周平王很想......>>

古时候姓郑的名人有哪些 郑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 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 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 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 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

郑 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 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郑 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郑注是唐朝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正史上贬多于褒,现代的史学工作者也有争议。有的提出,对郑注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代表当时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团进行了斗争,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云南省昆阳(今晋宁)人,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郑 燮: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桓公: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历史上的郑姓名人? 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   郑桓公:

郑国时期 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甲申年遥祭郑姓始祖郑桓公文

维公元二○○四年,岁在甲申。郑氏儿女,桓公子孙,遥祭郑姓始祖华山之麓,渭水之滨,华县城内,郑桓公陵,谨以遥祭,聊表至诚之心。恭祭我人文初祖郑桓公曰:赫赫吾祖,功德何隆!创千秋之伟业,启万世之文明。郑国以降,爰至近世,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惟大业是勤,惟祖德是崇。为家康泰,为族振兴,秉承祖训,至诚至忠。凝聚智慧,屡建旷世丰功。巍巍姬郑,血脉永承!

世纪更新,姬郑振兴。辉煌史册,谱写新声。锦绣家园,再振雄风。发展经济,再造秀美,焕发生机,民安家宁。煌煌姬郑,自立自强。民族复兴,神人共襄。仰吾祖之英灵,致兆民于阜康。

大礼告成,伏惟尚飨。

郑武公:

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郑庄公:

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 *** 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烛之武: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率军回国。

叔詹:

周囊王十二年,郑国受晋国围攻,为了让晋军撤走,郑伯派谋臣叔詹往见晋侯。晋侯见了叔詹,历数他的罪状,命令左右马上备鼎,要烹叔詹。叔詹面不改色,请求让他说完话后再杀。晋侯应允,叔詹说,以前他曾对郑伯说,晋公子贤明,将来在诸侯中一定很有威望。现在郑国面临大祸,郑伯不愿让他往见晋侯,但他引用“主辱臣死”之古训,自愿请求被杀,来挽救满城大难。接着,他就说:“夫料事能中,智也;尽心谋国,忠也;临难不避,勇也;杀身救国,仁也。仁智忠勇俱全,有臣如此,在晋国之法固宜烹矣!”晋侯听了,大吃一惊,立刻决定不杀叔詹,并且款待他。

弦高:

郑穆公元年(前627),秦国偷袭郑国,当秦国军队行至滑地时,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弦高赶着自己的牛群,冒充郑国使臣,前来犒赏秦军,并派人回国告急。秦国军队以为郑国已有所准备,便放弃偷袭郑国的打算,返回秦国。

子产(?~前522),

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是我国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郑简公十二年(前554)为卿,二十三年执政。当时郑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国内强族交讧,兵革频临。子产为政,内修法度,宽猛相济,安抚百姓,抑制强宗,保持国内政局长期稳定;外应诸侯,周旋于列强之间,卑亢得宜,数以辞令折服强敌,使郑国免遭兵革之祸。曾整顿田地疆界、沟洫,以利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后又创立按“丘”征“赋”制度,并把刑书铸在鼎上予以公布。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这些改革使郑国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取得了成效。子产还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反对迷信活动。子产“知人善用,择其能者而使之”。子产为政数十年,政绩显赫,内外交誉。“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

有关郑姓的历史 一、郑姓流源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所以郑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的职务,掌管教化。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畅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浙江,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郑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荥阳,陇西,南安,淮阳,商丘,光州等。

三、郑姓始祖世系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 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 制(今荥阳西) 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 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四、郡望堂号

1、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2、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

现代姓郑的名人 名人故事: 挪用巨款建贿赂基金 现代掌门郑梦九获刑3年

姓郑的名人有哪些? 郑和,郑成功,郑伊健,郑秀文,郑爽,郑少秋。

郑桓公建立郑国,和周幽王的逃亡这件事之间有什么关联?

新郑在上古称“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帝喾时代,新郑为祝融氏之国。西周时期,新郑为郐国。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仍为郑,历395年,称郑。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自阳翟迁于郑城。韩在此立都长达145年。韩人都郑后在此设郑县,治所在外廓城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今天的新郑市,远古时期属黄帝有熊氏之国、夏商时期属豫州、西周时期属郐国、春秋时期属郑国,自秦统一后改称新郑,一名沿用至今。

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姬静把自己的异母兄弟姬友分封到都城镐京附近的咸林(今陕西省华阴县西北一带),国号为郑,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郑国。姬友,史称郑桓公,又因郑国为三等诸侯国,国君为伯爵,故郑桓公又名郑伯友。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姬宫涅即位,封其亲叔郑桓公为司徒,掌管全国的土地和户籍。

周幽王为人粗暴残酷,荒*无度,喜怒无常,奸听小人之言。郑桓公见此情景,劝谏无助,深知久后必生祸乱,不如早寻安身之处。于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郑桓公派长子掘突带上丰厚礼品,向虢、郐二君借地,借得十座城池(鄢、补、历、华、丹、輮、蔽、苑、函、依),郑桓公闻讯大喜,即将郑国东迁,由长子掘突执掌国政。公元前771年由于申侯不满幽王废其亲外甥宜臼太子之位,又提前得知幽王欲伐之,协同西戎兵提前反了幽王,杀于骊山。郑桓公为保幽王而领兵战死疆场。太子宜臼登即位,称周平王,建立东周。由于西戎兵的入侵,镐京成了一片废墟,国库空虚,无力重建,于是将国都东迁洛阳。郑桓公的世子掘突辅左周平王即位东迁后,承袭父亲爵位,史称郑武公。公元前769年郑武公灭了郐国,又于公元前767年借巡视虢国防务之机,吞并了虢国。在溱水与洧水之间即新郑这个地方筑土为城,建立新都,国号仍旧称郑。由于郑桓公死于王事,郑武公辅左周平王登基东迁,功劳颇多,周平王将洛阳以东的大片土地赐给郑武公。郑武公筑台拜谢。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国后改为郑县,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为别于陕西的郑县(今南郑县),改名为新郑县。1994年5月,撤县建市,取县名加驻地名改称新郑市。?新郑,地名历经千年,沿袭至今不改。

郑国这个国家可说是兴起也快,衰败也快,基本上根据目前的史书看来,郑国最为兴盛的就是在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时期,其后郑国就沦为诸侯称霸的战场,也就是在数十年的时间。西周的镐京之乱,很早其实就为郑桓公所预料,其间郑桓公的封地其实并非在河南之地,而是在靠近镐京都城的关中地区,郑桓公意识到周天子的衰败,便将子民迁徙到河南之地,派了自己的儿子公子掘突去开发其地,这也就是保持了郑国子弟延续的有生力量,为郑国开疆拓土奠定基础。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河南之地可说群雄逐鹿,老牌的诸侯国卫国、宋国、虢国、郐国等皆在此地周围,那么郑桓公将国民迁徙到这里来,就是在别人的土地上来抢吃的。那为什么郑桓公还要选择此地呢?这个还得说到周王宫中的一个太史,当年郑桓公对周王室忧心忡忡,很早就萌生了离开镐京城的念头,而这个太史就给他推荐了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地方,而且说虢、郐二国的国君贪婪好利,国家呈现衰亡之相,非常适合郑桓公去攻灭其国。在郑桓公的心中,无非是要为子孙后代寻找一片净土,更像是一种逃亡。

对于郑桓公而言,这次逃亡事件的策划,是场持久战。在外有公子掘突的披荆斩棘,在内郑桓公则还要忠诚于周幽王,为的是从天子的身边寻找足够可靠的信息,来支持自己发展自己的领地。所以至死郑桓公也没有离开周幽王,而是跟随周幽王惨死在镐京之乱中。这种功业未成身先死的悲剧性结果,导致郑桓公的儿子掘突非常愤怒,对周天子的尊重感也随着时代潮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后来扶持周平王迁徙都城,也就迁徙到了距离郑国更近的洛邑,就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掘突好武善战,数年之间即奠定郑国大局,依仗周天子的支持,郑国国力成为后起之秀。

郑桓公之死的深层原因并未触及掘突的怨念,周平王因申伯之乱,地位较为尴尬,史书中所说的是“尽取周赂而去”,犬戎除了烧杀抢掠,可能还接受了镐京中残存的贵族势力的贿赂,也才撤离镐京。那么,这些贵族究竟是谁呢?他们为何没有被犬戎所诛杀,有没有可能他们本身与申伯同属王后势力,因褒姒与王后的后宫之争,导致这些贵族丧失话语权,他们本身与申伯的关系,应该是属于形而上的同盟关系,而非郑桓公派系。但申伯联合犬戎,这是犯了大忌,当时数国诸侯包围镐京城,王城内的贵族们以贿赂的方式驱离犬戎部族,也可能将申伯驱离王城,虽然申伯希望扶持周平王继任天子,但其实力尚不足与这些新老贵族进行抗争,也就自然而然撤出镐京。

那么,在这段时间里,镐京城内出现政治空白,如同当年周厉王因国人而逃走,执政王国的最佳人选已经被摆上日程。周平王作为申伯外甥,镐京之乱本身就是由其储君争夺战而引发,虽说大家同属王后派系,但是都城中的天子都已经驾崩,任何派系斗争的意义都不复存在,这些贵族们自然要选择自认为更加稳妥的继任者,也是为自己的家族所筹谋。在周宣王时代兴盛的虢国家族,掌握着周王室的部分军队权力,也因此就在天子人选的选拔中成为最有力的话事者,并最终选择周幽王的小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携王继任。

周王国自此呈现两个君主共存的格局,《系年》载:“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什么意思呢?就是诸侯们对选择周平王还是周携王存在争议,干脆也就不再朝贡天子。史书有载:“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这个评价对周携王是相当不利,不过这些评论来自后世,尤其是被那些残存的胜利者所书写,这极有可能是周平王其后的思想宣传的结果,即是将周携王的功绩完全抹杀,并在诸侯列国纷纷宣讲,以致于后世对周携王的知晓率非常之低。

支持周携王的虢国,应属于西虢国,和郑国其实属敌人。史书载:“初桓公为周司徒,王室将乱,故谋于史伯寄帑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为郑桓公。”当年郑桓公尚在之时,灭掉虢国的兄弟国家东虢国,这种行为直接导致西虢国与郑国成为仇敌,更是间接证明在朝中的派系相争,虢公与郑桓公本身就是敌人,如果虢公支持周携王,郑桓公如果不在了,郑国子弟当然支持周平王。

战国楚简《系年》的出土,已经证明周携王当政期间,可能对数代天子的基本国策有重大改革,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结交犬戎部族,南通荆楚,为政较为宽裕慈仁,死后上谥号为惠王。而周携王的称号,可能并非是当时的称号,只是因成王败寇的历史规则,周平王借助晋文侯和郑武公之力,将周携王弑杀而后,正式迁徙都城,建立东周王国,便将周携王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抹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思想洗脑。周携王为晋文侯所弑杀,其国内势力也自分化,同时被周平王和诸侯们所异化,成为边缘族群,发展渐渐没落,如虢国、虞国、中山国等国,皆非春秋战国一流国家。这都跟郑国武公的选择有所关联。

文章标签: # 郑姓 # 郑国 # 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