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本周运势 本周运势

浴火中烧_欲火中烧红杏出的生肖

tamoadmin 2024-06-23 人已围观

简介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整个就是其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的堕落史,是她一步一步从堕落走向毁灭的全过程。 包法利夫人最后自尽了,或许有人要说她的死是一种解脱,但这不过是含泪微笑,故作洒脱罢了。包法利夫人用其一生演绎了悲剧的诞生,她的死并没让悲剧宣告结束,而是在她的丈夫,在她的女儿身上延续 。倘若灵魂有知,她定然依旧痛苦,所以她的死算不得解脱,只能是毁灭,毁灭了自己,毁灭了她的家人。

浴火中烧_欲火中烧红杏出的生肖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整个就是其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的堕落史,是她一步一步从堕落走向毁灭的全过程。 包法利夫人最后自尽了,或许有人要说她的死是一种解脱,但这不过是含泪微笑,故作洒脱罢了。包法利夫人用其一生演绎了悲剧的诞生,她的死并没让悲剧宣告结束,而是在她的丈夫,在她的女儿身上延续 。倘若灵魂有知,她定然依旧痛苦,所以她的死算不得解脱,只能是毁灭,毁灭了自己,毁灭了她的家人。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她堕落,最后竟至于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服毒自杀了,走向了毁灭?

究其原因,却并非是简单的命运使然,社会使然以及性格使然。 福楼拜以其力透宣纸背的笔力,塑造了包法利夫人这一典型的悲剧形象,他通过一个女性由堕落走向毁灭的过程,解剖社会,揭露邪恶,直逼丑陋。他的批判是全面的、深刻的,他的言辞时而犀利,时而温婉,时而投枪匕首,时而温柔一刀,并于现实主义笔法中融入浪漫主义成分,以最佳的表达方式,把现实穷形尽相。 从作者的各种笔法中,不难看出,包法利夫人悲剧的诞生,是交织了多方面的原因的。

成为包法利夫人之前的艾玛,还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姑娘。当和夏尔单独相处时,艾玛有时候还“不停地用手掌去摸自己通红的脸”;而且卢奥老爹在得知夏尔有向艾玛求婚的意图后,告诫夏尔第二天不要来,因为“人多嘴杂”,他来了“她会很尴尬,害羞”。所以此时的艾玛,无论是她自己,还是在别人眼中,她都是一个较单纯女性,和后面的放荡的她判若两人。“她单纯,但并不纯洁”。 新婚不久,艾玛就已经厌倦了,有了“红杏出墙”的征兆。夏尔对她一往情深,她对夏尔却三分热情。短暂的两情相悦过后,只剩下一厢情愿。

夏尔和艾玛的婚姻不并对等。艾玛是大家闺秀,夏尔是已婚丧偶,以闺秀之身嫁给丧偶之人,热情过后,陷入苦闷是情理之中的事。 况且在卢奥老爹看来,夏尔“并非一个无可挑剔的女婿”。之所以接受夏尔,是夏尔忠厚老实,通过行医,口碑不错,更重要的是夏尔“不会在女儿的嫁妆上和他发生冲突”,他还指望着能靠夏尔来还债。另外,夏尔的前妻无疑让夏尔的形象大打折扣。与艾洛伊斯成婚,虽然是父母包办,是父母的意思;最主要的还是他母亲的意思,因为母亲一心贪图艾洛伊斯财产,而且在艾洛伊斯被证明一无所有的时候,父亲还表示了愤慨,“抱怨老婆让儿子陷入了悲惨境地,给他套的全都是一钱不值的马鞍和一匹瘦马”。但是夏尔对于婚姻的听之任之,充分表现出了他的软弱,很难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因为他的前妻是一位遗孀,都四十五岁了,“相貌不好,瘦骨伶仃,脸上满是像春日里发芽的肉刺”。

一个人的妻子的容貌、气质、涵养等,直接反映出这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生追求。妻子作为他自己的另一半,体现着他的身份和地位。夏尔的前妻不但没能让他大富大贵,光宗耀祖,反而在他心里留下阴影,同时损害了他的名誉,降低了他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分。 艾玛则不一样,她与艾洛伊斯的对比鲜明,夸张点说,大概有西施和东施之别。夏尔能娶进艾玛,可谓三生有幸,往自己脸上贴了金。起初夏尔去给艾玛的父亲治病,看到“她的脖子从白色的翻领中露了出来!她的发型是中分式的,随着头顶的曲线前后延伸为乌亮的两半,如同两片乌云,紧贴鬓角;又如波浪,只露出耳尖,盘到后头挽成一个厚实的发髻”。这样的发型,他这个“乡下医生还头一次见到”。从艾玛的容貌到装束,都对夏尔构成吸引,她身上的巨大魅力让他难以抗拒。所以夏尔前妻尚在人世时,夏尔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也就不难理解了。

及至前妻去世,娶回艾玛,夏尔表现出一种如获至宝的兴奋,新婚燕尔,如胶似漆。 “对他来说,简直整个宇宙也没有她的丝绸衬裙大了”——福楼拜先生的描述比较委婉,但把夏尔的为爱痴狂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会心一笑。 只是好景不长,夏尔和艾玛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夏尔对艾玛的爱日渐升温,越来越痴狂;艾玛对夏尔的爱却日渐降温,她逐渐从痴狂中醒来。艾玛的价值正是在夏尔的狂热中得以体现的,艾玛的骄傲的情绪也是在夏尔的狂热中滋长的。 当艾玛清醒过来,她会发现她其实是委身下嫁,所以红杏出墙、另寻他欢就成了迟早的事了。同时夏尔也应该为艾玛的变心负责,毕竟夏尔对艾玛宠爱过了头。但他的宠爱表现为力所能及的施与,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也不问对方是否乐于接受。他所给予的,恰巧不是艾玛所期许的。 他并不能了解艾玛的内心世界,所以艾玛一直感到孤独。后来她暗找情夫,消遣寂寞也是情理中的事。

夏尔对艾玛的不了解,与艾玛之间的隔膜,应当归因于她们的思想意识不同,这还得从他们各自所受的教育说起。夏尔的父母“用截然相反的方式”教育他,父亲想用严厉的方式培养他,愿他身强体健;而母亲则大概教他一些他同龄的人正在学习的普及性技艺,但却遭到了父亲的蔑视。不难看出, 夏尔从小生活在矛盾之中,他实际上没有方向,也许有过,但在父母的左右下,到底是困惑了,甚至麻木了。他后来的平庸、木讷,很大程度上和最初的家庭教育有关。幸而而父母最终达成一致,决定送他上学,这意味着,父亲自己把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否定了,可惜岁月一去不复返,夏尔已经十二岁了。在这之前,他成了父亲探索教育子女路线的试验品。 最初,夏尔跟神甫学习,也不过是打发时间。然而他被送进学校后,进入新的环境,举手投足,皆为笑料;他的学习的起步晚,自然免不了与别人的差距,“凭着他的刻苦,他在班上一直保持着中等成绩”,简直难能可贵。我们很难想象在他求学的过程中,他背负了多大的压力。

艾玛在十三岁时,被送进了城里的修道院。在修道院里,艾玛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夏尔的聪明、机智:“教义问答”她记得一清二楚,“难答的问题,她抢着回答”。她在修道院里读了许多书,增长了知识,开始了五彩缤纷的幻想。在这里,她开始对“人类不朽的充满浪漫情调的凄迷哀诉”如醉如痴。由于长期囿于修道院平淡的生活,她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她要世间事物都迎合她的意思,凡是不能马上满足她情感要求的,她都视之为废物。她易伤感,易幻想,易忧郁。但决不是所谓艺术性气质,她追求的是感情上的满足,而不是客观风景。” 而夏尔恰巧不能满足她感情上的要求,他和艾玛是截然相反的性格,夏尔所做的,在艾玛看来,可能全都是努力而不讨好的。她在意的,正是他忽略的。 如果在成为包法利夫人之前,她对夏尔有深入的了解,他们大概是不会结婚的。 夏尔不过是艾玛眼中的客观风景,只是在初睹的时候有新鲜感,之后就司空见惯,最后终于发展到“眼不见,心不烦”的地步。艾玛的背叛、堕落已成了必然之势。

艾玛自从开始了幻想之后,便不断地抱有幻想。她用现实来验证幻想,得到的肯定是失望,造成的定然是悲观,极度的悲观主义最终导致了享乐主义。 小说中曾一度写到艾玛看到罗多夫时的欲火中烧,以及看到莱昂时的旧情复燃。罗多夫与莱昂都相继满足过艾玛的欲望。 艾玛的胆量在一次次满足中增大,欲望也在一次次满足中膨胀。 只是她的心理逐渐偏离了健康的轨道,艾玛甚至把纵欲当做报复丈夫的手段,说明她到底还是在意的。要怪只能怪夏尔倾尽全力也不能满足艾玛的期许,但这并不是他的错。其实,我们综观整部小说,夏尔并没有什么不可宽宥的错,如果艾玛自知自制,夏尔则很可能是一个好丈夫。只是,艾玛的欲望太多,在夏尔这里不能遂心,但是在罗多夫与莱昂那里遂心的也不过是情欲罢了。 可是人不独有情欲,包法利夫人也不独有情欲。她对情人抱有情欲以外的幻想,显然太过天真,显然幻想最终要破灭。她的找情人借钱还债这一想法,就太幼稚。 所以她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欲火焚身,她就彻底绝望了,唯有一死。

综上所述,夏尔和艾玛婚姻的不对等,增加了包法利夫人的不可一世之感,促使她重新审视自我,奏响了背叛丈夫的前奏;而夏尔和艾玛的隔膜,对彼此内心世界的不了解,坚定了艾玛背叛的决心,高奏起了堕落之曲;罗多夫、莱昂等人逢场作戏,与之相和,包法利夫人进一步纵欲,肆无忌惮。由始至终,都是欲望在作祟。 她越是随心所欲,就越是无所不欲。当日益增长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当其极度享乐,极度纵欲,不能自拔,而痛苦缠绕时,她就手持着自铸的欲望之剑,自刎于自修的欲望之墓中了。

文章标签: # 艾玛 # 夏尔 # 包法利