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本周运势 本周运势

朝庭还是朝廷_朝庭重臣是指什么生肖人

tamoadmin 2024-06-24 人已围观

简介1.潼南大佛寺的介绍2.有关东方朔3.朱元璋为何说:“元以宽仁失天下”?那么元朝“宽仁”到什么程度?4.苏武牧羊 古文翻译5.建茶的建茶六绝6.请问古代朝庭的官员大小是怎么分的?一品是宰相?二品三品四品等等。7.屈原是怎么死的?剧情分集介绍:第1集朴元宗在‘中宗反正‘的过程中刺杀了领议政慎守勤,他想铲除祸根因此要求中宗废掉中殿,伤心难过的中宗去找慈顺王大妃禀告这一切希望她能保全中殿。第2集唐秋遇到

1.潼南大佛寺的介绍

2.有关东方朔

3.朱元璋为何说:“元以宽仁失天下”?那么元朝“宽仁”到什么程度?

4.苏武牧羊 古文翻译

5.建茶的建茶六绝

6.请问古代朝庭的官员大小是怎么分的?一品是宰相?二品三品四品等等。

7.屈原是怎么死的?

朝庭还是朝廷_朝庭重臣是指什么生肖人

剧情分集介绍:

第1集

朴元宗在'中宗反正'的过程中刺杀了领议政慎守勤,他想铲除祸根因此要求中宗废掉中殿,伤心难过的中宗去找慈顺王大妃禀告这一切希望她能保全中殿。

第2集

唐秋遇到了鞋贩跟鞋贩说他很担心兰贞的命运很坎坷,鞋贩不懂唐秋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唐秋告诉鞋贩,这孩子的命中充满了男人的真气,将来会掌控整个天下但也因此会短命。

第3集

郑允谦发现兰贞非常的聪明,因此送她一本'明心宝鉴',玉莲知道后非常忌妒兰贞,骂她居然看汉人的书而非韩文并顺手将明心宝鉴丢到火堆里去。

第4集

玉莲和阿廉为了赶走兰贞母女因此打破了中宗赐给父亲允谦的砚台,想陷害兰贞,兰贞跟朴氏说她没有打破砚台,朴氏非常的生气,把兰贞关在仓库里不让她吃任何东西,允谦听到这消息之后跟朴氏说打破砚台的人是他跟兰贞无关。

第5集

兰贞想问阿廉跟玉莲,她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欺负她,玉莲告诉兰贞说,她的罪就是像狐狸精一样,在他们的父亲面前撒娇而独得父亲的宠爱,兰贞说虽然她的身份不同,但是大家都是同一个父亲的骨肉,她也是个官宦之家的子孙。

第6集

兰贞打了阿廉一巴掌之后离开了郑允谦的家,但是兰贞没什么地方可以去因此只好到鞋贩的家,她跟鞋贩说她不要再回到喜欢欺负她不把她当人看待的家。

第7集

兰贞想就算回家里去她的处境也不会有任何的改变,因此感到很痛苦,兰贞说她想当,结果玉梅香建议兰贞到松岛去找个叫做黄贞伊的大名妓,玉梅香将玉戒指送给兰贞叫她需要的时候拿来用。

第8集

唐秋听说兰贞为了想当而到松岛去告诉兰贞母说,如果兰贞当的话她的未来就会发生无法收拾的灾难,兰贞母听了之后吓了一跳唐秋提醒兰贞母说,当初唐秋已经警告过兰贞母,兰贞未满十六岁时千万不能让她穿华丽的衣服。

第9集

方伯人跟唐秋在一起偶然之间看到兰贞的面相,他告诉唐秋说兰贞脸上呈现高贵与卑贱相混的相,而且说她是皇室的骨肉唐秋听了之后吓了一跳,他怪方伯人说他在汉阳待太久才会眼花撩乱看错面相。

第10集

兰贞为了自己的出生问题感到烦恼,兰贞母很确定的告诉兰贞说,兰贞的确是郑允谦的女儿,兰贞母去找风水婆,如果谁再提到兰贞出生的问题那么她也不会善罢甘休。

第11集

唐秋看着兰贞很痛苦的样子请兰贞母把兰贞带回去,唐秋说虽然命是天生注定的但是克服自己的命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兰贞回到家里来之后告诉兰贞母说她要掌握财势和权力,不要再让任何人看不起她兰贞母说兰贞疯了,但是兰贞认为如果要不受人蔑视的话一定要掌握财势以及权力。

第12集

玉梅香说她不能看到兰贞变。因此怪紫云儿接受兰贞。但是紫云儿说兰贞的身体里流的是天下名妓的血。就算兰贞想当下流的也是不可能的。

第13集

中宗听到敬嫔向尹氏皇后跪下来请罪,因此去找尹氏皇后,皇后说她认为敬嫔可能是悔悟自己过去的错误,这是确保内宫夫人纪律的好机会,中宗说敬嫔是个脆弱的女子叫皇后不要让她继续跪着,但是皇后非常倔强的跟皇上说,她不能这么做。

第14集

被兰贞迷上的尹元衡去找兰贞说他愿意做兰贞一辈子的情人,因此希望能跟兰贞过一夜,但是兰贞要求元衡希望他带兰贞去见皇后娘娘或把她娶为正室,元衡说那是不可能的事。

第15集

兰贞的母亲在闪避马匹的时候不慎撞到了头部,没想到之后她就不认得兰贞了,兰贞非常的担心准备药给她吃,但是兰贞的母亲拒绝吃药。

第16集

贝管家受夫人朴氏指示带着几个奴仆到兰贞的家,叫兰贞马上离开都城,兰贞觉得很荒唐说她绝不能这么做,贝管家只好叫奴仆们把兰贞拖了出来,把房子里所有的东西都破坏。

第17集

兰贞去找朴氏问她为什么要这样逼迫她们,把她们母女赶出都城外,朴氏说兰贞成为丢光了老爷的脸,她怎么能袖手旁观,结果兰贞反问朴氏说什么时候把兰贞和兰贞母当人看待过。

第18集

兰贞见到尹元衡的时候问他是不是真的一辈子都不会结婚,只有她是唯一的元配,元衡说男儿一言重千金绝不会违背他的誓言,兰贞要求元衡把这句话写在纸上,因此元衡在纸上写"一片丹心"四个字。

第19集

兰贞问吉尚说如果她成为人家的小妾会不会依然喜欢她,吉尚说他有把握让兰贞过着幸福的日子,兰贞说虽然她也喜欢吉尚,只是虽然不愁吃住的问题也无法填补她的空虚。

第20集

兰贞跟元衡说容易燃烧的心也容易熄灭,所以有一天如果他真的有把握可以实现诺言的时候再来找兰贞。

第21集

兰贞对尹元衡说既然不能娶她为妻,就要带她去见正宫王后。兰贞见尹元衡面露难色,就说只要能见到王后,她会心甘情愿做他的小妾。

第22集

兰贞来找尹元衡的正夫人金氏,将尹元衡写给自己的‘一片丹心’拿给她看。金氏耻笑说除了兰贞说不定别的也拥有同样的字据,要是想要钱,她可以给兰贞一点。

第23集

尹元衡埋怨兰贞去找金氏,兰贞却指责他身为国家的大臣竟要欺骗一个女人,气得尹元衡无话可说。

第24集

兰贞母说她不愿意失去女儿,决定将兰贞的出生之谜永远地埋在心里,并把玉佩还给唐秋。

第25集

郑允谦指责朴熙亮明明知道兰贞是自己的庶女,为什么还要做出这样的事情。朴熙亮百般求饶,郑允谦说要重新考虑朴熙亮和玉莲的婚事。

第26集

朴氏去找兰贞说 都是兰贞勾引了她未来的女婿 同时破坏了玉莲的未来,兰贞说勾引的人并非她自己而是朴希良,结果朴氏骂兰贞说居然污辱官宦家的子弟,在旁边听的兰贞母说她也相信兰贞 所以请她了解清楚状况之后再来找兰贞。

第27集

阿廉嘲笑的口气跟希良说:兰贞是不是在希良面前脱衣服勾引希良的,朴希良说:他只要看到兰贞,心里像火一样一直燃烧着,叫阿廉不要再污辱兰贞。

第28集

兰贞见到皇后尹氏之后感动了流眼泪,结果皇后突然就责怪兰贞说:兰贞怎么可以叫她娘家停止祈福怀孕这件事,不知所措的兰贞向皇后尹氏说,她这么说都是为了皇后好,就算她死了一百次她还是会这样建言的。

第29集

兰贞跟梅香说她决定要成为尹元衡的小妾,因此梅香就问兰贞,为什么改变了梦想,结果兰贞告诉梅香说,她已经见过皇后娘娘,怕如果她成为艺妓的话,永远都不能见皇后,所以决定放弃当艺妓的。

第30集

朴希良知道兰贞是为了让朴氏难堪所以故意利用他,因此骂兰贞说太残酷了,结果兰贞说:她从小就遭受朴氏轻视,过着像连猪狗都不如的生活。

第31集

兰贞回答假如皇上站在反正功臣一边,责罚大使宪,尹妃会因为失去靠山而自命难保。尹妃称自己绝不会与敬嫔妥协。尹妃交给兰贞一个出入牌,让她可以随时出入王后的住处。

第32集

兰贞再次追问尹妃是不是真的不愿意跟敬嫔妥协,尹妃回答自己绝对不会跟敬嫔合作。兰贞说既然这样就得趁早打听朝廷里在搞什么阴谋。

第33集

吉尚救出了被金鱼眼帮捉去的兰贞,兰贞知道了是郑廉要害自己,发誓决不放过他。尹妃因为‘走肖为王’的事情心乱如麻,命吴尚宫将被虫子啃过的叶子都摘下来,然后让宫女们用舌头添树叶。

第34集

兰贞称树叶事件将会引发一场血光之灾,劝尹妃不能站在事件的前头,尹妃答自己身为王后不能对殿下的事情坐视不管。兰贞说中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不仅会除掉赵光祖,连王后也不会放过。

第35集

因为吉尚和金鱼眼帮的人在场,郑廉只好向兰贞下跪。兰贞问敬嫔,禧嫔和昌嫔是谁向中宗泄露了树叶事件,敬嫔回答可能是禧嫔,禧嫔慌忙跪下来,称绝对不是自己泄露出去的。

第36集

兰贞告诉尹妃殿下站在靖国功臣一派,尹妃不肯相信。兰贞解释中宗站在靖国功臣一边并不是因为他的性情残忍,而是为了保存自己的王位不得已而为之。

第37集

敬嫔和禧嫔告诉中宗要是不尽快除掉赵光祖,他将会失去自己的江山。中宗说赵光祖不会是那种心怀不轨的人,禧嫔却流着泪劝他不要被赵光祖的外表蒙蔽了双眼。

第38集

严尚宫将酒递到尹妃得面前,尹妃喝完后又要了一杯。尹妃见严尚宫担心她喝太多,就说是兰贞的聪明和勇气不知觉中让她多饮了几杯。

第39集

工判大人金铨拷问赵光祖,赵光祖坚决否认自己试图谋反,并骂金铨是小人的走狗。洪庆朱和南昆劝中宗趁早除掉赵光祖,中宗却默不作声。

第40集

尹妃见兰贞泄露了自己怀孕的秘密,面露不快。兰贞解释只有让中宗知道这件事,王后才能自保。尹妃执意不肯让别人知道自己怀孕的事情。

第41集

兰贞告诉敬嫔应该尽快除掉朝廷中赵光祖的余党。敬嫔问兰贞怎样才能要赵光祖的命,兰贞回答应该在赵光祖一党中引起矛盾,让他们自相惨杀。

第42集

兰贞问尹妃为什么要责打自己,尹妃回答这是她在正宫和后宫之间挑拨离间的结果。敬嫔认定兰贞来找自己不过是奉尹妃之命,来告诉自己尹妃怀孕的消息。

第43集

敬嫔问兰贞尹妃为什么要隐瞒怀孕的事情,兰贞回答是为了在紧要关头借此除掉对自己有害的人。兰贞告诉敬嫔现在要防的不是尹妃,而是禧嫔。

第44集

尹元衡为了与兰贞的婚礼来到郑允谦家里,郑允谦拒绝接受两人的大拜。兰贞暗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让郑家跪在自己的脚下。尹妃责问福城君为什么对元子动手,福城君辩解说是为了改掉他遇事慌慌张张的性格。

第45集

兰贞母担心尹元衡纳小妾还要举行婚礼会让人们说闲话,兰贞劝说这是王后允诺的事情不用担心。尹元衡也说这是出于自己对兰贞的一片真心。

第46集

敬嫔从御医那里得知尹妃并没有怀孕,责问兰贞接近自己是不是为了让她相信尹妃已怀孕。郑允谦被怀疑是赵光祖的遗党,被捕入狱。

第47集

吉尚问兰贞为什么不顾他的感受,兰贞回答自己要做的事情很重要,让他从此忘了自己。吉尚劝兰贞假如是为了荣华富贵才与尹元衡成亲,最好趁早打消这个念头。

第48集

兰贞问尹妃说假怀孕之事会后患无穷,尹妃充满自信地说御医不会欺骗自己。兰贞告诉尹妃敬嫔已经知道了假怀孕的事情,让她尽快跟中宗说自己已不慎流产。

第49集

敬嫔告诉尹妃自己早已知道尹妃跟梁御医之间的密谋,尹妃说既然那么确认为什么不直接去告诉慈顺大妃,敬嫔回答是为了想看清楚尹妃是怎样自掘坟墓。

第50集

尹妃对慈顺大妃说这是有人嫉妒自己怀孕而散布的谣言,自己不想搭理她们。慈顺大妃说不能让小人之辈散步谣言给王室抹黑,尹妃称自己接受重新诊脉才是最伤王室自尊的事情。

第51集

尹妃请求慈顺大妃要是诊断出不是假孕,一定要严惩散布谣言人,慈顺大妃虽然心里有点不详之感,但还是答应尹妃的请求。中宗担心再诊脉会影响肚里的孩子,请求慈顺大妃不要让尹妃接受诊脉,尹妃感动地垂下眼泪。

第52集

兰贞劝敬嫔跟尹妃道歉,说这样才能保住性命。兰贞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是尹妃生下的不是皇子而是公主,她还有报仇的机会。

第53集

金氏知道了尹妃为了家族允许尹元衡与兰贞成婚的消息泪流满面。结婚当天晚上,兰贞质问尹元衡与自己成婚是为了仕途还是因为自己的美貌,尹元衡表白自从第一次见到兰贞时就已经迷上她。

第54集

金氏对兰贞说这个家是正宫皇后的娘家,要想成为这个家的媳妇,就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兰贞质问金氏是不是看不起她是庶出,金氏忠告她不要做有辱皇后的事情。

第55集

兰贞问尹妃打算怎么处置后宫们,尹妃回答要让她们再也不敢有什么奢望。兰贞劝说要是对后宫动粗,王室和朝廷大臣们会认为皇后不够仁慈。

第56集

敬嫔找到张氏,请求他帮自己联系大明朝廷,张氏问她是不是想借明朝的力量帮福城君顺利封为皇太子,敬嫔显出慌张的表情。

第57集

唐秋对兰贞说即使与尹元衡成婚,受到尹妃的宠爱,也不会改变她的身份,兰贞回答要是尹妃所生的皇子将来当上了皇帝,自己的身份就有可能改变。

第58集

南衮和沈贞告诉敬嫔朝廷中盛传福城君将当上皇太子的消息,敬嫔嘱咐他们一定要弄清用财物,官爵,威胁等手段收买的人的名单。

第59集

兰贞找到皮鞋匠,问他怎样才能阻止元子被封为皇太子,皮鞋匠说只有元子成了太子,朝廷和百姓才会有好日子过。兰贞失望之余,说为了尹妃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

第60集

中宗说这次策封太子,不会计较嫡庶之分,洪庆洲,南衮,沈贞等人都喜出望外,只有一直站在元子一边的金铨和金安老显出尴尬的表情。

第61集

兰贞和金氏为由谁来做正室的事情争执不休,兰贞问自己除了身份卑贱,哪一点不如金氏。金氏说假如兰贞能得到皇后的支持,自己就把正室的位置让给她。

第62集

金氏担心兰贞仗着皇后的宠爱做出放肆的举动,给整个家族带来平地风波,尹元衡答皇后已将管教兰贞的重任委托给金氏,自己对皇后惟命是从。

第63集

皮鞋匠问唐秋为什么将毛璘介绍给兰贞,唐秋称兰贞看到充满野心的毛璘,会觉得如见本人,说不定以后会收敛一些。尹妃将元子等八位皇子叫来,让他们发誓不管封谁为皇太子,都要听从皇上的御命。

第集

兰贞说只有封福城君为太子,皇后所生的皇子才有可能当上皇上,尹妃说要是福城君得势,自己和自己的家族都要遭殃,兰贞自信地回答大明国不会同意封福城君为太子。

第65集

从尹妃处受到指责后,兰贞问唐秋什么才是顺理而行,顺命而活,唐秋说她心中的烈火已经烧到了她本人,劝她暂时不要再参与宫中的明争暗斗,兰贞痛哭起来。

第66集

朝廷大臣联合上书推迟元子的封太子仪式,中宗大怒,南衮说朝廷中正在盛传试题早已被泄露,此时封太子恐有不托。中宗生气地说知道试题的人只有他一人,莫非怀疑皇上会泄露试题不成。

第67集

金尚宫告诉敬嫔尹妃曾经流着泪请求皇上不要重新考试,敬嫔问她中宗是什么态度,金尚宫回答皇上好象有点动摇,敬嫔拍案大怒。

第68集

尹妃见敬嫔在康宁殿门口大哭,命她不要在这里丢人现眼,敬嫔仍大呼冤枉,尹妃命严尚宫将敬嫔拉到她的住所,没有命令不许再让她出来。

第69集

尹任请求尹妃将敬嫔赐死,尹妃反问他这样做是否可以保障自己腹中的胎儿和自己的两个哥哥不会被他陷害,尹任犹豫了一下,答应将来不会陷害她的家族。

第70集

金铨问金安老为什么要将皇后扁为庶人,金安老回答尹妃和她的两个哥哥都是大野心家,留着会后患无穷。金安老说自己有尹元衡和尹元拉两兄弟受贿的证据,可以借此请求皇上废除皇后。

第71集

尹妃产下一女婴,中宗露出失望的表情。尹任认为尹妃没有生下皇子,会大大削减她在宫中的威信,而金安老却担心敬嫔会因此消除对尹妃的警惕。

第72集

兰贞将帐薄交给尹妃,尹妃看到朝廷中大多数官员都受过贿,大发脾气。金安老发现帐薄不见,郁闷不已。兰贞对敬嫔说要想让福城君当上太子,她就得舍弃现有的一切。

第73集

敬嫔对尹妃说能够让她免受金安老和尹任陷害的人只有自己,请求她帮自己让福城君当上太子。尹妃说只要敬嫔给她弄回帐薄,就会考虑跟她合作。

第74集

金安老请求朴熙亮务必要上书中宗弹核尹妃,朴熙亮问他弹核理由,金安老将写有弹核理由的纸张交给朴熙亮。朝庭众臣请求中宗将尹氏兄弟流放到孤岛,中宗露出不满之色。

第75集

中宗问兰贞是何事,兰贞问他下一步是不是想把尹妃驱逐出宫,中宗大怒。安堂和郑光弼对中宗说尹元衡虽已招认曾收白致秀三万两银子,却拒不承认这些钱是贿款。

第76集

中宗问安堂和郑光弼受贿案件调查情况,郑光弼说朝廷中很多官员都有嫌疑,只是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无法惩办。中宗表示决不轻饶受贿的官员。

第77集

尹元衡指责白致秀提供假供,白致秀称自己也是身不由己,露出痛苦表情。沈贞劝敬嫔借此机会与金安老携手,登上皇后的位置,南衮提醒她要是仍站在尹妃一边,很可能被挤出皇宫。

第78集

兰贞求金安老赦免尹元衡,金安老反问那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兰贞回答她可以保护金安老。金安老冷笑说自己连侄女金氏的请求都可以拒绝,又怎会听一个的话。

第79集

尹任和金安老听到尹元衡已招供的消息,露出胜者的微笑。尹元衡在狱中痛哭,自责为躲避肉体上的痛苦背叛皇后,被关在旁边牢房的白致秀也是百感交集。

第80集

尹妃接到废后传旨,表情并无变化,严尚宫和吴尚宫跪在地上流泪。敬嫔责问尹妃为什么不将帐薄交给中宗看,尹妃默默无语。

第81集

中宗问尹妃为什幺没有把帐薄的事告诉自己,尹妃回答帐薄上不仅有朝廷大臣的名字,还有皇室成员受贿的记录,她担心百年江山陷入危机,所以才没有将此事说出来。

第82集

金安老提议敬嫔先救自己和尹任,然后双方携起手共同对付尹妃,敬嫔问那样做对自己何好处,金安老称将来可以让福城君登上皇位。

第83集

尹妃警告金安老和尹任要是再以保护太子为由陷害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她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尹任和金安老问尹妃为什幺没有借这次机会除掉自己。

第84集

金铨和金安老被尹元衡逐出门外,无奈之下来找金氏,希望她在尹妃面前多多美言几句。金氏提起尹元衡被关进监狱之时金安老视若无睹的事情,金安老提醒她尹元衡会因为这次事情更加宠爱兰贞,这样一来金氏在尹家的位置就很难保住。

第85集

尹任和金安老认为尹妃的怀孕消息对他们来说等于雪上加霜,更加担心太子的将来。尹任怪金安老当初太急于陷害尹妃,金安老沉着脸说到了现在这个地步,伤了两个人的和气对双方都没有好事。

第86集

林百岭在宫外大呼自己拥有治理国家的绝好方案,请求拜见皇上。中宗将林百岭叫到康宁宫问他治国方案,林百岭答:一是严惩跟这次受贿事件有牵连的朝廷大臣,二是除掉反正功臣和戚臣。

第87集

朝廷大臣为保住自己的位置,向中宗上书安堂企图谋反,中宗不肯相信,洪庆洲请求审问安堂,中宗见众大臣的态度坚决,开始半信半疑。

第88集

尹任喝醉酒来到玉梅香的住处,试图强行霸占她,两个人发生了争执。这个时候,林百岭出现,他责骂尹任身为朝廷重臣竟迷恋女色不顾政事,尹任气急败坏地打林百岭耳光。

第89集

朝廷大臣们在殿前打坐,请求中宗判安堂谋反罪。尹妃来到殿前,责骂他们只会公报私仇,不顾百姓疾苦。金安老警告她要是继续跟朝廷大臣做对,即使她生下皇子也不会有好下场。

第90集

兰贞对尹妃说不想要腹中的孩子,尹妃企图说服她,兰贞说她决心已定。兰贞走后,尹妃命尹元衡决不能让她打掉孩子。尹任和尹任的夫人带着粘糕来找太子,尹任提醒太子不能忘了尹妃不是他的亲生母亲。

第91集

慈顺大妃当着敬嫔、昌嫔和禧嫔的面问尹妃为什幺不愿意生皇子,尹妃回答是为了太子,敬嫔、昌嫔和禧嫔都暗暗冷笑。太子看到中宗严刑逼问安堂的情景,闷闷不乐。

第92集

金氏对兰贞说她做什幺都可以就是不能打掉孩子,兰贞问她理由,金氏回答是因为妾室所生也是尹家的孩子。太子说安堂为人正直,博学和敢于直言,不可能图谋叛逆。

第93集

尹妃让尹之任承认兰贞是尹家的媳妇,尹之任坚决表示兰贞的身世不明,因此不能让他住进尹家。兰贞深受侮辱。尹妃让兰贞自己处理进尹家的事情。

第94集

尹妃见尹元衡从敬嫔的府邸出来,大发雷霆。尹元老称自己是因为敬嫔说要给自己一个官爵才去的。尹妃指责敬嫔身为后宫却干预国事。

第95集

中宗嘱咐坡陵君秘写应当重用或除掉的大臣的名单,坡陵君吃惊地望着中宗,中宗恳切地请求为了宗庙社祭和千千万万的百姓,务必写一部杀生薄。

第96集

兰贞到祭拜祖先的祠堂里去结果吓了一大跳,这时候金氏看到兰贞从祠堂里出来责骂了兰贞,之后跟她收回了祠堂的钥匙,元衡看到兰贞害怕的样子,搞不清楚到底发生什么事。

第97集

慈顺大妃劝中宗取消撰写生死薄的命令,中宗说若是不改革,自己会成为史上最无能的皇帝。尹元衡希望敬嫔不要将尹元老拉下陷阱,敬嫔问他有没有想过参与政治,做尹妃的强力支持者,尹元衡回答自己要是参与政治,只会给尹妃带来麻烦。

第98集

尹之任愿意接受兰贞成为尹氏家门的媳妇,因此到祠堂里正式祭拜,元衡知道之后非常地高兴,他跟元老说希望他也可以接受兰贞为他的弟媳。

第99集

朝廷大臣们都拒绝上朝,中宗认为他们是想挑战君主的权威因此感到非常地不高兴,这时候南衮等人跟其它朝廷官员聚集在一起说,除非中宗收回他所下的圣旨,不然的话,他们一定要团结在一起否则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

第100集

中宗把所有的朝廷大臣召到便殿来问他们自行辞官的事考虑得怎么样了,所有朝廷官员都看着中宗的脸色,不敢讲话。这时候洪景舟站出来向中宗说,他愿意接受皇上任何的圣旨,但是他们毕竟是当年推举皇上让他登上宝座的功臣们。

潼南大佛寺的介绍

个人认为他是个昏君,作为亡国之君,是不能用好来形容的,后来有很多人同情他,我认为更多是由于反清复明的原因

尽管他不想当亡国之君,但他终究没逃过历史的命运,不说昏君那至少是个庸君,至于楼上提到的崇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禁止烟草吸食的皇帝,我想这也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起因是由于当时的形势而不是远见,结果也是没有能禁止,但可怜他这么一点功绩,那就姑且当它是吧

一个亡国之君,有什么好说的

崇祯

崇祯上吊

旧历14年三月十九日的晚上,一向威严肃穆的紫禁城中一派凄凉景象。月色辉映下的这一处建筑,格外死寂、凄清。

最近京城里一直有种神秘的传闻:据说夜晚走过紫禁城正门的行人,能够听到那些战死疆场的将士们的鬼魂的喧闹和幽灵凄厉的哀嚎。除非不得已,已经没有人再愿意靠近紫禁城一步。

崇祯皇帝朱由检刚刚听说他委派守城的亲信太监曹化淳已经打开彰义门,迎接李自成进城,自知大势已去,慌忙命人将皇太子朱慈烺、三儿子朱慈炯(即后来传说的朱三太子)、四儿子朱慈炤连夜送出宫外。崇祯随即来到后宫,令他惊讶的是,周皇后并没有就寝,反而是穿戴得整整齐齐,仿佛正在等候他的到来。最让人奇怪的是,皇后所穿的朝服,袖口、衣角及周身开口的地方都已经用线密密缝住,她就好像被装在一个华丽的衣袋中。

崇祯来不及多想皇后为何是这样地打扮,只是严肃地对周皇后说:“国破就在眼前。你身为国母,理当殉国。”

周皇后并不惊慌,她似乎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相当冷静地说:“我跟随陛下已经十八年了。十八年中,陛下从未听过我一句忠言,所以才会有今天。”说完后有些鄙夷地望了崇祯一眼,从容地上吊而死。

崇祯一怔。他从来也没有将这位性子耿直的皇后放在眼中,事实上除了他的女儿长平公主,他没有真正在意过任何女人。当年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伯周奎为了帮女儿对付崇祯宠爱的田贵妃,特地从江南找来了绝陈圆圆。崇祯第一眼看到陈圆圆的时候,也惊诧她惊人的美貌,可是当时崇祯正被军国大事搅得头昏脑胀,根本没有心思。陈圆圆只得返回了周府,被到周府作客的吴三桂看中,才有了后来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

如今周皇后临死前那番话的语气、那蔑视的一眼却深深震憾了崇祯,他心中一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是惊?是悔?但情形已经不容他多想,呆了片刻,他又来到了寿宁宫找长平公主。

长平公主才十六岁,已经出落得秀丽高贵。崇祯已经为她挑选了周世显为驸马,若不是李自成逼近北京,公主早应该在几天前下嫁。长平公主也没有入睡,大概今晚的北京城中,没有多少人能够安然入睡。公主年纪虽小,却也知道天下即将大变,见崇祯进来,上前拉住父亲的衣袖哭泣,不胜悲恸,更显得楚楚动人。

崇祯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望着最心爱的女儿叹息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之家?”终于狠下心,用左手挡住脸,右手拔刀出鞘,向公主砍去。公主尖叫了一声,那一声中充满了惊恐,她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她最爱的父亲会杀她。她本能地挥出柔弱的手臂去挡锋利的刀。

毕竟是亲生骨肉,崇祯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彷徨,但仍然咬着牙砍了下去。刀砍断了长平公主的左臂,但没有砍中要害,顿时血流如注,公主当场晕绝地上。崇祯再也下不了手,掩面而出。

(李自成进宫后,发现了血泊中的长平公主,叹息说道:“上太忍。”(《甲申传信录》)。他以为公主已死,便命人将公主送往皇亲周奎的家中。长平公主晕厥五天后才苏醒过来,这才发现父亲已经上吊而死,李自成已经入主北京,大明变成了大顺,不禁悲痛欲绝。长平公主后来落入了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手中。然而风云变化莫测,四十天后,大顺又变成了大清。清军入城后,摄政王多尔衮专门派人访寻到长平公主及其他未死的嫔妃,特别优待。长平公主只剩下一条手臂,国破家亡,大有天地无容身之处的感觉,于是给满清上书,自称是九死臣妾,要求出家当尼姑。满清没有答应,反而下诏命准驸马周世显与长平公主完婚,并赐予田产宅第车马等物。回忆起狠心要砍死自己的父皇,面对并不是传说中穷凶极恶的敌人,长平公主不由得感慨万千,不禁黯然泣下。在盛大的婚礼上,公主没有一丝喜悦,挥之不去的是无奈的哀伤。后来长平公主于顺治三年(16年)病死,赐葬在广宁门外。事见《明史·卷121·公主传》、清·严有禧《漱华随笔》。关于长平公主,后世敷衍出很多故事。金庸小说《碧血剑》中美艳绝伦的阿九、《鹿鼎记》中武功高强的九难,以及梁羽生数部小说中提到吕四娘的师傅独臂神尼,都是指的长平公主。)

处理完两个身份地位最重要的人,崇祯心中再无顾虑,他赶到昭仁殿砍死了另一个女儿昭仁公主,又砍死了妃嫔数人,这才换了平民衣服,带着大太监王承恩出中南门,摸黑来到成国公朱纯臣的府邸避难。此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已经到了北京城下,李自成一旦进城,第一件事就是进紫禁城,所以皇宫已经成了天下最不安全的地方。

但无论王承恩如何叫门,如何狐假虎威地摆出天子驾临的威风,朱纯臣命人坚决不予开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已经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甚至连落难的平民都不如,因为他不但是个烫手的山芋,还会将致命的危险带到他走到的任何地方。

崇祯皇帝这才知道他自己已经是众叛亲离,不由得长叹一声,重新回到皇宫。而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喊杀声不断。

崇祯皇帝回到前殿,依然没有死心,鸣钟召集百官,等了好久,没有一个人到来。崇祯皇帝这才万念俱灰,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他来到崇文门,想出去却是不能。于是改走齐化门,打算夺门而出。守门的太监见这些人形迹可疑,疑为奸细,发炮射击。王承恩连忙喊道:“这是皇上!”幸好没有打中。

崇祯又来到正阳门,只见那里挂着三只白色灯笼,是为李自成军发出的投降信号。崇祯知道无论如何已经逃不出去了,这才在大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回到皇宫换了衣服,来到煤山(现在的景山)的寿皇亭,叹息道:“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然后才无可奈何地自缢于于一棵树下,年仅三十五岁。

崇祯皇帝死后,王承恩也上吊自杀,总算没有让崇祯皇帝孤独上路,全了他一点面子。

走到今天的局面,总得有人来承担责任吧?崇祯皇帝临死前下诏书切责,说:“我手下的大臣们都是亡国之臣,都是这些内外的大臣们误了我。”他口中的空谈、亡国之臣,后来在李自成手上成了阿谀奉承之辈,但到了满清人手上,却变成了中兴之臣。这种变化着实令人骇异。中国的古话中总说,良禽择木而栖。如果崇祯不自杀,李自成或许不会杀他,到了满清,也许还个封个侯什么的;这个时候他再来看这些“亡国之臣”的表现,应该会明白忠臣必赖明君的道理。

崇祯断然将眼前的这场灭国灾难归咎于手下的每一个人,就是认为他自己没有责任。此人至死不悟,可谓是执拗之极了。拿最后一件事来说,成国公朱纯臣不肯开门接纳皇帝,诚然有惧祸的心理;但从另一方面说,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史载“帝刻忌。”何谓刻忌?猜忌和嫉妒,再加对待手下大臣刻薄无情,尽忠报国的袁崇焕就落了个被凌迟处死的悲惨下场。前车之鉴,后车之覆,明朝的大臣们自然不肯出死力为皇帝所用,平时都是得过且过,自保为上。所以崇祯皇帝到了最后关头,他最信任的太监曹化淳打开城门投降,最亲信的大臣朱纯臣闭门不纳,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明朝灭亡并非完全是崇祯皇帝的责任,自然也不能怪崇祯的大臣们,但曾在崇祯朝中供职的大多数臣子们,却总有一种沉重的感受——他们这些臣子确是亡国的罪人。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有点像意念导向,崇祯反复这样训斥他的臣子们是亡国之臣,臣子们也先入为主地这样认为了。

户部尚书倪元璐的忏悔最为典型。他在自杀之前,象征性地面朝北,对他的皇帝说:“臣为社稷重臣,而未能保江山,臣之罪也!”右副都御史施邦耀,对明朝的灭亡也表达了同样的负罪感,他在自缢之前,写下一副对子:

愧无半策匡时难,

惟有捐躯报主恩。

既然臣子们都被皇帝认为是无能之辈,自然危急关头也就没有人出死力了,这也是敲钟无人肯来的原因。崇祯皇帝每次下诏罪己,闻者没有一个感动;危急之际飞檄勤王,征者没有一个赶来。这实在是他的悲哀,也是最值得他反思的地方。在常人眼光看来,崇祯下罪己诏责备自己,不过是做做样子,可是皇帝自己怎么会有责任呢?崇祯更是一个习惯推卸责任的人;他召各地赴京勤王,有袁崇焕这样回京勤王被杀的前车之鉴,谁还敢拿自己的生命来冒?甚至包括在崇祯与李自成长期的较量中,明朝一度占了优势,但崇祯自毁大将,给了李自成喘息的机会,今天国破家亡的局面,崇祯自己是有责任的。

所以一位当时人写道:“然有是君乃有是臣,而曰朕非亡国之君,天下万世其谁信之。”(见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

凭心而论,崇祯是一个比明朝任何皇帝都要对国事认真负责的统治者,自登基以来,他几乎没有睡过一天好觉,但勤治天下的责任心并不能弥补他的缺乏经验、多疑和刚愎自用——这些性格特点与14年到来有直接的联系。无论如何,崇祯从来没有被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的好皇帝,他的死亡留下的只是一个悲剧事实。

有关东方朔

潼南大佛寺位于重庆市潼南区城西一公里的定明山下,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禅寺”。后因宋朝在寺内依山凿一大佛,改称“大佛寺”。 大佛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不仅有世界第七、第一大室内装金摩岩大佛、最早使用全琉璃顶的古建筑“七檐佛阁”、我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声”、全国最大的摩石刻书法顶天“佛”字、罕见的天然回音壁“海潮音”等十八胜景,还保存有始于隋、盛于唐宋、继于明清、迄至民国,延续时间长达1400多年之佛、道二教摩崖造像,并有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朝庭重臣的所撰写的碑文楹联、碑刻、题词,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56年8月,重庆潼南大佛寺被定为省级首批重点保护文物;1999年,评为重庆市风景名胜区;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3A)级景区;2014年9月,重庆潼南大佛寺风景区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4A)风景名胜区。

朱元璋为何说:“元以宽仁失天下”?那么元朝“宽仁”到什么程度?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

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其不足采者辄报闻

罢。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

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

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

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朱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

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朱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

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

问朔:“何恐朱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

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

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

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

《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

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

连中,辄赐帛。

时,有幸倡郭舍人,滑稽不穷,常侍左右,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

臣愿令朔复射,朔中之,臣榜百,不能中,臣赐帛。”乃覆树上寄生,令朔射之。

朔曰:“是寠薮也。”舍人曰:“果知朔不能中也。”朔曰:“生肉为脍,

干肉为脯;著树为寄生,盆下为寠薮。”上令倡监榜舍人,舍人不胜痛,呼

謈。朔笑之曰:“咄!口无毛,声謷謷,尻益高。”舍人恚曰:“朔擅诋欺天

子从官,当弃市。”上问朔:“何故诋之?”对曰:“臣非敢诋之,乃与为隐耳。”

上曰:“隐云何?”朔曰:“夫口无毛者,狗窦也;声謷謷者,鸟哺鷇也;尻益

高者,鹤俯啄也。”舍人不服,因曰:“臣愿复问朔隐语,不知,亦当榜。”即

妄为谐语曰:“令壶龃,老柏涂,伊优亚,狋吽牙。何谓也?”朔曰:“令

者,命也。壶者,所以盛也。龃者,齿不正也。老者,人所敬也。柏者,鬼之廷

也。涂者,渐洳径也。伊优亚者,辞未定也。狋吽牙者,两犬争也。”舍人

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

幸。久之,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下来,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

“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

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曰:“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

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

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

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初,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微

行常用饮酎已。八九月中,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

殿门,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常称平阳侯。旦明,

入山下驰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罴,驰骛禾稼稻粳之地。民皆号呼骂詈,相聚会,

自言鄠杜令。令往,欲谒平阳侯,诸骑欲击鞭之。令大怒。使吏呵止,猎者数骑

见留,乃示以乘舆物,久之乃得去。时夜出夕还,后赍五日粮,会朝长信官,上

大欢乐之。是后,南山下乃知微行数出也,然尚迫于太后,未敢远出。丞相御史

知指,乃使右辅都尉徼循长杨以东,右内史发小民共待会所。后乃私置更衣,从

宣曲以南十二所,中休更衣,投宿诸宫,长杨、五柞、倍阳、宣曲尤幸。于是上

以为道远劳苦,又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与待诏能用算者二人,举

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乃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

之南山。又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欲以偿鄠杜之民。吾丘寿王奏事,上

大说称善。时朔在傍,进谏曰:臣闻谦逊静悫,天表之应,应之以福;骄溢靡丽,天表之应,应之以异。今

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弋猎之处,恐其不广也。如天不为变,则三辅之地尽

可以为苑,何必盩厔、鄠、杜乎!奢侈越制,天为之变,上林虽小,臣尚以为大

也。

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汧、陇以东,商、

雒以西,厥壤肥饶。汉兴,去三河之地,止霸、产以西,都泾、渭之南,此所谓

天下陆海之地,秦之所以虏西戎兼山东者也。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

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昂足也。又有粳稻、

梨、栗、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

之忧。故酆、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今规以为苑,绝陂池水泽之利,而

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损耗五谷,是

其不可一也。且盛荆棘之林,而长养麋鹿,广狐兔之苑,大虎狼之虚,又坏人冢

墓,发人室庐,令幼弱怀土而思,耆老泣涕而悲,是其不可二也。斥而营之,垣

而囿之,骑驰东西,车骛南北,又有深沟大渠,夫一日之乐不足以危无堤之舆,

是其不可三也。故务苑囿之大,不恤农时,非所以强国富人也。

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

乱。粪土愚臣,忘生触死,逆盛意,犯隆指,罪当万死,不胜大愿,愿陈《泰阶

六符》,以观天变,不可不省。

是日因奏《泰阶》之事,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然遂起

上林苑,如寿王所奏云。

久之,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隆虑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

为昭平君豫赎死罪,上许之。隆虑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内宫。以

公主子,廷尉上请请论。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上曰:“吾

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

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哀不

能自止,左右尽悲。朔前上寿,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

之,是以四海之内元元之民各得其所,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

上乃起,入省中,夕时召让朔,曰:“传曰‘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今先生

上寿,时乎?”朔免冠顿首曰:“臣闻乐太盛则阳溢,哀太盛则阴损,阴阳变则

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精神散而邪气及。销忧者莫若酒,臣朔所以上寿者,

明陛下正而不阿,因以止哀也。愚不知忌讳,当死。”先是,朔尝醉入殿中,小

遗殿上,劾不敬。有诏免为庶人,待诏宦者署。因此对复为中郎,赐帛百匹。

初,帝姑馆陶公主号窦太主,堂邑侯陈午尚之。午死,主寡居,年五十余矣,

近幸董偃。始偃与母以卖珠为事,偃年十三,随母出入主家。左右言其姣好,主

召见,曰;“吾为母养之。”因留第中,教书计相马御射,颇读传记。至年十八

而冠,出则执辔,入则侍内。为人温柔爱人,以主故,诸公接之,名称城中,号

曰董君。主因推令散财交士,令中府曰:“董君所发,一日金满百斤,钱满百万,

帛满千匹,乃白之。”安陵爰叔者,爰盎兄子也,与偃善,谓偃曰:“足下私侍

汉主,挟不测之罪,将欲安处乎?”偃惧曰:“忧之久矣,不知所以。”爰叔曰:

“顾城庙远无宿宫,又有萩竹籍田,足下何不白主献长门园?此上所欲也。如是,

上知计出于足下也,则安枕而卧,长无惨怛之忧。久之不然,上且请之,于足下

何如?”偃顿首曰:“敬奉教。”入言之主,主立奏书献之。上大说,更名窦大

主园为长门宫。主大喜,使偃以黄金百斤为爰叔寿。

叔因是为董君画求见上之策,令主称疾不朝。上往临疾,问所欲,主辞谢曰:

“妾幸蒙陛下厚恩,先帝遗德,奉朝请之礼,备臣妾之仪,列为公主,赏赐邑入,

隆天重地,死无以塞责。一日卒有不胜洒扫之职,先狗马填沟壑,窃有所恨,不

胜大愿,愿陛下时忘万事,养精游神,从中掖庭回舆,枉路临妾山林,得献觞上

寿,左右。如是而死,何恨之有!”上曰:“主何忧?幸得愈。恐群臣从官

多,大为主费。”上还,有顷,主疾愈,起谒,上以钱千万从主饮。后数日,上

临山林,主自执宰敝膝,道入登阶就坐。坐未定,上曰:“愿谒主人翁。”主乃

下殿,去簪珥,徒跣顿首谢曰:“妾无状,负陛下,身当伏诛。陛下不致之法,

顿首死罪。”有诏谢。主簪履起,之东厢自引董君。董君绿帻傅韝,随主前,伏

殿下。主乃赞:“馆陶公主胞人臣偃昧死再拜谒。”因叩头谢,上为之起。有诏

赐衣冠上。偃起,走就衣冠。主自奉食进觞。当是时,董君见尊不名,称为“主

人翁”,饮大欢乐。主乃请赐将军、列侯、从官金钱杂缯各有数。于是董君贵宠,

天下莫不闻。郡马蹴鞠剑客辐凑董氏。常从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

会,角狗马之足,上大欢乐之。于是上为窦太主置酒宣室,使谒者引内董君。

是时,朔陛戟殿下,辟戟而前曰:“董偃有斩罪三,安得入乎?”上曰:

“何谓也?”朔曰:“偃以人臣私侍公主,其罪一也。败男女之化,而乱婚姻之

礼,伤王制,其罪二也。”陛下富于春秋,方积思于《六经》,留神于王事,驰

骛于唐、虞,折节于三代,偃不遵经劝学,反以靡丽为右,奢侈为务,尽狗马之

乐,极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径*辟之路,是乃国家之大贼,人主之大蜮。偃

为*首,其罪三也。昔伯姬燔而诸侯惮,奈何乎陛下?”上默然不应良久,曰:

“吾业以设饮,后而自改。”朔曰:“不可。夫宣室者,先帝之正处也,非法度

之政不得入焉。故*乱之渐,其变为篡,是以竖貂为*而易牙作患,庆父死而鲁

国全,管、蔡诛而周室安。”上曰:“善。”有诏止,更置酒北宫,引董君从东

司马门。东司马门更名东交门。赐朔黄金三十斤。董君之宠由是日衰,至年三十

而终。后数岁,窦太主卒,与董君会葬于霸陵。是后,公主贵人多逾礼制,自董

偃始。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

朔对曰:“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上古之事,经历数千载,尚难言也,

臣不敢陈。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

衣弋纟弟,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

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

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罽;

宫人簪玳瑁,垂珠玑;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撞万石之钟,击雷霆

之鼓,作,舞郑女。上为*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

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

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易》曰:‘正其本,万事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愿

陛下留意察之。”

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

无所为屈。

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尝问朔曰:“先生视朕何如主也?”朔对曰:

“自唐、虞之隆,成、康之际,未足以谕当世。臣伏观陛下功德,陈五帝之上,

在三王之右。非若此而已,诚得天下贤士,公卿在位咸得其人矣。譬若以周、邵

为丞相,孔丘为御史大夫,太公为将军,毕公高拾遗于后,弁严子为卫尉,皋陶

为大理,后稷为司农,伊尹为少府,子赣使外国,颜、闵为博士,子夏为太常,

益为右扶风,季路为执金吾,契为鸿胪,龙逢为宗正,伯夷为京兆,管仲为冯翊,

鲁般为将作,仲山甫为光禄,申伯为太仆,延陵季子为水衡,百里奚为典属国,

柳下惠为大长秋,史鱼为司直,蘧伯玉为太傅,孔父为詹事,孙叔敖为诸侯相,

子产为郡守,王庆忌为期门,夏育为鼎官,羿为旄头,宋万为式道侯。”上乃大

笑。

是时,朝廷多贤材,上复问朔:“方今公孙丞相,皃大夫、董仲舒、夏侯始

昌、司马相如、吾丘寿王、主父偃、朱买臣、严助、汲黯、胶仓、终军、严安、

徐乐、司马迁之伦,皆辩知闳达,溢于文辞,先生自视,何与比哉?”朔对曰:

“臣观其臿齿牙,树颊胲,吐唇吻,擢项颐,结股脚,连脽尻,遗蛇其迹,行

步偊旅,臣朔虽不肖,尚兼此数子者。”朔之进对澹辞,皆此类也。”

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

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郡国守相至公卿,而朔尝至太

中大夫,后常为郎,与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久之,朔上书陈农战

强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其言专商鞅、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

颇复诙谐,辞数万言,终不见用。朔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谕。其辞

曰: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

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

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智能海内无

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官不过侍郎,位不过

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固非子之所能备也。彼一时也,此一

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

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谈说行焉。身处尊位,珍

宝充内,外有廪仓,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圣帝流德,天下震慑,诸

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动犹运之掌,贤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

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

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

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谈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

悉力募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

安敢望常侍郎乎?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

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

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

怠也。辟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

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

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

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

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

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教化如

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今世之处士,魁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

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耦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我哉?若夫燕之

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

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繇是观之,譬犹鼱

<鼠句>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

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或于大道也。”

又设非有先生之论,其辞曰:

非有先生仕于吴,进不称往古以厉主意,退不能扬君美以显其功,默然无言

者三年矣。吴王怪而问之,曰:“寡人获先人之功,寄于众贤之上,夙兴夜寐,

未尝敢怠也。今先生率然高举,远集吴地,将以辅治寡人,诚窃嘉之,体不安席,

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

今先生进无以辅治,退不扬主誉,窃不为先生取之也。盖怀能而不见,是不忠也;

见而不行,主不明也。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吴王曰:“可

以谈矣,寡人将竦意而览焉。”先生曰:“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

夫谈有悖于目、拂于耳、谬于心而便于身者;或有说于目、顺于耳、快于心而毁

于行者。非有明王圣主,孰能听之?”吴王曰:“何为其然也?‘中人已上可以

语上也。’先生试言,寡人将听焉。”

先生对曰:“昔者关龙逢深谏于桀,而王子比干直言于纣,此二臣者,皆极

虑尽忠,闵王泽不下流,而万民骚动,故直言其失,切谏其邪者,将以为君之荣,

除主之祸也。今则不然,反以为诽谤君之行,无人臣之礼,果纷然伤于身,蒙不

辜之名,戮及先人,为天下笑,故曰谈何容易!是以辅弼之臣瓦解,而邪谄之人

并进,遂及蜚廉、恶来革等,二人皆诈伪,巧言利口以进其身,阴奉雕瑑刻镂

之好以纳其心。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遂往不戒,身没被戮,宗庙崩弛,

国家为虚,放戮圣贤,亲近谗夫。《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交乱四国’,此

之谓也。故卑身贱体,说色微辞,愉愉呴呴,终无益于主上之治,则志士仁人不

忍为也。将俨然作矜严之色,深言直谏,上以拂主之邪,下以损百姓之害,则忤

于邪主之心,历于衰世之法。故养寿命之士莫肯进也,遂居深山之间,积土为室,

编蓬为户,弹琴其中,以咏先王之风,亦可以乐而忘死矣。是以伯夷、叔齐避周,

饿于首阳之下,后世称其仁。如是,邪主之行固足畏也,故曰谈何容易!”

于是吴王惧然易容,捐荐去几,危坐而听。先生曰:“接舆避世,箕子被发

阳狂,此二人者,皆避浊世以全其身者也。使遇明王圣主,得清燕之闲,宽和之

色,发愤毕诚,图画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

之道可几而见也。故伊尹蒙耻辱、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太公钓于渭之阳以见

文王。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计无不从,诚得其君也。深念远虑,引义以正其身,

推恩以广其下,本仁祖义,褒有德,禄贤能,诛恶乱,总远方,一统类,美风俗,

此帝王所由昌也。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则天地和洽,远方怀之,故号圣王。

臣子之职既加矣,于是裂地定封,爵为公侯,传国子孙,名显后世,民到于今称

之,以遇汤与文王也。太公、伊尹以如此,龙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

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而杨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

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

苏武牧羊 古文翻译

元朝是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由蒙古族建立,定都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国祚(1271年一1368年)总共98年,十一位皇帝。

元朝将民族分为四等制,按等级分为蒙古人,色目人,南人,汉人。蒙古人占据统治者地位,色目人为剥削者地位,南人和汉人处于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地位。需要说明的是,朱元璋所指的“宽仁失天下",不是指元朝对平民百姓的宽容而是指对贵族统治阶级的宽容。元世祖忽必烈曾经对丞相说:如果我盛怒之下让你去,你不要执行,等3天后再说。还有一说:杖责时比规定的总数要少3下,说什么天饶一下,地饶一下,我饶一下。如果说在元初忽必烈时期为了稳固政权的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平息蒙古铁骑对汉民族的而采取的一些收买人心的举措也有可能,但自元世祖后还有此说法吗?

《元史》记载:1295年,太子立,是为成宗,本于惯例,厚赐诸王,驸马,所谓赐金一者,加四为五;隐逸者,加二为三。可以看到,向这样大肆封赏皇室宗族的事情已形成规制,习以为常,元朝每位新皇登基皆是如此,以至于“库府所余用尽"。

其实,作为外族统治者,为了维护中央统治集权必须拉扰厚待贵族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维护他们作为剥削阶级的主导地位,这同中原王朝的分封制是一个道理。不同的是由于蒙古人是游牧民族,缺乏良好的文化根基,统治手段过去简单粗暴。而中原王朝以儒家学说的忠、孝、仁、义为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规范民众的思想准则。所以游牧民族的异族统治阶级与农耕文明的汉民族之间的矛盾是尖锐的,不可调和的。

我们看看元朝当时所信奉的喇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世祖时期,江南释教总督(可能是指布教头目),带领手下明目张胆地挖掘宋朝皇帝及重臣的坟墓,**其中的金银财宝,并平民,掠夺财物,抢夺民间美女奸*,地方官府不敢过问,上诉朝庭,帝“诏释不问"。

意思是皇帝说:“不要管他"。这就是所谓的法制吗?我们在通过一件小事看看汉人当时的社会地位:大汗待卫旧称怯薛,凡一万人,护卫天子,管理杂务,皆蒙古人,继有色目人,汉人后亦投充。武宗,文宗皆汰汉人,并令:各宿卫若复容匿汉人者,罚其长官。意思是作为皇帝的待卫称为怯薛部队都是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掌管,而且皇帝讨厌汉人,若发现卫队中有汉人充当,惩罚卫队长官。

另外,元朝中书省发往各地的通告明确规定:凡遇到蒙古人员过往,汉人应当准备粥饭供应并安顿住宿。如果发生争执,蒙古人殴打汉人不得还手,如汉人将蒙古人殴伤或致死者,严刑处死。在民生方面,蒙古权势官宦之家垄断商业,哄抬物价,并放高利贷。中书省规定:到期无钱归还者,除本金之外,按时间累加利息,并可将人口,马匹,房产一并没收。并将欠债人的老婆、小孩、女儿、拖走在脸上刺字贩给蒙古人为奴。这些都是蒙古统治者的特权。

1329年,河南发生大旱,元朝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非但不开仓救济灾民,依然横征暴敛,导致饥民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为防止人民起义反抗暴政,元顺帝还下旨禁止汉人私藏任何铁器及私自购买贮藏兵器及骡马。

中原王朝有句古话说得好:“民可载舟,也可覆舟。"游牧民族凭蛮力夺得中原天下,只知道一昧的维护自已的贵族利益,肆意践踏汉民族的人格和尊严,导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严重对立,社会经济和民生凋敝,民众无法生存,只有起义推翻元朝统治者的暴政。朱元璋所说的“元以宽仁失天下",就是指元朝统治者对统治阶级内部的宽仁,而不是指劳苦大众。

建茶的建茶六绝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公元前一○○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单于。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 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的棫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庭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李陵不好意思亲自送礼物给苏武,让他的妻子赐给苏武几十头牛羊。

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对苏武说:“边界上抓住了云中郡的一个俘虏,说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丧服,说是皇上死了。”苏武听到这个消息,面向南放声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达几月之久。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怎能超过你!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可能差不多,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赐给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赐钱每人十万,终身免除徭役。常惠后来做到右将军,封为列侯,他自己也有传记。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 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

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请问古代朝庭的官员大小是怎么分的?一品是宰相?二品三品四品等等。

建瓯茶事,历史悠久。在漫长的茶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奇的熠熠光芒。历史上,象福建省建瓯市这样熔茶品(“北苑”龙凤团茶)、茶具(建安“建窑”所烧制的“建盏”)、茶艺(建安“斗茶”习俗)、茶神(凤山茶神张廷晖)、茶业(前丁后蔡詹金圃)以及荟萃众多名家的颂茶诗文和研茶专著于一炉的茶文化发祥地,可谓绝无仅有!

1996年10月4日,在福建省建瓯市建县1800周年盛典之际,日本国前东京博物馆副馆长林物晴三先生亲临建瓯,为他1995年元月莅瓯探访日本茶盏、茶道祖地时捐资兴建的建瓯宋代“北苑”龙凤团茶遗址“凿字岩”保护亭落成剪彩,从而又一次向世人昭示了在中国茶史上隐退已久的中国茶文化发祥地建瓯的瑰丽风采。

近年来,曾先后探访和揭示过建茶绝世之迷的专家学者有:世界医务协会药茶顾问、中华茶人联谊会顾问、中国茶叶泰斗张天福教授,南京农大朱自振教授,中国茶叶博物馆张子华主任,中国茶叶质检中心骆少君主任,以及福建省博物馆林忠干先生等。

可以说,建瓯茶事,历史悠久。在漫长的茶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奇的熠熠光芒。归结起来,有以下“六绝”:一是建溪官茶天下绝;二是建安斗茶天下绝;三是建盏茶具天下绝;四是凤山茶神天下绝;五是建瓯茶业天下绝;六是北苑茶文天下绝。 建瓯植茶,根据史乘考证,大约可追溯到公元前202—300年的战国末期和秦汉初期。至唐中期,建瓯已盛产茶叶。陆羽(729-780年),在其所著的《茶经》“八之出”中就提到建州产茶,而且赞道“往往得之,其味极佳”。闽龙启元年(938年),邑人张廷晖将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悉数献给了闽王,被列为皇家御茶园,因该园地处闽都之北,故称“北苑”。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朝廷派重臣柯适漕闽监制北苑龙凤团茶,茶品不断升级,品质高贵,外形精美。在御品的推动下,建茶更是精益求精,一时名冠天下。

宋代周绛在其所著的《茶苑总录》中盛赞道:“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陆游亦有诗颂道:“建溪官茶天下绝”。欧阳修曾在《归田录》中叙道:“庆历中,蔡君谟(即蔡襄)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选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北苑龙凤团茶分为细色五纲和粗色七纲,其中细色五纲有龙焙贡新、龙焙试新、龙团胜雪等十五个品名、无比寿芽等十三个品名、太平嘉瑞等六个品名。

建溪官茶之所以名冠天下,是因为它有以下四大优势:

优势一:贡御及时,先声夺人。自惊蛰前开始采造,不出十日已成,仲春即达京师。还形成了独特的喊山之俗:“调民数千,鼓噪山傍,以达阳气。”欧阳修《尝新茶面圣谕》诗:“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优势二:工艺精良,规程严谨。采造规则极其考究,可谓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为了保证质量还制订了严密的七大操作流程:一为采茶,二为拣茶,三为蒸茶,四为榨茶,五为研茶,六为造茶,七为过黄。

优势三:装潢考究,外表华丽。细色五纲团茶的包装圈以箬叶,内以黄斗,盛以花箱,护以香篚,扁以银铒,花箱内外,又有黄罗幕之,可谓什袭之珍矣。粗色七纲团茶的包装圈以箬叶,束以红缕,包以红楮,缄以菁绫。元人周密《乾淳岁时记》对其华丽的包装盛誉道:“转遗好事,以为奇玩。”

优势四:造型美观,精品迭出。形态有方形、圆形、圭形、花叶形等;印模有龙腾凤翔等,阴阳交错,图文并茂。主要精品有小龙团、密云龙、瑞云翔龙、白茶、龙团胜雪。时人慨叹:“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每斤计工值四万。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胜造其极。”有诗云:皇帝一盅茶,百姓三年粮。 大量史藉资料表明,唐代后期,建瓯茶乡即出现了“斗茶”活动,当地人又称作“茗战”。斗茶发源于福建建州,到了北宋,由于境内“北苑”御茶园的兴起,又进一步在御品的推动下,比试茶品高低的斗茶风气愈加盛行。每到新茶制成之时,茶农便要将上好的新茶拿到公共场合,比试茶水的汤花,评判茶质的优劣和茶技的高下,从而演化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生产风俗沿习相承。这种斗茶习俗后经丁谓、蔡襄等名家的倡导,传播到上层社会,迅即发展成为鉴赏茶品、冲泡茶艺的盛会;更经大批文人墨客的刻意渲染和提炼发挥,进而充实成为一种清新雅致的茶道艺术。

据蔡襄《茶录》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所述,建安“斗茶”,大体有以下几个程序:一是研茶协盏。即第一步是要将茶饼碾碎成末,置入微热过的茶盏之中。二是调膏点注。即第二步是先要执壶注入适量的初沸开水,调和茶末似浓膏,然后轮番点注,比试汤色,以清白色为贵,黄白色为贱。三是击拂候汤。即第三步是要使茶面泛起汤花,再视茶面出现水痕的先后,先者为劣,后者为尊。四是细啜吟咏。即第四步是在胜负甫定之后,继而细啜慢饮,品评得失,吟诗赋文,尽享其趣。

建安的茗战,经丁渭、蔡襄等名家的倡导,传播到上层社会,逐渐演化成一种鉴赏茶品,冲泡茶艺,清新雅致的茶道艺术。

建安的“斗茶”活动,被公认为中国茶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而茶道的发端则源出于建安“斗茶”。 以和、清、敬、寂等四规七则为核心的日本茶道艺术最初就是发端于建安的茗战。 由于宋代斗茶,茶色尚白,应运而生的便是当年“建窑”所烧制的“建盏”——黑釉瓷茶盏珍品的问世了。

“建窑”大约创烧于晚唐五氏;鼎盛于两宋及元初;至元中后期衰落;明代基本废烧。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当时计有”龙窑”99座,其生产的瓷器被列为中国八大名瓷之一,时称“建盏”。“建盏”问世后,驰名海内外。特别是日本人对它更是珍爱有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把它列为国宝级的文物。

“建窑”所烧制的“建盏”——黑釉“兔毫盏”,具有自身独特的形制风格和工艺特点。其一是器物除沿口较薄外,其余部分都极厚重,特别是从腹部至圈足底围厚度最大,有的器物胎厚达一厘米。其二是器物中有不少带字器底,留有“供御”、“进盏”等字样,表明它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之品。其三是器物都有带有一种很深的绀黑色,有些则多少带有一些褐色、酱色或其它颜色。由于釉中并排地呈现出褐色或铁锈色的筋脉,酷似兔毫毛,被称为兔毫斑,其盏以此故名“兔毫盏”。这种特殊花釉的烧成,说明我国的瓷器工艺到了宋代,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其四是器物已普遍采用轮制方法,所烧制的器形都很规整,装烧均采用通钵,一器一匣,尚未发现叠烧的现象。其五是器物的烧制采用“龙窑”,其窑炉的长度短则几十米,长则百余米。一窑的装烧量最高可达十万余件。

历代文献都给“建窑”和“建盏”以极高的评价,同时赋予它很高的地位。蔡襄在《茶录》中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朱琰在《陶说》中称:“宋代茶尚撇碗,以建安兔毫盏为上品。”

可以看出,建安“建窑”所烧制的“建盏”问世后,即驰名海内外,被世人尊为瓷中珍品,从而成了宋代建州茶事中与“北苑”龙凤团茶相匹成配、名倾天下的双璧之一,在茶艺王国的星空中交相辉映。 凤凰山在今建瓯城东16千米东峰霞镇后焙村境内。地貌北高南低,后宽前窄,南端直抵东溪,宛如一凤凰匍伏饮水。另有凤髻岩,突兀伫立于凤凰山南麓临溪的颈部,由四、五瓣岩块呈下窄上宽状展开如维妙维肖的凤冠。

蔡襄在所著的《茶录》中称:“(北苑凤凰团茶)惟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丁谓在所著的《建安茶录》称:“凤山高不百丈,无危峰绝崦,而冈阜环抱,气势柔秀,宜乎嘉植灵卉之所发也。”宋子安在所著的《东溪试茶录》称:“其阳多银铜,其阴孕铅铁,厥土赤贲,厥植惟茶。”

凤山茶神,供奉在今建瓯东峰霞镇东二里的后焙村境内,民间流传当地茶农为纪念宋代北苑茶焙的鼻祖张廷晖在茶业中的开拓性贡献,特立祠庙以祭祀之。凤山茶神庙的原名称恭利祠,民间老百姓又叫张三公庙,现在则称凤翼庙或茶神庙。

茶神张廷晖,字仲光,仕闽为阁门使,唐末五代时期原为闽国建安县吉苑里的茶焙地主。在当时,张廷晖不仅开垦和拥有了凤凰山方园三十里的茶山;而且在茶叶的种、采、拣、蒸、造等方面,特别是在蒸青碎末茶向研膏茶演变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北宋初,张廷晖去世后,里人以神祠之,岁修茶贡,祈祷多验。宋绍兴中(1131-1162年),朝庭赐封他为美应侯,累加效灵润物广佑侯,进封济世公。夫人封协济夫人。

在中国茶史上,茶人死后为神,张廷晖有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可以说,凤山茶神张廷晖的名字在世界茶史上留下了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 建瓯茶业历史悠久,至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建州刺史常衮造出名震江南的研膏茶。《十国春秋唐元宗本纪》称:“保大四年(946年),命建州制的乳茶,其品又精于研膏茶,名甲天下。”

宋代,建瓯茶业走上了巅峰。先是丁谓,造凤团龙团。《画墁集》称: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虽近臣之家,徒闻而未尝见。后是蔡襄,又造出小龙凤团。《归田录》称: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

建茶在制作工艺上,主要是改变了工夫茶的原有做法,采用了半发酵技术,同时改蒸青为炒青,实行杀青、捻揉,并进行拼配和精制。

按《闽书》所载:当时北苑共有官焙三十二,小焙十四,内园三十六所,外园三十八所,内园专供御饮,外园以备赐予近臣。另据有关史籍文献记载,宋代建瓯已开始注重对茶园土质与茶品关系的研究,并总结归纳出“(凤凰山)其阳多银铜,其阴厚铅铁,厥土赤坟,厥植惟茶”,“庶知茶于草木,为灵最矣,去亩步之间,别植其性”,“亦犹桔过淮为枳也”(《东溪试茶录》);“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小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建瓯县志》)。

建瓯北苑的龙凤团茶,自宋初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朝廷派重臣漕闽监制始,至明洪武二十四年(891年)朱元璋下令罢造止,历时达414年之久。清道光年间,建茶再度兴起。至光绪中期,建瓯产茶数量已“实超宋代而过之”。 宣统二年(1010年),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建瓯的金圃、泉圃、同芳星三号茶庄均荣获金奖。民国二年(1913年),在巴拿马展览品赛会上,詹金圃送展的乌龙茶再获一等奖,杨瑞圃、李泉丰茶庄送展的乌龙、水仙获二等奖。建茶品质又一次走上巅峰,产量亦高居全省之最。建瓯茶业的成就地位一直持续鼎盛到近代。

建茶从唐至清,前后历时一千余年之久,茶农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改良茶树品种,完善培植技术,提高制作工艺,更新花色品种,从而不断地丰富了建茶的历史内涵,为世界茶史写下了闪光的一页。

更值得特别一提的是,2006年,位于建瓯东峰焙前“北苑御焙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建瓯茶业在中国茶史上再次确定了一个至尊无上的地位。 在建瓯传统茶文化的诸多盛事佳话中,还涌现出大量赞颂建茶、建盏、建安斗茶的诗文,其数量之多、名家之齐,堪称中国文苑史上的一绝。已知写过吟咏建茶、建盏、建安斗茶诗文的名家有宋祁、林逋、丁谓、蔡襄、范仲淹、梅尧臣、李虚已、沈括、王安石、苏轼、苏辙、秦观、黄庭坚、陆游、李清照、曾几、晁补之、周必大、杨万里、朱熹、郑板桥等三十多位。其中,陆游的《建安雪》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桃花茶》和范仲淹的一首《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磁石般地把人们从“北苑”龙凤团茶美奂美仑的品味中带入了一个飘飘若仙的梦幻境界。请看:

建安雪

宋·陆游

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

银瓶铜碾春风里,不枉年来行万里。

从渠荔子腴玉肤,自古难兼熊掌鱼。

苏轼的《水调歌头·桃花茶》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起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节选)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群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千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

众人之浊吾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尝新茶呈圣俞

宋·欧阳修

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

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

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发

另据统计,宋代有关茶叶研究的专著约有二十多种,其中专门研究建茶的就有十三、四种之多。主要包括:蔡襄的《茶录》、丁谓的《建安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吕惠卿的《建安茶记》、熊藩的《宣和北苑贡茶录》等。此外还有一些论及建茶或以建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茶叶专著,如顾元庆的《茶谱》、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等。

历史上,象福建省建瓯市这样熔茶品(“北苑”龙凤团贡茶)、茶具(建安“建窑”所烧制的“建盏”)、茶艺(建安“斗茶”习俗)、茶神(凤山茶神张廷晖)、茶业(前丁后蔡詹金圃)以及荟萃众多名家的颂茶诗文和研茶专著于一炉的茶文化发祥地,可谓绝无仅有! 建茶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有“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隹。”之语。建州位于福建北部,汉末设建安郡,唐、宋设建州府,辖建安、瓯宁、崇安、建阳、浦城、松溪、政和七县。因为当时建州所产茶并不著名,故唐人很少提及。陆亦不提“建安之品”。到了宋代,建茶成为一朝时尚,便常见之于诗文了。蔡襄《茶录》称之“建安之品”;赵佶《大观茶论》称之“建溪之贡”。而最早直接称“建茶”的,可能要数李虚已的《建茶呈使君学士》一诗。由此可见,建茶,实际是以产地为名,泛指产于建州、建安一带的茶。又因建州境内有建溪流经,同时也指产于建溪一带的茶。

尽管如此,在不同历史时期,建茶的具体涵义还是有所不同。唐、宋时,建茶的生产中心在建州府治(今建瓯市)东郊的凤凰山。当时的茶,是一种压制成小茶饼的蒸青绿茶。工艺精致,产量极少,主要是进贡给皇帝,由皇帝分赐给宫廷大臣。由于这种小茶饼的外形往往印有龙凤团案,故称之为“龙凤团茶”。所以,那一时期的建茶,主要是这种茶。又由于五代闽国时,凤凰山茶园成为皇家御茶园,地理上位于闽国北部,称之“北苑”,所产茶便名为“北苑贡茶”。名虽不同,实际所指的也是“龙凤团茶”。

到了元代,由于龙凤团茶的制作费时费工,冲泡又极繁琐,不为来自北方的元代统治者喜欢。再加因连年战乱,凤凰山茶园开始衰落,而与此同时,两百里外的武夷山所产茶开始为人所重,元代统治者便将御茶园移至武夷山。重心虽然变了,所生产的茶依然是紧压蒸青绿茶,仍叫“龙凤团茶”。由于武夷山在崇安县境内,位于建溪上游,疆域上仍属建州,所以,尽管其时已有“武夷茶”之称,一般人则仍然将武夷产茶当作建茶。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初,才发生较大改变。明王朝建立后,鉴于前朝教训,采取了一些减轻民赋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罢废武夷山御茶园,停止生产费时耗工的“龙凤团茶”。皇家一旦不再支持,龙凤团茶就没有了前途。自此后,包括武夷山在内的建溪一带茶园,全部改为生产散茶。初时学习安徽黄山的“松萝”制法生产绿茶,但是由于武夷山的特殊地理环境,所产散形绿茶没有优势,为了寻找出路,大约在明朝后期,武夷山茶农开始生产半发酵乌龙茶,于是一举成名。“武夷茶”成为特指名茶。这种情况,极大刺激了整个建溪流域的茶业。本已将近荒废的凤凰山茶园,也开始种植和生产乌龙茶。到清朝中后期,凤凰山所在的建瓯县所生产乌龙茶,在南洋劝业会以及巴拿马博览会上数次获奖,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可与武夷茶相抗。于是,建茶之名重新焕发光彩。只不过,此时的建茶,与历史上的建茶,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内容。

屈原是怎么死的?

一、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实行“世禄制”,即各级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除按规定向上一级封君交纳一定的贡赋和提供一些劳役外,其余的部分归封君享用,官位及俸禄可世袭。夏、商、周均有官员年老致仕的制度,官员到七十岁即可退休,即所谓“七十致政”。官员退休后,可到各级学校去传播知识。《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觉察,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老胶,养庶老于虞庠”(卿大夫以上高级官员为“国老”,大夫以下称“庶老”——笔者注,下同)。

二、秦汉时期

秦汉实行“爵禄制度”。爵在世禄制下与官职、俸禄基本统一,到秦汉时二者分离。秦汉之爵分为军功爵和赐爵,主要依据功劳而定,赐爵面广,爵位与官职无固定联系。爵和禄各成系统,爵表示特权,禄则是供职后的待遇。秦时官阶和俸禄均以“衡”的单位“石”来表示,到汉代逐渐将官阶与俸禄分用两种方法表示,官秩(秩为官员等级标准,禄为官员的报酬)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如最高秩万石月俸350斛。汉代官员俸禄差别很大,最高秩和最低秩之间相差近百倍,低级官员俸禄太低,造成官场的腐败,东汉末年思想家仲长统认为这是造成汉朝衰败的重要原因。汉代官僚虽以“量”为单位,但俸禄形式并非都是实物,特别是由于粮食运输困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将谷米折成钱币发放的形式。除常俸外,官员还有衣物的供给,酒肉果品的赏赐以及医疗待遇等。

秦时官吏告假称“告归”。汉时又有休假制度,每五日休假一天,称“休沐”。有节气假冬至、夏至为例假。有告假,分予告和赐告两种。予告是因为功(考课为上等者)由国家依法准予休假,赐告则是因为病给予的假(汉制,请假三个月免官,经赐告者可延长假期而不免官)。有丧假,依丧服制度,长者3年,短者36天。汉代高级官员有“致仕(退休制度)”,致仕条件是年老或是有疾。公卿退休后受到优厚待遇,一般给原俸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官员甚至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时还有一次性赏赐,如钱、黄金、粮食、房屋、车马等。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曹魏时期以九品定级,分一至九品共九级,南北朝时改为正、从九品共十八个等级。官员代表官员的等级,并被作为领取俸禄的依据。由于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导致货币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的下降,这一时期的官员俸禄支付形式又倒退到以实物支付为主。如西晋官员的俸禄中就包括了米、绢、钱、菜、田、杂供给、占田、职田、给力役等多种形式。可见其俸禄结构是以实物形式为主,以货币形式作为补充,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力役形式。国家按照官员的品级,给予官员不同的实物、货币形态的俸禄,同时也拨给不同数目的劳动力,用以充任官员的职田以及个人及其家庭的役使。

北魏初年,因游牧民族鲜卑人未及封建化,行政管理体系不完备,官员无俸禄,由官员自行搜括。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改革,始有俸禄之制,官员按品取禄。北齐以后俸禄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注重官品与实际职任的相称,有品无职又不得朝拜者不给俸禄,官员俸禄结构也大体分为实物、货币、力役三个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仍有休假制度。因病因事均可请假,如西晋给丧假三年,病假百日。官员年老可以退休,多以七十岁为限。高级官员退休后多可以闲职终其身,经示优宠之意,并无实际职事。官员退休以后仍可以享受一定的待遇,还可担任中正官。如南齐规定给本官半俸以终其身。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横行,退休制度执行情况欠佳,不肯按时退休的官员很多,造成机构的臃肿和效率的低下。

四、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唐时无论职事官或勋官、散官,均可按官品占有不同数量的永业田,职事官还可按品占有不等数量的职分田。另外,京官每年还有禄米,从正一品七百石到从九品递降到三十石,高级官员还有货币形式的俸禄。

唐朝官员每十天休假一天,称“荀假”。此外,还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假七天)、定省节(三年探望父母一次,共三十五天)、婚假(九天)、丧假(视与死者关系而定时间长短)、病假(最长不超百日,过百日则解职)。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旬可以退休,称致仕,五品以上官员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由尚书省批准。五品以上官员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获全俸。

五、宋朝

宋官品仍分九品制,每品分正、从,文职自四品起,武职从三品起又各分上下,故文职共30阶,武职共32阶。因官名与职权相分离,官名仅用以确定官员的品级,称“寄禄官“。官品和本官相互配合,决定官员的章服、俸禄,不论官员是否有掌握实权的差谴职,其官品和衣饰不变。宋代也有散官阶,以表示官员资历,在宋初无实际意义。元丰改制后,官名恢复为职事官称,使采用“以阶易官“的办法,将一些官名与散阶整合调齐,定文官37级,武官52阶,作为寄禄的依据,史称“寄禄新格“。宋代爵位分为九等,与唐制同,不世袭。宋代还采用“功臣封号“(功臣封号是选用奖励之词,对一些有特殊勋劳的大臣予以赞扬。功臣封号共分三等,每等十余种,依奖词的等级以示勋劳之大小,神宗时废除)、检校官(检校官是一种加官,自检校太师至检校水部员外郎共19等,地位虽高,但并无职事,神宗时废除)、道教宫观(道观官称是以管理道教宫观为名,支付俸禄,主要是为了安置退休老臣,称“词禄“。神宗以后,扩大了祠禄范围,名额不限)等附加官衔来表示官员的地位和功绩。

宋代官俸制度十分混乱,官员无实职者可以领俸,有实职者则可以另加钱,在物质上优待官员。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匹刍粟、添支(增给)、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地方官则配有大量职田。官员有差遣职务者另加津贴,作为职务补贴。这种职钱依官员本官与差谴职的级差按等发给,故虽任同一官,职钱并不相同。在判、知等字前加守、试者,说明低于差谴职一至二品,每月分别加55贯和50贯。在判、知等字前加行字或不加字者,说明本官高于差谴官或与之平级,每月加60贯。

宋代官员休假、退休制度基本沿袭唐代而有发展,宋朝官员休假日较唐代增加,出现以前没有的各类节日。此外,大臣的私祭日(父母或祖父母死亡之日)准假一日。为鼓励官员按时退休,自神宗以后准许官员带职致仕,并对退休官员给予种种礼遇和优待,一度准予领取全俸,并设置大量宫观安置致仕官员。尽管如此,很多官员虽年满七十却仍不欲仕。宋仁宗时,一些台谏官员如司马池、包拯等上书请求让御史台纠劾上奏,但却不为采纳。老官僚贪恋禄位,造成了官员队伍的老化、僵化,阻碍了官员队伍的正常更新,更加剧了宋代的冗官弊端。宋代统治者在待遇上优待官员,本意是希望以此造成官员奉法守正的风气,但官员的厚禄最终造成人民和国家的穷弊,同时也因制度的紊乱而造成吏治腐败。

六、辽、金

神册六年,辽太祖颁布法律,“正班爵“,正式确立了官吏的品秩,详情因史料缺载而无从知晓。辽圣宗统和年间以前,官吏俸禄由纳税人口直接供给,统和年间后改为政府统一管理。辽代官吏到一定年龄后即可向皇帝提出退休请求,由皇帝批准后方可离职。辽兴宗时,萧惠两次提出退休要求后才得到批准。重要官员退休后仍然充当皇帝的决策顾问,不时接受皇帝的决策咨询。辽兴宗曾以宋朝国书失礼为借口欲大举攻宋,临行前到退休老臣张俭府中征询意见,张俭力陈出兵之弊,使辽兴宗收回成命,因而避免了一次大规模战争。

金代官员共分九品十八级,各按官员领取一定数量俸禄,俸禄形式以实物为主。在同一级别中,因担任职务不同,俸禄数量也有差异,如同为正一品,三师、三公、尚书令所得的俸禄数量就各不相同。此外,朝官和地方官俸禄也有差别,朝官俸禄明显高于地方官,但地方官有职田或公田收入作为正式俸禄的补充。行政官员到一定年龄即可要求退休。对退休官员的待遇也有一系列规定,天眷三年(1140年),金熙宗下诏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退休,其俸禄半数发给,三品以上官员退休,政府仍承担其副官的费用。皇统二年(1142年)又重新规定:政府仅承担三品以上官员副官费用的一半。另外,金代还有勒令退休的作法。金世宗时,曾对年老多病而又不愿退休的官员实行强制退休,并规定对这类退休官员不给薪俸。

七、元朝

元代官员分为九品十八阶,各按品阶领取一定数量的俸禄,每一品阶又分上、中、下三个档次,即同一品阶中按任职的重要程度领取三种数量不等的俸禄,如中书省平章政事、构密院知枢密院事和御史台御史大夫同为从一品,但他们所得俸禄就各不相同。元代中央官员俸禄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充。俸禄发放也有严格的制度对赴任、离职、请假等特殊情况的俸禄发放也有详细的规定。在当月初二以前赴任和初五以后的离职的,均发给本月俸禄。病假在百日以内仍给俸禄,百日以钱则停发。一般事假俸禄全免,如遇父祖丧事,则允许在规定期限内留薪,超过假期则停薪。地方官在芒种前去任,职田收入归其继任者,如芒种后离职,则职田收入归其所有。

至元二十八年(1291)规定:行政官员70岁退休。大德七年(1303年)又对退休待遇作了规定:三品以下官员在应授品级外,加散官一等,后又有加授散官而令退休的规定。

官员退休虽以70为限,但也有特例。一些体弱多病的官员虽未届七旬,但监察机构可据其无法正常履行职责而纠弹其离职。也有一些官员虽自请退休,却被一再扣留,将他们安排于集贤院或翰林院继续任职。具有特殊技能和专长的官员如太史官、司天官也不受退休年龄限制,如郭守敬主持太史院,屡请退休不允,这是因为他们的专长是国家所需的。

屈原投江而死,也就是汨罗江在今湖南汨罗县,以下是屈原的死因

屈原的真正死因

从司马迁著史至今,屈原因政治忧愤而投汨罗江自沉的动人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而其中唯一的证据,就是诗人那首被放逐以后所写的《怀沙》。诗中称,自杀的方式已然确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跃,去拥抱(“怀”)江底柔软的泥沙。对此,早在30年代胡适先生就曾提出质疑,认为《怀沙》一诗中的许多话语并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后人根据他自杀的传说而炮制的一篇伪作。

那么,屈原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目前,在海内外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当中,“屈原死于谋杀”的说法十分流行。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许多人有谋杀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治宿敌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贬放,除非有极特殊的原因,否则他们没有必要再去这个在政治上已经毫无指望的人。这样看来,屈原最终不过是一场秘密爱情的牺牲品而已。

屈原在爱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他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因为屈原对她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眷恋与爱慕。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她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其实“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国;“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与其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人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还是有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但在当时的暴政下他们必须委婉地说出真相,于是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历史,被掩藏在了风俗的背后。

文章标签: # 尹妃 # 兰贞 #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