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本周运势 本周运势

武昌是指什么_苏轼的武昌西山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7-25 人已围观

简介1.苏东坡书法特点与赏析2.苏轼的弟弟叫什么3.苏轼被贬谪后谁去看他4.苏东坡的书法境界到底是什么水平 鄂州市景点有:天堂湖江浙有苏杭湖北有天堂凡来过大别山人谁都会忘记天堂湖天堂湖位于九资河和大地坳之间长约10华里宽约1华里人工湖远远望去整座湖像块巨大长方宝镜镶嵌薄刀锋、天堂寨、笔架山等诸峰脚下亦蜿蜒银带飞舞群山之勾勒出幅山水掩映、云雾缭绕、村舍错落风景画乘车沿风景区东面公路经艾弧坪直下约7公里达

1.苏东坡书法特点与赏析

2.苏轼的弟弟叫什么

3.苏轼被贬谪后谁去看他

4.苏东坡的书法境界到底是什么水平

武昌是指什么_苏轼的武昌西山是什么生肖

 鄂州市景点有:

天堂湖

江浙有苏杭湖北有天堂凡来过大别山人谁都会忘记天堂湖

天堂湖位于九资河和大地坳之间长约10华里宽约1华里人工湖远远望去整座湖像块巨大长方宝镜镶嵌薄刀锋、天堂寨、笔架山等诸峰脚下亦蜿蜒银带飞舞群山之勾勒出幅山水掩映、云雾缭绕、村舍错落风景画

乘车沿风景区东面公路经艾弧坪直下约7公里达天堂湖大坝所地大地坳乡登上坝堤醒目自微风轻掠、波光粼粼水面水面上碧水涟漪、游船飞渡、画舫徐行鸟儿凌扑水下鱼虾嬉戏龟鳖漫游……处处给人种生意盎之感

乘上机动小游船,放眼湖区周围景色东西天堂寨、笔架山拔地而起苍茫巍;西面薄刀锋三省垴流云飞渡;南面鸡鸣尖、狗耳尖、沉碧潮涌;北面青苔关、翁门关横截东西

湖区附近有著名仙人垴和美女峰把人带入浮想联翩梦幻世界湖水边数十里地更山山入画景景有情依山傍水农家小院浣纱村姑让人感觉走进了山水画田园诗

莲花山

莲花山坐落于鄂州市南郊洋澜湖畔莲花山峰峦叠翠山清水秀楼阁嵯峨万木葱笼已开发成远近闻名康福旅游区旅客休养身心观光喜乐园

莲花山钟灵毓秀洋澜湖烟波浩淼从地形地貌上看鄂州版图同片碧绿荷叶静静地飘浮长江与大湖之间亿万年地壳运动莲花山主体九座山峰拔地而起相互簇拥恰似九朵莲花盛开于脉脉含情湖波之上

湖山壮美地灵人杰独特自风光地形地貌吸引历代文人墨客留连驻足屈原、陶渊明、黄庭坚、苏东坡、丁鹤年等此行吟歌赋留下许多脍炙人口诗篇相传吴王孙权曾此设立观星台东吴大都督周瑜曾里督练水军

莲花山湖北省著名涉外旅游风景区共有人文景观30多处江南第塔—元明塔天下第龙—接龙台当今世界上规模大文化碑林———莲花山碑林而闻名遐迩成荆楚大地上旅游名胜

西山风景区

鄂州西山古称樊山因吴王古都——今鄂州市区之西故名西山

西山位于长江游南岸距华大都市武汉 68 公里北临长江与黄州赤壁相望;南濒洋澜湖同万顷碧波相连;东接繁华闹市;西枕玉带萦回百里樊川襟江带湖拔地而起西山脉九曲九峰六谷重峦叠嶂松柏蔽空翠壑丹崖飞瀑漱玉全山东西长约 1.6 公里南北宽约 1.2 公里主峰 170 米总面积 4000 多亩山上六条谷涧串连七泉、三池、湖和两道瀑布西山地下水水质优良终年竭清甜甘美菩萨泉和酥脆口东坡饼享誉

西山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万木葱茏、百花争艳西(山)雷(山)二峰剑挺峙峻岭峭壁似龙盘桓山峦飞动幽谷飘云山溪涧泉池镶嵌于丹岩翠谷亭台寺阁点缀于树杪花丛曲桥水榭倒映于清溪碧流青塔红楼隐现于七彩浮云漫山草木青翠鸟语花香清风爽润人们娱悦身心旅游、度胜地

西山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吴王故都特色历史文化景观孙权、苏轼代表人文景观古灵泉寺标志佛教文化景观和西山园林主体自景观里巧妙融和交相辉映西山留下了三国吴王孙权治国晋代高僧慧远参禅及抗金名岳飞和历代名士陶侃、庾亮、李白、苏轼、欧阳修、王安石、陆游、彭玉麟、张之洞等人里讲经布道、习武修文、游猎宴饮、避暑隐居诸多踪迹有成千古胜迹令人景仰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优美诗篇和传世墨宝华文学艺术宝库增添异彩清末书法大师张裕钊、辛亥首义烈士彭楚藩也有遗迹此大革命时期贺龙军曾率部西山设防解放党和国家***董必武、王任重等同志曾多次来西山视察 1965 年秋陈毅元帅登上西山绝顶感慨万千:西山亚于庐山呀

西山名胜古迹主要有:吴王避暑宫、武昌楼、古灵泉寺等二十余处

吴王避暑宫 吴王孙权西山避暑读书行宫始建于公元 221 年—— 229 年之间里松荫铺地山泉潺潺气温比城区要低 2 —— 3 ℃度历来被称武昌城清凉福地东晋太元年间(公元 376 年—— 396 年)高僧慧远看块风水宝地避暑宫故基辟西山寺 20 世纪 90 年代只保留避暑宫间侧殿人称避暑殿

1999 年吴王避暑宫迁址椅子山顶重建成西山又新风景区有避暑宫、读书堂、议政殿、武昌楼等汉代风格仿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 80 余亩

武昌楼

矗立于椅子山顶摩云映日巍峨秀挺登楼远眺鄂州黄州景观尽收眼底万里长江烟波浩淼百舸争流汽笛响过山鸣谷应给人种天宽地阔、气势磅礴之感楼门横额上飘逸遒劲武昌楼三大字国当代文化大家郭沫若手迹

古灵泉寺

又名西山寺东晋太元年间高僧慧远所建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寺有堂(文殊师利堂)、三泉(滴滴泉、涵息泉、活水泉)、六殿(天王殿、拜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武圣殿、念佛殿)殿堂砖木结构莲花斗拱飞檐射脊红椽彩厅金碧辉煌大雄宝殿内数十尊罗汉菩萨或坐或卧、或动或静造形精巧维妙维肖

九曲亭

西山南麓九曲岭上取羊肠九曲之义命名九曲亭九曲亭始建于三国时期来荒废宋人苏轼谪居黄州过江兴攀西山觅得故址扩地重修九曲亭内黄屏红柱屏壁正反两面分别书有苏轼《武昌西山》诗和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此外西山庵、松风阁、翠景园、秀园、试剑石、即位坛、退谷、石门开、庞统读书处等景观也定会给游人留下美好而深刻记忆

鄂州市博物馆

设立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既承担着配合市内建设工程开展文物调查勘探、考古发掘重要任务又肩负着文物征集保管、陈列宣传、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及对全市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管理等历史使命

全馆已拥有土地23.69亩已设置办公室、保卫科、文物考古队、地上文物保护部、陈列保管部、经营部、旅游部和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等科室部所

通过广大文博工作者努力已先市内发现古文化遗址54处古建筑8处石刻6处革命遗址7处近现代纪念建筑5处古墓葬、古墓区多处其被院、省、市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有108处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处

较有影响文物保护单位有:怡亭铭摩崖石刻、彭楚藩烈士墓、吴王城遗址、观音阁、贺龙军部旧址、庾亮楼、文星塔、城隍庙等共发掘古墓1000余座馆藏文物超过2万件(套)其国家级文物56件(套)、二级文物277件(套)、文物2331件(套)馆藏文物古铜镜和六朝青瓷器特色数量、等级居各市州前列馆藏文物使鄂州享有全省文物大市盛誉闻名于海内外500多面古铜镜出土使鄂州获得铜镜之乡美称

鄂州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游南岸地处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西接九省通衢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北与黄冈地区隔江相望南同咸宁地区濒湖毗邻里曾三国吴王故都又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整版图轮廓呈三叶型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间低平;高点四峰山海拔485.8米低点梁子湖梁子湖海拔11.7米境内拥有大小湖泊133水域面积65万亩著名百湖之市、鱼米之乡其全国十大名湖之梁子湖方圆300多平方公里湖有岛岛有湖

旅游

鄂州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城市东汉前鄂邑、鄂郡、鄂县三国时吴王孙权此建都改称武昌此鄂州或郡治或州府始终长江游政治、经济、军事重镇

鄂州座风光秀丽城江之滨旅游城市山、水、城浑体西山、梁子湖、洋澜湖主体山水自景观怡亭铭摩崖、吴王城、观音阁重点古迹景观孙权、元结、苏轼等历史名人遗迹代表人文景观及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古灵泉寺标志佛教景观国内有名古铜镜之乡发祥地遍布全市各地使鄂州成三国旅游线和长江旅游带上重要城市成湖北楚文化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

苏东坡书法特点与赏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出处:宋·苏澈《武昌九曲亭记》

选段: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译文:

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扩展资料:

九曲亭位于武昌(今湖北鄂县)西九曲岭,为三国时孙吴遗迹,后经苏轼重建。元丰五年苏辙去看望谪居于黄州的苏轼,兄弟同游武昌西山,后作此文为记。文章先写武昌西山群山连绵,寺院溪壑,萧然幽深,苏轼常浪迹山林,意适而反,并带出修建九曲亭的经过。

再回叙少年时代兄弟二人常登山涉水,其兄在游览时或心情惆怅,或翩然若仙。然后抒发议论,点出主旨。文中写山水草木、泉石亭院,莫不与苏轼活动相关联,表现他寄情山水的闲适情趣。全篇以“乐”字为中心,把人、景、情融汇于清幽自适的境界之中,情真意切,反映了苏氏兄弟共同的处世情态。

苏轼的弟弟叫什么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苏轼的书法特点

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结字扁平。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横轻竖重。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笔画舒展。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

轻重错落。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

大小悬殊。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很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视觉上极强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这种情况,在《武昌西山诗帖》中也有体现。

妩媚天真。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的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生疏,反而顿生一股亲近温暖之意。余13岁时读初中,学校发了一本中学生字帖,帖后附有部分名家作品局部欣赏。其中即有数行苏轼的《赤壁赋》。在诸多名家作品中,独苏轼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如此与众不同,至今犹记其词中有“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的句子,其给我留下了妩媚天真、温良敦厚、肥扁朴拙的印象极深,而对附录中尚有谁人的作品,已经完全记不起来了。

苏轼被贬谪后谁去看他

一、苏轼有一个弟弟,就是苏辙。

二、苏辙(1039年3月18日[1]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三、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怀弟弟苏辙(子由)的: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栾城。苏轼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

苏东坡的书法境界到底是什么水平

他的弟弟苏辙曾去看他。  

苏辙生平中有记载:元丰五年(1082年),苏辙沿赣水至黄州,与其兄苏轼相聚,一道游览了黄州及其对江的武昌西山。

1079年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直到1084年才离开。

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浅谈苏轼书法的特点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还擅长行、楷书,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研究苏轼诗词文赋甚至生平故事的人不少。文学家的巨大光环,耀眼得让人看不清其作为书法家的光亮程度。对苏轼的书法,今人研究得并不多。笔者冒昧试为之。一、苏轼的书法特点1、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2、结字扁平。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3、横轻竖重。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4、笔画舒展。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5、轻重错落。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6、大小悬殊。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很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视觉上极强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这种情况,在《武昌西山诗帖》中也有体现。7、妩媚天真。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的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生疏,反而顿生一股亲近温暖之意。余13岁时读初中,学校发了一本中学生字帖,帖后附有部分名家作品局部欣赏。其中即有数行苏轼的《赤壁赋》。在诸多名家作品中,独苏轼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如此与众不同,至今犹记其词中有“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的句子,其给我留下了妩媚天真、温良敦厚、肥扁朴拙的印象极深,而对附录中尚有谁人的作品,已经完全记不起来了。二、苏轼书法的源头苏轼自己说“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苏轼自称自己的书法臆造本无法,其实并不是把法度扔了,他也讲究方法,不过那个法,和唐代的法不一样。苏轼说他不践古人,并不表明他不学古人。至少,他的书法就受到颜真卿的影响。颜体的特点就是横轻竖重,蚕头燕尾钉头钩。只不过苏轼并没有照单全收,而是吸取了其横轻竖重的特点而已。事实上,他对颜真卿也很欣赏。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总体评价时,他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意思是,他认为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至善至美,能达到他们的程度,天下所有之能事就可以到此为止了。苏轼显然也是学过很多名家的。有人说,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苏轼的书法,从颜真卿的书法中吸取了营养,前已述及。至于他的书法究竟从王僧虔、李邕、徐浩、杨凝式的书法中,又各吸取了哪些营养,笔者没有进行比较,不敢妄言。三、苏轼书风形成的原因古往今来,学习古人书法者,无计其数。由于各人喜好不同,转化为自己的字时,便不可避免了带有自己个人的色彩,这就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苏轼的书法,固然从古人中吸取了营养,但毕竟他的书法仍然自成一体。这种风格的形成,又是从何而来?我以为,要研究苏轼书法的风格,必须研究苏轼这个人。所谓字如其人。从根本上讲,应当是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当然也可以从其所写的字,来研究他的人,甚至当时作书时的心情。1、苏轼的书风,与其深厚的人文修养有关。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一代大文学家,诗文歌赋都写得非常好,字写得好,画也画得好。特别是在词上,他将词从诗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开创了豪放派,使宋词得以和唐诗、元曲并列的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他的绘画开创了写意绘画的理论基础。应当说,其作为一个“全才”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唐宋八大家中,唯苏轼一人。在中国历史上,也还很难找出另外一个人能和他比较的。在《颖沙弥帖》中,苏轼见了颖沙弥的字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老夫不复止以诗句字画期之矣。”反过来说,苏轼曾经对自己的诗句字画自视甚高。一个才高八斗,对自己的诗句字画自视甚高的人,自然有点恃才傲物。从正面来说,学识高了,见识高了,品味与境界也就高了,也就不把书法绘画当成一个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了。在苏轼眼里,作文写字绘画,只不过都是表情达意的东西而已,只求自然天成。只因如此,苏轼“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意而已,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问君何若写吾真,君言好之聊自适”。“凡物之可喜,是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透露出作为士大夫文人的苏轼把书与画作为表达自己感情的载体,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有人因此将其归纳为“尚意”。并将其与唐以前的书法“尚法”,即讲究法度区别开来。还把苏轼视为“尚意”的领袖。对此,笔者并不敢苟同。众所周知,在古代,毛笔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写字或者说书法,其实都是表达感情的载体,《兰亭叙》是这样,《祭侄文稿》也是这样。凭什么说唐以前的书法属“尚法”,至宋代苏轼后才开始属“尚意”呢?我不以为是这样,只不过,因为苏轼既是一个大文学家,又是一个大书法家,站在他的高度,把书法“尚意”的特点首先公开讲了出来而已。而并非书法“尚意”是从苏轼开始。苏轼的书法之所以朴拙厚重,平和中正,端庄娟秀,而毫不做作狂怪,在书坛上独树一帜,从某种角度上看,我以为,是与其深厚的人文修养有关的。因为只有他,真正理解了书法应当是表情达意的一个工具。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苏轼留下的作品中,以信札和即兴的诗文为主,而极少刻意去抄写前人和他人的诗文。又正因如此,通过他留下的书法,又进一步验证了他所阐述了的书法观,即“以其不求售也,故得其自然”。当然,这一观点,未必全是苏轼一个人的。有人说,宋代文人士大夫式书法是一种大的趋势,当时书法的发展态势,一种是走向文人士大夫的心态潇洒飘逸,一种走向官僚态势堂皇肃穆。并说苏轼是趋向于走向士大夫方向的,并将其作为“尚意”的一个论证。我以为,苏轼是一个文人,但从21岁开始,可以说一直是在做官,尽管仕途坎坷,也算一直是官僚。那么,他的书风,向何处发展?有人说,苏轼、黄庭坚等面对书法表现出了典型的文人士大夫的心态,有深厚学养的士大夫阶层努力从使用书法中挣脱出来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全面的艺术才华更好地塑造自我的士气。并以苏轼“书初无意欲于佳乃佳”,“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反推求”,“貌研容有膑,壁美何妨”等言论,来力证苏轼属崇尚个人意趣的风气。这一观点也不尽然。苏轼是文人与官僚的结合体。对他来说,做文人与做官僚,集于一身,两者并无截然的界限,因而也不存在两种趋势的选择。他始终坚持的就是自然达意。之所以说存在两种趋势,其实也很好理解,当官的人之间的书椟往来,碍于礼仪,书写时不便过于恣意,因而所留墨迹显得拘泥肃穆,当属常理。最典型的要数蔡襄的《谢赐御书》,写得就毕恭毕敬。就算是苏轼,《颖沙弥帖》属于应酬性的回帖,写得就相对拘谨,《赤壁赋》也写得不够灵动。能够以此来认定苏轼书风趋向官僚态势之堂皇肃穆吗?当然不能。后人由此从中得出宋代书坛的两种趋势,岂不谬哉?2、苏轼的书风,与其性格的不合时宜有关。苏轼书法的独特风格,与其个人的性格是有关系的。苏轼最突出的个性是什么呢?不合时宜。在一篇介绍《苏轼的三任妻子》的文章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去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正是因为苏轼的不合时宜,导致人生起伏,官场失意。先是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变法,于是不容于朝廷;及至新党势力倒台,反对变法的司马光等人上台,苏轼被召回重用时,苏轼又看不惯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再次反对新党。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随后被外调,外放。至新党再次上台,又再遭贬官。苏轼的不合时宜,体现在其书法上,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别人用墨适中,他用墨极浓;别人写字方正,他求扁平;别人写字大小匀称,他写字大小悬殊;别人讲求法度严谨肃穆,他讲求随意自然;别人追求华丽时尚,他追求古朴粗拙。还有人说,苏轼拿毛笔也与众不同,他拿毛笔的手法,与今人拿钢笔的手法相类拟。对此,却无考证。他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不错,在他的性格中,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婉约;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时的得意,又有“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窘迫;既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瀔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顿悟:又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绝唱。而这些,与他的书法,不正是一脉相承的吗?3、苏轼的书风,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黄庭坚评价苏轼的书法,“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而苏轼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换句话说,苏轼的书法,早年、中年与晚年,是有所不同的。而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人生经历出现了太多太大的变化。换言之,苏轼的书风,与其人生经历,也是密切相关的。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这从他的年谱上可以看出。1036苏轼降生;1054娶王弗;1057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举家前往京都;1061任凤翔判官;1064任职史馆(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5妻丧;1066父丧;服孝三年(1066.4-1068.7);1068娶王闰之;1069返京;任职史馆;1071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任密州太守;1076任徐州太守。这一时期,仕途上没有大的坎坷,但也未受重用。只是亲人相继去世,感情上受到一些打击而已。从1079任湖州太守,当年因“乌台诗案”入狱起,苏轼开始了他的第一轮人生低谷。入狱100余天,差点丢了性命。1080谪居黄州;1084往常州。这时,朝廷新党倒台,苏轼的仕途再次出现转机。1085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1086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但京官不好当,自请外放。任颍州太守;1092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妻丧;太后逝世;新党重新当政。苏轼的仕途风波再起。他开始受到排挤。先是调定州太守;1094开始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及至朝廷再次有人想到他,将其召回时,已经是1101年了。他开始北返;往常州;不久即逝世。他的一生是如此的起伏跌荡,数起数落。只有经历了这些风浪的洗礼,才有充满的各式诗文及书法,或悲愤,或平和,或喜悦。这种情感随着人生波动而形成的变动,不仅通过他的诗文反映出来,也通过他的书法体现了出来。又只有通过这些经历,才能把人生看得如此透彻,体现在文章上,才写得如此大气豪放,感悟良深;体现在书法上,才能如此的丰腴跌宕,天真浩瀚!

文章标签: # 苏轼 # 书法 # 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