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本周运势 本周运势
公元前1341年是什么朝代_公元前134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7-23 人已围观
简介1.公元前有哪些天文发明或发现2.察举制是我国什么时代选拔官吏的制度3.汉武帝纪年大事4.司马迁的资料5.西汉武帝都用了那几个年号,分别是公元多少年司马迁的父亲到底是谁 司马迁的父亲是司马谈 司马迁编写《史记》,受了父亲的哪些影响? 影响一: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
1.公元前有哪些天文发明或发现
2.察举制是我国什么时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3.汉武帝纪年大事
4.司马迁的资料
5.西汉武帝都用了那几个年号,分别是公元多少年
司马迁的父亲到底是谁
司马迁的父亲是司马谈
司马迁编写《史记》,受了父亲的哪些影响?
影响一: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蒐集来的资料。
影响二:
一、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二、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蒐集来的资料。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汉朝司马迁父亲是谁
司马迁之父是司马谈。 司马迁(前135 ~ 前87)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十九岁为补博士子弟。二十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到长安后,武帝对这个广闻博识、学问丰富的年轻人十分重视,命他为郎中,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司马迁父亲所在的朝代是什么时候被灭的
司马迁父亲所在的朝代是西汉,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司马迁的身世谁知道啊?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名国)。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县名,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 司马迁出生地韩城位置“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5年)司马迁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六岁,在故乡读书。
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十岁,在故乡。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按:司马迁十岁左右,即在故乡过著贫苦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 十一岁。
窦太后死,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十二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十九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汉武帝从主父偃建议迁民于茂陵。司马迁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56岁。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司马迁之父是谁?
司马迁之父是司马谈。
司马迁(前135 ~ 前87)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十九岁为补博士子弟。二十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到长安后,武帝对这个广闻博识、学问丰富的年轻人十分重视,命他为郎中,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汉武帝建元、元封之间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出重要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分别以评论:对阴阳等五家,既有所肯定,也指出其不足,而完全肯定了道家。这说明司马谈接受的是西汉初年占主导地位的黄老思想的影响,与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不完全合拍。司马谈十分重视自己史官家世的传统和史官的职责,曾慨叹说:“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史记·太史公自序》)所有这些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10岁时,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开始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并直接受学于当时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20岁,南游江淮,据《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这次“上会稽,探禹穴,上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或奉旨出使,或陪驾巡幸,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祖国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实,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有可能接触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场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
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
司马迁是什么时候的人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攻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司马迁的爸爸是谁如题 谢谢了
司马拆 不拆哪来的迁
司马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忍辱负重修史记,公正明理,不畏权势,博古通今的人。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补注1:前14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义》,所依据的是唐代张守节《正义》注称:“太初元年,迁年42岁。”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往上推42年,则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国维,等主此说。前13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隐》,依据晋代张华《博物志》称“大夫司马迁,28岁古六月乙岁卯,石也”。也就是说,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升为太史令,年28岁,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应为司马迁生年。郭沫若等主此说。一般用前说)补注:持“建元六年说”者,千方百计证明《博物志》是对的,而认为张守节《正义》的记载是错误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博物志》该条所录的是汉代记籍簿,它记载着司马迁的姓名、年龄、居住地、官爵、拜官年月和俸禄等等。如此详细而真切,是录自汉代文书,其真实无疑。这是一种原始材料,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一般史书中的材料。其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今仆不幸早失二亲。”如按《正义》所言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死时,司马迁应是36岁。按常理,36岁死去父母说不上“早失二亲”。如按《博物志》所言,司马迁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即26岁父死,说早失父母尚说得过去。其三,司马迁《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如果他生于景帝中元五年,这一年应是55岁,他做郎中是在20岁左右邀游各地回来后的事,那么,他应该说待罪辇毂下30余年了。显然,司马迁不会连自己做过的事都记不清楚。只有晚生10年,即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其说。 持“景帝中元五年说”者除依据张守节的《正义》外,还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或论据。其一,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认为后人引用《博物志》所以年“二十八”应是“三十八”之误。《正义》注称太初五年,司马迁“处四十二”是正确的。其二,根据〈史记·游侠列传〉所载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下令将各地毫强和资财三百万缗以上的富户迁往茂陵,郭解财产不多,也被强行迁徒,司马迁也见到郭解,他说:“吾观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者。”若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当时年仅九岁,决不可能对人有如此深刻的观察和心理活动。如果按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年龄为十九岁,似更合适。其三,根据《汉书·儒林传》,司马迁曾向孔安国学习古文,然据《史记·孔子世家》和《资治通鉴》,孔安国在元朔二年为博士,元朔二年司马迁年方九岁,一个九岁的孩子是不可能去太学向一个经学大师求教和商量问题的;如果生于景帝中元五年,此年十九年,似较合理。 补注2:司马迁出生于何地?《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此龙门在何处,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说在今陕西韩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县。 最早持陕西韩城说者是唐代的张守节,他在《史记》“正义”中说:龙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同时,韩城鬼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是太史公后裔。他们自称,原本为司马姓氏,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并列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庙为佐证。 持山西河津县说者认为,自古以来,龙门(包括龙门山、禹门口)都记载在山西河津县。黄河自西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马迁......
公元前有哪些天文发明或发现
李陵是怎么发生的
李陵(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 西汉 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被俘,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司马迁为其说情,被判宫刑。
经过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司马迁对汉武帝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不久,有传闻说李陵为匈奴练兵。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察举制是我国什么时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
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
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是后来有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六世纪,中国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 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 默冬)。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 欧多克斯)。
公元前五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星金星。并提出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 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 阿那萨古腊)。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 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 石申)。
公元前四世纪,《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四世纪,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用天文观测推算地球的大小(古希腊 埃拉托色尼)。
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测算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距离的比例,太阳、月球和地球大小之比,又提出太阳是宇宙中心和地球绕太阳运转的主张(古希腊 亚里斯塔克)。
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史记》中《天官书》一篇是最早详细记载天象的著作(中国 司马迁等)。
公元前二世纪,编制了第一个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表和西方第一个星表;发现岁差,划分恒星的亮度为六个星等(古希腊 希帕克)。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公元前134年,中国汉朝《汉书·天文志》有新星的第一次详细记载。
公元前104年,汉朝编造了《太初历》,载有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的精确会合周期。这是中国历法的第一次大改革,但精度较差(中国 落下闳、邓平等)。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发明浑仪,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 (中国 落下闳)。
公元前46年,罗马颁行儒略历(旧历)。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28年,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汉武帝纪年大事
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请纳
司马迁的资料
汉武帝-生平 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 诞生
七月七日,生于猗兰殿,名彘。景帝时年三十二岁。
前三年(公元前154年)三岁
冬十月,梁王刘武来朝,景帝说:“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时诸王欲反,景帝此举为安抚梁王刘武。
春正月,七国之乱爆发。三月平七国之乱。
前四年(公元前153年) 四岁
四月,立为胶东王。刘荣成为皇太子。
前六年(公元前151年)六岁
金屋藏娇故事发生在这一年。
秋九月,以无子嗣,废薄皇后。
前七年(公元前150年) 七岁
春正月,废太子荣为临江王。
四月,母王夫人立为皇后。刘彘立为皇太子,易名彻。
中二年(公元前148年)九岁
三月,临江王刘荣坐侵太庙地被逼自杀。
九月,梁王暗杀袁盎等十余人。
中三年(公元前147年)十岁
春正月,废皇后薄氏死。
夏四月,免周亚夫丞相。匈奴王子於单来降。
中五年(公元前145年)十二岁
五月封王皇后兄王信为益侯。
中六年(公元前144年)十三岁
冬十月,梁王刘武求入侍皇太后,不许,归国。
四月,梁王死,追谥孝王。
后元年(公元前143年)十四岁
正月,条侯周亚夫因小过下狱,绝食呕血而死。
后三年(公元前141年) 十六岁
正月,景帝崩,刘彻以太子即帝位。尊窦太后为太皇太后,王皇后为皇太后。
二月,葬景帝于阳陵。
三月,封王太后同母弟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十七岁
十月,以建元为年号。中国历史从此以年号纪元。中国帝王以年号纪元始于武帝。
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策问古今治道。董仲舒上《天上三策》。准丞相卫绾奏罢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者。立学校之官。
二月,行三铢钱。
四月,颁《复高年子孙诏》。
五月,开立乐府,征集各封国及民间乐曲。
六月,丞相卫绾免。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
七月,诏省轮值卫士万人,罢养马之苑,许百姓刍牧樵。
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 十八岁
十月,窦太后贬抑儒臣,赵绾、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免官。石建为郎中令,石庆为内史。
三月,以许昌为丞相。纳卫子夫为夫人,以卫青为太中大夫。
四月,初置茂陵邑,徙郡国豪强于茂陵。
本年,田蚡与淮南王暗中勾结谈事。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十九岁
闽越攻东越,遣严助发会稽兵救之,东越举国内徙。起上林苑。张骞应募首次出使西域。建期门军,令卫青掌控。东瓯王归降。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 二十一岁
春,罢三铢钱,复行四铢半两钱。置《五经》博士。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 二十二岁
五月,窦氏太皇太后崩,合葬霸陵。
六月,丞相许昌免,以田蚡为丞相。
八月,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汉武帝派大臣王恢、韩安国等将兵击之,未至,越人杀郢降。
本年,汲黯斥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允许匈奴人和亲。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二十三岁
十一月,武帝从董仲舒之言,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诏天下献书。
遣将军李广、程不识兵屯北边。
五月,诏举贤良、文学,武帝亲策之。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二十四岁
十月,立泰一祠,遣方士求仙炼丹。
六月,令五将军屯兵三十万于马邑,谋击匈奴,自此绝和亲。
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 二十五岁
夏,发卒十万救黄河决口,无功。
是年,窦婴、田蚡廷辩,开西汉党争。
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 二十六岁
田窦之争,杀窦婴。四月,韩安国行丞相事。五月,韩安国病免,薛泽为相。九月张欧为御史大夫。主父偃盗书陷害董仲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 二十七岁
三月,田蚡死。遣中郎将司马相如谕抚西夷。使唐蒙通夜郎。发卒治固雁门。
七月,废陈皇后,巫蛊祸始,法始日苛。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 二十八岁
冬,初算商车,租及六畜。
春,开渭渠、龙首渠。
遣卫青、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四将军分击匈奴,卫青至龙城。
冬,始税商贾车船及缗钱。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二十九岁
十一月,诏议不举孝廉者罪。徐乐上书。
春,卫子夫生据,立为后。
秋,遣卫青、李息北击匈奴。东夷秽君南闾举众降附,以其地置苍海郡。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三十岁
正月,颁《推恩令》,自此藩国始分,子弟毕侯。
收复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夏,募民十万徙朔方,徙郡国豪强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关东大侠郭解被族诛。游侠之害渐弱。
秋,除燕国、齐国,族诛主父偃,免张欧御史大夫。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 三十一岁
军臣单于死,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军臣单于太子於单降汉。罢苍海郡。
张骞自大月氏还,拜为太中大夫。初设内外朝,卫青主内朝,公孙弘主外朝。
始通西南夷。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专力经营朔方城。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三十三岁
以公孙弘为相,诏封平津侯,以布衣为丞相封侯自弘始。
春,派卫青击匈奴右贤王,胜还,拜为大将军。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 三十四岁
二月,卫青率六将军出定襄,击匈奴,斩首数千级而还。赵信兵败降匈奴,为单于献计。
四月,卫青复统六将军出定襄击匈奴,斩俘万余人。霍去病封冠军侯。张骞封为博望侯。
六月,诏民得买爵赎罪。置武功爵。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 三十五岁
治淮南、衡山二王谋反狱,列侯以下受牵连而死的有数万人。令张骞复通西南夷。
立刘据为皇太子。以石庆为太子太傅,庄青翟为太子少傅。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三十六岁
三月,丞相公孙弘死,李蔡为相。
霍去病击匈奴,过焉支山千余里,杀匈奴两小王,执浑邪太子及相国、都尉,俘斩八千九百余人,并获休屠王祭天金人。
夏,霍去病过居延泽,至祁连山,斩首三万二百级,俘匈奴小王七十余人,相国、都尉以众降者两千五百人。
是年,匈奴浑邪王降汉,设五属国纳其部众。汉从此遂占有河间地,断匈奴西路,打通河西走廊。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 三十七岁
作昆明池,始设乐府。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三十八岁
冬,造新币,管盐铁,算缗钱。
夏,漠北大决战,卫青、霍去病各将骑五万、步兵数十万分道击匈奴;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以卫青、霍去病皆为大司马。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诛文成将军少翁。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三十九岁
三月,丞相李蔡自杀。罢三铢钱,铸五铢钱。四月,庄青翟为相。司马相如死。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 四十岁
冬,使杨可告缗。九月,霍去病死。其弟霍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
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 四十一岁
得鼎汾水上,改元。夏五月,大赦天下。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四十二岁
十一月,御史大夫张汤有罪自杀。
十二月,丞相庄青翟下狱自杀。
二月,以赵周为丞相。
夏,以桑弘羊为大农丞,初置均输。封张骞为大行令。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 四十三岁
十一月,命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
张骞去世。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四十四岁
四月,封方士栾大乐通侯。
秋,遣终军使南越。
是年,禁止郡国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造。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四十五岁
秋,遣路博德、杨仆等出征南越。
九月,酎金案,夺列侯爵百六人,丞相赵周下狱自杀。石庆为丞相。
斩栾大。西羌反。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四十六岁
十月,平西羌,设护羌校尉。
春,平南越,置南海等九郡。祠泰一、后土。定西南夷。
秋,东越王反,遣军征伐。
是年,开六辅渠。李夫人死。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四十七岁
十月,率十八万骑北巡,遣使谕告匈奴单于臣服。东越降,徙其民于江淮。
四月,封禅泰山、大赦天下。以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令。
夏五月,置平准,不复告缗。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四十八岁
十月,行幸雍,祠五峙。
春,幸缑氏,遣方士千余求神药。
四月,祠泰山,临塞决河,黄河复故道。募兵击朝鲜。平南夷。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 四十九岁
十二月,破车师。
正月,俘楼兰王,控制丝绸之路。
夏,东定朝鲜,设四郡。
是年,与乌孙和亲。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 五十岁
十月,行幸雍,祠五峙。
三月,祠后土。
夏,申流民法。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五十一岁
冬,南巡狩,礼祠名山大川。
四月,置刺史部十三州,以六条问事。
是年,卫青病死,下《求贤诏》。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 五十二岁
三月,幸河东,祠后土。平定益州、昆明反叛。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五十三岁
十月,幸泰山。
二月,大作建章宫。
五月,诏用《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宗庙百官之仪。
八月,遣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 五十四岁
正月,丞相石庆卒。相公孙贺。
三月,行河东,祠后土。
是岁,将军赵破奴率两万余骑深入匈奴境内,全军覆没。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五十五岁
正月,巡海上,求神仙。
夏,李广利二征大宛。
大初四年(公元前101年) 五十六岁
春,西破大宛,获汗血马,威震西域。自敦煌筑亭至盐泽。四月,封李广利海西侯。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 五十七岁
因连年大旱,改元。正月,行幸甘泉,郊泰峙。
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
苏武被扣留匈奴。
秋,闭京城大搜刺客。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 五十八岁
五月,遣李广利击匈奴于天山。兴李陵狱。
秋,禁止巫祠道中。作沉命法,增设绣衣直指。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五十九岁
初榷酒酤。三月,修封泰山。祀明堂。
天汉四年(公元前年) 六十岁
正月,遣李广利发天下十科谪击匈奴。
秋,令罪人入钱赎死。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 六十一岁
春,徙郡国豪杰与茂陵。立钩弋夫人。
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 六十二岁
三月,改铸黄金币。
是年,开白渠。以江充为绣衣使者。皇子弗陵生。
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 六十三岁
正月,甘泉宫大宴外国客人。
二月,幸东海。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六十四岁
三月,祀高祖于明堂。修封泰山。
十二月,行幸雍,祠五峙,西至安定、北地。
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 六十五岁
十一月,大搜上林苑、长安城。江充奉诏治丞相公孙贺子太仆敬声巫蛊狱。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 六十六岁
二月,族诛丞相公孙贺。刘屈氂为相。
七月,江充掘蛊太子据宫。卫皇后与据斩江充,与丞相大战长安。据败走,卫皇后自杀。
八月,太子刘据自杀。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 六十七岁
三月,李广利出击匈奴。
夏,灭车师。
六月,刘屈氂腰斩,李广利降匈奴。
九月,田千秋讼太子冤狱,族诛江充。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 六十八岁
三月,躬耕钜定,封泰山,祀明堂。诏罢劳民伤财及神仙事。
六月,拜田千秋为相,下《轮台诏》悔过。封田千秋为富民侯,赵过为搜粟都尉。
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 六十七岁
正月,行幸甘泉,郊泰峙。
六月,平马何罗宫变。
七月,削燕王刘旦三县,逼死钩弋夫人。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 七十岁
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二月,行幸五柞宫。立刘弗陵为太子。授霍光、金日、上官桀等遗诏托孤。丁卯日,崩于五柞宫,寿七十。
三月甲申,武帝葬于茂陵。
西汉武帝都用了那几个年号,分别是公元多少年
司马迁简介
(前145或前135~?)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是十一个吧,是十一个吧
汉武帝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公元前140年)。“元”即开始,在汉武帝之前,帝王没有年号,汉武帝开始创建年号,敢于做前人未曾做的事,这种开创精神充分体现在“建元”这个年号上。6年后(公元前134年),天上有“长星”出现,以为祥瑞,汉武帝于是改年号为“元光”。“长星”即“彗星”,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扫帚星,后人认为它是不祥之兆,而汉武帝则认为它是吉兆,甚至为它的出现改年号,可见汉朝人对这种天象的认识与后人大不相同。又过了6年(公元前128年),汉武帝改年号为“元朔”,“朔”具有“初始”的意思。此时的汉武帝,已从少年皇帝长成了青年皇帝,具有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元朔”体现出了汉武帝的自信。又过6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获得了一头白麒麟,以为祥瑞,改年号为“元狩”。“狩”就是打猎,该年号有纪念猎获了白麒麟的意思。又6年(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在汾河上得到了一尊宝鼎,又以为祥瑞,改年号为“元鼎”。又6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于泰山封禅。泰山封禅是非常神圣之事,它标志着某个帝王作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并已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一般帝王是不敢有此动议的。继秦始皇之后,汉武帝是第二人,因此,改年号为“元封”。到此为止,汉武帝共用了6个年号。有趣的是,每个年号的使用期均为6年。
汉武帝使用的第七个年号是“太初”(公元前104年)。在此之前,汉朝一直以十月为岁首,这一年,汉武帝改以正月为岁首,为纪念这一开创性的改制,所以更年号为“太初”。太初四年后(公元前100年),因连年干旱,汉武帝改年号为“天汉”。“天汉”即“天河”,年号的意思是要通过自己的修德勤政来感动天帝,让天河里的水化为甘霖降于人间。又4年(公元前96年),汉武帝改年号为“太始”,含有“荡涤天下,与民更始”之意,可见,汉武帝在不断地追求事业上的新起点。又4年(公元前92年),改年号为“征和”,含有“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之意。看来,汉武帝已陶醉于自己征服周边民族而使天下太平的伟业之中。又4年(公元前88年),汉武帝改年号为“后元”,这是汉武帝使用的最后一个年号。后元二年,汉武帝便去世了。有趣的是,从“太初”到“征和”,4个年号各自的使用期都是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