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本周运势 本周运势

孟老汉属什么生肖属相_孟老汉属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6-04 人已围观

简介1.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2.有谁知道张果老的属相是什么?3.孟姜女庙的来源传说这都是传说,所以只能从流传时间和时代背景看.牛郎织女故事应是始于先秦,在汉朝的兴起,一般认为是西周.梁山伯与祝英台应是在西晋.孟姜女哭倒长城,显然秦朝.白蛇传发生在钱塘,金陵为都,应是南宋.牛郎织女据说西周时齐地,也就是今山东一带,有一贫苦人家,父母早丧,幼弟依兄嫂度日,每日出外牧牛,人们都把他叫作“牛郎”。牛郎渐渐

1.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2.有谁知道张果老的属相是什么?

3.孟姜女庙的来源传说

孟老汉属什么生肖属相_孟老汉属什么生肖

这都是传说,所以只能从流传时间和时代背景看.

牛郎织女故事应是始于先秦,在汉朝的兴起,一般认为是西周.

梁山伯与祝英台应是在西晋.

孟姜女哭倒长城,显然秦朝.

白蛇传发生在钱塘,金陵为都,应是南宋.

牛郎织女

据说西周时齐地,也就是今山东一带,有一贫苦人家,父母早丧,幼弟依兄嫂度日,每日出外牧牛,人们都把他叫作“牛郎”。牛郎渐渐长大了,他的嫂子一直不喜欢他,于是他牵着一条老黄牛流浪到一片荒山下结茅而居。一面垦荒,一面哭泣,泪珠点点滴滴落地上,不久后就生出一朵朵艳丽的牵牛花来。继而,有粉蝶双双在上面飞舞,小鸟在枝头碉啾和呜,叫个不停,田地里也长出了茂盛的庄稼。老黄牛的来历不凡,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触犯天条而被谪降人间受苦受难,有感于小主人牛郎对它的饲养和爱护,除了感恩图报辛勤耕作外,还挖空心思想要为牛郎撮合一段美满的良缘。终于,金牛星得知天上的七仙女,时常结伴到人间来溜达,甚至在东边山谷中的明镜湖里沐浴。于是便在夜间托梦给牛郎,要他第二天清晨天未明时到湖畔,趁仙女们戏水时,取走一件仙女挂在树上的衣衫,头也不回地跑回家来,便会获得一位美丽的仙女做妻子。牛郎将信将疑地翻山越岭,在晓雾弥漫中,果然瞥见七个绝色美女在湖中嬉戏,粉 装玉饰,云鬓花颜,不觉为之心神荡漾;旋即抱起矮树上一件粉红衣衫,飞奔而回。这个被抢走衣衫而无法返回天庭的仙女就是织女,当天夜里,她趁着夜幕的掩护,赤身露体地轻敲牛郎的柴扉。在微明的灯影里,一个是诚实憨厚,壮硕俊朗的少年农夫,一个是美艳如花,柔情似水的天上仙女,四目相接,一见钟情,于是在静褴的春夜里,两情相悦,同赴巫山云雨。幸福的生活过得总比痛苦的生活要快一些,时光荏苒,眨眼三年,织女已为牛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老黄牛已死,留下的一对牛角挂在墙上,牛郎舍不得老黄牛,天天对着牛角发楞。织女私自偷下凡间的事终于被天帝知道,天兵天将把她拘回宫里,牛郎此时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一对小儿女也天天哭着要妈妈,牛郎肝肠寸断,想着曾给过他无限帮助和关怀的老黄牛,抱着牛角痛哭。谁料一不小心,牛角掉到地上,奇迹发生了,两只牛角竟然变成两只箩筐,牛郎把两个孩子放入箩筐中,准备一肩挑起,寻找娇妻,一阵清风吹过,两只箩筐像两只强有力的翅膀,蓦然平地飞升,腾云驾雾,风驰电掣般地飘飞在霄汉之中,眼看娇妻就在前面,牛郎奋力追求,眼看赶上了,却被王母娘娘察觉,拔下头上的金钗,在牛郎与织女之间一划,立刻出现了波涛汹涌,白浪滔天地银色河川,从此一个河东,一个在河西,遥遥相对,却无法相见。鹊鸟非常同情牛郎与织女的情真意挚,每年夏秋之间,趁银河风平浪静的时候,群集河上,口尾相衔,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聚。“鹊桥崔鬼河宛转,织女牵牛夜相见。”据说七夕过后,鹊鸟的羽毛都会七零八落地脱掉不少,就是因为辛苦搭桥的缘故。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首(中国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歌颂男女真诚的爱情的)。牛郎与织女最初源于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与人格化。中国有不少神的传说都是源于此,如二十八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魁星、南极老人星等。

牛郎星即牛宿,又叫牵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织女星又叫天孙,在银河西,和银河东的牵牛星相对。

《诗经·小雅·大东》中已有对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歌咏,但还没有形成故事情节。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一诗已经描绘出大致的情节。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开始在民间流传。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有了比较完整的记述。虽然有不同的版本存在,但大意是相同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事见《梁山伯宝卷》、《华山畿》乐府及《访友记》、《同窗记》传奇,又名《双蝴蝶》,诸多的戏曲剧种都搬演过这一经典的爱情名剧,其中以越剧的《梁祝》和川剧的《柳荫记》最为知名,京剧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时期推出:如建国初期沈阳京剧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大师程砚秋整理的《英台抗婚》、叶少兰和杜近芳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以及近年来迟小秋和朱强创排的新版《梁祝》等。

该剧的大意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孟姜女

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于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札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恸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们所传颂,人们为纪念她,在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山头上,给她修了坟、建了庙,取名为"姜女庙"。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白蛇传

根据今天能见的资料,《白蛇传》故事的雏形,似成于南宋;明嘉靖时

,已以“陶真”(弹词)的形式,在民间演唱。明末出版的《警世通言》所收

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留传于世的最早一篇完整的《白蛇传》。

根据有些资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相信,最早传说中的白蛇精,可能是一

个凶狠的妖怪,那时故事的主题,该是强调人妖不可共居。不过,在男女关

系上,女的会像((西湖三塔记》。中的白衣妇一般,玩厌了男人还要食其心

肝的,毕竟世间少有;另一方面,评话是民间的文艺形式,说话的又是民间

艺人,因此,在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写男女关系的白蛇故事的时候,人民就不

可能不把自己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东西逐渐去丰富它。在《警世通言》中

,有时虽把白娘子写得怪里怪气,(例如,她警告许仙:“若生外心,教你

满城皆为血水,人人手攀洪浪,脚踏浑波!”)使人还隐约感到有人妖不可共

居的气氛,但实际上,作者已经把白蛇人格化,令人同情。她追求自由,在

西湖边和许仙“一见倾心”,“你有心,我有意”,结为夫妇。她东奔西走

,始终追求着许仙。她对爱情坚贞不二,有人想诱奸她,她就显形吓他个半

死。她敢恨也敢爱,终南山道士想陷害她,她就将道士吊在半空中……人民

赋予了白蛇以妇女们普遍具有的追求自由幸福的善良愿望和坚强性格。评话

的作者,显然是有意识地把许仙爱听别人闲话,以至怀疑妻子来作为悲剧的

原因的。试听白蛇对许仙说的:“小乙官,我也只是为好,谁想到成怨本!

我与你平生夫妇,同枕共衾,许多恩爱,如今却信别人闲言语,教我夫妻不

睦……”作者把许仙写得耳朵很软,性格懦弱,甚至还安排他叫捉蛇的先生

来捉白蛇,最后还由他亲手合钵。总之,作者所强调的是许仙与白蛇的矛盾

(白蛇原无害人之意,而许仙听了闲言语却生害白蛇之心),所以小说中虽也

出现法海禅师,但看起来,他并不是镇压白蛇的主凶。这是封建社会中的一

个悲剧:女人要追求自由幸福,助夫成家立业;而男的却负心,首鼠两端。

这种悲剧,和秦香莲、焦桂英、赵贞女等故事的悲剧,多少有类似之处

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的主要内容(简略)

民间流传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庙中有楹联这样说:「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孟姜女哭崩长城的故事,反映了秦代徭役对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痛苦。也有的认为该故事出自战国时期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夫范喜良(卫辉人)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今卫辉与辉县交界的战国长城)劳累而死,埋于长城之下。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动天地,哭塌长城,露出丈夫尸骨。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

孟姜女哭长城的主要内容

孟姜女和丈夫范喜良结婚才一两天,范喜良就被官差押去修长城了。范喜良去了两三年,杳无音信,孟姜女再也等不下去了,决定去长城工地找范喜良。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来到了长城脚下。可是她却听到了范喜良去世的噩耗。孟姜女问别人范喜良的尸首在哪里?人家告诉她:哪里还有尸首,早就埋在长城的砖头下了。于是,孟姜女放声大哭,哭的撕心裂肺、天昏地暗。过了几天长城有一段城墙坍塌下来,露出了范喜良的尸体。孟姜女滴血认骨,抱着范喜良的尸体一直哭,别人怎么劝她都不听。秦始皇得知了此事,下令把孟姜女抓了过来。秦始皇看孟姜女长得很好看,想娶她做妃子。孟姜女说:我要到海边去散散心。秦始皇答应了。到了海边,孟姜女一头跳入大海,为范喜良殉情了。人们为了纪念孟姜女,在海边为她修了一座庙宇,用以歌颂她对爱情的忠诚和执着。

传说很久以前江苏松江府有个孟家庄,孟家庄有一老汉善种葫芦。这一年他种的葫芦长得非常繁盛,其中一棵竟伸到了邻居姜家院里。孟、姜两家非常交好,于是便相约秋后结了葫芦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结了一个大葫芦,孟、姜两家非常高兴,把葫芦摘下来准备分享。忽听葫芦里传出一阵阵小孩的哭声,孟老汉非常奇怪,便用刀把葫芦切开一看,呀!有个小女孩端坐在葫芦中,红红的脸蛋,圆嘟嘟的小嘴,很是惹人喜爱。姜家老婆婆一看,喜欢的不得了,一把抱起来说:“这孩子就给我吧!”可是孟老汉无儿无女,非要不可,两家争执起来,一时间不可开交。到后来,只好请村里的长者来断。长者说:“你们两家已约定葫芦一家一半,那么这葫芦里的孩子就算你们两家合养吧。”于是小姑娘便成了姜孟两家的掌上明珠,因孟老汉无儿无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孟姜女一天天地长大了,她心灵手巧,聪明伶俐,美丽异常,织起布来比织女,唱起歌来赛黄莺,孟老汉爱如珍宝。

孟姜女哭长城这一天,孟姜女完针线,到后花园去散心。园中荷花盛开,池水如碧,忽然一对大蝴蝶落在池边的荷叶上,吸引了她的视线,她便轻手轻脚地走过去,用扇一扑,不想用力过猛,扇子一下掉在水中。孟姜女很是气恼,便挽起衣袖,探手去捞,忽听背后有动静,急忙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年轻公子立在树下,满面风尘,精神疲惫。孟姜女急忙找来父母。

孟老汉对年轻人私进后花园,非常生气,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敢私进我的后花园?”年轻人急忙连连请罪,诉说了原委。

原来这个年轻人名叫范喜良,本姑苏人氏,自幼读书,满腹文章。不想秦始皇修筑长城,到处抓壮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黎民百姓怨声载道。范喜良急忙乔装改扮逃了出来。刚才是因饥渴难耐,故到园中歇息,不想惊动了孟姜女,边说边连连告罪。

孟姜女见范喜良知书秉礼,忠厚老实,便芳心暗许。孟老汉对范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来,孟姜女向爹爹言明心意,孟老汉非常赞成,便急忙来到前厅,对范喜良道:“你现在到处流落,也无定处,我想招你为婿,你意如何呀?”范喜良急忙离座辞道:“我乃逃亡之人,只怕日后连累**,婚姻之事万不敢想。”无奈孟姜女心意已决,非喜良不嫁,最后范喜良终于答应。孟老汉乐得嘴都合不上了,急忙和姜家商议挑选吉日,给他们完婚。

孟家庄有一无赖,平时喜欢拈花惹草,无所事事,多次上门求亲,孟老汉坚辞不允,他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如今听说了范喜良之事,便偷偷地到官府去告了密,带着官兵来抓人。

孟姜女形象这时孟家还蒙在鼓里呢,他们刚刚新婚三天,仍沉浸在喜悦之中,忽然哗啦啦一声,大门被撞开了,一群官兵冲进来,不由分说,把范喜良绳捆索绑就要带走,孟姜女急忙扑上去,被官兵一把推开,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夫君被官兵带走了。

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饭不想,忧伤不已。转眼冬天来了,大雪纷纷,姜女想丈夫修长城,天寒地冻,无衣御寒,便日夜赶着缝制棉衣,边做边唱起了自编的小曲:“月儿弯弯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筑长城,哪怕万里迢迢路,送御寒衣是浓情。”

一夜之间,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知饥渴,不知劳累,昼夜不停地往前赶,这一日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

可长城下民夫数以万计,到哪里去找呢?她逢人便打听,好心的民夫告诉她,范喜良早就劳累致死,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孟姜女一听,心如刀绞,便求好心的民工引路来到了范喜良被埋葬的长城下。坐在城下,孟姜女悲愤交加:想自己千里寻夫送寒衣,尽历千难万险,到头来连丈夫的尸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断柔肠。愈想愈悲,便向着长城昼夜痛哭,不饮不食,如啼血杜鹃,望月子规。这一哭感天动地,白云为之停步,百鸟为之噤声。直哭了三天三夜,忽听轰隆隆一阵山响,一时间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长城崩倒了八百里,这才露出范喜良的尸骨。

长城倾倒八百里,惊动了官兵,官兵上报秦始皇。秦始皇悖然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来。等孟姜女被抓,秦始皇一见她生的貌美,便欲纳她为妃嫔。孟姜女说:“要我作你的妃子,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长桥一座,十里长,十里阔;二要十里方山造坟墩;三要让我披麻戴孝到我丈夫坟前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应了。不几日,长桥坟墩已全都造好,孟姜女身穿麻衣,排驾起行,过长城上长桥,过了长桥来到坟前祭奠。祭毕,秦始皇便要孟姜女随他回宫。孟姜女冷笑一声道:“你昏庸残暴,害尽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岂能做你的妃子,休妄想!”说完便怀抱丈夫遗骨,跳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时间,浪潮滚滚,排空击岸,好像在为孟姜女悲叹。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如下: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孟姜女哭长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姜女哭长城是汉族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发生在河北北部的万里长城脚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相传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万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

她痛哭城下,七天七夜不止,这段长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后来称作一段爱情佳话。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她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初形态一直上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

《左传》记述这个故事是想褒扬杞梁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

孟姜女哭长城简介

民间流传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庙中有楹联这样说:「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孟姜女哭崩长城的故事,反映了秦代徭役对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痛苦。也有的认为该故事出自战国时期。

孟姜女哭长城简写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

孟姜女哭长城!一哭哭倒八百里

孟姜女哭长城简述

最简单的说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决定修筑长城,于是全国征人。孟姜女的新婚丈夫也被征走,结果不幸死了,而且是被埋在了坍塌的城墙内。孟姜女闻此噩耗,奔赴长城,在丈夫去世的地方痛哭,引得天生异象,一道霹雳落下,将坍塌的城墙劈开。孟姜女的丈夫尸首露了出来。

这就是我知道的。

有谁知道张果老的属相是什么?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据说在秦始皇的时候,有一对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结婚刚刚三天,范喜良被征去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和劳累死去。孟姜女经历艰辛,万里寻夫到长城,得知丈夫已死,便放声大哭,哗啦一下就哭倒了长城八百里。从此,山海关就被指定为“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在那里盖起了“孟姜女庙”。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有人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所存的长城是秦朝以后才修筑起来的,而秦始皇所筑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历史上有过哭倒城墙的记载,但故事发生的事件比秦统一六国还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考证史籍,“哭城”一事见于《左传》:春秋初期齐庄公时代(前794—781),齐国人杞梁在攻莒(今山东莒县)战役中阵亡。杞梁没有儿子,他的妻子无依无靠,扑在杞梁的尸体上,在城下痛苦,哭了七天七夜,城墙也崩塌了。这大概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始资料了。其后,西汉刘向在《说苑》、《烈女传》中又增加了杞梁的妻子连哭“十日”以后,“赴淄水而死”的细节。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一书记载,内容与《左传》大体相似。但上述各书中指明杞梁姓范,更没有出现过“孟姜女”的名字。直至敦煌石窟发现唐朝曲子词,才见到最早记载孟姜女送寒衣赴长城,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增添了“送寒衣”的情节。

唐末《杞梁妻》一诗,说杞梁妻子为秦国人,她去长城哭吊丈夫,“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到了宋代,被广泛流传的杞梁开始有了姓,不过说法不一,有说姓范,又说姓万,有说叫杞郎的,还有说叫喜良的。南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通志·乐略》)看来孟姜女哭长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变而来的,而故事的最后形成时间大致是北宋年间。

宋代以后,孟姜女的故事被编成评词话本,谱成歌曲杂弹,“孟姜女庙”里四时香火不断,前来立碑献匾、拜庙赋诗的上至皇帝,下至仕宦,孟姜女随之成为“贞烈女神”,被列入“二十四孝”中的二十一孝,神化成“七仙女下凡”。明代中叶,各地盛行为孟姜女立庙之风。

孟姜女的故事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流传和演变,其故事本身的内容差异,说法不一,如何看待这一故事,则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说,孟姜女哭长城是根据历代时势和风俗的不断变化而变更的。战国时期,齐都中盛行哭调,杞梁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材料。西汉时,盛行天人感应之说,杞梁的妻子哭城便成了崩城和坏山的感应。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他的故事是顺应了文化演变而迁流,承受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感情和想象而发展的。

但也有人否定孟姜女即《左传》中的“杞梁之妻”。有的认为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哭夫的题材十分常见,《左传》中也不无记载,因此单凭哭夫这一论据,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说,好端端的长城,竟然被一位妇女哭塌了城墙,未免流于荒诞。再说,把齐国的孟姜捏造成秦国的孟姜女,把攻打莒城改为修筑长城,是有意往秦始皇身上栽赃。

对于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意义及其评价,也有过争论。有的认为,作为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反映了人民对沉重徭役的反抗精神,是秦始皇“为政不仁”的历史见证。可笑的是,在“四人帮”横行时,孟姜女也被列入“大批判专栏”,说这个故事是为了欺骗和煽动老百姓来骂秦始皇,名为“孟姜女庙”,实为儒家招魂庙;名为表彰孟姜女“贞德节烈”,实为攻击秦始皇“暴虐无道”,影射无产阶级专政。还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完全是孔孟之徒尊儒反法的需要。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编造,实在令人地啼笑皆非。

两千多年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从故事、歌谣、戏曲等多种形式流传于我国的广大地区,并为外国学术界所注目。顾颉刚先生二十年代发表的著名学术专著《孟姜女故事研究》,则是收集了大量文献上的记录、见解成熟、体系完整的论著。

孟姜女庙的来源传说

八仙是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八位神仙,他们是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还有何仙姑。这八位神仙各有道术,法力无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是关于他们的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

有一天,八仙驾云去参加神仙会,路过东海。吕洞宾说:“驾云过海,不算仙家本事。咱们不如用自家的拿手本领,踏浪过海,各显神通,你们看好不好?”众仙都说:“好!”

铁拐李第一个过海。只见他把手中的拐杖抛入东海,拐杖象一叶小舟,浮在水面上,载着铁拐李平平安安地到达了对岸。

这时,汉钟离拍了拍手里的响鼓说:“看我的。”随后,也把响鼓扔进了海里,他盘腿坐在鼓上,稳稳当当地渡过了东海。

张果老笑咪咪地说:“还是我的招数最高明。”只见他掏出一张纸来,折成了一头毛驴,纸驴四蹄落地后,仰天一声长叫,驮着张果老踏浪而去。张果老倒骑在驴背上,向众仙挥挥手,一会儿就到了对岸。

接着,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曹国舅也都用身边带的东西作渡船,一个个平平稳稳地渡过了东海。

七位仙人到了对岸,左等右等不见蓝采和的人影。

原来刚才八仙过海时,惊动了东海龙王的太子,他派虾兵蟹将抓走了蓝采和,还抢去了他的花篮。

吕洞宾找不到蓝采和,又急又恼,他对着东海大声喊道:“龙王听着,赶快把蓝采和交出来,要不,当心我的厉害!”

太子听了勃然大怒,冲出海面大骂吕洞宾。吕洞宾拔出宝剑就砍,太子一下子潜入了海底。

吕洞宾哪肯放走他,拔出腰间的火葫芦,把东海烧成了一片火海。

龙王吓得魂不附体,忙问出了什么事。太子只得老老实实地讲出了事情的真相。龙王立即下令放了蓝采和。

八位仙人告别了东海,逍遥自在地去赴神仙会了。

“赐儿山”的来历

在塞外古城张家口西郊,有一座海拔1005的山。这山有一个很古怪的名字叫“赐儿山”。关于这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

传说500多年前,有一对夫妇,结婚多年未能生育,很是着急。这年的四月初八,夫妇二人来到张家口西郊的这座山脚下,焚竺祈祷,求助天神地神。正当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诉说自己的求子之心时,突然从山腰石缝间走出一个白发飘飘的老人。老人来到他们面前,没有说话,从怀里取出个泥捏的娃娃,送给他们,然后就无影无踪了。第二年,这对夫妇便喜得贵子。他们真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件事很快传开,塞外山村远近百里祈儿求女的人,每年四月初八,都到西山脚下烧香求子。于是,人们便把西山,称为“赐儿山”了。

现在,在山的半山腰还有一座580多年前建造的古刹--云泉寺,寺内有一个佛龛,圆形的门上画着一幅引人入胜的五彩图画, 画面中央是一个笑眯眯的大肚佛,佛像四周烟云缭绕,云雾中布满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幼儿。相传这里就是当年那位白发飘飘的老人的住地,人称“赐儿大仙”。

打开黄果树金库的钥匙

位于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白水河上的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著名瀑布之一。湍急的水流从60多米高的悬崖上陡然跌落深潭,轰声如雷,浪花四溅。白天,太阳照在瀑布上,折射出道道彩虹,幻影缭绕。到了夜晚,月亮照着瀑布下面的深潭,寒光闪闪。

这瀑布原来没有名称,传说瀑布的对岸曾住着一对年迈的穷夫妻。他们以种黄果树为生。

这一年,老汉种的一百棵黄果树,花已谢了十多天,仍不见结果,老汉急得饭也吃不下。一天下午,老汉正闷坐在家里,他的妻子忽然在门外惊喜地叫起来:“快来看啊,黄果!”老汉一下从床上跳起来,跑出去,只见一棵树上长着一个硕大的黄果。

“咦,稀奇,怎麽花谢才十几天,它就长得比熟透的还大呢?”老汉觉得有点怪。

接着,两人一棵树一棵树地找起来。一百棵树找遍了,再也没找出第二个黄果。

几天以后,来了一位稀有的客人,开口就问:“老人家,你的黄果卖不卖?”

“往年黄果多,你要多少都有,可今年不景气,只结了一个果子。”

“我就要买这个。”客人说,“200两银子怎样?”

老汉说:“这是做种的,不能卖呢。”

“1000两行了吧。”客人说着就往老人手里塞银子。老汉有些糊涂了,倒是他的妻子觉得很值,这麽多银子,他们这一辈子也没见过啊,“卖了吧,我去摘来。”

客人连忙阻止:“不忙,再过足足100天,我来取。这100天之内,一定要看好黄果,不准人摸,也不能让鸟兽吃了。”

从此,老夫妻俩每天轮流守着这棵黄果树,那沉甸甸的银子,使他们忘记了疲劳。难熬的100天终于过去了,客人如期来到。

老汉忍不住问道:“这黄果有什麽用呢?”

客人捧着又大又香的黄果指着对面的瀑布说:“瀑布下面的深潭,是一个聚宝盆,里面珠宝很多,就是取不出来。这个黄果就是打开深潭的钥匙。”说完,他抱起黄果走到潭边,朝潭中央一丢,奇迹发生了,瀑布突然静止不流,潭底满是闪闪发亮的珍珠宝石。客人兴奋地沿着绳梯滑到潭底,迅速捡起黄果又抱了一箱珠宝慌忙往上爬。刚爬到一半,陡然间,天崩地裂似的一声巨响,上面的瀑布凶猛地冲下来,客人连同那黄果、珠宝眨眼间都不见了。

老夫妻目睹这一切,惊得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老汉从怀里拿出还有体温的银子,毫不犹豫地投进深潭,对妻子说:“这不是我们庄稼人应得的东西,留着它一点用也没有。”

以后,这个瀑布就被人叫做黄果树瀑布。虽然人们知道瀑布下面的深潭里,至今仍堆满金银财宝,可是再也找不到打开它的钥匙。

“杜仲”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打柴的人,姓杜名仲。他每天都上山打柴,养活年老的母亲。

有一回,他得了腰疼病,疼得好厉害呀。

夏日的一天,杜仲在山上打柴的时候,腰又疼了,他只好停下来,靠在一棵大树上休息。树荫下很舒服,他光着脊背,靠着大树慢慢地睡着了。

一觉醒来,他感到腰部舒服极了,好松快呀。从此以后,杜仲每天都让腰部在树皮上蹭一蹭。慢慢地,杜仲的腰病全好了。

有一天,杜仲的老母亲也得了腰疼病,躺在床上起不来。杜仲忙前忙后地照顾母亲,母亲的病也不见好。他忽然想起了山上的那棵大树,连忙跑到山上,剥来了一些树皮。杜仲把树皮绑在老母亲的腰上。哈,真灵,老母亲渐渐地能坐起来了。

后来,村里的人们听说了,都用这种树皮治病。

这种树没有名字,因为是杜仲发现的,人们就叫它“杜仲”。后来,“杜仲”成了中国名贵的中草药,杜仲树也受到了人们的保护。

关于生肖的传说

玉帝为了给人们安排生肖,决定在天上开一个上肖大会,他给各种动物发了开会的通知。

那时候,猫和老鼠是好朋友,它们住在一起,像兄弟一样。

猫和老鼠都接到了开会的通知,它们决定一起去参加大会。

猫很爱睡觉,所以在上天开会的前一天,特别嘱咐老鼠说:“鼠弟,明天去开会的时候,如果我睡着了,你叫我一下好不好?”

老鼠说:“你放心睡吧,我会叫醒你的。”

猫放心地睡了。第二天早晨,老鼠很早就起来了,它没有叫醒猫,自己偷偷地上天开会去了。

再说住在清水潭里的龙哥哥,也得到了上天开会的通知。龙生得很威武,它想,这一次选生肖,自己一定能被选上。

但是龙哥哥有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头上缺少一对美丽的角。它决定要借一对角戴上。

那时候,公鸡的头上是有一对大角的。龙哥哥对公鸡说:“鸡公公,明天我要上肖去,把你的双角借给我戴一戴好吗?”

鸡公公回答说:“龙哥哥,对不起,明天我也要上肖呢!”

龙哥哥说:“你的头太小了,戴上这么大的角不好看,还是借给我吧。”

这时,有一条蜈蚣爬过来说:“鸡公公,你就把角借给龙哥哥吧,如果你不放心,我来做保人。”

公鸡想了想,自己就是没有这对角也够漂亮了,就答应让蜈蚣做保人,把角借给了龙哥哥。

第二天,天上开了一个非常热闹的上肖大会,各种动物都来了。玉帝选出了牛、马、羊、狗、猪、兔子、老虎、龙、蛇、猴子、鸡、老鼠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玉帝为什么要选这十二种动物呢?这些我们一点都不知道。

玉帝说:“牛最大,就让牛做第一肖吧。”

大家都同意。可是小小的老鼠却大声说 :“应该说我比牛大。每次人们看见我都说:‘啊呀,这老鼠真大!’可是从来没有听见人说过:‘这头牛真大!’在人的心目中,我是比牛大的。”

玉帝说:“真有这样的事?”

老鼠说:“你们要是不相信,可以试一试。”

玉帝就带了十二种动物到人间去。

事情真像老鼠说的那样,当牛从人们面前走过的时候,人们都说:这头牛真肥,真好。没有一个人说这头牛真大。这时,狡猾的老鼠忽然爬到牛背上,用两脚站起来。人们一见牛背上的老鼠,立刻叫起来:“啊呀,这只老鼠真大!”

玉帝听见了人们的喊叫声,只好说:“那就让老鼠做第一肖吧。牛,你只好做第二肖了。”

现在的十二生肖就是这样安排的:老鼠是第一肖,牛是第二肖,然后是: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上肖大会开完了,老鼠高高兴兴地回到家。猫刚睡醒,它看见老鼠,奇怪地问:“鼠弟,怎么啦,今天没开上肖大会吗?”

老鼠说:“你还做梦呢!上肖大会已经开过了,有十二种动物上了肖,我是第一名!”

猫吃了一惊,它问老鼠:“那你为什么没叫我一起去?”

老鼠说:“忘记了!”

猫生气地大声说:“小东西,你不是答应叫醒我的吗?你为什么不讲信用?”

老鼠一点也不肯认错,它说:“我为什么一定叫醒你呢?我又不是你的佣人。”

猫气坏了,它大叫一声,咬住了老鼠的脖子。老鼠叫了两声,就死了。

从此,猫和老鼠成了死对头,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再说公鸡开了上肖大会回来,心里很不高兴。它想:玉帝把龙排在自己前面,可能因为龙哥哥头上戴了那对角。它决定把那对角要回来。

公鸡走到清水潭边,看见龙哥哥正在高兴地游泳,很有礼貌地说:“龙哥哥,请你把角还给我吧!”

龙哥哥听了,吃了一惊,说:“鸡公公你要角做什么呢?你没有角比有角更漂亮,可是,我如果没有这对角……”

公鸡很不高兴地说:“龙哥哥,借了人家的东西,是应该还的呀!”

龙哥哥不知道该说什么,想了一下,很有礼貌地说:“对不起,鸡公公,我要去

休息了。这事以后再说吧。”

说完,它就游到水底下去了。公鸡又气又恨,在清水潭边大声地叫喊:“龙哥哥,角还我!龙哥哥,角还我……”

可是龙哥哥躲在潭底睡大觉,不理它。公鸡没有办法,决定去找保人蜈蚣。

公鸡把龙哥哥不肯还角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蜈蚣,最后说:“蜈蚣先生,你是保人,这件事你不能不管。”

蜈蚣想了半天,慢慢地说:“我想龙哥哥会把角还给你的。如果它真的不肯还,我也没有办法,它躲在水底,我怎么去找它呢?”

公鸡气得满面通红,说:“当时是你自己愿意做保人的,为什么现在不管了呢?”

蜈蚣先生说:“不能这样说,你借角给它,是你自己愿意的。我看嘛,它要是不肯还,你就送给它好了。这怪你当时没有多考虑,就把东西借给了别人。”

“怪我自己?”公鸡瞪大了眼睛。

“当然要怪你自己了!”不知死活的蜈蚣回答说。

公鸡气红了脸,它伸长脖子,一下子啄住了蜈蚣,把它吃掉了。

从那以后,每到夏天,我们常常看到公鸡在院子里啄蜈蚣吃。每天天一亮,公鸡就想起了自己失去的角,总要大叫几声:“龙哥哥,角还我……”

黄鹤楼“鹤”飞留“鹅”

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颠的黄鹤楼,留给世人许多关于黄鹤的动人传说,最终黄鹤都飞走了,而留在黄鹤楼下碑廊里的却是一方“鹅”字大碑。

这个“鹅”字,远看很像引颈高歌的鹅,近看才知是一笔挥就的“鹅”字。来到黄鹤楼,游人们一定要特意去看看“鹅”。这个字究竟是谁写的呢?武昌人会肯定地告诉你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这里还有一段动人的神话呢。

玉皇大帝在天宫门修建了一座牌坊,想刻上“南天门”三个字。可谁的字才配得上这座金碧辉煌的牌坊呢?想来想去,觉得非王羲之不能胜任。但他知道王羲之有股读书人的傲气,用高官厚禄很难弄来他的字。于是就派南极仙翁想办法搞到字。南极仙翁得知王羲之非常喜爱鹅,就到王母娘娘那里借了一群仙鹅,自己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牧鹅老头,赶着鹅下到人间。这一天,王羲之正在长江边上欣赏美景,忽然看到一群气宇轩昂的白鹅,欣喜若狂,急忙跑上去,对牧鹅老人深施一礼,要求卖给他几只。老人捋着白胡子笑道:“这鹅是不卖的,先生如果真的喜爱,就送你十只吧。”王羲之非常高兴,连忙致谢,并问这鹅是从哪里赶来的。老人答道:“远着呐。是从南天门赶来的。”王羲之想了想,也没想出“南天门”是什么地方,他怕自己听错,就用手指在老人的掌心一字一字地写下“南天门”,问是不是这三个字,老人边看边笑:“正是!”说完就告辞了。

这时,王羲之突然发现老人的鹅群化成了一只鹅,老人骑在上面冉冉上升,一直升到蔚蓝的天空。只见白云深处有座巍峨的牌坊,上有“南天门”三个大字,正是自己所写,才恍然大悟。

接着,他把仙翁赠送的十只鹅养在池塘里,天天观察鹅的神态,然后就练写“鹅”字。一段时间后,他就能一笔写出“鹅“字了。据说,这就是黄鹤楼下碑廊里的那块“鹅”字碑。

黄浦江的传说

滔滔的黄浦江不仅是上海灿烂文化的象征,也是上海历史的见证。古往今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都在黄浦滩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黄浦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疏浚的河流之一,它源于青浦县的淀山湖,至吴淞口入长江,全长114公里,宽约400米。黄浦江贯穿上海百里港区,虽无名山秀岭可供观赏,但却有其独特的韵味。

明清时,“黄浦秋涛”为沪城八景之一,农历八月十八在陆家嘴可见“银涛壁立如山倒”之景。近年来,黄浦江中游有越江隧道,上游的松江县车墩、叶榭间有黄浦大桥。

关于黄浦江的开凿,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其中央蜿蜒流淌着一条浅河。雨水多了,就泛滥成灾;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人们深受其害,咒之为“断头河”。战国时楚令尹黄歇来到这“断头河”河畔,不辞辛劳地弄清其来龙去脉,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不怕旱涝,安居乐业。人们感激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后来黄歇被封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

春申君黄歇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食客三千,门庭若市。

据清同治《上海县治》记载,明永乐中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大黄浦,汇合吴淞江,通范家浜至吴淞口入海,始成今日的黄浦江。

虎头鞋

在中国,许多人家生了男孩,总喜欢做双虎头鞋穿在孩子的脚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据说,很早以前,有个姓杨的,靠一条破船摆渡过日 子,人家都叫他杨大。

杨大是个好心人,过河的人有钱就给,没钱他也不要。

有一天,风雨交加,杨大正坐在小渡屋里搓绳,忽然听见有人喊要过河。他跑出去一看,原来是个讨饭的老奶奶正在河对面淋着雨。杨大连忙冒着雨撑船过去把老奶奶渡过了河。老奶奶上了岸,又说:“哎呀,我的棉花丢在河那边了。”杨大忙说:“没关系,没关系。您先到我的小屋里躲雨,我去给您取。”杨大又冒着雨撑船取回了老奶奶的棉花。

老奶奶很感激杨大,她说:“我没钱给你,只有这张小画儿,请你收下吧。”杨大一看,画儿上画着一个姑娘正在绣小孩穿的虎头鞋。杨大谢过老奶奶,就把画儿贴在船仓里了。

哪知道晚上收了船以后,那张画儿上的姑娘竟自跑上岸来,同杨大做了夫妻。杨大望着这美丽的姑娘,高兴极了。从此,姑娘每天夜里从画儿上下来,白天再回到画儿上去。

一年以后,画儿上的姑娘生了个胖小子,取名叫小宝,杨大真是乐坏了。一晃七年过去了。这件奇怪的事被知府知道了,他一心想霸占杨大这张画儿。

有一天,知府来到河边找到杨大,抢走了那张画儿。杨大拉住知府的衣脚不放,被那些恶差人毒打了一顿。杨大没有办法,和儿子小宝抱头痛哭了一场。

当天晚上,知府把画儿贴在房间里,但是姑娘眼里滚着泪珠,就是不下来。知府气得要死,想把画儿撕掉,又舍不得。

小宝哭着要找妈妈,杨大告诉他,妈妈被关在深宅大院里,只有等带妈妈来的那位老奶奶出现了才能救出妈妈。

小宝趁爸爸不在家,穿上妈妈做的虎头鞋,离开家去找老奶奶。

小宝跑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了一座深山老林里,他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湖边休息。忽然,他看见湖里有七个仙女洗完澡,正慢慢地走上岸来。小宝一眼就看出了走在最后面的一个就是他妈妈。他高兴极了,飞跑过去抱住妈妈就哭了。妈妈见了小宝连忙打听家中的情况,还告诉他,自从画儿被抢走,她就离开了凡间,要想让妈妈回家,就要去找知府说理。妈妈又用湖水把小宝的虎头鞋抹了一下,忽然一阵云雾遮住了小宝的眼睛,只听“嗖”的一声,小宝睁眼一看,他已经落在自己家门口了。小宝忙把见到的事告诉了爸爸,说完就直奔府衙,哭喊着要见知府。

知府听说门外叫喊的小孩就是画儿中美人的儿子,赶忙让人把他叫进来,他想通过小宝把画儿中的姑娘骗下来。小宝进了房间,看到那张画儿,连忙去拉妈妈的手。那美人立刻从画儿中跑下来,跟着小宝一直往外走。知府急得象饿狼一样扑向美人,又用脚踏小宝。正在这时,小宝虎头鞋上的老虎跑下来,一口叼住知府就往深山里跑。小宝拉着妈妈回到家里,一家人欢欢喜喜地见面了。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中国的爸爸妈妈要给小男孩穿虎头鞋了吧。那是为了取个吉利保平安的意思。

纪昌学箭

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名叫飞卫。他射箭的本领十分高明,能够百发百中,是远近闻名的神箭手。

有个叫纪昌的青年,很想学得射箭的本领,就来到飞卫家拜他为师。飞卫说:“练射箭不能怕困难,首先要练好眼力,能够盯着一个目标后,眼睛一眨也不眨才行。你回去练吧,练好了再来见我。”

纪昌回到家里,认真地练起了眼力。他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面,用眼睛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一练就是一天。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练了两年,就是有人用针扎向他的眼睛,他也能一眨不眨了。

纪昌高高兴兴地去见飞卫,告诉他自己的眼力已经练得差不多了,可以学习射箭的技术了。飞卫却说:“这还不够,你还要继续练眼力,直到能把小的东西看大了,再来见我。”

纪昌又回到家里,用一根头发拴住一只蚂蚁,把它挂在窗口,每天站在窗前,紧紧地盯着那只蚂蚁看。日复一日地看了三年,那只蚂蚁在纪昌的眼睛里,简直就象车轮那么大了。

纪昌又去找飞卫。飞卫点点头说:“现在可以教你射箭的本领了。”

从此,飞卫开始教纪昌怎样拉弓,怎样放箭。纪昌又苦苦地练了好几年,终于成了一位百发百中的好射手。

夸父追日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高大的人,他的名字叫夸父。夸父的两条腿可长了,一步可以跨过一条大河。

夸父看见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来,又从西方落下去,他想:“如果总是白天就好了。我要想办法把太阳抓住,让它永远照亮大地。”

夸父拿起一根手杖,迈开两条长腿去追太阳。他用坚强的毅力去追赶光明的太阳。他跑啊跑啊,一直跑到太阳要下山的地方,夸父真高兴啊,他真想一下子就把太阳抓住。

太阳是个大火球,夸父被太阳烤得浑身是汗,快要渴死了。他跑到黄河边,一口气喝乾了黄河的水,又跑到渭河边,喝乾了渭河的水,但是他还是渴得要命,於是,他又迈开两条长腿向北方的大湖跑去。还没跑到大湖边,夸父就渴死了。临死前,他把手杖向前一掷,就永远合上了眼睛。

夸父虽然死了,但他用自己的身体滋润着那根巨大的手杖。后来,那手杖变成了好大好大的一片桃林,结出了又甜又解渴的大桃子。

夸父将一片桃林留给了那些热爱光明又很勇敢的人。人们路过这里的时候,可以在树荫下歇歇脚,还能摘个桃子解解渴呢。

狼牙山上棋盘陀

河北省易县境内,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山峰,这就是狼牙山。在山顶处,有一块巨大而平坦的岩石,上面刻着线条,很像棋盘,取名棋盘陀。相传这是月中嫦娥同

人间一个打柴青年下棋的地方。

传说,嫦娥吃了仙药,飞到月宫后,十分想念人间生活,便在一天晚上,偷偷离开月宫,腾云驾雾来到人间,正好飘落在狼牙山下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个靠

打柴度日的青年,发现天上飘下来仙女,忙奔了过去。嫦娥向青年要水喝。青年高兴地将仙女领到自己家。

喝完水,嫦娥说:“一会儿,王母娘娘就会找到我。你能趁这个机会领我看一眼人间的美景吗?”青年一听犯了难:“人间这麽大,怎麽领你转呢?”嫦娥说“那就请山神爷帮帮忙吧。”说完,她从头上拔下一根银簪,在空中一划,说了声:“嫦娥求见山神爷!”山神爷便出现在眼前。听了嫦娥的请求,山神爷说:“你们就站在山顶,居高临下,能够看得很远。来,我给你们修条路。”山神爷出了房门,从腰间抽出一把斧子,朝狼牙山劈去。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眼前便出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登山路。嫦娥和青年沿小路登上山顶,山顶荆棘遍地,凹凸不平,无法站脚。山神爷说:“我再给你们修个看台。”又劈了一斧,把一个山头齐齐地削平了。嫦娥同青年席地而坐,尽情地观赏人间美景。过了一会儿,嫦娥要下棋玩,青年人便用斧子砍了树枝当棋子,又用斧头刃在石上划了棋格子。

俩人玩得正高兴,忽见空中雾气腾腾,喊声震天。嫦娥知道,这是月宫派人来寻找她了,便赶忙谢过青年,飞向空中。

那青年一看仙女飞走了,十分不舍,便大呼山神爷:“救救我吧,山神,让我变成一棵树,永远站在这棋盘旁,等待仙女再来!”山神很同情他,就成全了他,让他变成一棵古树,挺立在山顶上。

现在,你还能在棋盘陀上看到那株独一无二的古柏呢!

孟姜女哭长城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万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万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万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万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万喜良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请和尚给万喜良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万喜良;埋葬万喜良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牛郎织女

天上有一颗牛郎星,一颗织女星,关于这两颗星星,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呢。织女是天帝的孙女,每天在天上织造云锦。牛郎是一个牧牛的少年,很早就没有了父母,哥哥嫂嫂对他很不好,分家以后,只给了他一头老牛。

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有一天,老牛忽然用人的声音对他说起话来。老牛告诉他,明天天上的织女和众姐妹要到山后的湖里洗澡。如果牛郎拿走织女那件粉红色的衣服,织女就会成为他的妻子。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去做,果然见到了织女。他们结婚以后,牛郎耕田,织女织布,日子越过越幸福。不久,他们又生了一儿一女,夫妻俩可高兴了。

可是,牛郎和织女的事到底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气得火冒三丈,亲自带天神到牛郎家把织女抓走带上天。

孩子们哭着要找妈妈。老牛又一次对牛郎说了话:“牛郎啊,我快要死了,你把我的皮披在身上,就可以上天去追织女了。”老牛说完就死了。

牛郎披上牛皮,把孩子放在两个筐里挑在肩上,果然飞到了天上。牛郎像风一样在群星中穿行,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忽然空中伸下一只大手,狠心的王母娘娘用玉簪向身后一划,划出了一条大河,挡住了牛郎的追路,牛郎怎么也飞不过去了。这条河就是天河,也叫银河。

传说很久以前江苏松江府有个孟家庄,孟家庄有一老汉善种葫芦。这一年他种的葫芦长得非常繁盛,其中一棵竟伸到了邻居姜家院里。孟、姜两家非常交好,于是便相约秋后结了葫芦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结了一个大葫芦,孟、姜两家非常高兴,把葫芦摘下来准备分享。忽听葫芦里传出一阵阵小孩的哭声,孟老汉非常奇怪,便用刀把葫芦切开一看,呀!有个小女孩端坐在葫芦中,红红的脸蛋,圆嘟嘟的小嘴,很是惹人喜爱。姜家老婆婆一看,喜欢的不得了,一把抱起来说:“这孩子就给我吧!”

可是孟老汉也无儿无女,非要不可,两家争执起来,一时间不可开交。到后来,只好请村里的长者来断。长者说:“你们两家已约定葫芦一家一半,那么这葫芦里的孩子就算你们两家合养吧。”于是小姑娘便成了姜孟两家的掌上明珠,因孟老汉无儿无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孟姜女一天天地长大了,她心灵手巧,聪明伶俐,美丽异常,织起布来比织女,唱起歌来赛黄莺,孟老汉爱如珍宝。

这一天,孟姜女做完针线,到后花园去散心。园中荷花盛开,池水如碧,忽然一对大蝴蝶在落在池边的荷叶上,吸引了她的视线,她便轻手轻脚地走过去,用扇一扑,不想用力过猛,扇子一下掉在水中。孟姜女很是气恼,便挽起衣袖,探手云捞,忽听背后有动静,急忙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年轻公子立在树下,满面风尘,精神疲惫。孟姜女急忙找来父母。

孟老汉对年轻人私进后花园,非常生气,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敢私进我的后花园?”年轻人急忙连连请罪,诉说了原委。

原来这个年轻人名叫万喜良,本姑苏人氏,自幼读书,满腹文章。不想秦始皇修筑长城,到处抓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黎民百姓怨声载道。万喜良急忙乔装改扮逃了出来。刚才是因饥渴难耐,故到园中歇息,不想惊动了孟姜女,边说边连连告罪。

孟姜女见万喜良知书秉礼,忠厚老实,便芳心暗许。孟老汉对万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来,孟姜女向爹爹言明心意,孟老汉非常赞成,便急忙来到前厅,对万喜良道:“你现在到处流落,也无定处,我想招你为婿,你意如何呀?”万喜良急忙离座辞道:“我乃逃亡之人,只怕日后连累**,婚姻之事万不敢想。”无奈孟姜女心意已决,非喜良不嫁,最后万喜良终于答应。孟老汉乐得嘴都合不上了,急忙和姜家商议挑选吉日,给他们完婚。

偏巧孟家庄有一无赖,平时垂涎姜女美色,多次上门求亲,孟老汉坚辞不允,他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如今听说了万喜良之事,便偷偷地到官府动云告了密,带着官兵来抓人。

这时孟家还蒙在鼓里呢正喜气洋洋的准备拜堂大典。忽然哗啦啦一声,大门被撞开了,一群官兵冲进来,不由分说,把万喜良绳捆索绑就要带走,孟姜女急忙扑上去,被官兵一把推开,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夫君被带走了。

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饭不想,忧伤不已。转眼冬天来了,大雪纷纷,姜女想丈夫修长城,天寒地冻,无衣御寒,便日夜赶着缝制棉衣,边做边唱起了自编的小曲:“月儿弯弯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筑长城,哪怕万里迢迢路,送御寒衣是侬情。”

一夜之间,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知饥渴,不知劳累,昼夜不停地往前赶,这一日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

可长城下民夫数以万计,到哪里去找呢?她逢人便打听,好心的民夫告诉她,万喜良早就劳累致死,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孟姜女一听,心如刀绞,便求好心的民工引路来到了万喜良被埋葬的长城下。从在城下,孟姜女悲愤交加:想自己千里寻夫送寒衣,尽历千难万险,到头来连丈夫的尸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断柔肠。愈想愈悲,便向着长城昼夜痛哭,不饮不食,如啼血杜鹃,望月子规。

这一哭感天动地,白云为之停步,百鸟为之噤声。直哭了七天七夜,忽听轰隆隆一阵山响,一时间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长城崩倒了八百里,露出万喜良的尸骨。

长城倾倒八百里,早惊动了官兵,官兵上报秦始皇。秦始皇悖然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起来。等孟姜女被抓起来,秦始皇一见她貌美非凡,便欲纳她为妃。孟姜女说:“要我作你的妃子,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长桥一座,十里长,十里阔;二要十里方山造坟墩;三要万岁身穿麻衣到坟前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应了。 不几日,长桥坟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驾起行,过长城上长桥,过了长桥来到坟前祭祀。祭毕,秦始皇便要孟姜女随他回宫。孟姜女冷笑一声道:“你昏庸残暴,涂炭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岂能作人的妃子,休妄想!”说完便怀抱丈夫遗骨,跳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时间,浪潮滚滚,排空击岸,好似在为孟姜女悲叹。 有人认为孟姜女的故事来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无名无姓,称为杞梁妻。“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其中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无“城崩”、“投水”等情节。

“哭”的情节早在《礼记·檀弓》记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加上“崩城”的内容:“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

接着刘向《列女传》又加上“投淄水”的情节:“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一些诗词也有对杞梁妻的抒情描述。三国时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杞妻哭梁,山为之崩”。敦煌石窟发现的隋唐乐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

唐代贯休的诗作《杞梁妻》首次将故事时间移动到秦朝时,并将“崩城”变成“崩长城”:“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这时的内容和后来的故事已经差不多了。杞梁后来讹化成万喜良或范喜良,其妻成为孟姜女。南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

元代开始孟姜女的故事被搬上舞台。

顾炎武的《日知录》中阐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变过程。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对故事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述。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流布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两千多年来,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戏剧,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种样式的媒体传布,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那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样产生、流传与演变的呢?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齐国。齐为姜太公的封国,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都会知道,书中出现的“×姜”,总是齐国人。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左传》。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效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

西汉时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刘向《说苑》及《列女传》)。至于哭崩的城墙在何处,虽然有莒城说、杞梁说和梁山说不一,但均在齐地,而非秦之万里长城。郦道元《水经注》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具备了今天的刍形。《周贤记》把故事搬到了燕国,孟姜名孟仲姿,杞梁变成杞良。杞良为逃筑城之役,误入孟超后园。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后来杞良回到长城工地后被处死,埋尸长城之下,于是仲姿千里寻夫,哭崩长城,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验骨,终得丈夫遗骸云。

古代战争频仍,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乃为传统主题。汉末陈琳即有《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其后历代诗人皆有咏其事者。唐代诗僧贯休,则有《杞梁妻》,竟咏孟姜女哭长城之事。其后这一题材乃进入许多诗人笔下,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此均有记载。在这些戏曲中,孟姜转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万喜良等名。

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各地兴起了建庙热。现知孟姜女最早的庙建于北宋,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都发现北宋祥符和嘉庆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马路时曾于老北门城脚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万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据《孟姜仙女宝卷》,始皇筑长城,太白星降童谣:“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秦皇固城捉喜良,引发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秦皇允许孟姜三件事,修桥、造坟、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后投水而死。在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与演变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夫范喜良(卫辉人)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今卫辉与辉县交界的战国长城)劳累而死,埋于长城之下。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动天地,哭塌长城,露出丈夫尸骨。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

文章标签: # 孟姜女 # 长城 #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