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佯狂不仕什么意思_佯狂避世是虎生肖

tamoadmin 2024-07-15 人已围观

简介1.青龙白虎相争战,金乌一处抟。防只防身中无慧剑,怕只怕急水滩头挽不住船.是什么意思呀?2.如何评价孔子结合具体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功佯狂避世是生肖虎。属虎的人生性乐观积极,总是用笑容面对一切,他们在生活中非常幽默,总是被称作小老虎,不过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他们很喜欢折腾,总是停不下来,身边的人总是拿他们没办法。不过他们这种自来熟的性格也交到了一群非常喜欢和他们玩的朋友,因为和他们在一起时总是无忧无虑,不

1.青龙白虎相争战,金乌一处抟。防只防身中无慧剑,怕只怕急水滩头挽不住船.是什么意思呀?

2.如何评价孔子结合具体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功

佯狂不仕什么意思_佯狂避世是虎生肖

佯狂避世是生肖虎。

属虎的人生性乐观积极,总是用笑容面对一切,他们在生活中非常幽默,总是被称作小老虎,不过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他们很喜欢折腾,总是停不下来,身边的人总是拿他们没办法。

不过他们这种自来熟的性格也交到了一群非常喜欢和他们玩的朋友,因为和他们在一起时总是无忧无虑,不需要顾忌太多感受,他们直爽又热情,很适合交朋友,特别招人喜欢。

生肖虎出生年份和性格特征

生肖虎五行主木,乃事业心强硬之人,多在事业中有所作为,奈何早年时与他人间有所纠葛,互相起争执之人应有所隐忍,切莫因小失大。生肖虎者能征善战,外向之人善于交际,多可得四面八方贵人之相助,生肖虎出生年份有,1962年,14年,1986年,1998年,2010年等等。

青龙白虎相争战,金乌一处抟。防只防身中无慧剑,怕只怕急水滩头挽不住船.是什么意思呀?

1、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出处: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释义: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处:清·郑燮 《竹石》

释义: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出处:现代·陈毅《青松》

释义:大雪压着青松,青松却仍旧挺拔立直没有弯曲。

4、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出处:清·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释义: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释义: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如何评价孔子结合具体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功

《玄谭》中所言:“炼己持心、明理见性时,攒簇发火,不出乎一个时辰,立得一黍玄珠,现于曲江之上。刀圭入口,顷刻之间,一窍开,百窍齐开,火发四肢,浑身筋骨血肉都化成炁。”这是真实功境。曲江,据三丰《吕祖〈百字碑〉注》说是腹部。炼己持心、明理见性、凝神聚气之后,丹士的腹部会出现一颗光珠,是性命的精华所成,就是三丰《道情歌》所言“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只有能内视到腹中有光珠生成,才是命功成功的一半,丹家所谓“药足腹内珠自明”,没有这个证量,说明元精、真阳尚未生起,命功还未入门。当命功修到腹中生光时,丹士口中必然会分泌甘甜之津,是肾气所化,叫“金津玉液”,即“刀圭入口”,是无形的元气在形质方面的体现,有人误以为这种生理上的液体是“丹药”,不了解古人以有形表无形的思维方式。陈致虚《金丹大要》云:“盖圣人以实而形虚,以有而形无。实而有者,真阴真阳,同类有形之物(人)也。虚而无者,初弦之炁,凝而为一黍之珠。”这时,由于内丹能量的作用人体的三关九窍都会打开,只有打开了“百窍”,才能与天地、万物、彼家、生龙活虎的先天之炁沟通,丹家称之为“开关展窍”。关窍真正打开的人就可以数月乃至数年辟谷不食,山东有位居家修道的女士赵巧芝已经六年不食人间烟火。她在钱俊时教授发表于《益生文化》的有关研究报告《赵巧芝现象值得重视》中自述:“在功中不断感觉有个白色的圆柱,从下(会阴)往上捅,后来从头顶捅开了,感觉有个白色的柱子从身体中间串起来了。”“坐下来就入静,不知不觉一两小时一晃而过。”“在练功中不断看到自己的内脏。想看时多能看到,特别是胆,每次都能看到。”“在功中有时也能看到别人的内脏和大脑。”这是当代人的证量。能辟谷数年,能看到体内的光明、内脏,说明关窍一定打通了。由于真气向四肢百骸运行,周身温热,如沐春风,丹士可以单衣过严冬。天津的郭善儒教授由于修炼“九鼎炼丹法”,二十年来,单衣过冬,寒风拂体,不仅不觉寒冷,反而感到温暖。我一位道友修炼夫妻同修的丹法,得真阳后,大雪天单衣行走于室外,了无寒意。三丰《道情歌》云:

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

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

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

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

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

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

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行。

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

这是完整的功夫内景描述。大药将产时丹士会听见虚空中有声如雷。我一位道友住山修炼时听到脑中如有雷声炸响,身心一震,疾病不翼而飞。丹经中对此论述极多,如吕祖《百字碑》中“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丹士腹中有光,称“命光”,眉间、头顶也会有光,即“性光”,性命合一之后周身有光是丹光。如张所言“近来透体金光现,不与凡人话此规”。丹光是生命精华凝聚、生化、显现、变化的情状,光是丹质,功夫越深,丹光越强,辐射越远,范围越广。最后如佛家《楞严经》所讲“静极光通达,明极即如来”,从而“佛光普照”。我曾在终南山住山修炼。有一夜,静坐中突然有光从身心涌出,黑暗的房子中为之一亮。虽然可能只有数秒钟,但感觉上如同有十分钟一样,心理时间跟物理时间有差异。

不论清静丹法还是阴阳丹法,当气脉修炼到一定境界,丹士可以看到身体内外、天地万物间充满着“明点”,是虚而有象的动态光点。通过二十多年的修炼,我能看到“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的光炁运行之象。目前尚不能“招摄”此光炁作丹。我有长期辟谷的经验,在某一时间段,只要方法得当,人的确可以“食炁而生”。我体验过夫妻同修而真铅激生、明点飞空、暗室亦见的过程,同样不能“招摄”之,在于做不到无念。念动则先天纯朴即散。三丰“金在形交”是真言,但炼己不纯,无望还丹。经过切身体验,才知三丰“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是关键,是金诀。丹士真正得大药,不论此药来自自我、天地、万物、彼家、生龙活虎,丹士因灵药的点化肉体变化很大,如生光、生泽、生津、生香。最关键的是生光生香,不生光,说明大药未生;不生香,说明大药未得。张伯端谓“自然熟丹遍身香”。丹士会“无声无息”,进入大定,如同小死。这才是真正的命功点化。然后在定中孕炼阳神,了脱生死,成就仙道。修不出能出有入无、隐显自在的阳神,尽管得丹,只能延寿,不能成仙。丹是人体沟通天地能量的媒介,也是阳神成就的能源。丹是比喻的说法,丹不是实体,丹是性命精华、天地能量在人体凝聚后的生命超常功能态,神即是丹,丹即是神,神丹合一,生道合一,就是仙。没有修炼的超凡过程与脱俗状态,尽管每一个人都有“神”,但成就不了仙道。丹包含了生命信息、生命能量、生命智慧、生命状态与道合一的一切总和,不可孤立地认为丹是人体修炼出的能量团。

在“道术”部分之《丹经秘诀》中论述功境功象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再一一引证。之所以要读者留意功象,是因为理、法、术、诀都必须归在实修上,实修又体现在功境功象中。把握不好功境,不是错之毫厘,谬之千里,就是认幻为真,走火入魔;不是坐失良机,就是不明就里。对功境功象的研究能引导丹士顺利走上真正的“金光大道”。功象是身心内外神气、信息的变化图像,把握了功象,就可以“知几”。《易》云:“知几,其神乎?”可以由象而知神,知神而炼丹,火候的许多玄微就在此中。

七、三丰诗文的文学境界

我最爱读三丰的诗集与古文。他的诗歌,在古代的诗集中最有特色。他把修炼诗诀单独集中在《玄要篇》,而将大量的山水诗集中在三部《云水诗集》。本处所言诗歌即指云水诗歌。云水是出家人行脚天涯的文学借代。三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句)。他的诗有李白的飘逸,有王维的清新,有孟浩然的自然,有苏东坡的宏厚。三丰一生爱读唐诗,尤其爱李白与孟浩然的诗,曾手书孟浩然的《春晓》。此外,三丰爱读苏东坡的诗,称他为“坡仙”。我读过5000首以上道诗,也读过5000首以上魏晋隋唐两宋元明清以来的诗歌,包括历代游仙诗、玄言诗,觉得三丰的山水诗,有魏晋之风骨,唐人之灵韵,宋元以降,无出其右者。他的诗混于唐人诗集,也难分辨。唐诗有的仙道灵气与禅意幽趣,是宋元以来的诗作中少有的。仙道与禅宗在唐代得到最鼎盛的发展,仙灵禅意自然地融化于文人的气骨血脉,而当朝仙真与禅师也有超然才情,形成有唐一代的文风流,后代可望而不可即。三丰的诗就有唐人气脉。仅《云水前集》、《云水后集》、《云水三集》所收录的诗作有三百余首,云游天下,题咏江山,从诗中可见“天地与我合一,万物与我并生”的仙道风神,大有“江山为我留胜迹,我为江山写精神”的高古气象。我们分别从三本诗集中各选几首诗作来品味。

《云水前集》

华表山

华表山高爽气凌,令威骑鹤此飞升。乍看雨脚从空至,未必云头阻我登。

独立峰峦心旷远,遥观渤海兴奔腾。他年愿步丁公后,长啸蓬邱第一峰。

华表山在辽东,三丰登临此山,感到山高气爽,想到千年前在此山修仙成道的丁令威,感慨无限。彼,人也,我亦人也。他一个人站在高峰之上,山雨欲来,云翻雾绕,登高望远,心旷神怡,能看见东边的渤海,波飞浪卷。三丰发愿一定要像故乡的丁公一样,修道成仙。当他年修成大道后,一定要站在海上的蓬莱仙山的顶峰,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天音应和。这是何等的豪迈。

这首诗有李白诗歌的豪放,是《云水前集》的开篇诗。

三十二岁北游

幽冀重来感慨忘,乌纱改作道人装。明朝佩剑携琴去,却上西山望太行。

从诗中可知,三丰三十二岁就已经弃官归隐、修道云游。佩剑携琴,仙风道骨。西山是太行山的支脉,云游到了西山,还在深情地回望不久前离开的太行,但见云水苍茫。

上曲

疏柳苍黄尽夕曛,又有滱水净尘氛。芒鞋独上尧峰顶,西望常山只白云。

夕阳西下,疏柳苍黄,流水、白云、苍山、道人,融为一体,是何等优美的“寻真访道图”。

日观早起观日

天鸡一唱海门开,日涌波涛出海来。万里眼光红不断,三山头脑绿成堆。

遥闻笙鹤从空降,只见云龙带雨回。别有飞仙挥鹿尘,令人企首望蓬莱。

大海、红日、火云、波涛、群山、想象中的仙人、仙鹤、仙音,构成奇特瑰丽的诗篇,虽李白的仙道梦幻名篇《梦游天姥山吟留别》也无过于此。诗的第二句是倒装句,应该是“波涛涌日出海来”。一个“涌”字,写出了大海的雄壮。第六句中一个“带”字,将虚幻的云龙变化成了有生命的真龙。全诗生动地写出了朝阳在大海波涛中涌动,水天相接,云气如龙,海风带雨,群山碧绿,道人远来,仙音奇幻,登峰望远,令人遥想神仙世界。整个画面,像西方近代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

其他如“水秀峰奇吴越路,飘然自背落霞琴”、“最爱峨嵋峰顶月,清晖白上道人袍”、“精庐镇日全无事,两卷《黄庭》养性真”诸佳句,随处可见,将三丰的潇洒、自得活现君前。“清晖白上道人袍”,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月光照在道袍上,使道袍变得发白。

《云水后集》

赴西池仙会

十洲三岛会群英,跨鹤骖鸾到碧城。剑佩声飞琳阙远,炉烟气绕贝宫清。

黄金殿上翻金篆,白玉堂前奏玉笙。照室明珠千万颗,修身自幸得长生。

仙人的世界我们无法想象,但三丰以奇幻之笔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瑰丽世界,仿佛如读近代剑仙武侠还珠楼主所写的海天奇幻的仙侠居处。

我更爱读三丰的山水诗,清雅不俗,烟霞满纸,令人回味无穷。

游峨嵋小雷门

行穿野外入云根,自有青松锁洞门。石壁倒流千丈水,道人清坐钓矶温。

飞流直下千丈的瀑布之动,与清坐钓矶使石生温的道人之静,形成“世外高人垂钓图”。松掩洞门,云扫山径,这就是三丰隐居的地方。

听梦九子思敏读书

最宜听是读书声,隔院传来字字明。杨柳当窗草满地,雨过一斋清。

这首诗不似前面的诗,写得清俊拔俗、了无人间烟火气,而是充满人间温情。梦九是三丰弟子汪锡龄的字。一个春天雨后的夜晚,三丰在梦九宅院静静地听童子的朗朗书声。也许,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景。据说,三丰童年时读书,过目不忘,聪慧异常。

《云水三集》

游蜀

阆苑归来蜀地游,一身时被白云留。烟蓑雨笠闲装束,化个农夫乐自由。

无相,三丰并不都显道人相。也许,你在蜀地遇见的那个站在田边笑看良稼美穑的老农夫就是三丰。和光同尘,披褐怀玉,正是风范。三丰乐住深山,不愿出世,且说成是“一身时被白云留”,显出幽人雅趣和他对山川的热爱,与自然的和谐。

诗仙院祀太白、东坡

瓣香常拜两公诗,文风流后进师。千古精神若相接,大家乘月上峨嵋。

三丰经常读李白、苏轼的诗集,对二公非常崇敬。三丰的诗,有李白的清丽奇幻,有东坡的豪放雄浑。比之二公,毫不逊色。三丰还想,要是能与李白、苏轼千古精神相通,则三人可以同上峨嵋吟诗了。李白、苏轼是从蜀地走向世界的伟大诗人。

修道的人,经常吟咏三丰之诗,可以洗尘俗,换心肠,生道心,养灵气,让人变得内慧外秀,有仙风清气从骨子里飘逸而出。

谈了三丰的诗,再看三丰的古文。古文主要是人物传记,一部分是仙传,如为陈雷谷、完璞子、慧通子所作传记;一部分是《隐鉴》中所录为自元明至清初的一百余位隐士、名士、达士、处士、逸士、居士们所写简传。这种种“士”都有淡泊名利的情怀,或隐居修道,高尚其志,不事王侯;或佯狂避世,寄情山水,沉迷词翰;或不受招隐,躬耕农田,著述以终;或游戏红尘,书画写意,诗酒适怀。总之,三丰推崇“隐”者的精神行藏。三丰的古文,文字精练,刻画入神,意韵高古,神气完粹。长文如《完璞子列传》、《慧通子列传》,分别写了完璞子的剑仙豪气与慧通子的孝仙真情。

完璞子“状貌魁梧,性情豪宕”,他精通儒学,传承仙道,喜欢剑术,与妻子心契神印,非常恩爱。他修成丹道和剑术后,仗剑任侠,多次挫朱棣窃国篡位集团的锐气,这样做为的是“欲振饬大伦,维持名教,使千秋以后,知燕王之师为山林仙客所不能容者,定非应运之王也。”仙道门中人为儒家维持名教,因为他从小学儒,“日日勤学,所谓孔孟心传、河洛宗旨,皆贯通焉”。张三丰说他仗剑任侠“壮则壮矣,毋乃龙性未驯乎”?劝他炼神还虚,以了大道。完璞子很谦虚地接受了三丰的建议。

完璞子是仙道与恩爱两成的。妻子元姬发现丈夫在修道时,就请丈夫以道相授,那是完璞子访道初归后,“始归家见元姬,课子读书。遂独寤中堂,元姬潜窥,见其趺坐于榻,顶有金光,照耀一室。诘朝请曰:‘夫子何不以道相授乎?’光杓(即完璞子)曰:‘方欲度尽天下,岂吝于子?但未谢师恩,故未敢也。’”完璞子得诀归家,一边教育儿子读书,一边隐修。当妻子发现他有道并问何不以道相授时,他说师恩未报,还未得到老师的许可。

等他再次云游多年,在世间积功累德而回到家时,妻子元姬对他说:“婚嫁之事,妾已代君完之,盍即以道相授乎?”女儿我已嫁出去了,儿媳我已娶进门了,对子女的责任我们已尽到了,现在该把大道传授给我了吧。“遂传以返本归元之诀,日夜修炼。完璞子亦自温养胎婴,九年,胎孙复孕,可以分身应物,神游千里。时元姬容颜日少,悟彻前因,乃与完璞子同登瑶岛之上矣”。

这真是一对神仙眷属,夫妻都修成了大道,不违人伦,以成仙道。使我想起了龙眉子那首有名的诗:

人情本与道情通,道用人情世岂知。空有人情无道用,人情能有几多时?

至于慧通子千里寻父,以医救人的故事,更像唐宋。三丰描写他的外貌时道:“时年已三十,五绺长髯,口河眉剑,目秀鼻隆,喜服天蓝袍、淡黄裾,飘飘然有神仙意,携二童相随”。这时的慧通子已是一代名医,外出去贵州寻找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奋志从军,转徙于外”因军功被朝廷封为滇池侯的父亲。慧通子小的时候因病死而复生,当时他父亲正好从军在外。慧通子的姐夫朱云章“专事游侠,言欲为朝廷出力,图取功名”,后勤王战死。朱云章的死使慧通子想起了父亲,“因思父亦从军,未卜何如,而寻亲之念,于是益切,谓穷天极地,必往求之也”。他从江西一直寻到四川,再由四川过三峡,转道云南大理,一路上他以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馈遗之物,用度外悉施贫苦”。他一路寻访父亲的足迹,父亲战斗过的地方都找遍了,可当他找到父亲的最终归宿时,才知道父亲已去世二年。父亲以为慧通子已病死,便于军旅生涯中更纳二姬,各生一子。

当慧通子回到家乡时,老母已去世。他二十多岁时原想外出寻父,只是“以母孤清,无人奉侍,不敢遽行”。当他三十岁外出时,把家事托付给贤惠的妻子钟姑。丈夫回来后钟姑说:“自君之去年,老姑积于思虑,卒然而昏。”慧通子伤痛不已。

从小,慧通子遇见过异人,如今,他感悟生死,便与妻子钟姑一心修道。小时候给他传过道的又出现了,自称西山隐仙,说:“闻吾子孝德动天,合当长生度世。”给他们夫妻传授道要。“仙既去,遂各净扫丹房,勤心修炼,不一载而金丹已成”。又是一对神仙眷属。

后来,慧通子来到林屋洞天,与完璞子一起完成《仙史》,并于此见到父母神体,因儿子的功德父母“齐登仙界”。

三丰所写故事比《列仙传》、《神仙传》更有文学色彩,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人道与仙道并重,倡导和光同尘的修炼,追求人情与道性的和谐。三丰于《古文》中重点写完璞子与慧通子的传记,不是偶然的。当代仙道的修炼更要倡导这种精神。张伯端说:“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值得当代学道者反思。

《隐鉴》文字简短,大多数十字、百余字就将一个个隐士、达士,逸士、居士的风神描绘得可见可慕,真是大手笔。如他写明代逸士闻隐鳞:

逸士闻隐鳞先生龙,鄞县人也。寄怀高远,托迹衡茅,每当风来竹外,云冷松根,辄遂其萧野之趣。

或称其诗如溪上人家,曲几疏窗,长与水云弄色。吾谓其性情亦然。

全文60余字,将闻先生的风范气象写尽。“风来竹外,云冷松根”八字非仙笔不能,一个“冷”字,写出了幽人情怀,是对世俗名利的冷,是借自然之景写幽人之心。

我读过许多仙道的诗文,文笔如此古雅的并不多见。三丰是仙中才子、道门文豪。读他的古文,能熏陶灵魂,净化血脉,清洗肺腑,升华人格,使我们真正体会什么是仙道精神,气象,丹士风骨,隐者情怀。

八、三丰的仙道精神

通过读张三丰的传记、诗文、显迹,使人感到仙道是那么真实可信,是那么真切可亲。三丰在元时官居县宰,以父母亡故,绝意仕途,为父母守墓数年,因与符阳子邱道人相识,“剧谈玄理,满座风清,洒然有方外之想。”于是,开始天涯访道,四海寻仙,往来名山古刹,留止修道,吟咏闲观。如此访道三十余年,在他六十七岁时,于终南山遇火龙而得地元、人元、天元三元丹法,经年修炼,终得大成。

有明一代,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一直到成化、嘉靖诸帝,都在寻访三丰。但三丰避而不见。对当时盛行的挟方术以干政,结权贵而入仕的方士非常厌恶,经常以道术惩罚,“显迹”中的“七戏方士”即是。他崇尚的人物是严子陵、陶渊明、陈希夷、林和靖等世外高人;他勤修仙道,云水天涯,肩挑日月,足量华夏,写下了大量优美诗篇、丹经仙诀,留下了江山胜迹,度化了道器仙才,传承了太上道脉,遗留了故事,他是整个仙道精神的写照、人间道教的导师,从他的行举中我们可以看到:

隐修大道、不事王侯、高尚其志的隐士精神;传法扶道、著述演道、度人弘道的仙人风范;真修实证、隐显自由、和光同尘的修炼功行;显化济世、立德行道、忘名舍利的圣贤胸怀。

这就是三丰身上所体现的仙道精神,六百年来,他的人生影响了道教与仙道,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华文化历史天空的一颗恒星,永远会散发迷人的光芒,引起后人的无限敬仰与无限遐思。

九、结束语

写这篇《前言》,比我校对《张三丰先生全集》还困难,如何提纲挈领地概括三丰丹法的要领,使《前言》像一把打开三丰派大门的钥匙,并澄清一些历史的迷雾?自从开始编辑此书,我就一直在构思此文。三丰的生平如,丹诀如大海,我该如何论述?当我逐字逐句地将全集阅读了五遍后,眉目清晰了。每读一遍,都有重大收获。整个工作变得身心愉悦。

董沛文先生和我策划出版这套“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为的是弘扬中华仙道文化。要研究仙道文化,就需要深入其灵魂,研究其经典、哲学、传说、历史、人物、艺术、信仰、方法,研究她的一切。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整理像吕洞宾、张三丰这样的仙道人物的著作开始,则对仙道的经典、哲学、传说、历史、人物、艺术、信仰、方法都会涉及,以点带面,以一通百,进而了解整个仙道文化的真实面貌。作为道教徒,董先生和我都以出版这样的著作为荣。作为道观负责人,“以文化发展道观,依道观弘扬文化”的战略是真实可行并有深远意义的。希望我们出版的书籍,能系统地、全面地弘扬道学文化,不论是“元道学文化”,还是“新道学文化”,只要是有利于道学发展的,我们都会予以关注。希望得到各界道友、学长的支持。也希望这本《新编张三丰先生丹道全书》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祝愿唐山玉清观能成为注重修道、弘道、慈善、文化的宗教名观、文化阵地。也许真是因缘天成,在历史上,张三丰曾隐居唐山玉清观修道,据说“玉清观”原名“澄清观”,是三丰更名为“玉清观”的。今由唐山玉清观住持董沛文策划并出资出版三丰的丹道全书,真是“道缘结在三生前,性命圆成一世中。 够细致的了吧。 累死我了,我的应该是最佳答案吧 (*^__^*) 嘻嘻……选我噢

孔子出生于周朝的礼制和统一遭到破坏的时代,所以孔子的理想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孔子实现理想的方法是推行“仁爱”和“礼制”,为此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在产生之初就形成了成熟的书面文字记录和系统的理论。而且,儒家学派的基本理论在形成之初就是以直接指导世俗凡人的生活为基础,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不会因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而被淘汰。

儒家崇尚仁和、礼爱、宽恕、平等、慎思、反省等。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汉民族,正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相对自由的环境,思想家们可以有条件地更加从容不迫地考虑治国安民之道。事实上在当时中国的思想家中,也有主张类似于犹太教的崇尚武力和暴力的思想,但是经过时间的检验之后,中国人最终选择了崇尚仁、礼、爱、恕的儒家思想。

两千多年来,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深受尊崇。他不仅栖身于先贤的典籍之中,端坐于官方的庙堂之上,更是牢牢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里。为什么? 我想,关键在于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民族精神的化身, 和谐社会的象征。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业绩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脉;整理典籍,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他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对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持续两千余年而不灭的伟大先哲之一。因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宏毅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抱、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堪称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这世事变幻无常,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可以说,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理,向往和谐社会的象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需要,为孔子加上一个又一个神圣的光环,把他抬到吓人的高位;后世的一些理学家又不断地附会甚至扭曲他的学说,把他神化为高高在上、面目严峻的儒家教主。但从《论语》等早期文献中,我们看到的孔子,却是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一个雍容大度的君子,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师,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先生。

这样的孔子,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他的言行举止,已经跨越千年历史,还将继续跨越时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让后人效法、学习,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逐步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文明水平。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虎视何雄哉!”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但秦始皇也是一位暴君: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焚书坑儒,抑制思想,摧残文化;法令严苛,赋税重,增大了人民的负担。

文章标签: # 三丰 # 仙道 #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