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西厢记张生属于什么生肖_西厢记张生全名

tamoadmin 2024-07-08 人已围观

简介1.西厢记中反面人物张生,怎么在元朝后“改邪归正”了?2.西厢记中张生为什么始乱终弃,真实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的?3.张生是出自什么作品呢?4.《西厢记》里张生的形象,是唐朝大诗人元稹吗?5.西厢记中张生为什么始乱终弃?真实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的?6.张生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西厢记》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奇故事之一。张生全名张珙 ,表字君瑞 。故事大概:唐贞元间书生张珙,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

1.西厢记中反面人物张生,怎么在元朝后“改邪归正”了?

2.西厢记中张生为什么始乱终弃,真实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的?

3.张生是出自什么作品呢?

4.《西厢记》里张生的形象,是唐朝大诗人元稹吗?

5.西厢记中张生为什么始乱终弃?真实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的?

6.张生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

西厢记张生属于什么生肖_西厢记张生全名

《西厢记》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奇故事之一。张生全名张珙 ,表字君瑞 。

故事大概:唐贞元间书生张珙,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发生爱情。时河桥守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索莺莺为妻,崔夫人当众许愿:有退得贼兵者以莺莺许之,张珙驰函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发兵解围。然崔夫人嫌张贫寒而赖婚,张珙相思成疾,莺莺在侍婢红娘撮合下,夜奔西厢探慰张珙,事为崔夫人发觉,拷问红娘,红娘据实以告。夫人不得已而将莺莺许配张珙,但又借口不招白衣女婿,迫张上京赶考,莺莺与张珙满怀离愁而别。 莺莺空守西厢,思嬉戏君心切,和红娘一道耐心苦等。张生终于中了状元,衣锦荣归,和莺莺团圆

西厢记中反面人物张生,怎么在元朝后“改邪归正”了?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被去掉了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出的则足对爱情执着诚挚的追求,“真诚”是作者赋予这一形象的内核,剧中的张生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的书生形象,以后爱情故事中的书生形象,常常沿袭张生的性格特点。

首先,他真诚而执着地追求爱情。张生是个才华出众风流潇洒的人物,不过王实甫在塑造张生的形象时,没有把表现他的才华作为重点,而是表明一旦坠入了情网,这才子竞成了“不酸不醋的风魔汉”。张生从游殿时对莺莺一见钟情起,就将事关读书人前程的科举考试抛在脑后,在僧寺住了下来,为了接近莺莺,他附斋追荐亡父,祷词却是希望“早成就了幽期密约”。为了莺莺,他月下吟诗,写信退贼。崔母赖婚,他失望得要悬梁自尽,莺莺变卦,又使他病倒书斋,几乎不起,后来也还是为了莺莺,他强打精神上京应试。

其次,他是忠厚而带傻气的痴心人。比如他第一次和素不相识的红娘搭讪,就冒冒失失地自报家门,并不合时宜地打听:“敢问**常出来么?”结果被红娘骂做“傻角”。在“赖婚”一场,作者写张生起初以为鸿鹄将至,他一早起来,精心打扮,“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一心等待崔家来请,憨态可掬。谁知道,老夫人忽然变卦,他始而目瞪口呆,继而气急败坏,还直挺挺地跪在红娘面前哭诉,声称要上吊自尽,这手足无措的表现,委实令人喷饭,在这场戏里,王实甫鲜明地展现出张生从焦急高兴到失望负气的情景,而无论写张生或是愣头愣脑,或是酸不溜秋,或是急得像热锅中的蚂蚁,都表明他对爱情的执着。爱情的力量,使这才子傻头傻脑,顾不上言谈举止,但是他的傻气常与忠厚不可分,呆气又正是钟情的一种表现,因此反而获得了莺莺的倾心和红娘的同情。

西厢记中张生为什么始乱终弃,真实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的?

张生并非历史人物,只是一个古代文学中虚构的形象。这一角色出自于《西厢记》,因为,他的人生经历颇具戏剧性,所以,深得广大读者喜爱。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最早的张生是以标准反派的形象出现的。最早在作品中使用张生这一形象的,是撰有《莺莺传》的唐朝文学家叶元稹。在该作品中,张生是一个典型的迂腐文人,亦是标准的薄情郎。不过,经过后世文学家的改编,张生的形象逐渐的?改邪归正?了。

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里,张生的形象首次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从一个薄情寡义的负心男儿,变成一个对爱情执着,得不到心中所爱宁愿殉情的奇男子。正是受到这种转变的影响,在杂剧风行的元朝时期,张生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完美,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张生不过是个出现在小说中的虚拟形象,为什么他的个性会随着时间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呢?

想要剖析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张生小说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起。

在唐朝,中国国力强盛,政治相对稳定(唐中叶以前),经济也处在世界之巅。当时的文人士子无需从事体力劳动,且能混迹于上流社会,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

所以,在最早的《莺莺传》里,张生在社会中的地位显然要高于女主莺莺。在男权社会中,这种地位上的落差,自然而然地会让张生抱有自负的心态,这种心态又使得他的个性极其自私。从张生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不过,文人的境遇到了宋朝发生了较大的转折。随着程朱理学的兴盛,各学派的文人的意识形态斗争从未停止,争雄斗胜的过程中,文人的社会地位逐日下滑,开始沦为社会的中下层。所以,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张生骨子里的自负逐渐消失。

到了元朝时期,外民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的习俗对传统中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不过,因为蒙元统治者必须使用传统的儒学控制人民思想,所以,当时文人的意识形态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传统的宗教、文学受到了元代统治者的尊重和保护。

在这种情况下,平民阶层日渐壮大,文人的社会地位被进一步拉低,间接削弱了儒学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王实甫并不是文人的代表,身处平民阶层的他迎合了老百姓的审美,故此读书人张生在《西厢记》里的境遇就像当时的文人一样,历经磨难和苦楚。

直至此时,张生已经从一个自负自傲甚至自私的迂腐文人,变成了性情淳朴、豁达乐观且情操高尚的?正面人物?。虽然,张生怀才不遇得不到重视,但他仍以乐天派的心态活在人世间;虽然,张生不贪慕虚荣蔑视礼教,但他却从不做作且保持豁达风趣的处世观。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张生形象是立体且复杂的,所以,他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虽说,张生的境遇与普通民众无限接近,处于?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的窘境里,但他的身份仍是?读书人?。就像崔老夫人所说的那样,张生就是个?白衣秀士?。

之所以张生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最终收获爱情,根本原因是张生对幸福的追求,战胜了传统礼教的桎梏。若非他拥有普通文人所不具备的勇气,那么,他极有可能像其他人一样,在这段爱情中败走,潦草收场。

我国古代文学精彩纷呈,经典之作的数量简直让人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但为何唯有张生的形象如此经久不衰呢?

这是因为,张生的形象太过经典,直接影响了后世作者的文艺创作。在许多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张生的影子。例如《倩女幽魂》中的男主人公王文举、《墙头马上》里的裴少俊、《牡丹亭》里的柳梦梅等,就连《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的身上都有几分张生的味道。

由此看来,张生真可谓古代文人中?追求自由恋爱第一人?,他的人生经历鼓舞了后世的年轻人追求自由的婚姻与爱情,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

古往今来,郁郁不得志的儒生遍布史海,可像张生这样迥然不凡丝毫没有穷酸相的却着实不多。同样是生不逢时,可张生却能有?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的格调,这或许就是其魅力所在。

张生是出自什么作品呢?

西厢记是一部美丽的元代杂剧,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西厢记是一部古代爱情剧,写的是赶考书生张生在赶考的路上,临时借宿普救寺,遇到美丽的崔莺莺**和其母回老家安葬其病逝的老父亲,暂时歇脚在普救寺。张生对崔莺莺一见钟情,而崔莺莺也对张生情愫暗生。两个人最后终于在一起了。而真实历史跟戏剧有一定的出入。

在西厢记戏剧里,张生是一个才华横溢,对崔莺莺满怀深情的书生,虽然是个穷书生,可是一心赶考希望考取功名,不过在遇到美丽温柔的崔莺莺后,能够把爱情置于功名之上,为了佳人想尽办法和她约会,也可以为了解救被叛将孙飞虎围困的佳人,而求助于自己的好友。为了爱情,张生付出了很多很多,甚至于把功名可以放在一边。而当他考取功名后,也没有变心,迎娶了心爱的姑娘。

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敢于反抗传统,为了自由恋爱,两个人付出了不懈的抗争,这在当时那个时代真是非常超前,让人追捧。在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经过各种波折后,就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可是在真实历史上,张生并不是一个很专一的情郎,在真实历史上,张生的原型是晚唐大诗人元稹。

元稹曾经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女孩,可是当他考取功名后,就恋上富贵人家的女儿,把等他的那个女孩给抛弃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女孩。元稹曾经写过一部莺莺传,里面就描述了张生始乱终弃的事。而西厢记是根据莺莺传改编的,在西厢记里,爱情至上,张生和崔莺莺谱写了一曲反抗封建、追求真爱的爱情佳话。

《西厢记》里张生的形象,是唐朝大诗人元稹吗?

出自《西厢记》 元·王实甫作。描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

后来莺莺听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中张生为什么始乱终弃?真实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的?

很多人都说《西厢记》的张生原形,是唐朝时期的元稹,但不管张生到底是谁,他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看过西厢记小说的人应该知道,里面的男主角叫做张生,而他在小说里面是一个书生,出生特别卑微。在早年时期因为救过崔莺莺,然后两个人展开了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很多人对于男主角张生的来历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说他是诗人元稹的化身,也有的人说元稹本人就是张生,不管张生的原型到底是谁,其实他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张生出生于贫困的家庭,虽然喜欢崔莺莺,但是因为得不到崔家人的同意,因此两人只能做地下恋人。在西厢记里面,张生是一个比较痴情的恋人,而在其他小说里面对于张生的描述又不一样了。比如说他利用崔莺莺,在自己考得功名之后又抛弃了崔莺莺

其实他抛弃崔莺莺的原因,无非也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致,当然后人不会管他为何抛弃初恋情人,总之他薄情寡义的形象是挥之不去了。但不管他的形象到底如何,可以说张生早已成为大家心中比较经典的男主角了。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原名具体是什么,有人说他的原名叫张君瑞,也有人说他叫张子野,还有一种人说他是张籍。不管他的原名叫什么,总的来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关于张生到底是谁,到现在一直都存在争议。

张生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

《红楼梦》中有宝玉黛玉二人共同读《西厢记》的情节,这本《西厢记》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主角张生和崔莺莺。西厢记是元杂剧,其实现在来看古代的很多爱情故事最终结局都是悲剧,虽然西厢记中两个人最后终成眷属,但是张生的原型在历史上却对“崔莺莺”始乱终弃,他的原型到底是谁,为什么会这样呢?

提到崔莺莺、张生、红娘,很容易联想到《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大团圆结局,孰不知真实版的莺莺与张生的故事是一段始乱终弃的悲剧。

托名张生的负心人便是唐代大诗人元稹。如果为元稹不算高寿的一生(享年53岁)贴标签,要贴两列,一列是“元和体”、“新乐府”、“元白唱和”等,一列是“莺莺”、“韦丛”、“薛涛”,“刘采春”及诸多无从考证的女子姓名,因为元稹是那样的“性温茂,美风容”,又是那样的“真好色”。

元稹是后魏昭成皇帝十五世孙,为鲜卑族,祖姓拓跋,后改姓元。元稹自幼聪慧,九岁能写文章,十五岁考取明经科。明经科是唐代科考种类之一,较为容易考取,一般通过率是10%至20%,而进士科是1%至2%。但考过明经科却不容易获得官职,所以元稹必须继续努力学习,参加进士考试。他备考期间,曾借住姨母家,由是发生了《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初遇莺莺时,元稹二十三岁,“未尝近女色”,莺莺十七岁,“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见到莺莺的那一刻,元稹“惊”。姨母家的丰裕生活、莺莺的天人姿容都令元稹倾慕不已。在元稹的多情攻势下,有了和莺莺的“朝隐而出,暮隐而入”、

“斜月晶莹,幽辉半床”的西厢约会。元稹虽在温柔乡,却“道性尤坚固”,不忘科考,“将之长安”,而莺莺“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也许,莺莺已经预感到元稹的不可靠。数月后,元稹又去姨母家小住,再度与莺莺相聚,而分别时不诉衷肠,只是叹息。莺莺察觉到元稹的诀别之意,反而说“愚不敢恨”,并主动为元稹弹奏琴曲《霓裳羽衣》,可是伤恸欲绝,弹奏的琴声“哀音怨乱”,曲不能终。

为何元稹能这样迅速狠心抛弃莺莺?是因为他去长安科考成功后,被望族招亲,并被选为校书郎。“一梦何足云,良时自婚嫁。当年二纪初,嘉节三星度。朝蕣玉佩迎,高松女萝附。韦门正全盛,出入多欢裕。”

义无反顾地离开后,出于思念或仅是良心不安,元稹给莺莺寄信,并捎去口脂、花胜,莺莺复信至诚至深,“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没之诚,言尽于此”,回赠了从小佩戴的玉环和一枚竹子的茶碾子,希望“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还再四嘱咐元稹“千万珍重”。而元稹竟然拿莺莺的信向他的那些朋友们炫耀,引发了一波文人诗潮。更不可思议的是,元稹为了给自己解脱,还将莺莺比作妖魅,将自己离开莺莺的动机说成是“予之德不足以胜,是用忍情”。

在和莺莺鸿雁传书的同时,元稹应该是和爱妻韦丛一同跟随岳父韦夏卿住在洛阳。韦丛是父亲的掌上明珠,故韦夏卿去洛阳为官时,将韦丛夫妻带去。而元稹仍利用公出或其他什么出行的机会,以表兄的身份去探望了已为人妇的莺莺。这一次,莺莺坚辞不见。元稹动容地恳请,莺莺也只是写了两首诗给他,且高洁地劝诫他“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元稹也确实是“怜取眼前人”,他和韦丛琴瑟和谐。可惜婚后七年,韦丛病逝,元稹写下了感人诗歌悼念亡妻,其中多句被后世传颂,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并因没有给妻子好的物质享受,“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而伤怀,还要“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种种成为后人经典的真情告白似乎都不足表达元稹对亡妻的思念。

但就在韦丛病逝的同年,元稹又和薛涛开始了新的感情,而非如自己的诗中所写“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彼时,元稹作为御史派去蜀中,薛涛为蜀中的官伎,经常被派去接待元稹。薛涛“颇有姿色,通音律,善诗文”,元稹在未见之时便已慕恋,可想交往中的炽烈。一年后元稹离开时,蜀中节度使没有发话让薛涛跟着元稹走,元稹也不敢带走薛涛,只能是断肠惜别。

旅途中因为与宦官争驿馆的房间,元稹被宦官用马鞭抽打而遭贬谪,由此开始了十多年仕途颠沛。两唐书中对谁打了元稹的记录不同,《旧唐书》记作刘士元,《新唐书》记作仇士良。无论是谁,宪宗朝宦官势力已非常猖獗。宦官自德宗兴元元年(784)掌握禁军兵权延续至唐末,能“废立人主”,如宪宗、敬宗之死,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之立,都由宦官操控。既然当年能在一往情深时为了韦丛放弃莺莺,那么在领教了宦官的厉害后,投靠宦官也不需要犹疑。不过投靠之后,官运也没有立即转好。一直到了宪宗末年,元稹才被召回长安。穆宗登基,因为做太子时就喜欢元稹的诗歌,后宫的妃子也喜欢吟唱元稹的诗歌,元稹被重新重视。

薛涛中年脱了乐藉,着道士装独居浣花溪,门前种着菖蒲。元稹在离开蜀地后,没有再与薛涛见面,只能靠写诗寄托相思,“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等到元稹被外放到浙江时、在相别十三年后,元稹想起来去接薛涛。元稹的第二任妻子裴氏是在韦丛死后两年娶的,夫妻两人仍是齐眉举案。但元稹终究未与薛涛团聚。不是“贤明知礼”的裴氏阻挠,而是元稹所在的官府来了新的乐工周季崇和妻子刘采春。采春“歌声彻云”,名震一时,唱的诗篇都是当代才子所作,虽不如薛涛会写诗,但比薛涛漂亮多了。元稹于是移情采春,为她写诗,为她倾倒。

不知道采春之后,元稹又有何新欢。从浙东调走两三年,元稹暴病,一日后死于任上。留下裴氏和未成年的孩子,独子只有三岁。元稹与白居易“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而于女性,元稹早已看透,“尽委穷尘骨,皆随流波注”,他只是逢场作戏而已。其实当年莺莺真的嫁了她的张生,也未必会好到哪里。说不定半生之后,莺莺还是要谢“不娶之恩”。

张生 张生是一个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是《西厢记》中又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它把爱情看的比功名重要,轻贱名利、忠于爱情。他还有一股“风魔”的傻气,比如第一次见到红娘就自报家门,傻的可爱被红娘称为“傻角”。但他也有软弱的一面,当老夫人赖婚时他无计可施,竟一气之下“便索告辞”,还要在红娘面前“寻个自尽”,所以红娘又叫他“银样蜡枪头”。

张生 从这个故事的大概中,可以看出张生并不是莺莺和张生初次会面的“介绍人”,莺莺和张生相识相知是源于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红娘当初不仅没有“搭桥”,且在一段时间里,曾经奉崔母之命监视他们的行动,管制着莺莺,防范她有越轨之举。所以莺莺曾经埋怨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文章标签: # 张生 # 元稹 # 西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