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李白的梦想的想象作文_李白梦想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6-24 人已围观

简介1.李白的心愿是什么?大神们帮帮忙2.李白一生追求实现政治理想,为何当年又要离开长安?3.李白的历史故事4.写李白寻找梦想的作文六百字以上?一、李白的飘逸洒脱?(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自尊1. 天下才士,舍我其谁李白天性中有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强烈自信,他对自己的才能始终坚信不移,这种自信一直贯穿在李白的政治旅途中,不管形势多么不尽人意,他也从未对自己的才能有过一丝一毫的怀疑。这种自信自

1.李白的心愿是什么?大神们帮帮忙

2.李白一生追求实现政治理想,为何当年又要离开长安?

3.李白的历史故事

4.写李白寻找梦想的作文六百字以上

李白的梦想的想象作文_李白梦想是什么生肖

?一、李白的飘逸洒脱?

(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自尊

1. 天下才士,舍我其谁

李白天性中有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强烈自信,他对自己的才能始终坚信不移,这种自信一直贯穿在李白的政治旅途中,不管形势多么不尽人意,他也从未对自己的才能有过一丝一毫的怀疑。这种自信自心底迸发出来,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便是一股舍我其谁的干云豪气,那种气势如同黄河巨浪滔天而来,奔流到海势不可挡。

他弱冠之年曾谒见时任渝州刺史的李邕,今存《上李邕》一首,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大鹏”是庄子笔下的庞然大物,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又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大鹏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理想的象征,李白深受道家黄老哲学的影响,又心怀大志,是故多以大鹏自诩,并在后来的多篇诗作中引用。此诗之意是说:你看那大鹏,一旦乘风而起,它就会直上云霄,就算是风停了,它也能把大海里的水溅得到处都是。我就像是一只大鹏鸟,尚未得志的时候,很多人都讥笑我,说我不自量力,但就连孔老夫子都知道后生可畏的道理,更何况你李邕也不是一般人了,怎么能和一般人一样来取笑于我呢?当时的李白只不过是初出茅庐的一介布衣,而李邕却是渝州刺史,并且还是当时的名士,素以能文养士著称,就算是不以官职高下论处,作为晚辈,李白也应当执后学之礼,更何况李白此时还是有求于李邕,希望他能够提拔自己,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此诗则不然,李白并没有走别人干谒诗中贬低自己,抬高他人的旧套路,他先声夺人地说自己是如何志向不凡,你不能看不起我,骨子里透出的是一股气,“我就是一只尚未飞起的大鹏鸟,等待我的是沧溟大海,日月星辰!”颇有种“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叫,一鸣惊人”的味道,这就是李白的性格,他傲气冲天,挥斥方遒,就是因为他够自信,够狂傲——“天下才士,舍我其谁!”

2.干谒失败却信念不失

李白的自信不仅表现在他初出茅庐,未尝世事艰辛的时候,甚至在他投靠张说父子失

败后还是那么坚信不疑。他在梁宋之地游历时曾赋诗曰:“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也就是说他把一入长安不得重用的责任归咎在未进入统治阶级内部,未曾面见

君王上,他还保持着乐观和信心,认为自己只是时机未至,而不是能力不足,等到时机到

来,他就会“东山再起”,继续他兼济苍生的梦想。此间李白还有另外一首诗: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在这首诗里有好几个典故,此中取一,是说当年姜子牙“屠牛朝歌,赁于棘津,钓于磻溪,文王举而用之。”姜太公年且八十,并在渭滨垂钓十年,尚且始得文王举用,而自己年纪正值壮年,李白认为自己时运不济,但只要时机一到就可以大展身手。他的自信里充满了与上古先贤相提并论的豪情,似乎政治上的不如意他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样。

可事实是此后李白却将要经历他政治旅途中的另一次失败。当他被唐玄宗征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时,他万万没想到他会在经历了两年的“诗文待诏”生活后又体面地被“赐金放还”,再接着“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隐居庐山。他是要从此不问世事了吗?不是!永王李璘举兵后,李白便受邀加入了李璘的幕府,他的自信仍是尚未消失,他认为这次选择是正确无误的,他的政治生涯就快要正式辉煌地开始了,他的政治人生就快要实现了,他定可载誉归来,此刻诗人的自信心无疑是高涨到了极点,这种自信体现在诗中便是“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李白的自信是源于对自我才华的极度认可,他这只“大鹏”又怎会被时运不济的困难所击呢?

(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乐观?

1.踌躇满志的梦想?

“一个人年轻时所培育的思想,往往一辈子都会留下烙印。”[5]李白生于西域碎叶,五岁时随父亲入蜀地定居,一直到二十四岁才离开蜀地东下游历,因而蜀地文化的烙印伴随着诗人终身。蜀地文化一直受到春秋战国时期纵横思想的影响,早年如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等名士都曾驻居蜀地,他们的思想一直为蜀地文士所崇仰,这种思想从李白“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奇书”的自述中可窥一斑。李白从年轻时就走上了纵横游侠与献赋求仕的道路,他不愿与当代文士那样卑躬屈膝,走科举的道路,他所想的是要如同姜尚,管仲,诸葛武侯那样,得到他人的赏识举荐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他希望得到展现自己在文学和政治上天赋的机会,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后再功成身退。?

深受文人“兼济天下”思想影响的李白,骨子里充满了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憧憬,这从他的诗词里满布着的渴望建功立业,忧国忧民基调中便可看出。弱冠年华的李白初出蜀地就写了不少的干谒诗以及文章来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正如上文的《上李邕》,此外尚有几篇诗作,如《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曰:“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无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在此诗中李白把自己比作躬耕陇亩,等待赏识的诸葛亮,希望崔氏兄弟可以像崔州平和崔瑗一样能够提拔自己。在另一诗作《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中,李白亦有“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的言论,当是时李白一入长安,托身于宰相张说父子门下,寄身玉真公主别馆,等待着不知什么时候到来的玉真公主,可谓无奈至极。面对连绵秋雨,渴望为国效力的诗人只感自己的才华不为人所知,就如同初入孟尝君门下的冯谖一样,有力无处使,只好举杯缅怀管仲,乐毅那样的历史英豪,心情苦闷,难以诉说。试问,若非积极用世之人,这样衣食不愁,消闲自得的生活,谁人还发如此牢骚?也就只是李白而已。?

2.深陷政治漩涡时的不屈挣扎?

李白有多篇怀古诗传世,诗中也大多抒发诗人渴望积极用世,报国救民的愿望。如《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在诗人漫游江南的途中,目睹春秋时期吴越之地历史遗迹,遥想当年强大如吴、越,也终究敌不过岁月的流逝,一代霸主尽皆成为尘烟,这一切的场景使诗人不仅想到了自己的国家:权臣当道,外戚拥兵,天子圣听闭塞,整日钟情声色,这种生活和破灭前的吴越又有何异?再如《登金陵凤凰台》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全诗怀古伤今,蕴藏着一股对长安的无比眷恋,暗藏着诗人对时政的担忧,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可以说,诗人即使在二入长安,政治理想遭到再一次沉重打击后也没有放弃自己内心深处积极用世的态度,他一刻也没有放下对唐王朝国政的关心,始终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而当现实不能给诗人提供大展拳脚的舞台时,当他眼睁睁看着社稷百姓的苦难时,诗人不禁爆发出了发自心底的呐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可就算是如此的绝望,诗人心底积极乐观的态度还是让他留存着最后一丝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除却怀古诗和干谒诗,诗人还留下了为数不多的边塞诗,在这些边塞诗中也是无一例外地凝结着诗人积极的态度。诗作中诗人每每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如在《塞下曲》六首诗歌中,诗人向天呐喊:“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或以诗文描写军中将士的艰苦生活,如《五月天山雪》中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从军行》中的“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或反映思妇忧念从军千里之外的丈夫的苦闷心情,如《北风行》中“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娥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忧国忧民的诗人在诗文中也不乏对老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以及对那些权臣奸宦的嘲讽:“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视王侯?

1.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李白蔑视权贵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版本,其中最有名气的莫过于“力士脱靴”[6]:相传李白名播四海,蒙玄宗召见,玄宗见李白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不觉命李白纳履,白遂展足与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为其脱之。而在《警世通言》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一文中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并且在“力士脱靴”的基础上还添加了“李白醉草吓蛮书”和“贵妃捧砚”的细节。当然据《康震品李白》一书所言,这个故事多半是民间为烘托李白傲视权贵的不屈性格而杜撰出来的,但即使是假故事,却依然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且千百年来不心生怀疑,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李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性格的喜爱和推崇。如此故事,若是放于他人身上,岂会流传许久?更何况故事能够流传也必然有它可信的地方,这里暂且不做太多讨论。《合璧事类》中也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李白游华阴,县令开门方决事,白乘醉跨驴过门。宰怒,引至庭下:‘汝何人,辄敢无礼!’白乞供状,曰:‘无姓名。曾用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天子殿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显而易见,李白的傲岸性情可不是旁人能够东施效颦的,这个故事里折射出的是世人对李白的喜爱程度。?

2.傲骨天生,不向权贵折腰?

事实上李白傲视权贵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诗歌里便是一种傲岸不屈,正直高洁的风骨,这在李白的多首诗歌中就可管窥一斑,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一个性格率真豪放,不愿阿谀逢迎,献媚取宠的正直士人形象;在《古风四十二》中曰:“松柏有本心,难为桃李颜”;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用“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把自己和那些奸佞小人划清了界线;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则公开宣称:“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在《设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辞》中宁可“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此外,李白在其诗歌中经常用大鹏、天马、凤凰、青松、碧荷等高洁之物自比,使“自我”和那些高洁、美好的形象融为一体。俗语云“人不可有傲心,但不可无傲骨”,李白的血管内流淌着的是文人清高、自由的血液,不甘平淡是他的天性,他敢于藐视那些不学无术却身居高位的贵族,这也难怪李白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喊,如此大胆妄为的举动,除却李太白,又有何人敢如此!?

李白傲视权贵的性格体现在思想上是一种“平交王侯”的气质,一如前文所引李白《上李邕》一诗便是丝毫不把堂堂渝州刺史放在眼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又如《上安州裴长吏书》中的:“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李白他可从来没有把儒家治世原则的“上下之序,夷夏之防”放在眼里,他所憧憬的是古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故事,正如他在《古诗十五》中所言道的:“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只可惜的是“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李白从先秦士人的事迹中受到鼓舞,那种自信,自尊,自负的性格,也就成了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傲视王侯,平交王侯的精神动力。?

(四)“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仗义豪迈?

1.深植心中的游侠思想?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相信读过金庸名著《侠客行》的读者,一定也会记得这首同名的诗作,此诗便是出自李白笔下,除此篇诗作,李白尚有《白马篇》、《幽州胡马客歌》、《行行且游猎篇》、《结袜子》等诸多歌颂游侠的名篇,在这些诗篇中诗人以战国至汉代的著名侠士,如专诸、朱亥、侯嬴、高渐离、剧孟等人为主角,歌颂了他们豪放不羁的胸怀和仗义赴难的情操,以及慷慨激烈,非常人所能为的行为。诗人受蜀地及西域蛮夷文化的影响,出于对古史上那些侠士的敬仰,他自身也是极具侠士情怀。他自幼喜好剑术,好行侠仗义,平时的装扮也是“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李白有诗《叙旧赠江阳宰陆调》曰:“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邀。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记叙了他在京城时期的一段任侠生活,大意是说当初李白和朋友在京城两都之地游玩,因故和当地的豪族少年产生了冲突,被人围困不得突出,面对几倍于己的对手却也丝毫不惧,后来在当地官员的协调下安然脱离。事实上盛唐时期游侠文化亦曾盛行一时,大约是因为盛唐时代的经济环境较好,给游侠文化提供了一块寄生的土壤吧?此处暂且不深究。但从诗歌中可以看出李白对于游侠文化的喜爱可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他是的确亲身经历过的。向往游侠生活,任侠仗义的李白,在他的笔下,灌注给那些豪侠烈士的便是一种“虽千万人逝,吾亦往也”的慷慨激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大丈夫胸怀,也是因此,“谪仙人”李白的诗歌才会有着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气势,那种如同滚滚黄河扑面而来的大气!?

2.任侠仗义,存交重义?

侠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注重实践诺言,注重义气,注重社会正义感。受此影响的李白也极为看重义气,他曾在《上安州裴长吏书》中说自己“存交重义”,说是自己和朋友一起漫游洞庭,朋友患病猝死,他伏尸痛哭,直至啼血,后将朋友安葬湖边,几年后又专程赶回将朋友剔骨迁葬至家乡。?

此外,李白也是极为乐善好施:“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任侠仗义的性格使得李白特别注重和朋友之间的友谊,事实上在唐代的诗人群体中,李白的朋友可谓是遍及全国各地,著名的诗人,如贺知章、岑参、杜甫等都是他的好友。每逢朋友离别之时,折柳相送,长亭饮别,伴随着各自心中的忧心事务,不觉间心神不稳,这种欲言又止,离别话语似尽未尽,却已不知该说什么的感觉,体现在李白的诗歌中便是化情语于景语的手法,如《金陵酒肆留别》中“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与滔滔江水相比,与之一较长短;或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朋友已然远去,自己仍然孤立江头,眼望孤帆远影,惆怅万分的心情;或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借月寄情,表达对朋友的深深记挂之情;又或如《送友人》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朋友分别时,天地草木,落日浮云皆为之悲的深情。

二、李白的狂放不羁?

(一)“何处弹剑无不可”的自负狂傲?

1.自信的极致是自负?

不可否认,李白的确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他“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家”,作为一个“天生我材”的诗人,他以自己的生花妙笔写出了一首首不朽的诗篇;作为文人,他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影响极深,每以管仲,诸葛孔明等开国安邦

之材自诩,“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怀抱着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人不可有傲心,但必须有傲骨,可以说李白的才华和志向使得他在人生的路途上始终信心十足,这是他引以为傲的资本。但有的时候自信和自负就像是一张白纸的两面,往正面说是自信,可要是当这种自信发展到极为强烈的地步,那么就转化成为了自负,如同一柄寒光淋漓的宝剑,在杀敌的同时也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并且当事人或许还不会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和饮鸩止渴的区别。因而可以说极度自信的李白也是极度自负及狂傲,据《唐语林》记载:“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板,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白曰:‘风波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线,明月为钩。’又曰:‘何物为饵?’白曰:‘以天下无义气之丈夫为饵。’宰相竦然”。初一看来,李白的言辞当真是气吞山河,雄阔宇内,直把虹霓做线,明月成钩,天地乾坤当以李白为有情有义之大丈夫之首,这样言辞甚至连当朝宰相也为之悚然。但,李白是谁?一介布衣而已!前文曾引过李白《上李邕》诗作一首曰:“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首诗作可以说是李白极度自信和狂傲自负的代表作,在世间一边要奢求权贵引荐自己,一边又不把权贵放在眼下的,似乎在唐代除了自觉才高八斗,唯相如子建之流可与之比肩的李白,何人安敢如此?这种狂傲,这种自负是李白诗歌风格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2.狂傲不羁的干谒者?

在唐代士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若非走科举取士道路,便只有依附权贵,以求得到举荐,免试为官,这种路途后人称之为“干谒”,和诸多文士写干谒诗的风格不同,李白从不在诗中贬低自己,奉承官员,他的诗作在结尾的部分甚至透出自信、自负、乃至狂傲的语气。除却上文所举之例,尚有其他文章可体现出李白的狂傲,如《上安州裴长史书》结尾处曰:“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开心颜,终乎前恩,瑞乎英盼,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在文章中李白以冯谖自诩,他说如果裴长史你能给我足够的尊重,给我好的待遇,就像冯谖和孟尝君那样的话,我可以为你万死不辞,即便是让我像荆轲那样去刺杀秦王也绝不二话。但,要是你对我不予接纳,还耀武扬威,嘲讽于我的话,我就会像志存高远的黄鹄那样一去不复返。按照《康震品李白》中的话来说:这厮有点太狂傲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这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何处弹剑无不可”的自负可不是每个诗人都能有的,这也就是李白绝顶诗才,绝顶自信,绝顶自负,绝顶狂傲的气质性格在他诗歌风格中的体现,如若让后人来品评李白这种自信中无处不锋芒毕露,傲气十足的性格,怕也只能

长叹一声“好一个李太白,好一个青莲狂士!”?

(二)“但愿长醉不愿醒”的自我放逐?

1.梦想破碎后的颓废?

“李白是以满腔的热情拥抱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然而,当他步入社会,踏入仕途的时候,出现在他面前的并不是平坦如砥的九衢长安大道,而是荆棘丛生的崎岖坎坷;不是光明灿烂的艳阳春天,而是阴霾遍地的隆冬寒月。他悲愤,他惆怅,他嗟叹,他呼喊。拔剑击柱,是他情不自禁的表达;终夜坐吟,是他心绪不平的常态。”

诗人怀抱着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但是,想象往往和现实差距很大,曾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在政治路途上却走的相当艰难,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个翰林待诏,或许他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但他绝对不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两年的供奉待诏生活,他充分认识到了玄宗的昏庸无能和荒*无耻;盘桓长安的岁月,他彻底领教了朝廷内部的黑暗腐败,看到了杨国忠,李林甫之流的卑鄙自私,使得他对玄宗朝廷失去了信心,不仅自己报国救世理想无法实现,甚至连雄心壮志也在酒楼歌肆的风花雪月中被逐渐消磨,“诗圣”杜甫曾赋诗形容此时的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

李白把无限的幽愤浓缩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全诗结构跳跃,起落跌宕,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幽愤,有对自己理想无法实现的痛惜与追悔.也有忧国忧民之情难以抑制的宣泄,还有报国无路之愤不可平息的喷涌。割不断的愁绪抽刀无可奈何,浇不灭的愁焰杯酒无能为力。残酷现实的打击一次又一次使得这位立志“兼济天下“的诗人苦闷难当,这并不是难以理解的事情,毕竟李白也是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不可能在现实的残酷前永远高昂着头,他也会产生出失望,以甚至产生“但愿长醉不愿醒”“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心态。?

2.自暴自弃的自我放逐?

李白的自我放逐心态让他沉溺于美酒之中,人生仕途如此不如意,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醉了可以忘记一切不愉快的事情,醉了可以不去挂念功未成,名未就。“天生我材无人用”的悲哀使得诗人始终无法释怀,他所有的狂呼欢饮也只是为了麻醉自己而采取的措施,只有这样诗人的心灵才会获得暂时的安宁,因此他整天长醉酒乡,不思归去,甚至最后的死因也是饮酒过度而造成的“腐肋疾”,可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醉了总会有醒的一天,而诗人一次次醒来后又是一次次地陷入了现实无情的苦闷中。?

他的自我放逐还体现在他在对游仙求道的追求中,当然这和蜀地文化的熏陶也不无联系。诗人年少时曾在寺庙中苦学,有诗曰“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在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李白便直奔齐州临淄郡接受道箓,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道士,政治上的不如意,让他想到在道教中寻找一丝安慰,寻求政治以外的精神支点,了却了自己求道的梦想。不能不说这是李白诗歌创作中的的一次飞跃:因为求道他的游仙诗中多了更多浪漫的情调,绮丽的的幻想,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多了更多的傲岸不屈、放荡不羁,如《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嘲讽自己当初的治国理想;也多了些对生活的明悟“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的心愿是什么?大神们帮帮忙

李白之梦:布衣而卿相。即希望不通过科举考试,而以自己的名声得到君王的重用,并且在自己为国家建立一番功业后,功成身退,声名远扬。换句话说,李白非常看重名誉,希望世人都能承认他的自身价值。

李白之痛:梦想远大,无法实现。先是通过各种关系进了皇宫,却当个清闲的翰林供奉,作诗画待召,最后还被赐金放还。后来,为了梦想,成了叛军永王李麟的幕僚,永王兵败而入狱。最后郁郁而终。

李白一生追求实现政治理想,为何当年又要离开长安?

李白一辈子都在梦想做官。 诗仙李白的诗是不用说了.但人们多知道其诗,知道其拼命想当官的可能不是很多. 李白著名的《静夜思》,就是他在杨州托人举荐未果后,心情不怎么好时,一挥而就的. 開元十八年,李白二十岁时便辞别父母外出云游.李白好“走”是今天的人们公认的.但人们大多以为李是周览名山大川放浪而己,错了.李是四处托人求官兼游美山美水.就象春秋时的孔夫子,周游列国是为了玩吗? 一晃,李白在外云游七年.但一个“明白人”也没找着.李的心情好得了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李白这个时期的作品. 其实李的人真是没少找,托张三,找李四,再求王二麻子,费尽了心機.但就是没人举荐他,就是不入门.他托人都找到了玉真公主,用现在话说,都找到了总书记的妹妹头上了,弄个小官不该难呀! 是李白没钱吗?有啊!他“散金三十萬”,今天帮这个明天助那个,没少往外掏钱,但不懂当官是要花钱的吗?李白的父亲经商多年,不告诉儿子该怎么求官吗?不告诉儿子诗写的再好,说你不行也白搭吗? 李白的做不上官可能不仅與钱有关,主要的可能还是與性格有关.有“生不愿封萬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美誉的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韩朝宗,他不也见了吗?但为什么韩虽欣赏李的诗文,却也不推荐他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開心颜”的李白,骨子里的“狂”,注定了他做不了官,就是做了也做不好.但李白认识不到这些,仍绞尽脑汁往官场里挤.他很难意识到什么是功,什么是业.以为当了官就可以建功立业了,结果恰恰相反.中国封建官场上少了一个李大人,却多出来一位不朽的大诗人.今天的中国人,会记住開元年间谁是正县、正地、正部级干部吗? 天宝元年,李白機会来了,上面下文件要提拔他了.李白激动到什么程度不知道,但估计没到范进中举的地步.因为他还可以跨马扬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看样子,没啥事儿. 李白得了个啥官呀?“供奉翰林”.官不大,但地位不小.宦官大吗?说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说小,连“根儿”都没了的男人.今天的秘书官大吗?说大,总理都得点头哈腰.说小,掌中玩物.就看李白怎么干了. 进宫后李白怎么干的介绍的不多.今天的一些人常常放大李的狂放.什么谁给他提鞋,谁为他磨墨.其实李白酒醒后,第一件事就是想叩头谢罪.好在李、杨、高们都没少喝,都半彪不傻了.今天的首长们潮了,也一样. 刚才说了,李的位置举足轻重,就看你怎么干了.安禄山有什么才华?高力士有什么才华?但安、高行,李白不行.不久,他就被挤了出来,又啥也不是了. 但李白不是陶渊明,知道激流永退,喜欢“釆菊东籬下”,他还是醉心往官场里混,结果搅进皇帝的两个儿子的争斗中,差点掉了脑袋. 这会儿,李白己是快六十的人了,但依旧惦记着报国,惦记着皇上.“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眷.”看到这里,不仅又想起范进,想起一个中举后的文化人的痴傻.想起洪秀全,想起一个屡试不中的乡村知识分子的疯狂. 李白、范进、洪秀全三人身上,折射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文化人的人生理想.直至今天.因为中国并没有摆脱“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制度,就不可能不产生“官本位”思想. 李白终于老了,但至死他也没能死在家里.很落魄了.然而,正因其一生官场不顺,才有了他留下来的不朽的诗篇.官场上顺了,不就茅盾了,老舍了,郭沫若了!

李白的历史故事

公元742年,那年,李白42岁。对政治充满了渴望的他,终于在这一年迎来了他一生中颇为重要的一次机遇。他接到来自于唐玄宗的诏书。于是,李白来到了令他朝思暮想的长安城,李白以为这次他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可是奇怪的是,满怀抱负的李白在进了长安城后,一共只呆了?号称三年?,实则只有一年有余。在这一年里,李白并没有做出什么足以令后世铭记的事情来。李白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是什么令他就这样轻言放弃了呢?

一、唐玄宗礼遇

李白在初到长安时,受到了唐玄宗的礼迎。相传,在李白刚入宫时,唐玄宗本来是坐在轿子里的,看到李白后,他就从轿子上走了下来,亲自走到李白面前去迎接他,随后还特地为李白设欢迎宴。可以说,这在当时,是最高的礼遇了。

二、任职就位

李白被任命为翰林待诏,一条前途光明的康庄大道似乎就在李白面前了。李白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唐玄宗在私底下起草一些他需要的文书,然后就是陪我们的君王玩,当然,这里的玩和我们现在的玩的意义还是不同的,主要就是陪读类的。这样的工作,与李白希望的可以施展政治理想的舞台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他渴望的是一个有拥有政治内涵与意义的舞台,可现在他似乎只是唐玄宗的一支笔,用来润色江山的,甚至可以说就是用来陪君王玩耍的,与政坛毫无关联。

三、无奈离开

李白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翰林学士这样的政治类官员,可惜始终没能如愿。所以,他虽然是在长安呆了一年多,却从未真正靠近过自己的政治理想,更没能发挥出他治国理天下的才能。事实上,在此期间,李白根本就不在这个位置上,又怎么能发挥这个作用呢?可是话又要说回来了,以他和唐玄宗的关系以及两人接触的密切度来说,如果他真得足够执着的话,多少都应该是可以发挥一点点作用的,可事实就是一点都没有。在李白后来的记载中有,李白把自己比喻成了一个女子,虽然颇得君王的赏识,无奈总是被人嫉妒、排挤,所以,最终他呆不下了,无奈只得离开。

我们说到李白的才能,总是赞不绝口。对他没能发挥他的政治才能的原因,也都归咎于其他他不能控的原因。事实上,李白在到了长安后,单就从体制上来说,翰林待诏的职位和权限,便已经决定了李白的命运走向了。

写李白寻找梦想的作文六百字以上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是一个不畏权力,藐视权贵,却高自期许。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一起看看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故事一

李白的成长故事唐朝的着名的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爱念书,常常逃学,去街上闲逛。

一天,李白有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河边。

和暖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鲜花绿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呆在家里那多没意思啊!”李白走着走着,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老奶奶正在专心致志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地走过去问:“老奶奶,您在干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老奶奶抬起头,对李白慈祥地笑了笑,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但是,铁棒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老奶奶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那铁棒为什么不能磨成针呢?”“但是,您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奶奶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学习也很用功,最后成了名垂千史的诗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成功。

李白的故事二关于梦想的句子

李白游世外桃源

早在唐朝的时候,中国各地都布满了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一次,李白独自撑船在江上喝酒吟诗,忽然,一个大浪把他卷进了水底下的一个山洞里,李白如果向上游得话,还有很远的陆,因此他选取了往洞里游。不一会就来到了一个气室,里面有一个通向陆地的通道,那个通道初极狭,才通人。

李白游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李白看到的是一片和谐的乡村景色,美中不足的是,那里的科技很落后,房子很简陋。李白在村庄里走了走,看了看,发现自己以前很少见到的朋友竟然在那里,李白上前与他交谈。

原来,那里的人都是早期发生战乱的时候逃到那里来避难的,他们在那里住下来繁衍后代,那里原来是片荒地,无遮无挡,那里的人就将边上几座不出名的小山搬到那里来掩护自己。

李白在朋友的邀请下到边上的一个茶馆里坐下,喝喝茶,吃吃小吃,谈一下。李白喝过酒,尝过菜,顿时呆住了,这但是人间美味呀,这种小吃和酒几乎只能在皇宫里见得到,在那里,茶馆里就有。他们到了街道去逛逛,。李白东瞧瞧,西看看,可就是不能买,这地方的钱与唐朝的不一样,那位朋友给他买了一支笔和纸,李白把纸平放在一户人家的台阶上,挥笔写到:在无人知之之地,有乃世外桃源。此地乃有人间美味,此地乃有朴实之民,吾爱此地之也。众人都围过来看。李白就之后写诗,李白在那里写过不少的诗呢。全城上下都知道这位来自于山外的人,都崇拜他,敬佩他,可李白要走了,不然的话外面的人会惦记着他的。

李白出了小洞撑船到了岸边回家了,可他的心还是在世外桃源中。

 李白的故事三

李白的行走

李白一生漂泊,几乎游遍名山大川,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飘逸洒脱的行者形象。在李白的行旅中,他对浙东一座并不太知名的天姥山表现了个性的偏爱,不仅仅在早年表达了倾慕之心,在中年遭受人生的重大转折时还写下了“梦游”的诗篇。李白为什么对天姥山这么向往?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的行走每次读到余光中先生《寻李白》中的这两句诗,周身就禁不住热流涌动。一个披发仗剑、月下独酌的“谪仙人”形象,仿佛正穿过时光的隧道,从大唐盛世的那一端朝我迎面走来。他的衣襟飘动若飞,手中的美酒香气沁鼻,但他的脸上却写着复杂而模糊的表情,清高、自得、伤感、超脱……佯狂疯癫而又孤傲跋扈,让人仰慕却又近之不得……我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一个词,才能概括这位诗人独特的气质。

—是啊,一千多年过去了,谁又能清楚解析“李白”两字呢?

李白的一生都在流浪,用此刻时髦的话说,他的一生都在“行走”。但是,他行走的踪迹飘忽不定,他行走的心态五味杂陈。似乎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行走的终点是哪里。此刻诵读李白的诗文,我的心中常常浮想联翩:这些让他才情四溢、心潮澎湃的山水景致真有那样神奇吗?当我的脚步和他的脚印重合,相隔千年的我们是否能产生某种共鸣?

走近天姥山

大凡学过高中课程的人,都知道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这座叫“天姥”的山,正因李白的“梦游”而闻名,也因此而让人感觉此山如在梦中。很少有人知道,天姥山就位于此刻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浙江绍兴,和很多名山被游客挤破门槛相比,天姥山的确显得有几分寂寞。

斑竹村是绍兴市下辖的新昌县的一个小村,村里还保存了不少老房子,木结构、灰瓦泥墙,在江浙地区,像这样的小村似乎很普通。村里有一条贯穿全村的小路,不能通机动车,但如果行走在上方往两旁细看,会发现两旁全是商埠的遗迹。村民们很热情地给我们当向导,一会指着一幢房子说:“喏,看看,那里以前是米店呢!”,一会又指着一幢两层的小楼:“这是以前的客栈,徐霞客在那里住过呢!”徐霞客,哦,这么一说好像很不普通啊。

斑竹村是一座很古老的村庄,也是一座不平常的村庄。它的不平常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斑竹村因道而建,那条贯穿全村的小道其实是一条千年的古驿道。这条古驿道是连接天台和古剡县的要道,斑竹村正好在两地中间。剡县的县治在这天的嵊州,唐朝末年才分剡设嵊州和新昌县,古代来往天台和剡县,到斑竹村恰好行程一半,正好歇脚休憩。因此,斑竹村在古代远比此刻要繁华得多。当地老人说,斑竹村繁华时也是三教九流汇聚,勾栏瓦肆齐全,如同一座小县城。一向到上世纪70年代,兴建了国道之后,来往的人才不从村中穿行了。

这座村庄还有一个地利之便:它就在天姥山脚下。如果李白登天姥山,毫无疑问,必须是要经过那里的。

诗人的情结

天姥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组山脉的总称,它的最高峰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拨云尖”。即便此刻交通发达,登上天姥山最高峰仍然是一个挑战。在江南地区,大山总的来说并不奇崛,但天姥山连绵高耸,气势不凡。清晨若停车远眺,天姥山巅云雾缭绕,真好似李白诗中所写的梦境。

李白一生好游名山大川,从15岁登窦团山,到60岁第三次上庐山为止,能够说几乎阅尽天下名山。但他对于天姥山,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偏爱。

李白的诗歌以前两次吟咏天姥山。第一次是他二十五六岁时,在两年中分别创作了《秋下荆门》和《别储邕之剡中》。李白当时刚出三峡夔门,在前一首诗中即写道:“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证明了自己要到剡县一带游历的愿望。在第二首诗中他更清楚地列出了自己的行程,而且说明是走水路—“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李白诗中很明白地写到了剡中和天姥山,那么他是否随后真的实现愿望了呢?从诗歌里找不到直接的证据,著名唐代文学研究学者郁贤浩根据李白的其他诗作,推证李白从广陵出发到过会稽。在唐代,会稽一带还是浅海,海水时常倒灌,到剡中最便捷的方式还是走水路。此刻的剡溪中上游地区生态保护较好,有些地方还能够乘坐竹筏漂流,河水清澈,平缓如镜,虽然很少看到荷花,但两岸翠竹掩映,和李白诗中的描述基本吻合。如果没有到过会稽,仅凭想象是很难写出这样生动的诗句的。

李白第二次吟咏天姥山,是在二十年之后了,这次写就的诗篇就是那首气势连贯、想象奇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样是写天姥山,但二十年间李白已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一个饱经世事的壮年,“游天姥”的心境已全然不一样。

中国的名山很多,长江中下游的也不少,为什么李白单单钦慕即便这天依然有些寂寞的天姥山呢?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李白25岁还没到会稽天姥之前,碰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物—司马承祯。

原来天姥是仙山

在回忆李白之前,还是得走走斑竹村的古驿道。走到村头,跨过一座石桥,就算出了村了。一般的人走到那里,总不免回头看看—正因一个富有人情味的、能够下马歇脚的驿站集镇即将被抛在身后,面前又是漫长的路途。一千多年前,一个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的道士接到唐玄宗的圣旨,赶赴京师理解召见,他走到这座石桥一回头,看见青山碧水,田园炊烟,不禁长叹一声,跌下马来。这个人就是司马承祯,从此,这座石桥被称为“司马悔桥”,而桥下的小河也有了一个很有感情shǎi彩的名字:惆怅溪。

司马承祯本来是一个士人,正因深慕老庄之学,之后出了家。他不注重炼丹法术,而是注重研究宗教玄学。他隐居天台并且广招弟子,成了著名的道士。唐朝皇帝出自关陇,自诩为李耳之后,皇室大力推崇道教,武则天、睿宗都召见过司马承祯,但司马承祯拒不理解官职,仍然回到天台山中。这次玄宗再次召见,他不得不再度出山。

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在江陵见到了八十多岁的司马承祯。关于这次见面的细节,我们当然不得而知,但李白随后即创作了《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可见情绪十分激动。他在晚年回忆这件事说:“余昔于江陵见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聆听了司马道士的教诲,又得到了鼓励,意气风发的李白产生去司马承祯隐居之地看看的愿望也就很自然了。但是,为什么诗中的目的地不是天台而是天姥呢?

据史籍《后吴录》记载:“剡县有天姥山,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声。”根据新昌学者竺岳兵的研究,“天姥”即传说中的王母(姥、母同音同义),而王母在道教中是掌管神仙户籍的神仙之一。同样受李白倾慕的谢灵运曾在诗里写道:“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深受道家求仙思想影响的李白,当然也要效仿前辈去天姥山—这个离神仙最近的地方看看了。

行走的人生

李白一生漂泊,我们能够根据他的诗篇,追随他的脚步,在大半个中国勾勒出他的行踪。

25岁之前,李白足迹不出四川,这个时期李白的诗作不多,但我们大概知道他家境相当富有。此后,李白辞亲远游,而且这一“游”就是16年。从湖北的江陵、广西的苍梧一向到浙江的剡中、山西的太原,东南半壁江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李白为什么用这么长的时刻、游历这么广阔的地方?和他自幼培养起来的远大志向以及向往自然、求仙长生的道教思想有关。我们说李白是伟大的诗人,其实李白本人并不想做诗人。李白少时就给自己的未来作了定位:“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因此他根本不走透过考试取得官职的道路,也不把一般的官职放在眼里。他选取的是“直道”,就是游天下名山,广交英贤豪杰,以取得“山林名士”的美誉而名动京师,进而一举成为皇帝近臣,以实现他的报国理想—司马承祯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么?

最后,李白也正是正因隐居剡中的道友吴筠推荐,才得以进入京城。这时,他已经42岁了。

在京城,李白得到了“翰林院供奉”这样的虚职,本来十分自负、梦想着大展宏图的他,不久却发现自己只但是被当作一个伺宴赋诗的文人罢了。个性的李白在长安留下了“高力士脱靴”、“杨贵妇磨墨”这样的故事后,就被“赐金还山”、体面地撵出京城了。

李白在京城呆了不到三年,带着失意和悲愤,又一次踏上了人生旅途。这一“游”便是十年。

和人生的第一次远游不一样,当时是意气风发,而此刻则是从都城的官宦生活跌至社会底层,李白心中的落寞和生活的穷困可想而知。尤其是离开长安的最初三年,是李白极度潦倒的时期。除了结识杜甫、高适等友人,生活基本上是阴郁的灰色。李白在山东理解了严格的宗教仪式,度为真正的道士,但据《太平广记》记载,这期间李白仍然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少有醒时”。大病一场之后,李白在动身前往南方游历之前,创作了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不屈的宣言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首诗名为“梦游”,诗人从想象入笔,如同导游一般层层推进,带着读者从一个个实际的地名,迅速进入到作者**恣肆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世俗,只有仙人;没有压抑,只有自由。诗人的情感如洪水出闸,一发不可收拾,直至最后大声喊出了自己的鲜明态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真正的李白!

虽然是想象,但从诗中提到的“天姥”、“赤城”、“天台”、“镜湖”、“剡溪”等具体地名看,诗人对浙东地理十分熟悉,只有实地游历,才可能信手拈来。白居易对这天新昌周围的山水风光有一个精妙的比喻:“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他认为剡中好比东南地区的一张脸,而天姥、沃洲是最传神动人之处。李白既到剡中,最可能的行走路线是从剡溪沿水路到沃洲,再从沃洲上天台山石梁飞瀑,然后到国清寺。

沃洲过去是剡溪中的著名绿洲,绿水环绕,美不胜收。上个世纪兴建水库,沃洲一些古迹被淹没,但水库水面广阔,如一颗翡翠镶嵌于群山之中,仍能够想象当年的美景。距沃洲不远就是天台山石梁飞瀑,也是剡溪最大支流的源头所在。山涧从一座天然的石桥下倾泻而出,两边青峰耸立,尽显大自然造化神奇。从唐代以来至今,石梁飞瀑流淌不息,证明了大诗人们的风采和岁月的变迁,是游览天台的游客必到之地。而国清寺作为佛教天台宗的重镇,自从隋朝兴建以后,虽经兵燹,但香火不灭,是天台山的著名胜地。

浙东风光清秀脱俗,令人乐而忘返,但在李白四十五年的“行走”生涯之中,求仙访道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吸引李白数次前往浙东和其他名山大川的,不仅仅仅是自然的风光,更是风光背后蕴含的自由和永恒的高尚境界。

公元762年,62岁的李白死了。他的死依然不一样凡响:据说李白喝得大醉,旁若无人,为了捞起江中的月亮,一头扎了下去,从此再没出来。

一个仙人,在完成了世间苦难的轮回之后,以一个诗人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这天游览唐代的山水,遗迹依然可寻,但我们务必承认:属于李白的诗歌已成绝响。

李白的故事四

蔑视权贵的李白

李白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一心期望能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唐玄宗李隆基却只让他做了一个翰林供奉,给皇上、后妃们写诗作赋,他很不愿意,常常一人喝闷酒。

蔑视权贵的李白这一天,李白又喝得大醉,突然侍卫来召他去见皇上。原来李隆基和杨贵妃正在花园赏花,想让李白写几首诗助兴。

李白看到如云似锦的牡丹衬托着美色倾城的贵妃,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著名的《清平调》。李隆基看了十分高兴,便叫宫中乐师李龟年演奏,自己吹笛,宫女们演唱,其中一句“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使杨贵妃听得如醉如痴,高力士和杨国忠更是竭力讨好皇上。

李白看了,觉得十分恶心,便借着酒劲,把脚伸到高力士面前说:“来,给我脱靴!”高力士哪受过这种羞辱?但此刻李白是李隆基面前的“红人”,高力士知道此刻惹不起他,只得忍气把他的两只长靴脱下来。

李白心里十分痛快,用眼斜了一下旁边的杨国忠,向李隆基磕了个头说:“皇上,我听说杨国舅研的墨很好,不如让国舅爷研墨,我把《清平调》重新抄写一遍,好吗?”

李隆基连头都没回,就说:“行!”这可把杨国忠气坏了,他做梦也没想到李白竟敢戏弄自己。但皇上都答应了,他不敢争辩,只好忍着气,强装笑脸,慢慢研起墨来。

高力士、杨国忠受了这种羞辱,向杨贵妃说:“《清平调》里面有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分明是把娘娘比作汉朝 *** 成性的赵飞燕。赵飞燕最后被汉成帝废黜,由此可见李白用心叵测呀!”杨贵妃听了,气得脸色发白。于是李白逐渐遭到了排挤,而李白早就厌烦了这种无聊的生活,便离开长安,去了洛阳。

李白曾写过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力地说出了自己蔑视权贵的心声。

李白的故事五

悲伤的李白

公元762年,年过花甲的李白已百病缠身,他已忘记了人世的悲欢,只图一醉方休。他一生醉过太多次,但这是最后一次了。他恍恍惚惚去邀水中之月,不幸溺水,抱月长眠。

李白一生豪放浪漫,连死都如同一首诗。可谁又知道这光鲜的外表下,淤积了多少难以言状的愤懑和悲伤?

悲伤的李白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游侠,写下不少游侠诗,并且胸中也怀有远大的抱负,曾自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25岁便辞亲远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游历名山无数,纵情山水之间,提笔写下无数好诗,春风得意,名噪一时,但他志向却不在此。他秉承儒家教诲,是个用心的入世者,立志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他一向在等,等长安天子的召唤。他终究是等到了,42岁那年,由一个道士引荐,他 *** 入京。

那时,他感觉自己化为一个任情恣意的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就是他那时最好的写照。他作文曾让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但好景不长,在长安的第三年,他正因不能放下自己的个性,受权贵排挤,被流放出京。

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李白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全化为泡影,“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总是受挫,在幻想的完美和现实的残酷中,他也只能承受这巨大的落差了。

这一次,李白是真的悲伤了。

悲伤的李白也只能“举杯消愁”,却得到了“愁更愁”的结果。他终日与酒为伴,尽情释放内心的悲伤。“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高歌取醉欲 *** ,起舞落日争光辉。”……

他终究是不能放下心中的理想,然而朝廷耽于声色犬马,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当道,官场一片黑暗,他永远也回不去了。时光飞逝,自己却功业无成,他,也只能写下“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等悲愤填膺的诗句了。

李白幸运,生于盛唐;李白不幸,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历史的不可测之处也就在于,他们造就了李白的悲伤,却也让一个不老的诗仙——悲伤的李白成就了一段浪漫的传奇。

李白的故事六

李白其实没酒量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个性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李白其实没酒量这得先从“斗”说起。此刻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以前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谁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必须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能够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

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貌,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此刻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必须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此刻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此刻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此刻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如果换成此刻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诗百篇”。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一斗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

曦微露,薄雾笼江,一叶扁舟,正待起航。船上,一袭白光,深邃的目光,直视天上。白帝城下,一位仙人登舟欲行。这就是他,李白。

年轻的他周游中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双谢公屐,游遍天下俊秀。

成熟的他翰林入仕。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何等雄心满怀,何等高傲无羁!

失意的他愤懑不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依然梦想为官的他,喊出了不平,喊出了郁闷。

嗜酒的他浪漫张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嗬,这就是他,与影子喝酒的人!

寻李白,买双球鞋游历中国。寻来的却只是高楼林立,光秃的群山,污浊的空气,沙化的土地……没有了清澈,告别了干净,我说老白啊,哪里还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美景呢?没有人回答。寻李白,寻到了无语的世界。

寻李白,寻找那满身酒气的李白。有钱人家喝下的是xo,吐出的却是愚昧与无知。而李白喝下的是田夫村氓的家酿,吐出的竟是醉人的篇章。来到农村,农民们喝下的是和酒一样的甲醇,付出的却是一生的光明与生命。我说老白啊,这样的酒您这位酒仙能喝吗?没有人回答。寻李白,寻到了不再喝酒的酒仙。

寻李白,寻找那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洒脱。三场考试磨成鬼,两句功名苦煞人。而如今的我们已不知经历了多少场考试,我们已经麻木。世上有鬼么?抑或世上本没有鬼,人即为鬼?李白啊!你可以不科举,有才自有人来邀。而我们呢?除了高考别无选择。记得有这样一句话:金子在哪里都发光。然而这样的金子毕竟很少,淘尽黄沙始见金,更多的金子便在生活的磨洗下,失去了棱角失去了光泽,又有谁为他们拂去掩埋他们的黄沙呢?最终的他们只有永久地与SIO2作伴,失去了金的尊严与荣耀。我说老白啊,这人生的金矿散尽了还能够再回来吗?没有人回答。寻李白,寻到了散尽千金不复来的哀婉。

再次捧起那寻李白的诗篇,我泪水涟涟: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在诗中常用酒、剑、马、月、琴、花等意象,构成了五光十色、绚烂缤纷、体现盛唐煌煌气象的诗境,也构成了他逍遥的诗化人生境界。其中最能激发他生命之情的是酒与剑。饮酒是内里的涤荡,挥剑是外部的催发,写诗便成为个性自由的追求与生命力的张扬。酒是李白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李白的生活中几乎不能没有酒。它可以遣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它可以畅情:“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它可以追求自由:“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李白是位侠客。强烈的任侠精神使得李白的许多诗篇激昂慷慨,恢宏豪迈,这自然离不开他所钟爱的剑。在李白的笔下,剑象征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意识,又代表着济苍生、安黎元的牺牲精神。昌龄诗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则高呼:“愿解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竟西来”,“浮云在一决,志欲清幽燕”,他用剑来抒发他的壮志豪情,济世情怀,来表达他对历来杰出的英雄人物、狂士侠客的倾慕之情。然当他志不能遂,才被见弃之时,他也会以拔剑击柱之势,抒发心中愤懑不平之情。尽管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的际遇中,他也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情态,但他对未来总怀有良好的愿望和信心,自比于姜太公,“大人”身处坎坷,而心怀坦荡。

  如果说酒和剑的意象主要表现诗人桀骜不驯、豪迈不拘的英雄气概,那么诗中的月、花等意象则表现他真纯亲切的世俗情怀。无虚伪做作,无世故城府。月光的清辉笼罩着大地,使人们白日那喧嚣而浮燥的心灵回归安宁与静穆。月光下的李白,诗意人生表现得最为突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这里,“月”是一种超越,一种人格上的超越,一种摆脱俗世利益纷争而心有所得的精神超越。这也正是一种唯美主义的诗意境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我”与月与影三者缔结忘情世事之交,相期作云汉之游:“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超脱肮脏丑陋的尘世,返归人天和谐、心灵自由之真美境界。这种月文化正是东方文化的一种极高境界,也正是人类寻找精神家园,探究终极关怀的至高境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把古今人的直接感觉和理性思索用质疑的方式提了出来,诗也象月一样萦回在万千读者的心里,千回百转,百转千回。由于李白是典型的主观浪漫主义诗人,所以他的诗经常将感情移于外物。在李白的月光里,还另有一种诗意境界、一种文化关怀,这都是移情作用呈现在月象中,使原本无情之月色有了天真、纯洁、高尚之品质,全面构成了李白所特有的诗化人生和人格魅力。“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上青云端”。天真的想象使人回忆起童年美好的岁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月”带着“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常相随”的“峨嵋月”的印记使人思念家园、思念故土、思念亲人。“一醉累月轻王候”,“欲上青天览明月”,遗世独立,傲岸不屈,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但对朋友却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何等至情至性。一面是蔑视王公:“天子呼来不上船”;一面是亲近平民:“长安市上酒家眠”,对不入流的市井小民和劳动者表现出脉脉温情。看来是何等相悖,何等矛盾,读他的诗却又是何等的统一。他嘲尧舜、笑孔丘、卑礼法。他既是诗人,又是侠士。是真名士自风流,是真英雄自洒脱。任侠的精神与魏晋名士的风度在他身上自然地合而为一。他传奇般的经历、狂飙般的激情、叛逆反抗的个性、狂放浪漫的气质,似让我看到了那手持利剑、头裹希腊花巾的西方诗魔——拜伦。东方诗仙李白、西方诗魔拜伦,这两位诗心侠胆的旷世奇才,为中外的浪漫主义文学增添了多少绚丽多姿的色彩。如果将他们二人抽去,世界文学史将会黯然失色。

  山水灵氛陶冶了诗人的性灵,庄骚诗魄启迪了诗人的哲悟。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长江、黄河、五岳山川、五湖四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通过自己诗中的酒、剑、马、月、琴、花等意象,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天浑融之境,呈现出绚烂瑰丽、目不暇接的诗化境界。

  对李白来说,诗就是他的事业,诗就是他的珍爱,诗就是他的生命。数十年来,诗与他荣辱与共,生死相依。他以诗进,以诗退;以诗入仕,以诗出世;以诗获宠,因诗获罪;以诗畅情,用诗呐喊。他乐也写诗,悲也写诗,愁也写诗,愤也写诗,醒也写诗,醉也写诗,诗歌早已幻化成他生命的一部分,血脉相连,不可分割,完成了他身在浊世而神游八极的诗化人生。

  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永远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对李白来说,他的心灵早已诗意地栖居于神州大地、华夏故园;他的生命完全逍遥在了诗化人生中。他用自己的诗化人生昭示着人类昂扬的生命力,追寻着人类向往的精神家园。

文章标签: # 李白 # 自己 # 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