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牛头猪嘴虎身鼠尾预测是什么生肖_猪头牛角龙尾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7-24 人已围观
简介1.四字成语解肖2.龙是怎样产生的?3.鲸吞虎噬是代表什么生肖4.关于12生肖的成语5.端午节和春节有哪些习俗1.描写十二生肖的成语大全 一、鼠鼠目寸光 鼠牙雀角 鼠窃狗盗 鼠腹鸡肠 投鼠忌器 首鼠两端 猫鼠同眠 梧鼠之技 十鼠同穴 两鼠斗穴 穷鼠啮狸 偃鼠饮河 抱头鼠窜 獐头鼠目 虫臂鼠肝 过街老鼠 罗雀掘鼠 城狐社鼠 孤雏腐鼠 胆小如鼠 二、牛牛刀小试 牛鼎烹鸡 牛鬼蛇神 牛骥同皂 牛刀割
1.四字成语解肖
2.龙是怎样产生的?
3.鲸吞虎噬是代表什么生肖
4.关于12生肖的成语
5.端午节和春节有哪些习俗
1.描写十二生肖的成语大全
一、鼠鼠目寸光 鼠牙雀角 鼠窃狗盗 鼠腹鸡肠 投鼠忌器 首鼠两端 猫鼠同眠 梧鼠之技 十鼠同穴 两鼠斗穴 穷鼠啮狸 偃鼠饮河 抱头鼠窜 獐头鼠目 虫臂鼠肝 过街老鼠 罗雀掘鼠 城狐社鼠 孤雏腐鼠 胆小如鼠
二、牛牛刀小试 牛鼎烹鸡 牛鬼蛇神 牛骥同皂 牛刀割鸡 牛角挂书 牛头马面 九牛一毛 土牛木马 对牛弹琴 木牛流马 老牛破车 老牛舐犊 汗牛充栋 如牛负重 吴牛喘月 泥牛入海 童牛角马 问牛知马 蜗行牛步 鲸吸牛饮 目无全牛 卖剑买牛 九牛二虎之力
三、虎虎背熊腰 虎踞龙盘 虎口逃生 虎视眈眈 虎头蛇尾 虎落平川 虎口拔牙 虎入羊群 与虎谋皮 为虎作伥 为虎傅翼 如虎添翼 两虎相斗 放虎归山 画虎成狗 养虎遗患
四,兔兔起凫举 兔起鹘落 兔丝燕麦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见兔放鹰 见兔顾犬 狡兔三窟 龟毛兔角 乌飞兔走 守株待兔
五、龙龙飞凤舞 龙肝豹胎 龙肝凤髓 龙马精神 龙蟠凤逸 龙蛇飞动 龙蛇混杂 龙腾虎跃 龙潭虎穴 龙骧虎步 龙骧虎视 龙行虎
六、蛇画蛇添足 惊蛇入草 握蛇骑虎 佛口蛇心 杯弓蛇影 打草惊蛇 封豕长蛇 春蚓秋蛇 虚与委蛇
七、马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革裹尸 马工枚速 马首是瞻 马壮人强 马马虎虎 一马平川 一马当先 万马齐喑 万马奔腾 天马行空 五马分尸 仗马寒蝉 老马识途 汗马功劳 走马观花 饮马投钱 快马加鞭 金马玉堂 驷马难追 信马由缰 秣马厉兵 倚马可待 盘马弯弓 骑马找马 走马上任 大马金刀 兵强马壮 人仰马翻 人困马乏
八、羊羊肠小道 羊狠狼贪 羊质虎皮 羊落虎口 亡羊补牢 亡羊得牛 羚羊挂角 如狼牧羊 歧路亡羊 顺手牵羊
九、猴沐猴而冠 尖嘴猴腮 杀鸡吓猴
十、虫得失 鸡飞蛋打 鸡呜而起 鸡零狗碎 鸡毛蒜皮 呜鸣狗盗 鸡犬不留 鸡犬不宁 鸡犬不惊 鸡犬升天 鸡犬桑麻 鸡不及凤 鸡骨支床 鸡尸牛从 鸡鹜争食 山鸡舞镜 牝鸡司晨 闻鸡起舞 偷鸡摸狗 家鸡野雉
十一.狗狗急跳墙 狗尾续貂 狗血喷头 狗仗人势 狗彘不若 狗拿耗子 狗皮膏药 狗头军师 乳狗噬虎 蝇营狗苟 狼心狗肺 狐朋狗友 狗盗鼠窃 行同狗彘 飞鹰走狗 斗鸡走狗
十二、猪牧猪奴戏 冷水烫猪 猪仔国会 猪仔议员 猪朋狗友 猪头三牲 泥猪瓦狗 泥猪疥狗 泥猪癞狗 指猪骂狗
2.描写十二生肖有哪些成语子:贼眉鼠眼 鼠目寸光 鼠肚鸡肠 首鼠两端丑:九牛一毛 目无全牛 庖丁解牛 汗牛充栋寅:狐虎威 虎踞龙蟠 九牛二虎 虎入羊群卯:兔死狐悲 狡兔三窟 守株待兔 兔起鹘落辰:叶公好龙 龙震虎斗 龙潭虎穴 龙马精神巳:杯弓蛇影 打草惊蛇 牛鬼蛇神 龙蛇混杂午:兵强马壮 单枪匹马 悬崖勒马 马到成功未:亡羊补牢 羚羊挂角 羊肠小道 顺手牵羊申:尖嘴猴腮 沐猴而冠 杀鸡儆猴 杀鸡吓猴酉:呆若木鸡 鹤立鸡群 鸡飞蛋打 鸡鸣狗盗戌:白云苍狗 狗仗人势 狗急跳墙 狗血喷头亥:牧猪奴戏 猪卑狗险 猪突豨勇 猪头猪脑。
3.还有什么描写十二生肖的成语1、鼠: 鼠目獐头 投鼠之忌 鼠窃狗盗 投鼠忌器 梧鼠五技 雀目鼠步 贼眉鼠眼 偃鼠饮河2、牛: 杀鸡焉用牛 刀九牛一毛 气喘如牛 牛气冲天 庖丁解牛 牛头马面 对牛弹琴 牛毛细雨3、虎: 虎头蛇尾纵虎归山与虎谋皮与虎添翼 养虎自遗患 羊落虎口 养虎自啮 熊腰虎背 4、兔: 兔死狐悲守 株待兔狡 兔三窟获 兔烹狗 龟毛兔角 兔丝燕麦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5、龙: 直捣黄龙 云蒸龙变 鱼跃龙门 鱼龙混杂 叶公好龙 卧虎藏龙 龙飞凤舞 生龙活虎 6、蛇: 虚与委蛇 一龙一蛇 蛇欲吞象 画蛇添 足蛇蝎心肠 三蛇七鼠 人心不足蛇吞象7、马: 老马识途 走马观花 蛛丝马迹 指鹿为马 玉堂金 马饮马长江 马到成功 倚马千言8、羊: 以羊易牛 羊落虎口羊肠小道亡羊补牢顺手牵羊如狼牧羊 卖狗悬羊 饿虎吞羊 9、猴: 猿猴取月 杀鸡吓猴 尖嘴猴腮 猴头猴脑 猴年马月 沐猴而冠 土龙沐猴 10、鸡: 鸡飞狗跳 鸡犬不宁鸡毛蒜皮 只鸡樽酒 偷鸡摸狗鹤立鸡群 鼠肚鸡肠 手无缚鸡之力11、狗: 鸡飞狗跳 狗仗人势猪狗不如兔死狗烹偷鸡摸狗鼠盗狗窃 声色狗马 人模狗样12、猪: 人怕出名猪怕壮 猪狗不如 死猪不怕开水烫 猪卑狗险 泥猪瓦狗 肥猪拱门 急獐拘猪 (愿我的答案令您满意。)
4.描写十二生肖诗词南北朝·沈炯(第一首十二生肖诗)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湿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远方摘,羊负始春栽。猴粟羞芳果,鸡砧引清怀。
狗其怀物外,猪蠢窗悠哉。明·胡俨硕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
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骊龙有珠常不眠,画蛇添足实为累。
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邱。
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牧豕海东头。民国·黄浚世情鼹鼠已满腹,诗稿牛腰却成束。
平生不帝虎狼秦,晚守兔园真碌碌。龙汉心知劫未终,贾生痛哭原蛇足。
梨园烟散舞马尽,独剩羊车人似玉。子如猕猴传神通,画课鸡窗伴幽独。
板桥狗肉何可美,当羡东坡花猪肉。
5.描写“十二生肖”的句子有哪些牛:五谷丰登能效力,七音美妙莫弹琴。
猴:跳树攀枝摇日月,花觅果度春秋。羊:灵首成牲安社稷,毫毛作笔写春秋。
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东头。祝鸡空自老林邱。
羝羊触藩徒忿嚏。鼠打洞,牛吃草,老虎上山,兔子跑,龙在云里翻跟斗,蛇在洞里看热闹,马儿跑,羊儿跳,猴子上山鲜桃,公鸡打鸣,狗看家,小猪呼呼睡大觉。
灵首成牲安社稷,毫毛作笔写春秋。生为跪乳传佳话,死亦留皮做暖裘。
试问人间商贾客,为何卖狗挂吾头?家山岭自悠游,瀑布为帘洞作楼。跳树攀枝摇日月,花觅果度春秋。
一声长啸霜风冷,两臂轻开谷径幽。世事纷繁多变化,如今加冕戏神州。
桃林隐士不虚名,得道成仙载老君。五谷丰登能效力,七音美妙莫弹琴。
曾当木偶搬粮草,更作太牢祈雨云。荣辱得失无所计,甘为人类付艰辛。
为害一方本跳梁,生肖榜首大名扬。牙尖能入三分木,胆小偏偷万户粮。
野外蛇绝游异域,家中猫腻卧同床。钻山打洞结成伙,府库掏空乐未央。
纵横驰骋誉当年,屡战沙场盖史篇。渡水登山声震地,追风逐日步惊天。
乌骓尽义终为主,赤兔扬威更事贤。虽是世间伯乐少,自行千里也欣然。
天昏地暗混时光,一串鼾声入梦乡。豪饮瓢盆锅碗水,鲸吞草菜米糠粮。
已将粗料易精料,更把茅房换瓦房。极尽奢华嫌命短,嚎啕几遍见阎王。
朝无政也称王,咆哮一声百兽慌。威猛敢欺长颈鹿,凶残不放小绵羊。
森林掩护藏窝穴,山谷悠游布战场。纵是谋生休造恶,下场莫忘景阳冈!逐兔追鹰岁月忙,神威抖擞似天狼。
淮南府上超三界,花果山中助二郎。盛世悠闲游马路,豪门富贵享牛肠。
忠诚侠义轻生死,莫去求全论短长。十二生肖 shí èr shēng xiào释义: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是中国以十二地支配以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生肖寓意:第一组:鼠和牛。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劳。
第二组: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
第三组是龙和蛇。龙代表刚猛,蛇代表柔韧。
第四组是马和羊。马代表一往无前,向目标奋进,羊代表团结和睦。
第五组是猴子和鸡。猴子代表灵活,鸡定时打鸣,代表恒定。
最后是狗和猪。狗是代表忠诚,猪是代表随和。
相关:古代涉生肖的颇多。唐李公佐的《谢小娥传》,主人公梦语“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作为谜面,其中“车中猴”即暗示凶手姓“申”。
白话《》、《红楼梦》、《镜花缘》、《老残游记》也描写生肖。相关戏剧作品:昆曲《十五贯》中娄阿鼠作贼心虚,况钟借拆字在子鼠上旁敲侧击令其不打自招。
台词三次提及鼠,其一“鼠乃十二生肖之首”,其二“代问的鼠字,目下正交子月,乃当令之时”,其三“鼠属子,子属水”。
6.描写十二生肖的成语各四个子:贼眉鼠眼 鼠目寸光 鼠肚鸡肠 首鼠两端
丑:九牛一毛 目无全牛 庖丁解牛 汗牛充栋
寅:狐虎威 虎踞龙蟠 九牛二虎 虎入羊群
卯:兔死狐悲 狡兔三窟 守株待兔 兔起鹘落
辰:叶公好龙 龙震虎斗 龙潭虎穴 龙马精神
巳:杯弓蛇影 打草惊蛇 牛鬼蛇神 龙蛇混杂
午:兵强马壮 单枪匹马 悬崖勒马 马到成功
未:亡羊补牢 羚羊挂角 羊肠小道 顺手牵羊
申:尖嘴猴腮 沐猴而冠 杀鸡儆猴 杀鸡吓猴
酉:呆若木鸡 鹤立鸡群 鸡飞蛋打 鸡鸣狗盗
戌:白云苍狗 狗仗人势 狗急跳墙 狗血喷头
亥:牧猪奴戏 猪卑狗险 猪突豨勇 猪头猪脑
7.关于生肖的所有成语和造句1. 投鼠忌器打老鼠怕伤了器具,比喻作事有所顾忌。
2. 抱头鼠窜形容狼狈逃避的情形。 3. 梧鼠技喻技能虽多,而不能专一。
4. 鼠牙雀角比喻与人争诵。 5. 鼠肝虫臂指极为低贱微小的东西。
6. 鼹鼠饮河比喻小量,所取不多;或没什麽了不起。 7. 獐头鼠目用以形容一个人的长 *** 邪,如獐之头、鼠之目。
与「尖嘴猴腮」义近,但「尖嘴猴腮」仅形容面貌丑陋,而「獐头鼠目」更强调其人之奸恶狡猾。 二、有关「牛」的成语: 1. 九牛一毛比喻价值极渺小轻微。
2. 九牛二虎喻极大的力量。 牛刀小试形容有才能的人,略显才能。
3.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为盟。 4. 牛衣对泣比喻贫贱夫妇生活困苦的情形。
5. 牛山濯濯(1)形容山区林木被砍伐殆尽。(2)转化其义,形容一个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6. 牛角挂书形容勤奋向学。与「悬梁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意同。
7. 牛鬼蛇神(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8. 牛头马面(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9. 牛马风尘形容人奔走於道途,风尘仆仆,非常劳累。 10. 牛溲马勃比喻低贱之人或物。
11. 牛鼎烹鸡比喻大材小用。 12.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两件事完全不能凑在一起,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答非所问。
13. 汗牛充栋喻书籍很多。 14. 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复返,毫无踪迹。
15. 疤丁解牛比喻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16. 对牛弹琴喻不解风情。
17. 钻牛角尖比喻思想固执,自困於绝境。 18. 初生之犊以刚出生的小牛什麽都不怕来比喻初出社会的人,遇事不怕难、不怕恶势力。
19. 舐犊情深形容父母爱子女之情。 20. 黎牛之子比喻父恶子贤。
21.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毫不相干。 三、有关「虎」的成语: 1. 九牛二虎喻极大的力量。
2. 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纵然传闻是错的,也会信以为真。 3. 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4. 如虎添翼喻强者又得助力而更强悍,更令人害怕。 5. 羊入虎口喻危险之至,难免死亡。
6. 纵虎归山纵容恶人,让他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地盘,再度危害他人。 7. 狐虎威喻借声势去吓唬别人。
8. 卧虎藏龙喻人才多而杰出。 9. 虎入羊群喻声势非常大,对方一点抵抗的力量都没有,可以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10. 虎口余生比喻经历极大危险,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11.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地盯著,等待时机成熟以便下手。
12. 虎头蛇尾喻做事有始无终,没有恒心。 13. 为虎作伥比喻做坏事的帮凶。
14.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既猛又急,粗鲁难看。 15. 势成骑虎喻一个人做了某件事后,想罢手也来不及,有左右为难之意。
16. 骑虎难下喻行事迫於大势而不能中止。 17. 与虎谋皮比喻不可能成功的事。
18. 暴虎冯河赤手空拳的去打虎及不藉船只的去渡河,喻空有勇气的匹夫之勇。 19. 谈虎色变原意是指必须亲身经历才有真知;后引申为惊惧某事,谈及此事就惊慌色变。
20. 调虎离山骗人离开根据地,以期达到某种目的的计策。 21. 养虎贻患喻纵容敌人或恶人,给自己带来后患。
22. 饿虎扑羊喻非常贪馋。 23. 龙吟虎啸指龙虎的叫啸,形容人吟啸声非常洪壮嘹亮。
24. 龙争虎斗形容两强争斗,不相上下。 25. 龙潭虎穴喻险要的地方。
26. 龙蟠虎踞形容形势雄壮险要的地方。 27. 纵虎归山喻放过恶人,使其再度危害社会。
四、有关「兔」的成语: 1. 东升表示时间已经入夜。 2. 守株待兔表示固执成见不知变通。
3. 兔毛大伯宋元时泛称老人。 4. 兔死狗烹喻有事时被重用,事成后即被毁弃。
5. 兔死狐悲比喻同类的死败,自己也哀伤起来。 6. 兔走乌飞比喻日月运行,光阴流逝快速。
7. 兔起鹘落(1)形容动作敏捷。(2)比喻书法雄健。
五、有关「龙」的成语: 1. 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2.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3. 来龙去脉喻事情的全部过程。 4. 卧虎藏龙喻人才多而杰出。
5. 活龙活现形容绘画、雕刻或文字的叙述,极为逼真。 6. 乘龙快婿形容一个令人满意的好女婿。
7. 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大器。 8. 画龙点眼喻作画在重要处添上一笔使作品更加深动。
9. 蛟龙得水喻人材得到赏识重用。 10. 群龙无首喻群众失去了领袖。
11.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的爱好它;引申为浮华不实。 12. 龙生九子古代传说龙生的九条小龙,外貌性情皆有所不同。
比喻人各有所好,不全然相同。 13. 龙吟虎啸指龙虎的叫啸,形容人吟啸声非常洪壮嘹亮。
14. 龙争虎斗形容两强争斗,不相上下。 15. 龙肝凤髓比喻珍美之菜肴。
16. 龙飞凤舞形容气势奔放雄壮。 17.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18. 龙蛇杂处喻各种好坏不同的人,混杂居处在一起。 19. 龙凤呈祥富贵吉祥的徵兆,多用於结婚证书或喜帖上。
20. 龙潭虎穴喻险要的地方。 21. 龙蟠虎踞形容形势雄壮险要的。
8.关于十二生肖的诗句大全1,《十二生肖属诗》 ,作者:沈炯 朝代:南北朝
全文: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阴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怀。狗其怀屋外,猪蠡窗悠哉。
解说:中国最早的十二生肖诗,每句以生肖冠首,一句一生肖,突出了每种动物的习性和特点,而
且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成的,清晰明白,易懂好记。
2,《列朝诗集》,作者:胡俨 朝代:明朝
全文:
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 。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邱。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东头。
解说:诗人句句用典,把十二生肖都写入其中,了解生肖的同时,了解典故。
3,《读十二辰诗卷掇其余作此聊奉一笑》,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
全文:
昼间空箪啮饥鼠、晓驾赢牛耕废圃。时才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国嗟差卤。
君看蛰龙卧三冬,头角不与蛇争雄。毁车杀马罢驰逐,烹羊酤酒聊从容。
手种猴挑垂架绿,养得昆鸡鸣角角。客来犬吠催煮茶,不用东家买猪肉。
解说:既说出了十二生肖,又蕴示着十二时辰,贴切自然,颇为耐读,堪称生肖诗中佳作。
扩展资料:
十二生肖排序故事:
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结果老鼠忘了,从此猫见老鼠就寻仇。原本
推牛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占先机。虎和龙不服气,被封为山神和海神,排在牛的后面。兔子不
服,要和龙赛跑,兔子跑到龙前面。狗不乐意,一气之下咬伤兔子,被罚倒数第一。蛇、马、羊、
猴、鸡之间还经过一番较量,最后猪跑来占据末席。
四字成语解肖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谚语第二缉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有理赢,无理输。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理不短,嘴不软。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谚语第三缉
◆人有志,竹有节。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
◆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
◆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
◆生人不生胆,力大也枉然。
◆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宁做穷人脚下土,不做财上珍。
◆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
◆宁吃开眉粥,不吃皱眉饭。
◆宁肯给君子提鞋,不肯和小人同财。
◆宁打金钟一下,不打破鼓千声。
◆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
宁死不背理,宁贫不堕志。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上不去的天,没过不去的关。
◆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好汉凭志强,好马凭胆壮。
◆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
◆好汉做事干到底,好马登程跑到头。
◆好男不争财和产,好女不争嫁时衣。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拔就亮。
◆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走路不怕上高山,撑船不怕过险滩。
◆男人无志,钝铁无钢,女人无志,乱草无秧。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谷要自长,人要自强。
◆没有锯不倒的树,没有敲不响的钟。
◆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穷人不攀高亲,落雨不爬高墩。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树老根子深,人老骨头硬。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猫骑兔。
◆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菜无心必死,人无心必亡。
◆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
◆猛虎不处劣势,雄鹰不立垂枝。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愁人苦夜长,志士惜日短。
◆愿为众人死,不为一人亡。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谚语第四缉
◆一人修路,万人安步。
◆一人作恶,万人遭殃。
◆一人不说两面话,人前不讨两面光。
◆一山出虎,百家猪死。
◆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
◆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一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人怕放荡,铁怕落炉。
◆人怕引诱,塘怕渗透。
◆人怕私,地怕荒。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靠自修,树靠人修。
◆人靠心好,树靠根牢。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前若爱争长短,人后必然说是非。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刀伤易治,口伤难医。
◆大路有草行人踩,心术不正旁人说。
◆千金难买心,万金不卖道。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不怕怒目金刚,只怕眯眼菩萨。
◆不怕虎狼当面坐,只怕人前两面刀。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鬼吓人,就怕人吓人。
◆不要骑两头马,不要喝两头茶。
◆不是你的财,别落你的袋。
◆不吃酒,脸不红;不做贼,心不惊。
◆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天凭日月,人凭良心。
◆歹马害群,臭柑豁筐。
◆劝人终有益,挑唆害无穷。
◆打人两日忧,骂人三日羞。
◆打空拳费力,说空话劳神。
◆击水成波,击石成火,激人成祸。
◆只可救人起,不可拖人倒。
◆只可劝人家圆,不可劝人家离。
◆只可救苦,不可救赌。
◆只有修桥铺路,没有断桥绝路。
◆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
◆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
宁可认错,不可说谎。
◆宁可荤口念佛,不可素口骂人。
◆宁可无钱,不可无耻。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明枪交战,不可暗箭伤人。
◆宁可一日没钱使,不可一日坏行止。
◆宁叫心受苦,不叫脸受热。
◆宁伸扶人手,莫开陷人口。
◆宁救百只羊,不救一条狼。
◆发誓发得灵,监房无罪人。
◆皮鞭伤肉,恶语伤心。
◆有话说在当面,有事摆在眼前。
◆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
◆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当着,别说话。
◆行为不正经,舌头短三分。
◆明人不做暗事,不说话。
◆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知足称君子,贪婪是小人。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知过不难改过难,言善不难行善难。
◆狗咬人,有药治;人咬人,没药医。
◆狐狸总要露尾巴,毒蛇总要吐舌头。
◆贪图小利,难成大事。
◆使心用心,反害自身。
◆和气生财,忤逆生灾。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刻薄成家,终无久享。
◆做贼瞒不得乡里,偷食瞒不得舌齿。
◆做贼偷葱起,贪污揩油起。
◆偷来钱,两三天;血汗钱,万万年。
◆偷吃不肥,做贼不富。
◆脚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雷打。
◆脚踏十字稳,不怕棒槌滚。
◆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银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
◆清贫常乐,浊富多忧。
◆谎话讲不得,庄稼荒不得。
◆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谚语第五缉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心想赶两只兔,反而落得两手空。
◆一回经蛇咬,三年怕草绳。
◆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
◆一年算得三次命,无病也要变有病。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钓。
◆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人越嬉越懒,嘴越吃越馋。
◆自己做错不算数,别人做错打屁股。
◆自家的肉不香,人家的菜有味。
◆自称好,烂稻草。
◆多鸣之猫,捕鼠必少。
◆论旁人斤斤计较,说自己花好稻好。
◆好药难治冤孽病,好话难劝糊涂虫。
◆伶俐人一拨三转,糊涂人棒打不回。
◆身穿三尺衣,说话无高低。
◆没钱时挨饿,有钱时耀阔。
◆纸做花儿不结果,蜡做芯儿近不得火。
◆鸡大飞不过墙,灶灰筑不成墙。
◆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步步歇。
◆看佛警僧,看父警子。
◆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
◆爹不识耕田,子不识谷种。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家人说话耳旁风,外人说话金字经。
◆家无主心骨,扫帚颠倒竖。
◆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
◆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
◆眼大肚子小,争起吃不了。
◆眼睛不识宝,灵芝当蓬蒿。
谚语第六缉
◆一路精,赚金又赚银;路路精,无钱吃点心。
◆十里认人,百里认衣。
◆大王好见,小鬼难求。
◆大老爷丢签,老百姓啃砖。
◆大树一倒,猢狲乱跑。
◆大黄医好人无功,人参治死人无过。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下不得毒手,成不了财主。
◆上了,不认爹娘。
◆门前有个讨饭棍,骨肉至亲不上门。
◆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
◆小人自大,小溪声大。
◆天下乌鸦一般黑,世上财主一样狠。
◆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天大的官司,地大的银子。
◆天理地理,有钱有理。
◆不种泥田吃好饭,不养花蚕着好丝。
◆牛角越长越弯,财主越大越贪。
◆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
◆父望子成龙,子望父升天。
◆为富不仁 ,为仁不富。
◆文官三只手,武官四条腿。
◆文官动动嘴,武官跑断腿。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财大折人,势大压人。
◆冷,冷在风里,穷,穷在租里。
◆穷人心肠好,富人心如刀。
◆穷人手脚黑,富人心眼黑。
◆穷人求饭吃,富人胀破肚。
◆穷人的汗,富人的饭。
◆闷头狗,暗下口。
◆武官会杀,文官会刮。
◆拍马有个架,先笑后说话。
◆狗咬穿烂的,人舔穿好的。
◆狗仗人势,雪仗风势。
◆狗朝屁走,人朝势走。
◆贪婪鬼没个饱,吝啬鬼不知富。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和尚不说鬼,袋里没有米。
谚语第七缉
◆一手难遮两耳风,一脚难登两船。
◆一手捉不住两条鱼,一眼看不清两行书。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一样事,百样做。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
◆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
◆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看从小,马看踢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草。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宁失一事,不失一时。
◆对强盗只能用刀子,对恶狗只能用棍子。
◆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有一兴必有一败,有一利必有一弊。
◆有话说在明处,有药敷在痛处。
◆有果必有因,有利必有害。
◆有上坡必有下坡,有进路必有出路。
◆吃饭先尝一尝,做事先想一想。
◆吃菜吃心,听话听音。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刚则易折,柔则常存。
◆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
◆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
◆会跳的先缩脚,会撞的先缩脖。
◆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先钉桩子后系驴,先撒窝子后钓鱼。
◆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谚语第八缉
◆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人美不在貌,美在心意好。
◆人讲礼义为先,树讲花果为原。
◆大欺小,不公道;大帮小,呱呱叫。
◆小心不怕多,有礼不在迟。
◆小的不哄,老的不欺。
◆不怕衣服有补钉,只怕心灵有污点。
◆见人不施礼,枉跑四十里;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地。
◆打怕的人是的,敬怕的人是真的。
◆打人不打脸,吃饭不夺碗。
◆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让路不是痴汉,躲路不是呆人。
◆当着矮人,别说矮话。
◆争着不够吃,让着吃不了。
◆行路能开口,天下随便走。
◆好饭不怕晚,好话不嫌慢。
◆买卖不成仁义在。
◆你敬人一尺,人敬您一丈。
◆你对人无情,人对你薄意。
◆冷天莫遮火,热天莫遮风。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君子争礼,小人争嘴。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赢一步。
◆若要好,大让小。
◆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和人路路通,惹人头碰痛。
◆美言美语受人敬,恶言恶语伤人心。
◆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
◆逢着瞎子不谈光,逢着癞子不谈疮。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爱徒如爱子,尊师如尊父。
◆敬老得老,敬禾得宝。
谚语第九缉
◆一天省下个葫芦头,一年省下只大黄牛。
◆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一天一根线,十年积成缎。
◆一天吃餐粥,一年省石谷。
◆一滴汗珠万粒粮,细水长流度灾荒。
◆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
◆万物土中生,全靠两手勤。
◆寸土寸金,地是老根。
◆寸土不空,粮食满囤。
◆上山弯弯腰,回家有柴烧。
◆千靠万靠,不如自靠。
◆门前有马非为富,家中有人不算穷。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不怕吃饭拣大碗,就怕干活爱偷懒。
◆少不惜力,老不歇心。
◆手艺是活宝,天下饿不倒。
◆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
◆今日有酒今朝醉,明天倒灶喝凉水。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
◆心要常操,身要长劳。
◆火越烧越旺,人越干越壮。
◆尺有尺用,寸有寸用。
◆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
◆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功成由俭,业精于勤。
◆好问不迷路,好做不受贫。
◆劳动钱,万万年,贪污钱,在眼前。
◆求人不如求己,使人不如使腿。
◆弄花一年,看花一日。
◆囤尖省,日子长;囤底省,打饥荒。
◆囤尖浪费看不见,到了囤底后悔迟。
◆男也懒,女也懒,下雨落雪翻白眼。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每日省一钱,三年并一千。
◆近河莫枉费水,近山莫枉烧柴。
◆冷天不冻下力汉,黄土不亏勤劳人。
◆没有乡下泥腿,饿死城里油嘴。
◆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
谚语第十缉
◆一个不敌两人计,三人合唱二台戏。
◆一人一双手,做事没帮手,十人十双手,拖着泰山走。
◆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人难唱独板腔。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一根草搓不成索,一根篾编不成箩。
◆一根木头难成排,一根稻草难捆柴。
◆一根线,容易断;千根线,能拉纤。
◆一根竹竿容易弯,三缕丝线扯断难。
◆一只脚难走路,一个人难成户。
◆一只蜂酿不成蜜,一颗米熬不成粥。
◆三勤一懒,想懒不得懒;三懒一勤,想勤不得勤。
◆千树连根,十指连心。
◆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齐心家不散。
◆兄弟协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
◆鸟多不怕鹰,人多把山平。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会说难抵两口,会做难抵两手。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助人要及时,帮人要诚心。
◆邻居失火,不救自危。
◆兵不离队,鸟不离群。
◆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虎离山无威,鱼离水难活。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单筷难挟菜,独翅难飞天。
◆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
◆独柴难引火,蓬柴火焰高。
◆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
◆家不和,外人欺。
◆家和日子旺,国和万事兴。
谚语第十一缉
◆一人难驾大帆船,双手难遮众人眼。
◆一人难顺百人意,一墙难挡八面风。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有险不堵,成灾叫苦。
◆一只眼,看不远;千只眼,看穿天。
◆一娇百病生,浅水溺死人。
◆出笼的鸟儿难回,出口的话儿难收。
◆只有大意吃亏,没有小心上当。
◆失事容易,得事艰难。
◆宁可悔了改,不可做了悔。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对人要宽,对己要严。
◆过头话少说,过头事少做。
◆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风扬。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自夸没人爱,残花没人戴。
◆字不可重写,话不可乱传。
◆豆腐莫烧老了,大话莫说早了。
◆实干能成事,虚心能添智。
◆绊人的桩,不一定高;咬人的狗,不一定叫。
◆居家要俭,行旅要慎。
◆树大招风,气大遭凶。
◆食多伤胃,言多语失。
◆说话细思考,吃饭细咀嚼。
◆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退。
◆盐多了咸,话多了烦。
◆紧行无好步,慢尝得滋味。
◆柴经不起百斧,人经不起百语。
◆逢人莫乱讲,逢事莫乱闯。
谚语第十二缉
◆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一艺不精,误了终身。
◆一天学会一招,十天学会一套。
◆刀枪越使越亮,知识越积越多。
◆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
◆刀快还要加钢,马壮还要料强。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土地贵在耕种,知识贵在运用。
◆小时不教成浑虫,长大不学成懒龙。
◆不怕事情难,就怕不耐烦。
◆不读一家书,不识一家字。
◆天无边,智无限。
◆木不凿不通,人不学不懂。
◆井掏三遍好吃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比赛必有一胜,苦学必有一成。
◆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能骑。
◆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
◆心不可不用,地不可不种。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鸟贵有翼,人贵有智。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有子不教,不如不要。
◆老要常讲,少要常问。
◆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师傅领进门,巧妙在各人。
◆多从一家师,多懂一家艺。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教的不如会学的。
◆众人里面有圣贤,土石里面有金银。
◆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话中有才,书中有智。
◆河水不再倒流,人老不再黑头。
◆细想出智慧,细嚼出滋味。
◆细工出巧匠,细泥浇好瓦。
◆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用命拼。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树靠人修,学靠自修。
◆种田不离田头,读书不离案头。
◆修树趁早,教子趁小。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仍嫌少。
◆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爹娘养身,自己长心。
谚语第十三缉
◆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人有人情,戏有戏味。
◆人急投亲,鸟急投林。
◆儿子疼小的,媳妇疼巧的。
◆儿多不如儿少,儿少不如儿好。
◆亏地不结籽,亏人不相交。
◆广交不如择友,投师不如访友。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马好坏骑着看,友好坏交着看。
◆马好不在叫,人美不在貌。
◆无妻不成家,无梁不成屋。
◆公鸡打架头对头,夫妻吵嘴不记仇。
◆月有圆有缺,人有聚有别。
◆今天来客,往日有意;今天打架,往日有气。
龙是怎样产生的?
1. 带有生肖的四字词语
龙飞凤舞 龙争虎斗 龙马精神 龙腾虎跃 虎虎生威 狐虎威 走马章台 投鼠忌器 进退首鼠 走马观花 鼠窜蜂逝 胆小如鼠 对牛弹琴 杀鸡吓猴 如狼似虎 守株待兔 狗急跳墙 叶公好龙 画蛇添足 呆若木鸡 人仰马翻 顺手牵羊 鼠目寸光 鼠牙雀角 鼠窃狗盗 鼠腹鸡肠 牛刀小试 牛鼎烹鸡 牛鬼蛇神 牛骥同皂 牛刀割鸡 牛角挂书 牛头马面 九牛一毛 土牛木马 对牛弹琴 木牛流马 老牛破车 老牛舐犊 汗牛充栋 如牛负重 吴牛喘月 泥牛入海 童牛角马 问牛知马 蜗行牛步 鲸吸牛饮 目无全牛 卖剑买牛 虎背熊腰 兔起凫举 兔起鹘落 兔丝燕麦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见兔放鹰 见兔顾犬 狡兔三窟 龟毛兔角 乌飞兔走 守株待兔
画蛇添足 惊蛇入草 握蛇骑虎 佛口蛇心 杯弓蛇影 打草惊蛇 封豕长蛇 春蚓秋蛇 虚与委蛇 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革裹尸 马工枚速 马首是瞻 马壮人强 马马虎虎 还有很多很多,记不清那么多了!先这几个些把!
2. 十二生肖的四字成语十二生肖的四字成语一、鼠
鼠目寸光 鼠牙雀角 鼠窃狗盗 鼠腹鸡肠 投鼠忌器 首鼠两端 猫鼠同眠 梧鼠之技 十鼠同穴 两鼠斗穴 穷鼠啮狸 偃鼠饮河 抱头鼠窜 獐头鼠目 虫臂鼠肝 过街老鼠 罗雀掘鼠 城狐社鼠 孤雏腐鼠 胆小如鼠
二、牛
牛刀小试 牛鼎烹鸡 牛鬼蛇神 牛骥同皂 牛刀割鸡 牛角挂书 牛头马面 九牛一毛 土牛木马 对牛弹琴 木牛流马 老牛破车 老牛舐犊 汗牛充栋 如牛负重 吴牛喘月 泥牛入海 童牛角马 问牛知马 蜗行牛步 鲸吸牛饮 目无全牛 卖剑买牛
三、虎
虎背熊腰 虎踞龙盘 虎口逃生 虎视眈眈 虎头蛇尾 虎落平川 虎口拔牙 虎入羊群 与虎谋皮 为虎作伥 为虎傅翼 如虎添翼 两虎相斗 放虎归山 画虎成狗 养虎遗患 调虎离山 谈虎色变 骑虎难下 暴虎冯河 绣虎雕龙 饿虎扑羊 抱虎枕蛟 羊入虎口 熊据虎跱 鲸吞虎噬 燕颔虎颈 狼吞虎咽 狐虎威 三人成虎 投畀豺虎 照猫画虎 云龙风虎 乳狗噬虎
四、兔
兔起凫举 兔起鹘落 兔丝燕麦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见兔放鹰 见兔顾犬 狡兔三窟 龟毛兔角 乌飞兔走 守株待兔
五、龙
龙飞凤舞 龙肝豹胎 龙肝凤髓 龙马精神 龙蟠凤逸 龙蛇飞动 龙蛇混杂 龙腾虎跃 龙潭虎穴 龙骧虎步 龙骧虎视 龙行虎步 龙吟虎啸 龙跃凤鸣 龙争虎斗 龙驹凤雏 龙章凤姿 一龙一蛇 一龙一猪 土龙刍狗 生龙活虎 来龙去脉 画龙点睛 鱼龙混杂 降龙伏虎 活龙活现 屠龙之技 群龙无首 攀龙附凤 乘龙快婿 成龙配套 鱼龙变化 云龙风虎 元龙高卧 笔走龙蛇 骥子龙文 鱼质龙文 老态龙钟 云起龙骧 叶公好龙 药店飞龙 望子成龙 麟凤龟龙 痛饮黄龙 直捣黄龙 炮凤烹龙
六、蛇
画蛇添足 惊蛇入草 握蛇骑虎 佛口蛇心 杯弓蛇影 打草惊蛇 封豕长蛇 春蚓秋蛇 虚与委蛇
七、马
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革裹尸 马工枚速 马首是瞻 马壮人强 马马虎虎 一马平川 一马当先 万马齐喑 万马奔腾 天马行空 五马分尸 仗马寒蝉 老马识途 汗马功劳 走马观花 饮马投钱 快马加鞭 金马玉堂 驷马难追 信马由缰 秣马厉兵 倚马可待 盘马弯弓 骑马找马 走马上任 大马金刀 兵强马壮 人仰马翻 人困马乏 人欢马叫 车水马龙 车殆马烦 兵荒马乱 蛛丝马迹 千军万马 风樯阵马 乌焉成马 招兵买马 非驴非马 金戈铁马 单枪匹马 盲人瞎马 指鹿为马 轻裘肥马 素车白马 害群之马 悬崖勒马 塞翁失马 弊车羸马
八、羊
羊肠小道 羊狠狼贪 羊质虎皮 羊落虎口 亡羊补牢 亡羊得牛 羚羊挂角 如狼牧羊 歧路亡羊 顺手牵羊
九、猴
沐猴而冠 尖嘴猴腮 杀鸡吓猴
十、鸡
鸡虫得失 鸡飞蛋打 鸡呜而起 鸡零狗碎 鸡毛蒜皮 呜鸣狗盗 鸡犬不留 鸡犬不宁 鸡犬不惊 鸡犬升天 鸡犬桑麻 鸡不及凤 鸡骨支床 鸡尸牛从 鸡鹜争食 山鸡舞镜 牝鸡司晨 闻鸡起舞 偷鸡摸狗 家鸡野雉 鹤发鸡皮 鹤立鸡群 小肚鸡肠 味如鸡肋 陶犬瓦鸡 呆若木鸡 杀鸡取卵 杀鸡为黍
十一、狗
狗急跳墙 狗尾续貂 狗血喷头 狗仗人势 狗彘不若 狗拿耗子 狗皮膏药 狗头军师 乳狗噬虎 蝇营狗苟 狼心狗肺 狐朋狗友 狗盗鼠窃 行同狗彘 飞鹰走狗 斗鸡走狗 打落水狗 狗马之心 白云苍拘
十二、猪
牧猪奴戏 冷水烫猪 猪仔国会 猪仔议员 猪朋狗友 猪头三牲 泥猪瓦狗 泥猪疥狗 泥猪癞狗 指猪骂狗
3. 带生肖四字词语鼠--鼠目寸光、贼眉鼠眼、投鼠忌器、鼠迹狐踪
牛--汗牛充栋、气吞牛斗、庖丁解牛、九牛一毛
虎--龙腾虎跃、狐虎威、调虎离山、养虎为患
兔--狡兔三窟、狮子搏兔、兔死狗烹、守株待兔
龙--龙马精神、叶公好龙、龙腾虎跃、龙飞凤舞
蛇--龙头蛇尾、虚与委蛇、杯弓蛇影、蛇鼠一窝
马--马到成功、汗马功劳、马首是瞻、一马当先
羊--羊入虎口、亡羊补牢、羊肠小道、羊肠九曲
猴--杀鸡骇猴、猴年马月、沐猴而冠、尖嘴猴腮
鸡--鸡犬升天、鸡鸣狗盗、鹤立鸡群、呆若木鸡
狗--偷鸡摸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仗人势
猪--猪狗不如、人怕出名猪怕壮、猪朋狗友、猪羊变色
4. 十二生肖四字成语大全卧虎藏龙、龙生九子、牛郎织女、塞翁失马、亡羊补牢、千军万马、叶公好龙、守株待兔、画蛇添足、青梅竹马、龙马精神、三人成虎、金戈铁马、庖丁解牛、汗牛充栋、声色犬马、指鹿为马、龙争虎斗、杯弓蛇影、闻鸡起舞、龙凤呈祥、马踏飞燕、马到成功、狐虎威、天马行空、飞龙在天、沐猴而冠、白云苍狗、贼眉鼠眼、万马奔腾老马识途、蛛丝马迹、龙飞凤舞、白马非马、一马平川、心猿意马、狗尾续貂、虚与委蛇、亢龙有悔、狡兔三窟、一马当先、投鼠忌器、歧路亡羊、龙虎风云、画龙点睛、牝鸡司晨、马革裹尸、龙潭虎穴、牛头马面、马到功成、厉兵秣马、蝇营狗苟、走马观花、为虎作伥、对牛弹琴、虎视眈眈、九关虎豹、目无全牛、车水马龙、阿猫阿马齐喑、兔死狐悲、马首是瞻、首鼠两端、鹤立鸡群、兔死狗烹、戎马倥偬、伯乐相马、鸡鸣狗盗、鸡犬不宁、招兵买马、呆若木鸡、望子成龙、倚马可待、鱼跃龙门、牛鬼蛇神、杀鸡取卵、笔走龙蛇、信马由缰、龙腾虎跃、猴年马月、暴虎冯河、鲜衣怒马、鱼龙混杂、九牛一毛、降龙伏虎、狗皮膏药、害群之马、牛角挂书、杀鸡儆猴金马玉堂、五马分尸、虎头蛇尾、如虎添翼、乘龙快婿、蹊田夺牛、直捣黄龙、倚马七纸、鼠目寸光、马前泼水、与虎谋皮、三马同槽、虎踞龙盘、悬崖勒马、金鸡独立、打草惊蛇、牵羊担酒、墙头马上、梧鼠之技、斗折蛇行、狗头军师、老态龙钟、羚羊挂角、吴牛喘月、骑虎难下、气冲斗牛、钻牛角尖、一虎不河、狼吞虎咽、虎背熊腰动如脱兔、牛刀小试、见兔顾犬、快马加鞭、马不停蹄、貊乡鼠壤、酒虎诗龙、鸡飞狗跳、群龙无首、照猫画虎、驷马难追、白龙鱼服、二龙戏珠、马放南山、尖嘴猴腮、胆小如鼠、汗马功劳、调虎离山、顺手牵羊、马马虎虎、来龙去脉、泥牛入海、虎落平阳、跃马扬鞭、狗急跳墙、狼心狗肺、蛇头鼠眼、人模狗样、生龙活虎、鸡犬相闻草蛇灰线、问羊知马、鸡零狗碎、司马青衫、鸡飞蛋打、小肚鸡肠、谈虎色变、盲人瞎马、人欢马叫、拒虎进狼、鸡犬升天、敲山震虎、牛衣对泣、鸡毛蒜皮、犀牛望月、羊肠小道、溜须拍马、兵荒马乱、兔起凫举、牧猪奴戏、狐朋狗友、单枪匹马、狗彘不如、六马仰秣、鞍前马后、屠龙之技、狗仗人势、兔起鹘落、虎口拔牙、虎踞龙蟠驽马十驾、虎略龙韬、如狼似虎、龙骧虎跱、马瘦毛长、宝马香车、抱头鼠窜、关门打狗、真龙天子、马如游龙、攀龙附凤、放虎归山、马耳东风、虎头虎脑、人中之龙、四马攒蹄、杀鸡吓猴、白衣苍狗、走马看花、马齿徒增、竹马之交、狗拿耗子、犬马之劳、牛溲马勃、狗血喷头、倚马千言、偷鸡摸狗、豺狼虎豹、养虎为患、鼠牙雀角惊蛇入草、猪朋狗友、走马上任、高头大马、多如牛毛、车马盈门、官虎吏狼、龙骧虎步、大马金刀、人仰马翻、虎口逃生、潜龙伏虎、走马章台、马耳春风、不通、丹书白马、狗恶酒酸、励兵秣马、乌飞兔走、鼠肚鸡肠、獐头鼠目、龙吟虎啸、老牛舐犊、神龙马壮、牛黄狗宝、龙行虎步、策马飞舆、饮马长江、龙神马壮、多歧亡羊蛇蝎心肠、狗血淋头、一龙一猪、骑马找马、戎马生涯、羝羊触藩、将门虎子、羊续悬鱼、相鼠有皮、肥马轻裘、风虎云龙、飞龙乘云、率马以骥、非驴非马、马空冀北、为虎添翼、画虎类犬、龙蛇混杂、打马虎眼、马上房子、龙翔凤翥、雀马鱼龙、龙血玄黄、人困马乏、骥子龙文、文君司马、虎啸风生、虎落平川、燕颔虎颈、城狐社鼠范张鸡黍、杀鸡骇猴、马工枚速、人强马壮、云起龙骧、龙驭上宾、狗续貂尾、龙章凤姿、猪突豨勇、伏龙凤雏、士饱马腾、猫哭老鼠、猴头猴脑、马捉老鼠、饮马投钱、临崖勒马、塞翁之马、虎兕出柙、势成骑虎、养虎遗患、二童一马、虎口余生、牛毛细雨、十羊九牧、虎视耽耽、马首欲东、佛口蛇心、龙肝凤髓、马上功成、龙生九种。
5. 有关鼠目寸光 掷鼠忌器 无名鼠辈
汗牛充栋 九牛一毛 对牛弹琴
虎视眈眈 如虎添翼 虎虎生威
兔死狐悲 守株抄待兔 动如脱兔
望子成龙 龙凤呈祥 鱼龙混杂
杯弓蛇影 打草惊蛇 画蛇添足
天马行空 青梅竹马 单枪匹马
顺手牵羊 亡羊补牢 牵羊担酒
沐猴而冠 尖嘴猴腮 轩鹤冠猴
鸡飞蛋打 鸡毛蒜皮 小肚鸡肠
狗尾续貂zhidao 狗血淋头 蝇营狗苟
猪突豨勇 牧猪奴戏 冷水烫猪
楼主看下,我有没有把两个生肖放在一个成语里面的,没有的话就纳吧。
6. 含十二生肖四字成语鼠目寸光 老鼠过街 目光如鼠 投鼠忌器 贼眉鼠眼
羞以牛后 犀牛望月 亡羊得牛 敲牛宰马 庖丁解牛 牛鬼蛇神
捉虎擒蛟 照猫画虎 云龙风虎 虎视眈眈
兔死狗烹 守株待兔 狡兔三窟 乌飞兔走
直捣黄龙 云起龙骧 鱼龙混杂 龙争虎斗
虚与委蛇 蛇蝎心肠 蛇头鼠眼 画蛇添足
马首是瞻 一马当先 人仰马翻 悬崖勒马
羊入虎群 亡羊补牢 歧路亡羊 虎入羊群
尖嘴猴腮 沐猴而冠
鸡犬升天 闻鸡起舞 淮南鸡犬 呆若木鸡
犬牙盘石 鸡犬不宁 兔死狗烹 丧家之狗
猪狗不如 狗彘不若 冷水烫猪
鲸吞虎噬是代表什么生肖
龙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龙的精神是中国人灵魂深处潜在的优秀素质之一。龙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又怎样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标志,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龙的历史极其古老。早在六七千年前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已有了用蚌壳描绘的一两米长的龙、虎形象。1993年在湖北黄梅白湖乡又发现了约6000年前的“卵石摆塑龙”,长4.46米,高2.26术,鱼尾、兽爪、蛇身、鹿头,龙首高昂,长角后扬,张嘴曲颈,甚为生动。(《湖北日报》1993年7月20日)我们古老的祖先,在神话传说中多被说成是龙。我们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与中华各民族的关系都很密切。龙的形象渗透在世界各地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之中。
在最热闹的春节和元宵节,各地人民要要龙灯;在端午节,许多地方要划龙船。龙舞有多种多样,各地龙舞不下百余种。北方的龙灯多是5节到12节的,比较规整。而在南方,龙灯的式样与舞法就举不胜举了。只浙江一省,龙舞就有好几十种,如:百叶龙(长兴县)、九龙抢珠(武义县)、竹龙、香龙(龙泉县)、板龙(余杭县)、三节龙(衢县)、滚龙(黄岩县)等等。江西省的龙舞也有几十种,如:火龙(乐平县)、牛龙(大余县)、鱼龙灯(乐安县)、一龙九蛟(彭泽县)等等。湖南更多,有百节龙(衡阳)、星子龙(醴陵)、草龙(资兴县)、凤凰龙、鸡毛龙(耒阳县)、五色龙(邵阳县)、狗婆龙(桂阳县)、青蛙龙(常德市)、蛇龙(芷江县)等等。这些龙灯不仅造型各不相同,而且舞法也多种多样,就是在国外华侨聚居的唐人街,龙舞也是颇为激动人心的。
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在南方非常普遍。对于划龙舟的起源,民间传说是为了打救投江自尽的爱国诗人屈原,古籍也有记载说是为了纪念被抛江中的伍子胥或纪念汉代的孝女曹娥的。但追溯划龙舟最早的起源,却与远古龙的图腾庆典有关。
我国还有专门的龙的节日:“二月二,龙抬头”——春龙节。传说有一年天旱,天河的玉龙偷偷下了一场雨,被玉帝压在一座山下,说要等金豆开花才能上天。于是人们炒包谷粒炒开了花,使玉龙抬头上天了。陕西一些地方家家户户在这一天炒包米花儿,边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流。”预祝全年风调雨顺大丰收。还有许多地方在这一天炒黄豆,吃龙须面、龙鳞饼,相沿成俗。各兄弟民族龙的节日更多,几乎每月都有,有的月份还不止一个。如:
正月辰日是云南哈尼族的“祭龙节”、基诺族的“祭大龙”节。
正月初五是云南河口瑶族的“龙头节”。
正二月间是云南普米族的“祭龙潭节”,搭成高高的龙塔在龙潭边祭龙。
三月为湘西苗族的“看龙场”,迎龙下界。谷雨这天山东渔民在海滩上祭海龙王,在龙王庙杀猪献祭。
三月十五是云南德昂族的“祭龙王节”、纳西族的“龙王庙会”。三月十八浙江农民过“白龙生日”,在龙母庙祭礼祀。
四月十五是云南中甸藏族的“祭龙王节”。
五月二十为分龙日,为古吴越节日,如今贵州清水江边苗族在五月下旬有“龙舟节”,几十个苗寨逐日举行龙舟大赛。
六月六为湘西土家族“晒龙袍日”。
七月二十是云南瑶族“龙母上天节”。
八月二十则是“龙公上天节”,送龙上天。
九月初十是湘西苗族“接龙”的节日,祭龙安龙,吃“龙粑”,寨寨唱“龙歌”。
云南贡山独龙族将一年分为12个节令,都以各种龙命名,所以每月都有龙。
龙是各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精神寄托,被看成兴旺发达、平安幸福的保护神。人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等都离不开龙。过去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但深山苗族不管这一套,他们照样穿“龙衣”。贵州苗族龙衣上的龙有上百种,有各种动物的合体形象,如龙的头有牛头、人头、猫头、猪头、兽头、蜈蚣头;身体有蛇身、虾身、鱼身、鸟身、叶身、蜈蚣身;尾巴则多为鱼尾、花尾。许多龙有牛角,多无脚爪,这些龙的形象是苗族特有的。在许多建筑物的屋脊两端有龙头雕塑,华表、龙柱也是高贵华美的建筑物的重要装饰。在昆明西山有险峻的龙门。在黄河上有大禹凿开的龙门,据说鲤鱼跳过了龙门就成了龙。龙成了高贵、神圣、健壮、有力的象征。
珍贵的植物有龙柏、龙竹、龙爪槐、龙须藤、龙舌草。天坛九龙柏有500年树龄,戒台寺九龙松更有千年历史。颐和园的仁寿殿前龙凤松别有情趣。此外还有各种龙江、龙河、龙山、龙泉、龙潭、龙洞……关于龙的传说故事各地多有,何止千万。
中国人为什么特别崇拜龙呢?
几千年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风调雨顺对农业生产关系极大,而主管雨水的神则是龙,龙王成了中国人民心目中最重要的主神之一。当然,这一悠久传统的形成,还有更深层的心理原因,同龙的古老历史有很大关系。
现代龙王庙中的龙王已经具有人形,穿戴一如帝王。这种形象是中古时期从印度引进的。中国土生土长的龙神并不具人形,而是一种神奇的动物。这种动物的形象是神话思维幻想的产物,它集合了许多动物的特点,它的形成有好几千年的历史。
龙的形象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般学者认为龙是远古华夏民族的图腾。“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意思是“亲属”。原始人分不清人和动物的界限,以为某种动物(或植物)是自己氏族的祖先,这种动物和自己同族,有血缘关系,可以保护自己,所以对它崇拜。
华夏氏族是中原最强大的氏族,以龙为图腾。开始时,这龙可能是一种动物,后来随着氏族的兼并、融合而增加了其他图腾的因素,逐渐发展为一种带有幻想的集合图腾和标志了。这最初的动物一般认为是蛇,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鳄鱼或水牛,还有人认为是一种野马,都有一定道理。和整个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一样,龙的形象也是“多元一体”的。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龙可能是一种大蛇,随着别的氏族图腾的加入,在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鳄鱼和兽类的四只脚,马的头、鬣鬃毛和尾巴,牛的耳朵,老虎的鼻子,兔子的眼睛,鱼的鳞和须,狗的腿,鹰的爪子,鹿的角等等。这些说法有古书上的一些记录为根据,并且在出土文物和某些传统民俗的证明。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司马迁《史记》说:“轩辕,黄龙体,”(《天客书》)《山海经》则说:“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又说:轩辕之邱有“四蛇相绕”(《海外西经》),他的兄弟炎帝神农氏,也是“感神龙”而生的龙体。
夏禹是伏羲的后代。《列子》曰:“庖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又传说鲧和禹死后都化为黄龙。
在民间神话传说和图腾庆典之中,龙逐渐被神化了。“云从龙”,龙飞上天和云雨雷电就发生了关系。人们看到龙卷风就以为是海上的“龙吸水”成草原的“黄龙”。下雨之前,往往有蛇出来,“燕子低飞蛇盘道,水缸穿裙山戴帽”都是下雨的预兆。“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周易》乾斗九二)天旱时,人们要祭土龙,求龙下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经中介绍了诸多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华严经》)中后来又有了“四海龙王”、“洞庭龙君”、“泾河龙”。孙悟空的金箍棒就是向东海龙王借来的。龙王有了人形,住在龙宫,成了帝王。
历代帝王都把自己说成是“真龙天子”、“龙子龙孙”,使龙成为封建帝王的象征。故宫中到处是龙的形象,只太和殿龙雕龙画中就有龙一万多条。但在人民心目中,龙和龙王主要还是兴云布雨的神龙。过年过节舞龙灯、划龙船,天旱时到龙王庙祭龙王,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正因为龙神对人们的生活幸福关系很大,所以才始终受到人们的崇拜。这种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使龙的形象几千年来始终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从龙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龙是许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龙的精神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协和性。几干年来,龙的形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拜,这是民族精神的传承。龙的形象和龙的精神始终受到中华各族儿女的广泛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欣欣向荣,如日方升,被誉为“东方巨龙”。龙更成了新中国的化身
关于12生肖的成语
十二生肖成语 一、鼠 鼠目寸光 鼠牙雀角 鼠窃狗盗 鼠腹鸡肠 投鼠忌器 首鼠两端 猫鼠同眠 梧鼠之技 十鼠同穴 两鼠斗穴 穷鼠啮狸 偃鼠饮河 抱头鼠窜 獐头鼠目 虫臂鼠肝 过街老鼠 罗雀掘鼠 城狐社鼠 孤雏腐鼠 胆小如鼠 二、牛 牛刀小试 牛鼎烹鸡 牛鬼蛇神 牛骥同皂 牛刀割鸡 牛角挂书 牛头马面 九牛一毛 土牛木马 对牛弹琴 木牛流马 老牛破车 老牛舐犊 汗牛充栋 如牛负重 吴牛喘月 泥牛入海 童牛角马 问牛知马 蜗行牛步 鲸吸牛饮 目无全牛 卖剑买牛 九牛二虎之力 三、虎 虎背熊腰 虎踞龙盘 虎口逃生 虎视眈眈 虎头蛇尾 虎落平川 虎口拔牙 虎入羊群 与虎谋皮 为虎作伥 为虎傅翼 如虎添翼 两虎相斗 放虎归山 画虎成狗 养虎遗患 调虎离山 谈虎色变 骑虎难下 暴虎冯河 绣虎雕龙 饿虎扑羊 抱虎枕蛟 羊入虎口 熊据虎跱 鲸吞虎噬 燕颔虎颈 狼吞虎咽 狐虎威 三人成虎 投畀豺虎 照猫画虎 云龙风虎 乳狗噬虎 虎毒不食儿 坐山观虎斗 四、兔 兔起凫举 兔起鹘落 兔丝燕麦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见兔放鹰 见兔顾犬 狡兔三窟 龟毛兔角 乌飞兔走 守株待兔 五、龙 龙飞凤舞 龙肝豹胎 龙肝凤髓 龙马精神 龙蟠凤逸 龙蛇飞动 龙蛇混杂 龙腾虎跃 龙潭虎穴 龙骧虎步 龙骧虎视 龙行虎步 龙吟虎啸 龙跃凤鸣 龙争虎斗 龙驹凤雏 龙章凤姿 一龙一蛇 一龙一猪 土龙刍狗 生龙活虎 来龙去脉 画龙点睛 鱼龙混杂 降龙伏虎 活龙活现 屠龙之技 群龙无首 攀龙附凤 乘龙快婿 成龙配套 鱼龙变化 云龙风虎 元龙高卧 笔走龙蛇 骥子龙文 鱼质龙文 老态龙钟 云起龙骧 叶公好龙 药店飞龙 望子成龙 麟凤龟龙 痛饮黄龙 直捣黄龙 炮凤烹龙 六、蛇 画蛇添足 惊蛇入草 握蛇骑虎 佛口蛇心 杯弓蛇影 打草惊蛇 封豕长蛇 春蚓秋蛇 虚与委蛇 七、马 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革裹尸 马工枚速 马首是瞻 马壮人强 马马虎虎 一马平川 一马当先 万马齐喑 万马奔腾 天马行空 五马分尸 仗马寒蝉 老马识途 汗马功劳 走马观花 饮马投钱 快马加鞭 金马玉堂 驷马难追 信马由缰 秣马厉兵 倚马可待 盘马弯弓 骑马找马 走马上任 大马金刀 兵强马壮 人仰马翻 人困马乏 人欢马叫 车水马龙 车殆马烦 兵荒马乱 蛛丝马迹 千军万马 风樯阵马 乌焉成马 招兵买马 非驴非马 金戈铁马 单枪匹马 盲人瞎马 指鹿为马 轻裘肥马 素车白马 害群之马 悬崖勒马 塞翁失马 弊车羸马 八、羊 羊肠小道 羊狠狼贪 羊质虎皮 羊落虎口 亡羊补牢 亡羊得牛 羚羊挂角 如狼牧羊 歧路亡羊 顺手牵羊 九、猴 沐猴而冠 尖嘴猴腮 杀鸡吓猴 十、鸡 鸡虫得失 鸡飞蛋打 鸡呜而起 鸡零狗碎 鸡毛蒜皮 呜鸣狗盗 鸡犬不留 鸡犬不宁 鸡犬不惊 鸡犬升天 鸡犬桑麻 鸡不及凤 鸡骨支床 鸡尸牛从 鸡鹜争食 山鸡舞镜 牝鸡司晨 闻鸡起舞 偷鸡摸狗 家鸡野雉 鹤发鸡皮 鹤立鸡群 小肚鸡肠 味如鸡肋 陶犬瓦鸡 呆若木鸡 杀鸡取卵 杀鸡为黍 十一、狗 狗急跳墙 狗尾续貂 狗血喷头 狗仗人势 狗彘不若 狗拿耗子 狗皮膏药 狗头军师 乳狗噬虎 蝇营狗苟 狼心狗肺 狐朋狗友 狗盗鼠窃 行同狗彘 飞鹰走狗 斗鸡走狗 打落水狗 狗马之心 白云苍拘 十二、猪 牧猪奴戏 冷水烫猪 猪仔国会 猪仔议员 猪朋狗友 猪头三牲 泥猪瓦狗 泥猪疥狗 泥猪癞狗 指猪骂狗
端午节和春节有哪些习俗
一、鼠
鼠目寸光 鼠牙雀角 鼠窃狗盗 鼠腹鸡肠 投鼠忌器 首鼠两端 猫鼠同眠 梧鼠之技 十鼠同穴 两鼠斗穴 穷鼠啮狸 偃鼠饮河 抱头鼠窜 獐头鼠目 虫臂鼠肝 过街老鼠 罗雀掘鼠 城狐社鼠 孤雏腐鼠 胆小如鼠
二、牛
牛刀小试 牛鼎烹鸡 牛鬼蛇神 牛骥同皂 牛刀割鸡 牛角挂书 牛头马面 九牛一毛 土牛木马 对牛弹琴 木牛流马 老牛破车 老牛舐犊 汗牛充栋 如牛负重 吴牛喘月 泥牛入海 童牛角马 问牛知马 蜗行牛步 鲸吸牛饮 目无全牛 卖剑买牛 九牛二虎之力 牛头不对马嘴
三、虎
虎背熊腰 虎踞龙盘 虎口逃生 虎视眈眈 虎头蛇尾 虎落平川 虎口拔牙 虎入羊群 与虎谋皮 为虎作伥 为虎傅翼 如虎添翼 两虎相斗 放虎归山 画虎成狗 养虎遗患 调虎离山 谈虎色变 骑虎难下 暴虎冯河 绣虎雕龙 饿虎扑羊 抱虎枕蛟 羊入虎口 熊据虎跱 鲸吞虎噬 燕颔虎颈 狼吞虎咽 狐虎威 三人成虎 投畀豺虎 照猫画虎 云龙风虎 乳狗噬虎 虎毒不食儿 坐山观虎斗 初生牛犊不怕虎
四、兔
兔起凫举 兔起鹘落 兔丝燕麦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见兔放鹰 见兔顾犬 狡兔三窟 龟毛兔角 乌飞兔走 守株待兔
五、龙
龙飞凤舞 龙肝豹胎 龙肝凤髓 龙马精神 龙蟠凤逸 龙蛇飞动 龙蛇混杂 龙腾虎跃 龙潭虎穴 龙骧虎步 龙骧虎视 龙行虎步 龙吟虎啸 龙跃凤鸣 龙争虎斗 龙驹凤雏 龙章凤姿 一龙一蛇 一龙一猪 土龙刍狗 生龙活虎 来龙去脉 画龙点睛 鱼龙混杂 降龙伏虎 活龙活现 屠龙之技 群龙无首 攀龙附凤 乘龙快婿 成龙配套 鱼龙变化 云龙风虎 元龙高卧 笔走龙蛇 骥子龙文 鱼质龙文 老态龙钟 云起龙骧 叶公好龙 药店飞龙 望子成龙 麟凤龟龙 痛饮黄龙 直捣黄龙 炮凤烹龙 神龙见首不见尾 强龙不压地头蛇
六、蛇
画蛇添足 惊蛇入草 握蛇骑虎 佛口蛇心 杯弓蛇影 打草惊蛇 封豕长蛇 春蚓秋蛇 虚与委蛇
七、马
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革裹尸 马工枚速 马首是瞻 马壮人强 马马虎虎 一马平川 一马当先 万马齐喑 万马奔腾 天马行空 五马分尸 仗马寒蝉 老马识途 汗马功劳 走马观花 饮马投钱 快马加鞭 金马玉堂 驷马难追 信马由缰 秣马厉兵 倚马可待 盘马弯弓 骑马找马 走马上任 大马金刀 兵强马壮 人仰马翻 人困马乏 人欢马叫 车水马龙 车殆马烦 兵荒马乱 蛛丝马迹 千军万马 风樯阵马 乌焉成马 招兵买马 非驴非马 金戈铁马 单枪匹马 盲人瞎马 指鹿为马 轻裘肥马 素车白马 害群之马 悬崖勒马 塞翁失马 弊车羸马 风马牛不相及 驴唇不对马嘴
八、羊
羊肠小道 羊狠狼贪 羊质虎皮 羊落虎口 亡羊补牢 亡羊得牛 羚羊挂角 如狼牧羊 歧路亡羊 顺手牵羊 饿虎扑羊 挂羊头,卖狗肉 羊毛出在羊身上
九、猴
沐猴而冠 尖嘴猴腮 猕猴骑土牛 杀鸡吓猴
十、鸡
鸡虫得失 鸡飞蛋打 鸡呜而起 鸡零狗碎 鸡毛蒜皮 呜鸣狗盗 鸡犬不留 鸡犬不宁 鸡犬不惊 鸡犬升天 鸡犬桑麻 鸡不及凤 鸡骨支床 鸡尸牛从 鸡鹜争食 山鸡舞镜 牝鸡司晨 闻鸡起舞 偷鸡摸狗 家鸡野雉 鹤发鸡皮 鹤立鸡群 小肚鸡肠 味如鸡肋 陶犬瓦鸡 呆若木鸡 杀鸡取卵 杀鸡为黍 杀鸡焉用牛刀 手无缚鸡之力 偷鸡不着蚀把米
十一、狗
狗急跳墙 狗尾续貂 狗血喷头 狗仗人势 狗彘不若 狗拿耗子 狗皮膏药 狗头军师 乳狗噬虎 蝇营狗苟 狼心狗肺 狐朋狗友 狗盗鼠窃 行同狗彘 飞鹰走狗 斗鸡走狗 打落水狗 狗马之心 白云苍拘 丧家之狗 狗眼看人低 狗咬吕洞宾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十二、猪
牧猪奴戏 人怕出名猪怕壮 冷水烫猪 猪仔国会 猪仔议员 猪朋狗友 猪头三牲 泥猪瓦狗 泥猪疥狗 泥猪癞狗 指猪骂狗 肥猪拱门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参考资料:
://.qqjia/mu/jr622.htm中国春节习俗
祭 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返回
扫 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返回
春 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返回
年 画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此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
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因此,年画《老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返回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