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挟住行令什么生肖_挟刑是什么

tamoadmin 2024-07-08 人已围观

简介1.日本的幕府是什么?2.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 应该怎么发音?3.为什么只有曹操做到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呢?4.唐朝末年的藩镇们,为何不学三国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呢?5.‘挟’字的组词有哪些6.“挟天子以令诸侯”包治百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柄双刃剑:玩好了,招招都是重拳,能把诸侯打蒙圈;玩砸了,没有任何用处,只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那么,同样都是以皇帝名义号令天下,董卓为何会失败了

1.日本的幕府是什么?

2.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 应该怎么发音?

3.为什么只有曹操做到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呢?

4.唐朝末年的藩镇们,为何不学三国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5.‘挟’字的组词有哪些

6.“挟天子以令诸侯”包治百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挟住行令什么生肖_挟刑是什么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柄双刃剑:玩好了,招招都是重拳,能把诸侯打蒙圈;玩砸了,没有任何用处,只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那么,同样都是以皇帝名义号令天下,董卓为何会失败了,曹操为何会成功呢?这个问题要先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政治手段的意思讲清楚。

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叫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国时期最早提出这个政治口号的人,是袁绍阵营的沮授和曹操阵营的毛玠。但是,沮授和毛玠也并非是这个这种操控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批设想者。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时,就干过这种事。当时管仲提出的政治口号叫尊王攘夷。也就是把洛阳的周天子供起来,并以周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不服天子的叛逆。

后来宋襄公和晋文公看见这招太好使了,纷纷学习之。这便有了后来的春秋五霸。再到后来的秦末,刘邦也学会了这招。当项羽把义帝杀掉后,刘邦就号召天下诸侯,以为义帝报仇的名义,征讨项羽,天下诸侯又是纷纷响应之。

说到这里,有心之人应该就明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精髓了。

无论挟天子还是奉天子,前提是一样的,那就是都需要先把天子奉起来,若权臣挟天子而不奉,那跟乱臣贼子还有什么区别?反而会落下把柄予人,给诸侯们一个清君侧的口实,对自己进行讨伐。

当年的项羽,东汉末年的董卓,他们就是挟天子,但是却不奉。项羽直接杀了义帝,董卓把汉少帝给废了,拥立汉献帝。结果都激怒了诸侯,招致诸侯的一致讨伐。这就是玩砸了,玩臭了的典型。

因此,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挟而不奉。他怕众人不服,为了立威,废少帝而立献帝。原以为能靠这招吓唬住不服他的人。结果这反而给了关东联军讨伐他的借口!这个借口就是皇帝是什么身份?你董卓说废就废?后来袁绍更是直接质疑汉献帝的合法性,认为他不是汉灵帝的儿子,根本不具备法统。

今西名有幼主,无血脉之属,公卿之下皆媚事董卓,安可复信?《裴松之注三国志?袁术传》

再后来,袁绍直接放了个大招。他认为董卓能废立天子,我为什么就不能呢?于是袁绍也打算立一个天子,拥立身为汉室宗亲的幽州刺史刘虞继位,准备另立中央,试图将董卓和汉献帝边缘化。

只不过袁绍的企图,立即遭到了袁术、曹操等人的坚决反对。当然了,袁术和曹操反对的原因不一样,这里不细说了。总之这一闹剧就是董卓偷鸡不成蚀把米,没有因为挟持皇帝占到半点便宜。

丢了大脸的董卓认为,干脆把汉少帝那个累赘杀了算了,断了袁绍的念头,加强汉献帝的继承合法性(没有继承人了)。然后董卓一杯毒酒弄死了汉少帝,结果又给自己身上惹了一身骚。天下诸侯一看,好你个董卓老贼!你是先废皇帝,现在再杀皇帝,你怎么不上天呢?因此,外地诸侯们也就更不拿董卓当回事了。

初平三年(192 年),董卓被王允设连环计杀掉。接替掌权的王允、吕布,以及后来掌权的李傕、郭汜。这些人要么是有志气没实力,要么是有实力没志气。总之就是都没有能好好的利用汉献帝这块金字招牌,白瞎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日本的幕府是什么?

曹操借汉献帝自封丞相,公元217年,汉献帝诏令曹操行军打仗可以用天子旌旗,外出时排场比天子的排场还大。曹操还可以像天子那样头戴悬垂12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经营车套。曹操已经掌握了朝廷的一切实权,汉献帝完全就是一个傀儡,距离帝王之位仅有半步之遥,唯一没得到的就是皇帝的名号而已。如果曹操后来逼迫汉献帝禅让的话。简直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软弱的汉献帝绝对会二话不说就让位,但为何曹操到死都不肯封帝呢?而曹操的儿子曹丕刚上任就以魏代汉!

曹操不封帝王实际上有三大原因。首先曹操志向远大,正如他的诗中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毕生的愿望就是天下大统一,可惜在赤壁之战中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宝剑未老,汉室凋零,曹操希望自己能够匡扶汉室;众所周知,曹操也是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深通儒家之道,如果篡位一旦失败必然会背上千古骂名,所以为了自己的声誉名节只能继续扮演忠臣的形象。

第二,从当时形式上来看,曹操如果贸然称帝必然会给政敌一个舆论的借口。曹操拥护汉室让自己打了正义的旗号,而刘备孙权也一直被称为汉贼,如果他推翻汉献帝自封帝王,就让吴国和蜀国有了兴兵讨伐的理由。到时忠于汉室的官员也会趁机反叛曹操,内忧外患势必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所以曹操不敢称帝,如果天下统一的话,曹操没有外患之忧,说不定会推翻汉献帝!

第三,曹操是一务实的人,已经掌握了一切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汉献帝这个时候除了自己后宫其实哪也管不了,曹操已经坐拥自己的天下了,没必要为了一个虚名,让自己背上逆臣的骂名,如果能帮助汉室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也能够名流千古。所以曹操尽管告诉群臣自己不会称帝,但实际的统治权他一点都不会放弃!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有名的政治家,亦奸亦雄、不慕虚名、只争实利,是这个野心家非常明显的特质。这也是曹操坚持不称帝的根本原因。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 应该怎么发音?

幕府是古时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 始于1185年终于1867年共682年,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日本古代有著长期军人干政的历史,军事强人以成为征夷大将军为志向,开设幕府,为军人的最高指挥机构。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权,实为以军事统治进行封建采邑,凌驾正规的文人中央集权政府机构。也可以说是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统治国家。

幕府政治 (ばくふ)(Bakufu Politics,or shogunatepolitics)日本封建武士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中经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户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

日本古代,有着长期军人干政的历史,军事强人以成为征夷大将军(俗称幕府将军,简称将军)为志向,开设军人的最高指挥机构,并且掌握政权。

大部分的幕府将军,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权,实为军事统治,进行分封采邑给诸有力的武士,凌驾正规的文人中央集权政府。也就是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统治国家。

“幕”意指军队的帐幕, 帐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财宝和文件的地方,江户时代中期以后意味变成了政府机构。有人认为“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事实上是当代用词; 当时人们并未称呼过镰仓和室町政府机构为“幕府”。

为什么只有曹操做到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呢?

挟,读音xié,挟持,裹挟的意思。

挟天子以令诸侯,指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出自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袁绍传》。

节选原文:

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译文:

沮授劝说袁绍:“而且冀州城大体平定,军队强大,士人归附,去西边迎接皇上,将邺县作为皇宫,挟制天子而号令诸侯,畜养兵马来讨伐不向王庭朝拜的人,有谁能够抵御呢?”

扩展资料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此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其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百度百科--挟天子以令诸侯

唐朝末年的藩镇们,为何不学三国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三国群星璀璨,而魏武帝曹操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曹操的一生,一个词,英明神武可以概括,其中,当属“挟天子以令诸侯”最有政治眼光,然而,其他的诸侯和他们的谋士就没有意识到大汉天子这面金光闪闪的金字招牌么?

问题是,天子不是菜,不是想挟就能挟;关键是,就算你挟住了,也未必能吃下去。

传统历史为了神话皇权,而且为了突出曹操的高瞻远瞩,所以就把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写得高深莫测极了。好像这种高级战略,只有少数高人懂得,普通人永远也理解不了。

为什么看这种历史,人们容易有智力上的优越感呢?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高深战略,我们一听就明白,在当时竟然只有少数高人才能理解。如果我们穿越回古代,那还了得?

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战略。董卓懂得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控制皇帝后,就派出众多大哥级的人物,对关东大佬发号施令。结果呢,这些替董卓传达号令的大哥级人物,都让关东大佬杀了。(董卓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执金吾胡班、将作大匠吴、越骑校尉王安集关东,解譬袁绍等。胡毋班、吴,王至河内,袁绍使王匡悉收击杀之。袁术亦杀阴;惟韩融以名德免。)

李榷郭汜懂得挟天子以令诸侯,李榷郭汜控制皇帝后,也试图以皇帝的名义在关东地区行使权力;王允吕布也懂得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他们控制皇帝后,一度以中兴大汉帝国的架式。([注]:以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

所以说,懂得挟天子以令诸侯,又能怎样呢?你真的控制了皇帝,又能怎样呢?董卓、李榷、郭汜、王允、吕布控制了皇帝,都也很快被淘汰出局了。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了,既然大家都懂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价值,袁绍怎么不去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袁绍没有与曹操争夺挟天子的权力,一方面是因为挟天子的价值并没有传说中那样大。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很快就失败了;李榷郭汜挟天子以令诸侯,很快也失败了;王允、吕布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一转眼就是失败了;另外,在官渡之战时,没有皇帝的袁绍跟有皇帝曹操打得不可开交,当时,谁又敢说袁绍一定无法打败曹操呢?如果当时袁绍把曹操打崩盘了,人们又会怎么评说这段历史呢?

事实上,曹操可以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力,也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才实现的。

从地缘上,曹操就拥有优先的权力。袁绍是没有机会控制皇帝的,因为他想接近洛阳,需要越过曹操的地盘,而曹操是不会他这种机会的。如果袁绍一心控制洛阳,就意味着在没有摆平公孙瓒的背景下,就要和曹操展开决战了。

事实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要价值,并不是因为可以借着皇帝的名义做事,而是因为汉献帝身边有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团队,你只要把汉献帝接到自己地盘,就可以与这个影响力巨大的团队实现了合作;并且更容易的把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关中地区。对此,只要看看曹操利用钟繇轻易实现对关中的控制,就可以知道了。[注]

[注]: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腾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侍中、尚书仆射钟繇有智谋,若属以西事,公无忧矣。”操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

至于另外一个可以比肩天子,令孙坚身死,袁术篡逆的玉玺,其实更是一个比天子的东西。玉玺的存在,只是为了神话皇权。因为玉玺到底长得什么样?本身就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的答案。

关想当初,刘邦夺取天下,君临天下,也从来没有依靠过什么玉玺的神力;刘秀夺取天下时,也没有依靠过玉玺的神力。曹操、刘备、孙权在争夺天下时,谁也没有把玉玺当过回事。.....

玉玺在谁手里?谁有权,玉玺就在谁手里!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刘邦夺取天下后说,玉玺就在我手里,谁敢说玉玺不在他手里? 刘邦拿出一块玉印,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玉玺,谁敢说这是假的? 刘邦说自己老妈跟一条龙生下了他,谁敢说这是胡扯呢?刘邦说自己未发迹时,曾有这过样那样的神迹,谁又敢说这是胡扯呢?

总的来说,权力是来源于现实的博弈,而不是某种神又而神、玄而又玄的东西。但是只是有宣扬这些神而又神、玄而又玄的东西,才会让人们对皇权产生神秘、神圣的念头。

‘挟’字的组词有哪些

唐朝末年的政治生态,和东汉末年的政治生态非常相似。朝廷中宦官与权臣轮番专政,地方上诸侯割据,不听朝廷节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皇帝想利用一种势力,打击另一种势力,恢复皇权的威严。最后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成为傀儡。

但是唐朝末年和东汉末年又有些不同。

东汉末年,大家都在争抢皇帝汉献帝,谁都想把汉献帝接到身边来。董卓有这样的想法,曹操有这样的想法,袁绍有这样的想法,刘备也有这样的想法。手中有个皇帝,使可以经常假借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让其他诸侯在政治上处于被动状态。这就是有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过唐朝基本上没怎么出现过这种情况。唐朝的最后几位皇帝唐僖宗、唐昭宗、唐哀宗,确实也在诸侯手里换来换去,但是并没有哪个诸侯觉得拥有皇帝是一件幸运的事,并没有利用皇帝来发号施令。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唐朝地方诸侯藩镇割据,是很早就已经形成气候了。因为唐朝中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为了平息“安史之乱”,地方诸侯因此有了武装力量,后来便拥兵自重,不听朝廷的命令,对皇帝的诏书也是爱理不理。同时,唐朝的皇帝又多次被宦官自行废立,很多事情都由宦官说了算,皇帝早已没有了权威。也就是说,这样的皇帝,有也可,没有也可,并非是一个了不得的筹码。

东汉末年不一样。东汉末年,虽然豪强地主也很厉害,他们甚至也拥有了自己的军队,但是还没有形成藩镇格局的局面。最后出现袁绍、曹操、袁术、孙坚、刘备等各路诸侯,是在共同讨伐黄巾军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的。他们虽然事实上是在拥兵自重,但打的旗号都是在拱卫朝廷,谁也不敢擅自称王称帝。袁术抢先称帝,结果遭到诸侯们的一致谴责,最后自食恶果。(反观唐朝,当黄巢起义攻入长安的时候,诸侯们都不来救,唐朝皇帝没有办法,只好向沙陀人借兵,这样,沙陀人李克用又卓立为一方诸侯。形成一个新的割剧政权。)

(安史之乱)

既然东汉末年诸侯们拥兵的目的,是为了拱卫朝廷。那么,拥有皇帝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而且其他诸侯还非常害怕这一招。当时汉献帝被曹操接到许都的时候,袁绍就害怕从许都来的诏令对自己不利,经常惶恐不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第二,唐朝末年没有出现过一个像东汉末年的曹操那样,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招用得非常好的雄才大略的人。

东汉末年,曹操拥有了汉献帝,他也把汉献帝架空,杀了伏皇后、董贵人,以及与他们有关的外戚,欺负得汉献帝够呛。但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政治手段一流。他除了剥夺汉献帝的权利外,其他对汉献帝都很好,甚至还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他利用汉献帝来“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们还不敢小视,不敢不听他的,所以相当有用。

(唐昭宗)

而唐朝末年,拥有过天子的诸候不少,比如李茂贞、李克用、朱温等等。但是这些人都没有什么大眼光,且别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用,就算是有用,他们也不知道应该怎么用。所以最终,唐朝末年的这些诸侯们,只能建立一些短命王朝,并不能像曹操那样,差点儿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第三,唐朝末年的皇帝,并没有那么心甘情愿地给诸侯们挟持。东汉末年的汉献帝,性格是比较柔弱的。当他的皇后被曹操抓住,准备杀掉的时候,他求汉献帝救他。可是汉献帝却说,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死呢。

而唐朝末年的皇帝,尤其是唐昭宗,他并非是一个受人摆布的人。他先是杀掉了专权的宦官杨复恭,接着,试图清理掉地方上拥兵自重的田令孜和李克用。只是力量有限,最后才没有成功,成为傀儡。可以说,他即不会任人摆布,别人摆布他,假借他的名义号令诸侯,也没人相信。

“挟天子以令诸侯”包治百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挟持 挟制 挟带 挟嫌 挟纩 挟策 挟私 挟书 挟辀 挟日 挟治 挟势

挟恃 挟奸 挟怨 挟策 挟山 挟提 挟赞 挟藏 挟斯 挟册 挟依 挟义

挟令 挟赤 挟养 挟辅 挟暮 挟尺 挟忿 挟生 挟挠 挟揓

要挟 裹挟 怀挟 自挟 用挟 邀挟 扶挟 威挟 负挟 打挟 诡挟 火挟

挟山超海 挟细拿粗 挟势弄权 挟主行令

字挟风霜

拿粗挟细 倚官挟势 拏粗挟细

八棒十挟

袁绍在面对“天子东迁”的历史机遇时,并非无动于衷,只是面对北方持续的战争,以及迎接天子建都邺城的负面影响,选择了“和稀泥式”的决策,即指令附庸曹操出兵迎接、护送天子回洛阳。

只不过,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最终成为汉末乱世的胜利者,而“错失良机”的袁绍,自然就成为目光短浅的代表人物了。

那么,问题来了,以成果论,曹魏代汉,是在东汉王朝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国家,蜀汉的刘备、东吴的孙权,同样也建立了国家啊,这两家,并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动和机会,恰恰相反,他们正是天子也令不了的诸侯。

也就是说,“挟没挟天子”和汉末军阀的最高成就,裂土建国,并没有直接关联,那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袁绍没有“迎奉天子”又算什么根本性的错误呢?

事实上,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既不是荀彧,也不是沮授,而是贾诩,他献策的对象也不是曹操,更不是袁绍,而是李傕、郭汜、张济等人,他的原话是:

奉国家以征天下。

所谓国家,在当时的世界观中,就是朝廷、天子,贾诩的计策得到了执行,长安朝廷在逼杀王允之后,彻底落入了李傕、郭汜、樊稠等人之手,汉献帝甚至被强迫到军营中居住,说起来,这个“挟天子”是完全执行了,而能不能“令诸侯”则要另说。

现实是,当时众多的割据势力之中,明确提及“挟天子以令诸侯”或是“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战略方针的,总共只有三家,一家是众所周知的曹操,团队之中荀彧、毛玠都曾涉及,另一家是拒绝纳谏的袁绍,主要提议者是沮授,第三家就是李傕,提案者就是贾诩。

换个角度来看,即刘虞、陶谦、公孙瓒、张杨、刘焉、刘表、吕布等诸多旧势力,袁术、孙策、刘备等诸多新势力,根本都没把这个当决策选项,为什么?

因为雄才大略?野心勃勃?

那袁术、刘备怎么算?没有机会?那张杨这种掌握朝廷的怎么算?刘虞这种被推举当皇帝还拒绝的怎么算?

鸡汤历史观化解不了这些矛盾,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本质上是专属于曹操的灵丹妙药,换个人,就根本发挥不出作用,而所谓的“作用”,也并非是通俗说史常见的,争夺正统人心,掌握人才向背之类的说法。

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解决曹操的身份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上述所有的汉末军阀,各有各的解决方案,比如袁氏兄弟自称官职,又有朝廷的加封,公孙瓒、刘虞、陶谦等人则始终职贡不绝,那是汉朝的好臣子,而孙策、刘备作为从属,这方面要弱一些,都要等曹操的建安朝廷给予名位确认,他们仨,还真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回顾一下记载,更能理解这个结论。

早在入主兖州之初,曹操就派出亲信,兖州从事王必出使长安,与李傕、郭汜把持的朝廷拉关系,先在河内郡被张杨阻拦,靠着董昭的劝说过境,到了长安,又险些被李傕、郭汜扣下,靠着钟繇的说项,方才完成送礼的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李傕、郭汜虽然是粗坯,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关东诸侯想要拥立天子,曹操虽然向长安派出了使者,必然不是真心“忠汉”,这其实就反证了,之前袁绍、韩馥拥立刘虞为天子的计划,曹操绝对参与了,或者说,在正统汉廷的眼中,曹操是跟随袁绍的乱臣贼子。

所以,尽管曹操属于二袁集团中少有的尊奉汉献帝的势力,又有董昭在河内郡向李傕、郭汜等人送礼、写信勾兑,仍然没有从汉廷手中,取得一官半职。

史书记载中的行奋武将军、领东郡太守、领兖州刺史、权领兖州牧,等等职务,全都是袁绍给的“地方粮票”。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后汉书·袁绍传》中收录了一则袁绍的上书,这是建安元年天子迁都许昌后,下诏书责备袁绍时,他所上的自辩状,其中原文提到:

臣时辄承制,窃比窦融,以议郎曹操权领兖州牧。

意思是,在青徐黄巾肆虐之时,袁绍曾私自参照东汉初年窦融“行西河五郡大将军事”的先例,以承制授拜的权力,任命议郎曹操暂时代理兖州牧。

袁绍这个操作有多僭越逾制,先不谈,先看看曹操的“议郎”职务,袁绍的说法,意味着,在初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92年,曹操的本职仍为“议郎”。

这个职务,实则是他在灵帝末年,卸任济南国相,转东郡太守后,乞求留在洛阳宿卫,给予的闲职,但时常托病,告归乡里读书。

待他再次入仕,已是汉灵帝建“西园八校尉”时,按照他自己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的说法,他先被:

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

而在乐资《山阳公载记》则记载:

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

由于曹操常常告病在家,虽然有议郎这个职务,却只是名义上皇帝的侍从、顾问官,所以,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谯县老家,也因此,任命新官职用了个“征”字。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西园八校尉”实则是将洛阳兵权,由传统的大将军何进的“五校”兵权,向“无上将军”汉灵帝手中“八校”的转移,并不是简单地设立“新军”,所以,“西园八校尉”仍旧是一套“大将军幕府”结构,曹操实则是以“议郎”的本官身份,出任了“典军校尉”的幕府职务。

文章标签: # 曹操 # 挟天子以令诸侯 #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