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人屠白池_人屠白起十哲左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8-01 人已围观
简介1.谁才是战国时期的战神?白起在战国算最厉害的人吗?2.武庙十哲都有谁?你觉得谁最名不副实?3.如果要从武庙十哲中踢一个人出去,变成武庙九哲你支持踢谁出去?为什么?4.战无不胜的白起,究竟为何从“武庙十哲”中被除名?5.孙武,文比不上王阳明,武敌不过白起,只写了兵法,凭什么是兵圣?6.战国时期四个武安君都是谁?他们有什么功绩?有:蒙恬、王离、董翳、樊哙、灌婴、夏侯婴等。1、蒙恬蒙恬(约公元前259
1.谁才是战国时期的战神?白起在战国算最厉害的人吗?
2.武庙十哲都有谁?你觉得谁最名不副实?
3.如果要从武庙十哲中踢一个人出去,变成武庙九哲你支持踢谁出去?为什么?
4.战无不胜的白起,究竟为何从“武庙十哲”中被除名?
5.孙武,文比不上王阳明,武敌不过白起,只写了兵法,凭什么是兵圣?
6.战国时期四个武安君都是谁?他们有什么功绩?
有:蒙恬、王离、董翳、樊哙、灌婴、夏侯婴等。
1、蒙恬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秦统一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车府令赵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胡亥即位后,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
蒙恬曾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也被誉为“笔祖”。他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2、王离
王离是秦朝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因功受封武城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王政兼并天下之后,建立皇帝名号,称为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秦始皇为了安抚东方百姓,于是东巡到琅邪(今山东胶南),当时王离与其父王贲在随行之中,和丞相王绾、卿士李斯等人在海上参与评议秦始皇的功德。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与秦始皇少子胡亥秘不发丧,伪造秦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基称帝,史称秦二世,并赐死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将其兵权移交给时任副将的王离。
3、樊哙
樊哙(公元前242-公元前189),沛人,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
早年以屠宰狗为业,曾在鸿门宴时出面营救汉高祖刘邦。封舞阳侯,谥武侯。四川宣汉县有樊哙镇。
4、灌婴
灌婴(?~公元前176年),东周末至西汉初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汉朝开国功臣,官至太尉、丞相。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灌婴参加刘邦军队,以骁勇著称。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参与攻塞王司马欣,围雍王章邯。楚汉彭城之战后,被刘邦选为骑兵将领。此后,率领骑兵,参加破魏;接着出击楚军侧后,绝其粮道。
继又跟随韩信攻占齐地,复深入楚地,迭克城邑,攻下彭城。参加垓下决战,穷追楚军,攻取江淮数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受封颍阴侯。
后以车骑将军相继参加平定臧荼、韩王信、陈豨、英布叛汉的作战。吕后死后,因与周勃等拥立文帝有功,升为太尉。孝文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灌婴继周勃为相。
孝文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灌婴卒。被追谥为“懿侯”。
5、夏侯婴
夏侯婴(?-公元前172年),即汝阴文侯,又称滕公,泗水郡沛县人(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之一。
他与刘邦是少时的朋友,跟随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汝阴侯(封地在今安徽省阜阳市。17年出土的西汉汝阴侯墓是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的墓葬,可证其封地所在)。
百度百科-夏侯婴
百度百科-灌婴
百度百科-樊哙
百度百科-王离
百度百科-蒙恬
谁才是战国时期的战神?白起在战国算最厉害的人吗?
战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变革时期之一,从三家分晋到秦国统一的近三百年间,各国为称霸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最终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战国七雄时而敌对,时而结盟,共同谱写了那个时代的壮烈诗篇,也让后人追念不已。
那么,如果要在纷争多年的七国中各自找到一个最能代表自己国家的名将,他们分别会是谁呢?
首先,我们看到战国七雄中最后的赢家秦国,作为昔日的边陲小国,秦在商鞅变法之前一直被东方诸国认为是弱小、野蛮、不值得与之交往的国家,但随着国力的增长,秦国崛起成为了令诸侯闻风丧胆的强国。在对外战争中,秦国的胜利靠的不仅仅是强盛的国力和英勇的战士,一个优秀的将领对于胜利而言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众多杰出的秦国名将当中,最被人们敬畏的毫无疑问是外号"杀神"、"人屠"的白起。尽管在长平之战中有坑杀俘虏这样不人道的举动,但对于秦国的壮大而言,白起无疑是功劳颇高的。伊阙之战中,面对韩、魏、周天子组成的二十四万大军,白起选择了用少量部队钳制敌方主力,以主力猛攻弱侧,并在撕开侧翼后对敌军进行全方位夹击,最终将联军全歼。
重创韩、魏后,白起伐楚一路攻下其首都郢城,伐赵于长平歼敌四十余万。据统计,在担任秦将的三十多年里,白起破城多达七十余座,杀敌更是无数,实在令人胆寒。靠着出众的功绩和才干,白起足以被视为秦国的第一名将。
作为战国七雄中土地、人口最少的一个,韩国名将数量并不多,其中比较值得一提的便是暴鸢了。
据《史记》记载,暴鸢担任韩国主将多年,曾经战胜过楚国,不过,在伊阙之战中他遇到了无人可挡的白起,所以遭遇了惨败。这之后,暴鸢也曾率军驰援魏国,但也被更加强大的秦击败,总的来说,他可谓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是韩国将领中的佼佼者。
战国前期,魏国一度是诸侯中最强大的,而这也吸引来了著名军事家吴起的投靠。
为魏国效力期间,吴起改革兵制,建立了精锐部队"魏武卒",在阴晋之战中,他更是靠五万多未经训练的新兵大败五十万秦军,保住了战略要地河西。可惜的是,吴起一生漂泊不定,在帮助魏国大破秦国后,他又去往了楚国,没能帮助魏武侯彻底称霸。
提到赵国名将,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会是廉颇、李牧,在笔者看来,为赵国奉献一生的廉颇更能代表赵国名将。
赵惠文王十五年(前284),名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廉颇则于次年率领赵国军队攻破阳晋,用出色的战绩一战成名。此后,他又屡立战功,在赵国拥有着极高的地位。长平之战前期,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廉颇选择了步步为营、打持久战,成功遏制住了秦军迅猛的势头,然而,赵孝成王缺听信谗言弃用了廉颇,这才导致了后来的惨败。
长平之战后,廉颇再度被起用抵御燕国入侵,他不但打退了敌军,还发动反击,兵临燕国都城之下,逼得燕王割地求和。
凭借破燕之功,廉颇被封为代理相国,可惜的是,随着廉颇年老和新君继位后对他的不信任,廉颇还是被迫远离了战场,为赵国立下无数战功的他,最终只能是辗转魏、楚,客死他乡。
楚国名将中的佼佼者当属项燕,他率军大破秦将李信,让率领二十万秦军入楚的后者只能狼狈逃走。在《史记》当中,陈胜就曾经以他"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为由打着他的旗号动员民众。齐国名将中能够身处顶级之列的,笔者认为是匡章,此人虽然没有廉颇、白起那么有名,但曾退秦军、破燕都、败楚国,还曾经率领联军攻破函谷关,逼得秦国求和。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地处东北的燕国,燕国第一名将毫无疑问,那就是乐毅。
乐毅是魏国名将乐羊之后,在得到燕昭王重用后,他曾经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一口气占领七十多座城池,让从周朝建立起就是东海强国的齐国差点灭亡。
然而,和当时许多贤臣良将一样,等到昭王去世,乐毅便被新君召回,导致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的伐齐事业功败垂成。最终,为燕国立下奇功的乐毅被迫投奔赵国,最终于赵地去世。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能够代表战国七雄的名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韩国的暴鸢、魏国的吴起、赵国的廉颇、楚国的项燕、齐国的匡章和燕国的乐毅。他们七人尽管能力有高有低,但对各自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在纷争不断的战国时期,他们就是当时的明星,值得后人纪念。
武庙十哲都有谁?你觉得谁最名不副实?
其实在战国时期,几乎每个国家都相互崛起过,只是最后秦国抓住了一个机会,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统一。而长平之战上秦国的指挥官白起也被称为战神,全歼了赵国四十多万人,已经算是相当的夸张了。但白起就是战国当中最厉害的人物么?可能和他比起来,白起在这几个方面还显得有些不足,白起在战略方面思考非常缜密,但之外的应变能力就有些偏弱了,而真正的强者一定是综合能力最厉害的。
远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的华夏大地上,是一片大混乱的战国时代,秦楚燕韩赵魏齐诸国争雄,书写了豪迈、悲壮的战争史。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虽然是大混战时代,但也是百家争鸣,思想、文化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我认为哪怕到了两千年的今天,我们在诸多领域仍然难以超越彼时的古人。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出思想家,还出军事家,一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将领辈出不穷,甚至有一些还被冠以“战神”等称号。例如最著名的“杀神”白起,号称战国历史上不败的战神,我以为还有一个敢叫板白起之人,甚至略胜之。
纵观白起一生,可谓是六国的梦魇,秦人的利器。在伊阙之战中韩魏联军的24万人被白起剪灭,三攻楚国,竟破楚国都城,还焚毁楚国太庙祖祠,35万的楚国将士成了白起的刀下亡魂。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白起更是将数十万的投降赵军悉数坑杀。六国之人闻之变色,“杀神”“人屠”的名号由此得来。
“杀神”or“战神”亦正亦邪,也正因为如此白起成为了争议人物。自唐朝设立“武庙十哲”祭祀历代名将,其中便有武安君白起,但是到了宋朝白起便被撤出了武庙十哲。原因是宋太祖赵匡胤认为白起“起杀已降,不武之甚”,并非“功业始终无瑕者”,不配列入武庙十哲享后人拜祭。这便是白起的污点,坑杀降将,有悖兵道。
而且,虽然白起一生大小战役70余次,均未尝败绩,保持全胜。但是有两次战役让他胜的不是那么痛快,甚至有一次直接拒不出战。长平之战的前一阶段,秦国大将王龁对阵赵国大将廉颇,秦军势不可挡,赵军避其锋芒坚守壁垒以逸待劳,秦军久攻不下。后双方更换主帅,白起对赵括,即便如此白起也并非立即战胜了赵括,前后历时近三个月。
要知道在这样的大决战(赵国主动求战,不战则赵国无粮自溃),打了三个月是什么概念,所以赵军也不是毫无战斗力,奈何战斗意志全无,40万大军投降。而且白起自己言到“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伤亡过半,国内空”,说明秦军自己也损失不少。正因如此,到了邯郸之战,白起便以各种理由拒不出战,因此引来杀身之祸。
第三点更为重要,白起所率乃是秦军虎狼之师,对阵的六国军队战斗力相对较弱。秦国对于军队的建制非常科学,使得战斗力远远高于六国。白起率此等大军,加上彼时秦国国力强盛,后勤补给线再长都能够克服,以上两点才使得白起可以放心作战,好将遇到好兵还有好粮,不愁打不赢。而反观令一位武安君——赵国李牧,对阵的却是匈奴骑兵,却一举歼灭10万匈奴骑兵,这样的战绩远胜白起坑杀40万赵军。并且李牧数次击败秦军,也曾杀10万秦军,凭借一人之力挽救赵国于危亡。外扩版图,内匡王室,力挫劲敌,此三点乃是李牧胜于白起之处。
如果要从武庙十哲中踢一个人出去,变成武庙九哲你支持踢谁出去?为什么?
既然能够入列武庙十哲,那都不是一般人,设立武庙最主要的目的是激励官员,为武将树立标杆,告诉百官何为良将,什么样的良将能流芳千古、留名丹青,这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政治意义如出一辙,所以唐朝才有“诸州武举人上省,先谒太公庙”的规定。其实功过千秋自有后世评说,不是武庙里排个座次就能分以优劣的。既然是出于这种政治目的,那么很多因素就会影响人物的排序,比如儒家思想下的忠与仁,统治者需要这种思想驾驭臣下,那么这就是一个重要标杆,因此就会影响对某个人军事能力的判断。
武庙十哲简介我们知道唐玄宗时为尊儒而大修文宣王庙,以孔子为奉,四子为配,孔子的十位学生为十哲分列。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以祭孔子相同的方式尊奉姜太公为武成王,将太公尚父庙更名成武成王庙,简称为武庙,时以姜太公为奉,张良为副祀配享,含张良在内以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列左右。左列为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右列为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后来唐德宗时期再增祭古今六十四名将,此处不再赘述。
到了宋朝,从太祖开始更改武庙所祭名将,直到宋徽宗时期才大致成定制,此时的张良已经坐在了姜太公身旁,殿下列左右分列十人,左侧为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右侧为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由此可见,宋朝拿掉了白起、吴起,增加了范蠡、管仲、郭子仪。
“太祖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宋史》白起是在宋太祖时期便拿掉的名将,后列入七十二名将中,白起之所以被拿掉,赵匡胤的理由是杀降,这与其偷得柴氏后的伪善不无关系,草创之际,树立仁慈的政治形象,以便争取统一战争中的民心向背,白起便成为这种政治造势的牺牲品。白起一生七十余战未尝败绩,他的战术思想就是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这与大多数攻城拔寨争夺战争的将领不同,是他所开创的战争特色,并不能认为是不仁之举。再者如长平之战的俘虏,不杀之又如何处置?当时秦国的消耗亦是惨重,杀降是为秦王承担了千夫所指的骂名,要说白起唯一的缺陷就是后期不受节制,有失臣节,但与军事能力无关,他应该算是古代史上最会运用围歼战术的将领。
吴起被拿掉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因为他历仕鲁、魏、楚三国,他担任主帅保鲁国有功、但受鲁穆公猜忌,远投魏国,为魏国打造了特种部队“魏武卒”,夺取秦国河西之地,使秦国百年不敢东进,此后再遭谗言陷害,于是投奔楚国。这些虽有先主不察的委屈,但毕竟是“三姓家奴”,有不忠之嫌;二是其政治才能掩盖了军事光辉,吴起到了楚国之后便一心投入变法事业,与“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齐名,楚国通过吴起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南征百越、北击魏国、拓地千里。可以说吴起的政治光辉完全掩盖了他之前的军事亮点,所以他被请出十哲可以理解。但范蠡同样是政治光辉大于军事亮点的人物,以范蠡挤掉吴起,我觉得还是后世对范蠡评价更高,特别是“忠以为国”的评价更迎合统治者的喜爱。
十哲分析战略家行列以唐朝所列十哲为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战略大师和战术大师。所谓战略大师就是为国家的军事部署及发展方向做出规划,这里主要代表便是唐、宋、元三朝都奉为配享的张良,他与萧何、韩信并列“汉初三杰”,若说韩信是善于攻城拔地的军事家,那么张良便是出谋划策整体布局的战略家,“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说的正是张良。刘邦以汉中为根基,灭三秦定关中,以潼关之险东望中原,这个战略构想便是出于张良。后在形势危急的时候,张良提出的策反英布,委派韩信北击燕赵的迂回战术成为楚汉战争的转折。以及后来定都之事,洛阳成为六国旧人的主推,张良携陈平等人立谏以关中为都,为汉朝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
一个战略家的思想格局往往比攻城拔寨更为重要,张良如此,诸葛亮也是如此。蜀汉的发展无一例外的是以“隆中对”为基本国策,这个国策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看到了希望。关羽的襄樊之战在战略上并不存在问题,当时的蜀汉已经夺取汉中,刘封、孟达也将上庸三郡收入囊中,此时若想东西连成一线,惟独需要打通襄樊地区。这个战略一旦形成,蜀国北伐的难度将大大减轻,东部战区的贯通性便可有效牵制魏国西线兵马。可惜关羽操之过急,吴国国策“江东对”又与蜀国重叠在荆州地区,故而背信弃义的夺取荆州。诸葛亮在后期的北伐也并非指向关中,而是锁定在陇右、西羌,这个战略目标也很明显,就是控制关中西锤,取得产马地区,赢得羌人支持。
诸葛亮与张良都是战略家,且都在战争中表现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战略高度远高于实战能力。张良的实战在项羽面前碰壁不少,但好在汉军不缺实战人才;诸葛亮则不同,他需亲自带兵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又亲自北伐,虽取得一定成就,但终无回天之力,因此也饱受后世诟病。
军事思想家行列如果说战略家的宏图构想富含更多政治意义的话,那么军事思想家则更切合武将之称,或者说是儒将。在十哲里,孙武的成就应该位列军事思想家之首,这个毫无争议,他被誉为“兵家至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按道理说孔子为文圣,孙武应该列为武圣,毕竟孙武是与老子、孔子并列春秋诸子的前三席,在实战方面,文献记载有限,但孙武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吴弱楚强的形势对比下,十日武战攻破楚都,至楚几近亡国。孙武的军事思想完全展现在他的著作《孙子兵法》当中,成为中国古代“兵学圣典”,位列《武经七书》之首,直到今天任然被世界各国学习研究。
田穰苴在历史中的战绩并没有太多记载,但他严厉治军的军事思想被后世树为治军表率。他的军事思想编纪在代表作《司马法》里,但由于年久失传,在后世争议较大。历经唐宋两朝都将其列为十哲,说明其治军思想倍受统治者追捧,但在军事思想家里,兵家四圣恐怕才是最精辟的思想体系,后文逐一介绍。
实战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一身七十余战未尝败绩,真正的常胜将军,为秦效力30余年,攻城70余座,亲自指挥的著名战役如伊阕之战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迫使楚国迁都;长平之战,赵国有生力量全部折损殆尽,一战则国祚走衰。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划者;北线迂回战略的执行者,为汉王刘邦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时人誉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收录其军事思想。
高祖每云:“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旧唐书》唐朝的两位名将李靖、李勣都是开国功勋,也都是唐朝开疆扩土的军事担当,两人在贞观三年(629)对厥的征战中有过合作。李靖的主要战绩是统一战争中平王世充、窦建德、萧铣、辅公祏,对外战争中灭厥、破吐谷浑;李勣比李靖年轻23岁,在随李世民的统一战争中资历较潜,所以主要战绩偏向于统一后的对外战争,他两度击溃薛延陀,后平定碛北,后又破厥、高句丽,在解决高句丽问题以后,李世民评价他说“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惟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警,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乐毅的名声之大,常有后世人杰自比管乐,他最经典的一战发生在公元前284年,时燕国国力弱小,但他联合并统帅燕、赵、楚、韩、魏五国联军攻打强盛的齐国,连下70余城,打的齐国只剩即墨和莒,从此失去争霸的实力。乐毅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对长期恃强凌弱的齐国造成震慑,从此不再小觑北燕。
兵家四圣与武庙十哲对比前文已说过武庙十哲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所以就无法权衡哪些人名不副实,李靖、李勣二位名将也不敢排除自卖自夸的成分,所以倒不如和历史上流传的兵家四圣做一下对比。历史上对兵家四圣的说法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以下九个观点:
一、兵圣孙武、亚圣吴起、计圣孙膑、尉圣尉缭;二、兵圣孙武、谋圣鬼谷子、亚圣吴起、次圣孙膑;三、兵祖吕尚、兵圣孙武、亚圣吴起、次圣孙膑;四、兵圣孙武、亚圣吴起、人屠白起、帝师王翦;五、兵祖吕尚、兵圣孙武、隐圣黄石公、谋圣张良;六、兵圣孙武、亚圣吴起、人屠白起、兵仙韩信;七、人屠白起、兵仙韩信、战神李靖、武圣岳飞;八、兵祖吕尚、兵宗司马穰苴、兵圣孙武、亚圣吴起;九、兵祖吕尚、兵尊王子成父、兵圣孙武、亚圣吴起。总结出来一共有:孙武、孙膑、吴起、尉缭、吕尚、司马穰苴、鬼谷子、王子成父、韩信、白起、张良、黄石公、李靖、岳飞、王翦这十五人。除去主祭吕尚,唐朝的武庙十哲与之重叠的有司马穰苴、孙武、张良、李靖、白起、韩信、吴起;没有提名四圣的有诸葛亮、乐毅、李勣这三人。而四圣提名之人未入列武庙十哲的有孙膑、尉缭、鬼谷子、黄石公、王子成父、岳飞、王翦这七人。那就看看这七人中是否能挑选出顶替诸葛亮、乐毅、李勣的人。
首先我们可以排除岳飞,因为他是北宋末期的名将,唐朝设庙时还未出生。其次再排除黄石公和鬼谷子,此二人据传都是隐世高人,传言黄石公是张良的师傅,传授《太公兵法》于张良,张良以此兵书助汉王得天下,在后世的流传下,这本从未面世的兵书被称为天书;鬼谷子则有所不同,他本名王诩,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谋略家,著有《鬼谷兵法》,但不见传世,反而是《鬼谷子》一书由其学生根据他的言谈编撰而成,其学生包括纵横家苏秦、张仪,军事家庞涓、孙膑等五百余人,但历史上却无此人实际战例的记载,《鬼谷子》一书虽然被众多军事家研究,但它主讲“阴阳谋略”,并非兵法。最后,排除王子成父,这主要是由于史料对其记载匮乏,只知其为周桓王之子,为避祸乱逃至齐桓公帐下为将,战绩体现于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如此就剩孙膑、尉缭、王翦三人。孙膑是兵阴阳派的鼻祖代表,他辅佐田忌接败名将庞涓,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这两大实战足够验证其军事思想,并留世《孙膑兵法》,以战争规律总结取胜之道,提出“借势”、“必攻”的核心战术思想,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尉缭与孙膑同门,属于鬼谷子门下弟子,是兵形势派的鼻祖代表,历史上关于其记载不多,他的军事思想主要由《尉缭子》传世于后,得到诸多军事家的推崇,此书也入列《武经七书》,尉缭的军事思想局限于理论上,他本人并无实战经历的记载,所以影响力比孙膑逊色许多。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主要战绩是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统兵60万击败项燕,消灭楚国,《史记》评价他与白起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互补的一对将领。
孙膑、尉缭、王翦三人如果顶替诸葛亮、李勣和乐毅,我个人觉得孙膑毫无争议可以顶替此三者任何一人;尉缭则属于军事理论家,没有实战做基础,所以三者皆无法顶替;王翦是实战型军事家,其个人战绩比李勣、乐毅、诸葛亮都要辉煌,虽属于以强克弱,但也多属于大兵团会战,并深入敌国腹地作战,难度系数并不比乐毅、诸葛亮低,所以王翦顶替三者也不成问题。
如果非要退二进二,那么我选择以孙膑、王翦顶替诸葛亮、李勣。我认为诸葛亮更应该称为战略家,其战略眼光也应得到肯定,但战略构想只有成功才能得到证明,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北伐战略双双失效,这只证明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成仁,并不能证明其军事策略的成功。且在同一时代,军事成就在其之上者如东吴陆逊、周瑜、甚至西晋的羊祜,诸葛亮能够跻身武庙十哲,也多因忠义无双的精神,以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李勣则更容易理解,诸葛亮好歹是军政一把抓,劳心劳力,李勣在前期征厥是以李靖为主,他是性质的配合进攻。他的最大功绩是独自做统帅击败薛延陀的少数民族联军,后在贞观二十年安抚并平定了薛延陀内乱。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以李勣为辽东行军大总管,取得了征辽战役的全面胜利。后从乾封元年(666)至总章元年(668),李勣彻底攻灭高句丽,获得五部近七十万户民,一百七十六座城,唐至此设立安东都护府管辖。这为唐朝开疆扩土贡献不少力量,但相比较王翦的横扫三晋、攻灭楚、赵所得领土又逊色一些。
综上所述,唐朝所立武庙十哲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但不能说名不副实,唐初所立十哲皆是兵家丹青流芳的圣贤良将。只能说如果要将此十哲做出替换,我个人觉得以孙膑替换诸葛亮、王翦替换李勣。名单为白起、韩信、孙膑、李靖、王翦;张良、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战无不胜的白起,究竟为何从“武庙十哲”中被除名?
从武庙十哲中踢出一个人,这个难度有点高啊,没有绝对服众的。就好比当年的宋太祖赵匡胤,他就把白起给踢掉了,认为白起是人屠,不配居于武庙。然而,即便是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一代贤明君主赵匡胤提出的观点,尚不能做到完全服众。
比如,我就不是很赞同,这里选的是兵家大才,又不是选为人师表的老师,看什么人品呢?人品不好,就不能打仗了吗?不过在以孝治国,以德选官的封建腐朽制度下,赵匡胤的这种做法确实可以得到理解。毕竟不是每一个古人都能做到像曹操那样开明。
但毕竟作为现代人的我,以现代人的眼光,是绝对不可能赞同赵匡胤的这种观点的,作为武庙来说,单纯的选武将,白起绝对是古往今来名列前茅的将领,他的一系列战役,完全可以作为教科书来启示后人。
既然这边题主问到了这个问题,那我就以我的视角,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但仅属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
首先看一下,武庙十哲都有哪几位:
吕尚为武庙主神,武庙十哲指的是吕尚之后的十大配享坐像。
即:
张良、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首先!吴起、孙武两,作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兵家大咖,无论是军事著作,还是统军打仗,或者说随军打仗,这两人肯定是最完美的。
所以吴起、孙武两人应该保留……
然后!韩信、白起、李靖、李勣、司马穰苴、乐毅六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各时代统军才能超级强悍的将领。而且他们都有许多经典的战役流传于世,他们一生所参与的所有战役记录,都是胜多败少,甚至很多都保持了全胜的记录。
所以以上六位,必须保留……
剩下的,只有诸葛亮与张良两人了。
不是说张良、诸葛亮两人的能力不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句话不是白说的。
个人观点,出谋划策是张良、诸葛亮的强项,统军打仗稍弱,隔壁的文庙比较适合这二位。
孙武,文比不上王阳明,武敌不过白起,只写了兵法,凭什么是兵圣?
纵观历史,在宋朝建国之初,赵匡胤游览武庙时,层指着白起的画像说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于是便命人将白起的画像撤去。这到底是为什么战无不胜的白起,为何会被赵匡胤下令从“武庙十哲”中除名?只是因为纯粹的报复白起在长平坑杀赵卒,所以才被赵匡胤踢出武庙十哲的吗?
自古向来都是乱世出英雄。在战乱不休的战国时期,就曾涌现出一大批功勋卓著的名将。其中被称为战神、杀神的白起,更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一生中最辉煌的战役,就属举世皆知的长平之战,在那次战役中他巧妙的抓住了赵军的软肋,并制定出巧妙的战术,把歼灭战的战术发挥到极致,以最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并俘获四十万敌军。
并且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帝王都十分推崇强者,在唐肃宗在位时期,就曾下旨建立武成王庙,确立了姜太公的“武圣”地位,并在祭祀武成王的庙设置“武庙十哲”的牌位,其中白起排在左列第一位。此后两百余年,白起在武庙十哲中的地位稳如泰山,没有人可以撼动。但是,从北宋初年开始,武庙十哲再也看不到白起的名字,因为他被宋太祖赵匡胤除名了。
因为在赵匡胤称帝不久,朝臣百官陪同他到武成王庙。当他看到白起的画像后,想起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居然杀掉赵军四十万已经投降的士兵,认为白起的这个行为实在令人不屑,不符合名将的做法,于是便将白起从“武庙十哲”中除名。所以归根结底,到底是因为赵匡胤认为他在战场上的“杀已降”令他不屑而使得最终从“武庙十哲”中除名。但从秦国的角度考虑,他并没有什么错,毕竟但凡历史上战功显著的将领,哪个不是踏着敌人的尸体赢得胜利,赵匡胤自己也是如此。
战国时期四个武安君都是谁?他们有什么功绩?
题主这样说就是偏颇了。而且这样的相提并论,可比性不大。
王阳明与孙武比“文”
王阳明可谓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才。
王阳明的标签之一是军事家。
我们看看他在军事及政治方面的业绩: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显然,王阳明的贡献及成就也就是个普通统帅的作为。
何况,王阳明的军事思想从何而来?当然是学习前人而来的,这其中必然包括《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影响。
比王阳明生活年代稍晚的杰出军事家、抗倭名将戚继光,对《孙子兵法》非常推崇。他曾说过:
愚尝读孙武书数年间余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无一及焉,犹禅者上乘之教也。
与孙武相比,王阳明多了思想家、教育家的头衔。
众所周知,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哲学思想。
但这并非他的首创,学术界早有定论: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
诚然,王阳明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他有像孙武一样,被尊称为王子、哲圣、哲学鼻祖吗?!
实际上,论在思想界的地位,王阳明比三百年前的南宋朱熹还差一个等级。
再说王阳明的“教育家”标签。
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
然而,孙武虽然没有“教育家”头衔,但《孙子兵法》及孙武在军事界的地位、影响力及信徒,二千多年来遍布古今中外,可谓无冕之王。
另外,王阳明在文学、书法方面颇有造诣,但谈不上是文学名家、书法大师。有多少人欣赏过他的名篇、墨宝?
孙武的理论思想贡献,在于军事方面,集中体现在他编著的《孙子兵法》里面。
军事在古代是国家头等大事,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死存亡。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象。现代社会泛称为国防。
这正如《孙子兵法》开头就提到的: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理论,揭示了战争的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原则和法则。
由此,在思想学术方面,孙武与孔子、老子并列,被誉为春秋末期思想界的三颗明星。
请问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界,有几人能与孔子、老子并列?
同时,《孙子兵法》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流传全世界。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内涵宏富,辩证哲理精辟,因而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政治家所重视,而且还在经济、体育等领域广泛应用。
而且,《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而且逻辑缜密严谨。
另外,在文学方面,《孙子兵法》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因而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史批评名著《文心雕龙》中称赞“孙武兵经,辞如珠玉”。
虽然在哲学思想深度、文学成就方面,孙武比王阳明差一些,但孙武是二千多年前的人物、《孙子兵法》是一部军事著作,因而已经很优秀了。
小结:
在“文”方面,王阳明的行业影响力,不及《孙子兵法》及孙武。
何况,《孙子兵法》及孙武早就跨越时空、国界、行业领域了。
当然,有一点因素算是王阳明吃亏了,军事是显学,而哲学思想让人觉得玄虚、晦涩难懂,尤其是在中国。
然而国外尤其是古希腊、德国的哲学家辈出,王阳明在世界哲学界的排名,绝对没有孙武在世界军事界的排名高。
论武,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实战战绩,如匹夫之勇、统帅能力;再往上是军事谋略,也即孙武所说的“上兵伐谋”。
智勇双全、有勇有谋,才是合格的军事人才,也才有资格入选军事家。
孙武自不必说,看看他的军事及政治业绩。
他辅佐两代吴王,经国治军,并且亲自指挥吴军攻战。结果,攻破当时的大国楚国都郢、使其差点亡国,后来也攻破越国、使其屈服。
从而,基础薄弱的小国吴国的国力和军威大增,惊艳天下,跻身于强国之列,吴王被尊为“春秋五霸”之一。
战国时期兵家著作《尉缭子》中说道:
“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这里说的“武子”就是孙武,是说他率兵善长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白起的生活年代稍晚,是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白起熟知兵法,善于用兵,战功赫赫,担任秦军主将三十多年,攻城七十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单论这个战绩,白起比孙武高一筹。
但是有一点,白起是“兵家”代表人物之一,而“兵家鼻祖”是孙武。也即白起是孙武的门徒。
白起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后来到唐玄宗时,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设置了武庙,以周朝姜尚为主祭、汉朝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坐像分坐左右。
这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庙十哲”,其中包括孙武和白起。
然而二百年后的宋朝建国初期,宋太祖赵匡胤视察武成王庙,观览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
也即,武将出身的赵匡胤认为白起不宜在历代名将配享之列。原因很简单——白起屠戮成性,喜欢杀降敌。
白起战绩卓著,与杀敌数量也成正比。例如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之战中使诈,把赵国40万降军全部坑杀。因而,白起自古就被一些人贬称为“战屠”。
中国历史上的“武庙十哲”以及历代名将名录,有过多次增减变化,而孙武却一直稳坐未改。
即使外媒多次发布的世界伟大军事家排名榜中,孙武一直都是名列前矛。
可见孙武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政治界的崇高地位。
小结:
在战绩及指挥大兵团作战方面,白起战功显赫,但是不讲“武德”。
而孙武更讲究谋略,正如《孙子兵法》中的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军事的最高战略目标和最高境界。
毕竟,军事的终极目标是威慑或者以战止战,而不是一味杀戮。这就如同等核武器一样,首要的是军事威慑意义。
综合上述,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孙武,可谓人类的先贤、先哲,文韬武略,其著作及思想照耀了人类社会发展之路,影响深远、广泛。
这是王阳明、白起无法比的。
说到武安君,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白起。毕竟人屠白起的名号非常响亮,白起的粉丝也非常多。其实战国历史上,并不是只有秦国才有武安君,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武安君。武安君只是古代的一种封号。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
“君”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的一种爵号。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褒赏本国能征善战的将军,可能会冠以武安君的称号。战国时期一共出现了四位武安君,他们分别是秦国武安君白起、赵国武安君苏秦、赵国武安君李牧、楚国武安君项燕。
武安君本是一个能够褒奖名将的称号,但是战国时期的武安君则像中了毒一样,四大武安君没有一个正常死亡,全部死于非命。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战国时期的四大武安君。
秦国武安君白起。
战国时期没有哪一位将军的名号和战绩可以和白起媲美。白起也是继孙武、吴起、孙膑之后,又一位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军事家。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四人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则是毫无疑问地列为四大名将之首。白起在后世的地位也非常高。唐朝时期,白起又和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汉太子少傅张良、汉淮阴侯韩信、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唐司空英国公李勣等九人并列为武庙十哲。
白起生活的年代正好处于秦昭襄王时代,此时秦国对山东六国具有绝对优势。秦国锐士几乎已经无敌于天下,秦昭襄王又是一个频频东出的君主。这样的时代背景给了白起用武之地,白起的军事才能得以发挥。秦朝的军功爵制度,又使得白起可以依靠才能让自己名扬天下。白起从秦昭襄王十三年开始战略头角,这一年担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的新城。
同年白起被提拔为秦军主将负责攻打韩国和魏国,白起将韩魏联军的主力包围在伊阙。白起凭借出色的战争才华,在伊阙大战中一战歼灭了二十四万韩魏联军,攻占魏国五座城池,横扫安邑到乾河一带。白起一战功成名就、威名远扬战国诸雄,白起也因此被升为国尉。公元前292年白起因功升为大良造,同年白起发兵攻魏,一举夺取魏国几十多座城池,秦国东出函谷关的大门被彻底打开。第二年,白起又联合司马错占领了垣城。公元前286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
秦昭襄王打服韩国和魏国之后,又把目光集中在楚国身上,白起成为攻楚的不二人选。公元前280年,白起率领军队大败楚军,逼迫楚国割让上庸等地求和。第二年,白起继续率领军队攻楚,一举占领了楚国的邓等五座城池,并且包围了楚国的都城郢。
公元前278年,白起用用水攻的方式攻克鄢城,接着顺江而下,攻陷楚国国都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楚顷襄王率领残兵败将被迫迁都到陈地。白起又一鼓作气攻占了楚国的巫、黔中郡。此战过后,楚国基本上被打残,失去了和秦国抗衡的能力。此战过后,秦昭襄王非常高兴,封白起为武安君。史称:“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公元前273年,白起再一次率领军队进攻韩国,并且在华阳打破赵魏联军,斩首韩赵魏联军十三万人,后又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264年白起攻打韩国,占领韩国五座城池,斩首五万韩军。公元前262年,白起占领韩国的野王,将韩国一分为二,上党郡成为秦国的口中肥肉。太守冯亭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引起了秦赵长平之战。
从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持续了近三年,秦国在战争后期秘密换上白起。白起用计引赵括来攻,用一支两万五千人的奇兵断绝赵军的退路,又用五千起兵将赵军一分为二。白起包围赵军长达四十六天。赵括被射死之后,四十万赵军投降。最终白起在长平击败了赵括,斩首、坑杀赵军多达四十五万人,只放回了二百四十个年小者。
长平之战以后,白起建议一鼓作气攻灭赵国。这时候白起的功绩引起了丞相范睢的嫉妒,范睢担心白起将来会取代自己,建议秦昭襄王见好就收,接受赵国的求和。由此白起和范睢结下梁子。后来秦国再一次攻赵不利,秦昭襄王便想让白起再一次挂帅。
但是白起一次又一次以生病为由,拒绝出征。白起的行为引起了秦昭襄王的嫉恨,秦昭襄王也担心功劳巨大的白起会威胁到自己的王位。这时范睢便建议秦昭襄王除掉白起,秦昭襄王在杜邮赐死白起。白起在临死之前感叹:“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整个战国时代,各国战死总兵力大概是二百万,白起一人就杀死一百多万。此外白起还攻占了大小七十多座城池。如果没有白起,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将会大大延迟。但是白起也因为杀戮太多而不得善终。
赵国武安君苏秦。
我们了解苏秦不是因为武安君这个称号,大多数人了解苏秦,可能是源自于“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苏秦因为六国“合纵”抗秦而出名。苏秦事业巅峰期曾经担任“合纵长”,身配六国相印。苏秦合纵期间,秦国始终不敢东出函谷关。苏秦和张仪是同学关系,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张仪走上连横之路,苏秦走得却是合纵之路。
苏秦出道之时,并不被列国重视,直到被燕文侯欣赏。苏秦合纵之计受到燕文侯的重视,并支持他游说赵国。苏秦来到赵国,游说赵肃侯,提出了六国合纵抗秦的主张。赵肃侯也赞同苏秦的合纵主张,并资助苏秦游说其他各国,以便订立合纵盟约。苏秦在赵国期间,秦国攻打魏国。
苏秦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于是智激张仪,引张仪进入秦国。张仪在秦国受到重用之后,感激苏秦而劝说秦王不要攻打赵国。此后苏秦先后成功游说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苏秦游说六国之后,六国达成了合纵同盟,苏秦被任命为合纵长,并且担任六国的国相,佩戴六国相印。此时的苏秦名声和功劳都达到了顶峰。
苏秦完成合纵六国的任务之后,回到了赵国。赵肃侯非常高兴,于是封苏秦为武安君。六国合纵盟约签订以后,苏秦并将此盟约交给了秦国。由于六国合纵加强了山东六国的力量,以致于秦国在十五年间不敢东出函谷关。对于秦国来说,六国合纵是他们最大的敌人。秦国人便想用连横的办法瓦解六国合纵。秦国派公孙衍为使臣,出使魏国和齐国,和他们联合攻赵国。
结果齐国和魏国果真攻打赵国,赵王便以此事责备苏秦。苏秦担心在赵国被害,便请求出使燕国。苏秦出使燕国之后,六国合纵便随之瓦解。苏秦离开赵国之后,心中开始痛恨齐国,并发誓一定要报复齐国。苏秦在燕国任职期间,齐宣王趁着燕国国丧,出兵攻打燕国,占领燕国不少城池。苏秦奉命出使齐国,讨要被占领土地,最终齐宣王归还了燕国的城池。
后来苏秦和燕易王的母亲私通,燕易王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更加礼遇。苏秦担心受怕,于是提议前往齐国搞破坏,以提高燕国的地位。苏秦装得罪燕王,逃到了齐国,被任命为客卿。苏秦建议齐愍王在齐国大兴土木,以消耗齐国国力。
后来由于齐国的士大夫争宠,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受重伤而未死之际建议齐王说:“臣即死,车裂臣以徇於市,曰‘苏秦为燕作乱於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齐愍王按照苏秦的做法,最终诛杀了凶手。苏秦死后,他在齐国搞破坏的大量事实也逐渐被泄露出来。苏秦做为间谍的名声也被彻底坐实。
赵国武安君李牧。
李牧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也是战国末期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军,也可以堪称是赵国的最后一根支柱。李牧前期主要负责驻守赵国的北部边境,防备北方的匈奴。李牧驻守代地的时候,他就是一条长城。李牧驻守边境之时,取的是以守为主,不会轻易出击。李牧的策略非常正确,但是匈奴和赵国君臣都不理解,都认为李牧胆怯。
史称: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便撤换了李牧,结果接替李牧之人无法阻挡匈奴入侵,每次打仗都损失惨重,于是赵王又不得不重新启用李牧。李牧到了前线之后,还是取同样的措施。匈奴人虽然不能像之前那样随意入侵,但是仍然觉得李牧是一个胆怯的将军。李牧后来决定打一仗给匈奴点厉害看看。
李牧精心挑选了十几万士兵、一万多匹战马、一千多辆战车,攻击匈奴。李牧用示弱的方式,引得匈奴来攻,精锐部队则提前埋伏好。匈奴大军追来之时,李牧从两翼包抄敌军,打败匈奴军队,一战消灭十万匈奴大军。此后,李牧又打败了东胡、林胡等,从此匈奴不敢再一次南下入侵。李牧也一战成名。
此战之后,赵王看到了李牧的才能。不久李牧被调回朝中。随着田单、赵奢、廉颇等名将凋谢,李牧成为赵国最值得依赖的将军,也成为朝中重臣。公元前243年李牧率领军队攻占燕国的两座城池。公元前233年,秦国将军桓齮进攻赵国,威胁赵国的国都邯郸,赵王将李牧调到抗秦前线,李牧到达前线之后,筑起工事拒绝同秦军交战,伺机决战。李牧抓住了秦军疏于防备的战机,趁机率军队进攻秦军。经过激战,李牧在肥大破秦军。李牧打败秦军之后,赵王感觉到李牧就是赵国的白起,所以封李牧为武安君。
第二年,秦军再一次入侵赵国。秦王嬴政为了万无一失分两路进攻赵国。李牧全面负责抵抗秦军入侵。李牧取南守北攻的战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李牧先打败了北路秦军,然后回师邯郸,会和司马尚的军队夹击南线秦军。最终李牧成功地打破了这次秦军的进攻。229年,秦始皇派军队再一次进攻赵国。李牧再一次担任主将抵御秦军入侵。
秦始皇知道如果不除掉李牧,很难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于是秦国派出间谍用重金收买了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诬陷李牧和司马尚和秦军勾结,背叛赵国。赵王迁信以为真,派将领取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拒绝交出军队,引起了赵王的杀心。赵王布置圈套,捕杀了李牧,司马尚也被废弃不用。李牧被杀之后,秦军加紧进攻赵国,最终攻陷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亡国。果然“李牧不死、赵国不亡”。
昏庸的赵王迁,亲自撤掉了自己的南天一柱,拆毁了自己的移动长城。李牧被杀没有多久,整个赵国都为李牧陪葬。
楚国武安君项燕!
项燕被人们所熟知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陈胜,一个是项羽。陈胜在大泽乡起义之时,打出的旗帜之一便是项燕。陈胜希望利用项燕的名气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项羽则是项燕的孙子,随着项羽名扬天下,项燕再一次被人们提及。项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将军,受封于项地,便以项为姓氏。项燕后来被封为武安君,至于项燕何时并封为武安君,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
公元前225年,秦国将军李信率领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楚国以项燕为将军抵御李信。项燕率领楚军击败了李信的部队,攻入秦军营地,斩杀了秦军七个都尉。李信只能率领残军逃回秦国。李信败退之后,秦始皇又命令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进攻楚国。面对空前庞大的秦军,楚国也倾全国之力组织军队抵抗。项燕依然是楚军主帅。结果项燕大军被王翦击败,项燕在蕲县之南战死。项燕战死之后,楚军随之溃败,楚国不久也被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