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本周运势 本周运势

封君封候是什么生肖呢_封君封候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7-26 人已围观

简介1.春秋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2.战国封君有哪些3.古代 爵位 前带的 称谓 是什么意思? 如 武乡候 的 武乡4.秦国实行军功爵位制无功不封侯,嫪毐没有军功,为何能被封侯?5.秦国都有哪些封君封侯?6.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虽然封侯与封君都是一样的爵位,但事实上,封侯者都是因功勋而获得的爵位,一般都有大量的封邑,而封君就有些模糊不清了,很多诸侯国的君位不

1.春秋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

2.战国封君有哪些

3.古代 爵位 前带的 称谓 是什么意思? 如 武乡候 的 武乡

4.秦国实行军功爵位制无功不封侯,嫪毐没有军功,为何能被封侯?

5.秦国都有哪些封君封侯?

6.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封君封候是什么生肖呢_封君封候是什么生肖

虽然封侯与封君都是一样的爵位,但事实上,封侯者都是因功勋而获得的爵位,一般都有大量的封邑,而封君就有些模糊不清了,很多诸侯国的君位不过就是给王族宗室的爵位,或是给予近臣的。可以理解为一种荣耀的象征,封邑一般不大,且可能还会没有实权。

爵位

自周朝开始,爵位就大抵被分为五等,也就是公,侯,伯,子,男。其中公爵是最高等,而侯爵是仅次于公爵的爵位,也就是第二等爵位。在周朝,爵位是可以世袭罔替,爵位是荣耀与财富,所以一点都不能混淆,也就是不同的爵位代表了不同的等级。在春秋时期,爵位都是诸侯国国君的,虽然各个诸侯国可以将自己的臣子封爵,但肯定不能高于自己的爵位。可见在春秋时期,最高爵位也就是公侯,而且一般小的诸侯国还没有封侯的权力。

王室

到了战国时期,东周王室没落,各个诸侯也不安分起来,先是几个诸侯国君开始称王,直接与东周天子平起平坐,后又有秦王灭了东周,实际上整个战国时期,已经没了周朝时期那严苛的爵位等级制度。在各个诸侯国中,已经俨然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国家,诸侯国国君的宗室也就成为新兴的王室,成为一个个诸侯王的支持力量。

别看这些王室之人或许都没有什么太大贤能,甚至有可能成为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但在战国时期,宗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却是维护王室集团利益最好的力量,毕竟那时的诸侯王们还是奉东周天子为主,自己的王位都不算名正言顺。所以能够依靠且维护自己统治的最好力量,那便是有血缘关系的宗亲氏族了。

尤其是诸侯王们为了争霸天下,不断招揽人才来到自己国家之时,必然会让很多异国势力渗透到自己的国家,这时候,宗亲氏族的力量就是维护王权的最后盾牌。就像三家分晋之时,因为晋国打压国内王室,最后晋国没了王室捍卫,晋国成功被三家士大夫瓜分,可见王室的力量在战国时期多么重要。为了维护王权,诸侯王们纷纷给宗亲与近臣封爵,培养自己的势力拱卫自己的王位,那时候最好的爵位便是封侯。

君与侯爵之间的差别

当然宗亲氏族太过强大,也不利于诸侯王的王位安稳,而近臣们没有功勋与王室出身,也给不了高爵位,所以宗亲氏族与近臣的封爵不能给太高的爵位,可也不能太低,不然宗室氏族与近臣的势力太弱,也就不能拱卫王权了。而当时最好的爵位应该就是二等爵位侯爵,既不算太高,也不算低等,中上爵位,让荣耀与身份相匹配。

不过自周朝开始,封侯都是立有巨大功勋之人,比如姜子牙就是因为周武王开创西周王朝,才受封为侯爵,封邑为齐国。又回到了刚才那个问题,即便有意降低宗室氏族与近臣的爵位,封侯给他们,可还是让王权有些危机。于是就有了新爵位,也就是封君位。

表面上来看,封侯与封君是同等爵位,但事实上,封侯者必然是因为巨大功勋才获得爵位,也必然是诸侯国的重臣,所以爵位对应的封邑以及赏赐丰厚,并且在前朝居要员。可封君就得看情况,如果有才,可能会在前朝居要员重位,如果不是很得诸侯王重用,那就是一个荣耀象征的爵位,不仅没有实权,可能封邑也少得不少。

简而言之封侯与封君在爵位等级上是一致的,在荣耀方面也是不分上下的。可要在实际好处上来看,封侯者就是重臣待遇,封君者大多都是荣耀称谓,不可同日而语。

春秋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

准确说,封君不能算作一级爵位!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爵位,是在秦国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军功爵制度时才形成定制的。在此之前,列国对于爵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或者说制度。周武王、周成王分封天下时,仅仅是将诸侯分为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并没有具体到诸侯以下。而公侯伯子男也只是政治待遇和封地大小的区别,无论公侯还是伯子男,都属于诸侯,这和后来的爵位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

周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理论上天下的土地都属于周天子,诸侯的封地也不例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土地所有权归周天子,诸侯只有土地使用权。因此,周初的诸侯是没有权力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的,分封是周天子一人独享的权力!但是,随着周天子的日渐式微、尤其是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开始被诸侯吊打。在郑庄公那一箭将周天子拉下神坛之后,周天子在诸侯眼中已然是威信扫地,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在周天子地位逐渐衰落的同时,诸侯们的各种僭越也在慢慢出现。先是用九鼎八簋陪葬,再是违制驾六……最后诸侯们连周天子分封的权力也越俎代庖、僭越代劳了。于是,封君开始出现了。诸侯们将自己的封地进行二次分封,分封给卿大夫。但是,这些人虽然有封地,却不能算作诸侯,而且诸侯们也不愿意自降身价、给卿大夫与自己平起平坐的权利!最终,这些被分封的卿大夫们有了一个新名字——封君。说直白一些,封君的出现实际上就是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表现,是一种赤裸裸的僭越。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大规模推行二十等军功爵制度,封君也随之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在二十等军功爵系统中,最高爵位是彻侯(汉朝为避汉武帝帝讳改称通侯、列侯)而不是封君。在过渡时期,秦国曾短期出现过军功爵与封君并存的局面。如“战争屠夫”白起,因为军功被封为了武安君,而与其同时期的秦昭襄王的亲娘舅魏冉却被封为了穰侯,置白起于死地的范雎也被封为了应侯。但是,二者并没有高低之分,都属于仅次于秦王最高等级。

秦一统天下之后,随着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加之二十等军功爵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分封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最终被取消。此后,彻侯只享受封地供养、不再获得实封,其封地也不再是国中之国,基于分封制的封君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汉承秦制,众所周知汉王朝延续了秦王朝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度。但是在汉高祖刘邦正式称帝之前,尤其是楚汉之争爆发前后,刘邦因为名分的限制,不便给下属封王、封侯,封君曾经作为王侯的替代品再次出现过一段时间。如著名的“高阳酒徒”郦食其就曾经被刘邦封为了广野君。不久之后,随着刘邦称帝、大封异姓诸侯王与列侯,封君的历史使命也正式宣告终结。

但是,封君并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变成了汉王朝贵族女性的一种封号。如汉武帝同母异父的亲姐姐金俗,就曾经被汉武帝封为了修成君。后来历朝历代宗女等级中的郡君、县君、乡君等,实际上也是源自于最初的封君。换言之,直到清亡,封君的变体——郡君、县君、乡君依然存在。只不过,早已不是最初的那种实封封君了……

战国封君有哪些

在秦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很多声名鹊起的历史人物,比如战神白起(武安君)和商神吕不韦(文信侯)等。我们后世之人在研究或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或许会有这样一种发现,即同样都是有大功于国家,但为何有的人是封君,有的人却是封侯?难道说,这侯与君之间还存在着某种其他的身份等级吗?

在正文开始前,笔者先简单介绍一下,秦汉时期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度(商鞅建立)。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为了鼓励耕战打击私斗,便将原有的世袭爵位制度改为了以战功升迁或降低的军功爵制度。

而这种军功爵制度共分为二十等,其中前十四等为普通士卒所能升迁的最高等级(也有例外,但是少数),中四等为普通贵族或豪门所能升迁的最高等级,而后两等则为秦国的最高爵位,即侯爵(二十等军功爵里,没有君这个存在)。

接下来为正文环节,是笔者个人对于君与侯之间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对还请指正。

其一,不能封侯只能封君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是属于礼崩乐坏的纷争乱世,但说一千道一万,各国之间还是有周王室这个存在。尽管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到无人愿理的地步,但他依然是明面上的正统。而且周王室只要存在一天,周王室的规矩,各诸侯就要在明面上遵守一天。根据周朝礼乐制度的规定,自王室以下共有五等爵位制度,分别是

而秦国其实在当时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侯爵国(秦惠文王之前)。如前文所说,秦国前面还有一个可有可无的周王室,而周王室只要存在,秦国就得遵从周王室的规矩。那么这里事情其实就明了了,既然秦国是侯爵,那他自然就只能分封侯爵以下的爵位,对于侯爵本身和侯爵以上的公爵等,他自然是没有分封权力的,哪怕是他在本国设立了侯爵的晋升机制(欺骗一下平民百姓)。

这里笔者还需要提到,其实在秦昭襄王之前,秦国除了王室之外是没有一位侯爵的。哪怕尊贵如秦孝公的商鞅,秦惠文王的张仪等,也都是君及君以下的爵位而已。

此外,虽然君爵这个爵位虽然没有出现在周王室的五等爵位制度,以及秦国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度当中,但是它依然为侯爵以下的最高爵位,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具体参考卫国的后四任国君)。

其二,侯爵之尊贵于君爵

前文提到,君爵是侯爵的次一级爵位,这就说明侯爵是大于君爵的。那么问题就又来了,虽然说侯大于君,那么侯又是否尊贵于君呢?其实这个问题是有两个答案的,笔者在小标题中提到的只是其中之一,但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

依旧是秦昭襄王以前,在那个时代当中,因为没有侯爵只有君爵,所以君的权力便是仅次于一国之主。这里或许会有朋友好奇,为什么老是要提到秦昭襄王,他凭什么有资格分封侯爵呢?

其实是这样的,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曾直接将象征天下之主地位的,周王室九鼎给搬回了咸阳,而九鼎入咸阳则意味着秦国已经拥有了,以一己之力抗衡整个山东六国及周王室的实力。

而拥有了这样的实力,岂不是说明秦国已经无需再看周王室的任何脸面和规矩。所以正是因此,秦昭襄王才有了封侯的资格。这里笔者再回过头来解答上面说到的两个答案,第一个是侯爵确实尊贵于君爵,因为秦昭襄王期间有过两位封侯(范雎和魏冉)四位封君(白起和秦王的三个亲戚),而且从权力上看,侯爵拥有者是远超于君爵拥有者(单说尊贵程度,文信侯吕不韦远超武安君白起)。

古代 爵位 前带的 称谓 是什么意思? 如 武乡候 的 武乡

终战国之世的254年中(公元前475年至221年),各国先后封君见于记载的有百余人,有时间可考的88人。公元前340年以前受封的仅有楚国的鲁阳文君、阳城君、工君、州侯、彭城君、安陵君;赵国的代成君、番吾君、魏国的中山君(魏挚)、山阳君;秦国的兰田君、商君;齐国的成侯等十几人,其余封君均是公元前340年以后的事情,史籍在案,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战国时期成为封君的条件主要有二:一是计功分封,像《管子》中所说:“臣之能谋厉国定名者,割壤而封,臣之能以车兵进退成功名者,割壤而封”;二是亲亲受封,如苏秦说:“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除此之外,战国时还有因名望和色幸成为封君的。关于分封的具体情况可参见有关文章和著作,这里不再重复。

战国时封君的权力在君主手中,但有时也需要经过群臣廷议。燕国大臣陈翠曾经劝说燕太后,要公子东质于齐,太后不肯。陈翠说,王愿封公子,群臣会讲:“公子无功,不当封。”今质于齐,则为有功,可封公子。否则“太子即位,公子贱为布衣,故非及太后与封公子,则公子终身不封矣”。又如江尹为魏之山阳君请封于楚,楚王表示同意,而大臣昭奚恤反对说:“山阳君无功于楚国,不当封。”赵孝成王为谢信陵君救赵,“与平原君计,欲以五城封之”。赵主父欲封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这几例都可说明大臣对封君有议论之权。

战国时期的封君有“君”、“公”、“侯”等称号。君与公、侯称谓虽有不同,但对于封君可置换使用。如楚平王之孙鲁阳文子封为阳文君,又称鲁阳公。孟尝君又称薛公。卫鞅被秦封为彻侯,又号商君。范睢封于秦国的应地,号应侯,而《史记》本传中亦称之为应君。

秦国实行军功爵位制无功不封侯,嫪毐没有军功,为何能被封侯?

武乡候是个小官,别以为是什么大官!如关云长被封汉寿亭候!这个官职其实是个芝麻小官(不如现在的一个乡长)!汉寿亭是地名(今湖南一地方),汉代封官都是以地名+官职!要了解称呼,先了解一下封爵的常识!(以下为摘抄!粘来粘去实在是没意思,不粘打字又打的痛苦!)

一、先秦时期的封爵

1、上古的“爵”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

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

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

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

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

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这个最近有不少著作论述,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2、春秋战国时的封爵

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各国按

国大小待遇不同,如《左传》中载“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

小同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大,下当其下大夫。”有不同的食封标准,如《国

语》中载“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左传》中也载赵简子曾有“上

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之语。

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

均为将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级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国大夫、五大夫等。战国各大国出

现了侯爵,如秦有彻侯、关内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国均有侯。除侯外还有封君,侯、君

封地或以县计,或以户计,但仅能食其封地的租税,无军政司法独立权,不世袭。除此以

外,各国还有一些特别的爵称,如楚国的封爵还有执珪、执帛。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

“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

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

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以上相当于“

诸侯”)。 彻侯得食县(设令、长),关内侯食租税于关内,余大庶长以下十八等,则如

吏职。凡斩获敌首级一颗,即赐爵一级,还要有赐田宅和服役人员一名的优待。有爵级则

可为官,斩敌甲首一颗,赐爵一级,愿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二、秦汉时期的封爵

秦灭六国,实行纯粹的郡县制,赏爵仍为二十等爵。

西汉初分封了八个异性诸侯王,不久大多扫除,又分封了一批同性诸侯王于关东,镇土抚

民。初期诸侯王国一般较大,常有几郡,国内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

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平七国乱后削减,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

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

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光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

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到后来的王国不过相当一郡,且王死后诸子皆可分其地,越来越小

。东汉略如西汉制,以皇子封王,其郡为国,置傅、相、中尉等。

侯(即二十等爵中的列侯)以户数为差,大者不过万户,少者五六百户,汉初因功封列侯

者有一百四十三人。侯国建制相当于县,有国相,相当县令,受所在郡守节制。列侯另有

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数官。朝廷京师设主爵中尉管理列侯,景帝时改由大

鸿胪管理。东汉时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设国相,有家丞、庶子等家臣。

汉仍承秦二十等爵(武帝时改彻侯称列侯),其中七大夫以上为吏爵,可令食邑;七大夫

以下为民爵,只及其身与户。后其爵渐轻,武帝时在此之外,又特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

造士,二级闲舆卫,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

,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规定立功受爵的将士可以补吏,可以赎罪,功

劳超等者,大者封侯,小者补郎,使受爵者得到实际利益。但是,由于规定了武功爵可以

买卖,所以也就无法避免爵位朝轻、滥方向发展。东汉时期,由于征辟、察举和任子等制

度基本上垄断了官吏选拔权,虽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轻,除列侯、关内侯两

级外,其余的后来几乎名存实亡。东汉末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又设名号侯十八级,关中

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爵

1、曹魏的封爵

自曹魏起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以后为历朝所沿行

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最初在乡侯之

下还有亭侯,后省)、关内侯。王为皇室宗亲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宗室、功臣

都有,均有封地;县侯、乡侯、关内侯为功臣及子弟起家封爵,无封国,食租税。王至男

视官一品,县侯视三品,乡侯视四品,亭侯视五品,关内侯视六品。

黄初三年始封皇子为王,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乡侯,公之庶子为亭伯;黄

初五年改封诸王皆为县王,以县为国;明帝太和六年再调整,改封诸侯王,以郡为国。王

国置相、都尉(以上五品)、傅、保、友(以上六品)、郎中令、中尉、大农、司马(以

上七品)、家令(八品)各一人;公国职员如王国;侯国置相(八品,相当县令)一人以

及家令、家丞、傅等家臣。

除以上九等爵外,也有对庶民、士兵的赐爵,即曹操时在关内侯以下创立的名号侯、关中

侯、关外侯、五大夫侯,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2、两晋的封爵

晋武帝咸宁三年(275年)定制,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

、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非皇子不

得封王,宗室封爵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又有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之别);功

臣有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乡

侯和亭侯)、关内侯、关外侯等。五等爵上加“开国”二字西晋时较少,东晋多以此酬异

性功臣,其建制不久,常与原五等爵混称,沿用至后世。从官品上看,开国郡公、县公为

一品,开国县侯、伯、子、男为二品,县侯三品,乡侯四品,亭侯五品,关内名号侯六品

,关外侯七品。

晋武帝时对王国制度有具体规定: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

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

一军)。公之制同王之下国。侯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

按公、侯、伯、子、男递降。王、公、侯国均以中尉领兵。王国置相(后改称内史),王

官除傅、保、友、郎中令、中尉、大农、常侍、侍郎外,职官略同郡,以上均由朝廷任命

。租调由王“三分食一”(东晋改为“九分食一”)

3、南朝的封爵

南朝宋制因两晋,唯大小国皆三军(至孝建中,国官属不得对其主称臣,改称下官)。王

子为后,例封千户。齐因之。

梁封爵大体因前代,定制:诸王言称令,境内称之为殿下;公侯言称教,境内称之为第下

;皆自称为寡人。梁的五等爵制为:“五等诸公(即开国诸公),位视三公,班次之;开

国诸侯,位视孤亲、重号将军、光禄大夫,班次之;开国诸伯,位视九卿,班次之;开国

诸子,位视二千石,班次之;开国诸男.位视二干石,班次之”。 陈有郡王、嗣王、藩王

、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侯、伯、子、男、沐食侯、乡亭侯、关中关外侯,凡十二等。因

国小,王国封户一般大国不过两千(个别曾到五千户),小国仅千户。郡王、嗣王、藩王

为一品,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二品,开国县侯三品,开国县伯四品,开国县子五品,开国

县男六品,沐食侯七品,乡、亭侯八品,关中、关外侯九品。一品视万石,二、三、四品

并视中二千石,五、六品视二千石,七、八品视千石,九品视六百石。

4、北朝的封爵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减五等爵为四等:王、公、侯、

子,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后又复添伯、男二等。皇子和异性元功

上勋皆可封王。孝文帝行“亲疏世减挡”:亲王2000户、始蕃1000户、二蕃500户、三蕃3

00户。王国官有师、友、文学及中尉、大农、上中下将军、常侍、侍郎等。景明元年定制

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

,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各爵品级为:除王外,开国郡公正一品,

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

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

北齐爵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王,位在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封内之

调,尽以入台,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王国,师一人,其余官略与晋、魏制同。

官品略有调整:除王外,开国郡公从一品,散郡公、开国县公正二品,散县公、开国县侯

从二品,散县侯、开国县伯正三品,散县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散县子从四品,开

国县男正五品,开国乡男、散县男,从五品。较北魏各降—阶。又公国有郎中令,正七品

;大农,从七品;中尉,正八品;常侍,从八品;侍郎,正九品;上中下将军及上中大夫

,从九品。侯、伯国亦置大农,从八品;中郎、谒者,正九品。子、男国之大农,从九品

北周郡县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皆加“开国”。 后改《周礼》九命之制“诸侯为外命

,公九命,侯八命,伯七命,子六命,男五命”。共计有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

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凡十一等。

四、隋唐时期的封爵

1、隋朝的封爵

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爵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郡王第一

品,秩万石。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第二品;开国郡、县侯,第三品;开国县伯,第

四品;并视中二千石。开国子,第五品;开国男,第六品。并视二千石。汤沐食侯,第七

品;乡、亭侯,第八品。并视千石。关中、关外侯,第九品。视六百石。另有记载与其稍

有出入:王正一品,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从一品,开国侯正二品,开国子正

四品下阶,开国男正五品上阶。炀帝时只保留王、公、侯三等,余皆废。

2、唐朝的封爵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为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等为嗣王、郡王,食

邑五千户,从一品;三等为国公,食邑三干户,从一品;四等为开国郡公,食邑二干户,

正二品;五等为开国县公,食邑—干五百户,从二品;六等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

二品;七等为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等为开国县子,食巳五百户,正五品

上;九等为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亲王10000亩,郡王5000,国公4000亩,郡公3500亩,县公2

500亩,侯1400亩,伯1000亩,子800亩,男500亩。

五、宋辽金元时期的封爵

1、宋朝的封爵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

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公、侯、伯、子、男都带本郡县开国,到封国公

时,则称某国公。初次只封小国、然后改移大国。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

承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袭及特旨者封国公。

馀宗室近亲并封郡公。其开国公、侯、伯、子、男皆随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

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现任、前任宰相食邑、实

封共万户。相应品级为: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开国郡公正二品,

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侯从三品,开国伯正四品,开国子正五品,开国男从五品。后嗣王

、郡公、开国公不封,保留九等。

有封爵者必有食邑。食邑从—万户到二百户,共分十四等。不过,食邑只是虚数,只有食

实封才有一点实际利益。食实封从千户到百户,共分七等。实封约为虚封数的4/10,食实

封者,按实封一户,每月给钱25文计算,随月俸向官府领取。宋代官员的这些封爵和食邑

、食实封等,都没有子孙可以世袭的规定。

2、辽金的封爵

辽的封爵很多继承唐制,也有王和五等爵,以及食邑、食实封等制度。

金朝封爵分九等: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伯、县子、县男。官品为:正

从一品为郡王、国公,正从二品为郡公,正从三品为郡侯,正从四品为郡伯、县伯,承安

二年更。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食邑定制为:封王者万户,实封一千户;郡王五

千户,实封五百户;国公三千户,实封三百户;郡公二千户,实封二百户;郡侯一千户,

实封一百户;郡伯七百户,县子五百户,县男三百户,皆无实封。

3、元朝的封爵

元爵分为:

王正一品

郡王从一品

国公正二品

郡公从二品

郡侯正三品

郡侯从三品

郡伯正四品

郡伯从四品

县子正五品

县男从五品。

六、明清时期的封爵

1、明朝的封爵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

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

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

;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初亲王岁禄定为五

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

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

竟至数千上万顷。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

:“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

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

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

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2、清朝的封爵

清初(后金时),尚处于爵职不分的状态,至最后的完善也有一个过程。天命五年(1620年

),“论功序爵,列总兵之品三等,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其牛录额真俱为备御,每牛

录下设千总四员”。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二三等总兵它

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二等副将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参将为一二等甲喇章京

,游击为三等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顺治元年,加封公、侯、伯世爵,不久更昂邦

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为拜他

喇布勒哈番,以及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午(1736午),又比照汉称,定精奇尼哈番为于爵,

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哈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

云骑尉。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爵位的承袭有两种,一种叫世袭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袭,由朝廷受予诰命,属于特典

之列。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袭次数,—般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世爵也就取消。世

爵俸禄为:

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

二等公685两

三等公660两

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

一等侯610两

二等侯585两

三等侯560两

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

一等伯510两

二等伯485两

三等伯460两

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

一等子410两

二等子385两

三等子360两

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

一等男310两

二等男285两

三等男260两

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

一等轻车都尉210两

二等轻车都尉185两

三等轻车都尉160两

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

骑都尉110两

云骑尉85两

恩骑尉45两

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

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

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以上世爵主要用于封功臣及外戚。宗室皇亲另有制度,分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

子、多罗贝勒、多罗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

、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若除去世子、长子外共十二级。一般爵位

均为降级世袭,即子嗣承袭父爵要降一级。如果承袭者本人无甚功勋,不能晋级。少数特

许可世袭罔替,如清初的八家“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

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八家以及后世的乾隆时封的怡贤亲王、同治时封的恭亲王、光绪时封醇亲王、庆亲王四家

顺治元年,始定诸王、贝子、贝勒、公俸禄。摄政王3万两,辅政王1.5万两,亲王1万两,

郡王5千两,贝勒2500两,贝子1250两,镇国公、辅国公625两;顺治七年又加给禄米。后

几经调整,最后确定为:

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了解以上的一些情况,应该对这个东东有所认识了吧!~

秦国都有哪些封君封侯?

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实行军功爵位制,规定了以军功封侯的制度,军功爵位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凡是立有军功的人,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享受封爵,二是取消了世卿世?制,即使是贵族和王族成员想要封侯也得立功,而秦之前的制度是爵位可以世袭的,贵族永远是贵族,是以出身来论的,而商鞅变法则打破了这一贵族特权。

所以,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能被封为爵位的都是立有军功的人,商鞅变法在秦国营造了一种“无功不封侯”的传统,已经在秦国得到了认可,比如白起,就是从普通士兵,一步一步升为左庶长,最后因为军功升为武安君的爵位,完全是靠在战场打出来,但是,秦国只有一个白起,是不是没有军功的人,就不可能被封侯呢?

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一点很重要,因为商鞅变法是为了维护秦国国君和整个秦国的利益,同时,君权是高于法律的,也就是说秦王可以有权利做出超越法律的事,只是因为个人的喜好,比如秦惠文王杀商鞅,只是因为有人诬告,商鞅并没有犯法,但商鞅不敢面对,只能逃走并反抗,这一切都发生在秦惠文王要想杀商鞅的基础之上,这也是超越了法律和制度的。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法律和制度仍然按照规定执行,有一些特殊情况下,国君或者秦国掌权者可以超越法律做一些事,比如分封爵位。

举个例子,秦昭襄王有两个亲弟弟,一个叫嬴芾,另一个叫嬴悝,兄弟三人都是宣太后的儿子,秦昭襄王在宣太后的支持下成为秦王,之后宣太后与秦昭襄王共同掌控朝政,并把嬴芾封为泾阳君,把嬴悝封为高陵君,嬴芾和嬴悝有什么军功呢?根本就没有,只是因为他们是宣太后的儿子,秦昭襄王的弟弟,所以被封君。

这就是因为国君的喜好而分封的,因为君权不受法律和制度约束,所以超越法律和制度,以亲而分封,另外还有华阳夫人的弟弟芈宸被封为阳泉君,同样是没有军功的,仅仅因为他是安国君宠爱的妃子华阳夫人的亲弟弟,爱屋及乌而分封的,这种情况在秦国比较少见,但是存在的。

后世的汉朝也是如此,虽然刘邦说了“非功不能封侯、非刘不得封王”,但是从西汉文帝、景帝开始,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给外戚封侯,比如窦太后的哥哥窦广国就被汉文帝封为章武侯,窦广国根本就没有功劳,甚至连官职也没有,就封了个爵位,这就是君权大于制度的表现,国君或者皇帝一时高兴,想要分封亲戚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也就是秦国或者秦朝并不是绝对的军功爵位制,制度也有例外的时候,现在回到嫪毐封侯的问题上来,嫪毐是吕不韦进献给当时的太后赵姬的,嫪毐在宫中的任务主要就是服侍赵姬,结果两个人还生下了两个儿子。

那么嫪毐有没有军功呢?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嫪毐是没有军功的。嫪毐依靠的完全就是太后赵姬,当时的嬴政还没有成年,不能亲政,秦王没有亲政前,由太后赵姬和相邦吕不韦共同掌权,实际上决策权还是在赵姬那里,吕不韦是相邦,负责具体的事务处理,如何处理的这个决定是由赵姬来做的,况且赵姬有太后玉玺和秦王玉玺在手,最终下发的诏书也是需要这两个印一起盖上才有效的。

但是,由于嫪毐跟赵姬的关系非常特殊,赵姬又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而嫪毐又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所以嫪毐不断以关系来蛊惑赵姬,让赵姬给他权力,让赵姬允许他参与政事,事实上,嫪毐在秦国连正式的官职都没有,但是,嫪毐的势力却能一天天发展壮大,到了后期,嫪毐的门客就有数千人,都能和吕不韦相抗衡,靠的就是太后给的权势。

当时秦国最有权力的是四个人,最高的是太后赵姬,其次是嫪毐,再次是相邦吕不韦,接着是没有成年的秦王嬴政,并不太参与政事。

换句话说,嫪毐的权力来自太后赵姬,而赵姬又是当时秦国名义上的最高决策人,所以,嫪毐成为秦国仅次于太后的实权人物,太后又没有主见,所以秦国很多事情是嫪毐做的决定,然后经过太手之手传达下去。

然后,嫪毐向太后提出要封侯,太后当然有这个权力给嫪毐封侯,虽然在法律和制度上不合法,但是又能怎么样呢,谁叫太后掌权呢,下面的人即使有反对,也不能否定,除非反对声音非常强大,强大到可以影响太后,但显然不是,相反,秦国想要迎合太后与嫪毐的人大有人在,要不然嫪毐门下也不可能宾客数千了。

所以嫪毐是太后赵姬下的决策,赵姬以秦国名义上最高决策人身份做的决策,赵姬封嫪毐为长信侯,当时的吕不韦也不过是文信侯,嫪毐的地位与吕不韦相当,但是,吕不韦可是有很多功劳的人,助秦庄襄王登上王位可是大功,但是吕不韦的文信侯是秦庄襄王封的,而且封地有十万户,比长信侯嫪毐的大得多。

嫪毐的长信侯既有食邑,也有封田,秦国的食邑可是有统治权的,不像后来的汉朝只有收取赋税的权力,秦国的食邑是指封地上的人口、土地都归封君所有,而封田是指专门用于耕种的田地归长信侯所有,所以嫪毐的分封并不少,这都是嫪毐本人受到太后赵姬宠信而分封的,并没有任何军功,这就是君权大于法律制度的表现。

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首先,秦国封君封侯比较多,但都是虚封,即名义上的,不许有私兵。 在这里只说比较出名的,要不然实在说不完,LZ见谅 秦孝公:商君公孙鞅(变法强国)。当时变法初期,无大功者几乎都没有封君封侯 秦惠文王:忙于连横六国,未及整肃内政,故有名的君侯不多 秦武王:在为三年就死了,没有封君和侯 秦昭襄王: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嬴显、栎阳君白山(伯乐,发现白起这样的人才)、应侯范雎(提出基本国策远交近攻) 秦孝文王:纲成君蔡泽(整顿经济) 秦庄襄王:文信侯吕不韦(稳定各方势力,修法,选君,编《吕氏春秋》,在秦国大兴文华盛事。) 秦始皇帝:长信侯嫪毐、武成侯王翦(秦灭六国时统领了灭赵、灭燕、灭楚之战)、通武侯王贲(灭魏、灭齐)、九原侯蒙恬(镇守边疆)、陇西侯李信(征战匈奴)、淮南侯蒙武(三朝老将,辅佐王翦灭百越)、关内侯冯劫(军中大将)、关内侯冯去疾(军中大将)、关内侯嬴腾(处理王族事务)、彻侯王绾(灭六国期间稳定内政)、通侯李斯(新制度的乾坤巨将)、关内侯郑国(修郑国渠、并灭魏水攻、灭楚水战)、尉僚(军政大才)、顿弱(邦交)、姚贾(邦交)、武安侯马兴、东陵后召平、五马侯令狐范、南阳侯杜赫、高武侯戚鳃、武信侯冯毋择、襄侯王陵、东莱侯崔意如、竹邑侯沈棕、汶阳侯崔仲牟、巴陵侯姜叔茂、伦侯赵亥、伦侯韩成、文通君孔付 我知道的就这么多,漏说的楼主见谅 靠,竟然有敏感词汇,我删一些内容,没办法

“荣耀 历史 ”用心为你解答。

古人用字极准,微言大义,因此“君”与“侯”是有区别的, 简单来说就是“侯”比“君”尊贵,两者都有封地,但是前者比后者大得多。

既然这样那很多人就会提出一个问题:

商鞅变法如此大的功劳,被秦孝公封在商于之地,封号商君;而魏冉被封为穰侯、范雎被封为应侯、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虽然他们都有功劳,但是远不如商鞅吧,为什么地位要比商鞅高呢?

这就需要了解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爵位制度和一些 历史 了。

春秋战国时期爵位有五等, 公、侯、伯、子、男 ,早期诸侯国的地位并不是按照实力来排行的,而是按照国君的爵位来定的。

秦国、楚国、齐国、宋国、虢国,这五个诸侯国的地位孰高孰低?

按照我们的理解,秦国、楚国、齐国是第一等,宋国第二等,虢国不入流,但事实并非如此,宋国和虢国是第一等,齐国和秦国第二等,楚国第四等。

宋国和虢国国君是公爵 ,前者初代国君是商汤的后代,后者初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叔叔,两者都被周武王封为公爵,初代公爵国只有7个,后来不断增加。

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国,姜子牙被周武王封为侯爵,所以 齐国是侯爵国

楚国的地位最低,国君仅仅是子爵 ,在西周时期楚国都是被当作蛮夷,诸侯国到京畿祭祀的时候,楚国国君只能去烧火。

秦国出现的时间最晚,一开始只是周王室附庸,因为协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被提升为诸侯国,初代国君秦襄公是侯爵,因此 秦国是侯爵国

诸侯王有权将自己的土地封给士大夫,但是爵位肯定不能超过自己,比如说 齐国国君自己是个侯爵,总不能封自己的臣子为公爵或者侯爵吧,只能是封比自己低的。

回到秦国,秦孝公只是个侯爵,他不可能封商鞅为侯爵,而“君”的地位仅仅比“侯爵”稍低,这已经是秦孝公能对商鞅做的最大封赏,足以体现商鞅的功劳。

随着周王室式微,诸侯国崛起,到了后期大家也都不理会周天子定下的规矩了,开始自己给自己提升爵位了,标志件是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 五国相王 ,即相互承认对方为王,周天子权威荡然无存。

魏国、赵国、韩国三家分晋的时候,三国国君只是侯爵,现在居然称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了。

到了战国后期,战国七雄国君均称王, 秦国于秦惠文王时期称王 (世系传承: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嬴政都是王,自然可以封范雎、吕不韦等人为侯了,如果商鞅生活在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时代,以他的功劳封个公爵都有可能的吧。

电视剧《大秦赋》的热播,让许多人对剧中的“君”和“侯”有了浓厚的兴趣。 那么,何为“君”?什么是“侯”?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战国时期,“君”和“侯”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硬要找出个“区别”,那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君”和“侯”的封号不同!“君”,说通俗点,就是“好听点”,有点“尊贵”感。说白了,“君”和“侯”,就是今天“司长”和“厅长”的区别,实质上是一个级别。同样为“君”为“侯”,但封地的大小有着很大的区别!有的权“侯”封地很大,如吕不韦这个文信侯、芈月的弟弟魏冉的穰侯。

封“君”封“侯”的大量出现是在战国中期各国君主称王之后。

君、侯爵位均为战国诸国之显爵。其实,“侯”与“君”在战国时是可以互相通用,封君亦侯,侯亦封君,封君包括“君”和“侯”。如:秦相范雎封应地,号应侯,也称应君。于是,“君侯”一词应运而生。但是,“君侯”合起来用在某人身上,那么此人绝对是“非显即贵”!

“君” ,放在战国时期,主要是赐予功臣和贵族的封号。如:“战国四公子”: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战国时,还有著名的商君(商鞅)、长安君(嬴成蟜,嬴政弟)、武安君(白起)、昌平君(熊启,末期秦国丞相,秦始皇的表叔,末代楚王)等。

“君”是有封地的!大名鼎鼎的商鞅,有功于秦,秦孝公时,赐予商於十五邑,封为“商君”。谁能说“君”,是没有封地的?

“侯” ,放在战国时期,主要是封给权臣和对国家有巨大贡献者的爵位。如:“商人谋国”的吕不韦,帮公子异人(后改名为子楚)先后成为“嫡子”—“太子—“王”,被封为文信侯。嬴政的“父”嫪毐因“伺候”太后赵氏“有功”,就被封为长信侯。“侯”放在战国,肯定是有封地的,可以说是“国中之国”。

前面,我已说过,侯爵封君一般授予宗室贵族。 “苏秦曰:‘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当时的苏秦一语就道破了封侯和封君的“奥秘”。总之,在战国时期,如果你身上没有王室血脉,或者没有巨功,想当个“君”和侯,“难于上青天”!当个“猴”是很容易的!

最后,我想说一句:了解了“君”和“侯”,我们根本不要纠结战国时,“君”大还是“侯”大的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知道它们是一个封号爵位即可!

@吴建彬

君和侯都是爵位,但系统不一样。

侯是军功爵,靠打仗打出来的。

君是恩封,多是秦王的至亲,或无法用军功衡量的文官。

商鞅发明了二十级军功爵制度,通过军功可以一级一级往上升,其顶点就是彻侯(也叫列侯)。

军功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指标,比如斩首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物资多少、攻破降服城池多少,秦国通过军功爵,打破了世卿垄断官员岗位,为秦国上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大了将士的斗争心,壮大了秦国的国力。

但,世卿并没有完全消失,世卿原本是以前的同姓宗室分出去的家族,或者是帮助秦君打天下的异姓功臣的后代,他们因为祖宗的荣耀,不分优劣,都可以得到高官厚禄,这就是所谓世卿,实行军功爵打破了他们的金饭碗,绝大多数人都得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换得一个前程。

但有一小部分人例外。

作为秦君,你可以优待儿子,能优待亲兄弟吗?能优待亲兄弟,能优待堂兄弟呢?同曾祖的族弟呢?同高祖的呢?

你肯定不能优待所有人,因为蛋糕有限,人有亲疏远近,好的待遇肯定从关系近的开始。

你可以让已经八辈子才打上关系的亲戚上战场,但如果是秦王的亲儿子,亲兄弟呢?我想他不一定舍得。

故而军功爵还是不能适用于所有人,于是就有了君这个爵位,这个爵位灵活度比较大,待遇可低可高,而且不要求有军功,只要秦王高兴,可以给任何人封君,当然了,为了不破坏军功爵的主流地位,封君还是尽量少比较好。

封君者,多半是秦王的至亲,如秦王稷时期的四贵三个封君,他们分别是舅舅穰侯魏冉、舅舅华阳君芈戎、弟弟高陵君公子悝、弟弟泾阳君公子芾。

还有一种,主要是文官谋士,因为出谋划策难以用军功去衡量,故而也用封君来代替封侯,比如武信君张仪,张仪用连横破合纵,其功劳难以用杀多少敌人去衡量,故而封君而不是封侯。

所以:

侯是爵位的顶点,待遇最高,由军功获得。

君待遇可低可高,由君王赐予。

侯更大更尊。

侯可降为君,君可升为侯。

文章标签: # 开国 # 爵位 # 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