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神仙猜一生肖_神仙变八怪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7-24 人已围观

简介1.什么是云南十八怪2.潮汕十八怪的基本信息3.汉中九怪是谁4.云南十八怪是哪些怪?云南十八怪分为很多版本。版本一: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卖:当地老乡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篾或麦草贴著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墻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第二怪、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

1.什么是云南十八怪

2.潮汕十八怪的基本信息

3.汉中九怪是谁

4.云南十八怪是哪些怪?

神仙猜一生肖_神仙变八怪是什么生肖

云南十八怪分为很多版本。

版本一:

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卖:当地老乡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篾或麦草贴著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墻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第二怪、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第三怪、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许多地区的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故夸张说三只蚊子一盘菜。

第四怪、火筒能当水烟袋: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

第五怪、糌粑被叫做饵块:云南产大稻米,十分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著吃,颜色白如雪,像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

第六怪、背着娃娃谈恋爱:当地少数民族期盼人丁兴旺,盛婚后数日媳妇便回门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与丈夫相聚,开始真正的谈恋爱。

第七怪、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

第八怪、蚂蚱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蚂蚱、蝗虫等,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

第九怪、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有些地区口音娘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娘,而把姑姑与娘娘喊为老太,所以你问姑娘他说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内地人所称的小姨。丽江的纳西族由老太当家,她们负责料理家务,特别能吃苦耐劳,所以受到大家的尊重。

第十怪、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东南亚国家接壤,而这些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上学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边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

第十一怪、老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自幼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第十二怪、新鞋后面补一块: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

第十三怪、汽车还比火车快:由于有众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景观。

第十四怪、脚趾常年都在外: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品浅帮鞋,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

第十五怪、娃娃全由男人带:这里的汉子爱妻爱儿成为风尚,“模范丈夫优秀爹”在街头比比皆是。

第十六怪、花生蚕豆数堆卖:旧时滇省民风多纯善,喜欢以物易物,耻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蚕豆等物品都数堆卖,人心便如称一般。

第十七怪、这边下雨那边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蓬。来自东边冷空气被阻挡在云南和贵州间的乌蒙山,锋面难以进入云南,使得云南“四季如春”。

第十八怪、四个竹鼠一麻袋: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食竹笋的鼠多肥硕,形状与家鼠有很大差异。用这样的山珍待客真是赛过鸡鹅。

版本二:

一、竹筒当锅煮饭卖:煮饭用锅这是千古风俗,但在西双版纳等地区,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以竹筒代锅煮制的、呈圆柱形、外表裹着一层白色竹瓤、清香宜人的竹筒饭。

二、牛奶做成扇子卖: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洱源邓川坝子,出产一种用牛奶经过特殊工艺的扇子状的凝乳薄片,当地俗称“乳扇”,是云南千家万户喜爱的食品。

三、过桥米线爱:云南过桥米线以米线洁白,配料讲究肉菜兼备搭配相家、油而不腻、美味可口为特点,老幼皆宜。滚烫的鸡汤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浆做成的构成了云南最有名的风味:一种“线”,“过桥米线”。

四、草帽当锅盖:草帽是云南各族尤擅的工艺,四处可见草编的坐椅、草墩及草编的帘子、锅盖帽子。外地人编的世界所眩目,将形状类似的草帽当成锅盖误以为怪,当然就怪了。

五、米饭粑粑叫饵块:古代中原就将稻米蒸煮制成饼状的干粮、点心称为“饵”便于携带即食,别有滋味。说起“饵”真有点像鱼饵,但形容成北京的三渣糕更确切(指色和形状)。

六、鸡蛋用草拴着卖:云南山地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道路坎坷崎岖,老乡赶街卖鸡蛋,用草裹缠,防止蛋壳破裂,同时方便了出售。

七、三个蚂蚱一碟菜:云南食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食苔藓,吃菌类、竹虫、蜂蛹,油炸蚂蚱,看着怪异食起香脆可口。品偿起来并无虫类味道,脆脆的。

八、土锅通洞蒸鸡卖:相传古时候有聪明的厨师为了吹捧县令大人用通洞的土锅蒸出香气馥郁、鲜嫩无比的“汽锅鸡”,并且含有“培养正气”之意,后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滇菜中的一道名品。

九、谈情说爱用歌代:云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每逢佳节庆典,歌声是不可少的,年青人谈情说爱往往也是从对歌开始。

十、竹筒做烟袋:云南竹类丰富,竹的利用也广泛,干栏式竹楼、竹椅、竹笠等。尤以竹烟筒最具特色,烟气通过蓄水的竹筒,吸时发出有节奏的咕嘟声,滋润喉咙,有声、有色、有味。

十一、星云湖里鱼分界:在云南江川星云湖与澄江抚仙湖相接处,水虽相连,但两湖的鱼互不来往,东边抚仙湖的青鱼和西边星云湖的黄鱼以“界鱼石”为界,到此就调头。

十二、新娘要把墨镜戴:结婚前一天新娘辞别父母要哭嫁,哭嫁要哭的很厉害。所以在结婚当天眼睛会哭肿,带上墨镜可以遮住哭肿的眼睛。

十三、娃娃出门男人带:在汉族眼里,这是角色颠倒,其实是不懂男女平等。云南山高坡陡,男人背娃娃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显出男人本色。

十四、四季服装同穿戴:昆明素有“春城”之美誉,年均温度平均为二十一度和十度之间,“四季乱穿衣”成了昆明的一大特色。在武汉也有这样的季节,可不是“四季乱穿衣”,而是“二、四、八月(阴历)乱穿衣”。

十五、大理石头当画卖:大理石质地细腻,光滑润泽,花纹鲜艳。构图色彩精美的大理石、称为天然石画,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被当作“石画”出售。

十六、火车没有汽车快:云南在准轨铁路出现前,本世纪初即有米轨铁路,由于峰壑沟洞多,火车盘山而行,有时甚至没有牛车快,时速仅三四十公里左右,云南现存全国唯一一段“寸轨”(七十二厘米)铁路,直到九十年代初还在使用,相形之下速度更慢。汽车在云南运输中大存优势。看起来还真的感觉有些怪,而且可以说是十八怪里的最怪了。

十七、石头生在云天外:在云南,耸峙在高山峻岭的奇峰异石随处可见,千姿百态。

十八、四季鲜花开不败:云南的立体气候和四季充足的阳光,使被称为“植物王国”的云南四季鲜花常开。

版本三 新编云南十八怪:

1、洞经古乐赛天籁

天籁之音,人皆喜闻。在云南的丽江、建水等地,有一种从古上就传下来的洞经音乐,其古老的乐器、古朴的乐谱、古稀的演奏人,无不让人津津乐道。

洞经音乐相传是从唐宋时期就有,配以经文咏唱,一直流传至今。岁月流逝,与过去的经乐、礼乐不同,现在它已经融入地方民族文化,听来却仍似天籁之音,让人神往。

2、建水汽锅神仙爱

炒菜锅、煮饭锅、汤锅,见过,但是中间通洞的建水汽锅,你就不一定见过。中间通洞的汽锅还能用吗?你到建水县看看就知道了。建水汽锅用上好粘土烧制,中间通洞的嘴嘴隆起,像个小烟囱,高于锅边,食物不会从锅中漏出。有名的建水汽锅鸡,就是将鸡放入此锅中,加上井水和调料,再将汽锅放到盛有水的圆锅上,用棉纸着水将两锅间的缝隙塞住,用生火蒸。蒸好的鸡肉质白嫩,汤色清亮,香味浓郁,味道美极了。

3、翡翠身上带

在德宏州的芒市、瑞丽、盈江等地,满街都是卖玉石翡翠的。都懂三分玉,身上都把玉戴。没有戴的,家里也有几块玉存放着。从几百元到几百万元的玉石首饰,让人目不暇接。

街上走着,冷不丁会看见路人手上或脖子上戴着的翡翠就价值一套房子,让人心绪难平。玉出德宏,只因与地球上的唯一翡翠产地缅甸相邻。

4、赤脚踏火真能耐

火能烧身,是对于常人。当你见到有人光着脚丫在红彤彤的火炭上行走,定会大感惊奇。这是一些彝族、拉祜族等崇尚火的民族能人,多年练就的本领。自古以来,这些与火结下不解之缘的民族,与火为伴,繁衍生息,每到民族节庆,还能看到赤脚踏火的精彩场面。

5、刀山当做云梯赛

光着脚丫,在锋利的刀梯上攀爬。会让你吓出一身冷汗。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云南李苏族人民的“刀杆节”。数十把能轻断发丝的钢刀,绑在两根大竹子上当做梯步,高高得树立在广场中央,勇敢的傈僳族姑娘小伙儿,光着脚丫,踩着钢刀,上下自如,惊险无比。

6、太阳历法彝家寨

一年只有10个月的历法,你见过吗?它就是彝族十月太阳历,是彝族祖先创制的一种古老的历法,有万年以上的历史,通用于云南的彝族、白族、哈尼族等民族。它使用12属相轮回纪日,一个属相周为12天,轮回3次为一个月,轮回30次为一年。即每年10个月,每月36天共360天,余下5天用于过年。1989年在楚雄州武定县又发现古老的18月太阳历,与印第安部落玛雅人的18月太阳历一样,一年为18个月,一个月为20天,共360天,余下5天,玛雅人称为“禁忌日”。

7、宴席长长摆通街

一个大厅放上几十桌宴席你见过,排成4公里长的宴席你见过吗?世界上最长的宴席当属云南省红河州的“长街宴”,是哈尼族10月年“昂玛突”节的一种传统习俗。

每到农历10月10日左右,村名就在街心一家摆上一两桌。桌桌相连,延绵千余米,数十道菜,海吃3日。这是一种和谐,这是一种文化、一种风情。

8、民歌小调下酒菜

喝酒不用下酒菜,民歌小调拿来代。在文献名邦建水,你常能看到几人围坐喝酒,却不见下酒菜。旁边一人唱着民歌小调,数人边听边唱,边唱边喝,甚是欢喜。

现在你到比故宫还古老的建水城门朝阳楼上,就常能看到此情此景,民间也多有此习。

9、燕子窝窝皇帝爱

亚洲最壮观的溶洞之一——建水燕子洞,盛产燕窝。当地农民常常徒手攀登上50多米高,450米长的洞顶,集燕窝。

这种用燕子的口水做成的东西,营养价值较高,集艰难,古代奉为贡品。

10、烧豆腐用玉米数着卖

天下豆腐多的是,唯有建水最奇趣。奇在美味,奇在卖相。半个火柴盒大小的建水烧豆腐,被捂得发臭才拿来卖。架在火上翻来覆去地烤,烤成圆圆的“小乒乓球”就熟了。烤熟的烧豆腐,其香味隔着几条街都能闻得见。坐在火塘边,烤熟一个吃一个。一般论个卖,摊主见你吃一个,就放一颗玉米粒在小碗里计数,最后数数玉米粒算账。

11、草芽当做象牙卖

天下食材丰富万千,建水草芽,唯独此间。说来也怪,草芽唯独建水才有,形如缩小版的象牙,白嫩弯曲,美味鲜甜。可以素炒、荤炒,也可以煮汤,最正宗的云南过桥米线,草芽是必不可少的主料。

12、披星戴月纳西噻

把星星月亮穿戴在身上,你知道是谁吗?民族服饰数云南最多,每种民族服饰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著称,背着“七星羊皮”以防风雨及劳作时对肩背的伤害。

“七星羊皮”是用一整块羊皮做成,上方下圆顶部缝着一条黑边,象征夜空,下面钉着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代表北斗七星,头上还有一圈纯银打造的圆形头饰,象征月亮,俗称“披星戴月”。雨衣纳西妇女早出晚归,勤劳辛苦。

13、北回归线双胞寨

有一个地方盛产双胞胎,喝了这里双胞井里的井水,据说就会生双胞胎,你说奇不奇。更神奇的是地球的北回归线正好穿过这里,让人更添了许多遐想。这里的双胞胎真的很多双胞胎的出生率远高于其他地方。

当地搞起了“国际双胞节”,组织本地,邀请外地和国际的双胞胎到此聚会,从零岁到八九十岁,让人大开眼界,眼花缭乱,分不清谁是谁,这就是云南的墨江县。

14、三步走过五条街

三步走过五条街?建水古城街巷密集,青石小巷幽幽,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位于城东的永善街口,三步便能迈过五条街,新奇之极,自古便成为建水古城一景。

15、百间房子一家在

一家人能住百间房子?其实何止百间。被誉为“中国西南大观园”的建水朱家花园,位于建水古城的建新街中断,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呈“纵四横三”的布局,共有房屋214间,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这是清末临安澄江总兵,滇南王朱朝瑛的私宅。朱朝瑛参与辛亥革命临安起义获中将衔后,云南都督蔡锷曾题赠:“做事须凭肝胆,为人莫负须眉。”

16、树叶洒水表示爱

城里人过节互相请吃送礼,我们这里过节互相泼水,非常节俭环保。这是云南德宏、西双版纳、红河等地傣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千年传统节日——泼水节。每年4月中旬左右举行。

最早的习俗是用树枝沾水,轻轻洒到肩头,互相祝福问候,有一些边远乡村还能见到。

现在由于外来因素的融合,泼水方式有了改变,树枝已经不用了,小盆改成大盆,一秒钟就能让你“湿身”。

17、火把节来爱

成立放火是违法,在云南许多地区就不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以火为神,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等民族都有自己的火把节。它是民族的古老节日,被成为“东方的狂欢节”。

火把节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左右举行,火把节上除了烧起高高的巨型火把外,还有专门的火把舞蹈、斗牛、斗鸡、、摔跤等活动,热闹非凡。

18、独龙纹面古传代

在云南滇西北的独龙族会在脸上纹饰。独龙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

史称独龙族为“俅人”、“曲人”,也称“绣面部落”。

独龙族女子12岁---15岁时就开始纹面,对于独龙族妇女为何要纹面,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为了美丽,有的说是为了防范外族土司的抢掠,自毁面容,有的说是驱邪避祸,以及认为是成人或氏族的标准。

什么是云南十八怪

八怪为: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罗聘。

1.八怪之首郑燮[郑板桥]

郑板桥和他的《竹石图》

清康熙年间的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秋风昨夜窗前过”,他看见清风在竹叶间穿行,看见竹子摇曳的样子。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 板桥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这种丛生植物成为板桥理想的幻影。板桥的竹子,连“扬州八怪”之首金农都感叹说,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

2.高其佩

其花鸟扇面是用指头创作的。高其佩的指画扇面,两只鸟的形态落拓潇洒,而牡丹花上的题诗说,“也类胭脂画牡丹,画时日出已三竿。原来花自扶桑国,不许人家花月看”,诗写得颇有情趣。让人惊奇的是,画面突然呈现艳极的牡丹,美到极致,反倒有了良辰美景之后的自暴自弃、以及不忍卒看的凋败气息。开到荼蘼的牡丹,春风里散发着颓废之美。 高其佩(1672-1734),字韦之、韦三,号且园、南村、书且道人。先辈自山东迁至辽宁铁岭,隶汉军镶黄旗,曾任刑部侍郎。为“扬州八怪”罗聘之师。高其佩善用手指作画,他开创的“指画”成为绘画中一个重要流派。 高其佩晚年,指画声誉远播朝鲜,但他依然绘画“甲残至吮血,日匿频烧烛”。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应诏圆明园如意馆作画3年,创作了《长江万里图》等细绢工笔画。高秉《指头画说》记载,高其佩曾为兵部尚书卢舜徒写真,画一立像,高与相齐。画成后,卢舜徒欢喜若狂道:“神乎技矣!进乎道矣!”

3.金农

金农(14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黄慎(1687—1768)字恭懋,号瘿瓢,福建宁化人。他幼时家贫,学怀素书法获 益,以草书入画,自创风格,擅长粗笔写意,人物画造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为题材,也有不少反映社会下层人物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图》、《苏武牧羊图》等。李鱼KG-*6〗单(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人。他从小喜爱绘画,十六岁时就有了名气。他曾经作过山东滕州知县。他受徐谓、石涛影响较大,画风粗放,不拘法度,泼墨淋漓,设色清雅,以“水墨融成奇趣”。作品有《秋葵图》、《松柏兰石图》。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人。曾任县令、知府约二十年,和金农、郑燮交谊甚笃,善画松、竹、梅、兰,晚年专门画梅自喻。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此幅梅花又一般,并无曲笔要人看。画家不解随时俗,毫气横行列笔端。”他的作品有《游鱼图》、《潇湘风竹图》等。高翔(1688—1753),字凤翰,号西唐,扬州人。高翔生活清苦,性格孤傲,一生敬佩石涛,善画山水、花鸟,喜画疏枝梅花,作品有《弹指阁图》等。汪士慎(1685—1759),字近人,号巢林,安徽休宁人。幼时家贫,居扬州卖画为生,安贫乐道,精研艺术,擅画梅。他与金农、高翔、罗聘被时人称四大画梅高手,作品有《墨梅图》等。罗聘(1733—1799),字循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他是金农的弟子,在“八怪”中,年辈最小,但见识很高,落笔不凡。他终生不仕,以卖画为生,一生潦倒。作品有《鬼趣图》、《醉钟馗图》等。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开仓赈济灾民,得罪上司,愤然辞官,居扬州卖画为生。他思想特别活跃,颇有创见,诗出画造诣俱高,擅画竹、兰、石。他还创造了一种集真、草、隶、篆于一体的六分半书体。人称“乱石铺街”体。他是一个有很强人民性的画家,在潍县任县令时,给巡抚画了一幅竹子,题句曰:“斋衙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青木正儿1922年春天来到中国,这位日本汉学家在西湖逛夜市时发现一幅金冬心《梅花图》拓本。在冬心先生的故里杭州,青木在小摊上觅得冬心艺术的片影,青木说这就是至诚可以通神吧。他用膜拜的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江南春?;竹头木屑》)。这幅《梅花图》,题有青木吟诵已久的七绝:“野梅瘦得影如无,多谢山僧分一株。此刻闭门忙不了,酸香咽罢数花须。” 关于金冬心,汪曾祺的短篇《金冬心》很好看,因为金冬心著名的“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诗句,盐商程雪门送了一千两酬金。而金冬心这幅《梅花图》,齐白石一笔一笔临摹,用白描勾勒,十分有名。 青木杭州购得的《梅花图》拓木,齐白石临摹过的金冬心《梅花图》,现在,它的原作就在我们面前。这真是收藏家心目中的至上浪漫。

4.李鱓

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 ;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5.黄慎

黄慎(1687-1770后),字恭懋,一字恭寿,号瘿瓢,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笔姿荒率,设色大胆。有《蛟湖诗集》存世。为“扬州八怪”中全才画家之一。 黄慎的写意人物,创造出将草书入画的独特风格。怀素草书到了黄慎那里,变为“破毫秃颖,化联绵不断为时断时续,”笔意更加跳荡粗狂,风格更加豪宕奇肆。以这样的狂草笔法入画,行笔“挥洒迅疾如风,”气象雄伟,点画如风卷落叶。黄慎的人物画,多取神仙故事,对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樵夫渔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绘,给清代人物画带来了新气息。 黄慎的人物册页《赏花仕女图》刻画一美丽女子对花的沉迷。而《西山招鹤图》则取材于苏轼《放鹤亭记》,画面右侧立一白鹤,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飞翔之鹤,童子手挽花篮,却自顾嘻嘻而乐。 “生平梦梦扬州路,来往空空白鹤归”(黄慎《题林逋驯鹤图》),黄慎两次寓居扬州,先后17年,十里扬州,成为他一生的依恋。

6.李方膺

李方膺(1695--1755),字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人、抑园、借园主人等,江苏南通人。雍正八年出任山东兰山(今临沂)知县,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乾隆元年获释,官复原职。后在安徽潜山和合肥任知县,仍以不善逢迎,获罪罢官。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去官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7.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见称,清淡秀雅,金农说;画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 繁枝,高西唐画疏枝。(《画梅题记》)但从他存世画梅作品看,并 非全是繁枝,也常画疏枝。不论繁简,都有空裹疏香,风雪山林之趣。 五十四岁时左眼病盲,仍能画梅,工妙腾于示瞽时,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岁时双目俱瞽,但仍能挥写狂草大字,署款心观,所谓盲于目,不盲于心。善诗,著有《巢林诗集》。

8.罗聘

罗聘,(1733-1799)清代著名画家。字大,号两峰,又号衣云、别号花之寺、金牛山人、 洲渔父、师莲老人。祖籍安徽歙县,后为江苏甘泉(今扬州)人。在场州自称住处谓“朱草诗林”。为金农入室弟子,未作官,好游历。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他又善画《鬼趣图》,描写形形的丑恶鬼态,无不极尽其妙,藉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态。亦善刻印,著有《广印人传》。金农死后,他搜罗遗稿,出资刻版,使金农的著作得以传於后世。其妻方婉仪,字白莲,亦擅画梅兰竹石,并工於诗。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其代表作有:《物外风标图》(册页)、《两峰蓑笠图》、《丹桂秋高图》、《成阴障日图》、《 谷清吟图》、《画竹有声图》等。著有《香叶草堂集》。

潮汕十八怪的基本信息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特殊的气候状况,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风俗习惯,产生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奇异现象,随着远来的游人、匆匆的过客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暂的足迹并离开之后,他们所耳闻目睹的那些奇闻异趣也逐渐流传开来,并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传下“云南十八怪”、“云南二十八怪”、“云南八十一怪所谓“云南十八怪”是描述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民风民俗所产生的一些特有甚至有些奇怪的现象或生活方式。云南十八怪的版本很多,有的现象已经慢慢消失,有的也还保留着,有的条款是夸张了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云南经济建设卓见成效,云南十八怪也有了区别于原来的新云南十八怪。”等说法。云南第一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篾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 鸡蛋用草串着卖

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云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云南第三怪

三只蚊子一盘菜

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的许多地区,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所以夸张说3个蚊子一盘菜。

云南第四怪

火车没有汽车快

火车没有汽车快:云南在准轨铁路出现前,本世纪初即有米轨铁路,由于峰壑沟洞多,火车盘山而行,有时甚至没有牛车快,时速仅三四十公里左右,云南现存全国唯一一段“寸轨”(七十二厘米)铁路,直到九十年代初还在使用,相形之下速度更慢。汽车在云南运输中大存优势。看起来还真的感觉有些怪,而且可以说是十八怪里的最怪了。

云南第五怪

大理粑粑叫饵块

米饭粑粑叫饵块:云南产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着吃,颜色白如雪,像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

云南第六怪

山洞能与仙境赛

山洞能与仙境赛 : 云南地处熔岩地形,产生了许多溶洞与地下河流,许多溶洞里都有千姿百态的景观,尤其在给灯光照射后如同到了仙境与龙宫一般,无比美丽。

云南第七怪

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 四季服装同穿戴

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

云南第八怪

蚂蚱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昆虫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  蚂蚱能做下酒菜

云南第九怪

姑娘被叫做老太: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方言里傣族发音是泰族,而且一般会叫老泰。外地方闹不清怎么回事见到对着傣族小铺少(傣语:姑娘)老泰 老泰,以为是内地人老太太的那个意思。

云南第十怪

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国家接壤,而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上学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边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

云南第十一怪

老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 老太爬山比猴快

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云南第十二怪

新鞋后面补一块: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

云南第十三怪

竹筒能当水烟袋: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 火筒能当水烟袋

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

云南第十四怪

脚趾常年都在外: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底浅帮鞋,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

云南第十五怪

娃娃全由男人带

娃娃全由男人带:云南的妇女们历来勤劳,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们来干,而男子们相对来说却比较清闲,大多都呆在家里带孩子。

云南第十六怪

花生蚕豆数堆卖:旧时滇省民风纯善,喜欢以物易物,耻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蚕豆等物品都数堆卖, 花生蚕豆数堆卖

人心就是秤一杆。

云南第十七怪

这边下雨那边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 这边下雨那边晒

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盆。

云南第十八怪

四个竹鼠一麻袋: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食竹笋的鼠多肥硕,形状与家鼠有很大差异。用这 四个竹鼠一麻袋

样的山珍待客真是赛过鸡鹅。

编辑本段其他版本

竹筒当锅煮饭卖:煮饭用锅这是千古风俗,但在西双版纳等地区,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以竹筒代锅煮制的、呈圆柱形、外表裹着一层白色竹瓤、清香宜人的竹筒饭。 牛奶做成扇子卖: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洱源邓川坝子,出产一种用牛奶经过特殊工艺的扇子状的凝乳薄片,当地俗称“乳扇”,是云南千家万户喜爱的食品。 过桥米线爱:云南过桥米线以米线洁白,配料讲究肉菜兼备搭配相家、油而不腻、美味可口为特点,老幼皆宜。 三个蚂蚱一碟菜:云南食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食苔藓,吃菌类、竹虫、蜂蛹,油炸蚂蚱,看着怪异食起香脆可口。品偿起来并无虫类味道,脆脆的。 土锅通洞蒸鸡卖:相传古时候有聪明的厨师为了吹捧县令大人用通洞的土锅蒸出香气馥郁、鲜嫩无比的“汽锅鸡”,并且含有“培养正气”之意,后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滇菜中的一道名品。 谈情说爱用歌代:云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每逢佳节庆典,歌声是不可少的,年青人谈情说爱往往也是从对歌开始。 星云湖里鱼分界:在云南江川星云湖与澄江抚仙湖相接处,水虽相连,但两湖的鱼互不来往,东边抚仙湖的青鱼和西边星云湖的黄鱼以“界鱼石”为界,到此就调头。 新娘要把墨镜戴:结婚时,为了遮羞避邪,新娘要盖一块红盖头,而居住在大理的白族是一个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民族,早在一百多年前结婚戴墨镜就已经是很时髦的事情了。 大理石头当画卖:大理石质地细腻,光滑润泽,花纹鲜艳。构图色彩精美的大理石、称为天然石画,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被当作“石画”出售。 石头生在云天外:在云南,耸峙在高山峻岭的奇峰异石随处可见,千姿百态。 四季鲜花开不败:云南的立体气候和四季充足的阳光,使被称为“植物王国”的云南四季鲜花常开。 背着孩子谈恋爱:在云南丽江有个民族是这样的,要结婚前一定要确定有孩子了,如果那个女的不能生孩子那就不能结婚了。所以在婚前一定要先认识,等有孩子之后再举行婚礼。

编辑本段关于蚂蚱能当下酒菜

云南十八怪中,有好几怪都是关于吃的方面的。云南虽然没有拿得出手的大菜,摆在席面上供来云南的人风光风光,赚足面子,填饱自尊。可来过云南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云南好玩的地方多,好吃的东西更多。”这不是做广告,来过云南的人都这样认为。云南人在吃的方面是非常富有创新精神的,能把普通的大米做成饵块、饵丝、米线、米糕、粽子、元宵、米肠、粉蒸、卷粉、凉宵、米凉粉……十多种小食品,足可以看出云南人在吃方面的智慧,是多么的高超灵巧和有创意啊!令人费解的是,云南人还特别爱吃虫子,而且还专吃害虫。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是“蚂蚱当下酒菜”。这蚂蚱,就是我们常说的蝗虫,就是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虫子,我们这里的人美其名曰:“跳菜”,好形象呀。在旧中国,有一年北方地区蝗灾,蝗虫飞过,遮天蔽日。所到之处,草叶、树叶都被一扫而光,可见蝗虫的厉害。而在云南滇西北一带,一到秋季收割谷子的时候,那谷田里便到处是蚂蚱飞舞的影子。从田埂上走过,一阵“堤嗒”声,走急了,一脚都会踩死几只蚂蚱。这时候,妇女们便一面割谷子,一面将蚂蚱捉了往围腰里塞。当然也有专门捉的,用了网兜绑一竹棍,在田埂上跑来跑去地捉,不用多少功夫就能捉满一大塑料袋。所以每到滇西北的小街子天,两行两路上,还偶有人以碗论数量地摆着出售蚂蚱,这是题外话。这些割谷子的妇女,将捉了的蚂蚱带回家,用开水一烫,去掉翅膀,和腿足,在锅里慢慢烤黄,烤到水分干涸,焦黄灿然的时候,加上香油,花椒调料,黄生生的蚂蚱,便透出诱人的香气。那香劲才叫无法形容,清脆中有一股子谷草的清香气味。或者将蚂蚱腊干了,“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炒上一盘,弄上二两小酒,嚼着清香的油炸蚂蚱,叙说着人间的深情厚义,那才叫神仙过的日子。蚕蛹也是一品好佳肴,当“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时候,它们便吐茧自缚,成了蚕蛹。当上好的蚕茧进行烘干,煮沸,加碱后,送到巧手的蚕妇手里,她们将蚕丝弄好后,那金**的,肥漉漉的蚕蛹便随着她们的巧手滚落了出来。江南一带的人,只将这些高级营养品的东西扔了,或者喂了猪,实在是浪费。云南人可不这样憨,将那蚕蛹收整好,捡去僵蚕,瘪蚕,留下滚圆金黄的。特别优秀的,应算是春蚕的蚕蛹了,看着那金**的蚕蛹,就让人涎水长淌了。经过在锅里焙干,加上油盐,佐料,就是一品上好的下酒菜了,特别是再加上一瓶,给乾隆老皇的贡品“鹤庆乾酒”,那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在嘴头了。聪明的云南人,真是变废为宝的高手啊!既便宜,又饱口福,还解馋,天下的好事真叫云南人占绝了。柳树虫,也是云南人爱吃的虫子。那百年老柳树,被虫子蛀得快要倒了,砍倒了那棵老柳树,用斧头划开那柳树筒子,里边滚出了又白又胖的虫子。你别看不起这些虫子,虽然它们结果了柳树的性命,应该惩治惩治它们才是,可将它们扔了那是怪可惜的。捡了它们,在锅里细细地烤,不用多长时间,它们身上便会冒出油来,不用加什么佐料,放进口里一嚼,酥酥的,香香的,那才叫一饱口福。飞蚂蚁就是云南人也难得吃到的珍稀佳肴。一到七八月份,深山里下了几场大雨。那长着翅膀的飞蚂蚁纷纷从蚁洞里钻出来,遍山坡的飞舞,土红色的身躯肥碌碌的,所以飞不高,也飞不远,大多只能在湿漉漉的小山坡上,慢慢地爬行。捡了它们,除去翅膀,将铁锅放三脚架上,塞进一把松毛,在锅里烤黄了飞蚂蚁,放上点清盐,那又嫩又香的滋味,慈禧太后也未必品尝过。马蜂仔,那才叫珍稀药用佳肴。那高高的大栗上或者其它的高大树木上,挂一马蜂窝,古怪的马蜂窝外开一个椭圆小孔,那马蜂进进出出的那个圆门,马蜂窝表面的花纹古典而又庄重。只有那勇敢的山里汉子,才敢招惹它们。据说那马蜂的毒针,特别毒,大牯子牛也只要被蜇上三下,不出十步远就要倒下,那是无药可治的。人呢,只要被蜇上半下,就没有生还的希望了。可也有那勇敢的山里汉子,不怕那毒针。天黑的时候,他们来到树下面,扛上一把火把,点上一袋辣腥腥的旱烟含在嘴进里,手里提上个蛇皮口袋,爬上那颗高高的大栗树,乘马蜂们不备,用口袋套了那个马蜂窝,将那个奇形怪状的东西,一窝端进自己的口袋里。下了树,回到家里,把那些活着的大马蜂,捉了放进酒里泡成药酒,因为那毒针的毒,是治疗风湿病的上好良药。小心地打开马蜂窝,里面有好几层蜂饼,蜂里面白白胖胖就是那马蜂仔了,嫩嫩的娇娇的,将它们一只只取出来,在铁锅里黄黄地烤,那滋味不说也是云南独有,世界一绝。土海参,本地人又叫它做爬沙虫,那又是云南人的一道珍世稀品。到了二、三月的时候,箐沟、大河、小河里的水,像老前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所写道的:“水落而石出者”的季节里,那些箐里或者大河小河里经七、八的大水,冲刷了一个冬天的石块下面,就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土海参了。土海参的叫法,是有别于大海里生长的海参而取名的。样子有些丑陋,那吓人的样子实在太像蜈蚣了。可它们是躲藏在清水和滚圆的鹅卵石缝之间的,只有那清冽的山泉,或者清亮的小河里,才能见到它们身影的,像爱清洁的人一样,它们对环境的挑剔,达到了让人不能理解的地步。有土海参的地方,你随便翻开一块卵石都能捉到它们,没有的地方,任你翻遍了所有的卵石,都没有它们的影子。正是这种致命的弱点,让它们处在濒临绝迹的地步。正是如此它的吃法也就比较特别,由于金贵的原因,云南人就用鸡蛋调上小粉,在土海参外里,给这些丑陋的家伙,穿上件金黄的漂亮衣服。一个方面可以避免因为样子难看,而难以下口,另一个方面可以增加它们的数量,用来款待客人,以免数量太少,而使主人尴尬。当然难以下咽,这只是由于初次品尝的人有这种感觉。如果你吃过一两回,那鲜美的味道,会让你恨不得见到它们,就生吞活剥地咽了下去,确实那鲜美的味道,实在是太妙不可言了。蝼蛄这种虫子,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是非常熟悉的。俗名土狗子,或者叫拉拉蛄,生活在泥土里,头上长着一双反生的手,用来刨土,厉害无比。捉它们的时候,也要眼明手快,方才能抓得住,否则一眨眼功夫,它们便掩没在泥土里,不见踪迹了。它们专干坏事,爱咬食农作物幼苗、根、茎,是个暗藏着的“阶级敌人”。一般到五六月前后,正是插秧季节,秧田里一放水,常年生活在泥土里的蝼蛄,便纷纷浮出水面。拿一把撮箕,卷上裤脚,一下就有了一些收获。这样普通的虫子,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可以用它来打牙祭,解馋,只有富有创造思维的云南人,将它们搬上餐桌,变害为宝。捉了它们回来,放开水里一烫,除去身上的羽翅和四肢,用栗炭火在烤锅上烤去水分,加上油盐,便是一道非常板扎的下酒菜了。没听说过吧?臭甲虫也是一道上好的佳肴。臭甲虫生活在阴湿的石缝,或者青砖头之间的阴暗角落里。很多人家在清理这些地方的时候,都会爬出一群全身披着黑甲的虫子,它们一出来,你不小心碰了它们,它们都会释放出一种说不出名堂来的臭味来,如果气味过敏的人,还可能会因此发晕或者昏倒。就这种样子丑陋无比,其臭不可闻的东西,也是云南桌面上的美味。云南人爱让外地人猜一道谜语:“哪样东西越臭越好吃?”多数外地人都不能很准确地答上来,越臭越好吃的其实就是——臭豆腐。这臭甲虫也有点臭豆腐的风格,也是越臭越好吃。云南还有一句俗语:“好看不好吃。”反过来说就是:“好吃不好看。”这臭甲虫就是这样演绎出来的美味佳肴了。当你捉到臭甲虫时,将臭甲虫放到子母灰(子母灰是用栗柴或者栗炭,烧出来的热烫火灰,山里人用来捂洋芋吃,特别香甜。)里捂熟了的,剥去外面的壳(实际上在子母灰里捂出来,那硬壳已经变酥了,只轻轻一揉,那硬壳就分崩离析了。),那扑鼻的香味马上就袭来,这时你就不必担心它能不能吃了,此时此刻你用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那就非垂涎欲滴莫属了。吃蜘蛛,这是骇人听闻,空前绝后的。因为在武功片里,我们就知道有一种毒蜘蛛非常厉害。非洲还有一种食人蛛呢,这更在蜘蛛身上蒙上了一层恐怖的迷彩。这么恐怖的东西,云南人也敢吃?其实我们吃的是一种,和蚂蚱同时出现的一种生长在稻田里的蜘蛛,令人吃惊的是,这种蜘蛛专门吃的就是蚂蚱。到了秋收季节,蚂蚱在田间活动的时候,这种样子有些张牙舞爪的蜘蛛,也就在稻田间活动了。它们布下天罗地网,不时有不知风险的蚂蚱自投罗网。蜘蛛看见了,便将落网的蚂蚱五花大绑起来,慢慢地将蚂蚱的精华汲取干净,使蜢蚱变成了一具空壳为止。本地还说:“一只蜘蛛,十只蚂蚱。”意思是吃一只吃蚂蚱的蜘蛛,就相于吃了十只蚂蚱了。捉吃蜘蛛都要有非凡的胆量,像杨利伟一样有一种敢冒风险的勇气和胆略,因为那张牙舞爪的样子,实在难以下手。捉了那吃蚂蚱的蜘蛛,将手脚去了,放在油锅里煎,香喷喷地出来,自然有一种不同凡响的:“滋味在心头。”上面是云南人爱吃的八种害虫,云南白族一遇到喜庆和办大事,都免不了要在席面上办“八大碗”,来过大理一带的人,都可能品尝过白族的“八大碗”,如果谁有了个创新精神,也办他个虫子“八大碗”,那更是空前绝后呢!有机会可别忘了品尝这几道可口的虫子大宴哦!!

汉中九怪是谁

功夫茶香浓得怪

北方人到潮汕来,学会的第一句话大概就是“呷呆”(喝茶)了。也难怪,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中国人少有不喝茶的,广东人更爱喝茶,而潮汕人尤甚。不过潮汕人喝茶和我们不一样。

为适应不同人的需要,中国茶发展成红、绿、白、黄、黑等各色茶类,从本质上分,则不外发酵、不发酵、半发酵三种。我们平常喝的茶,大多是绿茶,属不发酵茶,潮汕喝的则是黑茶。黑茶即指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兼有发酵茶的营养,又有不发酵茶的清香。乌龙茶的特点就是酽、苦、香,由于它有抗湿、消暑、暖胃、利水等多种功效,所以东南沿海一带多生产和饮用这种茶,其种植的主要基地也在台湾、闽南和粤东。而在潮汕地区发展为极致,从饮茶的数量、质量,到泡饮方式、饮茶功用,都形成一种特殊的模式,被称为工夫茶,也写作功夫茶,因而被外地人视为潮汕的最大特色,故称怪。

一是怪在饮茶的用具特殊。除了茶壶惯用宜兴紫砂壶外,其它多是潮州枫溪区所产的功夫茶具:小炭炉、茶瓯、茶碗、茶盅。有人总结说:北方人喝酒用大茶碗,潮汕人饮茶用小酒盅。小盅只有一口水,要分三道程序、三口喝完,一观其色,二闻其香,三品其味,空杯还要闻其余香,你看,喝一小盅茶就要如此繁琐,没功夫不行。

二怪其浓。装茶时往往要满到壶口,冲出只三小盅,色浓味也浓,外来人初尝觉得苦不堪言,然而苦尽甘来,才能消火益气。

三怪其泡茶程序复杂。稍懂茶艺的人都知道日本茶道很讲究,其实日本茶道就是在潮汕茶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冲茶的程序大致是:烫杯热罐,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每一步都是有讲究的。反复地烫杯洗杯,目的是提高其温度,使茶素充分发散出来;刮沫、洗茶、去头是为了清洁;高冲低洒,是为了出味;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为的是茶汁平等均匀;让茶,是表示谦让礼貌。要把每一步都做得十分精熟,没有一定的功夫是不行的。茶名“功夫”,既指需要时间,也指需要技艺。

四怪其无时不饮,无地不饮。功夫茶成为潮汕地区重要的社交礼仪,其作用远超于“解渴”之上了。如果真渴,反而解不了。烧好一小壶开水,淋杯洗杯等,“浪费”掉了一多半了,冲出来只有三小杯,客人多了还要轮流,很长时间才能轮到你喝那一小盅,岂能解渴?所以要时时喝,处处喝。而且由于其以质取胜,喝上几小盅后,渴意顿消,特别适合海上渔船作业时用,既节约淡水,又不增加肾脏负担,故为亚热带人所接受。潮汕人出差在外,也要带上功夫茶具和茶叶,在火车上、旅馆里,甚至在游山途中,随处开场表演,成为潮人的无声广告。

其实,功夫茶的核心还是体现一个“和”字,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中庸之谓也。功夫茶的天圆地方,象征天人合一之和;礼让三先,突出人际关系之和;科学地处理水、火、茶、器的关系,追求的是物质之

和;茶入体内,调合饮食万物,主宰生命之和;茶道表演,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强调人生氛围之和。潮人“劝茶不劝酒”的饮食习惯,比之我们的野蛮劝酒,让人感到宽松自在平和随意,故曰:茶乃君子也。

潮汕功夫茶,让人苦尽甘来,君子之道也。 潮汕人会功夫茶,天下闻名,潮汕人善拜神,也是天下闻名。到了潮汕地区,处处都可以看到庙宇或教堂,而且是佛道不分一起拜,不仅佛道共处一山,有的还共处一室,甚至统一管理,并排而立,一起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你说怪不怪。

佛教和道教本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宗教信仰,佛教是外来宗教,道教是本土自创的,佛教重死,道教重生,佛教是单神教,道教是多神教。二者崇拜对象、目标、方式都不相同,所以自古以来,冰炭不同炉,佛道不同山,比如四川青城山和峨嵋山,相距不远,一为道,一为佛,互不干扰。但到了潮汕,一切规矩都变了。

汕头达濠青云岩内,既有佛教大雄宝殿,也有供奉玄天上帝的玄武殿;普宁的盘龙阁是道观,旁边的佛寺就叫作盘龙阁寺,等于合署办公;陆丰的玄武殿是正统共奉北帝神玄武的道观,却在玄武神前放了一尊佛祖像,名也成了“元山寺”。

这种佛道不分一起拜的怪现象,原因有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潮汕人的宗教观念的开放与淡漠。潮汕寺庙最多,香火也很盛,但调查一下,真正信教的不多。所谓真正信教,不仅要相信该教的教义,还要遵守该教的仪规,承担相关的义务。潮汕广大的迷信大军,什么都信,不仅信佛信道,也信天主和基督,他们不愿受一教限制。由于海洋生产方式的危险和不稳定性,信奉者(妇女居多)更多的不是追求自身成佛成仙,而是祈求男人们出海的平安。因此,她们凡是认为有神明的地方,就要拜。在潮汕,妇女拜神是一项重要工作,每月初一要拜,十五也要拜,平时,拿了祭品,从东走到西,只要有神庙,都要进去祈求,完全不问对象是什么神。这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是俗信,与其说是拜神,不如说是买“精神平安保险”。

在潮汕还有供奉***塑像的。不过这不是“”个人崇拜的延续,而是老百姓心中真诚的企盼:过去的幸福生活是***赐予的,希望今后继续保佑太平,这并不完全是迷信,而是老百姓内心愿望的表达。

有市场需求,就有市场供应,潮汕不少地方就形成了寺庙一条街,例如潮阳东山,只要你能想像出的神明,那里就有,李白、孙悟空、鲁班、水仙姑娘,应有尽有。主其事者大都说不出什么教义,仅仅是一种以行善为号召的投资行为。

佛道不分一起拜,淡化了宗教,调和了宗教矛盾,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有学者到潮汕考察后认为,潮汕人应该是少数民族,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更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确实,潮汕方言与中原官话,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外地人到潮汕难于融入本地社会,最难的大概就数语言了。听潮汕话如同听火星语,讲普通话的人如果按自己的理解去听潮汕话,会闹出许多笑话,有些意思甚至是南辕北辙。

比如在大街上,有小贩向你推销:要西服吗?要电器吗?要┄┄,不胜其烦。如果你想要,你就得说“爱”,不要则得说“买”。潮汕话中,“不要”是“买”“要”是“爱”,你说古怪不古怪?

还有有趣的:你到商店买东西,问有没有,如老板回答说“无”,你千万不要走开,那恰巧是表示“有”的意思。

有是“无”,无是“有”,生活中最要紧的两个字,竟然黑白颠倒,实在是咄咄怪事。

其实要理解潮汕方言也不难。据专家考证,潮汕方言是保留古中原音最多的方言了,虽属闽南语系,但由古中原经浙闽一路传来,变异极大,与现今中原官话相比,自然是大有不同了。但也还是有迹可循,例如,把“不要”读作“买”,实际是古字的读音,这种读法,现代汉语中也还保留有一些,“孬”、“甭”就是如此,我们方言中不是也把“不要”读作“彪”吗?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见怪不怪了。

但潮汕话确实难学,就像潮汕人学普通话一样的难。潮汕人认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学说普通话,你说潮汕话与普通话之间,该有多大的差别!潮汕目前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认为这也是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只是到时候我们可能就再也听不见这稀奇古怪的潮汕语了。 潮汕语言与内地大有不同,在饮食上也是大有不同。就拿早餐来说吧。我们是稀饭、油条、面条、粉丝之类,而潮汕人则基本以稀粥为主。粥是潮汕人的最爱。

吃稀粥,过去是由于穷困,在潮汕至今还流传有清代的吃粥诗:

煮饭不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

一升可作三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

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做羹汤;

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

这是过去的事,现在潮汕人三餐食粥,则是从营养学的角度选择的。潮汕的粥,有别于北方的稀饭,饭水分离;更有别于上海的泡饭,用剩饭加水,饭硬水清;潮汕是把粉碎的大米煮烂,达到水米交融的境界。这是中国古代吃靡的遗存。

我们煮粥,大多就是白米稀饭,顶多加点青菜,潮汕人则

不同,他们可以把他们想吃的任何东西都加进去,因此你到潮汕,会发现他们的粥是五花八门,什么鳝鱼粥,皮蛋粥,牛肉粥,瘦肉粥,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像我们的汤饭了?但他们的是粥不是汤饭,因为他们的已经煮得稀烂,成了水米交融的饭靡,这是人类最易吸收、营养保持最好的饮食方法。所以陆游曾赞美说:“只将食粥致神仙。”走在潮汕大街上,也到处可以看见粥摊粥铺。

如果你有机会走进潮汕的菜市场,你也会感到奇怪,市场里不仅仅有各种蔬菜,还有各种青草卖,买菜的家庭主妇们也会把这些青草像青菜一样买回家。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些青草不是别的,是草药,主妇们把它们买回家,是用来熬凉茶喝的。

这,其实一点儿也不怪。潮汕地处北回归线上,正在亚热带与温带的交界线上,无冬长夏,气候炎热;同时它又处于海滨地带,空气潮湿。这热而湿的空气就是古人所谓的瘴气,是人类的大敌。当初韩愈贬来潮州就曾嘱咐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

潮汕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掌握进食的凉热补泄,不断调理饮食中的药用成品。草药性温,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不像中成药和西药那样不易掌握。于是,用新鲜的青草药熬水喝,也就成了潮汕家庭主妇最主要的保健工作。潮汕人也爱喝这

种用青草药熬成的凉水。潮汕城乡到处可见出售凉水的店铺。这凉水不是我们所说的“生水”的意思,而是指其药性温凉。这种喝凉水的习俗,目前已经在一些高档饭店时兴起来。

在惠来县城南7.5公里处,西临南海,背靠文昌山。神泉港是粤东重要港口之一,建于明嘉靖33年(1554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胜迹繁多,有“三奇”、“八景”之说。(“三奇”即奇物--丝线吊金钟,奇鱼--拜鱼,奇水--甘泉。“八景”指蜃楼海市、海角甘泉、烟墩望海、玉笏朝天、文笔高标、晚霞归帆、书院青松、古井通海。)

海角甘泉位于神泉镇区东南角,宋休是海滩上一个淡水泉眼,明时砌成泉井,其时潮汕神童苏福为它题写独脚联“抉(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一时成为绝对,扩大了此泉影响,并被人们编造出许多神奇传说,使此泉演变为“神泉”。清乾隆间知县王玮在井旁建亭,将苏福独联刻在亭柱上,并树碑撰文。清代歌咏神泉诗中有“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的句子,因而产生了“海角甘泉”的雅称。

水仙宫为神泉古迹之一,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祀夏禹王,宫内有正厅、明间、次间,卷篷式拜亭,硬山顶,有“登台望舟”之景观。

玉华塔位于神泉港口南端,原是一座渔船来往的航标,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七层八角状实心塔,贝灰夯筑,高26.4米,为古八景之“文笔高标”。

海市蜃楼常出现于神泉港西南海面,时间多在春夏之交,天将大雨前夕。“海市蜃楼”的出现次次有异,有古代的台榭、亭阁,有现代的高楼大厦,还曾出现过日本侵华的战争场面。同一次蜃景也变幻莫测,景象万千:时而勇士披坚执税,万台奔腾,时而曲苑、酒旗,仕女嬉游,或隐或现,若远若近,蔚为壮观。蜃景出现有一年一次或数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长则几小时,短则十几分钟,甚至一瞬即逝。1957年3月19日蜃景出现,从下午一时至六时四十五分才消逝,是有史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当地渔民总结为观察气候经验,有“景远候风,景近候雨”之说。 说起潮汕饮食,人们首先会想到生猛海鲜。的确,潮汕待客,这第一道菜对外地人来说往往是个下马威:一盆生蚶,用开水一烫就端上来,个个如硬币般大小,掰开,露出鲜肉和血水,沾点儿辣酱送入口中。主人会劝你:连血水喝下去!这时你会不会大吃一惊?这样茹毛饮血,委实让大陆文化的子民们目瞪口呆,鲁迅不是曾赞颂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吗?但这只是我们少见多怪。潮汕人的这种吃法,只不过保留了海洋文明最古老的传统,在潮汕乃到沿海地区,

都是十分普遍的。

比如螃蟹,小的就用虾油生腌,肢体俱全的放在小碟里,用来佐餐吃粥。吃时掰开里面呈混沌状,吸入口中,凉凉的,有一种特别的鲜味。至于生腌的大螃蟹,滋味更是鲜美,蟹膏呈半透明状,十分诱人。

什么冰镇生蚝(牡蛎),酒醉大虾,在西餐里已经是司空见惯了,算不得怪了。怪的是潮汕人吃这些生东西不坏肚子,外地人则不行,要慢慢适应。刚开始不要吃太多,时间久了,吃的数量自会与日俱增,欲罢不能了。盖因一“鲜”字。鲜,是潮菜的最大特点,鲜,从“生”来。北方人做菜,讲究一个“火候”,潮汕人做菜,讲究的是“水候”——凡海鲜都用开水消毒。这个“水候”可是不大好掌握,烫过了肉死了,血水没了,鲜味也没了;太生了不裂口也不行。这和西餐里的牛排要几分熟,是一样的,都是功夫。

活蟹生蚶吃不坏,有个重要保障条件是佐料。潮菜里有许多特殊的佐料,如沙茶酱,南粉,普宁豆腐,橄榄菜等。这种吃法至少在唐代就已形成,韩愈到潮州时就有诗记录之:“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腥臊姑发越,咀吞面汗新。”我们到潮汕,也要入乡随

云南十八怪是哪些怪?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歌谣为证: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又白,爽口奈饥燎的太。

秦地自古盛产小麦,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陕西的面条可不是一般的面条,就像陕西人一样实实在在,陕西的婆姨各个都是擀面条的行家里手。如果,在家连一碗面条都做不好的话,这样的女孩子嫁出去几率起码要下降五十个百分点。一般在陕西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过去,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陕西面条与外地的面条比起来,这才是称得上是真正的面条,而其他的面条只能称为“面丝”了,尤其是那些具有外来血统的面条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陕西的面条就是个实在。其厚、宽、长超出人们的想象,其形状如同腰间所系的裤带。然而,您可别被它雄浑的外表所吓倒。当您捧上一老碗正宗的陕西面条,再调和上红彤彤的油泼辣椒、红褐色酱油醋、雪白的盐、撒上绿莹莹的芫荽和葱花,上面再卧上金灿灿的荷包蛋。那么,这碗面条简直就是艺术品了,让您不忍心下箸去破坏这美妙的面条了。

您看,端上来的这碗面条,红、白、绿、黄四色相间,寓意春、夏、秋、冬四季,美不胜收;闻起来,淡香扑鼻,连天上的神仙也会摇三摇;吃起来,入口软如糯米,嚼起来又筋如牛皮。只要这一碗面条下了肚,准保您看到山珍海味以后,也绝对没有什么胃口了。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歌谣为: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捎带。

要说起这第二怪,那可是历史悠久。传说在秦朝,秦军一统六国,四处征战之际,由于军中士兵所携带的干粮容易发霉变质。于是,军中的伙夫就发明了今天的锅盔。

锅盔到底是什么模样呢?锅盔的大可是一般人所无法想象到的。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用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锅盔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在陕西,烙制锅盔用的锅可不是一般的小锅,而是用来做十几人饭菜的大锅。这样的锅直径约在七八十公分,而且这样的锅上面用的锅盖也是隆起的,所以说烙好的锅盔就象锅盖一般大小,一般模样。

锅盔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西府。做锅盔用的锅一定得用生铁铸成的大锅,做锅盔用的面必须用当年收成以后上好的麦子磨成的面粉,经过发酵后,让面醒过劲儿。然后经过师傅揉、摔、捏、拍、捻、压、擀等多道手法,使面糅合的十分均匀。这时,师傅操起一根鸭蛋粗细的擀面杖,慢慢地把面团擀成一张大饼的模样。

这样就到了下一道工序,就应该开始烙馍了,这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因为火候的大小决定着锅盔的颜色和质地,一般人烙制时候没有掌握好火候,不是没有熟透,就是烙糊了。烧火用的是材料一般也很讲究,正宗的锅盔用当年上好的(麦尖)麦秸,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蒺,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现在,我看也得改为“烙馍燃麦秸,馍在锅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了。而如今,人们做饭大多用上煤炭或者液化气了,所以,就很难再有以前那种纯正的麦香味道。

烙制锅盔是有多年经验的师傅来完成的,手法有:“一转、二翻、三挠”一转,就是锅盔在锅中要不停地转动;二翻,就是烙成一面以后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三挠。就是锅盔熟的时候挠一挠锅盔,听一听动静,如果发出清脆声音,上面有白色痕迹,那么就可以了,否则就没有熟透。等到快出锅时候,再撒上新鲜的芝麻,然后就可以出锅了。出锅以后的黄里透焦,焦里透黄,咬着酥脆,吃着香甜,不愧有陕西八大怪的美名。

锅盔自唐、宋以来,在西安城多处设有驿店,外地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明、清以来,做卖锅盔者遍布县城四周,光绪时期的张聪、刘有学;民国时期的邢呆子、赵乾儿、张广善;解放以来的庞天红、席金卵等,都是做锅盔此行中的能手。

锅盔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在我们那里小孩子满月时候,外婆都会精心给外孙子烙制小锅盔,然后用白线扎上守岁的钱,穿过中间的孔,带在外孙的脖子上。这里面有着对外孙子的最真诚的祝愿吧!

第三怪:油泼辣子也是菜

歌谣为证:刨(不)说川湘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

一说起中国能吃辣的地区,大家恐怕一致都推举四川和湖南。然而,陕西人吃辣的水准也是当仁不让的。而且,陕西人吃辣吃得精细,吃出了文化,这点恐怕川人和湘人所无法达到的。一般来说陕西人嗜辣如命的喜好,当然与陕西人爱憎分明的个性分不开的。

我是农民的后代,打小就在农村长大。记得在我小的时侯,等到秋后人们在辣椒收获之后,用针线把辣椒一个个穿起来,挂在干燥通风的屋檐下。因此,秋后在农村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总是悬挂着一串串红彤彤的辣椒,如果谁家的辣椒挂的越多,则证明了这家人必然富裕的人家了。有时候,去相亲姑娘们总是爱瞅一瞅屋檐下的辣椒,以此来断定未来婆家的境况如何。

如果在平时,家里来了客人,没有好的酒肉款待客人,这样都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吃饭时候要是没有了辣椒,那么必然会遭到客人不满和讥讽。他们必然见人就嘟嘟囔囔:“这家人太啬皮咧!也真会过日子,吃饭连个辣子都没有。”

在陕西,正宗的油泼辣椒做法是这样的:先将辣椒风干之后,然后剪成大约1.5厘米左右的小段,再放入加了少许的热油锅中加热、烘干。这时,掌握火候特别重要,如果火候过大,那么辣椒的色泽就会发黑,口感也会发苦;火候小了的话,不脆,很难捣碎,而且没有香味。当辣椒出锅之后,放在一种铁制的罐中,用铁制杵使劲击打,直到成为粉末壮为止。当然也不要太细了,这样会影响口感的。如今,在街头经常看到小贩们用搅馅机搅出来辣椒面,就觉得索然无味,因为这样的辣椒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本色。

等到辣椒成面以后,把辣椒用玻璃瓶密闭封存。如果要食用的话,先把辣椒拌一点盐面,然后再将菜子油在铁锅中加热到七八分热,趁着这个功夫,将热油浇在辣椒面上,一边浇油,一边搅拌,油温要求很严格,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辣椒油的效果。等到辣椒油冷却以后,就可以食用了。

纯正的陕西人是离不开辣椒油,不仅是在吃面条时候,尤其是用锅盔和馒头直接夹着辣椒食用,这样的方法也只有陕西人这样做,可以说是陕西人专利吃饭。当冒着热气腾腾的雪白馒头,掰开以后,夹上几勺红艳艳的辣椒油以后。闭上眼睛,咬上一口,一股香辣的感觉,直冲头顶,怎一个“爽”字了得!

第四怪:碗盆不分家

歌谣为证:老陕楞娃碗真大,面条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撑的欢,老碗会上谝闲传(HAN CHUAN说闲话的意思)。

陕西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见,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其实老碗在饭碗当中,老碗绝对也是碗的家族中当之无愧的“大哥大”。

说起这老碗,产地耀县,属于青花粗瓷。虽然,这老碗表面打眼一瞅有点愣头愣脑。但是,骨子里却透着一种朴实和憨厚劲儿,这就像陕西人的秉性一样。正宗的陕西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之多。陕西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用这样的碗绝对省事,一次就能盛够,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

陕西人吃饭图得就是个热闹劲儿,他们喜欢一起扎堆儿吃饭,人们把这叫做“老碗会”。有时候,谁家的饭好吃,都会给别人家孩子毫不吝惜的盛上一碗。比起那些关上大门,在自家里偷偷地享受的美食的南方人来说,陕西人则显得豪爽和洒脱了几分。当一群人三三两两地蹲在大门外,各个捧着自己的老碗,一边晒着暖洋洋的太阳,一边山南地北谝着闲传,也就是唠闲磕的意思。过着悠闲而自在的生活,其实谁不说,这就是上天对三秦儿女的恩赐呢!

而今,生活好了起来,人们平时吃的零食和副食也多了起来,所以人们的饭量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饭碗也越来越小了。因此,陕西的老碗逐渐成为了历史。但是,我却从心底里更加地怀念那回归乡间淳朴的老碗会。

第五怪:手帕头上带

歌谣为证: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防晒防尘又防雨,檫手抹汗更实在。

当您漫步在陕西农村乡间的小道上,时不时地看到头顶手帕的老太太手拄着拐杖,迈着三寸金莲慢悠悠的踱步。头顶的手帕,成为陕西老太太区别与其他地方老太太最显著的特征。

要说这老太太头顶手帕的历史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是陕西人由来以久的风俗。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

说起这一方小小的手帕的作用,那可是去了。手帕既可以防止强烈的日光对皮肤的侵害,又能阻止尘土进入到头发,而且头发也不能被风吹乱。当在外劳作,没有随身携带毛巾的话,手帕又可以檫汗抹灰,实在既实惠有美观。

其实,老太太们带手帕也是和以前的生活联系起来,由于以前生活比较窘困,人们没有钱来卖美丽的帽子。所以便宜实惠的手帕,就成为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的必然选择。今天,当人们生活富裕起来以后,千奇百怪的帽子逐渐取代了手帕。手帕也成为古老的历史中一道风景。

有时偶然在街头看到头染黄毛的愤青,带着花花绿绿的头巾,仿佛这世界一下子又颠倒过来。

第六怪:房子半边盖

歌谣为证: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辆时运来。

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但是,您千万可不要以为这是“豆腐渣”工程,其实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

由于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代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建造这样的房子,用的材料当然就地取材,用当地黄土和成泥,打成高40公分、长50公分、厚10公分的泥胚,凉干以后用来砌墙,条件好的话烧制成青砖以后,陕西人把这叫做“糊葺”,真有点“胡砌”的意思了。但是,这样的房子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和砖瓦,而且省下了人工。省工省材的半边房子绝对不是意味着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其实,每一处房子都是主人多年的心血和汗水换来成果,同时,这也是以后子孙几代的庇护所。

小的时候,我就一直住在半边盖的房子里,由于房间的面积缩小了,因此保暖性和透气性相对较好,比起大瓦房来更显得冬暖夏凉。因此,经济而又实惠的半边房成为陕西农村的首选。

今天,在陕西半边盖的房子已经成为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改善,当地的农民也住上了水泥钢筋的楼房。每当回到老家,看到那仅有的几座半边的房子,就会让我缅怀过去的岁月。

第七怪:姑娘不对外

歌谣为证: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长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

陕西关中自古人杰地灵,土地广袤肥沃。因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衣食无忧,所以长久以来养成的封闭意识,陕西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

陕西人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陕西姑娘不对外的传统。陕西人绝对不让外人占着半点便宜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陕西人自家的姑娘只限于在陕西人内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自古以来,河南、四川、湖北、甘肃等地的姑娘纷纷下嫁陕西,却很少见到陕西的姑娘下嫁到外地。

在我们那里,只有那些家境贫寒,兄弟多的人家,在当地实在是找不到适合的姑娘,迫不得已才会到外地找一个媳妇。这样的话,也会让邻居小瞧的一阵子。

由于,陕西自古就是风水宝地,共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多少年来一直侵*着封建主义思想。因此,陕西的姑娘一般就比较传统和守旧。同时由于长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所以天子脚下的臣民,就更显得牛气了一点,底气更足了一点。再加之,平日辛勤地耕作足以温饱无忧,尽情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因此,陕西人更愿意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面,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事业,离开家乡而四处闯荡。

陕西的姑娘由于生活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于是,结婚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都是靠着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关系,四处打听,然后选择一个比较满意的人家将闺女嫁过去,这样也是作到知根知底了。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当然,陕西的姑娘就不会对外了。但是,那段历史已经是以前的老黄历了,在新时代的青年,更有他们自己的选择,已经打破旧婚姻的樊笼的年轻人,积极地争取自我的自由幸福的婚姻,走出陕西,走向了世界,和蓝眼黄发的外国人也谈婚论嫁了。

当我离开家乡十几年,到了结婚论嫁的年龄,父母和一个劲儿认死理儿,始终坚持还是陕西的姑娘好,让我找一个老乡做妻子。但是,我最后却选择了东北当地的媳妇。

看来,陕西姑娘不对外的这一“怪”悠久的历史,在我这里已经是见怪而不怪了!

第八怪:不座椅子蹲起来

歌谣为证:老陕脾气真古怪,有登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

陕西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陕们看来这是陕西自己我的享受。

在陕西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感觉到的是一份自在和欢畅,远远比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幸福的多。因此天性随意的陕西人更愿意自在地蹲着,做一个快乐无忧的下里巴人。也不愿意很拘束的坐在凳子上,去享受阳春白雪的高雅生活。

也许陕西人天生与黄土地的亲密地接触,使他们更愿意接近和亲近黄土地。

第九怪:睡觉枕石块

歌谣为证:三秦楞娃庄稼汉,不爱软枕爱石块。冰凉坚实燎的太,醒脑提神金不换。

陕西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陕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的。

在陕西。当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而且,陕西人亲切地把它叫做:“金不换”,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以见得陕西人对于这个头下石块和木块做的枕头,其依恋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当然,陕西人一般后脑勺比较扁平较多,笔者经过仔细考证,道是怀疑这扁平的后脑勺,是不是和祖先爱枕着砖头的睡觉有一定的关系。

在我小的时侯,夏日酷热难耐,家里人都愿意在外面的空地里乘凉,有时候,晚上就睡在外面。当铺上一叶凉席,头枕在冰凉的石块上,听着爷爷讲古老的传说故事。不一会儿,我仿佛就是那故事的主角。等到一觉醒来的时候,看到天上的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露水已经打湿了被角。

云南十八怪我想妌瀞

斗南鲜花论斤卖,大姚黑桃钙中钙。 干花.核桃

果香咖啡香国外,滇国重楼去毒快。 咖啡.重楼

拉丝雪燕树上摘,建水燕窝金丝带。 雪燕.燕窝

普洱古茶爱,铁皮枫斗出山寨。 普茶.枫斗

香格里拉牛肉拽,环境养生神仙爱。 牛肉.养生

四季鲜花做饼卖,腾冲皂角装麻袋。 花饼.皂角

昭通天麻无公害,丽江红糖手工派。 天麻.红糖

野菌深山跑老太,文山三七家家晒。 山珍.三七

冬虫夏草玉龙载,迪庆红花把藏代。 虫草.红花

文章标签: # 云南 # 潮汕 #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