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宋代瓷器是什么生肖画_宋代瓷器是什么生肖画的图片
tamoadmin 2024-07-28 人已围观
简介1.十二生肖表数字,十二生肖分别是哪年2.金饭碗的金饭碗历史玳瑁盏,宋代饮茶用盏之一宋朝的工艺美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使中原地区得到了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及其生活需求和城乡商品交流扩大及发展,对工艺美术生产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市场,也给工艺美术在器物品种、造型及图案纹样、装饰手法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1.十二生肖表数字,十二生肖分别是哪年
2.金饭碗的金饭碗历史
玳瑁盏,宋代饮茶用盏之一宋朝的工艺美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使中原地区得到了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及其生活需求和城乡商品交流扩大及发展,对工艺美术生产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市场,也给工艺美术在器物品种、造型及图案纹样、装饰手法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风格。另外,辽、金、西夏及其他辖下的工艺美术,亦以其反映了本地区社会意识和民族生活的不同风貌,而独具特色。
宋朝工艺美术-陶瓷工艺
宋代 玳瑁釉漏花碗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在唐、五代“南青(瓷)北白(瓷)”的基础上,受当时商品流通、城乡庶民生活及宫廷御用的推动,产量激增,质量提高,在花色品种和纹饰图案上也有所改进和创新,形成了自由奔放、简练潇洒的时代风格,并出现了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等五大名窑,而当时的磁州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名窑也以其清新质朴的瓷器闻名于世。
宋代陶瓷的突出成就,在于烧制成了定窑的白釉印花,耀州窑的青釉刻花和划花,磁州窑的白釉釉下和白釉釉上划花,钧窑的乳光釉和焰红釉,景德镇窑的影青,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等。而黑釉的兔毫、油滴、玳瑁、剪纸漏花等新兴品种和装饰手法的出现,也标志着此一时期陶瓷工艺的巨大进步。它们相互争胜斗奇,异彩纷呈。宫廷御用瓷器多由河南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禹县八卦洞钧官窑和浙江杭州修内司官窑烧制进贡。这几处官窑的瓷器在青釉、乳光釉上有所创造,以醇厚典雅取胜,而有别于民窑的简朴清新。
宋代陶瓷在烧制上取了“火照”检查并控制窑炉的温度和气氛,以及原钵和覆烧等先进技术和工艺,使瓷器的质量、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瓷器的器形品种也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同一类器物又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新的器物品种不断出现,主要有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洗口瓶、瓜棱瓶、琮式瓶、瓜棱壶、葫节式壶、注子、枕等。纹饰题材亦丰富多,多为花鸟走兽,亦有人物、山水等图案,均富有生活气息和装饰美。其中某些纹饰题材及其表现形式,与当时兴起的文人水墨画有一定的联系。
辽代陶瓷主要依靠治下的原北宋窑工烧制。有就地取材烧造而成的仿定窑瓷器及三彩器物,还创造了有着契丹族特点的鸡冠壶、鸡腿壶、壶和凤首壶等器型。金代陶瓷继辽、宋窑业而又有所发展,它推广了耀州窑印花,并大量生产了白釉黑花瓷器。西夏的白釉高足器则与宋金瓷器不同,可能是本地所烧。
宋朝工艺美术-染织刺绣工艺
宋代的刺绣针法精细,用色典雅宋代对染织刺绣等纺织行业十分重视。在少府监设了文思院、绫锦院、染院、裁造院、文绣院等机构,负责生产并于地方建官办织造出作坊。北宋丝织业十分发达,花样品种和质量产量较之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扩大,其主要产地有都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京洛阳(北魏)(今河南省洛阳市)、真定府(今河北省境内)、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和四川成都等地。至南宋为满足军需、捐输、日常使用、外销等,丝织业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建阳、福州、泉州、彰州(均在今福建省)、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市)等已成为此时丝织业的主要产区。宋代丝织的主要品种有锦、绫、纱、罗、绮、绢、缎、绸、缂丝等,以锦最为著名。其上织有各种花鸟、虫鱼、走兽、人物等优美生动的图案纹饰,计有20余个品种和名色,并用镂印、刷印、彩绘和销金等十几种加工方法。
而缂丝、刺绣等也以所缂绣山水、楼阁、人物、花草、鸟兽的真实生动,而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北宋缂丝以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为主要产地,南宋以临安的缂丝制为最佳。其著名缂丝家有朱克柔、沈子蕃、吴熙等人。其中以朱克柔最著名,她所缂的书画作品,用针细如毫发,设色精妙,光彩绚丽,缋□精致,形象生动传神。丝织业的发达,也推动印染业的发展和提高。宋代印染已很普遍,绢绫布帛上亦多有山水、楼阁、人物、花鸟、走兽等图案。
宋丝织遗物在新疆、山西、北京、江苏、福建等地有所出土,其中近年来福建福州北郊南宋墓出土的缎组织丝织物,是一次重现,为研究宋代的丝织业提供了材料。
辽代丝织承唐宋制度,在其所辖地区也设官办丝织机构,在继承和借鉴唐宋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获得很大的发展。辽应历九年(959)的驸马公主合葬墓中出土有丝织物,系辽代早期契丹贵族服用物品。辽宁法库叶茂台辽代早期墓出土的缂丝尸衾和靴面是迄今发现辽代最早的缂丝实物。缂丝以平绣为主,兼用销绣,针法娴熟,形象生动。金代丝织是在宋代北方丝织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沿宋制设立少府监、文绣监,掌管绣造宫廷御用的服饰,织染署掌管织□染色。
山西省大同市西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24件丝织品,系以罗为主,有花素两种。鹤氅、黄褐色罗地、鹤云的绣工精细,针法熟练,风格典雅,堪称金代刺绣工艺的精品。传统的西夏织绣是毛纺业,产品有氆氇、毛褐、毡、毯及驼毛布等,除了满足本地需要外,还向外输出。设丝绢院,由汉族工匠织□。西夏献王墓出土的茂花闪色锦,色调层次丰富,绚丽多,反映了西夏丝织业的发展水平。回纥定居新疆、河西之后,建立了自己的丝织,产品以缂丝、捻金线与织金锦为主。新疆阿拉尔出土的灵鹫窝锦袍是纬显花的斜纹纬锦,经纬线均不加捻,反映了回纥丝织物的某些特点。
宋朝工艺美术-金属工艺
南宋八卦纹银杯宋代的金属工艺是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已排除了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异国情调,适应城市平民生活的需要,制造了大量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金属器皿。
宋代金银器已非常发达。所用的金银皿由少府鉴、文思院掌造。据记载都城汴梁已有金银铺,南宋朝廷及王公贵族对金银器的需求有增无减。从记载及考古发掘来看,宋代金银制品多为酒器、茶具和装饰品。1959年,在四川德阳出土了大量宋代银器,除茶酒器具外,还有许多日用器皿。其中一只银盒上刻有双孔雀,外饰缠枝花,精美可爱。南京幕府山北宋中期墓中出土的鸡心形金饰,集镂空、錾刻、掐丝等技艺于一器,说明北宋江宁(今南京)金银制品作工精细,技艺高超。衢州(今浙江省境内)南宋咸淳十年(1274)史绳祖夫妇墓出土的八角形银杯、八卦纹银杯、银梅瓶、银丝盒等都是南宋银器的崭新造型。四川德阳出土的理宗淳□九年(1249)孝泉镇银铺打造的银梅瓶、□形器、执壶、尊、托杯、壶、刻花盒等器形,锤□工整,比例协调,有着恬静舒畅的特点,反映了南宋城镇金银器普遍发展的趋势。
宋代铜器继唐局铸和南唐官铸,又有了一定的发展。日用器皿大量增加,主要有铫、瓶、熨斗、火锹、火筋、火夹、沙锣、匙筋、香炉、帘钩及杯、盘、壶、罐、盒、炉等。造型大都简洁洗练,注重实用性,部分器物的造型与瓷器相似,可能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另外,佛像、祭器、乐器等也有一定的生产。
宋代铜器工艺中重要的有仿古铜器和铜镜两类:①仿古铜器,在宋代主要充作礼乐和祭祀之器,北宋末年曾大量生产,其器物铸造精工,忠于原器,造型敦朴古雅,对后世仿古器的生产有一定影响。②铜镜,因需求量大而大量生产,成为铜器行业中的主要产品。宋代铜镜注重实用,不崇华侈,器体轻薄,装饰简洁,形状仍以圆形为主,亦有方形、亚字形、弧形、菱形、四方圆角式、菱角形及带柄等多种形式。背面多铸有花鸟、虫鱼、走兽、人物、故事、佛道、山水、楼阁、船舶、祥瑞、四灵、十二生肖、八卦、星象、摩竭、铭抨等图案纹饰,亦有光素无纹者。图案处理常取隐起、阳线并用,以线的韵律、节奏来增强纹饰的起伏与重量,克服了因体薄而造成的轻浮单调的感觉。其中的动植物图案,形象准确,姿态生动,构图丰富多变。山水人物图案的构图处理富有绘画效果。宋代铜镜多产于湖州、临安(在今浙江省)、饶州、吉州、抚州(在今江西省)、成都(今四川省)等地。
辽代的金属工艺,既受波斯萨珊王朝的影响,又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并根据本民族的生活习性而创造了富有特征的金属工艺。如鸡心壶、八角铜镜及鎏金凤冠等。金代的金银器出土甚少,铜镜有四手观音双面镜、观音纹阳燧镜、双兽连珠镜、莲花八乳镜、双鱼镜等。西夏对金属工艺比较重视,设有专门机构掌管,西夏王陵出土有金银器残件以及鎏金铜卧牛等。
在金属工艺发达的基础上,金银工艺也随之发展,在部分铜铁器物上按图案阴槽,填以金、银、丝、块、圈、点等,构成优美的装饰,与原器质地相映成辉,光彩闪烁。
宋朝工艺美术-漆器工艺
宋代漆器漆器的生产在宋代已很普遍。其漆器多为日用器皿,从考古发掘和传世作品来看,其品种主要有碗、盘、盒、奁、钵、托、筒、几、盆、盂、勺、笔床、纸镇、画轴、扇柄等。其器形式样也丰富多变,同种类型的漆器各有多种不同的式样。如盘就有圆、方、腰样、四角、八角、绦角环样、四角牡丹状等形状。其胎质有木胎和木胎糊两种。
宋代漆器品种有:①金漆,分戗金和描金。前者是在朱色或黑色的漆器上用特制的工具戗刻图案的阴纹,后再填以金粉或银粉;后者则是直接用笔在漆器上描绘图案。如江苏武进林前宋墓出土的人物花卉奁,在盖面戗刻两高髻妇人挽臂漫步园中,立面戗刻折枝花卉;浙江瑞安慧光塔出土的描金雕漆盒,其中在盒中心用描金绘出人物、波涛、火焰、散花等图案纹样。②犀皮,又称虎皮漆、波罗漆等。系在涂有凹凸不平的稠厚色漆的器物上,以各种对比鲜明的色彩分层涂漆,形成色层丰富的漆层,最后用磨炭打磨,因漆层高低不同,故打磨后显出各种不同的斑纹。③螺钿,在器物表面上镶嵌以各色螺片使器物具有典雅美的艺术效果。如江苏苏州瑞光寺塔出土的螺钿漆器,通体(黑漆)嵌以较厚的螺钿花卉。④雕漆,因其漆层颜色的不同,而分剔红、剔黄、剔绿、剔黑等。另外又将红黑色漆相间涂漆,雕刻花纹者称剔犀,或称乌间朱线。雕漆以江苏镇江金坛宋墓出土的团扇柄,与现藏日本的剔黑圆漆盒为代表。
辽代漆器分木胎和卷木糊□胎两种,有黑光、朱红、酱红等色的素漆碗、盘、盆、勺、钵、奁、梳、枕等。金代漆器继北宋漆业有所发展。山西大同金墓出土的剔犀奁,通身剔香草纹,平凸刻纹委婉回转,阴沟显出朱漆两层,属乌间朱漆类型,是迄今所见宋金时期最大的剔犀漆器。奁内有彩漆碗1件,在褐漆地上绘白梅朱枝、黄蝶、绿竹等,笔法娴熟,具有没骨画法的韵致,亦属罕见。
宋朝工艺美术-玉石工艺
宋代玉器直承五代风格,进一步市俗化宋代用玉不减唐代。宝玺、冠服、玉辂、鞍具、刀剑等的饰件、祭祀等均使用玉器,多由文思院、修内司玉作负责碾。王公大臣和富豪商绅也都使用并收藏玉器,因而促使了玉器业的发达。当时临安已开设“七宝社”,出售玉带、玉碗、玉花瓶、玉束带、玉劝盘、玉轸芝、玉绦环等。玉器的使用范围和功能较之前代已有很大扩大。
宋代玉器的器形、图案等花样品种甚丰。人物、花鸟、走兽等器物,形神俱存,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情趣。其加工手段如隐起、起突的线面处理,极为熟练,同时又根据玉料色泽的纹理、形状不同,而因循雕出各种相应的物象,著名者有玉雕子母猫、甘黄玉葵花杯等。
辽代玉器一部分是购买或掠夺而来,另一部分是反映本民族意识的自制玉器,具有一定的民族特征。金代玉器多用于礼制、祭祀和贵族,平民禁止用玉。其玉器在与汉族逐步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富有女真族生活特征的春水玉和秋山玉。
宋、辽、金玉器擅用镂空作工,玲珑剔透,纤巧秀丽。形象处理,起伏自然,转折合度,简洁准确,形神兼备。所表现的人物、故实、祥瑞、山水、禽兽、花草等题材,背景较为复杂,构图多取三远法,类似绘画,对象的前后主次及形神的巧妙处理,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宋金的铭刻玉器有经文和诗词两种,所刻字小如芝麻粒,双勾细如丝发,是微型铭刻玉器的典型代表。
宋朝工艺美术-文房四宝工艺
宋代印刷用纸大致有竹纸和皮纸两类包括以笔、墨、纸、砚为主的书画工具、材料及笔山、笔架、笔筒、墨床、水盂、勺、镇尺、盒等附属性器具。大约从汉代起,文房用具就受到与文人的喜爱,制作中施加了一定的装饰,促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品,至宋代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宋代毛笔仍以安徽宣城为中心产地,其笔以秋季紫毫为上,亦称宣毫。制笔名家有陈氏和诸葛氏。另外,歙州、新安、黟州(均在今安徽省)等地也出现了制笔名匠。墨的产地仍以歙州为最。由于用松烟、油烟制墨,提高了质量。张遇于熙宁、元丰年间,创用油烟制墨之法,以油烟入脑、麝、金箔等制成龙香剂贡御墨;潘谷是元□时的制墨名家。他们制的墨以其上乘的质量和多变的形状、纹饰享誉于世,深受当时文人学士的欢迎。较之前代,宋墨形制增多,装饰素雅,古色古香。
宋代造纸工艺有了显著提高,竹纸已名冠天下,优质宽幅的皮料纸也已出现,产量增加。对纸的再加工在当时尤为盛行,成为宋代造纸业的一大特征。四川谢公笺与唐代薛笺齐名,共有红、黄、青、绿等10色,亦称十样蛮笺。砑花纸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山林、林木、折枝花果、狮凤、鱼虫、寿星、八仙、钟鼎文等图案。此时还有仿唐的薛涛笺和仿南唐的澄心堂纸等名纸。另外,金粟山藏经纸,系桑皮纸,以其内外皆腊,表面光莹,专用于印制大藏经而知名。宋砚仍以端、歙为两大名砚,也有铜、铁、陶、瓷、澄泥、古砖瓦制成的砚。而各地就地取材制成砚,也不乏佳品,如红丝石砚、紫金石砚等。另外,其他文具也随着文房四宝的发展,也在产量、质量、形制、装饰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宋代文学艺术的全面繁荣和取得高度成就,提供必不可少的器具材料。
宋朝工艺美术-其他工艺
宋代玻璃器宋代与阿拉伯各国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往来,从阿拉伯地区输入了大量的玻璃器,多为贵族达官豪商所收贮使用。受其影响,宋代玻璃器业也有一定的进展。但因在生产上仍沿袭传统配方,就地取材,因而妨碍了玻璃工艺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宋代自制玻璃器的产量很大,产地较广,品种较多,主要有缸、瓶、盆、葫芦、葡萄、灯、鸟形、钏杵、耳环、簪、珠等。经化验表明,多数属高铅玻璃。玻璃器的成型工艺有两种:①实心玻璃器,有珠、簪、坠等,其中玻璃珠的形制和色彩最为丰富,以单色珠为主,亦有少量变色珠,如蓝地孔雀蓝点珠等。②空心玻璃器以瓶为主。
宋、辽、金自制玻璃器,器形往往雷同,可能为同一地所产,后销往各处。此时大理国玻璃器仅见各色不同形式的珠子。回纥自制玻璃器产于新疆若羌瓦石峡,其烧造工艺可能受到中亚玻璃工艺的影响。
另外,宋代牙角竹木工艺也很发达。象牙、犀角系珍贵材料,一向从海外输入。用于制作象辂、牙签、带板、印章及书画轴头等,作工颇精良考究。传世作品有犀角花盆。竹雕以南方为主。高宗时詹成擅用竹片刻宫室、人物、花鸟等图案,纤毫俱备,极为工细。西夏8号帝陵出土有雕有庭院、山峦、树木、花卉人物的竹片,颇富绘画趣味。竹编、藤作也较普遍,出现了许多地方名产。如扬州莞席、袁州竹鞋、泉州白藤箱等。家具工艺因生活习惯的改变,而获得极大的提高和变化。人们由唐以前的席地而坐,已发展为此时垂足而坐。因此使桌椅几案等家具有了巨大的发展。家具工精料良,装饰精致,比例和谐,茶肆酒楼、医丞布店及一般民用家具,则单纯朴实,注重实用,不作过多的华饰。开明式家具之先河。
从总体来看,宋代工艺美术较之唐代的华丽繁缛,显得质朴清新大方。部分器物在注意实用性的同时,重视器物的形式美,用料考究、作工精良,而又不失其新质朴的时代特征。
十二生肖表数字,十二生肖分别是哪年
没有。举世闻名的十二生肖铜首至今都还没有集齐。大英博物馆至今都还藏有中国古代稀世珍宝两万多件。
而中国流失于国外的文物当中,以绘画而言,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
在瓷器方面,以法国集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
以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如果就敦煌宝藏而言,今天的敦煌遗书在我们手里的仅存2万件,占大概三成。
而收藏于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的就有13700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除此之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扩展资料:
圆明园兽首铜像,又称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圆明园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
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鼠首与兔首被法国人收藏,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但短期内不会现身。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女史箴图》唐代摹本,原作真迹为东晋时期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有12段,1860年被掠夺后,现存《女史箴图》仅9段为绢本。流失海外后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我们的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时的临摹本,整幅画描绘了女范事迹。有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等。
真实再现了古代贵族妇女的生活,无论身姿、仪态、服饰都合乎她们的身份和个性。
参考资料:
金饭碗的金饭碗历史
十二生肖表数字
文/东城鱼,个人 作品,欢迎,请注明 于号:东城鱼。
吉祥图案是以象征、谐音等的手法,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他们所要表达的只有四个含意:“富、贵、寿、喜”:贵是权力、功名的象征;富是财产富有的表示,包括丰收;寿可,有延年之意;喜,则与婚姻、友情、多子多孙等均有关。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已成为认知精神和旨趣的标志之一。那么您了解含有数字的吉祥图案都有哪些吗?
含有“一”的吉祥图案太极图
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是我搞错了,太极图哪里有“一”呢?况且太极图阳鱼的图案,如果 数字也应该是“二”啊。
各位看我的 名也能够看出本人对于周易和风水略知一二,那么下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的根本精神为生生之谓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万物。无极生太极即是宇宙从到天地初开的过程,也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太极图中的鱼则代表了太极生两仪,天地初开,清气上升化为天,浊气下降化为地,于是天地形成,有了之分。而两条鱼有阳,阳中有阴,则代表了相互。
太极图展现了一种相互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最早见于和风水学术,随着时间的漫延,这种被皇权禁锢,专为帝王服务的学术也流传到并被广泛使用。逐渐演变为生动、优美的吉祥纹样,应用于剪纸、年画、刺绣、建筑彩画等艺术形式。
含有“二”的吉祥图案二龙戏珠
相传,天池山中有个深潭,两条青龙在此。他们关心附近百姓的疾苦,时常行风播雨,使百姓们过着衣食无忧的太平日子。每当月洁风清时,女们就到这里洗澡嬉戏。一次,女们在池中正洗得尽兴,一个怪物猛扑过来。两条青龙听到呼救声,立即披甲持械奔向天池潭,见是一只熊怪正在撒野,二龙齐心英勇奋战,熊怪战败被擒。
众女把青龙搭救之事,告诉给了王母娘娘。王母一时善心,从宝葫芦里取出一颗金珠,给青龙送去,让它们早日成功。金珠只有一颗,它们谁也不想独吞下去,你让给我,我推给你。推来让去,一颗金珠在二龙之间蹿上跳下,金光闪闪。时间一长,此事惊动了玉皇大帝,忙派太白金星下凡查看。太白金星视察后,把两条青龙潜炼,心地善良,讲义气的品德对玉帝汇报了一遍。玉帝也受感动,便又取出一颗金珠给青龙送去。于是,它们各呑下一颗金珠,都成了掌管百姓命运的。
汉族喜欢在佳节或庆典时举办舞龙表演以示庆贺。舞时由一人持彩珠(也叫彩球)与双龙戏舞,称二龙戏珠或双龙戏珠。这一舞龙形式及以后出现的舞龙绘画图案都源自古代的。
双凤朝阳
清代双凤朝阳刺绣
“箫鼓宸游陪宴日,和鸣双凤喜来仪。”凤凰为百鸟之王,祥瑞之兽。以双凤组成图案,寓意双喜临门,好事成双。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比喻两个出类拔萃的人才。《北史·魏兰根传》记载:“景义、景礼并有才行,乡人呼为双凤。”明代杨慎著作《双凤二龙》中写道:“蔡邕、崔实号双凤,崔晏、许受号二龙。”
含有“三”的吉祥图案连中三元
“三元”比较常见的吉祥图案是荔枝、桂圆和核桃三种圆形果实组合的图形。另一种形式是三个以“品”字形的样式呈现的图案,由于内涵过于浅显而出现的比较少。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会试、殿试的之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三元俱得为“连中三元”。“三元”图案寓意荣登榜首、步步高升。
三兔共耳
“三兔共耳”图出自飞天藻井图案的中心装饰纹样。画中有三只追逐奔跑的兔子,三只兔子本应有六只耳朵,图中只有三只,运用“共用形”的手法,巧妙地表现出“三兔共耳”纹。古人云:“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因此历史上常把月亮视为兔,以为月亮的代词。三兔图现在是世界上未解之谜之一,不仅仅存在也存在世界各个之中。唯一能解释这三只兔子的答案我想应该是这三只兔子代表的分别是“前世”、“今生”与“来世”。
三鱼共首
陕西韩城出土的一件元代王族专属酒具,褐釉三鱼纹贯耳扁壶。
“三鱼共首”巧妙地将三条鱼共用一只头来表现。此图在剪纸、刺绣、雕刻纹样中多见。因“鱼”和“余”同音,“三鱼共首”寓意富足有余。
三多九如
桃在世俗中有“桃”、“寿桃”之称,食之可以。我国名著《西游记》中就在第五回《乱蟠桃大偷丹,反天宫》中详细描述了孙悟空偷吃蟠桃扰乱蟠桃大会的情景。“手”与“福寿”谐音。石榴寓意多子多孙。因此三多即多寿、多福、多子。“九如”为九个连成环形的如意,祝颂福寿延绵不绝。三多九如指福寿双全、子长幸福的意思。
三阳开泰
意思是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出自《易·泰》,《宋史·乐志》。
含有“四”的吉祥图案四兽
四兽:北方玄武、东方青龙、南方朱雀、白虎。四兽属于古代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融入了五行和方位。其实本应为“五”,还有的勾陈,勾陈其实就是麒麟。只是因为后期与结合,四兽代表了“四象”,因此常单独形成体系。四象除了表示方位,还表示四季。四兽与勾陈一起就代表了五行,北方属水,颜色为黑;东方属木,颜色为青;南方属火,颜色为赤;属金,颜色为白;属土,颜色为黄。
四喜娃娃
图中有两个娃娃的头,身、手、足巧妙地连接在了一起,两个娃娃转化成四童戏耍。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孩童或立或卧,或背或对,相互构成四个完整的孩童,这正是“四喜娃娃”构思精巧独特之处。“四喜娃娃”的造型年代久远,明以前主要是剪纸的形式,明以后出现铜铸。清朝乾隆时史书载,当时婚嫁礼俗中,“四喜娃娃”以“喜神”,在极受喜爱。
“四喜娃娃”的“四喜”有两种说法。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两童组合形成四个,该娃娃造型又在我国古代婚嫁中作为吉物,“四喜娃娃”由此得名。还有一种颇具故事性的解释:明代有个解元解缙,有一次皇帝召集众才子,让他们每人一个手工艺品,并解释自己作品的内涵。解缙灵机一动,构思了这个“四喜娃娃”造型。皇帝问他何为“四喜”,解缙随口答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此乃人生四喜,故名‘四喜娃娃’。”
四艺
在古代“琴、棋、书、画”被称为“四艺”。中国古人历来视琴、棋、书、画为、偃武修文的标志,是历代文人雅士必备之物。这四样组成的图案象征着生活安逸、幸福康宁,并且有着高度的知识和修养。
四海升平
清光绪青花四海升平纹梅瓶
画面有海波、、犀角、芦笙。“犀”与“四”谐音双关。海波取“海”字,“笙”与“生”、“瓶”与“平”都同音双关。又为家手持玉净瓶,内有水,滴洒人间可得祥瑞。此图寓意、吉祥如意。
含有“五”的吉祥图案
是指蜈蚣、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动物合称。由于地域广大,众多,加上许多故事影响,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古代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开始生,于是便有了避的习俗。
每到端午节,预防之害一般在屋中贴图,以红纸印画五种物,再用五根于之上,即认为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又在衣饰上绣制,在饼上缀图案,均含驱除之意。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由于古时人们自然知识匮乏,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
五客图
中国传统流行纹饰之一。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有 宋代李昉五客图的记载:“李文正公于私第之后园育五禽以寓目,皆以客名之。”
后命画人写以为图:鹤曰客,孔雀曰南客,鹦鹉曰陇客,白鹇(xián)曰闲客,鹭鸶曰雪客。各有诗篇题于图上,好事者传写之。”后世常用“五客图”作为窗花,扇面,屏风,玉雕纹饰,国画题材等传统艺术之中,用来比喻宾朋满座,高风亮节。
五福捧寿
古建筑常用的“五福捧寿”陶土花砖
五福捧寿是中国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吉祥图案。。由五只蝙蝠围着寿字或围着桃子构成,寓意多福多寿。蝙蝠之蝠与福字同音,故以五蝠代表五福。五蝠常常围一寿字,习俗称“五福捧寿”。《书·洪范》有解:“五福,一曰福,二曰寿,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是“所好者德也”的意思,“考终命”是有善终。
五岳
现在去一些景点,如:岱、华山峪口、嵩山中岳、恒山崇灵门和西安碑林等处,都会看到一个碑刻古迹,它就是《五岳真形图》,甚至,有人还称它为:神秘的无字天书。五岳是中国名山的总称,中群所居之地。历代帝王尊五岳为王、,并与五行、五方、五色 在一起。
五瑞
五瑞指古代以玉制成的礼器:璧、璜、圭 、琮、璋五种瑞玉。商周时期人们把玉比作当代至高无上的东西,认为仁、智、礼、乐、义、忠、信都是玉的属性,倍受器重,故称五瑞。也有以松、竹、萱草、兰、寿石组成五瑞,表示祥瑞、吉祥之意。
含有“六”的吉祥图案
又称大明、大明、、嘛呢,是心,源于中,此含有诸无尽的与,是诸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大明是“嗡啊吽”三字的扩展,其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蕴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悲。此即是的微妙本心,常具有不可思议的和利益。
含有“八”的吉祥图案图
图以八只鹤和祥云组成吉祥图案。鹤在古代是“一鸟之下,万鸟之上”,仅次于凤凰的“一品鸟”,明清一品官吏的官服编织的图案就是“鹤”。皇帝以下文武百官共分九级,一品是古代更阶的名称。同时鹤因为风道骨,为羽族之长,寓意之一。鹤也是鸟类中更高贵的一种鸟,代表长寿、富贵。它享有几千年的寿命. 鹤独立,翘首远望,姿态优美,色彩不艳不娇,高雅大方。
八宝
“八宝纹”是在珊瑚枝、金银锭、万卷书、犀牛角、双胜、古钱、、如意头、秋叶、法螺等吉祥宝物中选取八种组成吉祥图案,带有祈福求祥的寓意。也有用珠、钱、磐、祥云、方胜、犀角、书画、红叶、艾叶、蕉叶、软灵芝、等选择八种组成图案为八宝。
古代人之所以常用“八”种宝物配图,是因为古代人多以“八”字象征上、下、左、右;东、西、南、北整个时空,人们用“八宝纹”、“八吉祥”图案象征纳“八方之吉”、“八面之宝”。
八宝吉祥图则是以吉祥结、金轮、、金鱼、白海螺、宝伞、、胜利幢为八宝图案。
暗
暗是一种由纹派生而来的纹样,此种纹样中并不出现人物,而是以中各自的所持之物代表各位。八件法器及持有者:葫芦(铁拐李) 、扇子(钟离权)、玉板(曹国舅)、荷花(何姑)、宝剑(吕洞宾)、洞箫(韩湘子)、花篮(蓝和)、渔鼓(张果老)。与具有同样的吉祥寓意,代表了中国追求的精神境界。
八音
八音图是一种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和瓷器纹饰。由钟、磬、琴、箫、笙、埙、鼓、柷八种乐器组成为八音。这些造型特色各异的乐器,以它们美妙丰富的音律,合奏出悦耳动人的声音,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
含有“九”的吉祥图案九贡
将图中大象背负贡物称为九贡,即九种贡品:祀贡、嫔贡、器贡、币贡、材贡、货贡、服贡、斿贡(读音yóu,指玉器贡品)、物贡。九贡是西周财政收支的规定,这些按国王意志规定的收支项目在《周礼》中称之为“九贡”,“九赋”和 “九式”。象征华美和富贵。
九穗
“一禾九穗”是刘秀当了皇帝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神异,与众不同所编造的故事。故事说:元年夏,河南南阳白水村农民刘大下地收庄稼。发现了一地小麦个个都长了九个麦穗,以奇,于是赶到县衙,向县太爷禀报。县太爷刘钦闻此立马前往察看,果然如此。刘钦以为“一禾九穗”的异象正是大丰收的祥瑞之兆,此时,仆役来报,怀胎十一个月的夫人生了一个公子。公子降生与“一禾九穗”祥瑞之象暗合,于是刘钦给儿子取名为“秀”,取一麦九穗的“丰秀”之义,这就是“刘秀”名字的来历。
发展到后来,九穗寓意了农民对大丰收、五谷丰登的祈愿。
九光
九朵灵芝组合在一起的图纹,又称为“九灵芝”。寓意喜庆、吉祥之意。
九章
古代帝王冕服上的九种图案。即龙、山、火、华虫、宗彝皆画以为缋;藻、粉米、黼(fǔ,释义为 古代礼服上绣的斧头状花纹)、黻(fú,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青半黑的花纹)皆希以为绣。
九锡
九锡(cì,通“赐”)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更高礼遇的表示。锡,在古代通“赐”字。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乐县指定音、校音器具;朱户指红漆大门;纳陛是登殿时特凿的陛级;秬(jù)鬯(chàng)指供用的香酒,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
含有“十二”的吉祥图案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我们最熟悉的,也是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十二生肖配以十二地支,在我国古代历使用。每当过年孩子们收到的红包上都会印着当年的生肖图案,象征幸福绵长。
十二章
古代之服绘绣的十二种图象。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称上六章;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称下六章。十二章比九锡多了日、月、星辰,这就是区别于大臣的地方。
以上为我国从古至今形成的含有数字的吉祥图案,当然因为篇幅有限,无法写的很全面,比如百、千、万就没法再写了。希望更多的朋友留言探讨,希望我的 能够让各位读者有所收获。
东城鱼,
写作为乐趣,
鱼眼观古今,
思想皆可喻。
以上就是与十二生肖表数字相关内容,是关于四喜的分享。看完十二生肖分别是哪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饭碗”,古时指皇帝吃饭的碗,民间传言,能得金饭碗,一生衣食无忧。在现代,“金饭碗”则指待遇优厚的职位,亦成吃国粮的另称,得此“金饭碗”,便意味着从此前程似锦、丰衣足食、生活美好。
碗的历史绵延了几千年,自从有了人类文明,碗便成为人们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适逢2010盛世之年,我们为碗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和艺术内涵,打造出独一无二、具有时代烙印的“金饭碗”,使其成为滚滚历史中的重要一页,永载史册。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如今,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盛会,成为各国人民总结历史经验、交流聪明才智、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2010年世博会能够在古老文明发源地、具有悠久东方历史的中国举办,正体现了全世界对中国瞩目,也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任与支持。 “天下粮仓·金饭碗”在这一时刻隆重登上历史舞台,不但展现出华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更将与世博会共同续写出中国的繁荣与富强。
回首千年历史中的鼎盛中华
金饭碗造型以中国馆为基础,与“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馆设计理念相结合,无论外形还是内在涵义都表现的相得益彰。中国馆是中华文明的沉淀、是华夏智慧的结晶,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中国馆的来历亦可追溯到几千年的“鼎”盛时代。
最早的鼎是一种食具,用来盛放食物,而中国馆便模仿了古代的四足方鼎造型,其“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背后也正是鼎的历史的延伸,指引我们穿越浩瀚千年,重拾被视为传国重器,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鼎”文化。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相当于21世纪的锅,用以炖煮储肉类。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除了用于煮肉和调和五味,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礼器用于礼仪场合,并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度时代,鼎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此时鼎作为炊具的意义已大为减弱,演化成身份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因此,常用“九鼎至尊”来指代皇帝,或者用以比喻至高无上的威严与尊贵地位。此外,鼎也是国家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定鼎”便是定都。
目前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是司母戊大方鼎,象征身份的尊贵,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鼎腹长方形,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象征色彩。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国家馆,身为东道主中国馆在迎接四方来客的同时,更要承担起中国文化的代表这一重要职责,将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与文明展现给全世界。因此,中国馆的吸取了鼎的外形特点及内在涵义,使其成为“天下粮仓”,更赋予了“鼎盛中华”、“富庶百姓”的引申意义,借此表达了中国繁荣昌盛、百姓生活富足的美好现状,传达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的世博主题。
华夏智慧揭示生活美好的真谛
随着上海世博会的日益临近,全世界的目光已经投向上海,而中国馆也已经俨然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中国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造型主体。中国馆顶部层层叠加、向上展开的倒金字塔型有一种振翅飞翔、御风而上的动感,使其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外墙用富丽堂皇的中国红,表达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极具东方神韵与风范。
在结构上,中国馆更继承了中国建筑的独特构造:一个高起的台基,作为木构梁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再支承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没有约束之感。正是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它能够适应中华文明的任何延伸地,显示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孕育和发展了中国的建筑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建筑文化注就了金碧辉煌的中国建筑。中国崇拜天地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常常体现在建筑上,表达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而中国馆也正是继承了古老文化的衣钵,在设计上以“天下粮仓”为理念。
从远古开始,我们的祖先就懂得全面地规划、调度和利用我们的自然使中国文明具有其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以农立国,对自然抱有尊重的态度,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的尊敬与西方人的征服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中国文化追求与自然的统一和和谐的理念。中国古代多使用土、木作为建筑的材料。土是万物之源,木是生命的象征。而且土木建筑多不长久,表达了中国古代建筑“不求原物之长存”的观点,证明了中国自古便有崇尚节俭的道德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明在古代物质尚不富裕的情况下,创造了如此灿烂的华夏文明,成就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中国馆不但在外观上继承了传统的构造特点,更在理念上不忘祖先的优良传统,处处以环保为前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地标。中国馆造型层叠出挑,在夏季,上层能够为下层自然遮阳; 在建筑形体的设计上,实现单体建筑自身的减排降耗。在建筑技术上充分考虑环境能源新技术应用可能性,所有窗户都用低耗能的中空玻璃,并应用制冰技术降低用电负荷。建筑的节能系统使能耗比传统模式大大降低。中国馆不仅通风性能良好,还用了许多太阳能技术。中国馆的顶部、外墙上装有太阳能电池,以确保提供强大的能源,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在景观设计上,加入循环自洁要素。在国家馆屋顶上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利用天然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道路冲洗。 中国馆的每一处都引入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力求在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真正的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碗——生活的必需,美好生活的开始
作为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碗是中国炊食用具中最常见、生命力最强的器皿。碗的历史绵延几千年,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多为圆形,极少方形。物以稀为贵,并且烧制方形器要比圆形器难得多,因此方形碗也更具有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唐朝康熙年间,出现了许多方形器,如方盘、方碗、方尊、方花盆等,目前可以看到的最完整的方碗便是清朝晚期的方碗,刻画之细腻、做工之精美,充分表现当时能工巧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与制碗技术的进步。
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制品,使用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随着时代的演进,制瓷工艺的逐步改善以及人们的审美和实用要求的提高,碗的形状、纹饰、质量也越来越精巧。不同时期的碗,其形状、纹饰是有着明显差别的。唐以前的碗,其型多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无纹饰。唐代的碗器型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边,多为平底、玉壁底及环条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制的产品施满釉,有简单的划花装饰出现。宋代碗其型多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径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突出表现为高大厚重,圈足多为内斜多撇,断面呈八字形。多用印花、刻花装饰。明代碗多鸡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较为窄细,大多用画花装饰。画花装饰技法用于碗上,自唐长沙窑起始,至宋磁州窑过渡,经元青花激发,到明代才真正兴盛起来。明代最多的就是胎体轻薄、白底青花的饮食用碗。清代碗无论在哪一方面均胜过前朝,形状、釉色、纹饰更为丰富多样,工艺制作更为精巧细腻,素三彩、五彩、粉彩装饰的宫廷用碗更让人叹为观止。
从碗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碗的功能无非是盛放食物,而形状也大同小异,不断变化的只是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千古不变的功能,证明了碗是饮食器皿中最为最为实用,最符合人们生活习惯的器具,同时也更多的得到人们的喜爱,从古至今,制碗的材料有陶瓷、木材、玉石、玻璃、琉璃、金属等,制作精美的古董碗常常是收藏家的最爱。
衣食无忧是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而碗作为盛放食物最常用的器具,也逐渐的被人们赋予了 “聚宝盆”的光环甚至成为判断生活是否富足的标志。当今社会,人们用“铁饭碗”、“金饭碗”来比喻职位的高低,而“金饭碗”顾名思义,就是待遇非常优厚的职位,有了这个“金饭碗”便可过上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
“金饭碗”代表了前途光明、能带来锦衣玉食的好职业,而实际用黄金打造的金碗却不可多得。相传古代只有皇帝,或者有权势的贵族才能够使用真正的金饭碗。
黄金是人类较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由于它稀少、特殊和珍贵,自古以来被视为五金之首,有“金属之王”的称号,享有其它金属无法比拟的盛誉,其显赫的地位几乎永恒。正因为黄金具有这一“贵族”的地位,至今仍是财富和华贵的象征。黄金大多用作珠宝装饰,华丽的黄金饰品一直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而用作国际储备则同样体现黄金的价值。由于黄金的优良特性,21世纪的许多国家,包括西方主要国家国际储备中,黄金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整个“金饭碗”由黄金打造,宛如一个金灿灿的聚宝盆,是尊贵的象征,同时黄金的保值升值空间也使之具有长长久久的美好寓意。民以食为天,金饭碗给予了百姓衣食无忧的生活,聚集了无穷的福气与财富。同时它更可以作为吉祥之物,祈福百姓生活富足,国家长治久安,永享太平盛世。
“金饭碗”——智慧的象征、福禄的化身
金饭碗在整体设计上好似微缩的中国馆,在细节的处理上则尽可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金饭碗”打破了圆形碗的传统形式,以层次分明,更加稳固的四方形中国馆为主体造型,碗盖为天,碗底为地,整体设计布局隐喻着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体现了东方哲学中对“天地关系”的理解。
碗盖设计以雷纹为底,结构规整、整齐平稳,给人以厚实稳重之感。雷纹常被用作地纹,是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这种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形,不但装饰了主体,更很好的烘托主题纹饰。碗盖中心圆圈内北斗七星 居中,以七颗宝石镶嵌其中,光彩夺目。古人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确定季节。道教形成后,人们开始以北斗为天神加以崇拜,并对之作种种神学解释。而位于北斗斗尖处的紫微星则被称为“斗数之王”,古时候认为天皇应住在天宫里,天宫又叫紫微宫。“紫”字是指紫微星垣,代称皇帝。因此,古来的研究者都把紫微星当成“帝星”,所以命宫主星是紫微的人便被视为帝王之相。云纹也是中国传统中一种古老的纹饰,代表着吉祥如意,它流动性强、变幻无穷,与恒星的永恒不变相映衬,动静相宜,相映成趣。而紫微星则在朵朵祥云的簇拥下显得更加尊贵华丽,闪烁着耀眼着帝王之光。
揭开碗盖,碗底盛开的“莲花”呼之欲出,吐露着沁人的芬芳。莲花,是我国传统花卉,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春秋战国时,莲花纹就曾用作饰纹,自南北朝后流行,多出现在瓷器上,并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运用于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底部。自佛教传入我国,便以莲花作为佛教标志,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莲花因此在佛教艺术中成了主要装饰题材。尤其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莲花纹更流行于民间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在建筑、陶瓷还是铜镜、彩绘上都到处可见。
碗底莲花拥有两层花瓣,栩栩如生,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上层12片花瓣分别雕刻有12个生肖图案,笔画简练却个个生动形象。同时12生肖也代表着古代用于纪时、月年的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将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象征着金饭碗是中华智慧的伟大结晶。
龙象征着纵横天上的霸主,而虎则是地上的百兽之王,金饭碗内壁四边分别有两条龙和两只虎守护,象征着中国稳定的大国地位。龙的形象以距今约五千多年,被誉为“华夏远古第一龙”的红山文化“C””形盘曲的大玉龙为原型,给人以腾跃之感;而虎以西周的玉虎为雏形,虎背微拱,尾回卷,前肢前屈,呈咆啸奔扑状,矫健有力。龙与虎的搭配,体现着虎踞龙盘的大国气势,也预示着中国将在虎年更加富强,犹如一条巨龙腾飞在盛世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